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

2024-05-10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精选3篇)

篇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笔者在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常见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常见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见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

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

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常见问题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常见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常见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基 本 对 策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②

其次,要有一定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技能,也就是说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

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出示卡片:一人抓);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如果抓最少的意义不大(出示卡片:抓一把,尽量多);

3、再让两仨人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出示卡片:“猜粒数”);

4、再由一个人数一数有多少粒(出示卡片:数一数);

5、讨论:抓一把花生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出示卡片:数一数)。这样把教材操作部分的步骤交代清楚。由于环节多,学生记不住,就出示卡片帮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③。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①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② 《教学行为策略》P199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③ 《教学行为策略》P194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篇2: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

关键词:自主合作操作困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30-01

1困难一:小组成员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合作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中学生目前普遍没有良好的倾听、赞赏的习惯:现在的孩子有不少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总是急于表述自己的看法,无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则比较排斥。这就导致成员间的意见难以统一。课上的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目的。往往过了很长时间小组都拿不出统一的方案。②小组成员的参与机会不均等:由于组员的学习能力不同、水平不同,有的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故而有时在有限的小组合作时间内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主导的角色,一手包办;其他人缺乏自信你推我让,无话可说。有的学生甚至趁机偷懒,脱离讨论的议题,因此在交流时部分学生只当听众,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而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2解决困难一方法

2.1建立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根据学生能力及个性差异进行分组,让每个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让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克服他们不敢说话的心理。在合作之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完成这个共同的任务时都有事可做,从中获得知识,有所收获。

2.2加强对小组负责人及成员的培训管理

让负责人明确自己的带头职责和指挥角色,教会他合理的安排任务和检验成果,给予他督促和管理组员的权力让他真正成为小组其他成员的代表,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让小组其他成员明确自己的分工,懂得相互尊重、鼓励、信任的必要性,认识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与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的投入到集体的讨论和实验中去,组成凝聚力强,效率高的团队。

2.3突出任务布置的多元化和指向性

问题设计时尽量避免结构和难度的单一,布置任务时要同时面对小组中不同层次、水平的成员,力争把适合不同层次、水平的成员的多个任务糅合到一起后再分配给小组,以促进小组内的分工、交流、合作,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目的,唤醒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

3困难二:学生合作学习的绩效低下

笔者在自身实践和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的课上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讨论激烈,但是一直到讨论时间结束有的小组甚至于所有的小组都没有解决问题,效率很低,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教师问题设置过难,学生现有的能力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讨论,往往组员都一筹莫展或者莫衷一是。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准备,包括对文具和知识的准备。而中学生由于学习上的这种优秀的习惯尚未养成,往往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直接进行讨论,结果可想而知。

4解决困难二方法

4.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教师设置的任务要经过精心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所设任务的难度,梯度。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前提下所设多元化任务应体现这样一个层次——基础的可以大家自主完成,复杂一点的问题,可以落实到个人完成,再难点的问题可以经过小组研究共同来探究完成。即所设任务应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够”到的目标。

4.2做好学案小组讨论的准备工作

对于学案小组讨论的准备工作,教师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并逐步促其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这项工作可以以课前学生自行完成预习工作或者是在课堂上由老师经过适当讲解,提示的形式来进行。通过这些必要的准备,学生在开展组内合作讨论时可以锁定统一的目标,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漫无目的的寻找中。

4.3教师主动参与不同小组的合作学习

在学生中多走动、多观察、多倾听,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及时提供帮助,对表述不准确和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和干预。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许,要善于应用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适时加以表扬,促使其主动参与,积极发言,从中感受合作学习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也激励其更为积极地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5困难三: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评价尺度难以把握到位

在小组合作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和奖赏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又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给予小组整体,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比如有可能一个合作小组中,有些成员做出的贡献很少,若只强调集体成就而不考虑个人表现,小组所有成员享受同样奖励待遇就容易造成某些学生思维上的偷懒现象的滋生从而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各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和参与度的不同,贡献也往往不同,因此得到的评价自然应该也是有所区别的。

6解决困难三方法

6.1设计不同的奖励形式

教师可设计不同的奖励形式分别对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比如:设立一些集体和个人奖项并加以适量的物质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在评价时要把公正、真诚、尊重、欣赏、赞扬等情感纳入评价内容中,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保证评价的公正与公平。

6.2丰富评价手段

在常见的教师评价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评价的手段。可以适当的融入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模式,利用外界和组内对成员的评价使每个成员树立起明确的责任意识,感受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价值和贡献,增强荣誉感和成就感,产生继续进步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做到在共性中兼顾个性的发展。

篇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极其基本对策

常见问题一:我们有一些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总是按照这样的步骤教学:带领学生逐个进行分析读音、笔画、偏旁、结构。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常见问题二: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学前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地同等要求,必然扼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以致基础好的学不饱,失去求知欲望;基础差的吃不了,丧失了学习信心,一心想照顾全体,结果没照顾好。

常见问题三:在识字教学中,对于课本提供的分散识字的方式,有的教师只知机械照搬,不知变通,不利于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抑制学生从课外识得更多字的欲望。

常见问题四:随着识字量的不断增加,就会逐步出现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等,学生很容易混淆。学优生往往会出现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学优生思维敏捷,发言活跃,它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往往会人去亦云,却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常见问题五:识字课上也应参照在阅读课上那样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如果独自面对每课的大量的生字,学生势必会产生畏难情绪。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识字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和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1.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一课生字时,没有急于教学生统一认读,而是问:“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这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举起手来读自己认识的字。接着这位老师又问:“还没学呢,你们怎么认识的?”这时孩子们马上自豪地回答:“我们自己学的。”“妈妈教的。”……教师巧妙地一问,展示了学生课外识字的方法、途径,对这些学生是极大的鼓励,对其他的孩子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他们在课外多识一些生字。

2.发挥想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汉字是表意的,古时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中前四书为造字法,后二书有字法。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想象力去感受它们,比不承认儿童认知规律的死记硬背要轻松不少。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下,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就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这就使孩子们充分显示了自己的主动精神。

4.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通常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开火车、送信、摘苹果、接龙等多种多样的游戏,给学生带来了乐趣,也使他们记住了生字,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或竞赛中认识生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激发识字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应充分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积极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生命的潜能。当然,最好的兴趣包含阅读本身,我国几千年来识字教学的一条

宝贵经验,就是把识字寓阅读之中,“古时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语义启蒙读物都是儿童的识字教材,千百个单字,用三、四、五、七字押韵的句子,较好地找生产、生活、时令、人伦、教育、科技等内容归类,编排成通俗而精炼的韵文。即使是枯燥乏味的《百家姓》也编排得独具匠心很上口,目的在于儿童易诵易记,通过阅读认识汉字。”

——高宗达《语义教学研究文集》

二、教给学生识字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泥于一。学生发现了正确的识字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

1.比较法,辩证识字

识字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法:在字音学习中进行同音、近音的比较;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等。

2.回忆法,生活识字

学生通过自我回忆,自我发现这一过程,尝到了识字的喜悦、快乐。

3.情景法,快乐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并富有表情的语言及音响、画片等辅助教具,创设出富有儿童情趣的意境,使儿童感到亲切、有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4.归类法,科学识字

中国汉字百分之八十为形声字,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部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早就充分认识到了汉字结构的特点,540部首的建立更是它的重大创造,而这创造实依于汉字字形的归纳性。

三、开拓识字教学的渠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给实物贴标鉴,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识字,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除了上述例子,还有认识同学的姓名,物品的名称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注重引导,日常生活中的识字资源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扩宽识字面,不仅可以增加识字量,更重要的是把识字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中,使学习活动与生活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陶冶孩子的生活情操,培养生活才干和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

总之,识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探索,才能使孩子学会、会学、乐学。

上一篇:幼儿园财务收支管理制度下一篇:乌合之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