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2024-07-29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精选10篇)

篇1: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内容简读

《决定》分16个部分: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

二、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三、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六、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八、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十一、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十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十六、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经济方面

从农村再突破

《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传递财税改革新信号

《决定》提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将推进增值税改革,调整消费税,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

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

《决定》提出,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明确了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内容。

股票发行将推行注册制

《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允许民资办银行

《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自贸区不断“扩容” 《决定》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

民生方面

生育政策作出调整

《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建立更加公平社会保障制度

《决定》提出,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取消以药补医 推进综合改革

《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消除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决定》提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户籍改革破除城乡壁垒

《决定》提出,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让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阶层”

《决定》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及时公布环境信息

《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方面

政绩考核不以GDP论英雄

《决定》提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

政府职能转变凸显新内涵

《决定》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文教方面

打破学生一考定终身

《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决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司法方面

地方法检人财物上收

《决定》提出,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反腐方面

扎紧权力笼子

《决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九处新提法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统治就是我强你弱,我是统治者,我管着你、管着社会。后来用的“管理”也有管的意思,我管着你,你要听我的。现在用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都是我们现代化的含义,不受过去传统的那种生硬的、干巴巴的,或者是非常强硬的方式,向科学、向民主、向制度更好的转化、移动。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在同一市场中,因为你是国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亏损了,后面可以不断地有财政补贴。而非公经济我和你竞争,我亏损了自担。这种竞争就不应该了。所以,这回讲要公平。这次如果要讲亮点的话,它的亮点就强调在这两类的公平上。

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相当于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

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八、“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就要有这样一种尝试,让宅基地、农民的自留地、农民的承包地能够以某种形式在市场上流转,形成这样一种收益,能够保障农民的生活,因为土地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资料。

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只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农村改革数字剖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明确提出了“三个赋予”、“七个允许”、“四个鼓励”、“五个保障”、“六个推进”、“三个建立”、“六个完善健全”、“四个制度改革”、“五个城乡统筹”的农村改革任务和举措。

三个赋予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七个允许是: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允许通过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四个鼓励是: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五个保障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六个推进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三个建立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六个完善健全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个方面的制度改革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五个方面的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决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篇2: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体会

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A)作用。(4分)

A、决定性B、关键性C、核心性D、基础性

2、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A)(4分)

A、重要实现形式

B、有益的补充

C、重要组成部分

D、主要实现形式

3、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5+1+1”全面改革的主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C)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建设。(4分)

A、军事建设

B、政治理论

C、生态文明建设

D、精神文明建设

4、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守住(C),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价。(4分)

A、工业用地红线

B、居住用地红线

C、耕地红线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B)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4分)

A、胆子要大、不顾一切

B、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C、谨小慎微、无所作为

D、稳重当前、瞻前顾后

6、在框架结构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A)(4分)

A、提领B、基础C、前提D、目标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A)(4分)

A、根本B、内在要求C、基础D、制度保障

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B)(4分)

A、社会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D、政治体制改革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C)为主题。(4分)

A、经济改革B、部分深化改革

C、全面深化改革D、政治改革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B)(4分)

A、坚持创新B、坚持发展

C、坚持改革D、坚持开放

1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A)(4分)

A、财政B、税收C、经济D、科技

12、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D)(4分)

A、垄断环节B、自然生产环节

C、人为垄断环节D、自然垄断环节

13、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整个起草过程中,征求意见达5283(3283)人次。(错)(2分)

14、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遵循这一规律。(错)(2分)

15、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由总书记亲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对)(2分)

16、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历史

阶段。(对)(2分)

1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基本框架为十六个部分,五

(三)大板块。(错)(2分)

18、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体制无关。(错)(2分)

19、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对)(2分)

20、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是牵引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对)(2分)

21、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AD)(6分)

A、控制力B、主控力C、主导力D、影响力

22、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护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ABCD)。(6分)

A、推动可持续发展B、维护市场秩序

C、弥补市场失灵D、促进共同富裕

2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ABCD)的现代产权制度。(6分)

A、权责明确B、流转顺畅

C、归属清晰D、保护严格

2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政府职责和作用作的界定,政府的职能有(ABCD)(6分)

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B、弥补市场失灵

C、优化公共服务D、加强市场监管

2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ABCD)(6分)

A、总体设计B、整体推进

C、督促落实D、统筹协调

26、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有(ABCD)(6分)

A、稳定预期B、结构优化

篇3: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 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改革不仅要遵循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决定》强调指出, 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国有企业必须将重点放在“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上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才能够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新形势。

二、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改革开改以来,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与管理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改革的深化, 国有企业受多方面制约而难以走向国际化、市场化, 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包袱。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存在企业办社会现象。二是企业内部问题。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不够完善, 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主要表现在人才引进、人员配置方面未充分引入市场化机制, 同时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明显不足。三是外部环境。国有企业外部配套改革还未做到位, 影响到全面深化改革。

对于存在的问题, 国资委应该组织专门人员进行深入调研, 并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意见展开系统性研究、修正, 重点针对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强化党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执行力, 优化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结构或布局, 改组或者新建国有资本投资企业,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管理制度, 健全国有企业的资产监管体制, 科学分析国有企业的社会功能, 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设发展环境等。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为了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发展目标, 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二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发展规律,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经营机制更趋向市场化, 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有利于确保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法人财产权不受到干预。三是坚持政企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为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实现公平竞争, 政府部门应依法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通过管理资本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决定》中指出国有资产监管模式为三层结构, 股东职能与出资人的监管职能是分开的, 由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行使股东职能, 而行政性出资人机构行使监管职能。

三、现阶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一) 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 目的在于切实推进国有企业 (母公司) 公司改制或者股份制改革进程, 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目前, 国有企业改革方式主要采取独资、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及参股方式。国有企业独资方式主要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国有资本运营企业、国有资本投资企业及少数特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绝对控股主要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重要行业或者关键性领域企业;国有相对控股主要是国家经济发展支柱型企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参股主要是国有资本无需控股或者社会资本控股的企业。

若上述国有企业具备上市的基本条件, 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制后上市;若国有企业不满足上市的基本条件, 则可以通过引入多种资本而让企业的股权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时, 应该鼓励具备相关条件的保险基金、投资基金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参与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在国有企业发展混合制经济形式时, 其实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如何预防国有企业在改制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如完善国有资产、民营资产的产权保护机制等。除此之外, 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混合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切实规范国有资产产权的流转、登记、评估工作, 规范并完善企业相关管理机制, 以此来预防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二)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继续加大对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管理力度, 通过分层分类管理的方式对企业领导人加强管理。虽然分类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决定》中明确指出, 但其体现出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类推动监管和改革的理念, “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是其主要出发点。

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制度改革, 在企业内部建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及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制度, 有利于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是对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职务待遇、薪酬水平、业务消费等进行严格规定, 建立健全薪酬制度, 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风险和绩效进行确定, 使企业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此外, 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职务待遇、业务消费方面还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

四、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及自身多样化的性质,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以国有企业的功能、性质分类为基础, 重点针对我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方向、企业管理结构模式、企业发展形式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设计具有相互协调性的系统性改革途径。

(一) 以产权改革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时, 应基于国有企业的性质、功能开展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 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 坚持以企业产权改革为中心, 重点明确国资产权的主体及权责问题。与此同时, 还要鼓励发展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相互融合、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逐步将国有企业集团发展为国有资本控股, 这样不但有利于公益性国有企业扩大其国有资本, 提高竞争力, 实现营利性国企资本增值, 还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二) 以国有企业不同功能定位为基础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功能可根据不同性质来界定。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国有企业应遵循“功能分类, 有进有退”的原则, 如对于公共服务、国防及生态环境领域等公益性国有企业, 要以“进”加大国有资本投入。针对自然垄断行业为主、营利性为辅的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的公益性企业, 《决定》中明确提出, 必须着力清除可能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行为, 在改革过程中重点要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府监管”基本原则。同时, 实行开放竞争性、网运分开业务, 但必须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而定, 这有利于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针对一些以营利性为主的国有企业, 要根据经济效益来决定国有资本是“进”还是“退”, 逐步使这些行为中的国有资本集中向具有更多盈利的国有大企业集中。总的来说, 在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 遵循以“按功能分类、有进有退”的原则, 使国有资本向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 向营利性国有大企业集团集中、向纯粹公益性行业集中等。

(三) 以功能分类为基础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功能和性质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营利性为主、公益性为辅或本身为营利性的国有企业。这类国有企业追求营利主要采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参股或控股的形式。目前, 我国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必须要建立在营利性国有企业中, 即营利性国有企业或者以营利为主的国有企业可组建多个国有资本运营企业, 而具备一定条件的国有企业可改组为国资投资企业, 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与国资委之间实现政企分开。国资委在这种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中仅是出资人, 有权力管理价值形态国有资本, 而国有投资公司既是资本经营者, 又是出资人, 有权力经营价值形态的国有资本。二是以公益性为主、营利性为辅或财政部出资的公益性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并非以营利为目标, 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公用物品和公共服务, 其主要通过采取国有绝对控股和国有独资的形式, 政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 但由国资委负责监管和考核工作。

(四) 以全面推进国有经济转型升级为基础发展现代企业

在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的和方向并建立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学科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结构布局, 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新兴战略企业、服务企业, 从而推动国有企业从传统产业逐渐向价值链、产业链方向发展, 最终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发展水平及进程。与此同时, 加强科技创新, 对一批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突破,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以此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

(五) 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推行契约化管理

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及分配制度的改革, 推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制契约化管理, 严格任期管理并进行目标考核, 使企业领导人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与此同时,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层的薪酬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程度、财务审计工作以及具有长效激励作用的绩效管理机制。另外, 优化国有企业高层管理结构,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构建董事会、监理会、股东会等管理体系。《决定》明确指出, 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决策、执行及监督机制。董事会制度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这也是各国通用的方式。从长远讲, 建设并搞好董事会, 能够使一把手负责体制下难以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弊端得到解决, 有效避免企业发生重大决策失误, 有利于确保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总之, 国有企业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主要因涉及的企业、职工较多, 无疑增加了改革的风险。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 而当前改革深度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得到解决, 同时还要探索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最终的结合模式。《决定》明确指出, 针对公益性国有企业, 应在改革的基础上加强监管, 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受相关法律监管和约束的特殊企业;而对一些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应以资本市场为依托,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市场改革方向, 同时改革的具体措施也具有合理性, 并注重国企改革的操作性与方向性的有机结合。笔者个人认为,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上, 《决定》在改革方向上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为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更快地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摘要: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之一, 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才能使国有企业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出了重大部署, 提出了改革意见, 为有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杨作书.从历届三中全会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路径走向[J].社会科学版, 2014 (04) .

[3]刘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J].国资管理, 2014 (05) .

篇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不然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带来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推进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人口城镇化,实现人口市民化,这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也是城镇化工作的重点。过去一二十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2000年~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5.9%。这种大量占用土地的城镇化,是我国的土地资源根本无法承受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扭转以地为核心、大量圈地造城、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偏向,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相协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体制机制上,就是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能够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

第二,完善设市标准,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特征,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要求。在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人口过度向少数特大城市集中的势头越来越明显。特大城市人口聚集过多,必然导致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生活成本过高等“城市病”。特别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离开特大城市,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和其他年轻人居住在条件较差的城市边缘地区,形成大量“蚁居”、“蚁族”,隐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和隐患。要以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为目标,加强和创新人口管理,逐步重组和转移特大城市部分过度集中功能,把握好人口在不同城镇空间的合理分布,不要都挤到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二是大力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吸纳人口的主体,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培育和发展产业放在首位,以业立城、以业兴城、以产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流动,形成人口在各类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的良性格局。要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篇5: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当然,许多教育专家们对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也各有感想。那么在他们在看来有新的教育制度改革哪些亮点和难点呢?

江苏省洪泽中学校长邢道乾告诉记者,在《决定》出台后,他仔细研读了教育方面的几个表述,他认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招考分离等是改革高考制度,深化素质教育的‘机制’保障”。在邢校长看来,中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存在,只有追逐高分才能步入好大学,所以很多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基础课没有开全、开足、开齐。“事实上,这一现行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有目共睹,但是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都有可能遭遇失败,比如在国外实行学分制,高中的学分可以用来就读大学,如果照抄照搬就要考虑中国是否会产生舞弊等情况”。那么对于“取消文理分科”,刑校长又是怎么看的呢?他说,过去江苏省也曾试行过“大综合”的会考文理方式,如果“取消分科”不善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同样的文理分科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素质的不健全,选择文科,理科的逻辑思维较差,而选择理科则缺乏了人文素质的修养,而大学和社会需要的都是素质全面的人才。“所以,取消文理分科后,该怎么考,考什么才是问题的关键。”

由一些教育家的评论和一些结合实际情况可见,改革的大方向是好的,从学校到家长到

学生都十分欢迎,倍受鼓舞,但是如何深入改革,既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科学的高考方式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篇6: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新看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主席台上。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详细

=============经济=============

从农村再突破 赋权于民谋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国土资源领域专家认为,这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一着棋动、全盘皆活的新时期。>>>详细

财税改革力促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决定》传递出财税改革的新信号。根据决定,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将推进增值税改革,调整消费税,逐步建立综合(行情 专区)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行情 专区)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进环境保护费改税。>>>详细

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 国企改革锁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明确了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国有资本的全民所有性质,广大人民群众将更多享有国有资本收益。>>>详细

股票发行将推行注册制 释放资本市场活力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理顺关系,该市场的归市场,该监管的归监管,资本市场的活力将由此得到释放。>>>详细

民资办银行由“探索”变“允许” 改革驶入“快车道”

《决定》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行情 专区)等金融机构。>>>详细

自贸区不断“扩容” 对外经济不断强筋壮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专家表示,各地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结合他们的各自优势发展自由贸易园区,可以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详细

=============民生=============

消除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平等就业愈加凸显

《决定》提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这对于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详细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社保改革新尝试

《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渐进式延迟退休,这样的提法尚属首次,这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详细

有“接”有“纳” 户籍制度改革瞄准破除城乡壁垒

《决定》中,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明确部署,并出台“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行情 专区)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等配套制度。>>>详细

生育政策作出调整 “单独两孩”启动实施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15日公布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这是我国人口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又一重大调整。>>>详细

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让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阶层”

《决定》明确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详细

=============行政=============

政绩考核不以“GDP”论英雄

《决定》明确指出,“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今后将不能再唯“GDP”论英雄。>>>详细

从“16字”到 “20字”,政府职能转变凸显新内涵

《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详细

=============文教=============

打破一考定终身 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

《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详细

实行退休和退出制度 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社会广泛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将“破冰”,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详细

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瓶颈,健全现代文化市场

《决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详细

=============司法=============

地方法检人财物上收 司法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

《决定》明确要求,“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详细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人权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详细

=============反腐=============

扎紧权力笼子:让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

篇7: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田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今日全文播发。本网梳理《决定》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制度”一词以183次高居榜首。

《决定》全文达20000万余字,共十六项60条,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十大带有“改革与发展”时代特色和的词汇依次为:制度(183)、社会(143)、改革(137)、机制(115)、体制(88)、发展(86)、市场(81)、经济(74)、管理(78)、体系(68)。《决定》全文对改革举措进行部署时所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为“完善”,共计113次。其它高频动词依次为:健全(93)、建立(83)、推进(67)、建设(64)、保障(50)、加强(49)、深化(49)、加快(45)、创新(44)。

关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从大局出发,真正向前展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决定》全文出现众多相关高频词汇,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坚定决心。

《决定》中直接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十大新政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今天,新华社授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可以梳理出直接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十大新政。

1、“单独”生育二胎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推迟退休年龄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3、城市落户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4、房地产税立法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5、调节收入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6、权力清单制度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7、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8、个人所得税制

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9、价格改革

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10、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决定》中的十五道“减法”

人民网北京11月15日电 新华社今日授权播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决定》中出台的多处做“减法”的改革举措成为一大亮点。

1、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2、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3、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4、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

5、优化军队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官兵比例、部队与机关比例,减少非战斗机构和人员。

6、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7、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8、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9、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

10、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11、改革会议公文制度,从中央做起带头减少会议、文件,着力改进会风文风。

12、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13、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

14、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篇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当前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矛盾。一方面, 是GDP数据的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 则是大气、江河海洋、土壤土质的大面积恶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 不仅GDP增长的成果都将被吞噬, 而且将影响到当下和未来公众的基本生存权。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既意味着对此前就已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的继承, 也意味着一系列新的制度优化的开始。

篇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

关键词: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改革;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结合面向202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方向的提出,将对我国接下来的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方向起到决定性及纲领性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一、我国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不公平

我国改革开放35年来,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而随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我国的经济社会及各方面发展均面临许多新情况及新问题,教育也不例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直接影响各方教育的质量高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教育公平始终是关乎许多家庭及个人的重要问题,如何解决好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将直接关乎此次教育改革的民心指向。

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二是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指引下,“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导致我国的东部和西部、城镇及农村、中心城市和偏远城市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会出现较大差距。这些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上必然相差甚远,这是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子女不能就近入学,国家助学体系覆盖面及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的录取分数线的巨大差异,地方保护主义等都造成了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1]。

(二)考试招生制度不合理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圆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为高校选拔大量合格人才的同时,也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高考中,所有的应试者都面临一样的挑战,个人的才学和能力成为脱颖而出的唯一砝码,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就使得寒门子弟亦有机会通过高考实现自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成为维护社会公平、坚持社会公正,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高考强大的评价和筛选功能也使得人才分流得以实现,各级各类人才在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各自分流,进入到不同的社会领域。

然而,有关高考的弊端也一直是社会各界人士争论的焦点之一。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育公平的同时,也是造成区域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所在。一味的追求高升學率造成了中学教育的“片面应试”,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与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是相悖的。而且,高考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导致三令五申的减轻学生负担的相关措施不仅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增加了,特别是高中生。而且高考的一考定终身使得多数高考失利的学生无法享受高等教育,高考不管怎么体现公平合理,它都只是一次考试,它不可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且一次考试的偶然性无法避免,它与考生的心理素质,考试当天的身体状况等也都有很大的关系。而要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实行招生和考试相分离是破解应试教育的必由之路,所谓招考分离,就是中学自主教学、考试社会组织 、大学自主招生。这样就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学校也可以办出个性和特色,这样的招考模式,不仅解决了文理分科的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学科如英语由于地区差异性造成的高考不公平现象。同时,熊丙奇表示“当前高考改革的关键就在考试、招生相分离,如果不在这方面着力,而只在考试科目上做文章,哪怕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改革的价值也将十分有限,甚至会出现新问题” [2]。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方平认为,录取的多元化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更为高校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支持力度不够

我们知道,国家并不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完全让国家承担起办各类全部教育的责任是不现实的。社会力量办学,或者说是民办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源远流长的,二战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飞速进步大大提高了对人类知识水平的要求,尽管国家公办院校的发展速度也很迅速,但仍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教育增长的需求。我国的社会力量办学最早也是作为国家公办教育的补充,用来弥补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扩大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再加上我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3]。

当然,我国在探索社会力量办学的道路上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乱办校、乱收费现象严重,内部管理混乱,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民办院校的声誉,一度使很多人失去了对民办院校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通过政府的约束管理,我国的民办高校逐渐走上了正轨发展的道路,社会力量办学再次被大家所接受,甚至在近几年随着技术专门性人才的紧俏,社会力量办学更是受到许多相对不发达地区家长的青睐。

二、《决定》对现存问题的影响

(一)在“教育公平”方面

要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的受教育机会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又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手段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同时更要注重促进教育制度规则的公平,这些都应成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的着力点。

近日,深圳市起草了《深圳市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中考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的出台给深圳市的寒冬注入了一阵暖流,对于那些非深圳户口的家长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不少非深户表示,虽然自己没有深圳户口,但在深圳打拼多年子女理应受到同等待遇,而且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就应该公平对待,期待中考政策落实出台并很好地执行。”[4]深圳市政协委员、建文中学董事长陈文宏表示,此次《方案》紧扣大背景,体现教育公平。

(二)在招考制度方面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解读此次教育改革时提到,此次招考制度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刘利民说此次高考改革的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二是改革高考。但改革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设计改革的顶层,之后需要跟进一系列的配套改革,要积极稳妥的推行,毕竟高考事关重大,其涉及面及影响力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要按照稳妥、统筹兼顾、试点先行、有序进行的原则,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的改革基础,具体方案的可行性等。还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在做出相关决定前要提前公布,以确保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

(三)在社会力量办学方面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以此弥补公办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不管是从现在还是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对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有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意见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指明了向方明,期待在有关各方的努力下,教育改革能够健康稳步的推行,现行教育体制机制中相关问题也都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党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北京: 中共中央,2013.

[2]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教育改革:高考地位降低.中国新闻网,2013.

[3]光明日报.教育热点面对面:同在蓝天下,怎么看待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网,2010.

[4]晶报.异地中考体现教育公平,但需提前规划好,软硬件要跟上.2013.

篇10: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闭幕,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决定》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此次会议的重点就是深化改革。事实也是如此,全会公报中“改革”一词出现了59次。纵观公报全文,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其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点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具体包括建设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法制中国、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改革、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下面就其中四个方面谈一下我的收获:

一、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转变政府职能。

我们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研究过市场和政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在进行宏观调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决定经济规律,而我们所想搞清楚的是政府和市场谁是最为道德、最为有效呢?很长时间以来,自由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最重要的就是“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都认为背后“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金融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进行国家干预,通过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控和干预,政府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凸显,于是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就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者结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两只手如何有序的使用,我认为应该是“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中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而政府这只手在干什么呢?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其结果就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势必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旧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使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二是由于各级政府手里掌握太多太大的资源配置权力,造成了权力寻租的庞大基础,也使腐败蔓延,难于遏制。虽然市场化经济在快速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领域,都是由政府来做价格和投资的决定,价格不合理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转变政府职能问题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我们需要明确的知道什么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怎样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大创新,从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转变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正当干预,这涉及到政府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如何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情,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必须下决心放手那些不应该管或者管不好的事情、改善应当管又没有管或者没管好的情况,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决定》说得很清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政府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也就是说,政府主要就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我们建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基本职责不是自己干多少事,而是管好自己的手,做应当去做的事。改革就是改革政府自己,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要严格限制政府权力,权力要有严格的法律规范,权力的运营必须严格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这样经过市场化改革、价格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财税体制改革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但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较多,但是中国存在事权和财权不对应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盲目投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地方债务大幅度增加。因此,税制改革是政府的重要着力点。《决定》指出:要完善税收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这些改革与老百姓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目前,我国个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约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多在30%以上。中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已经必须将将公平正义纳入税制结构设计的考量视野,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矛盾和贫富差距矛盾已经一再地挑战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直接税对现行税制结构作有增有减的调整显然是必要的。个税改革后,富人阶层的税负可能有所增加,这符合《决定》中“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方向。这一改革有利于减小贫富差距,大家知道,贫富差距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未来没有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巨大差异,社会将会平和很多。正如最近大家讨论很热烈的是否征收遗产税的问题,我认为征收适当比例的遗产税是可行的,类似于“劫贫济富”的说法,这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大侠风范。

另外增值税等间接税的税率降低,间接税暗含在商品价格中,主要承担者是普通消费者,其税负降低是对百姓的一大利好。税制改革中对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的调整,可以引导居民的消费方向,形成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决定以来,困扰房地产税开征的因素主要是两个:既得利益格局和税收征管机制。上述的两大障碍,一直困扰着房地产税在中国的实施进程。倘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开征房地产税的规划将持续停留于“纸上谈兵”状态,而且,因以房地产税为代表的财产税的缺失而带来的中国税制体系的不完善,也

将持续地阻碍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危及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考虑到这一切,《决定》提出了以“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的新思路。其目的就在于,在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框架内,求解开征房地产税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难题,让房地产税尽快落户中国。

三、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总书记在全中国烧起了一股反腐倡廉的大火。随之而来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不得不说,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小到村长,大至局长,被揪出的贪官所贪污受贿的数额之大令人震惊,试想这些钱拿来做民生工程,那么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将会大大提高。因此腐败是能够威胁党和国家的敌人。建设廉洁政治无疑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只有“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才能体现党中央防治腐败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只有让人民群众看到清澈透明的政府,而不是给人一种看不清、摸不透的感觉,人民才会信任政府。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和“变革”,农民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但是他们的牺牲与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对等的利益。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日益扩大,让农民更加渴望惠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梦享“共同富裕”的生活,盼望更为新颖的“免除农业税”等惠民新政的涌现。这就需要我们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城乡二元医疗体制、城乡二元保障体制、城乡二元就业体制以及城乡二元投资体制。《公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应该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力,促进公平正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让乡下人更好地融入城市,让城里人更好地去乡下投资。期待未来的城乡成为一体。

上一篇: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讲座下一篇:制作小能手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