小问题,大智慧

2024-04-16

小问题,大智慧(精选8篇)

篇1:小问题,大智慧

每日名言

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每日自励

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每日短文 小故事大智慧

盘古开天与上帝造人

西方的不同智慧。漆黑的大鸡蛋里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有了身躯,然后又用了一万八千年,天地趋于稳定。嘴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雨,声音为雷鸣、左眼为太阳、右眼为月亮。浑身都成为大地与天空的部件。

亚当睡了,上帝取下其肋骨成了夏娃,男人与女人的故事。

两个古老的故事,演绎着不同的哲理。东方故事揭示的是事物的两便到质变,盘古开天的过程性充满了发展与变化。西方的是一分为二的观点,男人身上的骨变成女人,骨头是自己的,变成的另外的。

从科学上看,宇宙的开始是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膨胀的无限的,最终归于无。这个有无相生的过程,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神话传说其实吻合了科学。

巨灵治水

空有一身本事,黄河也治理不了。其基本原因在于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即不善于从纷繁复杂中寻求事物的关键。

许多人并非不会做事,但做不了大事。他只是根根计较小事,举轻若重。

这样的本事不叫大本事,而叫小本事。虽然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七十二变,但依然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万变不离其宗,事物间总是有一些基本规律,把握了,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老子说,治理天下如烹小鲜。就是大智之体现。

巨灵在怀才不遇时常想,我能移山倒海,造山出水。还有什么自然的灾害不能消除?一旦机会来了,黄帝让他发挥才华治理黄河。可他只会蛮力,黄河虽然找到出口流向大海,但依然没有消除水患。

我常遇到很多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只有三脚猫的功夫,有坐井观天的眼光,纸上谈兵的浅薄,却以为有天大的才能,于是哈哈哈......女娲造人

初一到初六造出了家禽,初七为人日,捏黄土造人统治一切。为了人的搭配,创造了婚姻。根据需要而创造人。

其实,女娲的智慧在于现实主义。神之高明在于:教会人崇拜神,而自己却自己做现实的人。

功利主义在许多时候是人生存之道,有时连神也不例外。

精卫填海

这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其要害在于强调了精神的力量。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充满了悲剧之美。一块块的小石头,何时填满大海。但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填满的。

精卫之动人在于启示我们: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万万不能。

金枪雨

伊索寓言中的这故事,几个鱼夫忙活好一阵子,却抓不到鱼,在船上闲坐时却有一条金枪鱼无意中逃进他们的船,顺手抓住买掉。作者的评论:时来运转比技能好。这故事有点类似中国的守株待兔。

分析这故事,有点无为而治的道家味道。里面的智慧更多的是包含着对我们的启迪: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鱼夫的“忙活”,即准备活动,那里有好事等着他们?这忙活是前提和必要条件。谋事在人,成事有时在天,大概没错。但守株般待兔,成功的机遇很小,概率微乎其微。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秘密在有一双铁鞋,走遍千山万水,得来是早晚的事。不经一番寒霜苦,那得梅花扑鼻香呀?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谁违背了必将遭到自然法则的惩罚。比如现在教人致富的许多秘诀:不劳而获的投机取巧,只能一时,最终是竹蓝打水一场空。

还是想起中国女排第一获得世界冠军时,冰心老人的题词:

成功的花,

当我们把大地踏在脚下时,别忘了曾经的苦难。

每日文摘 鲁迅的生活智慧

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有个书商骗了我和余杰、摩罗等人的钱,我们跟他交涉,他却对我们说:你们知识分子怎么这么庸俗、这么爱钱啊?你们是灵魂工作者啊!我不听他的欺哄,就学习鲁迅,一定要跟他算账。

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所以前边说的,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也有经济原因,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

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所以,我也不避讳“钱”字。到饭店吃饭,我一般不说什么“买单”那种文理不通的话,我就直接说:算钱。而且还要检查一下账单——当然,如果跟女朋友吃饭,就算了。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

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

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

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

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每日一诗 原来很简单

人生的光彩在哪里?

早上醒来,光彩在脸上,充满笑容的迎接未来。

到了中午,光彩在腰上,挺直腰杆的活在当下。

到了晚上,光彩在脚上,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

原来人生也很简单

只要能懂得「珍惜、知足、感恩」

你就拥有了生命的光彩。

篇2:小问题,大智慧

“小”总结!总结也意有大小之分?

总结意为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

而上述“小”并不指总结本身有无的大小,而指它同让它存在的那些工作、思想、学习相比,它仅仅是对它们的一个客观评价而已。

这种“小”已经让人们对总结的看待越来越轻视,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很多时候,领导们只是觉得有必要让员工们写一个总结而已,很多时候,员工们也只是觉得领导们需要他们写一下而已,这件小事,了啦也就了啦。

但是凤凰书城本着将事情“做细、做小、做了”的原则,抓住每一件小事,让小事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让小事充满着许多智慧。

这里的智慧有领导管理的智慧、有让员工积极向上的智慧、有让员工互为楷模互为警示的智慧、有…… 领导管理的智慧

凤凰书城的领导们知道,管理好员工,并不仅仅需要用强制性的条文规定去约束,而是让员工们充分体会到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价值。想要一个人积极地对待一件事情也不是仅仅用公布出来的利益去诱惑他,而是要通过一些道理与例子去引导他。

在这次征收总结之前,领导们显得是一如既往的平淡,没有任何的奖惩预告,这样征收过来的总结文稿差别就很大,在筛选过程中很容易的看出来谁是认真对待,谁是敷衍了事。直到评选出优劣了以后,才正式公布是怎样的看重这次总结事宜。用意就是在于让员工们知道,凡事都应该自觉的认真对待,只要坚持认真负责的习惯,迟早会在某一时间得到你长久以来坚持的回报。反之也提醒了少数员工,如果平时在某些事情上面心存侥幸的话,必将得不偿失。

领导们的用心良苦,运用小结这小小的事情教会了大家很多工作的道理。

让员工积极向上的智慧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平时大家的工作都是分部在不同的楼层,相互交流起来的时间比较少,而征收总结并且精选出员工妙语这一事宜,正好让员工们相互认识,精选出来的员工妙语,让员工之间相互学习,让大家知道好的员工还是不尽其出的,在整个波涛汹涌向前的工作氛围中,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让员工互为楷模互为警示的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评选出优秀的总结,精选出总结中的精华。首先从意义上就是对平时认真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员工的一种肯定,事后再赋予实质性的奖励更是对好员工的一种鼓励,反之也是对部分员工的一种警示。员工妙语经过张贴出来,可以让这部分员工充分感觉到自己平常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员工妙语中更多的是一些员工们对待工作的体会及心态,将良好的工作心态加以传播,使员工工作期间能引以楷模,作以规范,更能体现出小小“总结”中蕴含的无限智慧与能量。小“总结”大“智慧”

篇3:小问题,大智慧

一、课堂提问要有导向性, 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问题的导向性就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往哪方面进行思维。如果导向性明确, 所提问题就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利于学生抓住要点, 展开思考。课堂提问, 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也就是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只有明确“问”的目标, 把握“问”的方向, 才能步入“问”的正途, 取得“问”的真经。

病态扫描1:目标空泛———过尽千帆皆不是。

【案例】“年、月、日”教学片段。

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 让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万年历。

师:观察1993年~2005年的年历, 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生1:我最想研究出一种非常漂亮的年历画。

生2:我最想研究一年中到底有多少个星期天。

生3:我发现每年1月1日是星期几并不固定, 我想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思考】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意犹未尽, 学生提出的这些“最想研究”的问题非常可贵, 但它们不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教师的尴尬, 源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空泛, 缺乏针对性, 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 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回答。以上问题可以改为“观察1993年~2005年的年历, 一年有几个月?你能研究出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观察年历卡, 边观察边思考。观察有方向, 思考有目标, 就不会杂乱无章, 把与本课关系不大的知识带进课堂。老师也能针对目标, 有的放矢地各个击破, 从各个年份不同的年历卡中引领学生找出有规律性的知识。。

病态扫描2:目标不明确———千呼万唤难出来。

【案例】“认识圆柱体、圆锥体”教学片段。

师: (取出圆柱体、圆锥体教具) 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这些物体?

课堂冷场, 教师无奈之下只能点了几个学生交流。再次引导下, 学生终于明白了老师的提问意图。

【思考】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原因在于其指向不明。教师的提问, 本意是想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形状也是圆柱体或圆锥体, 但所提问题中的“这些物体”是单指这些物体本身, 还是指形状相同的物体, 让学生难以判断, 显得模棱两可。所以只要将提问修改成: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类似这种形状的物体?这样修改后, 提问要求明确, 学生思维方向清晰, 也就不会出现课堂的尴尬。

上述两个案例, 教师的提问都过于随意, 没有完全反映出提问的意图, 这类问题学生都不好回答。数学语言简洁而严谨, 提问要针对所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直指探究内容, 方能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方向。

二、课堂提问要有逻辑性, 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好的提问, 通常会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让学生的思考欲罢不能。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 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认识, 并逐步深入、提高。

病态扫描3:逻辑性不强———山穷水尽已无路。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进行了如下问题设计: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家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

【思考】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对此案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 乍一看, 这些问题似乎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具有启发性。但是经过课堂上的实践, 再仔细斟酌却发现, 如此提问让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有如“打乒乓”式的一来一去, 教师所提的问题缺少逻辑性, 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创造性思维并没有预想的那样得到发挥。教师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偏离。这个环节学生只是对知识点得到了掌握, 而“四基”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则无法得到落实。

笔者认为, 对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不妨作如下调整: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仔细观察, 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怎样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调整后的提问减少了一半, 相较于案例中的提问, 同样具有启发性, 但由于问题的开放, 显得问题的思考价值更高, 对学生思维训练也更有好处。

三、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就是要求教师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寓于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中, 引导学生运用大脑中储备的知识, 并经过观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 多层次、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病态扫描4:缺少层次———不识庐山真面目。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课始, 黑板上画好一个圆。师揭示课题后提出问题: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片刻冷场)

生1:和那条曲线的长度有关。

生2:和粉笔画的线的长度有关。

终于有生3:和圆的半径有关。

教师如释重负, 继续后续的教学。

【思考】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难度其实并不大, 而且导向性也很明确, 但为什么还会使得学生没有头绪呢?这里就涉及到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有去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 如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 或是直径变化引起圆周长变化的感性认识, 甚至连什么是周长、圆的周长指什么都没有提及。所以在面对这个略显突兀的问题时, 学生找不到思维基础, 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考虑, 显得无所适从。同时, 在本案例中的猜想学生并没有经过思维的过滤, 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纯粹是为了猜想而猜想。

同样的环节, 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提问设计上就处理得细腻而有序。

【案例】“圆的周长”———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片段。

黄老师在引导探究圆周长时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圆的周长展开后, 会怎样?

2.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呢?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 但是有局限性, 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3.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思考】黄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可谓独具匠心、层次分明, 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垫脚石:第一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圆的周长展开后, 会怎样?”这个问题从无疑处生疑, 促使学生通过想象化封闭的曲线为直长的线段, 也为下面测量做了铺垫。第二问:“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 但是有局限性, 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这个提问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具体的操作中让学生领会到滚动法、绳测法的局限性。这样在问题的串联下,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了, 不但形成了张弛的教学节奏, 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第三问:“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接下来想一想、量一量、做一做来进行验证。这些问题唤醒了学生的学习经验, 通过精心的编织, 学生也随着一个个问题沉浸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关键要落脚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 所提问题要把握好“度”。难度过大的问题, 只会使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 浪费时间不说, 也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懈怠;而问题太过简单,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 所提的问题的价值也不大。因此, 要把难问题适当细化, 把大问题分解,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富有层次性的提问, 肯定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提问要善于引导反思,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学会反思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素养。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必须让学生学会反思,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过程之中, 也才能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反思, 如“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你是怎样想的?”“你知道刚才错在什么地方吗?”等。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 让学生在一种问题情境中开展思考和探索。

篇4:小问题大智慧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的效果,往往影响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在课堂提问时,尽可能为学生量身打造。

一、激趣引思——采拟人化之问

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一堂美术课成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要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思维。

例如,上湖南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11课《数字变变变》这一课时,教师先卖关子: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它是谁呢?(出示数字“8”)小“8”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它还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你们看,它变成了舒适的太阳镜,好吃的糖葫芦。你们也来变一变,看小“8”还能变成什么呢?生:漂亮的花瓶,自由自在的小鱼,跳舞的小人……师:其他数字小伙伴们一看小“8”这么得意,一个个都跑了出来,它们也想像小“8”那样成为神奇的魔术师,你们能帮一帮它们吗?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个个都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设疑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情趣,发人深省,教师要增强提问巧妙的意识。

二、遵循认知——用通俗化之问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难以回答,就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反之,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依据教材特点,合理设疑,使思考成为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上一年级美术课《有趣的脸》时,教师出示面具提问:你觉得这些面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面面相觑,教室一阵沉默)学生处于低年级,对于一些专业术语还是不太理解,概括能力不强。教师将问题的高度拔高,缺乏知识连接性,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如果将问题改成这样的提问:这些面具和我们的脸长得一样吗?为什么?用浅显的语言将一个专业的问题简化成两个问题。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纷纷说面具的五官比较有趣、好笑……随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学生就能够简单有效地理解脸谱的特点了。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概括的智力活动过程,其目的是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处理,深题浅问,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突破难点——抓关键句之问

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围绕教学内容,抓住突破口,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关键性的问题。

例如,教学《地底下的故事》一课时,教师这样提问:你觉得这三幅构图哪幅最好?若是这样提问,对于低年级刚接触构图的学生来说就会蒙了,不知道该选哪幅。一示范课上的教师这样提问:你们看,这三幅画,你们觉得哪幅一看就是画地下的故事的?为什么?学生马上就理解了:地平线上画有一点,应该是画地下的故事。继而,教师再提出构图的专业名词。这样,不仅捏住了重点,也把难点给扫除了。

为此,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熟知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抓准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迁移。

四、探索思考——以留白式之问

教师提问后,亦可适度留白,给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每一节美术课都会欣赏到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在美术教学上尤为重要。出示图片以后,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因为,欣赏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以一句简单的“好看吗?”或“以讲代思”,把答案告诉学生。多预留点时间,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感悟、梳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审美情趣。

提问的总量要适量。连续的提问会使学生接受混乱,需要问则问,不需要问则不问。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反应和思考,不能期待提问与解答只在瞬间完成,要给学生留有余地。

五、依据生成——取引导性之问

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上,有时学生的回答是根本无法预料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因势利导,设置疏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真正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例如,教学《神气的大公鸡》一课时,当欣赏大师毕加索作品《大公鸡》时,有个孩子提出,这只大公鸡好难看,随后,更多的孩子也附和着说这只大公鸡一点都不好看,怎么会是大画家画的呢?前一个孩子有可能是捣乱,但是这么多孩子……于是,我马上反问道:孩子们,这只大公鸡难看在什么地方啊?学生异口同声道:这公鸡一点都不像,侧着身子却还有两只眼睛,是怪物。明白了原因,我追问道:除了长得奇怪以外,这画有没有你认为好看的地方?你看大公鸡头仰得 ?它身上 ?我边说边指,引导孩子继续仔细观赏大公鸡。这时,学生慢慢地被引到了“正路”。有的说:老师,他画的大公鸡头仰得高高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把公鸡的神态都画出来了;有的说:它身上的色彩也很漂亮,五颜六色的;有的说:他画的鸡很特别,和其他画家都不一样。我接着说道:毕加索是位艺术天才,有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敢于“异想天开”,画出与众不同的画。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也动动脑筋和大师比比,画出一只又神气又特别的大公鸡呢?学生听后跃跃欲试,试与大师比高低。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为学生解惑,才能积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工夫,切不可把提问当做课堂教学的点缀,只求表面轰轰烈烈,而不讲实效。

篇5:小故事大智慧

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里珍藏着一幅闻名世界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几个世纪以来,她的永恆的微笑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没有人知道她因何而微笑,其实这个原因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微笑了。维迈:http://.cn

注解: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脸,那么脸上的微笑在某种意义上能代表一个人。因为微笑表示了礼貌、友善、关怀,它不但能鼓舞自己,而且能激励他人。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几乎可以代表一个人所有的情感。

微笑有助于业务的推广。某百货公司在举办柜台小姐的"微笑服务",竞赛期间,让公司的业绩比平时增加了两倍。

纽约某家百货公司的一位主管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宁愿顾用一位隋时面带微笑,即使她是一位连中学都没毕业的女孩,也绝不愿意顾用一位扑克脸孔的博士。"

微笑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关係融洽,事业更顺利,生活更愉快。时刻给你的下綫微笑,在施予他之时,自己也能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篇6:小故事大智慧2

很早以前,有一座庙里住着五个和尚,可是庙里香火不盛,没几个人前来。和尚们眼看揭不开锅了,于是决定四个人下山去化缘,留一个最小的和尚在庙里看门。这个方法看样子不错,和尚们用不着挨饿了。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一天,和尚们化缘回来时见小和尚正躺在床上睡着了,他们一个个很生气,想着我们几个人在外面辛辛苦苦讨回来粮食与你吃,你却在家安逸地睡觉。和尚们决定让小和尚以后跟他们一块出外化缘。

小和尚不得不听从师兄们的意思,第二天跟他们一道出门。到了晚上,和尚们回到庙里,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庙门大开,院子里乱七八糟地堆着柜子、箱子、衣服、经书„„“被盗了!”和尚们反应过来说。

和尚们好不容易化缘得回来的粮食、钱物通通被强盗席卷一空。他们后悔不已。

篇7:小色彩大智慧论文

【摘要】在装饰界中我们很难制定出一套严格不变的法则,因为与装饰密切相关的是人们的感觉,而感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色彩也同样具有主观性,色彩是观看者的感受。我们可以先简单的浏览整栋房子,决定各个房间的用途,然后把他们与不同颜色的特点相对应,这样就能找出适合每个房间的色调方案。色彩具有某个区域以及定义其用途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室内及其很多场所都能得以应用。

【关键词】堡垒 色彩心理 浅色系 黑色系

勒・柯布西埃说过一句话:住宅就是机器。这句话千真万确。住宅首先是机器,然后才是人文和生命的映射。一幢建筑就是几何形态,物理结构,拓朴等等的综合体。而体现生命情调的建筑住宅是人类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的一种奢侈。住宅首先必须是实用的,但实用并不能阻止它像其他艺术一样,强烈地激发人的情感。

追逐梦想的人总是试图在繁琐而机械的城市生活中寻找回归自然的情感,或是有时候会在喧闹的过后想起外婆家乡下的房子,或者是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的火爆。无不给我们传达一种信息:其实我们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与大自然的亲近,渴望着一种回归。唯美而浪漫的建筑大师赖特提出了“有机”建筑的概念。他认为优秀的建筑,不应当是一个死板的工艺品,而应当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生成物”。这种革命式的理念被引用到了室内设计上来。其实这种理念在赖特著名的作品“流水别墅”上得到很好的诠释,让周围的自然环境容入到室内。身在其中,只听其声不见其影。人命回归自然是一种亲情的热盼与依恋。

有机的室内首先是一个开敞的空间,它破除了堡垒的性质,与外部空间建立了广泛的有生命力的联系,最大地消除了隔离的感觉,提供了人与自然界直接接触的空间。人的理想与自然和谐。居室仅仅是用墙把房间与房间隔开,高档材料的占有,不能代替人们的精神要求。其实室内空间可以运用“粗糙”的材料,色彩,绿色植物精致地布置,以最大限度地消解居室内部与外界的隔离感。

各种室内空间的设计,已不仅仅是家具设计与天棚,地面,墙壁的装饰问题,而是需要考虑人们对不同空间的生理与物理的要求,审美情趣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的问题。它结合现代科技已发展成一门包括建筑学,美学,物理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具体的空间设计则需要综合运用家具,陈设,声,光,热(冷),绿化,色彩,材料的肌理等等手段来创造出除满足一定的功能外并具有特定要求的某种气氛和环境。

通过几年的设计和教学,浅谈一下在我们做室内设计时,在室内空间中对装饰色彩的一些需求。

“色彩能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灵,色彩是琴键,是眼睛,是音锤,而心灵则是装有许多琴弦的钢琴”。――瓦西里・坎丁斯凯

在居室的装饰中,色彩应当是生活方式和个性表达而设计的。富丽堂皇的追求往往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才使得居室具有个性的灵魂,色彩在居室中属于那种灵魂中的精华――生活中的艺术,美好的色彩唤起主人遥远的记忆。

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较大,曾经有色彩专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空间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让两个人分别在里面工作半个小时,然后分别问两人再里面估计工作了多久,处在蓝色空间的人说工作了20分钟,而在红色空间的人说工作了估计有1个小时。这就是不同色彩对人心理的不同影响,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给人以躁动,扩张的感觉,让人不能安静下来,觉得时间过的很慢。而以蓝色为主的冷色调给人以冷静,收缩的感受,会让人安静下来去思考一件事情,去仔细做一件事情。同样的不同年龄阶层,不同职业,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都对室内空间的色彩有不同的需求。

缤纷的大自然给人们无穷的启示。江南人对色彩的讲究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清淡宜人。在设计中追求雅致,所以在色彩运用上多以浅淡的色调为主。如:淡米色,奶白色,浅咖啡色,淡绿色等,特别江南水乡那种飘渺,朦胧的景色和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地域的人们对色彩往往有一种淡淡的平和的追求。东方人更多喜欢一种含蓄,不像西方人那样热烈,跳跃。

在色彩的运用中,设计师总是单一的局部的追求,缺乏整体的协调能力,起结果是缺乏韵味,更谈不上个性风格,而是离谱的杂乱。

设计大师迈耶创立一种白色风格,这种风格简朴无华,体现了平和宁静的`心境,为现代人所追求。据资料统计,国外70%的居室墙采用白色,这种以白色为其调的风格又恰恰容纳了最为丰富的想象力。白色像一张纸,通过它的肌理的变化,阳光的投射,月光的洒落,环境色彩的糅合,白色又成了最丰富的色调,变化万千,真是“此处无色胜有色”。

空间设计中的用色设有固定的模式,不是千篇 一律的它受到人的年龄,性别,文化,修养,宗教等各种因素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因人而异,所以它也能尽快地表达个性。现代的设计以人为本,儿童有儿童的天真,所以在用色上尽量的以色彩鲜艳为主,不要让孩子远离五彩缤纷的世界太远,显现一个“鲜”;青年人有青年人的朝气,设计色彩根据年轻人的个性为主,突出一个“变”字;老年人有老年人的深度和含蓄,色彩应以降调色为主,求得一个“稳”字。

要使室内空间中色彩搭配得当,最稳妥的做法就是选择一幅画或一处风景,而它们要能体现我们对色彩的品位和偏好,以此作为室内装修中色彩搭配的依据。

色彩能给人们带来兴奋,安定,镇静或实用的感受。在室内中的色彩应合理搭配。使人们对于每个房间的感受与那里进行的活动协调一致。办公室中,我们要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而在卧室中,则需要更为轻松,愉快的气氛。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无论我们感觉到温暖,寒冷,亲密或随意,都能找到符合当时状态和感受的一组色彩。

色彩能为空间排序或在大空间内划出几个子空间;反之色彩还能把几个子空间统一起来。无论我们使用色彩的目的是什么,都不要脱离色彩搭配的原则。色彩变化应用房间的结构相结合,而使房间内部陈设融为一体。一种色彩在单个房间内能发挥其独特效果,同时它也可以成为联系两个房间的纽带,某种颜色在一个空间内的数量也许很少,仅仅构成一个装饰细节,但它可以成为另一个空间的主色调,而第三种色调又能把我们带到另一个房间色彩调配能连接起各个房间,这种情况下要采用引人注目的色彩,并组织好空间层次,此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运用同一色系的色彩。(无论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在室内色彩中,暖色调主要以:橙色,黄色,粉红色,玫瑰色等为主;冷色调主要以:蓝色,绿色等为主。而室内色彩中的黑,白,灰,属于无色彩色系。它们是随空间的颜色改变而改变 ,下面简单谈一谈各个色系在空间中的色彩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白色和浅色

白色总是与纯洁联系在一起,它可与各种色彩完美结合,因此是装饰中使用最多的颜色,浅色是指那些包含着大量白色,并且不趋向于任何基本色或中间色的色彩,在装饰中,浅色非常实用,因为它们的中性很容易与其他色彩结合,并且它们的特点是色彩承旧是仍不失美感。浅色是平静、安稳的颜色,也是悬挂照片和挂毯的最佳背景,如果一个空显得过于凝重,你可以使用浅色使整个空间明亮起来,许多复杂的结构都可以采用浅色,光洁的木质家具,天然艺术亚麻布,丝带编制布,装饰窗帘、丝绸、薄纱丝 。

白色传道着安详和宁静的感觉,它使房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尤其适用于较小的内容或卧室,浅白色在阳光下,可以变成一种调色调,而在灯照明下,也许白色产生一些寒意,但可以在照明灯光上换成带有红色、黄色或棕色的照明设备就可以了,随时的色彩既不适白色的本质,只是又增添了一些暖色。在我们使用浅色调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不可把我们想要突出的物品漆成浅色,这样会使它们退到背景中去,不要在寒冷的房间使用浅蓝或浅灰色。浅灰色调的红色和黄色的浅色能增添一些暖意,不要在较小房间使用中性暖色调。浅灰色或者浅蓝色能使房间更宽敞,白色和浅色是较理想的背景颜色,它们能使艺术品或挂毯更为突出,如果我们不想我们的本质突出,可以给它们都漆上浅色。

2 黄色系

黄色是太阳的颜色,黄色和清晨的阳光一样令人振奋,如果卧室的黄色能令你精神愉 悦,那你就可能将美好的心情带到家的每个角落,传统意义上我们将黄色应用于厨房,但发现黄色独特的光亮的性质后,我们将其应用到任何空间,虽然黄色存在如此好的特性,但在使用时一定要慎重,纯正的黄给人以刺眼的效果,所以我们一般在室内空间中使用一点黄就可以了。黄色和白色混合在一起能创造出奶油色或很浅的黄色,不要把黄色与浅而浅柔和的颜色放在一起,因为后者在黄色旁边会显得黯然无光,不要使用太多的金黄色,适量的使用黄色能使周围的环境更温暖,若用得太多回使房间显得夸张、冷漠。

明黄色以其色彩明亮为显著特点,它能营造出幸福,青春的气氛赫石色和大黄色虽不及明黄色那样欢性,但它营造出温馨、干净有序的环境,并且它们还带有华丽的气派,蛋黄色中有红色成分,因此显得更加充满活力。

3 红色系

红色是热情、火焰和鲜血的颜色。由于红色所起到的心理作用,它较多的应用在起居室和餐厅。红色使我们胃口大开,并使我们更加热情、友善。通常红色不是以大片的形式出现,它只是整片画卷中的一笔或者一点,但正是这点使画面充满生机和活力。适当的红色能使整体配色更加丰富多彩。如果不是想让整个房间以红色为主导,那一般在房间颜色的使用上以浅红色为主。在室内空间中,赤木和红木都带有红色调,他们都属于较浅的颜色,因此不会扰乱整体布局,又能带来温暖和活力。陶瓷地面砖、墙面砖或色调柔和的小饰品都能为房间带来一点红色。而所有红色调子在烛光的映衬下都会显示格外华丽。但不要使用柔嫩的粉色调(它过多用于小女孩的房间),不要在照明微弱的房间内使用暗红色,它会使整个房间显得更加昏暗。红色地毯对于任何房间来说都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元素,它使房间温暖,色彩丰富。如果你在一个房间想突出一件物品,应赋予它红色。

4 蓝色系

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洋,蓝色的火焰。蓝色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颜色,蓝色的用途也极为广泛。蓝色传递着和平、宁静、纯洁的信息。海洋赋予蓝色深度,天空又赋予蓝色纯洁,而火焰又赋予蓝色激情。据说我们要是让我们的卧室充满蓝色,我们将会记住很多梦境。蓝色在我们室内空间中尤其适合厨房、卧室和卫生间,因为它是一种卫生和健康的颜色,并使我们想到水源。选择那种蓝色以及安排在什么位置都需要慎重考虑。中等纯度的蓝色也许到最后会显得纯度太高,使得过多的蓝色会使房间显得寒冷和阴暗。蓝色是很柔和的颜色,它能起到镇定的作用,并能使我们感到舒适。紫蓝色是一种适合高雅装饰的色彩,然而,蓝色不能单独与其他色调的蓝色相搭配,那样会使室内空间显的太寒冷。但不要把蓝色和冷色调结合,灰色调略带忧伤的气氛。不要把蓝色与红色,深蓝色与橙色,或者灰蓝色与黄色结合在一起,这些结合会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可能会使眼部疲劳,不适合室内装修来用色。

5 绿色系

绿色给我们带来生机,带来活力,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的同时,也更加的关注绿色在我们现代装饰中起到的作用,绿色跟蓝色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青春、新鲜的气息。大自然充满了创造力,把它的各种绿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室内空间中把各种绿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绿色装点的室内空间显得优雅大方。不同的绿色都能给人以亲切的感觉,有些浅色的绿,非常适合用在室内作为装饰色彩。但一定要注意灰绿色和棕绿色,因为他们可能令寒冷的房间显得更加阴冷。大量明亮的绿色给房间带来生机和活泼的感觉。绿色能使室内和室外有机的结合起来。绿色是用来装饰比较安静的房间,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春天。

6 黑色系

没有物体能反射黑色,把黑色安置在其他颜色旁边,尤其是暖色调旁边,能创造出极其丰富表现力的组合。然而,黑色不适合覆盖家中大面积的空间。恰当地运用黑色需要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某种特殊的偏好,在装饰之前很难想象到最终效果。而一但失误也很难改正。尽管需要谨慎使用黑色,但黑色同样的跟其他暗调子一样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运用的得当,它能产生显著的效果,这需要有充足的自然光或者安排适当的人工照明,并且还需要具有与之补充的建筑特点。黑色最适合产生大胆、醒目的效果。但不要把黑色与其他深色如棕色、暗绿色和深蓝色想搭配,不要在没有直接日照的小空间使用黑色,如走廊和通道。没有足够照明的房间也要适度使用黑色。

没有色彩的世界是黑白的,适当的使用装饰色彩,会让我们的心情变的更加的愉悦,也可以让我们变的更加安静,不管是什么样的色彩,只要和谐搭配,满足我们个人的喜好,都可以让我们的居住空间更加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黄伟明.家具装潢万宝全书[M].文汇出版社..

[2] 安娜・文图拉.实用家装设计[M].大连里工大学出版社..

篇8:小问题,大智慧

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每一节课中都能感受到知识的伟大, 思想的神奇, 体会到“学海无涯, 乐作舟”, 从而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是我的追求。但现实总是那么残酷, 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预期目标截然相反, 学生“冷静”, 教师热情。教师在课中用了很多图片、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 而学生常常只是抬头看看, 最多私下讨论一下, 当讲到政治知识时, 连刚才的一点涟漪也会化为乌有。二期课改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德育为核心”, 而且政治学科不仅具有比其他学科更强的理论性, 更肩负着“育人”的重大使命, 为什么教师的初衷是符合教学理念的, 而效果却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 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科学研究发现小孩的求知欲是最强的, 他会对眼前所有的一切好奇, 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都是“未知”, 因为他的脑中全都是问号;那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就不能在他们没有问号的时候匆忙地把答案一股脑儿抛出, 而应先帮助学生制造问号, 引起思考讨论, 再获得知识, 这样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主动欲求的, 才能在学生脑中生根。因此我们需要的不是“满堂灌”;而是用一个个思辨性的问题, 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思维, 创造百家争鸣的空间, 在波涛之后让每一位学生有意识地沉淀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师, 能在课堂中看到学生积极思考, 紧跟课堂节奏, 全身心投入知识与思辨的海洋, 与学生一起探讨, 一起思辨, 一起感受思维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二、实践中寻设问依据

既然要研究“思辨性问题设计”,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思辨”。思辨在哲学层面上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思考辨析, 主要指一种思维方式。政治课堂中教师提一些思辨性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即能训练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 多角度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问题的设计不在于问题本身是否具有思辨性, 而在于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 能否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因此结合政治课堂的思辨性应是一种对课本知识或社会事件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而一些浅层次的提问 (简单直接的问题) 应该尽量避免, 比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物质?

但是几节课尝试下来总觉得这些问题并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 有时候还会起到反效果, 该讨论的没讨论, 偏离了应有的教学重点, 虽然有的问题确实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比如在解释民主概念时, 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主”, 我在介绍了民主的起源地——雅典等后, 直接就问“为什么民主的起源地和哲学的起源地一样都是雅典?”这个问题使学生脱离“民主”的概念、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课本知识, 而走向研究民主与哲学的关系。于是我意识到:思辨性问题的设计不能为了思辨而思辨, 要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思辨性问题, 应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基本前提。因此在设计思辨性问题前首先对课本知识做了个框架梳理。

其次在备课过程中, 先通读教材, 归纳出一节课中想让学生掌握的知识, 再根据考试大纲中每个知识点的能级要求找出教学重难点, 针对不同能级要求的知识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于概念性或非重点知识设计浅显易懂的铺垫型问题;针对重难点设计有深度, 能引发讨论的思辨问题。

三、循环实践觅设问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形式会有不同的认识过程, 不同的参与积极性, 不同的思维过程, 因此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需要设计不同的问题形式来实现。

(一) 初次实践:单一式问题

要设计思辨性问题, 一般而言都会从单一问题出发, 期望通过一个问题就能引发学生思辨。比如在《依法治国》中设问“治国之道:人治还是法治?”由于问题本身存在思辨性, 因此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争论, 对争论的剖析就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但是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掌握问题中涉及到的概念性知识点, 因为一般而言, 老师想要引起学生的思考, 都会问一个本身带有思辨性的问题, 以为这样就能让学生按照老师设想的那样“思辨”地思考, 殊不知, 学生对于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第一反应往往是“什么意思?”学生先去了解问题中涉及到的概念, 然后才有能力去思考。比如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必须先具备“人治”、“法制”、“法治”的概念, 以及这三者的区分。因此只有对于措施、原因、意义类知识点一般在能级要求中比较高, 并且在学生有了一定储备知识的前提下才可以设计单一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二) 再次实践:递进式问题

鉴于学生对“治国之道:人治还是法治?”争论不清, 我先采用递进式问题组先普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比如“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在哪里?”这样的问题组能引发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未知领域, 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 又不会让学生产生“我已经知道了”的倦怠感;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自查、自编知识网络的方法。

由于不同的学生, 知识储备有一定差异, 因此如果学生并不具备相应的概念性知识, 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或者已经知道的历史事实出发, 帮助学生从现象中归纳出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比如“历史上哪段时期中国处于人治阶段?”“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学生说起秦始皇时代异常激动, 滔滔不绝, 对于秦始皇的统治方式也褒贬不一, 但是从历史的发展轨迹来看, 学生基本能认同法治比起人治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从而理解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的原因与意义。

这是一种用几个有递进关系的逻辑性的问题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最终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但是在实践效果来看, 先从概念入手的提问形式不能很好地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综合实践:混合式问题

通过前两次实践发现, 一个本身具有思辨性问题的提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只有先产生争论, 才能让学生想要弄清楚问题中涉及到的概念性知识。因此我综合实践了前两个设问形式, 先设置问题“治国之道:人治还是法治?”让学生产生问号, 这时有些学生往往在看到现代社会治理的不完善后想回到“人治”的时代 (秦始皇时代) , 另一些学生还是会坚持“法治”;有争论的地方就是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的泉眼, 再通过“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治?”“我国治国之路是怎样发展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向?”等的问题组, 使学生得出“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并知道“依法治国”主要就是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 而我国的从人治转向法治的治国之路的原因就是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之所在。这样的混合式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根据知识点能级要求的不同, 一节课往往会混合几个能级, 尤其在复习课上, 这时就可以先用原因、措施、或意义类的单个问题作为教学导入, 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再用问题组的方式, 从概念入手一步步编织学生的知识网络。设计疑问、明晰概念、辩证思考、解决疑问, 是混合型问题设计的要点。

(四) 补充实践:类比式问题

除了从史实中找到政治知识外, 类比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 尤其是学校、班级这些学生每天长时间生活的环境, 因此我尝试把国家、民族等概念与班级作类比。比如在《依法治国》中, 先设问“请班委来说说怎么管理我们班级的?”“大家认为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管理班级呢?”“每位同学为班长想一个管理班级的金点子。”学生很容易就能七嘴八舌地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然后归纳出主要的几条写在黑板上;接着问“大家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个班级有相同的地方吗?”“你认为治国之道应该以人治为主, 还是法治为主呢?”这时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法治区别于人治的优点、我国选择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的原因和意义, 并认同我国作出的选择。

类比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可以去思考的“视域”, 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中指出“视域”是人们谈话, 理解文本的前提, 只有拥有相同的视域, 才能获得相似的理解;不同视域, 相同文本, 得到的一定是不同的理解。“类比”就是教师为学生思辨创设的相似“视域”, 就像正餐前的开胃菜一样, 让学生在熟悉的视域中开发思维, 再将相同的思维方式迁移到陌生视域中。

四、有效设问须关注细节

除了不断寻找思辨点, 研究如何才能设计出让学生既容易理解, 又容易产生思索的问题外, 在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听课经历中体会到,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调、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对学生思考时表情的观察都能对问题效能的发挥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抑扬顿挫的语调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自身的情绪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影响很大, 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调上:同一语句, 不同的语调对听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而言, 上课很有激情, 语言抑扬顿挫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相反, 语调较平稳, 没有什么起伏则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哪怕是一模一样的教案, 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教学效果。对于思辨性问题效用的发挥也一样:同一个的问题, 如果教师用“说书先生”一样的方式平淡地进行提问, 学生不能很快从听课的状态转到思考的状态;如果在提问的关键点, 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上用“着重强调”、“拖长”的语调, 会带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能给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心理暗示。

(二) 关注学生的表情

教师除了关注自己的表情和语音语调, 关注学生的表情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上提问的内容、方式、节奏等。比如学生举手, 表明学生已经有个明确答案, 并且比较有把握。教师应多鼓励, 并表扬;嘴巴微张, 身体前倾, 不躲避老师的眼睛, 表明学生思考成熟, 愿意尝试。教师要及时捕捉到信息, 并给予其尝试的机会, 即使回答不出来也要给予表扬;托腮、目光斜下注视, 说明学生还处在思考阶段, 没有明确答案, 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教师可以先提问其他学生, 让他再思考一下, 然后再提问;刻意躲避老师眼神, 把头埋低看着书, 或者假装翻书, 说明学生没有进入到思考的阶段, 或者因为开小差没有听清楚问题。教师可以在提问其他学生的时候刻意走到他身边, 以示提醒。课堂上教师的细微动作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状态。

(三) 恰当的理答

由于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铺垫型问题, 个别学生常常不假思索脱口喊出答案, 而当这个答案并不是教师预期的答案时, 教师可以用一些手势表情的变化来暗示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比如:“如果你想要最简便拿到外地家人朋友给你的钱, 你会怎么办?”学生会脱口而出“过去拿”, 这个时候教师不用说任何评价的话, 只要一言不发微笑地看着他们, 他们自然会进行再次思考, 甚至会激发其他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样就能采用学生之间自由辩论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答案, 坚持“不忽视”的原则, 有时候无心的一次忽略会永久地打击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比如教师一次无情的转头不理会、甚至表情严厉地瞪着学生, 该学生在整节课甚至以后所有的课上都会失去思考发言的积极性。因此不仅要维护开放性的课堂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愿意说话, 更要利用每一个生成性资源, 及时加以引导。

五、实践——评价——再实践

既然要对思辨性问题的设计进行研究, 我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问、探索、反思。那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该如何评价呢?于是我根据思辨性问题的设计依据、形式、效用的发挥设计了一个关于“思辨性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评价量表, 每一节课后师生共同根据评价量表评价每一道思辨性问题设计及运用的效果, 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和策略, 再实践, 再评价。

比如在设计“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知识点时, 由于并非教学难点, 因此我采用了复习旧知引出新知的方法, 但是在课后的评价量表中却发现了很多问题。

这样的评价说明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但由于是两节课的内容, 并且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很好把握, 因此先让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 设问“畅所欲言:我优雅的一天”, 发现经济全球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说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 再设计问题“优雅的生活说明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学生普遍能答出“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 再通过学生提及的国际品牌多数是发达国家的, 而制造基本在发展中国家完成, 提问“优雅的生活背后有怎样残酷的现实?”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再做评价量表的时候, 学生的评价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上一篇:钟家铺乡中学反邪教工作总结下一篇:最激发斗志的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