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成本降低方案

2024-06-29

企业人力成本降低方案(通用6篇)

篇1:企业人力成本降低方案

制造业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表时间:2008-11-06 10:45:53.0作者:CBISMB编辑来源:中小企业IT采购

制造业产品成本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力资源成本,如何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分析:

一、建立精干有效的组织体系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组织臃肿事情却没人去做,因为职责没有明确或界定,一件事情既可以张三去做,也可以李四去做,如果张三责任心强,那么张三就去做了,否则就有可能两个人互相推诿,工作被拖沓延误。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后果可大可小,如果整个企业都是这种气氛,问题就很大了。

这样的企业执行力很差,也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能否永续经营恐怕也没有什么把握;对内来说,这么多的无效率的人,侵蚀了大量的公司资金,公司要为其付工资,买福利和支付各种费用。所以定岗定职对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另外,在每个岗位都必须建立其后备人员,在辅导企业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企业因为某个人很重要、无可替代而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更有甚者,这种人员以此作为筹码来要挟公司,提出各种要求,不满足就一走了之。这种企业是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建立好人才梯队,没有后备人员可以利用。在我看到的一些企业,如台资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其组织结构表中,我们就可以明确看到每个岗位的负责人员和后备人员,所以企业不会担心员工因为离职或其他原因出现工作没人做的情况,而且如此一来,企业的工资体系也非常好建立,因为不存在特殊员工,员工的升迁加薪都是循既定体系去走,没有人感觉到不公平,也不会有人觉得自己无可替代。在这种企业中,薪资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成本也更加低,而且风险也小。那么组织体系怎样才算是精干有效呢?首先是要在分析各部门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其次是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将职责明确界定;再次是建立企业的培训体系,确保组织体系中的角色都是可以担当自己的岗位,并且培养备用人才,保持企业人才的可持续性。

二、建立激励导向的考核体系

组织虽然建立了,但如何保证组织的执行力呢?目前在很多企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企业存在一些老员工,位高权重、但不思进取,很多事情上面都成了企业绊脚石,如果把这些人请走,老板又觉得不忍心,毕竟跟自己奋斗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这些人在位一天就又确实会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很多制度无法顺利推行下去。

产生以上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所以干得好和干的差一个样,员工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如果能够按每个岗位的职责去建立一个标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对员工进行考核,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混水摸鱼的人出现,因为这种人如果继续

下去,很可能就被淘ì了。当然,绩效考核也给了员工工作的目标和动力,因为员工知道了做好工作的标准是怎样了,别人都在往这方面努力,他就会受到影响,往更高的层面去说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只要形成一种气氛,比如学习、积极工作等,其他后进的人员自然而然的融入这种气氛中,这也就形成了企业的一种天然的文化。另外,通常很多企业的考核制度偏向于问责惩罚,这种考核制度往往并不太受欢迎,因为每个人都不愿意受约束,不愿意被罚,看到有关自己的考核标准中有很多惩罚条目时,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既要有惩,更需要有奖励,而且这种奖励大多是通过努力可以拿到的。绩效考核的项目也需要思考其导向性,建议在主要工作的基础上,更多的考虑为公司带来价值的项目,这样来激发员工的热情和创造力,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生产及生产管理人员成本控制

生产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主要集中在数量和质量上,很多公司在规划人力资源的时候,通常有这么几个依据:

1、车间主管的要求;

2、车间历史最大生产量;

3、车间预测最大生产量;

4、人力资源部门规划车间员工数。前三点基本上属于车间比较强势,或者说老板比较强势,人力资源部门比较弱势,后一点属于人力资源部门统筹规划。所有的规划都是站在局部或短期的立场上去考虑的,车间主管为了扩充势力或者为了使自己的生产任务能达到比较高的完成率,就找理由扩充队伍,往往这个时候申请老板是会同意的,因为为完成生产任务,理由即充分又正当,而且如果老板不同意招人,车间主管就可以说不能完成任务别怪我,这样一来老板只能同意了。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有可能是各部门人满为患,人浮于事,人多了问题也就多了,不遵守公司规定的、打架斗殴的等等,成本也会随此一路上升。所以在规划人力资源时,必须由人力资源部门去统筹规划,在规划的时候应当考虑到以下因素:

1、现有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2、工厂的产能,不是最高产量也不是最低产量,而是由工厂瓶颈资源决定的产能,目的是保证生产的平稳;

3、未来半年的订单预测情况,预测的订单数可以作为产能规划的依据,包括对设备是否扩充等等;

4、各生产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当生产无法做到完全平稳或者有接一些半成品的订单的时候,可能会导致有些部门产能负荷无法满足生产需要,而有些部门却有人员空闲,所以必须考虑各线之间人员的调配和统筹。在考虑以上因素作为主要条件的前提下,将员工的熟练程度再纳入到其中去考虑,在招人的时候能够作为标准,而且在规划人数的时候,对同一条生产线,熟练工人跟非熟练工人所需要的人数是不一样的,当然其成本也会不一样,所以得根据工种的要求来设计和衡量。

在确定各车间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培训和考核。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和没有员工培训的企业,在生产成本中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损失成本上相差非常大,远远超过培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在知名的大中型企业中,没有一个企业是不重视培训的,以上讲的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实际上,企业需要培训的内容很多,比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宗旨等等,这些培训将会把企业的经营思想、目标灌输到员工脑海中,在员工产生凝聚力,这样所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最好的一个例子是海尔,海尔在收购其他几十家的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输入的不是资金或技术,而是企业文化。在海尔收购第一家企业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时候,采用的策略是用文化、用管理激活来红星电器厂,使其很快扭亏为盈,并实现两年内做到洗衣机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四、间接管理人员成本控制

间接部门人员主要指非生产人员,比如PMC部门、财务部门、设计开发部门等等的人

员。间接部门的人员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人员数量和工资体系上,因为这些人员跟车间生产人员不太一样,车间生产人员的工资可以按计时或计件来计算,计算上是很清晰的,而且人员素质层次也不一样,间接部门人员的学历层次相对来说要高很多,更加突出的是一些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由于其掌握了公司需要的一些特殊的技能,在价值和价格上往往很难平衡。有些企业的工资非常的不平衡,间接部门员工的工资占了公司总工资的60%以上,如果是研发型企业这样做也许合理,但做为生产型企业明显不太合理。而且这类公司如果要控制人力成本的时候,通常第一想到的就是压缩员工工资和人数,间接部门的人却感觉每个人都很重要,不可或缺。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企业中的某个人因为自己的特长或技能,动不动就要加工资否则就要罢工。在老板被迫答应了这个人的要求结果导致其他人感觉不公平,引来新的情绪和不满,然后又只有去满足,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的解决方案还是在前面部分讲的建立工资体系、考核激励体系和人才后备机制。

篇2:企业人力成本降低方案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6〕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8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 1 —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有效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落实,确保取得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针对性、系统性措施,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助推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动力。

(二)目标任务。经过1—2年努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3年左右使实体经济企业综合成本合理下降,盈利能力较为明显增强。一是税费负担合理降低。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年减税额5000亿元以上。清理规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企业贷款、发债利息负担水平逐步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占企业— 2 — 融资成本比重合理降低。三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综合措施进一步落实,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为企业设立和生产经营创造便利条件,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大幅压缩,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四是人工成本上涨得到合理控制。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增长,企业“五险一金”缴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合理降低。五是能源成本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工商业用电和工业用气价格合理降低。六是物流成本较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由目前的4.9%降低0.5个百分点左右,工商业企业物流费用率由8.3%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全面系统推进和抓住关键环节相结合。妥善处理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面推进降成本工作。突出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针对造成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关键因素,制定可操作、可落地、可检查的系统性政策措施。

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长远发展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一方面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缓解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逐步解决造成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过高的体制机制问题。

— 3 — 坚持支持企业发展与实现优胜劣汰相结合。突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差别化,既要有效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又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加快落后产能退出,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降低外部成本与企业内部挖潜相结合。在加强制度设计、优化政策环境、发挥好金融系统支持作用,有效降低外部成本的同时,引导实体经济企业采取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等挖潜增效措施,降低企业内部成本。

坚持降低企业成本与提高供给质量相结合。以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为前提,发挥好骨干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广大员工的关键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加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四)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牵头单位:财政部,参加单位: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五)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修订完善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目录。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研究将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纳入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实施范围。修订完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 4 — 税优惠目录》和《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牵头单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参加单位: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保监会)

(六)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将国内植物检疫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费等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等项目清单,在地方政府及国务院各部门网站常态化公示。进一步清理各类电子政务平台的服务收费,严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捆绑服务并收费。查处和清理各种与行政职能挂钩且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收费。加强涉企收费监督管理,畅通企业举报渠道,完善查处机制,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坚决取缔违规收费项目。(牵头单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参加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税务总局)

(七)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小微企业免征范围。取消大工业用户燃气燃油加工费等地方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落实好已明确的减免政府性基金等政策,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整合归并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7项政府性基金;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

— 5 — 过3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牵头单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

三、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八)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过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牵头单位: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银监会)

(九)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完善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不同企业合理定价。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费,制止不规范收费行为。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探索运用资本注入、再担保、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融资担保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服务积极性。(牵头单位:银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十)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和监管指标,加大不良资产— 6 — 处置力度。综合考虑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考核因素,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落实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要求。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政策。支持和督促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按市场化方式及时核销不良贷款,做到应核尽核,增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投放能力。适当调整不良资产转让方式、范围、组包项目及户数方面的规定,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完善不良资产转让政策,提高不良资产转让的效率和灵活性。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债权转股权。(牵头单位:银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参加单位:国务院国资委)

(十一)稳妥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已批准民营银行的筹建工作,引导其积极开展业务;稳妥推进民营银行发展,成熟一家、设立一家。加快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各类机构。(牵头单位:银监会、商务部,参加单位:人民银行)

(十二)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合理扩大债券市场规模。完善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规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发展,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改革完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合理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投资者分类趋同的原则下,分别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行准入标准和审核规则。加快

— 7 — 债券产品创新,发展股债结合品种,研究发展高风险高收益企业债、项目收益债、永续债、专项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规范债券发行企业信息披露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牵头单位:证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财政部)

(十三)引导企业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提高企业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比例。推进企业发行外债登记制度改革,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范围,进一步简化程序,合理扩大企业发行外债规模,放宽资金回流和结汇限制。在合理调控外债规模、促进结构优化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资信状况良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赴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引导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企业在跨境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的比例,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波动影响。(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

四、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十四)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清理废除地方自行制定的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限制性规定,加快放开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连锁企业要求设立非企业法人门店和配送中心的,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置障碍。组织实施公— 8 —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价格检查,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的市场规则。(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

(十五)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步推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合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管理对象、管理事项的证照资质,实行联合审批。大幅压减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项目相关审批程序,利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落实平台建设中的识别代码和个性化审批监管要求。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民间投资进入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股东结构、股份比例等限制。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研究推广对符合条件且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

— 9 —(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参加单位: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

(十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使用。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市场交易和投融资等领域对守信企业实施优惠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依法严格限制和约束。将注册登记、行政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归集到相应企业名下,依法予以公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注册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等)

(十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降低企业货物的通关成本。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积极稳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 10 — 脱钩,厘清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职能边界,清理行业协会商会违法违规强制企业付费参加考核评比、表彰、赞助捐赠等项目。(牵头单位: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林业局)

(十八)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政府和国有企业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剥离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解决好厂办大集体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牵头单位: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五、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十九)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采取综合措施补充资金缺口。从2016年5月1日起,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将单位缴费比例降低至19%;将失业保险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1.5%,其中个人费率不超过0.5%。以上两项社保费率降低期限暂按两

— 11 — 年执行,具体方案由各省(区、市)确定。综合采取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开展基金投资运营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支持各地通过拍卖、出租政府公共资源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为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创造条件。(牵头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

(二十)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规范和阶段性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不得超过12%。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除可降低缴存比例外,还可依法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待效益好转后再提高缴存比例或恢复缴存并补缴缓缴的住房公积金。(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参加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

(二十一)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权益,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和调整频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牵头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

六、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

— 12 —(二十二)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快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完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并网机制。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管制,形成充分竞争的机制,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提高价格灵活性。(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国家能源局)

(二十三)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合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快实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放宽参与范围,有序缩减发用电计划,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的比例。对未参与直接交易和竞价交易的上网火力发电量,以及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继续实施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合理调整一般工商业企业用电价格。简化企业用户电力增容、减容、暂停、变更等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限。(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十四)完善土地供应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积极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保障物流业用地供应,科学合理确定物流用地容积率。(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参加单位:财政部)

七、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 13 —(二十五)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运输新业态。健全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强化物流标准实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等产业联动发展。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推广多式联运,加快构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跨运输方式物流相关信息互联共享,鼓励企业间运力资源共享,提高运输车辆实载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衔接甩挂等运输模式。推动无车承运人业务加快发展。(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参加单位:质检总局)

(二十六)合理确定公路运输收费标准,规范公路收费管理和监督执法。尽快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科学合理确定公路收费标准,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坚决查处高速公路车辆救援服务中的各种乱收费行为,规范车辆超限处罚标准,减少各类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坚决杜绝乱罚款、“以罚代管”等行为。(牵头单位: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

(二十七)规范机场铁路港口收费项目,清理不合理服务收费。全面清理机场、铁路、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除法规规章规定的项目外,禁止指定经营、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清理强制对进出港(场)企业收取的不合理费用和地方政府设立的不合理涉及铁路收费。(牵头单位:民航局、铁路总— 14 — 公司、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八、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二十八)推进实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证券化,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鼓励实体经济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经营性资产证券化,或通过金融租赁、融资租赁方式盘活存量资源。选取部分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区,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合理的融资结构和持续的资金支持。(牵头单位: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商务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十九)支持重点企业资金周转,多方筹资清偿拖欠工程款。鼓励地方政府加强协调,支持重点企业筹集周转资金,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传导。地方政府统筹置换债券资金在内的预算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偿还经清理核实属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拖欠工程款;通过出让资产等方式获得的增量资金,优先用于清偿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参加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

(三十)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减少资金占用。摸清目前建筑业所需缴纳各种保证金现状,研究制定依法依规开展清理工作的意见,按照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形成新约束机制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住

— 15 — 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法制办)

(三十一)加强资金清欠,化解企业债务链风险。鼓励企业加强往来款项管理,引导企业加快付款,减轻全社会债务负担。发挥财务公司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加快产业链企业间资金周转,推进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对债务规模较大且有三家以上债权银行的客户,协调各债权银行成立债权人委员会,避免因单家机构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牵头单位:银监会、人民银行,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

九、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

(三十二)引导企业管理创新和精益生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降低成本。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内部管理升级,创新营销模式,提高效益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流通,提高产品的成品率、优质品率和精准营销匹配率。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降本增效。推进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少环节的柔性化生产和作业成本法应用,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三十三)加强先进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推广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各种技术,促使企业持续提高生产效率。— 16 — 引导企业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耗费实施严格的全面控制,制定相应降成本目标。(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

十、落实降成本工作配套措施

(三十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形成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十五)支持创新活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提高创新资源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三十六)发挥“互联网+”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互联网+”高效物流,提升运输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三十七)利用两个市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谈判,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鼓励企业充分

— 17 —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

(三十八)改进企业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运营模式,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好广大企业职工的作用,激励挖潜增效。鼓励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安全生产、销售服务等管理标准化,提高运行效率。

(三十九)降低监管成本。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安全监督等市场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整合优化执法资源,有效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

(四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覆盖面,延伸服务终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加快制定公益类推荐性标准和满足市场、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降低市场推广应用成本。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四十一)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综合考虑资源、市场等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链、物流链,提高产业发展的配套、协作和集约化水平。

— 18 —(四十二)分行业降本增效。增强降成本工作的针对性,根据行业特点,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实施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有序推出并切实落实煤炭、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消费品、物流等行业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方案。

十一、建立健全降成本工作推进机制

(四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由有关部门建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工作指导,形成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机制;建立效果评估和统计监测机制;建立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措施机制。

(四十四)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是本领域、本地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各部门、各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本方案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加强专项督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政策措施。适时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转为常态化工作,加强企业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和常态化监督检查。

(四十五)适时评估总结和推广经验。各部门、各地区要在2017年3月底前进行一次政策落实情况及效果评估,积极

— 19 — 推广效果良好的政策和做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相应及时调整政策;从2017年起,每年年中报送一次政策落实情况。根据工作进展,适时进行阶段总结和协调,对后期常态化工作提出要求;在阶段性完成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任务后,组织进行全面工作总结,完善推进降成本工作的长效机制。

篇3:企业人力成本降低方案

一、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

(一)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牵头单位:财政部,参加单位: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二)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修订完善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税收优惠目录

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研究将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纳入首批次应用保险保费补偿机制实施范围。修订完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牵头单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参加单位: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保监会)

(三)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将国内植物检疫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证书费等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等项目清单,在地方政府及国务院各部门网站常态化公示。进一步清理各类电子政务平台的服务收费,严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捆绑服务并收费。查处和清理各种与行政职能挂钩且无法定依据的中介服务收费。加强涉企收费监督管理,畅通企业举报渠道,完善查处机制,制止乱摊派、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坚决取缔违规收费项目。(牵头单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参加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税务总局)

(四)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扩大小微企业免征范围

取消大工业用户燃气燃油加工费等地方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落实好已明确的减免政府性基金等政策,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整合归并水库移民扶持基金等7项政府性基金;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牵头单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林业局)

二、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通过差别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作用,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牵头单位: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银监会)

(六)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加大融资担保力度

完善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融通机制,降低贷款中间环节费用,严禁“以贷转存”、“存贷挂钩”等变相提高利率行为。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不同企业合理定价。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收费,制止不规范收费行为。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探索运用资本注入、再担保、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融资担保机构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服务积极性。(牵头单位:银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七)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和监管指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综合考虑盈利能力、经营增长、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考核因素,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落实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要求。完善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政策。支持和督促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按市场化方式及时核销不良贷款,做到应核尽核,增强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投放能力。适当调整不良资产转让方式、范围、组包项目及户数方面的规定,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完善不良资产转让政策,提高不良资产转让的效率和灵活性。支持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企业之间债权转股权。(牵头单位:银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参加单位:国务院国资委)

(八)稳妥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推进已批准民营银行的筹建工作,引导其积极开展业务;稳妥推进民营银行发展,成熟一家、设立一家。加快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各类机构。(牵头单位:银监会、商务部,参加单位:人民银行)

(九)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合理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完善证券交易所市场股权融资功能,规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发展,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改革完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合理扩大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在投资者分类趋同的原则下,分别统一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发行准入标准和审核规则。加快债券产品创新,发展股债结合品种,研究发展高风险高收益企业债、项目收益债、永续债、专项企业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规范债券发行企业信息披露行为,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强化市场化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债券市场开放。(牵头单位:证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财政部)

(十)引导企业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提高企业跨境贸易本币结算比例

推进企业发行外债登记制度改革,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范围,进一步简化程序,合理扩大企业发行外债规模,放宽资金回流和结汇限制。在合理调控外债规模、促进结构优化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资信状况良好、偿债能力强的企业赴境外发行本外币债券。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引导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提高企业在跨境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的比例,降低汇兑成本和汇率波动影响。(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

三、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十一)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加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清理废除地方自行制定的影响统一市场形成的限制性规定,加快放开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从2018年起正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连锁企业要求设立非企业法人门店和配送中心的,所在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置障碍。组织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健全竞争政策,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强化价格检查,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经营者自主定价领域的市场规则。(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商总局,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

(十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步推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重点围绕生产经营领域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合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管理对象、管理事项的证照资质,实行联合审批。大幅压减各类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无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项目相关审批程序,利用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落实平台建设中的识别代码和个性化审批监管要求。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对民间投资进入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能源、交通、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股东结构、股份比例等限制。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研究推广对符合条件且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承诺备案管理。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参加单位: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

(十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好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使用。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市场交易和投融资等领域对守信企业实施优惠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依法严格限制和约束。将注册登记、行政审批、行业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息归集到相应企业名下,依法予以公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注册商标、商业秘密等方面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质检总局、银监会等)

(十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降低企业货物的通关成本。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积极稳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厘清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职能边界,清理行业协会商会违法违规强制企业付费参加考核评比、表彰、赞助捐赠等项目。(牵头单位: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林业局)

(十五)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政府和国有企业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剥离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解决好厂办大集体等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牵头单位: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四、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

(十六)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采取综合措施补充资金缺口。从2016年5月1日起,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单位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将单位缴费比例降低至19%;将失业保险总费率阶段性降至1%—1.5%,其中个人费率不超过0.5%。以上两项社保费率降低期限暂按两年执行,具体方案由各省(区、市)确定。综合采取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开展基金投资运营和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支持各地通过拍卖、出租政府公共资源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为降低企业社保缴费比例创造条件。(牵头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

(十七)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规范和阶段性适当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高于12%的一律予以规范调整,不得超过12%。从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由各省(区、市)结合实际,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生产经营困难企业除可降低缴存比例外,还可依法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待效益好转后再提高缴存比例或恢复缴存并补缴缓缴的住房公积金。(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参加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

(十八)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统筹兼顾企业承受能力和保障劳动者最低劳动报酬权益,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和调整频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降低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牵头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

五、进一步降低企业用能用地成本

(十九)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加快推进电力、石油、天然气等领域市场化改革。完善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并网机制。2017年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管制,形成充分竞争的机制,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提高价格灵活性。(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国家能源局)

(二十)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合理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加快实施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积极开展电力直接交易,放宽参与范围,有序缩减发用电计划,扩大市场化交易电量的比例。对未参与直接交易和竞价交易的上网火力发电量,以及重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用电,继续实施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合理调整一般工商业企业用电价格。简化企业用户电力增容、减容、暂停、变更等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限。(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十一)完善土地供应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积极推进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工业用地的使用者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降低工业企业用地成本。保障物流业用地供应,科学合理确定物流用地容积率。(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参加单位:财政部)

六、较大幅度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二十二)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运输新业态。健全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强化物流标准实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等产业联动发展。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效率。推广多式联运,加快构建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跨运输方式物流相关信息互联共享,鼓励企业间运力资源共享,提高运输车辆实载率。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企业联盟甩挂、干线运输和城市配送衔接甩挂等运输模式。推动无车承运人业务加快发展。(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参加单位:质检总局)

(二十三)合理确定公路运输收费标准,规范公路收费管理和监督执法。尽快修订《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科学合理确定公路收费标准,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坚决查处高速公路车辆救援服务中的各种乱收费行为,规范车辆超限处罚标准,减少各类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坚决杜绝乱罚款、“以罚代管”等行为。(牵头单位: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

(二十四)规范机场铁路港口收费项目,清理不合理服务收费。全面清理机场、铁路、港口码头经营性收费项目,除法规规章规定的项目外,禁止指定经营、强制服务、强行收费行为,清理强制对进出港(场)企业收取的不合理费用和地方政府设立的不合理涉及铁路收费。(牵头单位:民航局、铁路总公司、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七、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

(二十五)推进实体经济经营性资产证券化,开展投贷联动试点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鼓励实体经济企业将符合条件的经营性资产证券化,或通过金融租赁、融资租赁方式盘活存量资源。选取部分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地区,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合理的融资结构和持续的资金支持。(牵头单位: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商务部,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二十六)支持重点企业资金周转,多方筹资清偿拖欠工程款。鼓励地方政府加强协调,支持重点企业筹集周转资金,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传导。地方政府统筹置换债券资金在内的预算资金,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偿还经清理核实属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拖欠工程款;通过出让资产等方式获得的增量资金,优先用于清偿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参加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

(二十七)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减少资金占用。摸清目前建筑业所需缴纳各种保证金现状,研究制定依法依规开展清理工作的意见,按照既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形成新约束机制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牵头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法制办)

(二十八)加强资金清欠,化解企业债务链风险。鼓励企业加强往来款项管理,引导企业加快付款,减轻全社会债务负担。发挥财务公司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加快产业链企业间资金周转,推进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对债务规模较大且有三家以上债权银行的客户,协调各债权银行成立债权人委员会,避免因单家机构处置不当引发新的风险。(牵头单位:银监会、人民银行,参加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

八、鼓励引导企业内部挖潜

(二十九)引导企业管理创新和精益生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降低成本。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内部管理升级,创新营销模式,提高效益水平。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流通,提高产品的成品率、优质品率和精准营销匹配率。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大幅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实现降本增效。推进小批量、多批次、低库存、少环节的柔性化生产和作业成本法应用,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牵头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

(三十)加强先进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完善鼓励和支持企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推广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各种技术,促使企业持续提高生产效率。引导企业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对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耗费实施严格的全面控制,制定相应降成本目标。(牵头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

九、落实降成本工作配套措施

(三十一)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有序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形成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和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十二)支持创新活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营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提高创新资源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三十三)发挥“互联网+”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互联网+”高效物流,提升运输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支持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三十四)利用两个市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谈判,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大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原材料成本。

(三十五)改进企业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运营模式,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发挥好广大企业职工的作用,激励挖潜增效。鼓励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加强企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企业研发设计、物流、采购、安全生产、销售服务等管理标准化,提高运行效率。

(三十六)降低监管成本。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质量安全监督等市场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整合优化执法资源,有效避免多层多头重复执法。

(三十七)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覆盖面,延伸服务终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开展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加快制定公益类推荐性标准和满足市场、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降低市场推广应用成本。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供公共服务。

(三十八)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综合考虑资源、市场等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国家级新区、开发区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链、物流链,提高产业发展的配套、协作和集约化水平。

(三十九)分行业降本增效。增强降成本工作的针对性,根据行业特点,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快实施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有序推出并切实落实煤炭、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电子信息、消费品、物流等行业的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方案。

十、建立健全降成本工作推进机制

(四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由有关部门建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跟踪督促落实。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完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工作指导,形成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机制;建立效果评估和统计监测机制;建立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措施机制。

(四十一)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地方人民政府是本领域、本地区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各部门、各地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本方案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加强专项督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完善政策措施。适时将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转为常态化工作,加强企业运行情况动态监测和常态化监督检查。

篇4:四招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浙江经营服装出口企业的姚老板口气透着无奈:“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利润下降4%,而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仅有3.3%至3.4%。现在很多订单一般都是三个月以后交货,但三个月以后的价格很难确定,只能按预计来定价,但客户又很难接受产品价格包含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虽然最近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持续小幅走高,但是美国经济下滑,需求降低,订单越来越少,而我的员工工资可是月月要支付,成本高啊!”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倒闭,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而如今,节约成本已是每个企业决策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行业的激烈竞争,举步维艰的它们更是如履薄冰。裁员,老板们纷纷试水,抱着控制成本的强烈意愿,他们绞尽脑汁地在想:我们能不能减少10%的员工以控制我的人力成本?

其实,裁员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应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如何才能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在现实条件下,如何安排人力资源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在2009中国杰出雇主人力资源高峰论坛上,一些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就当今企业在人才管理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四条建议。

“乘机”招揽高级人才

在很多人力资源总监看来,经济危机对企业而言既是困境,又是机遇。在经济良好的时候,人力管理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个机构中,有多少人的工作量并不饱和,有多少人是企业在“养活”,有多少人可能早已不适应企业运转。而在经济危机的时候,企业可以将人力分析透,哪个员工是不可替代的,哪个员工完全是“混饭吃”的,哪些员工就足够完成工作,哪些员工是冗余的。一番比较,带来的是企业全面“大换血”,适当裁员会使企业精简并重获活力。

同时,经济危机时候,尽管会裁掉一些可替代的员工,但绝不应放弃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及猎取。在经济危机中转换工作的高级人才,许多会自降身价,也是企业节约成本的大好时机。一个高级人才可以抵掉10个庸才,此话诚不欺人。

从培训中要效率

与其一味裁员不如使员工素质与岗位相匹配。让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熟练的操作本领、掌握最新的知识信息和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技能,更能提高企业的效益。这里,培训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一位人力资源总监在论坛上将自己企业在培训上节约成本的经验与大家做了分享。“为了节约开支,我们公司在今年招聘了大量的实习生,并且由一个资深员工一对一地带,这样不仅节约了培训费用,而且大大降低了培训周期,同时也建设了梯队。”

根据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培养梯队、建没梯队成为在现时条件下的一剂良方。在现实的人力资源中,如果无视梯队的建没,只依靠市场的供给,人力资源的需求恐怕是无法得到满足的,也是无法长期而稳定的。队的稳定性也将得到提升。

成本控制从薪酬预算开始

中小企业老板最想看到的是:“我的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人力成本上我需要支付给员工的报酬是多少?达到公司最高业绩目标时能支付多少?达到公司最低业绩目标,我又可以支付多少?什么样限度的人力成本是在企业的可控范围内?”

老板们的疑惑是因为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没有明确的薪酬预算,在销售不断攀升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成本浪费,当业绩下滑时才发现入不敷出。薪酬预算是企业在薪酬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开支方面的计划、权衡、取舍和控制行为,薪酬颅算规定了预算期内可以用于支付薪酬费用的资金,其对象便是人工成本。狭义的人工成本控制又称为薪酬控制,是企业将人工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也是老板们所最关心的。

在设计薪酚预算时,要确保几个基本的原则。第一,薪酬的增长机制与人力成本的控制,薪酬平均水平是逐年增长的同时人力成本率是下降的。第二,员工个人工资增长机制。对员工个人工资的增长幅度,要根据市场价位、员工个人劳动贡献和个人能力的发展来确定,对贡献大的员工,增薪幅度要大,对贡献小的员工,不增薪或减薪。第三,确定人力成本的支出与销售额、销售利润的比例关系。

人事外包更加灵活

中小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人力资源部,即使有,也没有系统的人事制度,不能为员工提供完备的福利待遇和培训机会,更没有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这些都是制约民营企业顺利发展的“瓶颈”。而如果民营企业采用人力资源外包,就可以借助外部资源,大幅度提高自身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对于经济危机下企业人力调整,许多已经选择“人力外包”的企业认为,这一举措让企业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可以灵活地调整员工,并比其他企业对人力的可控性大大提高。

当然,人力资源外包也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对于各方面制度都不完善的民营企业来说,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管理的混乱,而且还可能引出固有矛盾,甚至导致企业的死亡。

篇5:时时刻刻降低人力成本

。而实施无薪休假,仅仅是降低人力成本的冰山一角。经济不景气,企业削减成本最直接的手段是裁员,事实上,那些能保持长久战斗力的跨国公司,把裁员作为一种家常便饭。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做过一个统计,在三个人组成的一个团队中,有一个人是创造价值的;有一个人是没有创造价值的;还有一个人是创造负价值的。而德国人力资源专家马克斯的分析也发现,假如一个人有一份业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数增加,业绩就会翻倍。一个人一份业绩,两个人就小于两份业绩,四个人小于三份业绩,当这个团队达到八个人时,业绩居然萎缩到小于四份!招聘人员过多,会令团队绩效下降。

所以,企业家要准备不断地对绩效差的员工说这些话,“明天你不用来上班了!”、“你被解雇了!”、“你可以考虑到别的地方去发展了!”。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手通用电器,第一件事情就是裁员,一次裁了两万人,公司股票马上上涨。过了半年,公司股票又疲软了,他马上通过绩效评估,又裁了两万人,股票又开始回升。

请神容易送神难。人手增加是最容易不过的了。很多时候,因为一项工作开始增多,有人就对老板说:“老板,我们真的忙不过来了,增加一个人吧。”老板说:“好啊,那就增加。”人马上招来了,可工作繁忙仅仅是阶段性的,但你增加了的人手,就很难送走。最终变成人只进不出,效率低下,反应缓慢,责任推诿,政治斗争,搬弄是非,最后一潭死水,同归于尽……

人人头上一把刀

砍人手,不是挥刀乱砍,见谁不顺眼砍谁,见谁碍事砍谁,见谁和自己意见不合砍谁,那是流氓打架。你要让走的人,心服口服,并且留下的人不惊慌失措。

人人头上有指标,千斤重担众人挑,是成熟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原则。聪明的领导者,在每个员工的头上悬一把刀,只要他们有所懈怠,不需要领导者亲自动手,那把刀就会自动掉下来把他杀死。所谓“指标”,就是对每位员工用绩效量化,用利润导向,用数字说话。企业家应尽快去完成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不管任何员工,目标必须明确;

第二,必须有可以量化的数字。团队员工有两种:一种是创造销售收入的人,他的数字就是10、20万的销售收入。另一种人是花钱的人创造产品,他的数字就是控制成本,考虑如何在保证品质基础上,把原来的花费十万,降到九万。另外,考核成本花费者的另一个指标是,花出去的钱必须转化成价值,如,花一万元买了一台电脑,而电脑要变成价值,必须为公司创造利润,这就把成本变成了价值中心,把营销变成了创富中心;

第三,具有挑战精神,所有目标应该超越你过去已经达成的目标;

第四,目标合理,不能好高骛远;

最后,目标得有时间限制,

如一个员工一年要完成200万的销售任务,最后完成的时间是12月31号,把200万这个数字分解,根据自身业务规律分解到每月、每周,就知道他目标绩效量化在何处。

人人都要佩把刀

你的企业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怪事,员工收入增多,企业亏损加剧,员工只关心销售,不关心成本。如果是这样,公司管理肯定出现了问题。

对销售团队的管理,大部分企业都是用收入乘以百分比等于他的佣金。然而,收入是什么?收入只是证明公司有这样的收入进来,并不能证明公司有这样的利润!所以,有时员工是有收入的,但企业是亏损的。这是因为你的管理忽略了成本,所以就别指望员工关心成本。这最终导致员工只关心销售收入,花大价钱请客户,随便打车,把公司钱挥霍一空!

很多顶尖公司不用收入计算佣金,而改成用毛利润(收入减掉直接成本),用毛利润乘以提成比例,这个提成比例可能会增加,从10增加到15,最后等于他的佣金。

这个巧妙变化,结果将大不相同:第一个好处,员工开始关心成本,自动自发地帮助公司一起节省成本;第二个好处,如果原来是用收入计算佣金,员工很容易迫使公司降价。因为这个时候他只关心收入。“老板,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客户说不降价,他们就不买了!”“老板,一降价销售额就上去了!”可公司一旦降价,10-9=1,但10如果降到9呢,9-9=0,公司无钱可赚,但员工个人利益仍有保障。

低工资+高绩效=高利润

真正的人性化管理,不是让员工放松懈怠,或鼓励员工贪图安逸,而是给员工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体现出效率!这是对你员工最大的关怀!

那么,请追求团队的高绩效和低成本,不要让他们拿到工资就满足!给他们最低的工资、最高的绩效!

曾有一位游人旅行到乡间,看到一位老农,把喂牛的草料铲到一间小茅屋的屋檐上,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老公公,为什么不把草放在地上方便牛直接吃呢?”老农说:“这种草虽然质量也不错,但我要是放在牛嘴边上,它就不屑一顾,吃得很少,如果我放到让它勉强可以够得着的屋檐上,它就会努力去吃,直到把全部草料吃个精光!”

人也一样,他们容易满足,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要让人改变,就是要让他有危机感,用难完成的任务激起他的斗志!我们所谓的低工资是什么呢?在其收入比例中,只有20%是工资,80%是绩效。工资低,公司负担就小了,成本也就降下来了,同时逼着员工追求绩效最大化。假如一个员工收入是5000元,有1000元是基本工资,那4000元来自于绩效考核。如果这个员工总收入是一万元,那么他的工资是元,绩效是8000元。用这种手段,即使人手多了,但因为每个人工资低,又都创造了高绩效价值,还是不会给公司带来太大的负担。

篇6: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效益

对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而言,要不要实施信息化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对于信息化效益的评估却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难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对于信息化效益的评估还没有一套公认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因此,企业领导人普遍存在一种矛盾心理:由于无法对信息化效益进行有效评估,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规划时无法把握信息化投入规模,而即便实施完毕,也无法判断实施成功与否。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及作用机理进行重新认识。

一、对信息化成本的认识

不管怎么看,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对于企业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统计,国外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已经达到其年销售额的4-5%,国内企业目前投入比例虽然不到年销售额的1%,但随着信息化的普及,企业的投入必将逐渐增加,但这也会超出国内多数企业的心理预期。

实际上,企业实施信息化前所作的信息化规划一般只是一个短期规划,主要限定在系统实施期间,即便如此,企业对信息化成本的预测也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所作的预算一般仅考虑了信息化实施所需的软件费用、硬件网络费用、培训费以及咨询实施费用,而往往忽视了实施期间所增加的人力、加班费用以及对正常业务工作的干扰造成的损失等等。虽然短期内这些因素都是可以被克服的,但是系统实施完毕后,系统的维护、升级仍需企业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由于企业的业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整个信息系统也要作相应的调整,系统的投入会更大,这些隐含的成本由于其本身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容易被忽视,最终形成所谓的IT黑洞。

二、对企业信息化效益的认识

信息化给企业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管理平台,只要企业能够正确的实施和应用,必将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但企业经营的效益是企业使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信息化)的结果,信息化不是企业取得经营效益的决定因素,而只是促进因素之一,不能简单地将企业经营失败归罪于实施信息化,也不能不顾企业的整体效益而盲目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很难用精确计算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收益。

显然信息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是息息相关的,在目前的状况下,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咨询公司或软件商都是在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后进行需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企业的信息化规划。他们的目的只是保证信息化的实施或者说是项目交付,并不为其实施效益负责。当咨询公司或软件商完成系统实施,系统开始运行起,多数项目合同就基本结束了,系统运行后的事就都由企业自己负责解决了。在目前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的业务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如果企业自己不能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信息化的效益就更加难以显现了,很多企业信息化的失败便在于此。

三、为什么信息化效益难以衡量?

人们总想用会计方法对信息化的投入产出进行核算,但总也得不出满意的答案,因为信息化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效益,而是要和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会产生效益。传统的会计方法只能对现有的、显性的业务进行核算。信息化的价值更多的是无形的,难以估计和量化,传统的会计方法对此基本无能为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信息化的价值。实际上,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如企业的客户关系、信用、创新能力等这些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因素的价值也无法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但谁也不会低估其作用,这是造成信息化效益难以衡量的真正原因。

四、信息化效益从何而来?

信息化的效益来源于三个方面:其一,信息化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显然,相比于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而言,实施信息化以后信息的传递、处理效率有了飞速的提高;其二,先进管理模式的固化。对于那些管理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而言,信息化为其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三,协同效应。信息化真正为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以及其他的信息处理服务,建立了更广泛的沟通平台,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使企业能够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平衡协调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降低经营风险。

五、如何评估企业信息化效益

由于目前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基本还是一个短期的规划,对信息化的投入一般也仅限于实施期间,因此,对信息化效益的评估也只能是短期效益的评估,而且,从信息化效益的来源来看,企业信息化的评估不可能全部以会计方法表示。因此,对信息化的评估只能是一种狭义的短期效益评估,只能作为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上不上信息化、如何上还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企业的决策层决定。

从信息化效益的来源来看,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方面,即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显然,信息技术本身带来的高效就是显性效益,而先进管理模式和协同效应则属于隐性效应。

显性效益一般产生在企业的事务处理活动或者一线的业务处理活动方面。最常见、最直接的效益表现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工作方式得到改变,因而可以直接带来生产、工作效率的提高,人工、费用、成本的减少等效果。如一般实施信息化以后,生产计划编制效率可提高100倍,物资供应计划编制效率可提高300倍,销售合同管理效率可提高12倍,库存管理效率可提高6倍,成本核算效率可提高10倍,生产统计效率可提高46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指标进行衡量。

对于隐性消隐,对不同的企业差别更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数据集成共享:是否实现业务经营数据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满足企业内外部对信息的及时了解和掌握。

2.管理模式:是否理顺和规范了业务流程,改进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和堵塞管理漏洞,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3.决策支持:是否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真实的基于量化指标的多维度数据。

4.资源分配:是否能够协调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

5.业务管理:对业务过程实现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以及事后分析。

上一篇:户口入户申请书下一篇:高中部班主任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