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事例

2024-07-25

关爱留守儿童事例(精选8篇)

篇1:关爱留守儿童事例

爱,演绎精彩

——小吉场镇中心校关爱留守儿童事例

李天英,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可在她上二年级时爸爸意外受伤瘫痪在床,妈妈只身外出打工。小天英从此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当她来到小吉场镇麻窝小学六年级班级时,班主任付玥看到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通过观察,班主任付玥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几乎不说话,独来独往。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她的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为了让李天英健康快乐成长,小吉场镇麻窝小学的教师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开启心扉 吐露心声

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何况是遭受家庭变故后的孩子。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可她们是那么敏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不愿意在这方面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付玥老师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再三思量后,付老师决定召开“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氛围,给孩子创造倾诉的机会。

付老师她首先在黑板上写上“请关爱留守儿童”几个大字,告诉大家什么叫“留守儿童”。

然后说: “同学们,不管是爸爸妈妈在外打工,还是父母一方意外受到伤害生活不能自理,亦或父母亲不健在,其中的过错都不在我们。我们可以伤心难过,但决不能自卑,有心里压力。能坦诚的告诉老师,你们是这样的孩子吗?如果是,请举手。”

在付老师的动员下,一双双小手怯怯的举了起来。仔细数了数,居然有十多个。付老师趁热打铁,说“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你们多么的不容易啊,老师打心眼里佩服你们。你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说吗?让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一片掌声中,张胜走上讲台: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爸爸在外面打工,奶奶80岁了,做什么都很吃力,动不动就冲我发脾气,所以我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放学回家后,我还做饭,帮着做一些家务。可原来妈妈在的时候,这些我从来没做过……不过我也不怕,我觉得以后到哪我都能自己照顾自己。

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将张胜同学送回了座位,付老师分明看到闪烁在张胜同学眼里的泪花,鼻子一酸,但硬是克制自己,马上请出了第二个同学。

王荣付:“很多时候,我放学了,家里没人,我回家就什么都不做。有时候回家,妈妈在打麻将,我就跟着妈妈,在麻将室做作业,做不完的,回家后太累,就不想做了。我特别想我的爸爸(爸爸外出广东打工去了)”。说到这里,他有点哽咽,用牙齿咬住下唇,不住的用手檫眼睛。付老师知道再说,孩子真的要痛哭了。于是让他回到座位,可他一到座位上,就趴在桌上抽泣起来。

李天英:“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我好想她们,我只希望她们能在我身边„„”

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的学生都踊跃上台吐露自己的心声。孩子毕竟是孩子,坦坦荡荡,一览无余才是她们的本色。她们的心里是无法承受那么重的负担的,只是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卸下而已。

付老师没有勇气再听他们说下去,转身借收拾讲桌,抹掉那不争气的眼泪。调整好自己后,又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说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因为没家长管制。也有的说自己以前总觉得生活很苦恼,但现在想起来,有爸爸妈妈陪伴,其实自己很幸福……

彼此理解与宽容,互相帮助和进步,有了这种平等,和谐,没有隔阂的班集体氛围,不是更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吗?

班会课结束了,孩子们都离校了,但付老师的心怎么也无法平静。孩子们孤独,无望,茫然,彷徨的眼神不时浮现在她的眼前,学习没好习惯,生活没好规律!一双双含泪的眼,一颗颗内敛的心,刻入脑海,痛彻心扉!如何填补他们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付老师她努力思索着……

二、有的放矢 增强信心

为了让李天英同学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付老师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她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经过几次后,小天英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付老师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付老师有意识的让李天英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赖与喜爱。渐渐的,小天英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茅!

2011年的“六·一”,学校要编排文艺节目,老师为了培养她的自信心,有意将她送去参加。天气炎热,其他孩子练一会,休息一会。可她并不这样,而是利用休息的空当,反复练习每一个动作,直到老师满意为止。豆大的汗珠从她额上落下来,可她浑然不觉。终于,在“六一”文艺表演中,她优美的舞姿赢得了阵阵喝彩。特别是她的独唱《感恩的心》,让许多同学热泪盈眶。

老师的特殊而不留痕迹的关爱,让李天英同学信心倍增。她什么活动都想参加,演讲,舞蹈,绘画,作文等,她从不放过每一次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三、加强练习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学校建立的留守学生档

3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QQ或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在电话里及时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李天英和妈妈的交流多了。妈妈的外出打工,曾经让小思迪“怀恨”在心。但现在,她俨然成了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有一次她在留言中写道:“妈妈,您要保重身体,别太累了。对于我,请您放心。你们虽不在我身边,但学校是我的避风港,老师就象我的亲父母……”

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四、成效及反响

老师的关爱加上李天英同学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她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她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还是一个优秀的班干部!更让付老师感到欣慰的是,在2011年小吉场镇小学升初中升学考试中,李天英的以189分的成绩列全镇1341位小升初考生的第三名。她的妈妈在给付老师的电话中说道:“付老师,我真不知道怎么言谢,我的孩子虽然缺少父爱和母爱,但你们给她的爱足以让她幸福一辈子„„”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加精彩!

篇2:关爱留守儿童事例

为了切实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我校领导、教师都非常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从二〇〇五年起我校就开始启动这项工作,多年来,我校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回顾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来从事这项工作的。

我是学校三、一班班主任,同时还兼任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我校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使学校“留守儿童”超过了50%。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近年来,我在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下,我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一、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

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为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我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梁保帅因父母在异地务工又无暇照顾他而被托寄在外婆处,外婆年老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一段时间梁保帅的思想受外界诱惑出现较大的波动。我发现后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状况,与之亲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感觉他的心灵与我靠近时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促膝谈心。我俩在用真心交流后,梁保帅的思绪恢复平静,他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二、找闪光点,铺情感之路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梁保帅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未感受父母之爱,心灵寂寞。上课的时候总是跑神,且有作业几乎从未完成的现象。我发现这一状况,便找他来谈话,先述其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精神不振的原因。在他不肯说真话时,我点破其不实,并暗示已知实情。谈话间,我注意技巧和方法,因为美的语言,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误入歧途。我于是经常询问他的生活,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当该生出现反弹波动时,我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使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

三、视同己子,沐爱之阳光

由于农村学校地域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都比较远,且安全意识较薄弱,这样他们就充满了安全方面的隐患,而且有些安全隐患是十分严重的。

事后,针对留守儿童事件,我作了很深的反思:教师对留守学生不单是应该在道德品质方面、学习方面进行教育,还应该在安全和自卫方面加强教育。

一、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关爱留守儿童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使学校真正成了留守儿童学知识学文化的主阵地。

二、建立“留守儿童”名册

为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我校每学期在开学初对所有学生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名册和联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让相隔千万里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亲能进行情感上的交融,让远在异乡打工的孩子父母亲也能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教育。

三、成立留守儿童“心里健康”工作室

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我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心里健康”工作室。每周选 派 1至2名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到工作室工作。此外,我们还对留守儿童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四、建立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针对这部分儿童的父母亲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现实,我们把留守儿童分派 给任课教师结对帮扶,让任课教师当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他们的学习,让留守儿童也能健康成长。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的温暖的家,教师就是对他们全负责的“父母”。各年(班)级在日常的活动中都格外关注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这些孩子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在课外辅导时,优先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在开展“一帮一”,“手拉手”活动中也让留守儿童能全面参与,在实践活动中耐心教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理,自护,自救能力,利用节日开展关爱活动。例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都单独组织这部分学生开展“六一”游艺活动,给他们赠送一些学习用品和文艺书籍,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家”的温暖。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一和周五的午间和下午课后,由结对教师组织学生播放室、会议室、操场组织安排丰富的活动。比如,课外阅读,学习方法指导,语文,数学兴趣小组,体育活动等。双休日,组织结对老师上门指导学生看书,读报,作业,游戏。让留守儿童在快乐之中度过双休日。

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我们印发了大量的宣传资料向周围的百姓宣传,还发动了村队干部,以及退休教师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通过我们努力,许多热心教育工作的从士积极响应,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昂首阔步迈向新的生活。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厌无悔!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事迹

随着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儿童也逐年倍增。由于中青年外出,孩子在家由老人、亲友 ,帮看或隔代抚养,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给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受教育状况,而在家照顾孩子的老人或亲友一般只能照顾孩子的衣食,对孩子学习、思想品行方面则无暇顾及,也难以尽到监护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在身边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因为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小孩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一些疑虑、陌生,甚至不信任。

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实每个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等制度,教师为“留守儿童”的联系人和监护人,他们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务工地点、收入情况、联系电话,儿童所在学校、思想联系人、经济帮助人等信息,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凡是建档的儿童,都确保关心和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互相沟通,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发出“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外出家长对留守孩子做到“四个一”,即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与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亲情联系,强化外出人员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六一”节等时机,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作业,送课外书,梳理头发,修剪指甲,整理房间,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初步形成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帮助,细致关怀见成效

深入开展亲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孩子享受父母般的关爱。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在留守儿童家长中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开展“手相牵,心相连”、“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每逢节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们还将结对的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过节。

五、丰富活动,拓展关爱工作载体

篇3:教师应怎样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关爱, 而且大多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 因此很多留守学生性格都很孤僻、心理缺陷多。他们往往学习效率低下, 精神不振, 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他们也由于“隔代爱”, 没受到父母的约束和管教而个性放纵, 性格偏激。还有的被寄养在亲戚家里, 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常常对老师和同学猜测误解, 且爱发脾气, 缺乏爱心, 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不能融入集体之中, 也不愿和别人交心。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 使父母与子女缺少沟通, 父母对子女疏于管教, 这样家长便错过了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对孩子影响极大。他们所托付的监护人也因受教育程度有限和身心疲惫而力不从心。他们对孩子一般以照顾生活为主, 在知识、能力、精力上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方面往往感到无能为力, 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因此, 班主任要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 难度之大, 任务之重, 不言而喻。既然当了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 困难再大, 也要尽力而为。

一、加强家校联系, 共同管理

老师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 与他们一道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老师要想单方面教育、管理好留守学生, 是难以办到的。

老师要加强与留守学生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 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 以便针对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另一方面, 是了解学生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 了解他们是怎样教育和对待孩子的。往往了解他们比了解学生更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留守学生 (也包括其他学生) 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 并不是天生的, 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找到“根源”。所以, 单单在学生身上下功夫, 是难以产生效果的。只有帮助学生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高教育素质, 提高责任心, 改进教育方法, 让留守学生的父母与孩子加强联系和沟通, 改善留守学生与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关系, 增强他们之间的感情, 让留守学生得到家庭的温暖, 并让留守学生的父母及临时监护人切实解决孩子渴望亲情等心理及物质上的合理需求, 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在学校和家庭这两方面同时下功夫, 双管齐下,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才能“治标治本”。

教师在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方面, 尤其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留守学生的心灵大多受到过伤害, 他们往往情感脆弱, 抵触性强。教师应尽力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 用真情打动他们, 而尽量避免训斥他们。在关心、理解、呵护留守学生的同时, 也要让他们知道父母在外打拼挣钱的不易, 让父母理解留守学生的同时, 留守学生也要理解他们的父母。同时, 让留守学生努力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毛病, 鼓足勇气, 努力学习, 奋发向上, 健康成长。

二、关爱留守儿童, 正确引导

关爱留守儿童就要对留守儿童负责, 也要对家长负责, 更要对教育负责。教师有责任引领留守儿童走进知识的殿堂, 学到更多的知识。关爱留守儿童更要理智的爱, 这就要求老师要严格要求留守儿童, 对留守儿童不娇惯、不溺爱。对其缺点错误, 不纵容、不姑息、不放任。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留守儿童目前的得失和苦乐, 更注重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

三、利用活动, 多鼓励

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体谅父母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交往辅导”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亲身体验, 受到教育;同时, 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以此来弥补亲子关的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多种良好的习惯:即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 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在学生的兴趣培养上, 老师要因材施教, 并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良好的兴趣后, 课余时间不但过得充实, 而且还富有意义。大部分留守学生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 孩子勇于表达想法, 思维也相对活跃, 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像力, 思考力, 培养创新精神。学校应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打字”比赛、留守孩子的生日party, 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充分发挥留守学生的特长、优势, 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兴趣爱好, 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 同时也觉得自己成为被关爱的对象,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忘却远离父母的孤单, 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缺少亲情, 缺少关爱, 缺乏督促, 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们变成了“问题学生”。但留守儿童并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 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中也有自立自强的, 部分留守儿童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较强的劳动观念, 劳动技能水平远高出其他同龄人。班主任要珍视留守儿童的这些特质, 利用一切契机激励、表扬他们, 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精神。

篇4:关爱留守儿童事例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篇5:关爱留守孩子典型事例记录

关爱留守孩子典型事例记录

张家龙,男,8岁,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奶奶抚养,由于年迈的长辈无力管教,使他的性格好动而且好强,常常恶作剧捉弄同学,并时常不遵守纪律,严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在最初进入留守学生之家时,他也是抱着看人多想凑热闹的原因,一心只想贪玩,根本无心学习。过了一段时间,细心王德迪老师敏锐的发现这个看似活跃过头,不听老师话、还总喜欢出风头的学生其实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他也会因为其他小朋友一句无心的话而沮丧半天,或者是想做什么却没做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旁边闷闷不乐。在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后,康玲玲专门到他的家里进行了家访,想跟他谈心、交朋友,最初的他很抵触,不愿接受她的关心和好意,使王德迪老师想帮助他的想法成为了空谈。

在经过认真思考以后,王德迪老师决定改变方法,变直接为迂回,他首先在“留守学生之家”开展的活动中,请张加龙出来表演,给他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第二,对他所做的事尽量不发脾气,正当的事情尽量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所做的违反纪律的事情通过“交换身份”,让他想想自己作为老师会怎么做,从而让他自己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第三,潜移默化耐心引导。在开展的活动中,让他担任老师的助手,帮助组织小朋友,让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快乐。通过王德迪老师真诚的交心和努力,张加龙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家能主动帮奶奶做家务,在学校能主动团结同学,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留守学生之家”里也能很好地担任辅导员老师的小助手了,有什么事情都及时向老师汇报,有什么心里话也想着和王老师说,他变的开朗,积极,把他以前的异常活跃变成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他的转变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认可。

篇6:关爱留守儿童事例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篇7:关爱女孩关爱留守儿童

5月29日,为了深入开展“生育文明、关爱女孩”活动,进一步创新公司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恩施公司联合市六角亭办事处等单位积极开展以“关爱女孩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计生活动。

公司总经理助理**、行政管理部部长**等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向当地贫困的留守儿童捐献了3000元,以帮助解决其生活、就学、就医等实际困难。

篇8:关爱山区留守儿童之浅见

一、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一) 厌学逃学, 学习状况亟待改善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 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观念淡薄, 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健康成长。上学期末我特别统计了小学六年级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的成绩, 结果如下表:

通过以上数据对比可见, 正常家庭组两门科目的所有数据都高于留守儿童组。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和鼓励, 致使他们成绩落后, 逐渐对学习丧失信心, 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 以致经常存在逃学现象。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亟待得到改善。

(二) 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

因远离父母, 留守儿童受到父母的教育关爱较少, 而学校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一些不合实际的问题, 导致他们的思想出现教育真空, 成为所谓的“问题儿童”。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和成长的时期, 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还很不完善, 而由于他们的思想状况等得不到关注, 也得不到相应的教育, 致使一些孩子往往变得十分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表现出小偷小摸, 欺骗撒谎, 甚至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拉帮结派、打架等。

(三) 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相较于其他同学, 留守儿童鲜有父母关心疼爱, 往往会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 并且, 由于他们难以向外倾诉自己的内心, 就会感到没人能真正理解自己。长期的心理压力与情绪低落, 致使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进而有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 丧失学习信心。

(四) 逆反心理严重

由于潜意识里缺乏安全感, 留守儿童存在着极强的逆反心理, 对抗情绪十分严重, 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一切充满了怀疑, 习惯拒人于千里之外, 对各种人际关系更是充满了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对于老师、亲人的教育和批评, 他们会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 导致人们往往采取高压政策限制, 然而并不能获得实质性效果。

(五) 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 往往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 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 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坏习惯, 并直接催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调查显示, 很多留守儿童认为读书无用, 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 致使成绩持续下降。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校怎样帮助留守儿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建立教师“一帮一”和学生“二帮一”机制

在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结对。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不仅捐助资金, 也可以捐助衣物、学习用具等东西, 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老师“一帮一”, 学生“二帮一”的形式, 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 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为留守儿童构筑温暖的“大家庭”。在心理上,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我与父母说说心里话”来激发孩子主动与父母交流, 让父母在忙于挣钱时收到远方儿女信件, 融洽亲子关系。

(二)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身为教师, 要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放在眼里, 特别是留守儿童, 更要注重他们的生理心理活动, 并加强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积极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失。据调查研究,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 而心理健康问题通常都表现为隐性, 不容易察觉, 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情绪;易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据统计,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异常问题, 年龄越小的孩子往往表现越突出, 女孩比男孩突出, 所以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谨慎, 既要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本质任务, 又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方向的引导, 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 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 了解他们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使留守儿童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三) 正确地教育孩子

针对留守学生自身狭隘、偏执的性格缺陷,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对症下药, 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特别要注意严禁采取强硬的教育措施, 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对学生取得的进步, 要及时给予表扬, 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以保持和稳固他们的信心。

上一篇:第1章税务管理概述下一篇: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