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2024-07-15

文化学概论第二章(精选6篇)

篇1: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是在()。A.《反对本本主义》 B.《矛盾论》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实践论》

2.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是()。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

A.十三大 B.十二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4.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特别强调极端重 要性的是()。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

5.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6.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7.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A.解放思想精神 B.与时俱进精神 C.实事求是精神 D.求真务实精神

8.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A.解放思想 B.与时俱进 C.实事求是 D.求真务实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

A.实事求是 B.求真务实 C.与时俱进 D.解放思想

10.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

A.实事求是 B.对外开放 C.体制改革 D.理论创新

11.()是全面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求真务实 D.与时俱进

12.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是()。A.1978年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讲话 B.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 C.1987年十三大 D.1992年南方谈话

13.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

A.中央文件 B.宪法 C.生产力 D.实践

14.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A.实事求是 B.对外开放 C.体制改革 D.理论创新

15.“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A.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D.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16.下列著作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井冈山的斗争》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论联合政府》

1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三个有利于”标准()。A.是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B.是判断改革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C.是判断社会制度优劣的标准 D.是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 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 是()的结果。

A.解放思想 B.坚持改革 C.坚持开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A.解放思想 B.改革 C.开放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邓小平在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的又一个解放 思想的宣言书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 C.《南方谈话》 D.十二大的开幕词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A.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意味着开拓创新

3.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是经过()。

A.遵义会议 B.延安整风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4.胡锦涛指出,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A.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C.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D.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6.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7.毛泽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的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实践论》 C.《矛盾论》 D.《改造我们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2.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2.如何理解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3.试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试述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A.体现时代性 B.具有针对性 C.把握规律性 D.富于创造性

A.认识规律 B.把握规律 C.遵循和运用规律 D.社会实践

篇2:文化学概论第二章

创作概念

一、创作基本概念

影视创作是指艺术实现其完整性的全部过程。现代创作包含从构思策划到剧本写作、导演操作、表演创作、剪辑等多环节创作的综合所指。

第一,创作是艺术品实现其艺术价值的主要过程。

第二,现代艺术价值的实现应当包含艺术品传输到观众后的接受和接受者再创作的过程。

二、创作要素和核心

三、影视创作差异

1.现代电影创作从选题策划开始,需要申报备案创作故事,合作制片要向有关主管单位申报合作情况,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向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申报,获准才能立项创作。

2.电视剧创作题材以前要求按照题材规划进行,并且要上报剧本,现在改变为一般只要备案故事即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也要向相关机构申报,随着创作观念的变化,制片人对于创作影响作用日渐明显,尤其是民营制作单位的制片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第二节

编剧

一、剧作概念

“一个电影导演可以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拍摄成一部伟大的影片。他也可能拿到一部伟大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一部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能拿到一部糟糕的电影剧本而拍摄成一部伟大的影片。”

——悉德·菲尔德

一、剧作概念

1.剧作是影视赖以植根的文学内核。它是在电影、电视的创作过程中,用文学手段为要拍摄的作品绘制蓝图的艺术劳动创造过程,即为制作电影、电视而进行的文学创作。

2.剧作兼有电影和文学双重属性,将文学上的叙事抒情因素与影视的造型因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编剧将日常生活中一些可视、可听的场景,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加工和剪裁,组接成一个个生动精彩的生活段落,用简洁流畅并具有可视性、画面性的文字做出叙述和说明,既能给各工种的工作人员作为创作蓝本,又能提供广大剧作爱好者阅读。

3.从影视剧作样式看,剧作可以分为喜剧剧作、悲剧剧作、闹剧剧作和正剧剧作等。

以风格而言,剧作可以分为戏剧性剧作、小说式剧作、诗式剧作、散文式剧作、哲理式剧作、心理式剧作等。

戏剧性剧作在内容上注重矛盾冲突的制造和剧情的集中,形式上采用喜剧结构和表现手段。

小说式剧作吸取小说的特点,大范围内调度时空因素,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注重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

诗式剧作主要是有诗的特点,注重感情的表现和营造意境,结构上跳跃流动着情绪等。

散文式剧作采用非连续的段落块面,在某种意念的联结下,组合成完整的形象。

哲理性剧作,重在语言制造、组织画面,产生哲理的联想,给人以某种

启示。

二、剧作要素

(一)结构

影视剧作的结构通常是指对段落、情节、画面等组成部分的组织和编排。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编排,即通常所说的剪辑,是影视作品最基本的结构。

结构对于影视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构成了电影故事本身,而且构筑着观众对影片或剧作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按照剧作结构的美学特征可以分为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按照情节线索划分,可分为单线式结构、复线式结构、网状结构等;按照叙述顺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等结构。

影视作品的结构可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二)主旨

所谓主旨,是指编剧通过剧本所展现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由所塑造的形象而表达出来的、贯穿全剧的、带有编剧主观色彩的思想和意图,即通常所说的主题思想。

主旨是影视剧作的灵魂和统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主题思想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它使得剧本的创作有了一个明确统一的目标,并在这个目标的统照下进行人物塑造和情节编排。

主题思想是剧本创作的指南针,在创作中必须不断提炼,使之更加新颖、深刻。

(三)情节

情节同样是影视剧的核心。编剧通过情节的发展,将矛盾冲突的形成、激化与结局展示给观众,揭示出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及人物行动的内在决定因素。

情节设计必须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即艺术的真实和细节的真实。

情节设计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

(四)人物与人物性格

影视艺术属于叙事艺术,其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刻画、塑造鲜明的人物性格。

(五)冲突

在剧本创作中,冲突是个无法回避的元素。冲突就是“人物与他的戏剧性需求之间的距离和障碍”。在剧作中,人物通常要最终完成某种编剧设定的任务,即戏剧性需求,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当人物碰到困难和阻碍时便产生了冲突。

冲突并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是来源于生活的。戏剧冲突是生活冲突的浓缩。影视剧中的冲突大致分为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社会及社会集团的冲突、社会集团之间的冲突、人或活社会集团与自然等非人因素之间的对抗、人物内心的冲突。在一部影视作品中,往往同时柔和多种冲突,在一个贯穿全剧的最主要的大冲突之下,同时还包容一系列小冲突,正是在这一个个冲突的形成和解决的过程中,影视剧完成了人物塑造和叙事的任务。

(六)悬念

“悬念,主要是指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与期待心理,在剧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诱导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以达到饱和状态的欣赏效果,在接受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1.让观众知道剧中当事人不知道的事情,这是希区柯克常用的悬念机制。

2.对观众保密让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都不知道罪犯的阴谋诡计,都被蒙 在鼓里。

3.有客观情势的危险性和规定情境的尖锐性形成的。剧中谋划者和观众都 知道剧中当事人已陷入险境,安全受到威胁,由此造成的恐惧感与紧张感扣 人心弦,把观众牢牢吸引住。

(七)细节

任何一部影视剧作都离不开大量的细节,细节是作品的血肉,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事件发展、描述社会环境,使得剧作更加丰满生动、真实感人。

所谓细节,是指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某些局部或微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描写。可以分为人物细节描写、物件细节、事件细节等。

对人物情绪的刻画和细部动作的描绘是情绪细节与动作细节。

物件细节,既不同于生活中的物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道具。它必须参与戏剧行为,通过它引发矛盾,激化冲突,发生事件,让人物卷进戏剧纠葛中去,以致影响人物的生活状况,改变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命运和前途。

1.物件细节作用于情节结构。如《疯狂的石头》

2.借物抒情,寓情于物。如《我的父亲母亲》

3.物件细节的拟人化与风格化。如《红气球》、《大红灯笼高高挂》

4.物件细节的时代烙印。

5.镜头转换与故事连接的媒介。如《红高粱》

(八)语言

影视剧作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艺术,很多影视剧作除了作为拍摄脚本之外,本身还有独立的文学价值。但是剧作的语言与文学语言相比,有独特之处。

剧作的语言主要有两大类: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

1.叙述语言:是指除人物话语外的所有提示、描写和说明性文字。

2.人物语言:包括对话、旁白和独白三部分。影视剧作的对话首先要生活化 和口语化。

三、剧作过程

从编剧创作的角度来说,一部影视剧作的创作过程大致包括这样六个阶段: 创作冲动 故事内核 故事框架 剧本雏形 初稿 定稿

影视艺术概论

(一)剧作的心理发生阶段

剧作的心理发生阶段就是编剧在创作冲动之下,进行或巧妙或缜密的构思,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向序列的思维过程。

(二)剧作物化生产阶段

1.剧作初稿

一个完整的剧本从形式上应该包括剧情梗概和剧作正文两个部分.剧情梗概是对剧作情节和人物的简要概述,目的是让阅读者尽快了解剧作内容和人物背景,为导演和制片在选择拍摄题材上提供最初的参考。

影视剧作一般按照镜号编排顺叙,镜头号是编剧和导演为了写作或拍摄的方便而给剧情内容进行的顺叙编排。在同一个镜号中,应当写明剧情内容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物,然后才是剧情内容的叙述和描写,有的剧本还要写明是内景还是外景。

(二)剧作物化生产阶段

2.剧作定稿

定稿阶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全剧内容重新审视——人物关系的设置是否合理,人物的性格发展是否一致,高潮部分的内容能否让观众应接不暇,整个故事情节是否和谐;二是对全剧结构的重新审定——整个节奏是否紧凑,改换一种叙述方式,戏剧效果会不会更好等;三是对全剧语言风格的润饰。

四、剧作文本

(一)思维的运动性和跳跃性

剧作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把要叙述的内容分割成一场场戏,而每场戏又要被切割成一个个镜头。在不同镜头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对象,它们从各个侧面推动或参与剧情的发展,最终以合力形成一场场戏,乃至整部作品。所以,思维的运动性和跳跃性是剧作的最突出的特征。

(二)语言的形象性、画面感

剧作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的蓝图,可读性与可拍性相结合。

(三)人物的凸现感、立体性

影视作品以表现人为核心内容,剧作中的人物往往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充满曲折故事的人生。

影视作品强大的造型表现力,使其可以把人物外形特征乃至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都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造型要力求清晰、明确、真实、得体。

在表达方式上,剧作主要采用描写的手法,以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作为主要手段。有时还通过人物心在心理活动的外在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的运用也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此外,剧作也经常用独白、旁白和画外解说等辅助手段,这些手段都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令人物更具凸现感和立体性。

(四)情节结构的蒙太奇特性

在剧本创作中,必须使用蒙太奇思维。所谓蒙太奇思维,就是要充分调动时空的变换和联系,使之具有形象表现力,让人物性格、矛盾的产生和解决在时空中得到充分而真实的表现。

第三节

导 演

一、导演要素

电影导演的主要任务是把电影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通过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结合的银幕形象。在一部电视的创作过程中,导演是剧组的总负责人和领导者,掌握着创作的领导权和指挥权,是集体创作的核心。影片的思想主题、风格技巧等都由导演主要负责把握和处理。导演必须团结和调动起各种不同专业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共同为提高艺术质量而努力,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创作出完美的电影作品。

(一)导演创作流程及职责

1.选择剧本。

导演要有远见、有胆识,看到剧本潜在的市场空间和艺术价值。导演必须考虑自身条件,权衡自己能否驾驭这种题材、样式的剧本。导演要善于和编剧合作,互相激发灵感和兴趣。

2.选择演员。主要看演员的气质是否符合剧中人物的性格,演员的形象是否接近剧中人物形象,演员的表演技能是否能将剧中人物体现出来。

3.向剧组人员讲解导演阐述。导演阐述是指导演对即将拍摄的影片整体构思的说明和阐述,也是导演的一个纲领性的创作设计,一般包括:对剧本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阐释;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对剧中矛盾冲突的理解与把握;对影片风格的确定和节奏的处理;对表演、摄影、美术、灯光、化妆、服装和道具等的整体构想,以及音乐、录音、剪辑等各创作环节的提示。《黄土地》

4.选择拍摄场地。包括内景和外景的选取。

5.创作分镜头剧本。这一程序是导演对编剧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的二度创作,导演的一切艺术构思都融入分镜头剧本中。分镜头剧本又被称为导演工作台本,是导演现场拍摄的依据。

6.现场拍摄。现场拍摄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导演要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工种的创作人员,如摄影、灯光、美术、演员、化妆、服装、道具以及照明、剧务等,带领大家共同协作,完整导演的艺术构思。这一程序和职责最能体现导演的协调能力,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作品的艺术质量。现场拍摄的主要工作为:拍摄前期的准备、召开主创人员会议、布置拍摄人物、验收布景、检查化妆、服装和道具、拍摄。

7.后期制作。剪辑是艺术在创作的过程,导演和剪辑师共同努力,将电影的局部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并对影片的节奏进行确定,从而形成电影的整体艺术风格。后期制作中,还涉及配音、配乐、录音、作曲、乐队、演唱、音响、动画等人员的创作。

(二)导演构思

1.确定和把握电影的主题思想。

2.根据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进行设想和调整。

3.充分利用电影的各种造型手段。

4.确立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风格样式。

(三)导演创作的主要手段

1.通过演员的表演塑造剧中人物形象。

在影片拍摄的准备阶段,导演要和演员一起琢磨角色,以确立剧中人物的性格基调、特性、情感、性格发展轨迹以及和其他人间的关系。在拍摄过程中,导演更是演员直接的引导者和诱发人,帮助演员尽快的、自然而真切地进入规定的角色要求。

2.画面造型和音响构成。

画面是影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影片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电影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画面造型的基本因素是光、色彩和构图。另外,影片的音响构成也是导演的主要造型手段。

3.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影片可以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拍摄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蒙太奇的功能包括:构成了电影叙事的语言;创造电影中特有的时空功能;将电影的声音和画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声画对应或声画分立和对比的符合现象,以深刻揭示主题、人物、情景等;对影片的节奏、长短、剧情发展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蒙太奇结构对导演来说,是渗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

二、导演功用

1.导演决定着电影的主题。

2.导演决定着电影的创作风格。

3.导演决定着一部电影的视听语言。

4.演员的表演和后期制作中也可见导演的地位和价值。第四节

表 演

一、影视表演的特点

(一)条件要求

1.“上镜头性”

20世纪初期,法国电影家德吕克提出了“上镜头性”这一概念。就演员来说,“上镜头性”就意味着演员的面部是否能够在镜头中显出美感,这种美感不是按照日常生活中的评价标准而讲的,而是特指影像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2.演员的生理条件必须接近片中角色。

3.演员的表演必须真实自然。摄影镜头不但能如实反映出演员的生理条件,还会放大演员的动作表情。因此影视表演的动作不宜过大,表情不宜夸张,说话的口气、音量也要自然。

(二)表演特性

1.片段性

由于影片是多个镜头组成的,演员在表演时不是象戏剧中那样连贯完成,而是分成若干片段,分别在镜头前表演,最后由导演和剪辑师合成。

2.可重复性

与表演的片段性相适应的,是影视表演的可重复性。戏剧表演时,表演不可能重复。影视拍摄中,同样的镜头可以拍摄3-5条,这一特性是影视表演的优势。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另外一处不同是,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是演员们一同完成的,缺一不可。而在影视拍摄过程中,演员有时可以无需搭档在场,独立完成自己的表演工作。影视艺术概论

3.镜头感

对于影视演员来说,最大的难点就是既要“无视”镜头的存在,而又为镜头而存在。所谓“无视”镜头存在,是指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员表演过程中不能看镜头。所谓为镜头而存在,是指演员的形体表情、举手投足、进退趋避等,都要考虑镜头中呈现的效果如何。影视艺术概论

二、表演派别与理论

(一)划分类别

1.电影中的表演者即演员,可以分为三类:群众演员、普通演员和主要演员。

2.按照演员的表演风格,影视表演可以分为“演技”与“本色”两大派别。

演技派是指演员演技精湛,可以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而无雷同之感。

本色派更多依赖演员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色彩在塑造各种不同角色时都得到着重的表现。本色派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演技,而是演技和演员的个人特征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

3.演员还有职业与非职业之分。

(二)表演理论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20世纪苏联戏剧家兼戏剧理论家,他表演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次表演一个角色时,演员都必须生活在这个角色中。”他认为,表演的关键不在于演员的外部形态多接近角色,而在于其内心情感的接近。因此,演员唯有深入体会角色的内心精神才能塑造出真实动人的形象。为达到这一目的,演员需要仔细研究角色,再到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中寻找和角色相近似的情感体验,并且在表演时激起这种情感体验,从而将其赋予所扮演的角色。

斯坦尼体系的优点在于塑造人物的深刻和真实,缺点是需要大量体验和排演的时间。影视艺术概论

2.布莱希特理论

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具有鲜明的现代色彩。他对戏剧表演的认识简历在一个前提上,即演员不是角色。因此演员不可能也不必要逼真地再现剧中虚构的角色。

布莱希特理论的核心是“陌生化效果”,或者也称“间离效果”。概括起来就说,最引起人们关注的事物往往是人们觉得既陌生又能够加以认识的事物,太熟悉的和完全超出认识范围之外的都不行。所以司空见惯的事物如果要引起人们心的关注,就需要采取一种陌生化的面目呈现。表演中的“陌生化”就意味着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应当建立一种辩证的有机关系。首先,演员不能听任自己的感情融合在角色的情感中,演员要始终意识到自己和角色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在高于角色的位置上最合理地调动自己的表演技巧驾驭角色。其次,观众在观看表演时也要保持一种超然独立的态度,从而主动分析和评判包括表演在内的整体戏剧效果,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剧情和演员情绪的灌注。第五节

摄影/摄像

一、摄影的意义

镜头是影视节目最基本的组成元素,以画面的形式传递特定的节目内容,而影视摄影就是捕捉画面的物质基础,离开影视摄影,影视艺术的视觉意义就无从谈起。

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记录和想象,影视摄影构筑了一个承载特定含义和情绪的屏幕世界。屏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究竟有多大,是影视摄影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记录功能

1.影视摄影的记录特性首先表现在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和再现。

2.记录是为了还原一个合理而真实的影像世界,一种能够被观众日常生活经验所证明的真实体验,一种符合观众潜在心理认知和价值判断的真实体验。

3.记录的真谛是对过程性和现场感的呈现,影视摄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特性决定了影视表达的贴近性和进行感。

(二)表现功能

影视作品都是创作者主观意识和思维支配下的产物,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形象的取舍与表达都承载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影视摄影的表现功能就是参与画面造型,从特定艺术形象中抽象、升华出某种精神价值和思想情感,进而传递特定的情感和意境,实现影视画面的表意和审美功能。

二、摄影的要素

影视摄影的造型表现手段主要包括画面的景别和运动、光线的风格和情绪、色彩的布局和含义、画面的构图和形式等。

(一)摄影用光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幻觉艺术,有了光,画面中才能呈现出物体和空间的视觉形象,才能展现出它们的形态、质感和颜色,表现出他们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进而才能表现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可视的艺术形象。”

摄影用光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满足曝光需要而必须提供的照明,二是为了塑造特定的艺术形象。

在影视摄影中,光不尽能够表现出被摄物体的形状、影调、质感、美感、层次感、空间感、色彩饱和度与还原度,还能起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光度 光位 光质 光型 光比

光色(色温)

1、光线的性质(六大基本因素)光度

光源发光强度、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物体表现呈现的亮度

光度直接决定着摄影曝光,从而影响作品的影调层次和色彩再现

光位

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

水平:顺光、侧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

垂直:顶光、前顶光、后顶光、脚光、前脚光、后脚光

2.光线的方向:是指光源位置与拍摄方向之间形成的光线照射角度。顺光: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时所呈现的光效。

侧光:当光源照射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方向成左右90度时,一个立体的被摄体就会形成由亮面、次亮面、明暗交界线、暗面、次暗面等一系列极为丰富的影调变化。

逆光:当光源照明方向与摄影机镜头光轴方向相对,并处在被摄对象后面时,被摄体成为逆光状态。1-顺光 2-侧顺光 3-侧光 4-侧逆光 5-逆光 1-前脚光 2-脚光 3-后脚光 4-后顶光 5-顶光 6-前顶光 光质

直射光(硬光):来自明显方向,产生明晰浓重的阴影,有助于质感表现,富有生气。

散射光(软光):来自若干方向,阴影柔和而不明晰,有助于表现形状和色彩。.光的形态:直射光、散射光、混合光

直射光(又称硬光):光源与被摄物之间没有中介遮挡,景物和物体表面 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并在被摄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造型特点:a、有明显的投射方向

b、能在被摄物体上面构成明亮的受光部分、背光的阴影部分

以及投影。从而形成画面的明暗反差,也可增强物体的立体感。

c、能显示出被摄物体的外部形状、轮廓形式、表面结构和质感。

d、能显示时间性。

e、光源投向集中。

影视艺术概论 光型

主光: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

辅光:提高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其细节,减小反差;

修饰光:局部强化塑形光线,如眼神光等;

轮廓光: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常用逆光、侧逆光表现;

背景光:光源位于被摄体后方,用以突出主体或美化画面;

效果光:用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 光比

指被摄体主要部位亮部与暗部的差别,通常指主光与辅光的差别。

大光比:表现刚硬的效果;

小光比:表现柔美的效果;

(二)色彩 色彩三要素

色别(色相)

明度(亮度)

不同的色别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感受

饱和度(纯度)

物体表面结构与照明光线性质

光滑面>粗糙面;直射光>散射光;

明度适当时饱和度最大;明度增大或减小,饱和度都会随之减小;

1.色感。色彩除了还原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信息之外,同时赋予了人们不同情绪的主观感受——色彩的温度、色彩的重量、色彩的动感,色彩的心理感觉机制吻合了摄影表达的主观情绪。

色彩的感觉

远近的感觉:近暖远冷,近明远暗;

大小的感觉:黄色大,紫色小,红与青类似;

明度高显得大,明度低显得小; 进退的感觉:暖色有逼近感,冷色有后退感; 胀缩的感觉:暖色、明度高有膨胀感; 轻重„„„„„„

1.色感。色彩除了还原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信息之外,同时赋予了人们不同情绪的主观感受——色彩的温度、色彩的重量、色彩的动感,色彩的心理感觉机制吻合了摄影表达的主观情绪。黑色

庄严,权威,渊博,高雅,寂静,悲哀,神秘

不幸,绝望,死亡,没落,污垢,无光 白色

神圣,纯真,清洁,光明,平等,素雅,超凡,高尚

凄惨,阴险,哀伤,冰冷 灰

轻盈,柔润,温和,朴素,沉默,中庸

悲凉,空虚,混浊,失望,卑秽,低下 影视艺术概论 第二章 影视创作 第五节

摄影/摄像 红色

美好,热烈,艳丽,炽热,博爱,威严,英武,真诚,革命

危险,恐怖,躁动,烦杂 橙色

辉煌,富丽,高贵,华美,温情,乐观,丰盛

忧郁,烦闷,灼热,奢侈 黄色

明朗,活跃,愉快,希望,智慧,尊贵,清新

荒凉,寂寞,孤独,幼稚,饥渴,糜烂,堕落 绿色

柔顺,幽静,新生,和平,青春,生命,喜悦,舒畅

恐怖,冰凉 青色

沉静,理智,贵重,稳重

苍凉,阴森,冷酷,狰狞 蓝色

镇定,脱俗,永恒,自由,高爽,清澈,深遂,文静,包容

孤独,凄凉,冷淡,凶残 紫色

华丽,廉洁,优雅,友谊,深情

奸诈,险恶,不安,凄惨,神秘

2.影调。色彩与摄影用光的光度、光比和光色的综合就是影调。

黑白摄影基调主要指明暗关系的总体倾向,彩色摄影基调既包含光线明暗配置关系,也包含色彩冷暖对比,反差强弱的关系。

3.意义。结合影片的主题、题材、风格,摄影师通过对现实世界原始色彩的刻意夸张和修改,进而传递特定形式包裹下的艺术内涵。

(三)构图

由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和空间构成的视觉形象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就是构图语言。

主要包括:

主体

陪体

环境

空白

四者构成的画面应该: 均衡

稳定

和谐

完整 水平构图

安宁,怡静,开阔,舒畅,延伸,稳定

呆板,单调,乏味,无望 垂直构图

挺拔, 尊严, 升腾,向上, 崇拜, 力度

压力, 封闭, 沉重,难以超跃 斜线构图

变化,惊险,奇突,怪癖,动感 倾斜,不稳,危机 三角构图

牢固,稳定,坚定,庄重,静默

压力,紧张,困难,动荡,不安 曲线构图

优美, 浪漫, 抒情,飘逸, 轻盈, 流畅

模糊,曲折,困难 V 型构图

前途,未来,希望,成功

遥远,漫长,方向 交叉构图

繁忙, 熙攘,生机, 宽畅, 疏通

选择,模糊,徘徊 前景构图

神秘,优美,关注,纵深,远眺,层次 距离,对立,陌生,诡秘 孔框构图

洞察, 窥视,关注, 层次, 隐蔽 封闭,呆板,恐怖 图案构图 规范, 整齐, 繁多,类似,图案美感 拥挤,单调

要求:介绍一部你喜欢的作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电视栏目均可。内容:1.作品简介

2.创作者简介

篇3:文化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 充实课堂内容。

世界各地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文化学者致力于研究这些文化体系的相似性与多样性, 以探寻人类存在的本质。要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生活的不同方面, 只有运用世界各地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及具体事例, 去充实课堂内容, 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 充分理解教材的深刻内涵。而多媒体具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处理的优势, 在教学中能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充实和丰富课堂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 并能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 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记忆更加牢固。以往需要大量时间难以掌握的知识点,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 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 易于巩固,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调用资料的速度快, 随意性强, 能加快教学节奏, 加大课堂教学密度, 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展示所讲文化内容, 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这样, 能使每节课的内容比传统教学内容多一倍多。教学内容量的增大, 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思路, 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学原理的理解, 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这对文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播放相关的文化学视频。

影视是文字作品外另一种文化表述手段, 文字与影像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文化展示方法的独立性、互补性及其存在的价值。影视是用电影或电视片的拍摄与制作为手段以表现文化学原理, 从而展示和解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建立比较文化的工作。有时, 一幅画面的含义一万句话也说不尽, 同样, 一句话的寓意可能超过一万幅画面, 即文字和影像以不同的符号系统传达与交流信息, 是不可比拟的。[1]所以, 除讲授课本知识外, 也尝试给同学们播放文化类电影。如:国外弗来费提拍摄的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北方的纳努克》, 关于爱尔兰西海岸线外阿兰群岛的《阿兰的男子汉》;贝特森和米德拍摄的《三种文化的育儿方式》;珍·陆克等拍摄的《夏日纪事》;马歇尔的《猎人》;希拉里·哈里斯的《努尔人》;加德纳的《沙的河流》, 等等。国内主要是上世纪50—60年代拍摄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这些影片反映了少数民族当时的生活方式, 因今天已经消失而弥足珍贵。例如:《苦聪人》《佤族》《黎族》等。也有现代拍摄的一些影视, 如庄孔韶拍摄的《虎日》及一些当代文化学者拍摄的《六搬村》《最后的山神》《暴雨将至》《撞车》等人类学、文化学视频, 通过播放这些影视, 促进了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 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开辟第二课堂, 注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方法,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通过研究者直接考察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文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强调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学习文化学的学生来说, 进行科学的田野调查训练与实践, 在参与特定的文化社区的生活过程中, 观察和记录文化现象, 感受特定的文化心理体验是必需的。尤其是对某一文化团体、一种文化现象的考察, 通过调查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未经任何人加工修饰过的原始资料, 作为进一步的研究基础。这种基础上的研究更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19世纪以来, 欧美国家的一些文化学家就先后深入到一些还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人群中, 对其文化现象进行考察, 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进而写出了文化学的经典研究著作。学生虽不能像早期职业文化学者那样进行专门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 但这并不妨碍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文化现象留心观察和思考。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文化之中, 但常常意识不到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生活与心理的影响, 就像鱼在水中生活, 却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一样。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观察和品味各种异文化, 反思自己的文化, 并将文化学的一般理论应用于观察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 这对激活我们的思想大有好处。[2]在组织同学进行田野调查的教学实践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田野调查活动的规划和指导上面。具体说来, 教师要负责制订田野调查计划, 选择调查内容, 还要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指导和培训。如每年的寒暑假期间, 在对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的培训后, 都组织学生在家乡进行实地调研, 有时亲自带领学生到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 学生在直观的现实生活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文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四、推荐经典文化学阅读书目, 提高自学效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1972年提出的报告中提出, 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 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看他学到了什么, 而是看他是否学会如何学习。所谓“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就是掌握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提高自学能力的途径有很多, 对于文化学而言, 给学生推荐合适的文化学阅读书目,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以增进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学生阅读过这些文化学著作后, 指导学生撰写读书笔记, 申请研究课题等。在研究性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文化学的入门书籍有: (1) 哈维兰著, 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 本书目的在于向学生全面介绍文化人类学, 书中介绍了文化人类学及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 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此外, 本书还简要引入了人类学各思想流派的研究成果和理念, 编排简明扼要, 引人注目, 有感染力。 (2) 埃里克森著, 董薇译, 《小地方, 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2008出版, 它展示人类学家如何从村庄或城镇的微观研究, 揭示认同、全球化、性别和宗教等复杂问题。 (3) 詹姆斯皮科克著, 汪丽华译, 《人类学透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作者将其近半个世纪的与人类学打交道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及学科重点融合到一起, 简洁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哲学底蕴, 以及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巴利 (Barley, N.) 著, 何颖怡译, 《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该书诙谐地描述了作者在喀麦隆田野调查的经历, 讨论了田野调查中的无聊、被敌视和危险, 作者透露自己作为一个田野考察者是如何去融入当地部落社群, 遇到何种艰苦才取得这些考察资料的。 (6) 列维·施特劳斯著, 《忧郁的热带》, 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 此书记载了列维·施特劳斯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 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书中独特、科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精炼雅致的抒情语言表达, 发自内心地对发现的激情都无疑给文化学的研究开阔了新的视野和指明了独特的方法。 (7) 李亦园著, 《人类的视野》,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出版。是一部综合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与人类学理论深邃理解的论著, 分析深入浅出, 行文行云流水, 引人入胜。 (8) 周大鸣主编,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该书概述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 使学习者能够对文化人类学有全面理解, 并领会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比较、整体观、参与观察等理论与方法;努力在学习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识的种子, 并促使他们积极地面向田野和实际, 以消解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9) 乔健著, 《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作者的田野笔记选集, 作者用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的笔调记录了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的喜怒哀乐及研究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学科。 (10) 庄孔韶主编, 《人类学通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本书着重介绍文化概念及其解释, 重新整理了以往中外人类学著作中常见的理论, 并探求人类理论的时空轨迹及在今日社会变迁条件下的研究途径, 从而阐明了人类学的理论架构及其内涵。

五、撰写学术论文, 提高学生的思维。

文化学不仅需要了解丰富的知识材料, 更需要严密的思维, 可以说, 思维水平直接决定文化学学习的效果。因而,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文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撰写学术论文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术论文的撰写是学生思维和知识的结晶, 也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 这是学生自己能够看到的、直接感知到的东西。而且, 撰写学术论文可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 老师一般都会讲解有关论文的观点、介绍各种类型的学术性论文, 但老师的讲解一般主要集中于论文观点的分析评价。学生掌握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技能后, 能够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老师的讲解, 也能够更好掌握文化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此外, 学术论文撰写也有利于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述能力、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文化学是一门范围极广的社会科学。在教学中, 通过利用多媒体增加课堂信息量, 给同学展示文化学视频及推荐文化学经典书目, 指导学生参与田野调查、撰写学术论文等手段, 可以提高文化学的教学效率, 较好地实现文化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文化学概念,教学实践,多媒体,第二课堂,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1]宋蜀华, 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346.

篇4:文化产业概论

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方面却落后于资方国家,逐渐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可见,文化产业对国家的文化竞争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重要途径精神文化需求多的方面,同时也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成正比,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

毋庸置疑,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是个性,创意,不可复制;工业是常见的,被复制,大批量生产。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没有被接受的理论。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年文化产业占为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列举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新媒体作为新型产业,对于新媒体的解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信息载体,这样的一种信息是信息的数量繁多,无论哪一个终端都可以接收到无限的信息量;在建设国家新媒体广播平台的基础上,新媒体和游戏类似的信息网络设施文化传播,将促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的发展,这些论点指出之间高科技与文化互动和关系的整合,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领域和远见的未来发展向中央政府的深刻理解应用程序。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动漫游戏,数字应用,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试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领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扩大文化产业领域,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强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建设,亿万人民的创造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心力,为客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是实践基地和方式来传播先进文化,它是血肉,两者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互动,不同民族的国际社会,各国都是以文化变革自身发展战略的新特点。因为我们多年的人为倾向反对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存在,实际工作中,成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文化产业的电流特性,统一的社会效益十六党代会报告。文化事业和产业分工,通过提高文化事业,丰富的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经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这种变化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新的意识形态的规律性跟上时代和伟大的理论创新,并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坚实的思想基础作出铺垫。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已经占到美国GDP的10%,在英国平均增长是日本的近两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汽车业产值。经济资源的改造和实现的过程,是文化在其他行业的融合,或者逐渐变化的渗透元素,实现了优化升级,或改变,已成为业界和行业分会的新形式,产业结构调整显著,打破了重组完成的行业界限。访问网络行业在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和销售的内容,信息文化产业的诞生;进入旅游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游戏和娱乐到教育,改变传播知识的旧模式,创造新的教育,增加体育娱乐产业;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娱乐行业的变化;文化品位,设计,规划,建筑及装潢到城市规划,环保,环卫,广告标牌制作,汽车美容,美发,美体,大众摄影,美术,工业设计方面,餐饮业的主要形象,其他服务或花完成培养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更深的层次上,经济体制的变化,提出了经济战略,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向和选择方式的调整,还有文化因素在推动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矛盾和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文化的更新换代,摒弃粗鄙消极文化,建立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立覆盖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展数字传媒和网络文化等文化新型产业,允许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传媒市场。在图书出版业方面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社,开展新形象产业,服务行业。充分利用自己优秀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加快文化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加快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提升其它产业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我国国家实力。提倡文化产业观念政策框架驱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注重教育。强化集聚功能,从产业集群入手。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创意产业政策。所以,真正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只有尽量让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真正的做到产业文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与国际接轨。

篇5:《管理学概论》第二章FAQ

http://

福师《管理学概论》第二章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沿革 FAQ

一、简述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毕生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工作效率。1895年,泰罗发表了《计件工资制》、《车间管理》等论文。而后,1911年他又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这本著作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案。(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5)工人和雇主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度。

(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二、马科斯·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哪些特点?(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马克斯·韦伯认为,从技术角度看,这种管理制度是最符合理性原则、效率最高的。它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优越性。

三、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职工是“社会人”

梅奥认为:工人首先是“社会人”,而不是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梅奥认为,工人并不是仅仅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等,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鼓励工人提高生产率,而不是单纯从技术条件着眼。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梅奥认为:企业中除了存在“正式组织”,而且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所谓“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在共同工作中,由于兴趣、感情或归属等因素进而构成的组织体系。管理人员要想实施有效的管理,不仅要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而且也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梅奥和行为科学的研究者们认为,企业中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提高职工的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领导的能力主要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意程度,来提高士气。为此,就要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使职工有机会参与管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存在着霍桑效应

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是以导致较佳的成绩,至少在最初的阶段是如此。如何保持霍桑效应,也是管理学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心系天下求学人

Page 1 of 1

篇6:土木工程概论第二章练习题

(一)判断

1、砂是一种常用的砌筑材料。广泛地用于墙体、基础、柱等砌筑工程中。

2、既能在空气中又能在水中硬化的称为气、水硬性胶凝材料,如水泥。

(二)单项选择题

1、()是由胶凝材料、细骨料和水等材料按适当比例配制而成的。

A、混凝土;B、砂浆;C、钢筋混凝土;D、三合土。

2、对建筑物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材料称(),其应具有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及其他特殊功能。

A、装饰材料; B、装饰功能; C、装饰效果; D、建筑材料。

3、只能在空气中硬化的称为()胶凝材料,如石膏、石灰。

A、水硬性; B、湿硬性; C、气硬性; D、干硬性。

4、将不易传热的材料,即对热流有显著阻抗性的材料或材料复合体称为()。

A、绝热材料; B、吸声材料; C、装饰材料; D、保温材料。

5、()不仅有采光和防护的功能,而且是良好的吸声、隔热及装饰材料。

A、玻璃;B、陶瓷;C、水泥;D、红砖。

6、()具有很多优点,如轻质高强;易于加工;有较高的弹性和韧性;能承受冲击和振动作用;导电和导热性能低等特点。

A、钢材;B、水泥;C、混凝土;D、木材。

(三)多项选择题

1、天然石材。包括:()。

A、毛石;B、料石;C、饰面石材;D、色石渣。

2、影响木材强度的主要因素为()。

A、含水率;B、温度;C、荷载作用时间;D、木材的缺陷。

3、常用的吸声材料有:()。

A、无机材料; B、有机材料; C、多孔材料; D、纤维材料。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错;

2、错;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A;

6、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3、ABCD;

上一篇:护士竞职上岗演讲稿与护士竞聘上岗演讲稿下一篇:英语系毕业生自我介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