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学感受快乐

2024-07-22

走进国学感受快乐(共3篇)

篇1:走进国学感受快乐

成长路上的甜美

题目为成长,是从出生到童年?还是从童年到青年?还是生活一天一天的积累?不管一天又一天是怎样度过,太阳总是无休止的升起又落下,花儿总是这次第绽放又凋零,身边的车水马龙总是转瞬即逝,站在时光的尾巴上,我们不停的追赶水雾一样懵懂的未来。

成长的路上,陪伴我们的很多,很多„„所谓的成长是什么?长大了?还是见识的多了?还是觉得的自己学习成长了?小的时候总是幻想这个,幻想那个,长大后,却是怕了这个,又怕了那个,面对电脑发呆,不知道该怎么去用语言说话了,心里想的,现在总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是自己太笨了,还是不想说出真实的话语,长大了,学会了隐藏,学会了隐满,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但唯一没有学会的是自己照顾自己,没有学会保留最初的那颗真诚的(天真的,纯洁的,友善的,可爱的)心。人长大了,心也真的跟着长大了吗?是自己虚伪?还是不敢面对现实,长大了,朋友越来越多,但是说真话的,说真心话的,天天联系的,见了就哈哈笑的,在一起不说话,也不觉得尴尬的等等,这样的朋友越来越少,有些朋友可能成为了过客,有些朋友却是建立在利益的关系上,好可怕,好悲剧。可能会有人问这样公平吗?那反过来,您觉得的公平又是什么?

生活是如此的现实,人总是那么的奢望,所以造成了太多的人无奈和感叹,人生的成长就像蝴蝶退壳的过程一样,总要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才能有你的完美世界,之后所有的收获,所有的伤感,在若干年后回头一望,都会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成长背后的酸甜苦辣,也将是你终生的回味。

我幸运的是,在11月5号汇贤雅少儿国学承办的国学经典教育论坛上,曾有位老师就样告诉我说:尚老师,你太幸福了,让我太羡慕了,能够在苏老师身边工作,是啊,幸福,确实真的很幸福,这也正是我成长路上的甜美,在我人生的成长道路刚刚起步的时候,我遇到了我成长道路上的甜美,我的快乐,我的成长之路有了“国学”。在没有遇到这些文化精髓的时候,我总在说我的人生是一怀苦涩的咖啡,品味时很甜很美,但其中总有一丝你不喜欢的苦涩,觉得每天庸庸碌碌的过活着(说白了是在混一日子),过一分少一分无所谓,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而且现在的每一天的生活都让我充满了阳光,每天的生活就像在品味一怀芳香四溢的香茶。用现在的“精髓”去填充以前的“稚嫩”而且现在回首觉得自己之前那稚嫩的生活给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崎岖道路。在我接处国学经典的时候才真正的知道,天大地大,没有父母的恩大,我们苏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哪怕是粉身碎骨,也无以回报父母恩,更何况去与父母争吵,与父母顶撞呢?当听到这些,在回想自己,太可悲了,父母乃是自己的根啊,一个孩子连自己的根都不要了,那所谓的是不是叫做断根自残?没有根他能生活多长时间?就像一些去掉根的花一样,没有了根,摆在哪里它能好看几天?能存活几天?所以现在真该痛彻的忏悔,善人道也曾说过,做姑娘有姑娘道,做媳妇有媳妇道,可是我把我的姑娘道丢了,忏悔啊,但是可喜的时,当我的立命之根没有彻底断了的时候,国学-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它的文化内涵,它的精髓把我拉了回来,《大学》里一句话告诉我:“为人子,止于孝,做为一个人的根本就要先做好他的根本之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养自己的品性,正自己的心性,一个家庭才快乐完美,《弟子规》告诉我:“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看看这些,再看看自己的所做所为,忏悔,要真心的忏悔。所以说在根断之前,国学经典没有放弃我,它把我从迷茫的人生中拉回了正道,给我人生道路上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上期我说过,一、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素养是根本的一切,要提高素养,先要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品性,应一句老子的经典话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伟大的理想,再美好的计划,在没有修正其身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就像《论语》中颜回是孔子评价最好的弟子,“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做错事,不找别人的过错,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不怨天,不尤人,再套用一句经典之语,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已,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所以通过这些经典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同时让我也收获了成长道路上的甜美。

二、国学经典让我学会感恩并真诚的感恩。对父母用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朋友用宽容的心去对待,相信十分好总会换回一分好的。接处这么长时间的国学,体会到了一点就是国学经典可以让你很快乐,可以去融化自己,融化身边的事,王财贵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本性是善的,所谓《三字经》里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国学经典所给我们的知识是:从《弟子规》教你如何做一个言行规范的人,再到《三字经》如何做一个真诚友善的人,“性本善” 再到《大学》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再到《论语》中的:“不怨天,不尤人”等等。

所以说国学经典知识里面对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它是方向的指南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看不清前方的路时,它会为你拨开眼前的雾水。迷茫时,将你指上正确的道路。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人文根本,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这些文化内涵承载了五千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根,让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如此的幸福,在这里真的要谢谢苏老师,谢谢汇贤雅让我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亲近国学经典,亲近这些做人的道理,亲近如何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亲近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今后,我要更加努力的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孝道,友道,人道,礼道,善道,的这些精髓之引悟我自己走出我的迷茫,为之一位中华人民而感到自豪,为国学经典感到自豪。也希望我们这年轻的一代中华子民能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弘扬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使中华传统文化永远熠熠生辉,永存文化根基。

以上是尚老师昨天给我发的文章,自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QQ留言:

信愿持名 23:58:52 现在是12:00,刚才认真的看了几遍您的文章。很感动,尚老师,您长大了,没想到您进步的这么快。信愿持名 0:03:43 我相信缘分,30年的人生经验告诉我:缘分是确实存在的。能来咱们汇贤雅,能在这里干长久的人都是不一般的,这您以后就会明白。您刚来时,我还心里打鼓:这个小姑娘有机缘长期留下来吗?这样的国学和文化基础可以干这个行业吗?别被人称为“老师”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可这半年的工作,这半年来您的进步让我完全佩服了,您进步的太快了!!您的资质真的很好,您已经学进去了,其实从论坛里3天的课程您的认真程度我就看出来了。恭喜您!信愿持名 0:04:58 以后的学习之路还很长,只要您学到了真东西,综合素质都提高了,以后的人生肯定更加顺利和幸福。您回家后,父母都会高兴的,以后的人生必将更加光明。信愿持名 0:06:25 您还年轻,要多学习,国学博大精深,路还很长。以后也要多学习其他技能,比如网站运营,您一直想学的SEO,这样既有技能又有文化底蕴,才更好。信愿持名 0:08:31 夜深了,这段时间我们非常忙,没能去上地办公点,你们要自己抓紧时间。自己学会管理自己,要学会吃苦,这样才能成大财。我们汇贤雅,现在外地有5个加盟点儿了,我们要做行业的第一名,做成像新东方一样全国知名的培训机构,所以希望我们一起不断努力,提高。努力!您真的成长了。

篇2:加强诵读训练走进国学殿堂

一、直面现实: 国学经典面临的处境

马克·吐温曾经讲过一句话: “所谓经典, 就是大家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并不难理解, 就是说, 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 但真正读的, 却寥寥无几。马克·吐温关于经典尴尬处境的论述, 用在国学经典上不也完全恰当吗? 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 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 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他是写给自己看的, 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 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中写《红楼梦》, 只是想写出他的“一把辛酸泪”, 并没有奢望把它做成畅销书, 赚它个稿费排行榜第一。因此, 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 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 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就说《论语》吧, 孔子由于奉行“述而不作”的人生信条, 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通过专著的方式完整而系统地流传下来。我们能见到的唯一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 就是由孔子的学生记录、整理的他的言论与事迹的《论语》。这部《论语》是语录式的, 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 在某些人看来, 也许乏味得很, 根本读不下去。然而, 就是这部《论语》, 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成为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进入21 世纪, 《论语》不但没有过时, 而且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更好地传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和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不但属于中华民族, 而且属于世界人民。现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 在学习汉语文化的同时, 也在研究和传播孔子思想、孔子精神。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它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对事物本质的揭示, 可见它内容的博大精深。

以上这些特征, 使那些渴望阅读经典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 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 而匆促的生活节奏, 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 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 人们很难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 人们静不下心来欣赏一段风光描写, 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一首诗的节奏、韵律以及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 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传媒学家尼乐·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 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 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 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 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什么“文化快餐”, 什么“名著精编”, 就是这类东西。

人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 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人类大脑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领悟了这些, 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呢?

二、走出误区: 破除对国学的神秘感

我们国家是古老的礼仪之邦, 对于教化十分重视。言传身教, 又重在启发, 尤其鼓励个人在实践中的自我领悟。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曾子这里讲的, 就是从自我反省中求得人的自我领悟, 从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国学中蕴含的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典智慧, 对人类继续生存并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 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学习路径是内向的, 指向人的心灵, 寻求人内心的平和与宽容, 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这, 正可以改变当今人们的急躁情绪, 缓解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

国学, 如前所说, 指的是我国的传统的学术文化。它既是一个知识系统, 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对学术而言, 还是一个治学门径和学术基础。由小学 ( 旧时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总称小学) 而经学而文史而诸子的治学路径, 就是在道德坚持之中, 对于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小学”是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读不懂文献; “经”是价值核心, 没有这个核心, 人生就会背离道德原则; “文史”是知识, 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 “诸子”是思想, 是对现实难题进行的思考以及有效应对。这个基础打好了, 就可以要文而得文, 要史而得史, 而不必一开始就自织罗网, 作茧自缚, 把自己定位在文或史的狭隘范围里。

谈到国学, 人们还应该破除对国学的神秘感。国学并不是什么玄虚空泛、深奥莫测的东西。人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内容, 就会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国学经典。我们且粗略地看一下初、高中课本中的一些篇目。《论语》有《〈论语〉十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诗经》有《关雎》《蒹葭》; 《楚辞》有《渔父》《离骚》。《左传》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 《史记》有《鸿门宴》《屈原列传》。诸子百家有庄子的《逍遥游》, 荀子的《劝学篇》。神话寓言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唐诗有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 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宋词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元曲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有节选, 《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都收选篇 ( 前者如《灌园叟晚逢仙女》, 后者如《促织》) 。可见课文所选, 从《诗经》《楚辞》到《左传》《史记》, 从诸子百家到神话寓言, 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杂剧, 从三国水浒到西游红楼, 从《三言二拍》到《聊斋志异》, 等等, 可以说国学经典琳琅满目, 应有尽有。学好了这些基本篇目, 应该说已经打下了国学的初步基础。入门既不难, 进一步深造乃至登堂入室, 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国学并不神秘。国学就在身边。

三、加强诵读: 走进国学的便捷门径

黑格尔说, 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 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也指出, 在一切哲学家那里, 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 但包含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 却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 发人深省。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找到它的正确门径和有效方法。学习国学也是如此。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说: “国学不易讲, 甚至不能讲, 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章太炎先生讲国学, 不过是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而已。如果真要讲方法的话, 便是‘自己用心去读去看’。‘读’, 便是读书学习, 博闻强识, 由博返约。‘看’, 眼见为实, 含有践行之意。所谓知行合一, 正在于此。‘用心’便是思考了, 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 方能有所成就。此外, 可以讲授的便是一些经验,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先贤的治学总结, 自然可以帮助后人少走些弯路, 但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要说方法, 这就是方法。这里, 我要特别强调一点, 就是读, 特别是诵读。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应该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 怎样进行诵读训练呢?

第一, 要多读, 不可误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指出: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 勉强硬记, 指文章没有读熟, 就一句一句地在心里硬记) ,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

第二, 要心到、眼到、口到。朱子言: “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看不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却只漫浪 ( 随随便便) 诵读, 决不能记,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 心到最急 ( 最要紧)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第三, 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说: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苏轼《送安惇落第诗》写道: “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荀子在《劝学》里也说“诵读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 就是说, 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连贯起来, 用深入思考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 使之贯通。

这些, 都是千百年来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切不可弃之如敝屣, 不理不采。

谈到诵读的好处, 依我看, 至少有两条: 其一, 演讲可以出口成章, 增加文化含量。议论则剀切入里, 叙事则娓娓动听。其二, 为文可以增加文采, 流传广远。孔子云: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要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有文采, 有吸引力, 人家愿看, 爱看, 必须在提高学养上下功夫。很难设想, 一个读书不多、视野不广的人, 笔下却能写出字字珠玑、文采斐然的锦绣文章来。当然, 通过诵读还可陶冶情操, 愉悦身心,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这些, 不言自明, 就不去多说了。

下面由我给大家推荐几篇古典诗文, 国学经典。

1. 荀子《劝学》

2. 诸葛亮《出师表》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李白《将进酒》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白居易《琵琶行》

7. 李商隐《锦瑟》

8. 韩愈《师说》

9. 周敦颐《爱莲说》

10. 苏轼《赤壁赋》

这里, 既有诗歌, 也有散文。诗歌中既有古体诗 ( 如李白的《将进酒》) 也有近体诗 ( 如李商隐的《锦瑟》) 。散文中既有“表”, 也有“说”, 也有“记”; 既有短文, 如《爱莲说》, 仅119 字, 也有较长的赋文, 如《赤壁赋》, 537 字。我希望能够通过体裁各异类型不同的诗文的诵读, 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使更多的同学有兴趣参与到诵读国学经典的队伍中来。果能如是, 我一个古稀老人也就感到莫大欣慰了。

什么是幸福?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就我理解, 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就是幸福。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一生别无所好, 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与写作。穷其一生, 不改其志, 乐此不疲。尽管如此, 书读得不能算多, 文章写得好的也没有几篇。但我还不失自信。最近, 我给自己拟了一条座右铭, 张梦文先生给我写成条幅。这句话是: “若苍天不弃, 假我以时日, 当惜之而勤耕不辍, 庶几有新作问世焉。”希望青年学子, 能珍惜宝贵的光阴, 加强诵读训练, 走进国学殿堂, 努力让自己多学到一点东西!

附录: 诗文十篇诵读提示

1. 荀子《劝学》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 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 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 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 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 脚踏实地, 不断学习。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 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 很有说服力。此外还使用简短的排比句, 音节和谐, 气势充沛, 使人读起来有整齐畅达的感觉。

2. 诸葛亮《出师表》

本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 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 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 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此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诗中有这样的名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3.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本文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 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没有战乱之苦、没有欺诈剥削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对残酷、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的渴望。

文章语言精练, 文笔优美, 写景叙事, 简洁精妙。写桃花林, 寥寥数笔, 就把一个幽静绮丽、美不胜收的自然境界图画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写桃花源中的境况, 在不足五十个字里, 交代了此中人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民风民情及人们的精神面貌, 极有层次, 给人留下明晰的印象。

《桃花源记》千百年来受人喜爱, 证明了它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4. 李白《将进酒》

本诗是李白咏酒的名篇。表面是写“饮酒放歌”, 实际则是借豪写悲, 寓悲于豪。诗人以酒作为引发诗情的触媒, 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深入地揭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激荡和矛盾, 成功地塑造了纵酒狂歌、不拘形迹的自我形象。他胸怀大志, 渴望建功, 怀才不遇, 愤懑不平, 鄙弃世俗, 蔑视富贵。他既狂放傲岸, 又豪爽豁达; 既忧愤深广, 又乐观自信; 既表示“但愿长醉不复醒”, 又执着于美好人生, 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的实现。在一首篇幅不长的古诗中,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活灵活现, 多姿多彩,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诗歌写了一次大风把作者茅屋上的草吹走, 诗人一家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经历, 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是诗人诗作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像《又呈吴郎》中的“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像《登岳阳楼》中的“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等等, 它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情感一脉相承。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关心国事的深沉目光, 心系黎民的赤子情怀。

6. 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 是诗人的代表作。全诗借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 抒写了自己遭贬抑郁无可宣泄的悲苦之情。全诗结构清晰, 过渡自然, 衔接紧凑, 情、景、事高度融合, 浑然一体。

诗中关于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 历来被视为音乐描写的绝唱。而表现诗人平等思想和悲悯情怀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诵。

7. 李商隐《锦瑟》

《锦瑟》一诗写得很美, 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对这首七律的解读, 是自伤身世, 还是悼亡之作, 抑或还有其他含义? 历来没有定论, 看来也说不清楚。只好见仁见智了。我们试作一解。

首联两句, 由锦瑟起兴, 自伤政治失意, 爱情忧思, 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颔联借庄子、杜宇两个典故, 申说自己政治和爱情的失意, 宣泄自己难言的忧愤和痛苦。是“华年之思”的具体化。颈联抒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无法实现的悲哀。内涵丰富, 联想奇丽, 千百年来, 一直为人所传诵。尾联两句, 言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 痛苦执着的追求, 终成泡影。诗人面对现实, 不禁惘然若失。以此总结其一生, 情味婉曲, 深挚哀痛。

本诗是李商隐罢官后的自伤寄托之词。诗人身世的悲怆, 理想的幻灭, 爱情的悲凄, 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 一并囊括在诗的意象之中, 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8. 韩愈《师说》

“说”是一种论述性的文体。韩愈针对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轻视学习、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有针对性地写了这篇文章, 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 批评当时的世俗偏见。他在文中提出的见解, 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多用对比, 是本篇论证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 破立结合, 说理精辟、透彻, 多方面地选用论据, 写得极有气势, 也极具说服力。

9. 周敦颐《爱莲说》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 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作者从莲的生性、长相诸方面, 着意刻画莲的高尚、正直、纯洁、尊严, 誉之为“花之君子者”, 明确地表示“独爱”, 从而表白了自己的胸怀志趣。菊花也具有孤高贞洁的品性, 作者不无敬意, 称之为“花之隐逸者”, 为“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而惋惜, 但是作者志在入世, 不尚隐逸, 所以对它未加赞誉。文中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 以“世人甚爱牡丹”来比喻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 表示了自己内心的厌恶。

文章采取古典诗文常用的咏物言志手法, 以莲花喻君子, 写得含蓄别致, 饶有趣味。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为官正直, 明于治案。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称赞他“人品甚高, 胸中洒落, 如光风霁月”, 此文确实可视为作者胸怀志趣的自我写照。

10. 苏轼《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五年 ( 1082) , 苏轼因新党指控他讪谤朝廷, 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当时, 他谪居黄州, 政治上失意, 精神上苦闷; 却又强自慰藉, 以求解脱。赋中充分反映了作者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作者月夜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 触景生情, 感慨万千, 联想古今人事, 借题发挥, 抒发了内心的愤懑, 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胸怀。文章把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选材精, 构思巧, 结构严, 用语妙。全篇如行云流水, 自然流畅, 情景交融, 又富含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是一篇散文赋。在押韵和骈偶句式方面体现了赋的特点, 在使用散句方面又表现出散文的长处。作者在江风秋月中与客对饮, 互问互答, 既有淡淡的哀愁, 也有乐观旷达的情怀。文辞豪迈, 气势宏伟, 想象丰富, 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篇3:走进国学 亲近国学

直到2005年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高调宣布成立国学院,并于同年10月16日隆重举行了揭牌暨开学仪式。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许嘉璐亲临现场,何兹全、任继愈等国学大师热情致辞,季羡林、饶宗颐、叶嘉莹等学界泰斗出任学术顾问,著名红学家冯其庸亲任院长……。一时间,叫好声、质疑声见诸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普通老百姓不晓得这些知识分子们都在辩论些什么,但却记住了纪宝成这个响亮的名字。仿佛一夜之间。“国学”降临到我们身边,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什么是国学

即便如此,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国学依然蒙着一层神秘面纱。似乎跟《诗经》《易经》《三字经》有关,又让人想到酸秀才满口“之乎者也”的憨态。其实,专家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学术界至今也没能给出个标准答案。

有人说,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是对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统称。也有人说,国学专指研究经史子集的学问,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季羡林先生生前提出了“大国学”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这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是立足新时代,具有大视界的战略概括。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任院长纪宝成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在20世纪初形成的,指的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学问。具体说来,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于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了解、继承弘扬的重点。

二、国学学什么

国学首先是一门学问,学习国学就是研究学问,它跟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学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目前,国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现成的例子可供照搬学习。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人大国学院的国学教学在内容上以经史子集为主,着重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校实行本硕连读的6年学制,硕士毕业后还可以继续读博士。按照“新型国学”的定位来构建学科体系和设置具体课程,开设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为模块的数十门课程,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的经典、元典。也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等现代学科以及外语等。

学院开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诗经》研读、《论语》研读、《周易》研读、《老子》研读、《庄子》研读、《孟子》研读、《楚辞》研读、《史记》研读、《汉书》研读等经典研读;有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等基本功训练:有乐府诗研究、杜诗研究、宋词研究、陶渊明研究、李白研究、敦煌文书研究、西域史研究、先秦诸子研究、朱熹研究、王阳明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专题研究等等。此外,人大国学院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作能力,专门开设有写作课,学习创作古典诗、词、曲、赋等。学院每年都要举行学术论文比赛、文学创作大赛和游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笔者认为。国学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象征着一种精神,这就是中华国学的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余英时在反思当今国学现状的时候说:国学失去了它的生存载体;只剩下孤魂在游荡。这缕孤魂就是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代代相传的伟大抱负和担当意识。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再到当今无数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国学精神从未中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复兴国学尤其要重视对国学精神的发扬和传承。

三、学完国学干什么

对于学生来讲,毕业之后终究要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好坏也是很多大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国学专业也不例外,学完国学能从事什么工作?这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国学学生的适用领域是非常广的。国学人才有着广泛社会需求,大有用武之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过去许多单位的公文公函都写得学理丰富、文采斐然,这说’明那时的‘秀才’们有学养、有底蕴。显然,现在的机关、企业乃至社区也需要这样的人才,这个需求是多大?再举一个例子,前两年,我见到我国台湾的南怀瑾先生,他问我开办国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我说,主要是把丢了的东西捡起来,培养国学人才,接续文脉。他直截了当地说:这还不够。要培养国学人才。培养学问家;更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出将人相的人才。这样看来,治企治校、治县治市、治国治军都需要国学人才。同任何学科一样,只要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不愁没有出路。”

上一篇:关于货代的论文下一篇:工商企业管理方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