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2024-07-29

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精选9篇)

篇1: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1】

摘要:当今医学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更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若是医学长期可持续发展期必须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适应,有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三者之间进行有效整合。

20世纪初公共卫生逐渐兴起,并更加专业化,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发挥作用较大。

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分离对于健康发展、疾病防治等方面发展,也均有较大的作用,其最根本的是不能够适应21世纪人类对于疾病的防治和健康促进需求。

所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整合是预防医学发展的主要发展路线,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整合基础 临床 预防

一、疾病发展的研究需要多学科间相互协作

在当代医学的发展进程中,医学整体化趋势进展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之间基础整合关系密切,医学整体化表现是全方位和多途径的,如对疾病和生命的认识,逐渐向综合性、整体性方向发展。

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可从多个发病方面进行探讨,单纯的一种因素是很难解释发病真实的原因,其需要多种学科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得来。

传统视野下几种毫无关联的学科之间因为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效的扩大了医学视野,同时促进了几种学科之间的链接和交叉。

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整合推进疾病早期防治

近年来分子生物技术科学快速发展,经过研究证明患病时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基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可将其理解为遗传因素对环境因素易感性的影响。

因遗传导致患病的几率只有5%,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均因为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导致。

在临床医学中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特别要强调“早预防”,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预防疾病关键是病因预防,造成易感人群发病因素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暴漏与相似环境人群中只有极少数人患病,其发病和遗传易感性或耐受性有关,还和环境因素暴漏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个体对疾病易感性中,基因多态性不会直接患病,但是对个体会造成特殊环境易感性改变。

但是尽量避免环境影响因素,其对疾病的发生、加重有重要意义。

及早发现易感人群,并制定措施,可取得有效的保护效果。

环境因素作用在人体上,可引起接触这基因损伤,若是发现后对其不进行修复和治疗,且还将损伤进行累计,或DNA破坏程度超过机体本身修复能力,容易造成机体不良影响,甚至出现死亡。

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借助基因检测技术,那发现某些疾病是完全可能的,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还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疾病发生因素,需要积极采取预防、干预及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

相关资料表明,山东临朐是我国胃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且并根据大量数据显示,胃癌发病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缺乏营养、营养不平衡及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发病高发因素。

根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病率40%以上,并验证了不同胃粘膜病变发生胃癌危险度。

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提高防治疾病的科学性

经济逐渐发展,人口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在逐渐变化,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提高,是世界首位致死致残因素。

1990年以前的中国发病率最高为传染病,经调查有74.1%死亡患者死因为慢性疾病,较以前提升幅度较大,目前80%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大部分慢性疾病发病因素和不恰当生活方式有关。

疾病发作后进行治疗是应急措施,不能够有效的控制疾病和降低发生率。

若要达到以上目的,需找到有效防控措施,研究疾病发展规律。

预防疾病治疗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本土循证证据,开展预防慢性疾病赝本式样,为预防疾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为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有效治疗方案,并针对性的提供治疗方案,解决我国慢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方案,问题解决有赖于目前长于预防措施进行评价。

四、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整合促进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促进保健公平

对医学整合的目标有两个,以是促进保健公平,二是促进医学科学性发展。

医学整合的实质核心是构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做到可持续发展,人人公平的享受保健治疗,适应人们对健康身体的需求。

健康是立国之本,也是社会治本,若要实现全民健康,应转变服务模式,并构建新型服务体系挑战。

目前我国保健服务主要是以医院为核心,主要目标是诊治疾病,全民健康保健还没有进入医院的视野。

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整合,便是将预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及基本卫生等多个机构之间进行补充和协作,使卫生公平落实实处。

五、如何实现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整合

防治慢性疾病必选有全方位、多环节综合策略,并同通过预防、医疗相互结合控制疾病防治策略,主要是个体和群体策略相互结合。

亲体策略主要是以公共卫生为主导,通过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有效的控制危险因素,健康管理,健康促进。

个体策略主要是依靠临床医学,实施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并建立单独门诊,进行健康教育、个人危险因素评价和疾病管理。

并制定诊疗规范。

培训医生对患者实施管理,由疾病控制中心人员对患者预后进行随访,治疗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提供预防保健。

1、完善强化社区疾病防控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和建设社区医疗,此种模式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健康保证。

社区医疗服务建设不仅是为居民进行诊治,同时还肩负着健康宣教和疾病防控的重要责任,组成医疗、预防专业人员,最奥是全科医生。

综合医院负责培训,使其掌握基本医疗救治技术;疾病控制中心人员督责对管辖区域的居民进行健康宣教和疾病防控。

2、建立长效的权威的机构负责指挥和协调,专门应对各种突发医疗实践及传染性疾病。

3、发挥协调、指挥作用。

现在公共卫生外出了医学外还包括法学、经济学、环境学、工程学和社会学等,所以防控中心应加大自身员工组织、加强设备投入,保证为医院、社区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和资料。

参考文献:

[1] 黄建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发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541-542.

[2] 张伟.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临床与预防医学的整合[A].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

[3] 张拓红.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探索[A].首届医学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

预防医学―未来健康的趋势【2】

[摘要]通过对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影响健康的几大因素,促进人类健康。

人们生活在一个工业发达的社会中,每天都要面临环境对人体的损害,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自由基氧化,人们无法获取均衡而全面营养元素,预防医学将成为未来健康的趋势。

[关键词] 细胞营养;预防医学;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饮食要求已经从吃饱提升到吃得更有营养。

健康的4要素告诉人们,充足的睡眠,平和的心态,适量的运动以及均衡的营养是实现健康的4大前提要素。

然而均衡的营养是无法靠人们自身能力所能达到的。

篇2: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出了目前中国本科就业率最高的113个专业。

除了工学类,医学大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也都很理想,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医学专业的报考和未来发展情况。

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类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麻醉学、药学和制药、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广义范围的医学类还包括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临床药学、护理学乃至医政、法医学等。

社会对医学类毕业生的需求有不同倾向,药学、药物制剂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是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界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据媒体报道,我国目前至少还需要近100万名的执业药师。

护理学也是当前就业热门的专业,但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不愿报考护理专业。其实,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同时,护理人才又是国际紧缺的人才之一。国内现在各大医院对高学历护理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高学历护士除了知识面宽广容易同各种病人沟通外,其护理研究能力也比较强,在临床上更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男护士更是各大医院极为抢手的目标人才,物以稀为贵的“男护士们”还未毕业就被各大医院“预订一空”。

临床、口腔、医学影像、麻醉等专业招生量大,学生毕业后首选都是去医院的相应部门。不过,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已不存在。临床医学生一般得继续攻读硕士乃至博士,才有可能在三甲类医院就业。另外,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需求反而越小,而医疗事业正处于不断进步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需求大。

中医、针灸推拿等专业在招生和就业上没法与西医相比,但在我国甚至国外有不少的信奉者,中医类专业学生既可以进入医院,又可以开设中医诊所,自己创业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只是需要熬一定的年头。我前几天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同事们闲聊,他们告诉我,欧洲很多医疗机构招国内的针灸医生,月薪2万欧,什么概念?相当于欧洲富豪级的.收入。所以,中医类的前景应该是越老越看好。

总之,学医、当医生工作会很辛苦,但很稳定,报酬会随着年资的增加而较快增加,对于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想要治病救人的学生而言,只有当医生才能体会到这种心理上的满足。

篇3: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当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医学自进入20世纪以来, 以现代科学的分析实验方法, 寻求机体生理病理的线性因果联系, 在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皆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建立了现代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体系。电子显微镜等多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 使研究领域由器官和细胞水平深入到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以至基因水平。各大学科内不断出现新兴的分支学科, 学科划分日趋精细。虽然医学向微观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很多疾病的发生, 并非由于单纯生物因素引起, 而是由于自然、社会与心理的多种综合作用。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人们, 仅仅从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结构或单一小学科方面来解释疾病并作为治疗的出发点是不够的。除了从生物学水平外, 还必须从心理的、社会的水平综合考察人的健康与疾病, 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于是, 医学模式开始了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在日益加强。也就是说, 当前, 医学同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发展, 各学科间又有存在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目前, 我国存在着中医学、西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三种医学。中医学把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放到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认识, 把人看成一个“小宇宙”, “小社会”,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形神统一”的整体观, “辩证施治”的治疗观, 是宏观医学。西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 重视局部和微观, 重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中西医结合产生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代, 也是当代医学宏观和微观并重,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因为, 中西医结合汲取了中医药学宏观整体和西医药学微观局部的优势, 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 两者结合是对中西医药学优势的集成, 是整体医学时代所追求的目标, 顺应了医学的发展趋势。其发展方向应是:用现代各门自然科学知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内涵相互交叉, 彻底揭示中医内涵的抽象描述, 并对人体生命活动及临床辨证的模糊概念, 彻底的从原始认知状态的“语言描述”, 提到对于机体“自已产生、自已发展、自已控制、自已调节和自已灭亡”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高度上来。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 毛泽东主席是倡导和推动西医学习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创造新医药学的第一人。50年前, 他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应当努力发掘, 加以提高”。他要求要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 “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 并指出“这是一件大事, 不可等闲视之”。50年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西医结合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50年的实践证明, 这一倡导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医学科学发展规律的, 体现了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与远见卓识。比如:在2003年我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 确诊的SARS病人中, 58.3%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治疗, 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2008年11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北京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关于西医学习中医重要批示发表50周年大会”。国家卫生部长陈竺在讲话中指出:大量的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或单纯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发展的方向, 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思想和医学体系, 是前所未有的新兴事物, 它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先例, 只能靠我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 才能一步步地推向前进。

创新是推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金钥匙

当今世界, 科技实力的竞争, 实际就是科技创新性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是科研的灵魂。创新思维是产生创新的原动力, 它主要特征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 得到生动内容, 即直觉思维形式, 在此基础上运用包括联想、想象、逆向思考、逻辑推理等抽象的思维形式, 对事物及其发展做出不同于寻常的分析判断。

有创新思维才有发现问题的敏感, 才有钻研的热情和执著。医学的发展更加强调创新。创新是中西医结合学术体系自我完善的必然。有了创新思维就是启动了开放机制, 可以萌动新思想, 引进新技术, 起用新材料, 汇通新信息, 创新中求发展。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在继承传统中医诊法理论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和应用现代工程科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研制出有中医特色的功能状态检测设备, 为中医学判断疾病的综合思维模式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有了创新思维才能更新观念, 应用先进的制药工程方法及工艺技术, 对落后的中药制造方式进行整体现代化技术改造, 突破传统中药工艺局限, 推进剂型改革, 发展中药制造工艺, 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让“中医清清楚楚把人治好”。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进行全方位、多靶点创新, 扩大可治疗的疾病谱, 即治疗的广度, 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有了创新思维才能做到把宏观整体认知与多层面、多结构微观分析融合, 树立分析综合论, 补充、更新理论体系, 使之符合或更接近真理。

所以, 在对疾病的诊断, 中医药物的应用, 扩大治疗广度和补充理论体系等各方面都要有创新思维。中西医结合发展离不开创新。国家卫生部长陈竺明确指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开展, 要不断拓宽研究领域, 提高研究水平, 进一步深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应该更多地汲取生命科学以及其他科学领域带给我们的新理念、新思维方式和新技术手段, 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水平。可以这样说:自主创新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生存之本, 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金钥匙。

创新思维是医学人才开展科研工作的灵魂

医学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对于医学博士来说, 培养创新思维, 要从学习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摆脱传统的束缚和习惯的影响, 对已知或未知的新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 提出自己见解的开始。同时培养思维的敏感性, 对新事物、新现象、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学术前沿和动态保持敏锐的观察, 细心学习积累这些新鲜事物产生物质和思想背景, 以及使这些事物得以产生思维上和实践上的方法, 为日后的创造性科研活动做准备。

中西医结合取两家之长的内在优势是中西医结合工作向前发展的不竭的动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本着“自主创新”的原则, 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新医药学为目标, 认真研究和制定长远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划。我们相信, 中西医结合事业一定能够做出新的贡献!一定能象它的祖国一样在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马慧娟河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篇4:浅谈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10-02

前言:城镇地区一些疑难杂症的病人和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的有效及时解决也是我国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医疗服务的重点对象,面对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经济实力薄弱的城镇居民,城镇医院的医疗政策该如何改革,特别普遍需求量最大的临床医学该如何发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目前城镇医院临床医学服务水平的现状综述

谈到我国城镇医疗卫生水平,本身就是一个现状堪忧的过程,特别是对患者的覆盖面最广,有医学线上的侦察兵之称的临床医学,其检查水平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社会活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国城镇医院从招聘上来讲就远不及省市级医院,名校医学毕业生都愿意找有名的医院去实现自己的医学梦,对一些薪资待遇差的城镇医院处于不屑一顾的状态,另外,由于城镇医院本身管理上的漏洞偏多,加上病人群体大多来自农村和乡镇,文化水平不高,突发疾病比较频繁,导致城镇医院的临床医学工作的难度很大,这是我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放眼全球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临床检验工作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改进,其中计算机斷层摄影(CT)、磁共振(MRI)、二维超声、血管造影、核医学显像、内镜技术等用于临床以来,使许多疾病的诊断以直观的图像代替了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和简单的理学检查的推理,使疾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极为显著地提高,微创外科的兴起也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人工器官、人工组织的研究使器官功能衰竭、组织严重损伤的治疗有了新的转机,还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化学、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在阐明病因、发病机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了重要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对医生专业水平和从医经验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了,而且上述技术突破的相关仪器在城镇医院的普及还不够全面,所以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城镇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整体不错的进展,但具体的医院管理,医疗设施,和医疗卫生现状令人堪忧。

二、未来城镇医院的医疗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中央政策,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协调工作小组组长马晓伟公开有过表示,目前,全国共有47个城市陆续开展试点工作,公立医院改革正逐步涉入核心领域。

从马晓伟部长的言辞中可以知道,试点城市普遍显露出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三点:一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配置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城市大医院超负荷运转,“看病难”难以缓解。二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政策空间试点探索。三是在补偿机制改革方面,尽管各地都增加了投入,但是总体而言,中央提出的各项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而且缺乏稳定增长机制。另外,马晓伟部长补充道,近期拟重点推进七项工作:一是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新区、郊区、卫星城区等薄弱区域和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难。二是按照“上下联动”的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三是改革医院收费方式,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解决群众“垫支”、“跑腿”、“排队”等问题。四是优先建设发展县级医院。五是内增活力,改善服务。六是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城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输送大量合格的医疗人才。七是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促进医院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是未来城镇医疗的一些具体改革信息,公立医院的成立,有效地规避了部分地区地方小医院医疗条件不达标的问题,让政府参与医疗卫生的宏观调控,来解决城镇医疗人才和设备的问题,同时减少城镇居民的看病负担,让人人都能看得起病,得到规范化的治疗。

三、在医疗改革下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发展动态分析

由于城镇临床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对城镇医院临床医学的人才供给会给予一定的支持,积极从省市重点医院调动有经验的医生来城镇医院参加调研和工作,保证专业医生的薪资待遇,对于高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在城镇医院的实习项目会逐渐增多,甚至对此专业的毕业生一个规定期限去城镇医院进行工作,来保证城镇医院医生的专业性。

另外,公立医院的管理会得到规范化的发展,从药费,到检查费用,再到医疗保险报销费用都会得到实质性的优化,有效解决医患纠纷和病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针对城镇医院的医疗设备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和信息传递的迅捷,全国各地城镇医院将陆续和省市级医院同步配备专业的医疗检查设备,精确检查结果,让急症疑症杂症的病理分析得到一次性的确认,有效防止因设备问题而导致的医疗延误。

还有,地方城镇医院临床医学与省市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师的交流互动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定期组织年轻医生去省市级专业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和学习,多方面扩充城镇医疗实力,尽力让患者得到最放心的治疗。

四、结语

国家对城镇医疗的投资逐年递增,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城镇居民医疗问题的重视,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告诉发展,未来的城镇临床医学定当取得大的进展,这对于广大城镇居民来说,不得不算作是健康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侯其训,谭晶;现代医疗服务观及服务模式的转换[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06期

[2]周业勤;;医疗服务模式的理论界定及实践类型[J];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03期

篇5: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姓名:黄珉 系别:通信与控制工程系学号:09409202

有人说,我们又不是医生或是医务人员,了解那么多医学知识没有用,那是医生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我们了解了,还要他们做什么!正是因为有相当多的人持有这种态度,才使得医学知识无法像其他的知识一样正常传播,使得人们愚昧无知,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无法将一些疾病于雏形中扼杀,任由疾病由小变大,由大致癌,导致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悲剧。这些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可由于人们的无知,多么的可悲可怜!

大学是一个人学习的黄金时期,然而众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无不令人担忧。大学生的幸福生活与健康的概念的交际似乎不占相当大的比重,泽华也是医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健康生活,健康学习,保持心理和生活的健康对大学生幸福生活的意义举足轻重。

大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对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基本上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1)饮食选择。通过学习知道,就医学角度来看,各色食物的作用各有不同,相应的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对个人的健康也不可小视。如医学界公布的六大保健饮料:绿茶、红葡萄酒、豆浆、酸奶、骨头汤、蘑菇汤。保健食品:谷、豆、菜。各种食品的搭配也是大有道理的。相比与昂贵的保健食品有最直接的保健功效。而对于西餐厅的公众油炸、高脂、高热量的早餐,对个人的健康将会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大学的生活水平虽是相当大的提高,但各种选择、口味也是不同的价值,合理选择搭配,健康饮食不容忽视。(2)常见

疾病的了解。系统性疾病,相应的症状,治疗配方等及时对自己的审视、自我检查意义重大。孰知各种症状即在警告身体的不平衡,而抓住时机及早治疗,防止病症加深重创健康。(3)病理学知识的储备。组织萎缩、变性、化生、坏死的各种损伤及修复,局部血液循环疾病,突发反映,损伤时发生的炎症反应,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肿瘤等,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健康危机”。(4)各种防范措施及个人卫生的工作。病从口入,病自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也提出一定的要求,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少食多餐,合理搭配,作息规律,保持心理健,积极向上。对各种传染疾病做好一定的预防措施,个人生活用品应妥善保存。

各种小的预防可能挽救大的创伤,医学知识对大学生幸福生活意义重大。其直接作用在于自己,同样其意义定然不局限于己。好的生活习惯不是我们没有,而是我们不在乎,若自己做到,自己受益同样也是对自己的保护更是对被人的一种很好的提醒。据实际而言,各种发人深省的统计数据无不引人深思!内蒙古医学院对2006年1073名学生进行营养健康状况、视力、肝功能以及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受检的1073名学生中,营养不良9.23%;肥胖占4.66%;视力低下79.03%;乙肝感染者

8.2%:ALT升高者0.84%。在受检新生中检出的疾病及异常状况中,营养不良、肥胖、乙肝病毒的感染等情况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的分布具显著性差异。健康知识调查中能正确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的学生最少,仅为33.05%;能正确回答食物多样化、营养合理化

有益健康的学生最多,达到90.14%。74.4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超过50%的大学生却不知晓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43.60%学生不知道肺结核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只有49.00%的学生了解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63.27%的学生能每天按时吃早餐,大部分学生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的学生仅为45.2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47.64%,能在23:00之前睡觉的只有33.11%。

不要让我们的健康在大学生阶段就埋下健康隐患,而事实上,各种疾病的“爆发期”提前了很多,甚至如今的小学生就深受各种成年后的疾病的困扰。过度肥胖,挑食,饮食无节制等引发了很多少年疾病。为大学生这一自由环境中,我们的健康也颇遭挫折。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转变,各色各样的娱乐、集会,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侵袭着大学生安稳的生活。吃好吃的,玩爱玩的无节制无度,个人卫生也不注意造成的传染,社会交往不留心,对各种症状也不在乎能挺着的就挺过去,小错酿成大失。

作为父母的好女儿,我必须要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这也是我选修《家庭医学》的目的所在。从小我就目睹许多亲朋好友因缺乏医学知识而不幸。忘不了深夜家人的呻吟声,只因长时间喝啤酒吃海鲜导致肾结石,所幸没有大碍;忘不了邻家女孩孤独的身影寂寞的泪水,只因小儿麻痹症发现不及时,致使走路一跛一跛,遭受了无尽的嘲笑与白眼;忘不了姑父病床上孱弱的身影脆弱的病容,尿毒症呵,最终也无法挽救。我下定决心,多看书,多看报纸,尽管不能学医,我也

要多看多了解医学知识。不做无知的人,不做医学盲。为了自己,更为了自己最爱的家人!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必须有所觉悟。作为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必须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必须担负起传播医学知识的责任,让周围的人们摆脱无知,避免更多的悲剧。

篇6: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作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3日是什么节日吗?不知道吧?那我来告诉你,3月3日是第19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听见未来,从预防开始。”

3月4日下午,我们广电小记者来到安阳地区医院三楼耳鼻喉头颈外科,在马文新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耳鼻喉检查室,治疗室。在检察室,马主任为我们介绍怎样用仪器检查耳鼻喉科的病症。小记者们顿时对眼前的仪器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围上前去,让马主任给自己检查。为了让小记者们了解如何正确用耳,如何保护听力,马主任耐心地讲解了许多爱耳常识,比如掏耳朵,目的大多是为了清理耵聍。从理论上来讲,人是不用掏耳朵的,因为耵聍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防止霉菌等有害菌种感染,并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飞虫等。所以我们不要掏耳朵;不要让耳朵进水;不要长时间戴耳机;不要乱用药。要用正确方式擤鼻子,因为人的口、鼻、耳是相通的。如果鼻子和耳朵有不适,要到正规的医院医治。

篇7: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培养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促进和培养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医教改革、科学普及和社会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未来医学之星”学生优秀论文奖。具体办法如下:

一、奖励范围

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校正式注册并参加全日制学习的优秀本科生(不包括进入二级学科的本硕、本博连读学生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二、奖励条件

(一)品学兼优、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学年平均学分绩点在3.00及以上者,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二)参加医学科学研究,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杂志上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优秀论文者;

(三)参与医学教育改革,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杂志或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的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者;

(四)参与医疗体制改革,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家核心期刊和一般刊物上发表的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者;

(五)积极组织、参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活动、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一般期刊和杂志上发表的优秀论文或调查报告者;

(六)学校领导、评审专家、老师和学生会共同推荐的有特殊意义和影响的论文或调研报告,可不受

(一)至

(五)条标准和条件限制。

三、奖励名额

每年评出优秀论文奖7—10名,其中:

一等奖1名,其论文需在高影响因子的SCI杂志上发表;

二等奖1—2名,其论文需在SCI杂志或国家核心期刊发表;

三等奖2—3名,其论文或调查报告需在国家核心期刊和一般刊物上发表;

优秀奖3—4名,其论文或调查报告需在一般期刊和杂志上发表。

本奖项旨在奖励符合上述条件的优秀学生,若符合条件的学生人数不足,则各奖项

名额相应下调。

四、评审程序

(一)每年随医学部评优评奖学金工作同时启动此奖励的评选工作;

(二)由学生本人或班级向所在学院提交上一学里发表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经学院审核符合申请条件后交医学部教育处学生教育办公室;

(三)由医学部教育处聘请3—5名专家和领导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审。

五、获奖奖励

获奖者将由医学部颁发荣誉证书,同时根据奖项等级分别给予如下奖金:

(一)一等奖奖金为人民币4000元/人;

(二)二等奖奖金为人民币2000元/人;

(三)三等奖奖金为人民币1000元/人;

(四)优秀奖奖金为人民币500元/人。

六、其他

(一)此奖项由医学部教授和社会出资的赞助款作为奖励基金;

(二)奖项在学校奖励奖学金大会上宣布;获奖者在学校橱窗上进行公布;

(三)根据情况举行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

篇8:预防医学的发展未来论文

(1) 有效学习与传授知识,技能与态度之道(Learn and transfer the knowledge,skills or attitudes effectively)。

(2) 如何使用模拟操作进行学习,其效果与限制(Learn with simulators,the application,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3) 专业素养能力的定义,以及其在生涯发展上的重要性(Define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4) 将教育原则由毕业前延伸至毕业后及终身教育(Extend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from the pre-graduate to the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s(continued and life-long learning))。

(5) 使用有效的能力评估工具(Use of effective competences assessment tools)。

(6) 医学伦理的教育与评估,现况与未来展望(Teaching and assessments of medical ethics: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7) 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由注重医学生能力培养到注重病人照顾结果(Paradigm shift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al objectives: from the students /doctors competences to the patient outcomes)。

(8) 医学教育未来所要面对的挑战(Challenges for medical education)。

以下将就 1-4项内容说明会议中所讨论的重点与查询相关文献后所整理出的心得,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附记: 本人此次与会发表海报,荣获海报首奖(best poster))。

1 有效学习与传授知识,技能与态度之道

学习是一种接受新知识,进而将其吸收、整合入固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学习新知识与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新的问题,而学习的技巧可通过努力得到改善。主动学习的相关行为,例如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1,2]。所以近年在各国医学院风行的 PBL,其目的并不在于内容知识的快速取得,而在于一种态度及重要习惯的养成,对其生涯发展而言,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出其重要性和关键性。

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因素包括学习者固有的知识根基,认知能力与特性,以及沟通上的障碍(例如语言)。一般人对于图片配上简单的述说(图主文辅)认知吸收的效率强过正式文章的记录配上图片(文主图辅),但其差异大小还是会因为沟通特质及其障碍而有所不同。使用多媒体(multimedia)的学习方式可以经由视听多源性刺激促进学习的速度(pace)与记忆的留存(retention)与转化。但过多源头与内容的刺激,尤其是不相干于主题的内容,反而不利于主体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2,3]。所以在作教材时,不是争奇斗妍,花招百出就是赢,而应专注于这种教材究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何? 这也就是医学教育现正流行之“结果导向”精神。

前段说明好的教材是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要件,而好的教材要符合以下要件:①具有连贯性(contiguity)及关联性(coherence):连贯性是指知识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关联性是指教材内容必须与主题相关[4,5]。所以在教学中宜避免过度强调与主题不相干的议题(seductive augmentation)。在Mayer et al[6]的研究显示图片旁边加上长篇缺乏主题的文字,只会降低学习的效果。②使用多重多样案例切入(multiplicity)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如果你只有一定的空间时间传授一个概念,你宁可多举一些实例取代艰涩难懂的理论[7]。③使用对比(contrast)。如果一个概念是相对的概念,最好正反例证同时使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8]。④主动参与(active participation)。前已说过可促进知识的记忆留存与转化[9]。⑤使用混合性概念(mixture),意指使用生活上的原理解释医学专业的理论,例如使用电路学RC或RLC电路解释肺生理学上的现象。这种混用法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建立上有过去的基础提供支持。另一种教学混用法是使用理论介绍-实例分析交替使用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法据研究效果超过先将理论介绍完,再介绍实例的教学方式[10]。⑥知识的整合(integration)。众所周知知识整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与应用[11],所以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临床基础学科间的整合,因为医学生所要面对的是整体的病人,并非个别的疾病本身。⑦有效的传播(proper distribution)。据研究在教学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多次性教学刺激(例如两周一次,一次1小时,持续60周)的学习效果胜过单次密集训练(例如连续5天,每天6小时的训练)。这告诉我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相关接触病人的课程必须及早进行,多次重复,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12]。

2 如何使用模拟操作进行学习,其效果与限制

模拟操作(simulation)顾名思义就是使用仿照实境的设计,进行操演以评估其技巧与能力[13]。有关仿真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中国的围棋游戏(Wei-Hai)。近代拜信息科技进步之赐,模拟操作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包括建筑、工程、法律、航天、军事,以及医疗等。使用模拟操作的原因包括实际操作的高成本与高风险性(军事、航天、医疗),或是操作本身的复杂性(建筑,工程),实际操作机会少但重要,以及需要群体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法律,医疗)等[14]。在建筑业使用模拟操作已可做到设计、判断、操作并具有评估系统(NCARB)[15]。模拟操作在法律上的应用,美国已可作到法案分析,法庭情势分析,并可实时评估学员的能力[16]。模拟操作在航天业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太空总署(NASA),在当时使用的理由是70% 的空难事件是由于人为疏忽导致[17]。在军事上计算机仿真沙盘推演也愈来愈普遍,并已有精准的群体及个体评分系统[18]。

模拟操作在医学上的应用导因于医师面对病人在理学检查或沟通技巧方面的不足所可能导致的医疗质量问题。由于病患自主与隐私日益被强调与重视,使得医学生接触病人学习的机会日益减少,如何让这些学生在接触病人前就有较好的能力,就有赖于模拟操作的训练[19]。模拟操作除可提供医学生重复机会之高度拟实性训练外,还可以提供无压力的学习环境,针对不同能力设定不同难度的训练,以及促进学员知识整合,自我学习及有效回馈[20]。在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中,模拟操作可应用于处理实际临床的问题以及测试团队合作(teamwork collaborations)的默契[21]。在模拟操作中,我们可以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使用客观的检查表(checklist)进行评估(assessment),以及建立多目标的学习模式,包括自导式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示范性教学(demonstrative teaching),客观结构式临床评估(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模拟式床边教学(simulated bedside teaching),以及模拟手术或侵入性操作(simulated operations or invasive procedures)等[22]。有关团队合作评估在决定过关与否(pass or fail)方面仍存在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包括团队中如果只有一人表现不及格,或是当团队犯错后,立即使用有效方法弥补的情况下,团队表现应算过关还是不过关的争议。一个好的模拟操作通常包括以下的特质,包括培养操作中关键步骤(critical performance)的能力,高度拟实境性(replicating critical features of real life),对于可能情境的涵盖性(range of situations),以及在操作中提供适当的回馈[23]。

在医学上应用模拟操作,在未来会应用到更多实境模拟(virtual reality)与数字影像技术(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ies)[24]。数字医师(digital physicians)进行三度空间全方位医疗(three dimensional holistic medicine)将成为未来的潮流[25],但这种高成本的投入是否相对带来更多效益则仍有待评估[26]。在着手进行这些研究中会面对许多难题,包括设定标准与评分机制,如何解释现有的数据,信效度如何,成本效益(cost effectiveness)的分析,在伦理议题上的发掘以及质量上的权衡等[24,25,26]。

在医学教育中当我们推行模拟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学习者的背景,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的医师。其次是在这些操作中哪些是必须学会的技巧,而模拟操作本身是否具备这些条件。此外,如何设定其测试范围与复杂度以及有效回馈机制以达到学习的目标也十分重要。最后就是要考虑成本效益因素[24,25,26]。目前广泛使用于欧美医学院或教学中心的模拟假人,如SIMMAN,可训练学生去作循环呼吸之理学评估,包括脉搏与心肺听诊等。除此之外,还可训练基本临床技巧(气管插管,中心或周围静脉导管置入),以及训练医疗人员(急诊,加护病房或手术室)面对紧急状况的团队合作等[27,28]。在成本效益评估方面,过去文献研究显示仿真假人在训练团队合作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益,但对于临床理学检查及技巧训练而言则投资报酬率低[24,25,26,27,28]。因此,这种模拟假人目前仅应用于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OSCE)及毕业后专科医师养成或继续教育训练(CME)等方面[29,30,31]。

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各有其关键的要素(critical elements)[32,33]。对于解剖学的模拟学习而言,具有3D动态观察功能是促进学习的关键;对于心肺生理学而言则注重血液及气流动力学(hemo-or aerodynamics)的解说; 在循环系统的理学检查上,多模式的心音配合脉博是关键的成份要素; 在膀胱镜则强调周边操作组件的齐备性; 在腹腔镜模拟操作上则重视触觉力回馈(touch feedback)系统[30,33]。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未来在选择与比较不同仿真器上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过仿真器再好,学习效果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动机。研究显示,解剖学仿真学习的3D动态观察功能只对有较高学习动机或能力强的同学具有学习上的效益[34]。此外,基于成本效率因素考虑,高成本的仿真器在使用范围上需要有所限制。例如,Harvey 型模拟假人具有高模拟度,广领域心肺理学检查的功能,就如同前段所言,适合应用于实习前后的总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或国家考试中客观结构式临床测验(OSCE)等[35,36]。在临床外科的应用上,由于内视镜手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仿真器操作变得十分重要。根据研究显示其学习效果介于阅读书籍及尸体(cadaver)手术操作之间,这点十分易于理解[37]。不过后续研究发现使用尸体进行手术或使用高仿真度仿真器所投入的成本不如使用较低成本的模拟箱加上重复性的练习[38,39]。这告诉我们,不是贵就代表好,我们必须认清目标是什么,做最适当、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

3 专业素养能力的定义,以及其在生涯发展上的重要性

临床能力(competence)的定义是有能力(able)、适当(adequate)、安全(safe)且符合标准流程去执行医疗行为。故其行为是具备充足能力(sufficient and capable),适当(suitable)、合法合格(legally and qualified),且符合目标(fit for purpose)[40]。有关临床能力更广泛而全面性的定义是习惯性(habitual)且明智的(judicious)应用知识、技术,表现合宜的态度在每日的工作上[41]。根据美国医学院校联盟(AAMC)的定义,一个具备合格临床能力的医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knowledgeable),高明的技巧(skillful),负责且真诚的态度(dutiful and altruistic)[42]。

过去文献中,有一些针对临床能力或技巧加以分类的不同主张。Ban N[43] 将临床技巧(clinical skills)分为以下方面:知识(knowledge)——包括生物学,流行病学以及症状诊断学; 技术(skill)——包括医疗操作、沟通,写作病历以及使用信息能力; 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包括实证医学(EBM)及诊断推理能力; 对病人与同侪间相处的态度(attitudes)以及专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包括学习动机与态度,注重伦理与正确价值观等。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44]定义临床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包括照顾病人(patient care),医疗知识(medical knowledge),实践基础的学习与提高能力(practice 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ing,PBLI),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专业素养(professionalism)以及系统性执行力(system-based practice)。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45] 将医师成长所需具备的能力分为内外层共七个方面。内层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处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关键思维(critical thinking),及沟通技巧; 外围能力包括临床技巧、科学根基(scientific foundations)、族群健康、专业价值观与态度。Harden RM[46]则将临床能力分为三层,最内层为工作执行方面(做正确的事,doing right things),包括病史询问、理学检查、态度、人际关系等。中层为工作方法方面(把事做正确 doing things right),包括科学认知、推理能力、症状诊断学、临床报告(presentation)、实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以及其它问题解决技巧等。外层为工作态度方面及专业素养。

在临床能力培养进程上常用之学习锥(learning pyramid)概念[47],从下而上依序为: 第一层为知(know),指的是对一般性生物医学知识的了解; 第二层为知道如何应用(know how),指的是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第三层为表现(show),由知到行的阶段; 第四层是实际去做(does),指的是生涯上的角色模范(role model),专业素养包括态度、伦理与临床决策能力。传统医学教育的传授多只注重第一层知的部份,近年来所作的系列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改变(临床与基础整合,重视伦理法律与其它人文通识教育,重视临床技能与沟通技巧),以及教学方法及评估的革新(使用问题导向,互动小组式,主动求知,实证医学,标准病人,客观结构临床测验(OSCE),迷你式临床测验(Mini-CEX)以及全方位回馈评估(360 degree assessment)则将教学目标提升至较高的层级。

承上,在学习锥中最高一层的目标,也就是专业素养(professionalism)已逐步成为改革式医学教育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目标[48,49]。有关专业素养的定义,根据美国内科专科医师学会(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ABIM)的定义,分为三大使命与六大要素,三大使命包括最高标准与优质的执行医疗,维护病患的利益(interests)与福址(welfare),以及负起社会群体对健康需求的责任。六大要素包括真诚(altruism)、负责任(accountability)、追求卓越(excellence)、诚实(honor)、正直(integrity),以及尊重他人(respect for others)[50]。美国医学院校联盟(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所定义的医学生四大能力目标中,其中两项(真诚与负责)与专业素养有关[51],而在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中所定义的六大核心能力中,专业素养也位列其一[52]。

虽然医学生所要培养的临床能力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据过去文献研究,对于未来生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专业素养[53,54]。这项发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具有专业素养的人,不仅可以和病人沟通良好,也善于判断情势作出正确的抉择,同时具有高度的动机去追求知识与技术(等于涵盖了ACGME所列之其它五项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具有专业素养的人由于面对病人与同事都以真诚的态度相待,故不仅其行为被他人所尊敬,其行为即便是在没有监控机制下也是值得信赖的。反之,违反专业素养的行为在未来的行医生涯中会面对较多的医疗失误与法律纠纷问题。在加州医学会对旧金山大学医学毕业生所作的病案对照(case-control)研究发现,任何毕业前或毕业后的知识或技能指针[包括 MCAT scores,USMLE(美国医师执照考)分数,在学成绩 Grade point average等],都不影响日后行医过程中所遇医疗失误或相关法律诉讼的机率。影响法律纠纷或医疗质量的唯一影响因子就是专业素养的有无[53,54]。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一些特定违反专业素养的特质,例如不负责任(irresponsibility),自我改善动机差,焦虑,缺乏安全感,神经质,思想不成熟,做事动机不强,以及与同侪相处不佳等,都与未来医疗失误或法律纠纷机率有正相关[55,56]。严重的是,这种风险会随时间累积而增加,如果此类医疗人员不接受继续教育训练则情况会愈严重[56,57]。

4 将教育原则由毕业前延伸至毕业后及终身教育

基于医学教育终身学习的目标,故其理念与实施不应仅限于毕业前学生,也应扩展及毕业后一般医学,专科与次专科训练,以及次专后的医师继续教育。过去的医师毕业后继续教育,多仅着重于学前学习锥中第一阶层知识的教育,对于技术的考核与专业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视[58]。除了专科及次专科训练有笔试及口试外,继续教育本身与医师生涯考核并无有效回馈的评估机制。所以针对医事人员继续教育的问题,必须注重教育的内容以及评核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回馈性,就如同现今之毕业前医学教育改革一样。

过去文献研究显示传统医学继续教育(CME)仍有其效益,包括知识的传播,改变医师的行医态度,得到技术,改变医师行为,改善其行医效果等。不过,这些文献研究质量并非很高,故其可信度令人质疑。在有关继续教育成效自我或同侪评估上[59],以及在改善自我行为或医疗效果上[60],发现其并无明显效益。故有学者提出传统医学继续教育需要有所改变[61]。就如同前段所言,传统医学继续教育太过偏重知识的传授,对于技术,能力与态度的培养仍有欠缺。故而新的概念,在一些欧美国家已经实施的持续专业素养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制度,就能够确实符合于教育目标——给予病人最好的照顾。而持续专业素养发展的内容,除了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外,还提供许多新的教育选项,包括期刊导读俱乐部(journal reading club),经公开检定之自我评估计划(accredited self-assessment programme),临床工作综览评估(practice review and appraisal),结构性学习计划(structured learning projects),教育发展,教学以及研究等[62],这些有助于学员养成主动求知的习惯及专业素养的孕育。在专业素养发展计划中包含以下区域,当地听证会(local audits),医院毕业后继续教育会议(hospital postgraduate meetings),医学院为基础的教育学程(college-based educational events),专科医师群会议(specialist society meetings),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meetings),区域/全国性听证(regional/national audits),跨科部会议(grand rounds or interdisciplinary meetings),专业素养发展课程(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教学及临床报告性会议(teaching and presentation meetings),毕业后考核评估(examining postgraduates),以及自导性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等[63]。相关研究发现这种新的毕业后发展计划可以有效进行学习及促进知识技能的传递,此外还发现这些人会有更有效之专业素养发展,更好的沟通技巧及临床表现,以及更好的学习模式(成人学习模式 adult learning,意指主动及终身性学习)[63,64]。

摘要:第四届亚太医学教育会议于2007年2月9-12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召开。其中心议题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在此我们将针对本届会议中一些重要的议题,包括学习心理学,模拟学习,临床能力,毕业后训练教育改革,有效的成果评估,如何教导及评估医学伦理的学习,医学教育目标的转变以及未来面对的挑战等作一综览性的叙述。

篇9:我国康复医学发展与未来展望

【摘 要】中国康复医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面对庞大的康复群体,康复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本文从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展望及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 "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政策、规划和制度体系的平台。整合国内现有医学院校资源,完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体系,鼓励康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康复医学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的学科。需要在科学民主的氛围中发展,坚持百家争鸣的思想,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抓住机遇,创造一个科学、现代的康复医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励建安.汶川地震为康复医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583-584.

[2] 卓大宏.在地震救援及灾区重建中充分发挥康复医学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483-486..

[3]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乔志恒,郭明.康复医学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96-98.

上一篇:各种成语的集锦下一篇:简爱读书心得6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