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2024-06-22

系统集成实施方案(通用6篇)

篇1: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管理机构情况

XXXX 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面向金融、企业单位 IT 整合服务,使金融、企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建设企业网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从 XXXX 科技有限公司技获得高满意度的一站式服务。

实施方案描述 根据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招标文件的要求及对项目的理解,并充分结合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实际情况的特点,全面考虑本项目系统间的集成关系,进行针对性设备选型和制定实施方案,并重点对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方案设计,并对其它设备的实施提出了实施解决方案,整个实施解决方案具有系统完整、合理、实施性强等特点。

实施方案依据  招标文件中对系统需求、工程实施、施工规划与方案、施工及安装、现场成品保护、工程验收、工程质量保证、实施服务

等的全部要求;

 《 视 听、视 频 和 电 视 系 统 中 设 备 互 连 的 优 选 配 接 值 》(GB/T15859-1995);

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J/T16-92);

 《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 计量单位采用公制单位。

项目实施内容 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分别采购了防火墙、时钟服务器、智能 DNS、VPN 设备。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实施内容包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出口防火墙部署、使用时钟服务器同步全网时间、增加部署智能 DNS 服务器等周边设备调试。

通过上述系统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整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系统实施完整性

整个实施方案完全遵循招标文件的要求,并且全局考虑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的建设,对子系统深化设计、项目实施接口及环境要求、进度计划严格制定及管理、系统实施组织计划、项目质量保证措施、项目验收等进行了完整设计。

(二)系统实施方案合理性

整体实施方案是根据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按照不同场所和不同子系统的工作量分析进行合理人员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子系统的安装调试质量和进度。以招标文件要求的实施周期,提供详细的系统实施进度计划,使设备订货及时,子系统安装调试互相穿插,综合合理利用有效的时间,预留充分时间进行系统测试,确保顺利验收。

(三)系统实施方案可实施性

整体实施方案中坚持采用先进科学而成熟的技术作为子系统实施方案的调试方针,充分发挥以往高校项目实施中的经验,体现了实施方案可实施性强的特点。

(四)系统实施方案结合实际,针对性强

整体实施方案结合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的实际情况,本次项目工程实施时间紧,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系统设计先进科学,冗余备份性高,我们根据以上的要求,吸取了以往大型项目建设的经验,结合本次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的建设规模给出的实施方案,结合性强,针对性强,能够保证整个项目的实施顺利完成。

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管理的目标 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是以“完整、科学、合理、实用”为总体原则,按照项目招标文件的相关要求,依托公司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建成能够满足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位于网络中心工作需要的支撑系统。

为了达到项目的建设目标,我公司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进行项目管理,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规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项目的建设要求,高质量的完成项目的实施。

项目实施总体策略 XXXX 科技有限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在“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网络设备采购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严格遵循项目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严谨的项目实施计划,配备高水平的项目领导团队和开发队伍,确保本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最终达到用户满意。

我公司根据工程经验和对本项目的仔细分析,认为采取下列策略将会对系统的实施提供保障:

 通过科学的团队组织和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达到资源优化,工作高效;

 严格遵守系统集成规范、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包括施工规范、质量控制规范、风险控制规范、项目测试和验收等规范,保证工程质量;

 组建经验丰富的系统规划、设计团队,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及经验来进一步规范项目的实施、保障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 系统规划、设计严格执行阶段评审,保证各阶段产品质量;

 组建有经验的测试团队,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壮性;

 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检查点进行项目的评审;

 对甲方相关人员进行项目协作配合的培训,提高交流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确保系统按时优质完成;

 向用户提交完整的项目成果;

 对用户进行系统规划、设计的说明讲解及系统使用的培训;

 提供优质、全面的售后服务。

项目实施施工组织计划

施阶段工作分解

阶段名称

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

施工准备及主设备定货

第二阶段

项目实施方案深化设计会审

第三阶段

项目实施环境准备

第四阶段

设备到场检验及分发

第五阶段

安装调试

第六阶段

验收与交付

 第一阶段:施工准备及主设备定货

合同签订后,立即召开工程协调会,正式启动项目实施工作,在本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调研勘察情况,进一步细化施工细节,并明确各方配合界面。首先完成系统最后设备选型设计;在用户确认之后,并完成主要设备定货工作。

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方案深化设计会审

提交系统实施方案,并对各子系统设备安装提交详细的施工图、系统图,最终经过甲方会审,共同确认后,形成最终版实施方案。

 第三阶段:项目实施环境准备

根据上一阶段制订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案,进行设备安装环境的准备工作,包括综合布线等隐蔽工程工作。

 第四阶段:设备到场检验及分发

设备到场后,由我方技术人员同用户一起对设备进行到场检验验收,并按照提前制定好的分发计划进行设备检验分发。

 第五阶段:安装调试

组织人力按照各组分工开始进行各个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

 第六阶段:验收与交付

安装调试完成之后,出现的问题已被解决至用户满意,对其它系统的影响已消除,验收通过前我方将所有项目文档向用户进行交付。

工期目标 本次项目工期目标,在遵守招标文件要求的基础上,确定 5 天完成各防火墙、时钟服务器、智能 DNS、VPN 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接下 2 天进行试运行和项目验收交付工作。

篇2: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第四章 系统集成方案

一、概述

XXX区政府办公网网络建设一期工程的实施,是以技术规范为基础,遵照整体方案进行全面发建设以至整体工程建成投入运行的全过程,它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协调好内外部环境。同时还要有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步骤。因此,一定要加强组织管理,安排好工程实施计划。

二、工程实施方案

1、合同签订后,我方立即成立由技术骨干组成的工程组。

岗位名称 负责人 岗位职责

项目经理 负责对该项目的总体组织、协调。根据项目副经理的汇报,组织业主方开协调会。负责定期检查项目组成员的工作情况,严格执行奖惩制度,以保障项目建设在每个阶段的顺利实施。

项目副经理 负责对整个工程技术的把关。对项目组内部各部门负责协调工作。负责对各项目建设的进度进行总体监督、协调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及时将有关情况向项目经理汇报,并向项目经理递交每月的项目建设进度。

综合管理部 负责组织工程组各成员进行每周的工作情况小结,并及时将情况向项目副经理汇报。负责各类文档资料的搜集、整理、归类。负责每周例会的会议的记录、整理。负责各专业项目之间的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售后服务工作。

系统建设部 负责设备的订货、到货验收工作。负责系统的建设、调试工作。负责建设的工作进度、计划安排。

建议甲方也成立一个专门项目实施小组来配合本工程的实施。具体人员组成为:

项目负责人 1名

专业工程师 1-2名

项目负责人负责工程配合的总体协调和联系。如与技术监督管理系统相关的其他专业的配合协调、试验院内部的配合协调工作等。

2、工程前期准备

合同签订后立即开始系统的详细设计工作。

(1)布线系统实施方案

与用户配合,开展网络安装设计工作,绘制网络安装设计图。要求图纸标有明确的尺寸标高和详细的安装说明。此等图纸要认真考虑到建筑上的修改或设备及安装上的修改,并准确地在安装图上反映出来。此图纸经业主核查认可,在设备到货前一周提交。

(2)网络设备安装方案 征求用户意见,制订详细的网络设备安装方案。包括交换机、路由器以及防火墙设备的调试计划。

(3)服务器设备调试方案

征求用户意见,制订详细的服务器设备调试方案。

(4)开展设备订货工作,由系统建设部负责设备的订货工作;

3、设备安装

施工人员进场施工。

安装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安装规范和其它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施工、业主负责质量监督和验收。

4、系统调试

在软件开发完成及设备安装完毕后,我公司向业主提交一份详细的调试方案及各控制设定点,得到业主的同意后,进行系统调试。

网络硬件调试:

对交换机用几种不同方法校验;

系统联调:

整个系统通电调试,全部通讯无误;

软硬件各子系统的配合无误;

与其它系统的接口信号传输无误;

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正常。

整个系统调试验收阶段将产生如下文档: 系统配置手册;

测试报告书;

系统还将产生其他文档:

进度报告书

会议纪要

问答表

5、工程实施进度

系统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 为合同签定及定货阶段;

b.第二阶段 为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d.第三阶段 为培训、系统测试和验收阶段。

6、完工验收

我方将于工程完成前,提交测试表格和试运行记录表格给业主审批。

工程完工后,立即安排业主及业主指定的有关单位对工程进行验收工作。验收工作严格按合同中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进行,验收合格后双方签署验收合格证明。

7、资料提交

在签约后四个星期之内,呈交主要产品样本给业主;

两个月内呈交主要设备说明书和详尽技术资料、图样,特性曲线等给业主;

工程完成后向业主提交操作与维修说明书; 工程完成后向业主提交易损件及备件手册。

三、售后服务

(一)售后服务内容

售后服务包括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维修服务和用户跟踪等服务项目。

质量保证期为12个月,自双方代表在验收单上签字之日起计算

我们承诺为系统集成项目提供的免费售后服务内容为:

·保修:质量保证期内设备正常使用下发生的损坏,免费维修;非正常使用的损坏,只收取成本费。

在质量保证期内,争取在72小时内完成业主所提出的维修要求,其中超过24小时不能完成维修,提供一台相同功能的设备应急。

·技术支持:3年内提供系统功能扩充的技术咨询服务。

·现场技术支持和维护:试运行期及其后1年内,系统运行问题中,对于不能电话(邮件或传真)解决的复杂问题,到现场进行技术支持服务。

·现场操作支持:1年内,系统使用过程中,对于不能电话(邮件或传真)解决的复杂问题,到现场进行系统操作方面的技术支持服务。

·维护期以优惠的价格提供零配件

·定期巡检

(二)保证售后服务质量的措施

1.同类工程不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或培训班。单项工程在系统设备交付前试运行过程由工程负责人安排为用户培训人员,使其掌握系统性能,会正确操作,排除简单故障。

2.技术咨询服务分电话服务和信函(传真)回复。

电话回复: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或其它问题时,服务人员通过电话耐心解释,一时难以回答的技术问题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商量研究,尽量在当日内答复用户,并作记录。

信函(传真)回复:用户用信函反映问题时,收到信函后三日内予以电话或挂号信回复,用户来信要有登记,并交售后服务部门存档。

3.售后服务部门负责售后服务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每季度召集各相关项目的项目经理开会,探讨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并付诸实施。

4.系统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接到信息后记录信息,内部协调后,立即用电话回复,约定时间,组织力量前往上门服务。保修期内免费,非正常使用的损坏,只收取成本费。

5.维修人员完成任务(排除故障)后与用户共同填写“售后(技术)服务报告”一式两份,交用户和售后服务部门保存。此报告作为维修人员报销、记奖考核的依据。.用户跟踪服务,根据工程项目联系卡,建立用户跟踪服务制度。对重点工程重点跟踪。重点工程跟踪在工程验收投入使用后的头一年,每月主动电话咨询一次。第二年,每季度跟踪一次;第三年至第五年,每半年跟踪询问一次,有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每次电话内容要有记录。.条件成熟时组织用户座谈会,走访用户开展上门服务。

四、系统报价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单价(元)合计(元)主交换机 LS-3526 台 2 18500 37000 2 二级交换机 LS-2403H 台 12 3200 38400 3 千兆光纤模块 LS-GMIU 个 2 3500 7000 4 机柜(中心机房)2米 个 1 1200 1200 5 机柜(分机房)1.2米 个 6 600 3600 6 信息插座 含面板底盒模块块 套 200 30 6000 7 超五类 AVAYA 箱 25 500 12500 8 水晶头 AMP 盒 4 120 480 9 线槽 20mm*10mm 米 400 2 800 10 线槽 60mm*30mm 米 800 4 3200 11 护套 普通 个 500 0.1 20 12 线标 盒 2 20 20 理、配线架 AMP 24 套 12 800 9600 14 跳线 1.5M 条 200 4 800 15 UPS 5KV/8H 套 1 35000 35000 16 硬盘隔离卡 双硬盘隔离 块 100 600 60000 设备总价(A)215620元

工程费(B)工程安装调试费(B)总设备款百分之十五 B=A*15% 32343元

合计(A+B)247963元

上篇文章: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篇3:系统集成实施方案

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健康管理中[1]。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即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与健康管理融合的典型, 它所构建的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是以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支撑共性技术为基础, 对传统医疗服务模式进行改造创新, 建立新型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 全面优化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 实现区域内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配送和服务共享, 实现患者信息高度共享的平台[2]。该平台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中确立的重要举措, 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学者对信息系统集成的研究早期集中在技术领域, 如Fons (2006) [3]结合并购的类型提出信息系统集成的四种类型;Steven (2006) [4]等指出供应链管理中信息系统集成的重要意义;Mateus (2008) [5]等则关注基于Web Service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宋庭新[6] (2008) 等研究基于语义web服务的协同集成技术等。随着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不断成熟, 系统集成在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更多关注, 如闫春钢[7] (2006) 等基于Petri网理论, 构建基于Petri网的医院信息系统工作流模型;Reinhold Haux[8] (2006) 指出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将成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杨宏桥[9] (2008) 等分析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特点及面向服务集成的方法, 建立基于SOA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基础结构。这些研究强调了信息系统集成对于医疗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医疗行业特点构建了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基础框架, 但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医院信息系统集成, 实施主体局限于医院单一主体, 对于区域范围内多家医院、社区诊所等多主体的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则较少涉及, 并且针对区域范围内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模式也尚缺乏深入研究。随着我国厦门、大连等地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开始建设, 学者逐渐将视角从医院信息系统集成转向医疗信息系统集成, 如王淑[10] (2009) 等分析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 建立基于协同学原理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模型, 提出了协作模式、同步模式、协调模式、互补模式等协同机制;吴汝明[11] (2011) 等提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总体架构、逻辑结构和应用框架, 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实现模型;范玉成[12] (2011) 等介绍上海市松江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创建效果。这些研究从区域视角审视医疗信息系统集成, 强调了协同对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重要价值, 但对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实施模式尚缺乏深入研究。

由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涉及主体较多, 包括市卫生局、公安局、疾控中心、医保管理机构、县级以上大型医院、社区医院以及系统集成软件供应商、通讯运营商、医疗物流企业等多个主体, 其实施难度相对一般医院信息系统集成更大, 因此结合国内现有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案例, 剖析不同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模式, 对于国内后续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选择恰当的实施模式、推进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顺利实施将尤为重要。基于此, 我们以厦门、大连、镇江、阳江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为案例对象, 分析其实施背景、实施历程及实施效果, 提出三种不同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模式。

2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案例

笔者在2011年6-8月期间对厦门、大连、镇江、阳江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 对当地市卫生局信息部门负责人、医院信息部门负责人、社区诊所信息管理人员以及系统集成商现场实施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 了解上述四个地区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背景、实施历程及实施效果。

2.1 厦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实施

2.1.1 实施背景。厦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以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为切入点, 现已初见成效。

厦门市卫生局意识到, 对政府管理部门而言, 现有的医疗信息可以及时统计并发布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财政收支情况、社保基金使用情况等, 但却很难及时掌握完整的户籍档案、人事档案、信用记录等;居民个人健康信息总是散落在家中、办公室或存储在相应的医疗保健机构, 当就诊急需时, 总是很难找到, 更无法进行自我保健管理;由于纸质病历极易遗失, 居民在就诊、保健过程中医生对其既往信息也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医疗保健机构间的信息无法共享, 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不可避免。

为了填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空白, 满足人民群众自我保健的需求, 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加快卫生信息化进程, 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为此, 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时, 重点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 并将其作为“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项目建设历程。项目的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2003年列入政府的规划。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时就规划了5个功能:即区域卫生OA系统、卫生门户网站、区域医学情报数据库及检索、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患者信息系统。2004年初步完成区域卫生OA系统、卫生门户网站、区域医学情况数据库及检索、卫生行政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2005年初步完成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方案论证及招标工作。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实施, 同年底完成6个医疗保健机构间的部分健康信息的共享, 建立了测试平台。2007年初加入了由解放军总医院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享技术与支撑体系示范工程, 并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转测试平台为正式平台, 并建立了统一的社区、妇幼保健服务平台。2008年对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完善。2009年该项目被再次列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并在2009年2月28日举行了启动仪式。此时, 已为全市50%的常住人口建立了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 全市80%的医疗卫生资源接入到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2011年, 基于已有健康档案、医疗信息的商业智能正在逐步完善, 对数据的利用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以此为基础, 厦门健康档案标准规范在国内已经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准备申请专利, 并且医疗云计划已经开始酝酿, 建立统一的医疗数据池, 将医疗卫生机构转变为易维护的终端。

2.1.3 项目建设成果。厦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项目取得了较为丰硕成果:

(1) 实现为了全体市民建立终身健康档案

项目的建设, 为厦门市内全体市面构建了从人生孕育到终点的完整的终身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对个人健康信息的组织, 在时间域、空间域和健康状态3个方面, 突破了行政管辖区域和不同医疗卫生单位的限制, 居民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对自己的健康档案进行管理与利用, 既实现了自我保健管理, 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医疗协同医疗、终身健康管理、一体化网络医疗和健康信息无国界。同时,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 也使得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第一次真正列入市政府的管理范围。

(2) 实现了区域内医疗保健信息的共享

实现了区域内居民的门诊、住院、体检、社区保健、妇幼保健等医疗保健信息在区域内医疗卫生保健机构间的共享。

对居民来说, 通过医疗保健信息共享, 就医无需携带以前的有关纸质记录, 方便了就诊, 也避免了重复检查和重复开药, 降低了就医费用。有关出生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指导其及早准备为婴幼儿提供计划免疫服务, 同时通过短信提醒家长按时提前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小孩接种。如今在厦门, 市民可方便地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电话等实现预约挂号, 在医院门诊大厅, 市民也可通过自助挂号终端预约挂号。即便是在门诊量较大的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从挂号到就诊的等待时间平均不足30分钟。市民已经极大地感受到区域医疗协同平台为其带来的便捷。

对医疗卫生机构来说, 通过医疗保健信息共享, 只需患者授权, 医护人员均可实时调阅患者信息。这样既便于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病史和诊疗的整体情况, 减少误诊或误治, 也为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依托区域卫生信息中心这一大型数据资源库, 辅助医护人员借鉴其他同仁经验, 也在一定成都上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

对政府来说, 通过医疗保健信息共享, 尤其是检查、检验信息的共享, 在降低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政府和医疗机构对大型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 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 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与医院成本核算系统的连接将为控制费用支出, 提高服务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对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说, 通过代理检查检验, 为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创造了商业机会。同时通过强大的数据挖掘分析, 可为科研、药品厂商、保险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

(3) 实现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共享

健康信息共享、协同医疗平台转诊、会诊、代理检验、检查等均可充分利用大医院的医疗资源 (如专家资源、设备资源等) , 改变了医疗资源投入与配置的不合理不平衡状况, 也节约了政府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同时, 厦门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过程中, 配套制定了诸如市民每年在社区医院享受500元药品与医疗补助、社区医院免挂号费、社区医院药品平价销售、大型医院专家定期进社区医院等多项措施, 积极推动社区医院发展, 并通过引导策略逐步改变大医院拥挤不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人问津的状况, 为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提供信息帮助。

(4) 实现了管理信息的共享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该系统自动收集全是医疗保健机构的有关信息, 对全市医疗卫生状况进行详细、及时的了解。能够监测某一疾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加, 从而及时应对, 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同时标准化的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机制, 满足了社区对重要疾病信息进行收集。为防止大面积爆发某种疾病、或某种危险因素的预警提供辅助决策, 提醒广大群众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干预, 提高了政府管理公共卫生的科学决策能力。

同时, 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大处方、大额病历及不合理用药等各类异常情况, 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及时对类似情况进行核查和管理, 加大了对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管力度。

(5) 进行了观念与服务管理创新

在医疗卫生服务及观念和模式上均进行了创新, 创造了可以单项或多项移植推广的新模式。

A.观念创新。改变传统以业务推动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观念, 变为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而不是医疗卫生业务工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研究课题和建设系统。

B.管理创新。采用政府挂帅并主导设计、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公司承担软件编译的模式建设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该项目由市卫生局领导主抓, 局信息办负责具体落实, 并聘请全是主要医疗机构信息科科长组成专家组, 进行项目协调, 并在必要的时候协调医务、财务等相关部门配合。这样既方便系统需求的收集, 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 实现公司技术人员与医疗卫生单位技术人员的高度合作。

C.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建立了军地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协同检查、检验工作流程, 双向转诊模式和患者共享信息的安全管理办法等。

D.政府监管模式的创新。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区域内大处方、大额病历及不合理用药等各类异常情况, 改变了政府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同时该系统从各医疗保健机构中自动采集传染病与各种多发疾病信息, 并自动加以分析处理, 在流行疾病数量接近或超过警戒线时发出警报, 为卫生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系统对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实现了实时更新, 政府能及时掌握区域内的卫生资源情况, 提高了政府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系统还支持向广大群众发布健康信息的功能及预警功能等。这些功能的提供, 也创新了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E.全面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政府、医疗保健机构、市民均可通过该系统及互联网获取相关健康信息, 并据此对公众或个人健康进行干预。同时, 市民还可自行核对其病历资料是否准确完整, 对不完整的个人信息进行补充完善, 对不准确的个人信息进行修改。系统在患者就诊时自动将就诊相关信息收入标准的国家居民健康档案之中, 提高了社区医生为居民建立标准居民金康档案的效率, 免除了费时耗力而效果又差的上门入户调查。同时居民标准化健康档案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机制, 确保了健康档案的可用性, 也创新了健康档案建立与更新模式。

F.医院托管社区和双向转诊机制建立。通过政府的医疗体制改革, 由医院对社区进行垂直管理, 与医院形成一体。同时社区使用的信息系统放置于医院的信息中心, 由医院统一管理, 这样社区可享受医院同样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双向转诊机制, 市民在社区就诊时根据病情需要由接诊医生决定其是否需要到医院继续就诊;住院病人在医院出院后根据需要转诊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在双向转诊过程中, 信息实时传送, 双方医生均在第一时间内看到患者在社区的初诊信息和在医院的住院情况和治疗全过程, 有利于患者康复。通过医院托管社区和双向转诊机制, 加强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职能。

G.全市统一的预约门户和就诊流程的创新。目前网上预约、短信预约均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 预约患者在得到医疗保健机构确认后, 就诊时即可走绿色通道, 从而也统一了医疗机构的就诊流程。

H.采用预交金模式, 再造就诊缴费流程。通过将支付卡 (e通卡、银行卡等) 和区域居民健康卡相结合, 统一就诊缴费功能, 即患者在就诊前用健康卡识别身份后, 先在支付卡中存入一定数额的预付诊疗费后, 待处理到挂号、化验、检查、购药等项目时不再到收费处去排队缴费, 而是直接在相应科室刷支付卡, 可有效免除患者来回缴费的劳累。

(6) 进行了技术创新

A.全市就诊保健“一卡通”的统一身份识别技术。市民只要持有社会保障卡 (或市民健康卡) , 就可以在全是医疗保健机构就诊保健, 并且诊病信息全部共享, 形成市民完整连续的健康档案。市民健康卡和社会保障卡完全兼容, 市民健康卡是对社保卡的补充。

B.基于XML结构和Web Service的健康档案数据交换技术。采用基于SOA的Web Service技术来定义、发布数据收集接口和服务开放标准。由于可以通过标准接口访问, 因此XML Web Services使异类系统能够作为单个计算网络协同运行。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选择XML Web Services实现了数据和系统的互操作性, 解决了系统需要面临不同语言、不同架构、不同操作系统的应用程序的难题。

C.整合了MPLS-VPN与公、私钥的不对称加密方法。采用MPLS-VPN技术构建市民健康网络系统, 实现快速地实施, 灵活地扩展, 并且费用低廉。同时辅助以基于公、私钥的不对称方式加密方式使之达到高度的保密性。

D.异地电子病历融合技术。系统通过电子病历检索XML Web Services技术实现异地电子病历融合。此效益通过提供的市民卡号、请求者姓名、请求者机构等信息自动检索市民最新的病历信息 (包括门诊、急诊、住院病历以及检验、检查报告等) , 并用一个基于XML的简单响应信息将此数据返回给调用应用程序, 用于整合各种就诊的电子病历档案。

E.完成了市民健康档案规范的制定。定义了门急诊、住院、体检、妇幼保健、社区公共卫生以及疾病控制等6大类档案标准。详细定义了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出生信息、孕产妇保健、慢性档案等33个明细健康信息描述规范, 是目前国内最为详细的健康档案标准规范。

2.2 大连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实施

2.2.1 建设背景。

大连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644个, 其中医院240所;有床位28967张, 千人口拥有床位数4.37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2476人, 拥有博士学位450人;正高职称520人, 副高职称1500人, 千人口拥有医生2.46人。全市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66岁, 孕产妇死亡率为3.78/10万, 婴儿死亡率为10.33‰, 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04年, 大连制订了《大连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 (2004~2006年) 》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资力度, 力争用三年时间, 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 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大力调整医疗服务体系, 初步建成由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城区医疗服务体系二级格局。全市城区32个街道已全部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成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市内四区中有3个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单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得以巩固, 并逐步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农村卫生工作成果不断巩固, 目前, 大连农村共有县级医疗机构39个, 乡镇卫生院108个, 村卫生所1412个, 遍布农村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健全, 并在10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试点, 积极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备工作。

2007年4月, 用友医疗与301医院、大连市卫生局等合作建设“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同年9月与301医院、大连市卫生局、大连市卫生信息中心四方签署“军民共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任务书, 明确了公司在此次示范工程中承担的全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开发及实施任务。

2.2.2 项目建设历程。

大连市已经完成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社区诊疗管理系统 (即应用于社区的HIS系统) 、卫生统计与决策分析系统及医保接口等外部接口的开发和应用, 完成了40余万份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的建设, 成功实现了病案首页系统与居民档案健康系统的连接。

2.2.3 项目建设成效。

大连市已经基本完成了区域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的建设, 初步建成了以全面涵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成功实现居民持续的医疗健康服务记录存储, 以标准的文档格式支持包括医疗记录与健康档案的连接, 推动医疗文档服务共享。由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开发的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 目前重点示范基地有:八一路社区、华西社区、泡崖社区、金家街社区等。在大连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主导下, 将会有更多的社区及医院加入到这个信息平台中, 实现全市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

大连市通过该信息平台实现了以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互联, 能够以档案号、患者的姓名等迅速查询到该患者的健康情况, 如患者的基本资料、家庭情况、既往病史、健康体检情况、检验检查资料、诊疗和用药情况等等, 还提供了慢病管理、家庭病床、妇幼保健、重点疾病社区巡诊计划等解决方案, 解决了资源浪费、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 弥补了工作中各项制度靠人管理带来的不足, 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纵深、精细管理。

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管理的信息化, 并对区域内重点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进行预警,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起到全面数据共享和深层数据挖掘利用的作用。

进一步深入利用已建成的数据中心, 完成与医院HIS系统及电子病历数据的对接, 实现医院-社区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功能, 使得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可预约医院的专家诊疗服务, 享受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的便利医疗服务。

在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立信息综合发布平台, 开发面向个人与企业等社会公众的会员服务制度, 实现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更多增值服务, 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真正成为区域卫生服务的中心和纽带。

2.3 镇江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实施

2.3.1 项目背景。

2009年4月6日,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新医改方案, 为了更好的探索和建立新医改的制度体系, 国务院确定了16个试点城市, 镇江再次成为试点城市。此次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是镇江市“健康镇江智慧健康”新医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积极探索镇江市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促进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为镇江市300多万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

2010年8月10日, 江苏镇江市政府与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举行了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签约暨“用友镇江智慧健康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由此, 镇江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拉开序幕。

作为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合作单位, 为了更好的服务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探索开创新一轮医改“镇江模式”, 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百姓的满意度,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 研究开发新医改下环境适合镇江市实际情况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 用友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与镇江市卫生局联合成立“用友镇江智慧健康研究院”。研究院将根据国家新医改的相关政策和镇江市的需求和特点, 研究开发新一代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和系统, 并且通过不断完善系统, 最终实现“健康镇江智慧健康”建设目标, 为居民健康服务。

作为国家首批16个新医改试点城市, 江苏镇江市率先在全国全面启动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核心, 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4项改革。目前该市成立了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的江滨医疗集团和康复医疗集团。两大集团各自整合所辖区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集团内部, 打通转诊通道, CT、B超等检查资源共享, 百姓到社区看病同样能解决大问题。

镇江市卫生系统将着重抓好医院信息系统改造升级, 两大集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联网, 完成电子病历、HIS系统升级、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2010年10月底前完成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 根据市“一卡通”建设进程完成“一卡通”并网运行工作, 12月底基本完成卫生信息化一期建设任务。通过三年努力, 镇江计划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全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能满足全市居民看病就医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一卡通”工程。

2.3.2 项目建设历程。2010年,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如下部分:

(1)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 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 (试行) 》 (卫办发[2009]46号)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 (试行) 》和服务规范的要求, 逐步推进建立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 同时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及医院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建立起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2) 以医保卡为载体, 实现市直医院及城市社区就诊、健康信息查询“一卡通”, 实现医院社区无纸化双向转诊, 各级医疗机构居民基本健康信息、化验检查、诊疗等医疗信息实时互换与共享。同时有电子钱包功能, 在多功能一体机上完成自助挂号、缴费等。

(3) 成立镇江市卫生信息中心。配备专职人员3名。中心必须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和系统建设标准, 对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指导、督查、考核, 参与各实施项目的管理, 对实施过程进行全程跟踪, 协调相关事宜, 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4) 完成公共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充分利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有的机房配置和人力资源, 予以改造, 以承担全市卫生信息数据交换与存储, 根据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需求, 逐步配置, 提升职能, 通过镇江市卫生数据信息整合系统, 实现社区、公共卫生及医院卫生信息交换与共享。

2011年,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如下部分:在医院应用一卡就诊的基础上, 完善“一卡通”功能, 实现全市无纸化双向转诊, 居民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共享;卫生公共服务系统二期, 主要包括呼叫中心、网上挂号、电子健康档案查询、健康咨询、无线接入等;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及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

2.3.3 项目建设成效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

镇江市康复和江滨两大医疗集团所属的1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提升, 和2010年前相比, 加入医疗集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工作量平均增幅23%,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良好, 居民满意度达到92%。在市区基本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目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设施显著改善, 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此外两大集团开展专家名医下社区指导和坐诊,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开培训等集团对中心强大的业务支持, 极大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市民心中的地位。两大医疗集团均制定了双向转诊工作规范和服务流程, 在各中心发放专门的服务手册和联系电话, 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转诊单, 对转诊病人实行“一免三优先”:即免挂号费, 优先预约专家门诊, 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对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及时下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并提供患者基本信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下转的病人及时提供后续康复治疗和上门服务, 并更新健康档案。

(2) “3+X”模式初步形成。

镇江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中, 积极探索建立“3+X”模式以改善医疗格局。“3”———医生、护士、公共卫生服务人员, “X”———团队专家。医院派团队专家对社区医院提供技术支撑, 居民享受“3+X”健康服务, 同时居民通过“X”与大型医院建立关系, 转诊时获得更多心理安慰。由此, 打造纵向关系链“居民———社区医院———健康服务团队———大型医院”, 横向上打造关系链“医生———护士———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团队专家”。目前“3+X”模式已经在镇江开始探索建立。这样的一种模式, 可以利用专家团队搭建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的桥梁, 同时也可以利用专家团队搭建患者与社区医院、大型医院的桥梁, 可以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

(3) 探索形成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立与应用的新模式。镇江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在市卫生局与用友医疗共同成立“用友镇江健康智慧研究院”的背景下进行, 市卫生局和用友医疗共同投资设立研究院。各大医院信息科科长以专家身份受聘于研究院, 平台规划人员、需求分析人员以及系统实施人员受聘于研究院。研究院负责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成后, 各医疗机构根据“谁收益谁投资”的原则负担平台使用费用。这样的一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市卫生局主导、软件公司承建的模式, 使软件公司提前进入“角色”, 承担更多的系统规划责任, 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平台开发过程的人员和资源投入。

2.4 阳江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实施

2.4.1 项目建设背景。

广东省阳江市全市人口231.91万人, 国土面积7813.4平方公里, 为地级市建制, 属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全市设1个市辖区 (江城区) , 1个县级市 (阳春市) , 2个县 (阳东县、阳西县) , 经省政府批准, 设置了2个开发区 (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区域, 全市只有一间三甲医院, 二级医院11家, 而卫生院 (39) 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7) 达46家, 村卫生所和卫生站达939家, 其它卫生机构19家。2009年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96人 (全国平均为4.15名) 。

归纳起来, 阳江卫生资源具有以下特点:城乡一体, 大部分是农村;医疗机构档次偏低、 (三甲一间、底层的诊所近千家) ;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信息化水平低。

同全国一样, 阳江新医改面临以下挑战:

(1) “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信息的不对称;诱导需求、过度治疗;医患关系紧张, 居民欠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 “服务难”:优质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抑制了医学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足, 卫生技术人员培养不足;缺乏有效手段掌握并管理居民健康信息。

(3) “监管难、评价难、决策难”:数据的收集难、可信度低, 监管手段欠缺, 导致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决策。

(4) “HIV忧SARS/H1N1痛”:缺乏有效手段对疾病预防进行实时监测, 重要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不足。

基于阳江的医疗现状, 随着国务院提出的医改政策出台, 如何在短时间内, 资金短缺的状况下, 挖掘社会资金力量,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提高全市的医疗卫生水平是摆在阳江市卫生局领导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2.4.2 项目建设历程。

医疗、社保、新农合三网合一, 减少医疗、社保、新农合系统的重复建设, 建立了全市统一的EMPI, 基本实现一体化平台共用, 建立了以市级为中心的居民健康档案 (完整的) 集中管理模式, 全市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有40余万份;

向全市居民发放“居民健康档案卡”, 通过该卡将居民在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诊疗活动关联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 对于居民整个生命的健康问题干预措施都做详细的记录;全市累计发行居民健康卡20余万张;

运行区域卫生平台软件, 在平台上接收市级/县级医院检验检查报告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可查阅到居民在市级/县级医院的检验检查报告, 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实现了区域内部分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实现了区域内部分医疗机构间的病案首页共享;实现了区域内部分医疗机构间门诊处方共享;

建设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站, 居民可通过互联网查到自己的健康档案及社区给出的健康教育信息;累计完成接入服务平台上线的各级医院40余家, 覆盖三级医疗机构业务应用, 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0%;响应医疗政策需求, 基本药物零差价应用;区域卫生数据挖掘, 建立数据分析、预警, 包括健康档案的统计分析, 出入院人次统计, ICD10诊断情况统计等, 数据分析正在进一步完善中。

2.4.3 项目建设成效

(1) 实现了全市卫生信息化统一标准。完全遵循国家卫生部健康档案统一数据标准, 实现各医疗机构数据资源的互连互通, 为本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标准化提供基础科学支持。

(2) 建立了全市完整动态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的管理、监控、分析、评价及建设医疗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体系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实现了区域内各平台及其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集中保存、管理和信息共享。

(3) 整合了多机构、多部门信息资源。为卫生指挥决策系统、监测预警系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应急处理系统等骨干应用系统建设奠定基础, 减少了信息化重复投资, 最终体现在为病人看病费用大大降低居民真正享受实惠。

(4) 实现了个人健康数据信息应用。通过个人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的建立, 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全面共享和智能挖掘分析, 向个人、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等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5) 经济运营。为全市儿童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疾病监测等信息的流动跟踪、提示预警等公共服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复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的投入。

3 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模式

从区域医疗协同平台这一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管理实践来看, 平台组织实施并没有统一的实施模式, 不同的地区根据其特定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实施模式。概括起来, 可以将实施模式划分为唯一核心型模式、双核心型模式、链式模式。

(1) 唯一核心型模式

唯一核心型模式是指市卫生局作为区域医疗协同平台项目的核心, 负责平台规划、合作成员选择以及项目成员协调。作为平台建设核心, 市卫生局承担平台规划的责任, 对平台建设的形式、功能、进度等进行总体把握和控制。同时, 作为平台建设核心, 市卫生局利用行政资源, 协调疾控中心、医保管理机构、公安以及各级医院;与软件公司、通讯运营商、硬件提供商等签订经济契约, 以交易契约为约束协调参与主体职责与权益。这一模式如下图所示:

目前唯一核心型模式最为常见, 厦门、大连等地的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实施均采用这种模式。厦门市卫生局每年制定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年度建设规划, 与软件公司、通讯运营商、硬件提供商等签订经济契约, 同时协调公安、疾控中心、医保管理机构、各级医疗机构, 保证平台建设各方按照平台建设规划顺利推进。大连市卫生局同样承担了平台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 组织协调平台建设各方推进信息系统集成。在这种模式下, 市卫生局对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前瞻性意识、对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的信心、对合作伙伴的选择、对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将对平台能否顺利建设实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模式要求项目核心, 即市卫生局, 具备较强的平台规划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市卫生局需要对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有较好的理解, 对项目建设成果———区域医疗协同平台能够有较好的理解, 并对本地当前医疗信息化水平有正确评价, 能够合理地划分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 制定阶段性平台建设规划。与此同时, 市卫生局需要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能够对平级部门, 如公安等其他提供平台相关数据信息的部门, 发挥协调能力, 保证其按照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相关的平台建设工作。另一方面, 市卫生局需要合理选择平台供应商、通讯运营商等合作伙伴, 并且通过经济契约等形式尽可能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与权力, 减少项目后期可能出现的契约摩擦。

(2) 双核心型模式

双核心型模式指市卫生局和平台提供商共同成为平台建设的核心, 双方共同负责平台规划、合作伙伴选择已经项目成员协调。在这种模式下, 作为核心之一的市卫生局重点负责疾控中心、医保管理机构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协调;作为另一核心的平台建设商重点负责平台技术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双核心型模式可能演化为新的单一核心型模式, 即市卫生局和平台建设商共同成立新的机构, 将新机构作为项目核心, 市卫生局和平台建设商隐退到“后台”实际控制。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单一核心型模式, 它提升了平台建设商的战略地位, 使其充分参与到平台规划、平台建设中。双核心型模式和演化后的单一核心型如下图所示:

目前镇江所采用的方式即为演化后的单一核心型模式。用友医疗有限责任公司和镇江卫生局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智慧健康研究院, 机构设立在镇江, 专门用来进行医疗行业的研究, 包括政策研究, 及提供相应的产品和软件, 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科科长、分管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领导成为智慧健康研究院的咨询专家。在智慧健康研究院的协调推动下, 镇江推动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从2009年10月起, 镇江全面开始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将镇江城区的7家医院分别组建为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的江苏康复医疗集团和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为核心的江苏江滨医疗集团。同时, 按照集团的章程, 医疗集团机构的投资主体为镇江市政府, 管理主体为集团, 实现管办分开, 同时又将城区的社区医院分别并在两个医疗集团旗下, 实现不同级别医院与社区之间医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据相关资料显示, 医改后的2010年, 镇江全市人均门诊费用121元、住院费用6000元, 两项指标均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在医改后正式进入“集团编制”的社区医院———象山卫生服务中心, 现在的门诊量比医改前增加了30%。

这种实施模式对市卫生局和平台提供商提出了较好的要求。市卫生局和平台提供商共同承担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方面需要双方具有规划平台、协调资源及项目管理的能力, 另一方面需要双方能够紧密配合, 共同形成合力, 以发挥平台建设的核心领导作用。一般情况下, 要求市卫生局能够具有较强的资源协调能力, 能够对公安等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 同时要求平台供应商具有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丰富经验, 对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目标及阶段性成果能够形成清楚认识, 制定合理的平台建设规划, 并且能够从技术层面上承担主要的技术实现任务。

(3) 链式模式

链式模式是指市卫生局重点负责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规划, 将平台建设任务外包, 并且外包责任层层分解, 构成链状结构的分包责任体系。链式模式如下图所示:

目前阳江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所采用的即是链式模式———市卫生局负责选择平台建设总承包商;阳江电信作为平台建设总承包商, 在平台建设中承担实现挂号、检测信息手机短消息传输等职责;用友医疗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平台建设的核心分包商, 在平台建设中负责医疗信息集成平台搭建、医院信息系统建立、社区医院基本诊疗信息系统建立等。

这种模式对市卫生局的平台规划能力无较高要求, 但仍要求市卫生局能够通过行政资源协调平台建设中的其他行政部门, 保证其他行政部门能够在规定的实现期间内完成平台建设的相关任务;同时要求市卫生局能够合理选择平台建设总承包商。由于采用层层分包的方式, 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任务由总承包商及分包商负责, 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和核心的分包商能够具备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建设经验, 能够形成对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的正确认识, 并结合当地医疗信息化建设情况, 制定合理的阶段化建设目标。

4 结论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已经成为系统集成技术应用于医疗环境的典型, 同时建设区域医疗协同平台也已经成为国家推动医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向。现有研究较多着眼于集成技术、医院信息系统集成, 而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涉及主体众多, 其实施难度相对医院信息系统集成难度更大, 结合现有的国内区域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案例分析其实施模式, 对于合理选择实施模式、推进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顺利进行尤为必要。以厦门、大连、镇江、阳江这四个国内当前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典型区域为案例,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 分析实施背景、实施历程与实施效果, 根据案例将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模式划分为唯一核心型模式、双核心型模式以及链式模式三种模式, 指出不同模式的适应性条件。本研究提出了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的不同模式及其适用性, 但对于不同模式与集成效果的关联性则尚待深入研究。笔者愿意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BRUUN-RASMUSSEN M, BERNSTEIN K, CHRONAKI C.Collaboration/a new IT-service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gional health care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2003, 70:205-214

[2]李伟, 江其生.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中的应用[J].医院数字化, 2010 (3) :59-61

[3]WIJNHOVEN F, SPIL T, STEGWEE R, et al.Post-merger IT integration strategies:an IT alignmen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6, 15:5-28

[4]SEGGIE S H, KIM D, CAVUSGIL S T.Do supply chain IT alignment and supply chain interfirm system integration impact upon brand equity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6, 59:887-895

[5]宋庭新, 黄必清, 魏春梅.基于语义web服务的协同物流与集成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8, 14 (3) :587-594

[6]COSTA M B, RESENDE R F, NAKAMURA E F, etc.Software framework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integration based on web services[J].ACM, 2008, March:777-782

[7]闫春钢, 蒋昌俊, 史有群, 等.基于Petri网的医疗信息整合工作流建模与分析[J].系统仿真学报, 2006 (6) :1696-1699

[8]HAUX R.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past, present, future[J].Medical informatics, 2006, 75:268-281

[9]杨宏桥, 吴飞, 刘玉树, 等.基于SOA的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08 (1) :38-40

[10]王淑, 王恒山, 王云光.基于协同学原理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及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7) :31-34

[11]吴汝明, 辛小霞, 邹赛德.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研究与实现[J].医学信息杂志, 2011 (1) :19-23

篇4:智能小区系统集成实施难点探讨

关键词:智能小区;系统集成;楼宇自控协议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78-02

智能小区系统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系统等协调工作,实现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将各个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各个子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中心提供公共信息资源,所有的子系统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实现集中管理。平台完全基于小区物内部网Intranet之上,通过网络集成、数据集成、界面集成、通信集成等多种技术,实现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互、综合和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各个子系统范围如下:

图1

(1)楼宇自动化包括高低压配送电、应急发电、电能管理;普通照明及应急照明;电梯监控;冷热源设备监控、空调控制、通风环境监控;给排水控制等。

(2)安全保卫自动化包括出入控制、防盗报警、视频监控、电子巡更。

(3)消防自动化系统包括自动监控与报警系统、自动灭火控制、消防联动控制、消防应急广播。

(4)通信自动系统包括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广播和电子公告系统。

(5)办公自动化系统包括物业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智能卡管理系统。

常见网络结构包括现场总线、控制层、管理层、应用层四层结构。

目前由于智能小区系统集成在国内刚刚兴起,只有在高档小区才采用。基于价格比较高,产生效益需要长期使用过程才反馈到客户那边,所以小区系统集成还在不断尝试中,其中难点如下:

第一难点:协议标准选择、接口选择。

智能小区系统集成设计协议众多,系统集成一般分四层,每层都有不同协议,按照国内经验比较选协议如下:

目前现场总线选协议有基金会现场总线FF、LONWORKS、以太网、RS485等。楼宇自控选择LONWORKS总线协议;出入控制、防盗报警可采用RS485协议接口;其他系统尽可能选择以太网现场总线。LONWORKS总线协议目前国内楼宇自控主流协议,采用RS485接口协议是兼容部分厂家设备,减低工程造价,其他系统总线使用以太网。因为目前以太网迅猛发展,多数厂家都提供以太网接口设备。

控制层协议选择:BACnet协议,建立BACnet协议基础上楼宇自动化系统将是未来楼宇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和采用的主流技术。LONWORKS协议同样可以作为控制层协议,把两个协议混合使用,BACnet作为系统层协议的一种选择,优势更大。从目前情况来看,楼宇控制器顶尖级厂家这类应用上,还没有哪家选LONWORKS。BACnet很适宜工作站级管理领域应用,系统层协议有利于交互操作性。

管理层使用的TCP/IP协议是目前最成熟的管理层协议。

应用层协议使用的OPC和ODBC协议是微软公司提供接口统一标准化智能小区应用层接口协议,能很好融入主流终端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我们选择了复合网络构成技术,采用LONWORKS楼宇自控现场总线,出入控制、防盗报警可采用RS485,BACnet为小区作为小区控制网主干技术,小区管理中心与以太网连接,通过Internet实现信息共享与远程控制,其核心是BACnet控制网络。

要解决子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连,目前有一种解决方案:OPC技术和ODBC,所图2所示。平台采用国际标准OPC技术提供一个标准的软硬件接口,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硬件系统和各种通信控制协议,并为第三方系统提供楼宇设备的综合性管理信息。可满足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系统投资的长期效应以及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

图2

第二难点:设计图纸和集成方案。

系统集成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就是“总体规划,优先设计,从上向下,分步实施”。从上向下,分步实施,是指各个子系统的功能和技术方案必须要满足系统集成的目标和设计指导,先完成子系统的集成,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总体目标。

系统总体结构是在小区的物业管理中心设置一台总控主机,在每个单元设置单元控制主机,在每个需要联网控制的设备处设置相应的控制主机,通过BACnet协议控制网络将这些主机设备联网,将小区形成了一个互动的智能网络,公共设备都成为这个智能网络中的智能节点,从而实现信息交互传递与智能化控制各项功能。

系统定位在小区建立BACnet控制网络,可视对讲和家庭安防报警作为户内基本配置。同时,针对不同应用环境下系统的表现,做了大量的完善工作,使系统磨练成为一套完全成熟的系统。

为了解决互联和互操作的问题,采用统一通信协议和协议转换器实现网络层互联,采用OPC和ODBC技术实现应用层互操作问题。

第三难点:工程实施管理方面。

(1)管理方式:采用总承包模式和平行发包模式,根据甲方投资和自身人才储备决定,我们讨论是甲方节约投资,并具备智能小区人才储备的情况下,工程采用平行发包形式,分设备材料供应商、施工方、设计和集成商三方。采取分工如下:设备采购由甲方直接采购,集成商协助制定采购数量。电源、机房配套、管线预埋由土建施工单位负责,综合布线、设备安装由设备单位负责。设备加电和调试由厂家和集成商、设备安装单位联合负责,集成商做主导。设备安装单位负责硬件实施,厂家负责本机调试、集成商负责联合调试。

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由集成商和供应商联合负责,供应商负责单机部分,集成商负责联合调试。集成平台由集成商负责。工程进度、质量由机房提供节点和标准,集成商进行过程把控,并向甲方汇报。

(2)材料设备供应:根据设计图纸和集成方案确定采购设备,包括综合布线产品,网络设备产品,数据库、服务器、终、集成平台。设备材料供应有集成商和甲方联合根据实际进行动态调整。设备材料订购计划,考虑到仓库空间限制,根据实际进度情况调整设备材料发货时间。根据专业情况配套材料,配套材料比较杂,包括电源线、机房配电箱、开关电源、UPS设备、走线架、地线接入排、空调、办公用品等。采购计划要提前,到货时间间隔大。综合布线施工可以配套同步进行,材料到货管理相对容易。设备采购涉及兼容性好的设备,支持集成方案协议。服务器和数据库采购需要根据集成平台需求和支持OPC和ODBC协议,采购相对容易。

(3)工程施工过程中难点如下:

配套建设包括电源、机房配套、管线预埋先行。难点在于电源提供,一来网络设备分散各个地方,分布于楼宇设备间或者弱电井中,二来电源稳定性难以保证,电源接地点难确定。目前解决办法是对于重要设备提供UPS供电,设备接地点可以通过楼宇柱的钢筋开凿引入作为接

地点。

综合布线施工,部分垮楼宇线缆管道未规划,在已经建设好的楼宇中,很难进行管道开挖,可采取架空或者营运商的线路或者直埋。

网络设备安装及调试,网络设备安装比较容易,但是调试工作涉及到供应商和集成商,对于两者之间分工难以界定,最好在合同中给予明确下来。采购常用品牌网络设备能减低网络设备调试难度。

集成平台安装和调试。集成平台是集成商的重点工作。集成商平台选择有很多,选择成熟国际品牌价格较贵,选择国内成熟厂家开发的平台系统,价格比较适中,综合从维护升级考虑,选择具备生命力品牌,综合成本比较低的,开发实力强大的集成平台品牌。

综上所述,智能化楼宇集成是大势所趋,并在摸索中逐步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已经找到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法。

篇5:电力系统二次安防系统实施方案

本方案依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 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和原国家经贸委第30 号令《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的规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总体原则为“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安全防护主要针对网络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电力生产控制系统,重点强化边界防护,提高内部安全防护能力,保证电力生产控制系统及重要数据的安全。

安全防护方案概述

根据《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的框架结构如图所示。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框架结构示意图

安全分区

安全分区是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结构基础。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供电企业内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系统,原则上划分为生产控制大区和管理信息大区。生产控制大区可以分为控制区(又称安全区I)和非控制区(又称安全区Ⅱ)。

生产控制大区的安全区划分:(1)控制区(安全区Ⅰ): 控制区中的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的典型特征为:是电力生产的重要环节,直接实现对电力一次系统的实时监控,纵向使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或专用通道,是安全防护的重点与核心。

控制区的典型业务系统包括电力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电厂自动监控系统等,其主要使用者为调度员和运行操作人员,数据传输实时性为毫秒级或秒级,其数据通信使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的实时子网或专用通道进行传输。该区内还包括采用专用通道的控制系统,如:继电保护、安全自动控制系统、低频(或低压)自动减负荷系统、负荷管理系统等,这类系统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为毫秒级或秒级,其中负荷管理系统为分钟级。(2)非控制区(安全区Ⅱ):

非控制区中的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的典型特征为:是电力生产的必要环节,在线运行但不具备控制功能,使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络,与控制区中的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联系紧密。

非控制区的典型业务系统包括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水库调度自动化系统、继电保护及故障录波信息管理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电力市场运营系统等,其主要使用者分别为电力调度员、水电调度员、继电保护人员及电力市场交易员等。在厂站端还包括电能量远方终端、故障录波装置及发电厂的报价系统等。非控制区的数据采集频度是分钟级或小时级,其数据通信使用电力调度数据网的非实时子网。

管理信息大区的安全区划分:

管理信息大区是指生产控制大区以外的电力企业管理业务系统的集合。电力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安全区,但不应影响生产控制大区的安全。业务系统分置于安全区的原则:

根据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的实时性、使用者、主要功能、设备使用场所、各业务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广域网通信方式以及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程度等,通常是按以下规则将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置于相应的安全区:(1)实时控制系统、有实时控制功能的业务模块以及未来有实时控制功能的业务系统应置于控制区。

(2)应当尽可能将业务系统完整置于一个安全区内。当业务系统的某些功能模块与此业务系统不属于同一个安全分区内时,可将其功能模块分置于相应的安全区中,经过安全区之间的安全隔离设施进行通信。

(3)不允许把应当属于高安全等级区域的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迁移到低安全等级区域;但允许把属于低安全等级区域的业务系统或其功能模块放置于高安全等级区域。

(4)对不存在外部网络联系的孤立业务系统,其安全分区无特殊要求,但需遵守所在安全区的防护要求。

(5)对小型县调、配调、小型电厂和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设非控制区,重点防护控制区。

生产控制大区内部安全防护要求:

(1)禁止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E-Mail 服务,禁止控制区内通用的WEB 服务。

(2)允许非控制区内部业务系统采用B/S 结构,但仅限于业务系统内部使用。允许提供纵向安全WEB 服务,可以采用经过安全加固且支持HTTPS 的安全WEB 服务器和WEB 浏览工作站。

(3)生产控制大区重要业务(如SCADA/AGC、电力市场交易等)的远程通信必须采用加密认证机制,对已有系统应逐步改造。

(4)生产控制大区内的业务系统间应该采取VLAN 和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限制系统间的直接互通。

(5)生产控制大区的拨号访问服务,服务器和用户端均应使用经国家指定部门认证的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并采取加密、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安全防护措施。

(6)生产控制大区边界上可以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7)生产控制大区应部署安全审计措施,把安全审计与安全区网络管理系统、综合告警系统、IDS 管理系统、敏感业务服务器登录认证和授权、应用访问权限相结合。

(8)生产控制大区应该统一部署恶意代码防护系统,采取防范恶意代码措施。病毒库、木马库以及IDS 规则库的更新应该离线进行。

管理信息大区安全要求:

应当统一部署防火墙、IDS、恶意代码防护系统等通用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区拓扑结构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区连接的拓扑结构有链式、三角和星形结构三种。链式结构中的控制区具有较高的累积安全强度,但总体层次较多; 三角结构各区可直接相连,效率较高,但所用隔离设备较多; 星形结构所用设备较少、易于实施,但中心点故障影响范围大。

三种模式均能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要求,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见图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区连接拓扑结构

网络专用

电力调度数据网是为生产控制大区服务的专用数据网络,承载电力实时控制、在线生产交易等业务。安全区的外部边界网络之间的安全防护隔离强度应该和所连接的安全区之间的安全防护隔离强度相匹配。

电力调度数据网应当在专用通道上使用独立的网络设备组网,采用基于SDH/PDH 不同通道、不同光波长、不同纤芯等方式,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与电力企业其它数据网及外部公共信息网的安全隔离。电力调度数据网划分为逻辑隔离的实时子网和非实时子网,分别连接控制区和非控制区。可采用MPLS-VPN 技术、安全隧道技术、PVC 技术、静态路由等构造子网。

电力调度数据网应当采用以下安全防护措施:(1)网络路由防护

按照电力调度管理体系及数据网络技术规范,采用虚拟专网技术,将电力调度数据网分割为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实时子网和非实时子网,分别对应控制业务和非控制生产业务,保证实时业务的封闭性和高等级的网络服务质量。

(2)网络边界防护

应当采用严格的接入控制措施,保证业务系统接入的可信性。经过授权的节点允许接入电力调度数据网,进行广域网通信。数据网络与业务系统边界采用必要的访问控制措施,对通信方式与通信业务类型进行控制;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纵向交接处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隔离、加密、认证等防护措施。对于实时控制等重要业务,应该通过纵向加密认证装置或加密认证网关接入调度数据网。

(3)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

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包括关闭或限定网络服务、避免使用默认路由、关闭网络边界OSPF 路由功能、采用安全增强的SNMPv2 及以上版本的网管协议、设置受信任的网络地址范围、记录设备日志、设置高强度的密码、开启访问控制列表、封闭空闲的网络端口等。

(4)数据网络安全的分层分区设置

电力调度数据网采用安全分层分区设置的原则。省级以上调度中心和网调以上直调厂站节点构成调度数据网骨干网(简称骨干网)。省调、地调和县调及省、地直调厂站节点构成省级调度数据网(简称省网)。

县调和配网内部生产控制大区专用节点构成县级专用数据网。县调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负荷管理系统与被控对象之间的数据通信可采用专用数据网络,不具备专网条件的也可采用公用通信网络(不包括因特网),且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各层面的数据网络之间应该通过路由限制措施进行安全隔离。当县调或配调内部采用公用通信网时,禁止与调度数据网互联。保证网络故障和安全事件限制在局部区域之内。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大区纵向互联采用电力企业数据网或互联网,电力企业数据网为电力企业内联网。

横向隔离

横向隔离是电力二次安全防护体系的横向防线。采用不同强度的安全设备隔离各安全区,在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必须设置经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证的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隔离强度应接近或达到物理隔离。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作为生产控制大区与管理信息大区之间的必备边界防护措施,是横向防护的关键设备。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安全区之间应当采用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的网络设备、防火墙或者相当功能的设施,实现逻辑隔离。

按照数据通信方向电力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分为正向型和反向型。正向安全隔离装置用于生产控制大区到管理信息大区的非网络方式的单向数据传输。反向安全隔离装置用于从管理信息大区到生产控制大区单向数据传输,是管理信息大区到生产控制大区的唯一数据传输途径。反向安全隔离装置集中接收管理信息大区发向生产控制大区的数据,进行签名验证、内容过滤、有效性检查等处理后,转发给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接收程序。专用横向单向隔离装置应该满足实时性、可靠性和传输流量等方面的要求。

通常严格禁止E-Mail、WEB、Telnet、Rlogin、FTP 等安全风险高的通用网络服务和以B/S 或C/S 方式的数据库访问穿越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仅允许纯数据的单向安全传输。

控制区与非控制区之间应采用国产硬件防火墙、具有访问控制功能的设备或相当功能的设施进行逻辑隔离。

纵向认证

纵向加密认证是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纵向防线。采用认证、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实现数据的远方安全传输以及纵向边界的安全防护。对于重点防护的调度中心、发电厂、变电站在生产控制大区与广域网的纵向连接处应当设置经过国家指定部门检测认证的电力专用纵向加密认证装置或者加密认证网关及相应设施,实现双向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

纵向加密认证装置及加密认证网关用于生产控制大区的广域网边界防护。纵向加密认证装置为广域网通信提供认证与加密功能,实现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保护,同时具有类似防火墙的安全过滤功能。加密认证网关除具有加密认证装置的全部功能外,还应实现对电力系统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及报文的处理功能。

原则上,对于重点防护的调度中心和重要厂站两侧均应配置纵向加密认证装置。

电力调度数字证书系统

电力调度数字证书系统是基于公钥技术的分布式的数字证书系统,主要用于生产控制大区,为电力监控系统及电力调度数据网上的关键应用、关键用户和关键设备提供数字证书服务,实现高强度的身份认证、安全的数据传输以及可靠的行为审计。

电力调度数字证书分为人员证书、程序证书、设备证书三类。人员证书指用户在访问系统、进行操作时对其身份进行认证所需要持有的证书;程序证书指关键应用的模块、进程、服务器程序运行时需要持有的证书;设备证书指网络设备、服务器主机等,在接入本地网络系统与其它实体通信过程中需要持有的证书。

电力调度数字证书系统的建设运行应当符合如下要求:

(1)统一规划数字证书的信任体系,各级电力调度数字证书系统用于颁发本调度中心及调度对象相关人员和设备证书。上下级电力调度数字证书系统通过信任链构成认证体系;

(2)采用统一的数字证书格式和加密算法;

篇6:系统集成维护方案

一、概述

在整个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中,应用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占80%的时间,信息化工作要真正体现价值和效益,离不开运行和维护阶段。信息化工程在初期建设阶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到运行维护阶段其经费的投入就明显减少,如果在运行维护阶段管理不良,将导致总体拥有成本(TCO)迅速增长。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到整个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步由大规模的建设转到了以应用为主的运维阶段。针对运行维护,沿用建设时期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与现阶段的管理需要已不相适应。

如何解决我们上述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运维管理水平。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信息化工作不是IT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要从IT治理的机制入手,进行责权利划分。刚才提的建设转运维问题,表面上是应用运维没有做好,但是问题不在运维本身。根本问题在于治理层面。这种频繁的需求,如果没有治理层面的需求管理规范,清晰划分业务-IT的责权,本质问题不能解决,IT部门将长期停留在被动响应业务需求的境界。因此,运维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我们从治理-管理-执行多个层面做工作。

通过外包服务可以推动信息化建设单位注重它的核心业务、专注于核心力,这也是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最根本原因。财务方面也是选择外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外包可以削减开支,控制成本,重构信息系统预算,从而解放一部分资源用于其他目的,避免“IT黑洞”的现象发生。技术方面,外包能获得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工作者的技能,改善技术服务,提供接触新技术的机会,使内部信息技术人员能够注重核心技术活动。并且,服务外包还可以提高服务响应速度与效率。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大多数单位由于费用和学习曲线的缘故,很难立即将新技术纳入实际应用。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的战略性考虑因素之一便是:借助外部现有、未来的技术保持同步的优势,改善技术服务,提供接触新技术的机会,来实现花费更少、历时更短、风险更小的方式推动信息技术在实际工作发展中的功能。

二、系统维护保养处理流程

1、投保设备分析

首先对投保设备及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得出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维保服务方案。

2、备机备件准备

根据客户所有可能发生的硬件故障,提供完整的备件或备机,保证对客户维保设备的备件覆盖率达100%,第一时间提供备机备件更换,为系统运行提供坚实的保证。

3、巡检、故障处理的组织和管理

技术支持工程师定期到现场对维保设备进行一次例行巡检,以便及时发现隐患,更换有潜在故障的部件。巡检后,将为客户提供巡检报告,内容包括系统现在运行情况,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隐患及解决方案,总结同期系统的运行情况,并提出日常维护的建议。

4、档案管理及反馈

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规范的文档管理,及时跟客户进行沟通交流,使客户满意放心。我们将为客户建立专门的系统维护档案;工程师第一次到现场巡检时,将做出维保设备的详细配置清单、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版本号、应用系统的使用情况及相关软件系统的配置参数;每次巡检为每台维保设备填写《维保巡检记录表》,记录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出现过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设备的配置变动情况;对每次故障处理时,填写维保服务报告,记录故障现象,处理的过程,更换设备的情况,并记录更换设备的原型号和现型号。

上述档案详细的记录了客户设备的变动及使用状况,对客户的后续服务和快速应急响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档案除在我公司保存外,还将作为每次巡检报告的附件交由贵方。

5、回访及跟踪服务

我公司将由专门的业务管理人员对用户满意度、维保质量等进行回访,并及时反馈给技术工程师,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系统故障处理流程(1)故障发现(申报)故障发现有三种方式:

----服务工程师在定期巡检中发现故障;----服务工程师在定期电话回访中发现故障;

----用户发现故障向客服中心(7*24小时)或服务工程师申报;

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客服中心的服务平台管理员都将会得到消息,为此次服务建立CASE,并指派相应的服务工程师。(2)故障处理

服务工程师在收到服务请求后,将做如下处理:

----通过服务平台查阅用户档案,了解用户系统情况及历史故障和处理方式、结果;

----判定服务请求是否在服务范围内,如在服务范围之外,则仅向用户提供建议;----了解用户故障情况,指导用户排除故障,或者提供解决方案;----进一步收集更详细信息,直接进行操作,帮助用户解决故障;(3)故障升级

当工程师在用户现场还未能解决故障时,则启动升级流程,将问题升级,使用必要备件直接进行处理。

对于特别复杂问题(软件故障),直接求助于原厂研发中心。(4)服务结束

当用户故障解决后,将由服务工程师填写相应的服务报告,如《现场服务报告》、《远程服务报告》,如发生了备件更换,还需要填写《补库申请单》。质量监督员通过电话对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填写《客户意见调查表》。

四、托管服务质量保证措施

1、严格执行ISO9001质量标准按程序文件进行质量管理,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服务,是质量水平保持稳定、连续并不断上升的根本保证。

2、加强技术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规定。操作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制,认真做好技术工作。

五、培训计划

上一篇:60岁生日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高三级组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