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

2024-07-10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精选8篇)

篇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内容摘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教育问题须通过相关的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和有效的执行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在执行相关的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入手,分析在现行政策下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状况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将近有2000万。其中,失学率高达9.3 %。近2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都是失学的农民工子女,他们错过了学习最宝贵的黄金时段,而且还有可能成为被社会所淘汰的人选。所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热议的一个话题。而今,农民工子女教育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策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和相关公共服务得到了质的改善。全国大部分的地区,城市都在落实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借读费的政策。同时,也建立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和考评制度,各村镇民办学校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由于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经费的紧张以及各地流动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加快,给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政府对执行的政策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政策无法得到落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政策执行上的偏差是农民受教育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就学过程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同读一个学校时,由于户籍的限制,要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学费,尽管他们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差很多。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办学条件相当差,存在很多问题,如硬件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奇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等。因此,农民工子女上学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子女有学可上,但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很多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落实国家的政策,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改善教学环境,还有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在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没有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善。

(三)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的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

1、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

2、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

3、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4、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5、在家乡学校接受教育;由此可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是有限的,他们没有城市孩子那样的教育机会,可以学习主课,业余时间还可以进行特长的训练和培训,多才多艺,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而农民工子女教育方式单一,都是义务教育,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一

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到城市的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基础课较差,农村和城市所采用的教材版本有很大差别,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都会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心理压力特别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孤独感强烈;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

(二)心理问题突出 刚来到新的环境,遇到新的同学,同学之间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比当地孩子要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当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三)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四)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子女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的成因及其政策分析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收入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大。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同时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的产生。

(二)政府的原因

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当农民工子女教育出现问题时,政府要负主要责任。目前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剥夺了其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第一,国家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政策落实大打折扣。

由于宣传不够,不仅农民工对相关政策细则知之甚少,甚至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对政策也是一知半解。由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宣传范围没有完全涵盖政策的执行人员,自然就会出现政策执行不力的状况。面对这一状况,中央没有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问题一出无人问责。

第二,户籍制度也是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

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第三,政策执行过程手续过于繁琐。

公办学校的门槛在大多数农民工看来,实在太高。要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通常需回老家乡镇政府开具家里没有监护人、同意外出借读的证明,然后要凭务工证、暂住证和计划生育证明等,到流入地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到公办学校报名。这种情况程序合法但客观实际不合理。对一个农民来说,办这些手续要花钱、花时间,还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冷落和刁难。第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分配不公,使得农民工子女教育缺失严重在现行的政策和制度之下,处于“教育市场”中的公办学校,为了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都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视同仁”的教育。

(三)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 》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 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 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四)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其主观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贫困。农民进城后,只能在工厂里打工或是从事小商品买卖等等,他们的收入普遍偏低。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三是文化素质低下。孩子学习成功与否,与家长的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或家长不具备教育孩子的条件(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孩子的学习状况几乎都不理想,城市里的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这样,就导致了由于学习受到极大困难而不得不中途退学的局面。

四、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将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难题,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政府要努力加大对政策的宣传与执行力度

由于政府部门对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这些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从一开始就大打折扣,直接导致了施政主体在落实相关政策时积极性不高,使国家的有关政策没能够被全面正确积极的理解,当下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工具极其丰富,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发挥宣传作用。因此,只要各级政府 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是可以在全民中提高对此问题认知度及关注度的,同时还能利用媒体的监督功能,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实际中真正落实国家政策所规定的相关内容。就政策本身而言,从政策问题的设定到政策方案的提出以及到政策合法化,再到政策执行与评估,即在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应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此外,还要对政策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评估修改和调整,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条款及时修改,并适时出台相关创新性的政策意见。对于前后出台的相关政策要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特殊群体的子女教育也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由于身份的差别,农村和城市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并不能享有平等权利,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需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民工创造福祉。

(三)调动施政主体的积极性,支持流入地政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公共教育服务

第一,各地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经费,对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予以更多的补助,并监督接收学校切实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

第二,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动员社会捐赠、社会筹资,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从而增加政府用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经费,并建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工子女就学。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社会捐助、社会资助的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到政府的政策优惠;

第三,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即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 自由选择学校并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之间也会因为学生掌握充分的主动权而增加竞争,从而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还有心理教育。因为从熟悉的农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小孩来说,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等,使他们从行为方式到内心都要经历一个起落的过程,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语言问题,他们的乡音会被城市孩子讥笑;其次是父母收入有限导致生活拮据,他们的省吃俭用会被城市小孩看成老土。这种城乡物质条件的差异,也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心理冲击;再次是视野和交往的狭窄影响到与同龄孩子的沟通;最后是他们父母在城市受到的歧视也会折射到他们身上。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在日常行为方面也有待加强教育和纠正,比如缺乏文明卫生的意识,随地吐痰、丢垃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时候,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使他们脆弱、不稳定的心灵受到伤害,容易形成性格障碍,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疏通引导,就会造成他们幼小心灵的扭曲。总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在城市的延伸,也是我国目前城市中弱势群体这一社会问题的具体反映。能否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关系着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城市的长远发展,关系着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参考文献 [1]《中华人

和国

教育

》http:// [2]王晓楠.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

[3]蒋国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篇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之所以成其为一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现行不合理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造成的。中国“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他们难以获得所在城市的户口,不仅他们本人,包括他们的子女也因此难以享受城市的市民待遇。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的权利,从而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并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农民工问题”。

因此,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身份证管理制度,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概述:

(1)就学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2)学段分布以低年龄段为多。

(3)就学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

(4)就学地域相对集中在城郊结合部。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提供者———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1)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不明,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

(2)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承载力。

(3)农民工无序流动,学籍管理尚未联网,增加了义务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难度。

(4)农民工举家迁移及随产业布局调整向远郊集聚,致使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区向部分远郊区扩展。

(5)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户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堆积效应,将加剧近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

(6)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将对义务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冲击。

(7)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之后,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农民工教育的接受者———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自身接受教育尚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二是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三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2)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农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仍难以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农民工居住地域相对集中,造成区域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闲置并存的局面;受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变动存在较

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统计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职能部门难以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由此增加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难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义务教育借读费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供需矛盾的核心———财政压力,而借读条件门槛的设置是不得已 之举,显然会让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整治难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融合进程缓慢、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难的客观现实。应该说,上述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进程,也会影响户籍学龄人口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一,根据各区域人口变动的不同情况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其二,通过对外来务工者居住地的规划引导,及时调整不同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使其与新的人口格局相适应。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篇3: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

英语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英语教师总希望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做好教学工作,而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把英语学好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目前在民工子女当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却总是停滞不前,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的英语学习成绩无不令人担忧,这些学生在英语学习兴趣和习惯方面存在很多现实的困难,致使他们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成绩差强人意。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如何改变这种不理想的局面,帮助民工子女更加轻松地学习英语,提高成绩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遭遇父母监管缺位 (家长的教育工作不到位)

大部分农民工是企业打工者、建筑工、小商贩,一方面,他们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另一方面,他们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一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有些人指出,现在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是“养而不教”。农民工从事的工作都比较辛苦,起早贪黑,很多人都没有精力和时间好好照顾孩子,所以,在外来农民工子女的英语学习上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由于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导致家庭监管的缺失,民工子弟更容易产生迟到、旷课,作业不认真甚至完全不做的现象,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二)农民工子女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成绩差

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成绩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他们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在课堂上农民工子女少有积极发言及用英语交流的英语学习习惯。另外,农民工子女大多没有良好的听力习惯、朗读习惯,也没有听写习惯,在学校作业拖拉、缺交、抄袭情况严重,就连最基本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也几乎没有。这样的学习状况,当然不会有优良的学习成绩。

(三)农民工子女缺乏自信, 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

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落后地区,家境不好,生活条件、家庭学习环境也比较差,学习基础不够扎实,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比较敏感,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就农民工子弟本人来说,“部分学生缺少自信,对自己的前途不太关心,认认真真跟他们谈了许多,他们却不以为然。不喜欢英语的农民工子女也较多,主要表现在自信心不够,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很容易丧失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英语的料。”就家庭教育而言,很多农民工家长总认为孩子学好语文和数学就行了,他们学不学英语或英语成绩好不好都没关系,将来一样可以找工作。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从客观条件上来说,农民工子女因为经常转学,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进行英语学习,通常农民工子女感觉英语学习难度大,成绩较差,无论是单词拼读、拼写还是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语音语调生硬,多带有地方口音,他们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怕被人耻笑。久而久之,农民工子女就更加缺乏自信,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基本上失去了学习兴趣。随着知识的加深,英语学习掉队的速度会更快,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改进,那么他们的英语成绩会更差,甚至很有可能完全放弃学习。

三、解决对策

(一)适当使用母语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利用汉语和英语的对比,教师可以提高英语教学里的预见性和针对性,通过两种语言的发音、词义和语法等方面进行较深刻的比较,能找出英语的真正特点,从而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预见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并针对其困难,考虑相应的措施和教学方法。

虽然现在的教学法提倡教师在45分钟内全部用英语进行授课,以此为学生创造“全英语”的课堂氛围。但在实践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中,如果单纯使用全英教学法,恐怕学生很难接受。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农民工子女一听到教师要用全英教学就心里发怵。事实上,在英语课堂上,适当使用母语进行辅助教学,其教学效果会比单纯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的效果好。

因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都经常转学,学习环境的多变使得他们要经常去适应新的环境,面临更多的困难,如地方口音的转变,对不同教师教法的适应等。所以,农民工子女学习英语要面对的困难比一般的学生多得多。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适当使用母语进行教学,那么农民工子女首先在心理上会比较放松,不会害怕听不懂,能够明白教师的指令,这样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

适当利用母语教学中的直译法,保证了学生能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子的含义,可以使学生摆脱瞎猜的困惑,确切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避免学生养成一知半解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而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

(二)坚持“亲其师而信其道”原则进行教学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喜欢某某老师”“我喜欢上某某老师的课”之类的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一节好的英语课应该有师生互动。只有全面认识师生互动的内涵, 正确处理师生的关系,加之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 才能真正使师生互动,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而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又有赖于师生感情的培养。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因其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比较恶劣,加上父母的疏于管教,对子女无暇关心照顾,容易造成情感缺失。实践证明,师生关系的和谐密切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教师有权威性,学生有向师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影响,而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以真诚、真心建立起自身的亲和力。如果学生喜欢教师,信任教师,他们就有动力有兴趣去学,反之则会让学生对英语索然无味。农民工子女学生多数生活条件都不理想,无论在家庭教育、经济等方面都比公立学校的学生弱。教师更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心与心的交流会让师生关系更美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上的进步。

(三)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际上,要改进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现状最根本的是改进其不完善的学习行为习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学生对此学科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在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方面作更多的尝试与努力。

1. 使用幽默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相关分析表明,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对促进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城镇边沿地带的学校,学生英语基础差,英语课堂教学的难度比较大。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幽默教学法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如在学习like这个词的用法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写作文,其原意是想写“My fathe likes watching TV.My mother likes watching TV too.”但是一个不小心写成了“My fathe looks like a TV. (我父亲看起来像一台电视。My mother looks like a TV too.(我母亲看起来也像一台电视。)”通过这个笑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like这个词的用法:作介词时,与look一起构成词组look like,是“看起来像……”的意思,而作动词时,是“喜欢”之意。

连续45分钟紧张的课堂学习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精神压力。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幽默的材料,讲讲笑话趣事,学生的情绪就会有所缓和,从而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效率也会更高。

2. 利用游戏教学让英语课变得更有趣

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能否学好英语,培养其学习兴趣尤其重要。如果教师能多花一点心思,做好计划,就能够让所有的课都变得更加有趣,更有意义,能够让所有学生都有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准备一些有趣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上利用这些活动,如角色表演等小游戏创设情景教学和趣味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某种真实语言环境中,变乏味的英语朗读、背诵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这些教学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怀大笑声中学到新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运用简笔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一般来说英语教学条件都比较差。部分学校有录音机、VCD机、电视机等电教设备,但在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里,英语教师上课基本上是一本书和一支粉笔。如何使英语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其实,粉笔,特别是彩色粉笔,也能成为我们最简单又实用的教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操练的积极性。

简笔画最适合于在黑板上表达,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特别是在教学各类单词时,简笔画可以使单词以形象生动的图画出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学习“laugh”(笑)这个单词时,用画简笔在黑板上画一个“^_^”,加上教师的配音:“She/He is laughing.”这就使得单词laugh在学生眼里变得又简单又生动。这样一来,课堂气氛马上活泼起来。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传神达意、活泼风趣的图画,再配上语音讲解,画面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变得更愿意听、愿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消除民工子弟学习英语的障碍,树立自信心

1. 目标激励,培养自信

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对大部分在心理上有英语学习障碍(主要是自卑)的农民工子女来说,学好英语,培养自信心很重要。教师可以为他们制定容易达到的推进式目标,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并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农民工子女学习英语的障碍,树立自信心。如在听写单词方面,听写10个单词,如果第一次对2个,那么第二次要求学生对4个,第三次对6个,依此类推,渐渐地学生就会取得进步。在有一定单词量的基础上,再为他们制定下一个目标。如制定单元测试目标,再进而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目标等等。这样推进式地实现目标,教师对学生跟进激励,使之逐步达到更高一级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自信心也就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了。

2. 多表扬,多鼓励,增强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驱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有两种:一种是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是荣誉动机。前者表现为学生愿意为他所喜欢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称赞,增进友谊;后者则是一种更高级的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地位、待遇的愿望体现,如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敬,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赞扬、称颂等,这两种动机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表扬和激励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自信心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动力,教师要尽量去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他们只有一点点进步,教师也要用各种方式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要吝于赞美。

对学生的表扬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励,也可以使用物质奖励。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口头表扬形式,多用类似“You did a good job!”“Well done.”“You are great.”等给学生以鼓舞。在批改书面作业时, 教师可以写几句鼓励的话语, 如尽管某个学生的作业正确率不够高, 但书写还可以, 也可以进行表扬。教师还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小奖品如书籍、文具用品等进行激励。因为农民工子女本身家境相对比较贫寒, 对城里的孩子来说, 要买一两本书、一个文具盒根本不是问题, 但在农民工子女的眼里, 可能要积攒好久的零花钱才能实现。这些小奖品不会花费太多, 但在学生的心里往往会有“礼轻意义重”的感觉, 这在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方面会有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适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与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成绩逐渐进步。

四、结语

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能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以改变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为己任,用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想方设法让学生听得懂英语课(适当使用母语教学),喜欢英语教师(坚持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原则),爱上英语课(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相信自己能学好英语(消除障碍,树立自信心),那么,农民工子女就一定能把英语学好。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问题也一定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近年来,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中英语教育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农民工子女在英语学习上存在诸多问题, 英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有效的改进, 那么他们的英语成绩会更差, 甚至很有可能完全放弃学习。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提了出在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内外可以采取和组织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 以期提高农民工子女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终对农民工子女的英语教育起到帮助。

关键词: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余立, 张烨.初中学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的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篇4: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8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据统计,1980年农民工不到200万到2008年扩张为2.25亿,流动数量之庞大史无前例,随着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加,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数量也急剧增加。据统计,2005年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其中6到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人数为816万,另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人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然很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城乡户籍制度的壁垒。 195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登记条例,第10条第2款中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入手续。这一规定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形成,就义务教育来说,造成了流入城市里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首先,户籍制度导致了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教育起点公平是教育的最直接反映,它是人们在接受教育时所最先接触到的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户籍制为基础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户口所在地负责,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也由地方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就无法像流入地儿童那样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后来由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公立学校原则上不排斥农民工子女入学,但必须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由此看出,在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地的儿童不可能享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其次,随着大批农民工向城市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急剧增加,这就意味着城市学校要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由于城市学校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要求,同时农民工子女还要交纳借读费和择校费,这无疑是对农民工造成经济上的打击,由于农民工处于社会的底层,经济收入较低难以提供如此高额的教育费用,使得大部分的适龄儿童不得不面临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二、针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我国户籍制度现已成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源,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人为地把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所有制流通、交换、分配、就业、税赋以及教育、医疗、养老、劳动和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就义务教育来说,正是由于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的受教育权利。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户籍制度,所以首先,要消除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其次,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消除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变户口与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工子女。

由于农民工子女自小生活在农村,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与城市子女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会受到同班同学的讽刺与嘲笑,还可能会排斥农民工子女,从而产生自卑、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体现教育平等热爱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应该厚此薄彼,要努力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任命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适应能力。

(三)加强培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

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水平,是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保证,首先,政府可以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加强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跟不上,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又由于以前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限制,导致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水平较低,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标准适当放宽,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财政补贴,使其具有较多的资金吸收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可采取让各大师范学校的大学生到农民工子弟学校任教,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光华 刘永红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2]皮祖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谈《当代教育论坛》2008年第2期

[3]雷万鹏: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21日

[4]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5]李玉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透视[J],政府法制,2006(15)

篇5: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

周丽君

(重庆文理学院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08级物理学 200808044005)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而引发出的教育公平性的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教育公平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逐渐增加,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进城市,数目急剧增加,活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活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并且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大,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又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严格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让人不禁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目前,我国活动儿童的数目约为1982万,占全部活动人口的19.37%。在全部活动儿童中,户口类型为农业户口的占74%。也就是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从数目上看已将近1500万。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我国“普九”工作的深进进行,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进步,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刻不容缓。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还是只能将子女送进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其实很多人以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间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目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总体上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用说具备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很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

虽然在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2003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继续强调“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和以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在2003年9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改委、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针对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强调了“流入地政府”与“公办中小学”肩负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责任,提出了安排城市教育附加费中的一部分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流入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列入本地教育经费预算,并按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的实际在校生人数,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不得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流入地政府负有支持和指导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健康发展的义务,尤其在办学经费上应予以扶持。但是,我们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存在众多的困难。这些严重危害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就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农民工子女受到了极大的不公平待遇,严重违背了“我们所要建设的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严格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例如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接受的教育情况和教育内容的不同,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所得到教育机会不同等。就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子弟学校而言,硬件方面是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软件方面是聘请的教师素质不够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这样是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然而,对于农民工子女所得到的教育机会而言,较城市子女来讲是明显很少的,城市子女由于家长的重视和家庭经济的原因更容易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并且还由于地界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获得在城市较好的学校学习的机会。教育公平的改善措施

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应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正当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此登记卡包括了适龄儿童少年的详细信息,作为随时进学的依据,减少进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同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进城市治理范围内。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治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进地、流出地教育部分之间的沟通,明确自己在活动儿童少年教育治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治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治理部门监视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活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三)公平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让公办学校帮扶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吸引本地就学;鼓励社会办学,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升社会办学质量。结语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在政府制度完善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改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在一片蓝天下,一定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成为祖国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

篇6: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其政策分析 201

农民工就业及其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农民工在就业及其子女教育方面遇到了不少问题。对此我将在我市大庆路汽车零件门市部进行为期10天的调查。

一:在工资方面的问题

调查发现:金融危机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农民工对未来就业还是持乐观态度,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比较支持。

1、工资有所下降

在问及金融危机前后的工资对比情况时,有27.4%的人认为和以前一样,18.9%的人认为有所增加,23.2%的人认为减少200元以下,21.1%的人认为减少200-500元,9.5%的人认为减少500元以上。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表示工资减少的占53.7%,而表示工资增加的只占了18.9%。这说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减少。

2.支出情况

对金融危机前后的支出情况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24.2%认为和往年一样,25.3%认为较往年减少,50.5%认为较往年增加(其中16.8%表示增加10%以上,27.4%表示增加10%-30%,6.3%表示增加30%以上)。由此可见物价的上涨,使务工人员的消费增加,生存压力增大。

3、工资的支付大都能按时

工资能否按时支付向来是农民工最关心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4.2%的人表示无欠薪,26.3%的人表示欠薪一个月以上,6.3%的人表示欠薪2-5个月,3.2%的人表示欠薪般年以上。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无欠薪问题,说明国家对农民工的工资的按时支付十分重视,成效较好

二:在工作方面的问题

1.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吸引返乡务农

城里难就业,返乡务农是很多农民工最直接的想法。但是务农收入相对较低,因此47.4%的人认为政策挺好,但还是希望留在城市打工。由于就业难度相对较

大,有一部分农民工没有找到工作,故有28.4%认为政策挺好,愿意返乡务农。

另有18.9%的人表示对这些不关心,5.3%的人认为政策不好。

2.对国家的鼓励返乡创业政策的看法

农民工属于低收入人群,即使这几年在外积攒下来一些钱,也不愿轻易去投

资创业。所以对于发现创业有46.3%的人认为风险太大,24.2%的人认为虽然政

府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仍觉得难度太大,20.0%的人表示近几年积攒下一些钱,有创业想法,9.5%的人对于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有创业想法。

3.就业难,对社会的稳定有一些影响

就业难度增大,物价的上升,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生活更加艰难对社会稳

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60.0%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社会有些不稳定,29.5%的人认为影响不大,社会依旧稳定,10.5%的人认为影响不大,社会本就不

稳定。

4.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态度

总的来说,农民工对于政府是比较有信心的,对未来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乐观的。在调查中,有33.7%的人选择相信政府,比较乐观,33.7%的人认为就业难

现象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只有17.9%的人表示悲观,剩下的14.7%表示不知道,很迷茫。

三:在劳动保障上的问题

1.农民工的贡献与他们的所得不对等。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各类矛盾的焦

点。在二元经济体制结构下,国家在最基本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上没有给予农

民工与其他公民同等的国民待遇。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巨

大的代价,但是他们的工资收入、福利水平的增长却远远没有跟上社会平均涨幅。

2.农民工应当享有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为了逃避应该担负的企业社会责

任,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劳动时间长。调查发现,农民工超时加班问

题相当严重,通常日工作都在10小时以上,节假日休息时间视企业生产状况而

定,很少有固定的休息日。三是劳动保护差。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很好地为农民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特别是非公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等呈上升趋势。

3.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缺失,后顾之忧严重。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尽管进城做了工人,但没有得到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障待遇。

四:在子女教育状况上的问题

1.目前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处于边缘状态、学校教学条件差等问题,根源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过度分权、农民工子女学校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支持。

2.制度是影响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外来农民工子女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最直接原因;“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传统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路径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享有义务教育国民待遇的重要因素。

3.从公共财政视角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现行公共财政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政府间职能界限模糊、财力事权不匹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专门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资金预算科目等

4.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难,受到城市人的歧视,归根结底是源于农民工的非市民化,这种对农民工的歧视进而转嫁到其子女身上,使得他们被排挤到城市社会的边缘,得不到城市社会认可、最终导致在精神、文化层面不能融入主流社会,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正是这种边缘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

首先,废止僵死的户籍政策,只保留公民的微分证明制度。因为僵死的户籍制度为农民工的就业、定居、子女教育、福利保障设置了许多障碍,这已经是

经过证明的问题。

第二,推行全民社会保障,在医疗、养老、子女就学上寻求更好的保障。比如在医疗和养老上,推行一人一卡制,即:从出生起其医疗、养老就设置一个帐户,可以与身份证同号,打破地域界限,卡随人走,全国统筹。

第三,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全程义务教育的过渡。

第四,改革税制,全面推行个人所得税,推行个人资产单一账户制,一人一生仅此一个进出账户,这样便于资产控制和税务控制,也有利于控制腐败,更有利于均衡社会财富。

第五,调低房价,让农民工有能力买上房,解决其在城市居住问题。这也有利于抑制虚热的房地产,更避免房产空置,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在这10天的调查中,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农民工是城市所不能缺乏的一个重要角色,他们不辞辛劳,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每一个都是无名英雄,我们应当为他们及他们的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

篇7: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侧重于从人口学视角分析农民工迁移流动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对其子女教育的影响,揭示了现阶段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机制中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与实施推荐。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人口学视角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出现了停滞化、常住化、家庭化和扎根化等发展趋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大部分地区依据国务院确定的农民工子女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借读为主”的“两为主”原则,以及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意见,已经初步构建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但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1]

本文在收集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统计资料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透过对上海市嘉定区、杨浦区三所学校农民工子女的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上海市教委相关职能部门、杨浦区教育局,浦东、闵行两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访谈资料,在分析现阶段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农民工群体迁移流动的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现阶段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如何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出了战略思路和政策推荐。

一、上海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概述

1。初步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1)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两为主”原则。20底,上海市教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细化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以流入地的区县政府管理为主,以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学为主”的“两为主”原则。2月,上海市教委拟定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要求探索以公办学校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运作格局,在各方应对农民工子女与上海户籍学生同等对待。4月,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将持有一年及以上《上海市居住证》且在有效期内的非本市户籍人员的义务教育适龄子女划为借读生,对贴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借读,与上海市户籍学生按照同样标准收费。1月,上海市教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上海市加强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一揽子”计划。

(2)机制保障:市、区两级政府层层落实,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相关区县也纷纷建立健全了分工管理体系,履行本区域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管理职能。二是建立经费投入机制。上海市教委在2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办法中,把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经费纳入年度的教育经费预算,并且按照学校的实际在校人数和定额标准,划拨给理解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三是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年9月,上海市教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免借读费工作的意见》,对农民工同住子女身份的认定在全市范围内加以统一。

(3)质量保障:拓展教育内涵,逐步改善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207月1日,上海市教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性质及其办学条件作出具体规定。与此同时,自年起,每年下拨3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卫生、教育教学条件,并透过登记备案、督导评估等措施规范此类学校的办学行为。上海各区县政府也透过种种措施,提升辖区内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公办民营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能够看作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向全日制公办学校转变的一个过渡,作为一种探索模式,在未来必须时期内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

2。大部分农民工同住子女已经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范围

(1)就学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以来,上海市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做了超多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调查结果显示,2000-,在上海理解义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由26。30万人增加到38。18万人,[2]五年间增11。88万,平均每年增加约2。3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达7。74%;20以来,增速趋于平缓,基本稳定在38-39万人之间。20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子女达31。62万人,占比到达81。97%。[3]

(2)学段分布以低年龄段为多。小学阶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占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总人数的比例,年为82。79%,年为79。47%,说明义务教育阶段在上海理解教育的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以小学阶段为主。[4]进一步考察则能够发现,各年级学生分布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形状,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数量越少。

(3)就学渠道以公办学校为主。20之前,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2000年之后,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力度,同时增加了本市公办、民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力度。目前,大部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已经为本市的公办、民办学校所接纳。农民工子女在沪理解教育的渠道通常包括:进入公办或民办学校,数量逐年递增;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数量逐年递减。截至9月,上海尚有农民工子女学校258所。[5]根据市教委规划,到,上海将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的管理工作。

(4)就学地域相对集中在城郊结合部。由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采用属地化原则,城郊结合部作为农民工的主要集聚地,也因此成为农民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主要区域。上海市教委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在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在郊区就读的比例2005年和2006年分别高达81。93%和81。77%。[6]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1。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带给者DD市、区两级政府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带给者,市、区两级政府主要承担教育管理和教育财政经费转移支出等职责,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则主要承担教学任务。透过上海的实地调研,结合全国其他地区的公开报道及研究信息,本文认为,目前流入地政府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相关统计制度尚未建立,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不明,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实有人口管理的信息登记系统,相关统计工作尚不完善,有关部门不能带给较为准确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数据,教育部门作为职能部门,掌握的只是自身有受教育需求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并为他们带给受教育的机会。如此的制度框架,既影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规划的制订,同时也难以对这类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等进行监测。

(2)农民工集中居住,区域公办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降低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承载力。由于农民工往往集中居住而且多居住于城郊结合部,这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上海来说,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流动人口子女超多集中在城郊结合部。如嘉定区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教育资源的压力很大,而这些地区又面临本地区农民向城镇集中、中心城区人口因市政动迁导入的冲击。三种类型人口共聚一区,必然造成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供给紧张。二是部分闲置教育资源已经转让或出卖。过去一段时期,由于上海户籍在校生的减少,各区县公办学校校舍曾一度出现闲置,不是改作他用便是出让置换,使得可容纳量减少。例如,普陀区公建配套的教育资源中,被改作他用的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学达46所,占地面积156845平方米,建筑面积38530平方米,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无法收回。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不能跨镇、区(县)入学,因此区域性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将始终存在。一方面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吸纳不足,从而导致上海整体教育资源的承载力下降。

(3)农民工无序流动,学籍管理尚未联网,增加了义务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的难度。由于农民工的工作地和居住地不稳定,其子女为了继续就学不得不频繁转学,而且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转学的发生比率和人均转学次数都偏高,就学的流动性也更大。频繁转学既影响了其受教育的连贯性,也给区域教育规划管理、学籍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农民工举家迁移及随产业布局调整向远郊集聚,致使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的区域性短缺矛盾由近郊区向部分远郊区扩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阶段,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整体流动的比例显著上升。[7]流动人口家庭化的发展结果,导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数量大幅增加。此外,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尤其是工业园区向远郊地区的转移,上海的农民工也出现了向近郊及部分远郊集聚的态势。这不仅仅会改变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使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区域性短缺的矛盾从近郊区向远郊区扩展;而且,由于远郊区教育资源相对较为薄弱,农民工及其子女的集聚将会进一步加剧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区域性短缺,也不利于远郊区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提升。

(5)户籍人口出生小高峰以及户籍生育政策调整后的生育堆积效应,将加剧近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以上海为例,2000年以来,上海逐渐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新生儿从20的8。1万人增加到20的16。66万人,将近翻番。同时,上海户籍人口自1993年起持续负增长,很可能在前后对现行的生育政策做出调整,允许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8]新政策一旦实施,很多人会选取在第一时光内生育,这将导致生育的堆积效应。理解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人数的增多,会对上海全面贯彻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6)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一旦建立,将对义务教育资源构成必须的冲击。由于户籍制度和中高考制度的限制,目前农民工子女尚不能与户籍学生一样在流入地享有继续理解初中后教育的平等权利。在上海,虽然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已构成共识DD将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但目前仅限于试点阶段。我们认为,无论是开放职业教育还是开放普通高中教育,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一旦建立,不仅仅将加大城市高中教育资源的压力,也会对义务教育资源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资源构成较大冲击。

(7)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之后,大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将进一步加大。2008年11月,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1月1日起,在全国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其中教育部门涉及的10项收费中就包括义务教育借读费。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将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经费不足将成为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教育财政经费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此项政策的出台会对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数量及其渠道产生影响。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很大,取消借读费后,不仅仅会影响农民工对其子女是流动还是留守的抉择,导致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透过随迁的方式进入大城市就读;而且因为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优于民办及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可能导致较多的农民工子女转向公办学校借读。

2。农民工教育的理解者DD农民工子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自身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自身理解教育尚面临不少困难。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公办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目前,公办学校对接收的农民工子女一般采用整校接纳、单独编班、插班就读等形式,农民工相对偏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子女在公办学校中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这种歧视不仅仅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负担,而且也不利于同龄人之间的社会融合。[9]二是新课程改革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由于农民工子女接触教育较晚,加之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因此学习基础相对较差。[10]而新课改教材的难度有所加大,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困难。三是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部分学校的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而政府的检查与督促一般只停留在学校的安全与卫生等方面,对于教学质量等实质性问题尚未有量化标准。[11]

(2)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尚未惠及所有农民工子女,部分低收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仍难以得到保障。仍以上海为例,在国家已经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的政策大背景下,上海将面临两难选取DD取消并禁止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存在,将使部分低收入且不贴合同住子女条件的农民工子女无处就学;降低或取消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借读门槛,则如何解决该部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及如何预防更多的教育移民将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上述矛盾得不到妥善、有效的解决,那么,由于教育市场和获利机会的存在,新的、非法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仍会不断地冒出来。

综上所述,农民工居住地域相对集中,造成区域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与闲置并存的局面;受未来流动人口发展的变化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变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统计制度的不完善使教育职能部门难以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由此增加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和规划的难度;初中后教育通道以及免收义务教育借读费等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资源供需矛盾的核心DD财政压力,而借读条件门槛的设置是不得已之举,显然会让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整治难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基础薄弱、社会融合进程缓慢、高考户籍制度的限制等因素的存在,也造成其受教育难的客观现实。就应说,上述问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进程,也会影响户籍学龄人口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上海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所面临的难题在全国具有必须的普遍性。本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务必从战略的高度对相关制度加以改革和创新。

首先,务必适应农民工群体的发展特点,实现战略思路的转变。一是教育机制从政策保障向制度创新转变。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虽然各地已经构建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框架和保障机制,但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两为主”原则,如何解决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入学政策的问题,如何解决区域内部教育资源不均、负担不均的问题,仍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使现有的工作系统化和规范化。二是教育目标从教育机会公平向教育内涵拓展转变。流动人口家庭化、常住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说明,就应改革以户籍学龄人口为对象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覆盖常住学龄人口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内涵务必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不仅仅要解决义务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还要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在关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同时,还要逐步解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问题。

其次,就应秉持“统筹发展、区域调配、多方投入、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统筹发展,是指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市义务教育的统一范畴,将户籍基础教育改革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实施有机结合。区域调配,是指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分布及求学需求,对全市存量教育资源加以统一调配,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实施跨区域资源配置。多方投入,是指“两为主”原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个基本价值,但并不意味着强化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也不意味着强化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强调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上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并不是排斥其他社会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和“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重点扶持,是指对贴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透过重点扶持的方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最后,就应依据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对现有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以改革和创新。具体的政策推荐包括:

(1)强化和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将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其一,根据各区域人口变动的不一样状况决定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向。市级财政要加大对人口导入区县尤其是农民工子女集聚的区县的支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较多承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增加教育资源短缺区域公办教育资源的供给,提高这些区县公办学校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的潜力。其二,透过对外来务工者居住地的规划引导,及时调整不一样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使其与新的人口格局相适应。为分散农民工子女居住和就学的密度,大城市市区相关政府部门要对有稳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地予以相应的规划和布局。

(2)统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专项基金。其一,构建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统筹模式,解决区县之间教育资源负担不均的问题。鉴于农民工居住相对集中、具有高流动性的特性,为了缓解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的矛盾,推荐构建关于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理解完全义务教育的经费供给模式。根据该供给模式,将从中央返还给流入地市、区、镇三级政府的税收中按必须比例直接提取一笔资金作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专款。由于中央税收返还所采用的是基数法,因此这一供给模式的实质在于:经济较发达、人均GDP也较高的地区,在为农民工子女带给义务教育资源上也更有潜力承担较多的义务和职责。其二,建立专项基金,解决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紧张和流动就学成本高的问题。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就读于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家庭只能“勉强”承担学杂费。[12]20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后,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同时入学的各项费用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为此推荐,一要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建立适合农民工经济状况的收费标准,减少校服费、伙食费、交通费等若干费用,并给予必须的费用减免和经济补助,帮忙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就学。二是应以城市教育附加费及透过社会赞助等方式建立专项基金,透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带给教科书等方式,帮忙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3)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教统筹”的农民工子女特色教育体系。包括用心发展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逐步开放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的通道。由于目前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尚未破冰,加上高考教育体制的限制,因此现阶段完全开放农民工子女初中后教育通道尚不可行。本文推荐采用“逐步放开,条件准入,成本分摊,市场操作”的方式。逐步放开,是指先开放中等职业教育,再逐步过渡到普通高中。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试点阶段,要密切关注试点期的需求变化动向,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推广,同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过渡的衔接通道。条件准入,是指制订必须的准入条件,以限制政策导向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推荐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在沪经济活动年限和职业分类以及贡献的大小,进行评分,贴合条件的颁发“绿卡”,并带给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其子女能够享受流入地的城市福利,包括理解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等权益。成本分摊,是指初中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因此教育经费的来源需思考从多种途径获取,可采用“四个方面,各承担一部分”的方式。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承担一部分、农民工个人务必负担一部分、用人单位承担一部分、流入地政府补贴

一部分。市场操作,是指让有企业背景的职业学校进行培养和消化一条龙,企业也能够委托培养方式招生。教育成本由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企业有权在录用方面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政府应限定最高淘汰率)。与此同时,政府务必制订规则,强化对成本、价格和教育质量的监管。

(4)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其一,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就应说,上海市政府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管理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当前农民工子女数量大幅增加、上海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客观现实下,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学校继续存在,扶持尚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用心创造条件转为民办学校。同时根据实际状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以接纳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5)根据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特点,建立涵盖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要适应流动人口常住化和家庭化的现实,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把常住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以及政府教育的日常管理。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加强外来人口的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外来少年儿童信息登记管理制度。第二,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教育领导机构的作用,统筹协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涉及面广,需要由政府牵头。第三,根据农民工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实行农民工子女学籍管理信息化。可试行发放农民工子女“入学绿卡”,专设便民窗口,统一界定、办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住所不定的特点,学校能够按照受教育时光、分段收取相应费用的办法,以免造成农民工的经济损失。

本文是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项研究课题DD农民工子女教育(农工党上海市委课题组,2008。吴瑞君任课题负责人并主笔课题研究报告)的部分成果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

参考文献

[1]冯绮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6)。

[2]胡瑞文,廖大海。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R]。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4。

[3]上海市教委。上海农民工子女教育调研[R]。2007。

[4][6]上海市教委。2006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状况[EB/OL]。教育部网站。

[5]李爱铭。在沪农民工子女小学年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N]。解放日报。2008-01-22。

[7]段成荣。我国流动人口已趋向家庭化[N]。央视国际,2003-11-05。

[8]董川峰。专家推荐: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可思考逐步允许生二胎[N]。新闻晨报,-04-21。

[9]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10]陈梅。上海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11]邵宁。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研究DD以上海市四所农民工子女学校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7。

篇8: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关键词: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因经济落后、人口剧增、可耕地锐减, 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了解决生存问题, 这些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在城市中, 他们带着农民的身份干着工人的工作, 所以被称为农民工。所谓农民工留守子女, 是指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群体[1]。

1 基本现状

1.1 学习成绩较差

由于父母不在, 喂猪、做饭、洗衣等一系列家务劳动不得不落在孩子身上, 这就浪费了他们很多的学习时间。再加上多数孩子的看管人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 他们的教育观念淡薄, 大多数认为读书会浪费时间和钱,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 所以很多孩子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外出打工挣钱。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 学习态度得不到端正, 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下降。

1.2 心理素质偏低

中小学时期是心理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 他们也就失去了倾诉的机会, 在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焦虑紧张, 缺乏安全感, 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常会引发一些心理病症, 比如自闭症、孤独症等。

1.3 思想品德弱化

外出打工使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有些农民工致富观念的不断膨胀, 致使他们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不断萎缩。他们错误地认为给予孩子的应该是丰富的物质支持, 而正是这种“物质+放任”的教育方式, 使得一些留守孩子养成许多陋习, 经常出现迟到、旷课、逃学等违反校规的行为, 有的会出现抽烟、酗酒、赌博的行为, 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经济的窘困是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政策的限制是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观念的影响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途径, 对人的社会化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通过学校教育, 孩子可以学到科学文化知识, 具备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 并且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然而, 由于以下一系列原因, 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办学条件较差, 二是教育理念陈旧,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 四是与家长配合不到位。

2.3 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没有接受学校教育之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之后, 家庭教育仍然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孩子的生活常识、做人道德、法律规范以及他们性格品质的形成, 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然而, 在留守家庭中, 家庭教育已被弱化。主要表现在品德教育被弱化、课业辅导被弱化、心理沟通被弱化。

3 建议措施

首先, 政府方面。一要解决农民工的收入低、收入难问题;二要制定与完善有利于留守子女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的相关政策。其次, 学校方面。一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二要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三要加强与家长的配合, 创造学校与家庭双优教育环境。最后, 家庭方面。一要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教育方式;二要注重情感沟通, 更新教育理念。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 农民工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但他们却属于弱势群体, 其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长期存在的问题, 留守子女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 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更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 所以应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上一篇:保险催缴通知书下一篇:二年级周记:临沂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