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2024-07-09

红色经典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许浩伟 指导老师:施新佳

摘要 红色经典似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但是,调查中发现有时候,对于红色经典大家众说纷纭,对于其理解的程度,认识的角度,认可的态度,都是参差不同。

关键词 红色经典

阅读兴趣

影视剧

塑造人生 调查

提到“红色经典”,似乎那些作品一下子就带我们走进了上个世纪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于大部分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红色经典”是为他们所熟悉的,那大义凛然的江姐、机智勇敢的杨子荣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依然鲜活在脑海中,这些作品曾激励他们的青春岁月。多少年来,从《红岩》到《红日》,从《定军山》到“八大样板戏”,不论是书籍,还是影视、戏剧,一部部充满激情与理想,彰显革命党人英雄气概的红色经典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似乎随着时间的远走也在渐行渐远„„

但是我们在最近确实看到社会正在弘扬红色经典,就连春晚也融合进了红色经典,以增强我们对它的了解。

网易娱乐2月15日报道 内地乐坛“一哥”孙楠(微博)在马年春晚以一首《万泉河水》亮相,感动全场,大获好评。在昨晚央视的元宵晚会上,孙楠再次登上舞台演唱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独具匠心,让观众充满期待。

歌舞:《英雄组歌》

①《练兵舞》: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表演者:中央芭蕾舞团)②歌曲:《万泉河水》(表演者:孙楠)③歌曲:《英雄赞歌》(表演者:王芳、总政歌舞团)

--------------------------引自央视马年春晚节目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红色经典在很多人来说,了解程度并不是很好。我们走访各大小书店,图书超市,学校等场所,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现在一般小规模的书店或图书超市在,红色经典方面的图书数量并不多,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这一现状是由于这类书籍的销量并不好所致。在小书店我们发现销售图书,大多是中小学教辅资料和各种期刊杂志。在大的书店和图书商城,我们才发现了红色经典的踪迹。可是发现其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红色经典类图书销售数量较少,读者群众并不多。

2.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崛起,在网上购买书籍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即使各地较大的图书商城虽有红色经典作品在售,但却由于其价格较贵而至无人问津。

3.网络传媒的兴起,大多数红色经典作品,可通过网上阅读

4.大多数读者认为,接触红色经典作品,最青睐的方式是观看相关的电视剧,电影,或者普通大众所喜欢的评书小说。在当代社会能真正静下心来细致品味一本红色经典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似乎真的是那样传统的红色经典真的是渐行渐远了。

在调查中我们走访学校,社区,了解到时下的小学生,中学生,对于红色经典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很多小学生没有读过多少红色经典名著,当我调查走进廊坊市第一中学,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中学,了解到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概念定义模糊不清,在我的提示下很多同学都说是读过有关作品的,但是每个人所阅读的数量并不是很大,并没有想象中乐观。只有少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文学有很深的爱好,再加之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阅读过大量经典作品,也观看过相关影视剧等,也可以对此发表一些观点,还是让我颇感欣慰。

对于当代中学生对于红色经典阅读量普遍较少,我们总结原因如下: 1.红色经典名著大多篇目较长,阅读任务较重,而且没有兴趣很难读进去。2.现在高考的压力很大,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或者他们很“惜时”舍不得拿大块的时间去阅读相关作品,可以说从他们的心态上就存在动机的问题。

3.个人或者家庭没有相关的红色经典文学名著,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开放情况普遍不容乐观,导致有时候想读书,却没有图书可读。

4.“应试教育下,读一部红色经典名著作品,不如去做几道联系题”,这是采访时候有的同学所说的

针对这个调查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系统的总结,详细的分析一下我们的现实情况,以便我们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一、概念模糊 阅读量小

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当问及“红色经典”时,许多人是茫然的。究竟何为“红色经典”呢? 专家对“红色经典”的诠释是:“红色经典”是指上世纪50~70年代曾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批作品,是一种以宏大叙事为主要手法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集中体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无疑,“红色经典”是带有时代的标签的,它集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对被调查者说,我们主张的是广义的红色经典范畴,就是说,红色经典是指从古自今所有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品的综合,这都是红色经典的范畴,听完这个说法后,有更多的受访者说我阅读过这些 作品。

在我们随机调查的当中,少部分的的人对“红色经典”几乎不了解;超过一半的人对“红色经典”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少部分的人接触的“红色经典”作品较多。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红色经典”也只是从影视作品中了解一些,且多集中于《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等作品。

由此可见,“红色经典”作品正在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阅读视线,离现代人越来越远。采访中,多家书店的老板就目前“红色经典”的图书销售数量感慨道:这类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销售出路了,买的人很少,所以渐渐的就不再进这类的书了。一位中学生说,现在网络小说对我的诱惑力要远大于红色经典了。”还有人提到:现在的那些“红色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真实,说教味很浓,看着就让人感到沉重。没有足够的阅读兴趣。当地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说:“你这个阅读篇目中的作品,很多都是我大学时候读的,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大多数作品还是接触较少的,他们大多数,接触红色经典还是通过影视剧了解的,真正去阅读大量红色经典名著的学生,一个班级里面也就几个人。

在被问及“看过多少部有关‘红色经典’方面的影片时”,一半的人看过较多的‘红色经典’影片。尤其是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但是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那种红色经典,则少有人问津。大多数人认为其作品内容沉重;作品情节过于简单、略显粗糙;人物刻画过于完美,总刻画一些完美无缺的人,反而让人觉得虚假了,这是大家没有兴趣去看那些作品的主要原因。另外,有些读者确实看过一些这类作品,但他们不知道哪些应该归入“红色经典”作品的范围内,所以回答问卷时也只能罗列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几部作品。由此可见,数据中显示的读者对红色经典作品了解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接触少,看的少;另一方面,对“红色经典”作品范围的界定不清楚,不知道那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使命感是动因

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的使命感在被调查人员的学习动因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事各个行业的人员都承认接触学习“红色经典”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中就有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提高自我素质”才去阅读红色经典名著作品。有一部分人是因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有的人的人是主动关注“红色经典”的,也有一部分的人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少量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

无论是从“是纯粹的感兴趣,并不想深入研究”这个数据结论,还是少部分的人根本没有了解“红色经典”的动机来看,都表明仍有一部分人的“红色”意识淡薄,“红色经典”作品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

调查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一部分人接受“红色经典”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业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找工作时更加容易。被动接受的比例达到31%。一位专科毕业生很坦诚地说,“红色经典”的学习是专业的一部分,为了考试,为了拿到毕业证他不得不去学习,其实自己对这些革命题材的东西根本就没有兴趣。一位从事生产营销的被调查者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做的是营销,只要把产品卖出去就好了,我们了解再多的“红色经典”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再说,学习了又会怎么样呢,还让我们拿这份激情去革命去?“红色经典”在这部分人中无疑“失宠”了。

可喜的是,把“红色经典”作为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动因的人以绝对的优势压倒了意识淡薄的人,他们认为“红色经典”在全面发展自我,促进民族文化进步等方面具有巨大影响力。他们把自身的素质提高同国家民族的兴衰结合起来,从这可以看出大家对“红色经典”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近半的人选择主动关注“红色经典”,动因是提高自身素质、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其中大多数的人倾向于“提高自己的素质”,较多的人选择“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中国自古就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无不体现着华夏儿女的爱国精神,每一部红色经典作品中都凝聚着一股强劲、浩然的民族精神气节。

三、电视、网络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媒介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现代大众传媒为“红色经典”作品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脑的日渐普及以及大众传媒自身快捷性、方便性的特点,“红色经典”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传媒,电视和网络在“红色经典”作品,尤其影视作品的传播担任了主力军的角色。

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人倾向于通过电视、电影等通俗易懂又便捷快速的方式来了解“红色经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68%的人希望“红色经典”作品能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形式发展下去。另外,大部分被调查者提出,枯燥乏味甚至晦涩难明的书面作品很难为他们所接受,而电视作品相对来说简单明了、画面生动有趣,他们通过直接的影视作品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更容易一些。

这不难得出,影视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主要途径,得益于网络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新闻通过电视网络更能被大家迅速知道,影视作品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等原因,使得“红色经典”作品的宣传也更需要借助于这些新的传播手段来增进大家对“红色经典”的关注,学习和认识“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当下“红色经典”虽然仍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但是它的传承,走到今天仍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瓶颈。人们对“红色经典”的概念模糊,了解程度不够;对“红色经典”的重视意识不强,缺乏兴趣,甚至对“红色经典”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使得“红色经典”走下去变得越来越困难。

其实,“红色经典”中所蕴含的坚定信仰、献身精神、纯真爱情、等高贵品质恰恰是当下社会种种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珍贵补偿。因此,“红色经典”不该成为我们心中尘封的记忆。那么如何使红色经典走出这个困境,留住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呢?这一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怎样才能使得“红色经典”作品再次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呢?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等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红色经典”的作品形式。充分利用影视作品已被人们接受的特点,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创作一些反映新时期时代精神的“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

2、重温红色经典,在重要节日及纪念日期间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推荐红色经典作品,提倡大家关注红色经典。

3、多举办一些有关于“红色经典”的文化活动。可以定期举办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让“红色经典”走进各个地区,走进人们心中。

在举办的其他类型活动里穿插加入“红色经典”元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例如,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红歌传唱等。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把“红色经典”精神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4、重视小学生的红色教育。毛主席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多制作一些有趣味,易于被孩子接受的反映红色精神的动画片、儿歌,多讲一些适合他们听的红色英雄小故事。让小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了解红色经典作品。

5、在大学校园内开展讲授红色经典作品,推荐红色经典数目,鼓励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学习红色作品,弘扬红色精神。例如,读书心得交流会以及征文活动等。

另外,调查中了解到,许多人之所以不愿接触红色作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作品反应的内容难免片面,都是“共产主义的教科书”,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反应的不够全面。90年的峥嵘岁月,红色经典传承至今,记录着共产党人一路的脚印。只是,在这些作品中,国民党在那个时代对中国发展的贡献鲜有提及,文革的创伤更是无人愿碰触。

篇2: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解放,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中国从此走上了富强之路。在建党95周年、建国66周年之际,为宏扬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情操,我们特举行红色我心”寻访红军足迹,亲历革命路程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受伟人豪情壮志,感受当年红军生活的艰苦,感知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实践目的:一缅怀革命先烈,强化爱国意识。人人都说90后的孩子是毁了的一代人,我认为这很片面,我们并不是不爱党不爱国,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高度流通发达的时代,接受了方方满面或是好的或许是不好的东西,但我们骨子里是充满激情与斗志的,我们决不允许别人看不起或辱骂中国,一点都不行。就像父母跟孩子一样,我们可以埋怨父母这不好那不好,但别人却不行,别人说我们的父母不好我们会疯。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总是用最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参观了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汗水与鲜血换来的,他们所付出的艰辛是我们所不能体会的,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现在虽是21世纪,但我们仍要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更加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忘不了在纪念碑前默哀的情景,忘不了宣誓的那一句句话语

200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整整50周年。50年前,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13.3万优秀中华儿女,为打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长眠着123位志愿军英烈。在苍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园里,伫立在烈士墓碑前,思绪倒流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由3部分组成,前部为停车区;中部为广场绿化区;后部为瞻仰活动区、陵寝;新建了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陈列、收藏了400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陵园园名由郭沫若题写。陵区中心矗立6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正面镌刻董必武题词“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纪念碑下面刻有郭沫若的题诗:“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唤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

纪念碑左、右、后面为墓区,共安葬着123位抗美援朝烈士。其中有3位军级干部、10位师级干部,以及团级干部和战斗英雄、模范、功臣。园内栽植松柏等树木4000余株。纪念馆中陈列的烈士遗物有:邱少云烈士生前用过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生前用过的轻机枪;杨根思烈士生前作为毛主席的客人,参加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的请柬;蔡正国等烈士生前荣获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蔡正国副军长牺牲时的弹洞血衣,红军长征10周年纪念章;吴国璋、饶惠谭等烈士生前的用品等遗物;郭沫若讴歌黄继光、邱少云烈士的诗词手迹等等。

我们要记住我们的历史,不能忘记我们民族的英雄,一个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后代是一个无比羞耻的后代,一个不能担负起自己历史责任的民族后代是愚昧的后代。光辉的思想是不朽的,英雄的鲜血是不能白流的,历史的长河里,闪耀着无比灿烂的精神光芒,继承、发扬、广大,是我们中华民族永不丢弃的遗产。

“春风送花表哀思,青松滴翠寄深情。无限哀思无限情,英雄墓前祭英雄”,这几句话详尽描述了我们复杂而无比沉重的心情。革命先烈是我们思想的力量源泉,是催人奋进,使人昂扬向上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所在。我们虽然结束了参观烈士陵园的旅程,但是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它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穷的。

瞻仰着高大的烈士纪念碑,不禁想到为共和国的明天,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未来,革命先辈们孜孜追求,苦苦探索,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开拓出属于人民的道路,使多少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当代人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想想自己现在该做什么,怎么做。

报告人:

篇3: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经典文化

1.整合影视作品, 还原情境, 感受“红色”画面

从认识的角度看, 学习者需要经过感性认识阶段才能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 在与各种具体形象的符号交流后才会有抽象符号的理解和生成。鉴于读者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 作品中有的文字符号形象可感, 但是也有的文字符号蕴含着抽象意义, 读者就无法感受。而阅读就是读者通过语境还原, 在揣摩语言的意味、情感等的过程中,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手段还原作品的艺术情境, 引导学生去感受“红色”画面, 通过想象的视觉、听觉符号去解读作品文字符号所蕴含着的抽象意义。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所涉及的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等历史与当今学生的认识确实有一定的距离, 不少学生并不能深切体会到当时环境的恶劣, 更不能感受到作者在那种环境和背景下的内心情怀。在教学毛泽东诗词 《七律·长征》 时, 可先以歌曲 《七律·长征》 导入, 学生在气势恢弘、昂扬激越的旋律中获得听觉形象的最初感受, 再结合作品写作背景的阅读,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自然而然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幅长征途中的经典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三军大会师, 为进一步解读全诗奠定了强烈的情感基础。赏析“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 剪辑 《金沙水拍》 和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两部影片的片段供学生观看, 使学生在直观的动态画面中获得视觉形象的感受, 很容易就理解了句中“暖”和“寒”的丰富意蕴, 在赏析诗歌语言的基础上感受到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大无畏精神和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

2.整合教材内容, 唤醒旧知, 体验“红色”情结

语文教学是一种唤醒的艺术。要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是要通过其自身体验来进行。在教学中, 通过围绕“红色”主题, 将教材内容巧妙整合,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经验, 唤醒学生内心的 “红色”直觉, 举一反三,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进一步体验“红色”情结, 从而使教学内容和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如 《七律·长征》 和 《过雪山草地》 这两首诗都提到红军翻越雪山的史实。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曾学过的 《沁园春·雪》, 唤醒学生心中对“雪”这个意象的认知直觉, 带着已有的审美体验再来品读这两首诗, 学生不仅从“更喜岷山千里雪”和“雪山低头迎远客”读出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 而且还体悟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内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执着追求, 从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学完本单元内容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文, 学生就能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对人民英雄进行描述, 有些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甚至直接设计出形象可感的“纸质浮雕”。这一过程, 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欲望, 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能力, 更加深了学生对红军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的理解。

3.整合本土资源, 走进生活, 传承“红色”文化

篇4: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关键词:“红色经典”;卡里斯马;意识形态;演讲话语

中图分类号:I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24-02

通常来讲,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的、权威性的,历久弥新能够经受得住时间淘洗并揭示出某种生命之真谛的作品。经典一度被视为能够跨越时空、民族、地域的界限而直抵人们内心的典范性作品,似乎这些作品具备了纯粹艺术的所有特质,而并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任何绝对的话语都注定备受批判。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明了的。而艺术与社会文化语境中各种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正是文化研究的兴趣所在,“文化研究更多地秉持了知识社会学的立场,认为经典以及经典的标准实际上总是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特殊性、地方性的。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经典问题被还原为权力问题或从权力的角度进行理解,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因此带有极大的政治性”①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讲,一部作品经典地位的确立不可否认有群众运用集体智慧加以选择的力量支撑,但此一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显然是更值得关注的。这些关于革命岁月的文学作品能够经过改编走上今天的文化舞台并被冠之以“红色经典”的美称,能够得以在竞争激烈的荧屏大放异彩,很大程度是因为作品本身的“红色”特征符合了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诉求,从而赢得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因为“红色”所以“经典”。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红色”特征首先体现在积极塑造卡里斯马式的人物。于震海大义凌然舍生取义的高尚精神、杨子荣独入虎穴穿杨射柳的英雄身手、朱老忠坚毅果敢勇于斗争的毅力无不让观众心生震撼,但这些人物并不是生就的“卡里斯马”,于震海也曾“觉悟不高”有着浓重的男重女轻思想,认为大事“娘们不应该过问”;朱老忠也曾为了报仇而盲目蛮干,空有一身武艺却扳不倒恶霸地主冯兰池,仍然像当年的父亲朱老巩一样面对地主的欺压有心无力。这些出身贫苦心有所想而又难以成功的人物,他们的成熟与其说缘于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不如说是受到了代表着正确方向的共产党的启迪,受到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引导。正是党代表的适时教诲让这些具备卡里斯马潜质的人物摆脱原有的小农思想的局限,放弃固有的表面化的斗争方式,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面认清现实找到出路: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从而迅速成长为现实的卡里斯马人物。因此,这些典型人物在故事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关系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即人物的“卡里斯马权威作用”正是共产党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正确性的印证,也正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追求的共产主义这一前进方向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力佐证。如此一来,“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对于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与当下政权的合法性之间产生了不言自明的关联。

“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的“红色”还表现在运用“演讲话语”对民众进行宣教。卡里斯马人物的能言善辩睿智多谋使得他在面对茫然无措亟待启蒙的民众时自然而然地充当起了“布道者”的角色,因此,在“红色经典”作品中“演讲”话语和场面并不少见。《苦菜花》中,来自抗日民主政府的姜永泉在审判恶霸地主王唯一的大会上对着台下的群众讲到:“乡亲们,从今天起,崑嵛山区的天下就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了!换句话说,咱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了……大家都别怕!有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撑腰,谁要是再当汉奸帮日本人,咱们就坚决镇压他!”《山菊花》中,开篇第一集就是反动政府处决共产党员孔志红的情景,遵从于“红色经典”的惯例,面对断头台下簇拥的百姓,革命者就义前总会有一段慷慨激扬的陈词,在戛然沉默的反动势力面前,给民众做最后一次演讲:“乡亲们,共产党就是要赶走日本人、推翻旧社会,让咱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翻身当家作主人呐!现在共产党已经带领着工农红军在全国各地为我们打天下呢!并且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万岁!”同样的场景在桃子先子等革命者英勇就义的那一刻再次上演。《红旗谱》中,严江涛在集市上面对众人宣讲反割头税的场景也是群情激扬。这些“演讲”具备共同的几个特点:主体多是高瞻远瞩、顺应时势而又英勇睿智,他们有着“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魅力;身后那个强大的群体——“组织”给予他们以十足的自信和乐观,但是“这种乐观主义不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是一种话语,一种叙事,即一种意识形态的感性显现”②;受体毫无疑问就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百姓,他们是隐忍的沉默的而又乐于接受启蒙的;连接主体和受体的就是有着鲜明的主题、高亢的语调“演讲话语”——革命、共产党、贴心人、穷人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抗日救国、保卫家园等等具备华丽重叠的能指与宏大高远的所指的语汇充当着演讲的关键词。

这种演讲式的话语不但响彻广场、集市等公众场所,还通过“私人交流的公共化”渗透到私人领域。在“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作品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饭桌上、灶台旁、睡床上……“演讲”话语已经渗进革命者生活的角角落落。这种有着显明的广场色彩的演讲话语进入到私人交流中,继续向受体更是向观众描绘广场演讲中所展示的革命的美好图景。一方面,这种宣讲使预设的意识形态得到完满表达,另一方面,透过从广场到集市再到私人领域内那些蒙受布道者教化的懵懂的脸庞、那些闪烁着羡慕的急切目光、那些因醍醐灌顶而流淌着的笑容,“红色经典”完成了对于卡里斯马人物高大英明形象的进一步映衬,而这种形象的高大英明则仍然归结为它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观念的顺应时势,归结为它所代表的前进道路与历史发展趋势的完美契合——这一切无疑构筑起“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坚实的“红色”特质。而这种“红色”特质恰恰是当下消费主义勃兴宏大叙事惨遭解构之后的电视剧作品中所稀缺的,因此也是主流话语期待已久的。“红色经典”之所以火热,与其说是因为作品“经典”,不如说是因为“红色”,所以“经典”,进而“火热”。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经典与文化权力(上)——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文学经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2]潘知常.反美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303.

注释:本文系渭南师范学院研究生基金项目(项目号10YKZ004)研究成果之一。

篇5:红色经典调查报告

《红岩》:

小说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江姐、陈然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篇6:传统经典红色经典

为切实开展好我校2012年经典诵读活动,同时也为了迎接祖**亲63周岁的生日,现将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安排如下:

一、比赛时间:2012年9月20日下午2:00-16:30

二、比赛地点:食堂三楼多功能餐厅。

三、参赛人员:小学、初中各年级。

四、评分办法及标准

(一)评分办法

1、本次比赛采用10分制评分法,保留两位小数。

2、为确保公平公正,最低评分为9.00分,最高评分为9.99分。

3、本次比赛共9位评委评分,每次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7位评委的平均分为选手的最后得分。

4、每进行5位选手的比赛,主持人向大家公布1次前五位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

(二)评分标准

1、朗诵作品紧扣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3分);

2、衣着得体,仪态端庄、大方(1分);

3、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2分);

4、语速适当,抑扬顿挫,情感丰富(1);

5、能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分)

6、参赛选手临场表现和综合水平(1分)

五、奖项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初中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指导教师:指导小学组、中学组获一等奖的作品,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获奖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红色经典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红色经典品读报告07-03

红色经典05-12

传承红色经典04-07

红色经典故事04-10

重读红色经典05-02

红色经典诗文05-10

红色经典书籍06-10

红色经典策划07-31

红色经典文化06-13

红色经典诵读大赛05-24

上一篇:公司行政复议申请书下一篇:超级学霸学法初中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