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的看法

2024-08-27

对体育的看法(共8篇)

篇1:对体育的看法

3.1.3终身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而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体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平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1.4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心理原理的体育运动,又是一种防治疾病、陶冶情操的健身手段。太极拳的锻炼强调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运作,在强身的同时也锻炼了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一种全面的养生锻炼。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少数体弱和残疾学生防治疾病的心理需求不容忽视,开展保健课教学以满足他们(7.3%)的身体和心理需求。结束语

5.1 大学生体育课学习的良好动机是学好体育理论和技能的动力,它将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2 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赞同93| 评论(1)不知不觉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这几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从这几个学期的体育课中,我深有体会,以下我将结合实际谈谈我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体会以及我们学校体育的几点看法.一对大学体育的认识和体会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大学体育和高中体育有着天壤之别,大学体育基本由老师指定任务,但后者让我觉的更加充实,让我充分利用了课上的45分钟。体育教师比较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循循善诱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积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价值观,学习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玩的痛快”,要把单纯的兴趣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终身体育,并确立学习和锻炼的目标,提高体育课学习的动机。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心理学,潜心研究教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科学的调控和有效的激励,创造出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在大学体育课中开设保健课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体育运动本身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大学体育课教学应该作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

大学第二学期我们就可以自由的选择体育课程,我所选修的是武术,武术概念中明确地表达了武术的体育属性。是我国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不仅由于千百年来人们从文化需求和社会功能的角度,一直将武术作为健体强身、提高健康水平的手段,发挥它健身和育人的功能,在套路运动中,我学会了长拳、太极拳、南拳,还有刀术,剑术和棍术。

体育蓬勃发展,武术明显的向体育的功能上转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确武术为体育项目,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练武活动,成为了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武术的套路和散打运动更明显地表现出体育的性质。

对我校体育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大学体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平台,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成为具有健康体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作为北院的学生,我明显的感觉到我们学校开的体育课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们北院的体育设施十分的落后,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对我们的教学设施一点都不重视,这不仅仅是体育课的问题,其他课程也同样遇到这些尴尬,学校能否在课堂上使用一些优良设备,或者给我们课余增加一些体育设施,建立一些健身房,完善一下篮球场,足球场的现状…….允许我们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这是北院全体学生的心声,也不知道几时才能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们被忽略太久,连愿望都成了历史。二. 大学体育课成了“鸡肋”,现在的体育课比较简单枯燥;体育老师的地位也尴尬:科研经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似乎都比别的专业老师难办。体育课成为指向竞技目标的枯燥训练课,把体育活动解剖成单调的技术动作,这不但不符合“素质教育”大众性、个性化的教育思想,而且挫伤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三. 体育教学中缺乏竞争意识,老师应该在课上加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四. 教学课程中应注意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在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学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学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体育来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

篇2:对体育的看法

1、在学院内部组织各种比赛项目比如院篮球赛院排球赛等为校级比赛选拔一批优秀的人才。2、对各项体育活动要做好策划准备工作协调、安排部内人员同时也要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比如赛前通知公关部做好外联工作赛时通知宣传部对比赛进行现场的报道宣传等。3、为校运动会做准备可以说是我们体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部要在学院内部组织相关比赛选拔一批能力过硬的运动员并负责组织他们进行赛前的训练。4、体育部作为团学志大家庭的一份子也担负着协助兄弟部门开展相关活动的任务。

[面试体育部说对体育部的看法]

★ 针对个人培训计划表

★ 个人创业计划书看法

★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以及个人看法

★ 简历介绍信要不要写个人看法

★ 针对疫情思想汇报

篇3:对体育的看法

历史与发展自古至今, 无论是为了捕猎、逃避猛兽或是遇上海难时得以自救, 游泳都是一门重要的求生技能之一。 远在公元前2500 年, 古埃及已有类似捷泳的活动。古罗马人兴建的巨大浴池, 更是上流社会人士作为余暇游泳及社交活动之场所。 早期的游泳活动, 只被视为贵族子女教育及士兵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直至十八世纪末期, 工人阶级参与游泳的时间及机会增多后, 游泳才开始成为一种普及的活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竞技体育学院、教育学院2011 级游泳专项学生。

2.2、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

对竞技体育学院、 教育学院2011 级游泳竞技体育学院学生及教育学院学生发放问卷, 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同学们对游泳课的态度和看法,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 所示:

3、结果与分析

3.1、训练计划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有12%的同学希望游500-1000 米, 主要为竞技体育学院游泳专项的学生, 大部分都从小接受专业训练, 希望在上了大学以后, 游泳并不是主要的内容。42%的同学认为游2000 米以上最为合适, 这些同学大部分都是教育学院的同学, 在进入大学前, 都只是游泳爱好者, 抱着对游泳的兴趣和爱好, 进入大学后, 才接受专业的、系统的训练, 所以希望多运动些, 还有小部分是专业队下来的运动员, 游泳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多运动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

3.2、场馆环境的影响

大家对泳池水是否干净十分在意, 其中45.92%的同学认为泳池水的干净程度直接影响他们游泳时的心情。19.39%的同学认为在进入泳池前, 脚部的消毒室必须的。还有18.37%的同学认为场馆的地面应当整洁、干净并铺有防滑垫, 这样才能更加确保大家的安全问题。

3.3、训练时间的影响

12.96%的同学认为每周训练一到两次, 稍微运动一下就可以了, 但35.19%的同学还是认为四到五次比较合理, 每天保持适量的运动, 对身体健康更有益处。

3.4、泳池水温的影响

一般游泳池水温都在27-28 度左右, 人体温度在36.5-37 度左右, 会有10 度温差。40.82%的同学还是比较能适应泳池的水温, 22.45%的同学希望水温高一些, 尤其是冬天, 会很不情愿下水。

3.5、氯气的影响

氯气浓度在标准范围内对身体无害, 但仍有63.27%的同学认为不应用氯气作为消毒方式, 因为同学们认为氯气很呛, 对身体有害, 过量的氯气可能诱导出现过敏性哮喘。也有12.24%的同学认为氯气消毒是最传统、最简便的方式。

3.6、授课教师的影响

根据调查, 59.18%的同学喜欢慢声细语的老师, 因为游泳不同于其他项目, 要从最基本的适应水性开始, 还要克服恐水心理, 所以大家认为有耐心的老师对自己帮助更大。 还有34.69%的同学喜欢严厉型老师, 所谓“严师出高徒”, 只有老师严格要求, 才能达到自己的极限水平。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从训练计划方面看。

对初练者而言, 训练的科学就是简单的、基本的复合性训练, 训练计划一定要目标明确, 持续性和渐进性是制定计划的两个重要原则。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

(2) 从场馆环境方面看。

同学们比较注重场馆环境的卫生问题, 其中最注重的是泳池水的干净程度, 其次是地面的干净程度和更衣室的通风情况。

(3) 从训练时间方面看。

动作要素之一, 体育活动中完成某一练习所需时间。有总时间与各部分时间之分。有些项目以其延续时间的长短确定成绩, 如各种短距离的跑、游泳等, 这就要求在训练总时间内合理有效地安排各部分的动作时间。 训练时间的长短也是决定运动负荷大小的重要因素, 合理改变训练时间是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之一。

(4) 从泳池水温方面看。

泳池水温也会对刚接触游泳的同学造成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冬天, 水温过低, 会让大家产生不想上课的心理。

(5) 从氯气方面看。

有些游泳馆不经常换水, 就用过量的氯气来消毒, 但过量的氯气很伤害呼吸道, 同学们会有咳嗽, 头晕的症状, 也是大家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之一。

(6) 从授课教师方面看。

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影响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 有些老师非常负责任, 也非常有耐心, 大家上课就会很积极, 对游泳的兴趣也会提高。但有的老师上课热情不高, 大家上课也非常敷衍。

4.2、建议

(1) 训练计划。

通过计划的制定, 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化为若干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进行练习。通过计划的制定, 提高教练员掌握和控制训练过程的能力, 有利于对训练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沟通训练过程各阶段、环节、结构之间的联系, 以便提高训练的整体效益。

(2) 场馆环境。

场馆坏境是给游泳训练学生的第一印象, 所以对场馆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重要。同时, 游泳不同于其他项目, 危险系数也相对较大。这也就要求场馆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措施, 如救生员、救生圈、救生杆等。 游泳场馆和其他场馆还有所不同之处在于地面比较湿滑, 应适当铺放防滑垫及防滑标志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3) 训练时间。

合理的运动训练时间密度应当对运动员的心理、 生理产生适度的刺激, 过高或过低的密度, 都不能造成适度的刺激, 也就不能使运动员的机体做出适度的反应, 机体自然不能产生新的适应, 最终只能原地徘徊甚至下降。 合理的运动训练时间密度要保证整个运动训练过程的协调发展, 运动训练往往分为几个小周期, 同时又被划分为若干阶段。因此运动训练时间密度的安排要体现整体性, 不能从局部利益考虑, 要保证运动训练整个过程疏、密、紧、松的平衡。

(4) 泳池水温。

泳池池水常用的加热方式有燃煤、 燃油、 燃气锅炉和电锅炉等, 这些加热方法是上世纪80-90 年代使用较为普遍, 但是这几种方式不仅能耗巨大, 而且还会带来环境污染,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 燃煤、燃油锅炉房纷纷面临改造。近年来出现以太阳能加热的方式。根据当地气候特点, 夏季不需要对泳池池水加热, 在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需要对池水加热, 设在泳池的使用季节, 每月需要对泳池进行一次清洗, 即需要对泳池进行一次初次加热。

(5) 氯气。

为了让泳池干净且不含病菌, 我国大游泳池一般用“氯气”, 小游泳池一般用漂白粉对泳池进行消毒灭菌。 加氯量按池水中游离余氯量为0.3-0.5mg/L计算确定。 加药时间最好在开放前1-2 小时进行。有条件的, 室内游泳场所开放时, 每2 小时测一次余氯;室外游泳场所开放时, 每小时测一次余氯。

(6) 授课教师。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教师是其中决定性因素———一个最积极、最活跃、能左右其他因素的因素。首先, 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忱;其次, 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三,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摘要:游泳, 是在水上靠自力漂浮, 借自身肢体的动作在水中运动前进的技能。游泳运动可分为竞技游泳和实用游泳, 竞技游泳是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第二大项目, 包括蝶泳、仰泳 (也称背泳) 、蛙泳和捷泳 (也称爬泳、自由式) 四种泳姿的竞速项目, 以及花样游泳等。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表现于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 (道德观和价值观) 、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游泳,学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李波.运动训练时间系统分析与设计.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

[2]李波.运动训练时间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3]李波.运动训练时间因素的特点及其调控研究.南京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

篇4:对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看法

摘 要 素质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即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有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因此体育教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关键词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提高。

二、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着素质教育看法

(一)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方面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教学思想、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

(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优化课堂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端正教学思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有效利用课外活动等形式使课堂教学能取得最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的同时,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其特点:

(一)体育教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体育课教学也是通过思维活动,同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三)体育教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篇5: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几点看法

山东省诸城市大华学校韩鲁豫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学的相应改革

独生子女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二、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 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 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

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三、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 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 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

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小学生不宜采用。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篇6:对体育的看法

【摘要】学校体育不仅要锻炼好身体,保证完成在校学习任务,还要为其终生体育打好基础。本文针对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谈谈如何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良好的锻炼习惯与实用性作为教育重点,为其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其系统化、信息化等多角度操作手段,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

【关键词】体能训练 教育

传统的体育管理模式一直还是学生按照教学排课的方式进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具体需求,与此同时,教师的授课方法与经验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训练学习的积极性。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认识,在研究中学体育教育目的的同时,其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模式都要进行整体的改革,使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也要为其走向高校乃至社会后,仍能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其终生受益。本人从事普通中学体育教学多年,现对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结合自身实践,予以浅述。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一、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着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们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

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不仅要求会掷,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二、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迁移规律运用的建议

所谓迁移,是指将已掌握的技能或知识运用于新环境之中以迅速适应新环境,即克服某类困难或完成某项课题的过程。从迁移的内涵上不难理解,迁移包含四个方面的寓意。第一,运用迁移规律者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新问题;第二,运用迁移规律者必须在新旧问题当中找出其相关相似相联之处,并且已有解决旧问题的经验;第三,迁移规律的运用不是永远的生搬硬套,它是一种活学活用,要用出新意,用出创新;第四,每一次迁移规律的运用都是一次经验再积累,再升华的过程,•只有注意总结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将来再次出现的问题。

迁移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广泛现象,而体育教学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因此迁移规律如被科学灵活的加以运用,将在诸多方面促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展开与提高。

第一、运用迁移规律,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分析、理解、体会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理论、动作熟练地说出、做出。“一个优美娴熟的动作往往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概括”。而且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霎那的迁移便是厚积而勃发的霎那飞跃。”例如:学习体操的踺子后空翻动作之后,就十分有助于撑竿跳高的起跳腾空动作特点的形成。“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越凝炼,实现迁移所需的时间就越短暂”。

第二、反复练习待迁移动作,认真分析新动作要领,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情境间相同性或相似性的敏察与辩析。这种能力只有多举例证,多模仿、多练习、多听多想才能“顿悟”。例如;“在跳的助跑技术”与“短跑的加速跑技术”之间寻求迁移规律,只有靠反复分析、练习才能得以实现。当然,在两个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先前的学习与后来的学习之中包含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后继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容易。

第三、根据技术动作的特点,抓好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实现迁移的主要条件,它将有助于最佳辅助性练习的选择和动作的创新。例如:栏上动作是跨栏跑技术的重难点,该动作又分起跨腿与摆动腿两个技术环节。因此,应选择以分类重复--强化提高为目的的辅助性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这样将有助于迁移的形成。

三、提高耐久力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的价值探讨

相关数据表明,学生近几年来近视率居高不下,其它生理健康指标在发展方面有高有低,没有显著差异,而唯有代表青少年体质相关密切的耐久力指标,明显有连年下降趋势。这是令人关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笔者对耐久力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办法与同仁们商榷。

(一)耐久力的生物学分析

耐久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是心脏的较量。生理医学研究发现,有45%的长跑运动员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见增大的约占20%,这种增大是由长期的进行耐久力训练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因而心室腔发生了适应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它的每搏输出量增加,以保证途中跑对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科学工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对马拉松跑运动员的心脏进行检查,证实这些运动员心室壁并无显著肥厚。但心室腔较显著增大,所以说,要获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锻炼强大而有力的心脏。

(二)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耐久力的训练

(1)要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对耐久有力有氧运动锻炼身体的好处,要让学生认识到耐久力比赛不单纯是名次的比赛,而真正的是指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要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再之在大量吸气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隔饥助间饥腹饥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利用大量业余训练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数据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力锻炼的意识。

(2)在耐久力锻炼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学生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3)要有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练习,因为有氧代谢是耐久跑的核心,这是让人体各器官系统适应耐久练习,锻炼强大心脏工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匀速跑时,心率应在每分钟150次左右,这种匀速的长时间的跑不易疲劳但又使心脏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锻炼。

(4)要有较长距离的间歇跑练习,在匀速跑时心率总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足,而间歇跑可使强度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率跳动次数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在一个距离跑完后心率要求达到每分钟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这样心率再达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匀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补不足,作为耐久力间歇跑每次距离应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上楼、骑车子等,要善于发现与提高耐久力的相同处,可参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医学保健监测法,让学生用齐步走的速度(每分钟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层楼,上去后心脏跳动次数,每分钟不超过原心率40%,没有明显的喘气现象,说明心肺功能好;②学生上楼锻炼前,鼓励学生在楼下进行3-4次深呼吸,这对心肺锻炼有好处,古人云:“登楼如登山”,它的锻炼价值很有相近处。

(6)锻炼要全面,要注重横向提高耐久力的效果,耐久力的锻炼不应只限一个项目,应安排一些其它所喜爱的项目,安排合理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足球、篮球、游泳等项目,它们都能为提高耐久力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耐久力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应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提高自觉锻炼意识,把提高全民素质当成百年大计来抓,为青少年终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建议教育有关部门在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要加大提高耐久力教学内容的比例。在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要让人们认识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出色,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亚于家庭作业,实际上优秀学生往往“玩象玩的样子,学习象学习的样子”,只有提高了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才能对提高耐久力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7:对体育的看法

金嘉鑫 1443社体 2014408103 作为社体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或许就要指导农村体育。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是两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社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区成员是一庞大的群体,他们占全国人口的80%,所以搞好农村社区的发展是我们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社区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结构,人们的活动并不受社会地理范围的限制,社区的范围有大有小,而农村社区可以定义为是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性社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少人多是我国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和传统道德规范对农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人口密度低、流动较少,每一社区的人口聚居的规模小,但人际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现在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许多散户都实行拆迁,把他们聚集在一个小区,占了了他们的农田。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动,不存在肌力衰退的现象。现在许多农民没有了农田就只有想其他的谋生方式。

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经济实力。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发挥行政部门和群众团体两方面作用。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农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有序的开展的区域性、群众性体育活动。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的农民身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城市人员。其实造成这些缘由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农民生活水平尚需提高以外,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是农村领导干部观念落后。认为农民是体力劳动者,不需要锻炼。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村社区体育工作,没有把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摆到重要位置。也有些地方可能存在贪污腐败现象,使得农村社区的体育场地、器材十分匮乏。而有的地方有场地、有器材,却没有人组织、没有人管理。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

最近这几年,农村物质条件的好转使得许多农民都在往城市发展。他们都想在城里面买房子,所以许多到城市的农民把城市的体育活动带到了农村。由于各地农民的价值观念或兴趣爱好、社会习俗不同,对体育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农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等“各取所需”,如: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

相对于历史悠久、传统的地方,也有很多优秀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新年的龙灯舞狮、正月十五的踩高跷、端午节的龙舟比赛、重阳节的登山活动,北方的农村社区还有赛马的习俗。各个民族也有各个民族自己的传统项目。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不同,进行的项目也就不同。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这些项目的竞赛规则,使其规范化、条理化、民族风格更加突出,使得我国农村社区体育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农民来参与。社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除了有时表现出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行为以外,常常表现为一种非组织、非领导的自发行为。通常情况下,只要社区农民主观上热爱或希望参与体育活动,就可以通过人际间的情绪交流和感染而互相组成临时的运动队进行活动或比赛。在这种广泛参与基础上的自发参与,奠定了农村体育发展空间。除此之外,社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受到农忙季节的影响。在农忙季节,群众参与较少,相应的农村社区体育活动也较少。只有在农闲季节或节日,体育活动才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群众参与比较广泛,农村不同年龄段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异不断加大,呈起伏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城镇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趋势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农村社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较低的体育参与意识是重要的原因。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号召、宣传、增加社会力量的介入。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比重。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在指导农村体育的时候应该有计划的进行体育科学素养和信息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体育科学素养,使农村社区成为体育信息交流畅通、体育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现代化农村社会。以适应农民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合理正确地通过体育活动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扩大社区之间、农村与外界之间体育文化交流以及整个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后面对的将是文化素养相对地较低的人。所以我们要履行好我们的三个职能:

1、宣传职能

2、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宣传职能是我们要科学的宣传体育活动的科普知识和体育锻炼得健身原理,帮助农民树立体育意识,增强农民体育科学素养,更新体育价值观念;应积极宣传现代文明社会中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和体育锻炼方法,使得农民正确合理的参与体育活动、体验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和益处、鉴定他们的体育观念、纠正他们错误的体育锻炼方法。组织职能包括活动开展前的动员组织、后勤准备工作组织。开展活动时的活动组织、人员组织、场地组织。社区体育组织应起领头人、带头人、负责人的作用。使零散的农民体育活动加强规范性、组织性,为农民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协调职能只要是组织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对于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贯彻和实施起到实际意义。有些时候,他们在体育锻炼得时候难免会发生矛盾得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站出来协调好他们的关系。实际上,农信社区的体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很大一部分在于组织能否起到好的中介作用,能否打通各种通道使体育工作顺畅开展。

开展农村体育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水平。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对体育的需求。事实证明,我国的农民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好的地区都会乡镇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体育活动的特殊之一是必须在规范的场地中进行活动。因此场地条件便成为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前提。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而国家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经费投入有限,再加上体育场地不断的被侵蚀。这更使得农村舍社区体育难以稳定和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居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农村的地理环境也会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地理位置较偏,空余时间由农业生产而定,造成农村社区体育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自主性。在当前,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社区工作的投入。切实做好体育宣传工作、更新体育观念、增强健身意识、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加强管理力度、明确职能划分;鼓励民间性组织;开展集体性、趣味性、易行性、健美性和实用性的体育项目。

篇8:对体育的看法

一、初中体育游戏教材的现状

(一) 体育游戏教材所占比重较少

当前初中体育教材中, 体育游戏教材所占的比重较少。大部分教材并未设置专门的体育游戏章节, 有部分体育教材中提到了一些简单的游戏, 然而游戏的内容却较少, 只是对个别游戏进行了介绍。

(二) 游戏教材和实际教学目标不统一

体育游戏作为一项教学活动, 其本身的游戏性、体力性、智力性特点应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在实际体育教学中, 游戏教材和实际教学目标并不统一, 游戏素材只是充当了调味剂的角色, 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而, 体育游戏并未对体育课程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 当前体育游戏教材较为零散, 并未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而体育教师也未充分意识到体育游戏教材的作用, 对体育游戏教材的开发力度不够。

二、初中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

(一) 体育游戏教材的素材选择要注重典型性

初中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 应该建立在教材构建理论上, 对实施对象和教学目标进行统一规划, 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游戏素材, 将之运用到体育活动中来进行体育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的原则, 利用具有典型性的素材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二) 体育游戏教材的内容和实施形式要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

选择的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要注重根据年龄段的不同, 学生身心特点的不同, 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游戏内容来编写教材。游戏的实施, 应该符合教学规律, 能够让学生在愉快的运动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

(三) 游戏教材的构建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

体育游戏应该针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的提高, 或某种品质的培养进行设定, 让体育游戏真正的发挥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 所创编的教学内容和游戏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的情节设置、要求、动作要和学生的身体条件、认知水平相一致。

(四) 体育教学中游戏的组织要注重安全性

游戏教材在素材的选择方面, 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性。例如, 对场地器材、人员、具体规划方面要有详尽的说明, 提醒教师和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一些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确保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的安全, 确保游戏教学质量。

(五) 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 应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竞技的认知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 并让学生体验竞技的特点。同时, 教师还应注重将竞技内容变得具备趣味性, 增强学生对运动竞技的理解, 让学生熟练掌握竞技技巧, 体验竞技的乐趣, 真正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三、如何完善当前体育游戏教材

首先, 针对当前体育游戏教材较为零散、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教师在对体育游戏教材进行完善时要避免只是将体育游戏教材当作边缘教材进行编写, 而是应该将体育游戏当作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教学质量。例如, 在练习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时, 可以进行传抢游戏练习,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技巧。

其次, 体育游戏不仅可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作为促进教学活动实施的一种手段。因此, 体育游戏教材应该和教学内容密切连接, 在每一个教学内容上都应有相应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教学中所选择的游戏教材,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 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来编写不同的游戏教材, 保证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后, 在体育游戏教材的编写中, 例如跳绳、踢毽、呼啦圈等游戏, 都应该被纳入其中。在实际教学中, 要注重技术和竞技这两方面的练习, 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因此, 教材的编写还要注重对抖空竹、荡秋千、武术等传统体育游戏进行整理和搜集, 将这些传统游戏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理解传统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精神,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体育游戏可以是单独的教学内容, 也可以当作一种教学手段来促进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 即是说其对体育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教材在编写时应根据教材构建理论的要求进行, 选择具备典型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材的编写, 以此促使学生在体育游戏中能更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能,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体育游戏教材是初中体育教材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帮助学生学习体育技能,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体育游戏教材的现状, 紧接着探讨了中学体育游戏教材构建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 对当前体育游戏教材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体育游戏教材,完善,构建对策

参考文献

[1]邱宝勤.谈中学体育游戏教材的构建[J].体育时空, 2013 (18) :144-145.

上一篇:会计调岗申请书下一篇:龙门法院司法警察警务工作规范化建设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