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7-10

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6篇)

篇1: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要经过听讲、复习、做习题等才能掌握和巩固。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必须建立起学生自我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这更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考试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好创新意识的引路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近年来,中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 “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中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试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象以往那样只教会典型题的解法去套用。

2.1 重新认识教材,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引入“多米诺骨牌”游戏:假设从教室到操场立摆着许多骨牌(或砖),现在,除了一块一块的将它们全部推倒外,问:①怎样只推一下,就保证所有的骨牌(或砖)都倒下呢?②若不推其中任何一块,这些骨牌(或砖)能全部倒下吗?③若将其中的某一段拿走几块,那么推第一块还能保证全部倒下吗?④设想骨牌是从学校摆到街道,从沈阳摆到锦州,从中国摆到外国……那么你一个人还能一块又一块的将它们全部推倒吗?这样,学生兴趣提高了,认知平衡被打破,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教师及时的提出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不感到突然了,认识水平上到更高层次.2.2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进行证明教学时,只要结论正确,推理合理就可,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还可以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究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的能力。

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共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2: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初中数学,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二、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它的强弱完全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诱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会得到强化,创新本能会被逐渐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活动的行为指向也会更为鲜明、稳定,其行为目的也更加确定突出。在强烈的数学创新欲望的支配下,才会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和坚定的创造性实践。从数学创新欲望的激活到强化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数学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中学数学新教材中,在必学摘要求。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从“为应试而教”转变到“为创新而教”,缺乏民主,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不能平等进行交流,过分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其结果只能是压抑学生的创新欲望,最终埋没学生的创造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渴求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好胜的心理、数学中图形的美、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篇3: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育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掌握的只是解题的技巧, 对于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毫无积极作用.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数学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以及合作学习, 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的良好开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如何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育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现有的先进经验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 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建立在充分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 而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因此, 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说来, 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为了保证合作探究的效果, 笔者将知识层次不同、性格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编成一组.在构建合作小组之前, 首先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以及学生之间的课下关系进行调查摸底, 并尽可能地使每个小组的组成结构相当.

2. 科学评价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议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争议, 也正是由于争议的存在才能引领学生探求最终的真理,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开展小组讨论时, 不论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教师都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 应当要求认真听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 使问题能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寻求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 组织“今天我来讲”教学活动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笔者组织开展了“今天我来讲”的课堂互动活动, 让学生走到讲台上来扮演教师的角色, 来给同学们讲解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任务.比如:对于一些解题技巧的总结、部分习题的解题思路、学习经验知识的交流, 给学生以鼓励, 形成激励机制, 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 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 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 合理设置合作学习的任务

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并非所有的课时都可以采用合作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是否采用合作学习, 对于比较复杂或者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比较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初中数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教师应该合理地设置任务的难度,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通过大家的讨论才能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初中数学讲究一题多解, 教师可以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出发, 先让学生自己作出一般解法, 再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看哪个小组探讨出来的解题方法多, 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和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深入研究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真正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素霞, 张秀丽.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31) .

[2]韦宝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09 (9) .

篇4: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习惯;严密性;灵活性;广阔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92-01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数学课堂教学中药剂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

(3)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问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

(4)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二、推理严密性的培养 数学思维的发展首先是对概念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其次依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因而在理解掌握概念、定理、公式的同时,能正确表述(包括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并用它们进行严密的推理,做到步步有据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如a(a>o)表示口的算术平方根。那么求口的平方根和计算a(a>o)是否一回事?之间有何关系?如果没有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思维将处于混乱状态。如果说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和正确而严密的表述是正确思维的前提,那么清晰明确的思维脉络,则是正确思维的保证。因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顺序性显得非常重要。

三、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四、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与3x+y-5=o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篇5: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坚持鼓励与支持,并努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创新兴趣

鼓励支持 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并有所感悟,现陈述如下:

一、努力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人们常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旧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式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对话、商讨为 主,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发现、快乐,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深知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又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我还常常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多次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设计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三、用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会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语气词,给学生以关注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帮助与鼓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教学实施的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很少去积极探求,自然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 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证明方法——折叠、度量外,还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我只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可利用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知识去证明,证明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利用平行线知识又发现了构建同旁内角、构建邻补角、构建平角等几种新的证明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了新的问题,并且是课本上未提到、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类似这样的训练,我经常开展,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数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中喜欢探索发现,已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来看,确实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利用数学教育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篇6: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民主自由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诱发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动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民主氛围心理动因创新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阴霾,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要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的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己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正常”的淹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班门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天地君亲师”这一论调已经到需要重新界定它的真正含义的时候,在打破教师“铁饭碗”的同时,别忘了教师的“特权”影响,它严重阻碍了现代的课堂教学改革,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

上一篇: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下一篇:财务造假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