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2024-07-16

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精选12篇)

篇1: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听徐建平校长《如何获得前行正能量》讲座有感

如何走进学生,做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这是我常常思索的问题。9月23日,我有幸聆听了原浙江衢州二中徐建平校长的《如何获得前行正能量》讲座。徐校长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同和煦的阳光一点点沁入心脾,让我豁然开朗。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多思考、多总结,在总结、提升中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回味讲座,我有两点收获。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徐校长在讲座中用的最多的词是“搅动”和“迁移”。他通过一些身边的案例让我们打破原来的平静,自觉地去搅动自己的内心,把职业倦怠带来的负能量转变为前行的正能量。例如徐校长举例:著名的魔术大师刘谦曾经说过一句话“我每次做节目,都在力求给观众留下一辈子的记忆。”刘谦在做节目过程中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善于的要求,以及对观众负责的情感。告诉我们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迁移到教育中来。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每节课、每一次批改、每一次点评、每一次活动,是否都能去思考:能否给学生留下一辈子的记忆?只有从细微之处入手,负有责任心的态度,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和不足,才能去促使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要让学生记住你,成为学生心中的老师。我们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精益求精,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收放自如,让学生受益,才能在于学生的交流中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让学

生耳目一新。有很多青年教师善于从细节入手,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精益求精,没几年就脱颖而出而出。这说明,一个教师不在他教了几年书,关键是他有责任心教了几年书。因为认真是可以把事情做对,但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可见徐校长思维的敏锐和对教育的用心。是啊,我们为师者从教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让学生留下一辈子的记忆吗?

二、诲人不倦,孜孜以求

讲座中,徐校长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字之差的理解:不差钱与不差潜;量体裁衣与量心裁衣;诲人与毁人;点亮与照亮等等。这样的词语很常见,但我们却从来没有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思考过。我们缺少的是师者的眼光和睿智。尤其徐校长一句:“不要把诲人不倦变成毁人不倦啊!”令我思索很久。诲人与毁人,只有一字之差,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截然相反。一种是千方百计去成就学生,一种是千辛万苦反而使自己成为罪人。

《论语·述而》里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感觉到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其实这是先贤的一种谦虚说法。后人把教育学生、教诲晚辈“不知疲倦”的人尊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和典范。于是,“诲人不倦”作为一项衡量好教师的标准。

目前,我们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大多能极有耐心地为学生讲解、释疑,学生如不懂,老师可以再讲三遍、五

遍、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耐心十足,不厌其烦。我听说过,某校有一位数学教师把同一道题重复讲解了四十多遍 我们中的很多人(包括一些学校领导)对这样的老师肃然起敬,甚至大加赞赏,认为这样的老师对工作太认真了,对学生太负责了,是教师“诲人不倦”精神境界的体现,值得提倡。但我却不这样认为。为什么呢? 教师对学生能做到“诲人不倦”,这是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但一定要看“诲人不倦”的程度和效果如何。如果教师对学生孜孜不倦地进行了几十次诲人不倦的教育教学,却仍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那恰恰说明这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这与当前提倡的有效教育教学背道而驰,这样的“诲人不倦”不要也罢,因为,它除了让学生生厌反感,只能说明该教师的无知和无能,这哪里是“诲人不倦”,我看是“毁人不倦”!再有前途的学生都将被毁掉!然而就是这样的“毁人不倦”现象却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而且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那么,如何做到诲人不倦呢?我认为教学应该从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出发,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面对教学中的难点,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学生弄懂弄通,而不是千遍万遍地强行灌输。如何做到千方百计地教育好学生,个人认为,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多学习名家的教育方法,多思考一点教育教学难点问题,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走进学生,让学生喜欢你,成为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这次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提升了

本人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本人将以此次教育活动为契机,努力工作,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篇2: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感悟教育真谛

——华东师大学习之旅

府东街小学 李晋玲

带着对人师圣地的一种仰慕和渴望,带着对新课改的诸多迷茫,11月上旬我们一行数人走进了华东师大,走进了中国教育的最高殿堂。在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我们领略到了数位专家大师的精湛理论和人格魅力,实践考察了3所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我们收获着、快乐着、成长着。感谢这次的教师研修培训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搭建了一个与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无论是李政涛教授、李伟胜教授,还是郅庭瑾等教授,他们渊博的学识,科学的精神,风趣的讲座,都让我们在不同层面、多元化明晰了教育的真谛。他们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授课内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到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从教师成长到新型评价、从学校管理的诊断到学校改进的策略,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案例,使我们眼界大开;多角度、前瞻性的讲座,使我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相关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我们享受着心灵碰撞带来的震撼与兴奋,享受着精神洗礼带来的幸福和愉悦。

一、本次学习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详细阐述了开展有效教学,培养充满生长气息的课堂。他指出:有效教学必须抓住五个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教师在教时要遵循:学生已经会的或懂的不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能读懂的不教;教师教了学生也学不会听不懂的不教;要教就教那些教师不教学生就不会的东西;学生认为需要的是重点要教,学生没发现但老师认为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教。在听课时要带着自己的“钉子”和“钩子”。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不是看课堂活跃不活跃,热闹不热闹。要看学生变了没有、发展了没有,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有没有差异?李教授这些精辟的见解,使我明白了只有认真解读课标、教材、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

感悟之二: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

华师大郅庭瑾教授列举了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文化差异,就中小学校开展思维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为思维而教的课堂文化、思维教学的学科视界、思维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及追求道德文化、培养学生思维人格等。它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作为教育群体中的一员,我感到“为思维而教”是现今教育迫切要做的事情,并且也是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感悟之三:改变教学观念,整合课前课后。

李伟胜教授谈到了以1节课为单位,整合课前课后的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加强预习指导,改进课堂学习,完善课后作业。他精彩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指导,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课前课后的整合。

感悟之四: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转化。

吴亚萍教授通过数学课例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具体诊断,分析得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割裂了知识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不开放现象、“替代思维”等,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效率要重视教学转化即:重视知识的整体关联,重视教学的互动生成,重视学生的过程经历。

感悟之五:理清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周彬教授从戏说公开课与家常课入手,详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他的整堂报告充满了欢声笑语。讲座处处闪耀着思辩的火花,语言幽默、事例生动,不仅引发了教师的共鸣,更激发出教师对日常教育有意识的反思,重新审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与任务,构建有质量的高效课堂。对课堂改革的“前因”部分,周教授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脸面”这一独特的视角,引发出教师需具备的素质素养:口才、逻辑、知识面和对待学生宽容的态度。学在课堂改革的“后果”部分,周教授结合具体事例充分论证提出了:学习成绩=兴趣*方法*智商。依次从与学生家长相关的智商、与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和与学科教师相关的兴趣,分析三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整个讲座视角独特,还穿插着不少周氏“典故”,用心谛听,妙趣横生。

二、本次学习的几点思考

1、我们需要什么?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你总是停留在初始阶段不去学习,教书三十年,教龄只三年,其余二十七年都是重复三年的故事,那么你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李政涛教授说:“华东师大的教授个个都是精英,学识渊博,但是他们从不敢懈怠,必须不断学习。”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教师,同样需要坚持终生学习。

2、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明白我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呢?培训还是教育?答案当然是后者。可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急功近利,学生只有技能,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塑造却被忽视掉。

3、我们是合格的教师吗?作为一名教师,将全部时间用来工作只是敬业的表现,但没有给自己的学习与反思留出时间,只能是让自己一直在探索之中,而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做研究型教师不做教书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课堂。

4、我们的课堂有效吗?新课改之风在基础教育中蔚然兴起,但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真的有效?我们看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依然没有养成?学生依然不能轻松愉悦的学习等,我们的课堂改革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自我发展工作规划

短暂的研修学习结束了,但每位大师的精湛理论和精辟的见解,依然耳熟能详,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自我加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浪潮中。特制定今后三年发展规划:

1、继续高举新课程改革大旗,探索愉悦高效的课堂教学。课改之旅已经起航,但经过此次上海之行的精神洗礼,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依然是改之皮毛。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大师们的精髓移植课堂,抓好分管数学、科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改工作,与广大教师一起实践研究,打造愉悦高效的课堂。

2、抓好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工作。青年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经过几年的历练,他们已经逐步成长起来,但还需要继续磨练提升,我将继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与他们一起备课、研讨,诊断课堂教学,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我校课改的主力军。,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孝义名师、教学能手等。

3、争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我就坚持学习,研究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此次近距离的与大师接触,给我震撼之大,影响之深远,与大师相比自己远远做的不够。我将以广大大师为榜样,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刻苦钻研各种教学理论,主动承担新课改的研究,每学年至少撰写二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并力争发表或获奖,努力做一名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篇3:感悟生命,彰显语文教育的真谛

走进学生的心灵, 分享学生的喜悦, 分担学生的痛苦, 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以真心相交流, 以真情相沟通, 调动学生心底的情愫, 使学生真正体味到语文本是处处留心皆有情, 语文就是生活的凝练, 是生命的再现, 使“生命在场”的教育理念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尊重生命、关注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 才能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色, 提升师生的生命意识。彰显人性的语文教学不再因枯燥乏味、难以琢磨而被拒千里之外, 也不再因身为国语、无须深究而被称之为“皮肤科”。生命相通、情感相融使语文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情, 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 深切体味, 以人性之美来感悟生命。

课堂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阵地, 更要成为绽放生命之光、迸发生命激情的在场。情满《乡愁》。乡愁作为一种伟大的情愫, 是来自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深情的朗读, 悱恻的情感, 拳拳赤子心, 不禁让我们感受拥有母爱的幸福, 深切体味到诗人远离“大陆母亲”怀抱的苦楚。声情并茂地朗读, 使每个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对母亲的感恩之中, 真正理解母亲是儿子爱的源泉、情的寄托。“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所以, 父母教, 须敬听。请学习公益广告中的小男孩, “妈妈, 我也要为你洗脚。”稚嫩的语言, 高尚的情操。

关照每一个生命, 坚决捍卫他们的尊严, 给予他们尊重, 这就是对他们生命的保护。与学生交谈, 使人充实;看学生进步, 使人高兴;看学生成长, 使人骄傲。借助情绪的感染, 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

二、现行语文教育存在不足。

理想的课堂, 应该是全面、和谐、可持续的, 而不应仅顺应应试教育, 只注重学习质量, 而忽视了人性的教育。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也应是现行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思语文教学, 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了生活色彩, 学生生活缺失了语文素养, 即生命意识不在。那么, 人文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语文课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意识, 而一味地去套用知识模式;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 语文变得沉重而凝滞, 沦为一种得分的工具;在效率至上的追求下, 语文删去陶冶与润色, 失去活力而直奔主题。阅读也不再用心去感悟, 用情感来迁移, 而成为一种被动, 学生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套用固有的思维模式, 结合相应的文章主旨。他们不知道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更不知道学好语文的根源在于生活, 这就是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的结果。没有生活, 就没有了语文的价值再现;没有生活, 学生的语文学习也缺失了活力。没有生活的语文, 变得苍白无力。所以, 语文学科成了“皮肤科”, 忽视了语文是百科基础, 忽视了“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 忽视了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

三、感悟生命, 使语文课堂体现人性教育。

语文是对生命的赏析,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追求。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 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 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 从而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 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增加阅读时间, 扩大阅读视野。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没有生活的积淀, 可以通过间接的阅读来开阔文化视野, 借鉴他人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感知, 为感悟生命、提升语文素养打开另外一扇门。在语文教学中开设阅读课, 阅读《语文报》、《作文周报》之类的报纸和《作文素材》、《读者》之类的杂志, 观看《百家讲坛》、《艺术人生》之类的励志节目, 感受成功人士的生命的抉择和奋斗的轨迹, 借他们的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生命旅程。记笔记, 学习名人;写心得, 激励自己。增加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举办读书交流会、课前演讲、作文评比, 以丰富的语文活动, 激发高涨的学习情绪, 形成“天天学语文, 语文天天学”的良好局面。感悟人生真谛, 提高文学素养。

2. 创设情境, 激发热情。

教学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更在于激励和鼓舞。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情境, 在愉悦的氛围中,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通过联想、比较, 积极参与, 自由表达, 好奇心和探究欲得以调动, 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语文学习中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豪迈壮阔的意境推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借用《三国演义》片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的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 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所营造的宏伟壮阔的意境相比较, 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美与博大, 心中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积淀和理解, 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 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 成为激励自己拼搏上进的动力。公益广告也是一盏灯。面对砍伐殆尽的森林, 猿猴毅然拿起了藤蔓, 选择了自尽于枝头;面对融化渐逝的冰川, 北极熊无奈低下了高昂的头, 选择了沉尸海洋;面对了无生机的荒漠, 袋鼠纵身跃上车轨, 选择了身卧火车轮下。沙漠步步进逼, 绿意渐渐逝去, 物种濒临灭亡。整个画面阴沉暗淡、萧瑟敝索, 等待动物的只能是死亡。这则视频使每个学生陷入深思, 感悟生命, 珍惜生命, 环保势在必行。可见, 处处留心, 皆有语文。

3. 人格荣辱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教育不仅是教学生求学, 更是教学生做人, 做品德高尚的人。德育作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应真正体现高尚的人格塑造与培养。锁定八德: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承接中华传统美德, 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体现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不朽生命力的全新价值。课本是最好的模本, 其中蕴含着神圣的传统美德, 以至善至美的典范陶冶学生璞玉般的性情, 以至高无上的追求激励学生不懈地努力, 使之具有健全而高尚的人格情操。

《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 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中中国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而“殒身不恤”, 正是他们的“忠”不断地鞭策着每个中国人前进, 才使中华民族伟然屹立。《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不离不弃, 《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为母亲而坚强地活下来, 这些无不让人为他们的“孝”行感动, 反省自己, 修正自己的行为。《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深明大义捍卫国家, 义无反顾奔赴敌营, 其中所蕴含的正义与道义使学生明白:为集体, 应舍弃“小我”, 成就“大我”。《勾践灭吴》中勾践忍辱负重、礼贤下士、善待百姓、明耻教理, 将“耻”铭刻心中, 并为雪耻而蓄势待发。这就是“知耻而后勇”。课本也是一面镜子, 以课本为鉴, 可以正衣冠;以课本为鉴, 可以明得失;以课本为鉴, 可以知兴替。

篇4:聆听专家智慧?感悟语文教学

【关键词】专家智慧;语文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个从教十余载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在思考——手捧一本本精彩纷呈的语文教材,我们是不是真正地读懂了“语文”二字?我们是不是真正让孩子看到了、感受到了语文的精彩?那天,有幸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赵景瑞专家的《习作教学课》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赵老师博学的文学功底、丰厚的语文教学经验、幽默的教学语言、乐观的教学态度使我们不禁对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肃然起敬,听完赵老师的讲座,也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唤起我从心底里深深地反思。

一、做一个爱语文的语文教师

赵老师在讲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时,提到的第一条就是求强效,“强”就是学生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手段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觉得课堂中的活动弄得热闹,孩子们玩得开心,这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其实正像赵老师所说:“这些游戏或是课件并没有抓住学生的根本兴趣,学生感兴趣的只是你这个新鲜的、好玩的游戏或是画面,并没有真正地喜欢语文本身。”赵老师不时地用解析中国汉字的例子来说明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才是不失语文味的语文课,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到真正有语文味的语文学习,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做到的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根本。说到这点,作为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我真的自感惭愧,自认为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然而我却对这一本本承载着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教材,没有深入地去挖掘、去研究、去真正地爱它。就像赵老师说的:“作为老师的不去爱你所教的学科,又怎能让你教的学生去喜欢这门学科呢?”让语文成为“屋”,我们成为“乌”,使学生“爱屋”才能爱我们这个“乌”。

二、语文教学路上不跑偏

赵老师说:“语文教学常常会涉及了多种学科的内容,弄不好就容易跑偏……”这句话看似幽默的笑话,但却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真真正正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我们教师一个施展自己才智的舞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不断地主宰着我们的课堂。然而,我们教师有时候是不是真正地把握住了每一个学科的本质,真正地认识了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本位的学科理念中学习、成长。谈到语文学科的本质,赵老师说:“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应该做的事。”赵老师还用生动的示意图演示解说了这几者之间的环环相扣的关系,语文课堂或者说语文教学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感悟字词句篇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又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提高学生们感悟字词句篇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正确、准确地控制语文学科方向;揭示语文科学规律;把握教材的主旨。掌握了这些原则我们就不至于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了。

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赵老师和洮南实验小学五年三班的学生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历时一个多小时的作文课,然而孩子们却没有感到疲惫,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赵老师的教学魅力在哪里?回想起来,我认为还是赵老师幽默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学生朋友式的谈话交流、不断地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是孩子们在远远超出常规课堂时间的情况下,还没有感到累的原因。想到我们的课堂是不是缺失了这些,才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中蒙头大睡、疲惫不堪。又说到习作教学课让教师们挠头,让孩子头疼,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最想解决的问题,赵老师言传身教为我们总结了有价值的五条经验:有用、有材、有法、有标、有成。让我们在习作教学课上又增添了一份可行的方法。其中“有标”和“有成”让我感触最深,也是我在平时习作教学中没有注意到的。

有标,就是把好作文的评价标准不是藏在教师的手中,要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标准可依,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不再盲目地修改,不再在老师云里雾里的评语中打转转,这一点是我们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忽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难怪学生的习作改了又改,老师还是不怎么满意,原来是我们教师没有明确到底你让学生往哪个方向改,往哪个标准改。

有成,就是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通常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就是笼统的等级制,这样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到底哪儿好?哪儿不好?赵老师提出:分项给分、问题减分、好的地方加分。这样就会很明显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有可取之处的地方在哪儿?同时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就会使学生“乐写”,从而也就解决了习作教学难,孩子习作难问题了。

总之,在聆听了赵老师的讲座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还要提高再提高啊!我们教师要本着一个做学生的心态,不断地汲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能量,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地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让我们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道路上刻苦钻研、努力前行!

篇5:聆听专家心语,感悟名师课堂

一、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文化的群体

每一位专家都各具特色,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深厚全面的文化底蕴,因而他们的教育理念大同小异。简言之,他们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用情感用思想用文化教化感化点化学生的过程。程红兵老师认为,当前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形式主义大行其道,教育中的官本位现象等等都严重偏离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最可怕的是教育中文化的缺失,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看不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导致文化的断层,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教育教学应该从知识层面回归到文化层面这一主线上来。所以,他的讲座题目就叫做《教师的文化自觉》在演讲中,他大声疾呼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文化人,情真意切,引人深思。陶继新老师的讲座《读学做人》与程红兵老师的讲座相映成趣,他们为广大教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其实,五四时期的那些著名教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只是到了近几十年,经济发展了,人们狂躁了,知识贬值了,文化断层了,所谓的文化人也就鲜有人读书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其消极影响恐怕较长时间内都无法消弭。教师,理应担当起传承文化读书育人的重任,因为读书是教书的资本啊。

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尊重和落实

正如程老师所言,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从眼神的交流开始。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中看到孩子的喜怒哀乐,看到孩子们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家庭的缩影和反映,每个孩子的一切行为思想都可以在其生活中找到依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所以,我们的评语,我们的言行,都应努力探求到孩子的心灵世界的秘密。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声音,这样,才能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

三、语文教师应该拥有的一种勇气

“我就是语文”。聆听诸位名师讲课,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的感悟,无论是韩军老师讲的《背影》、《我的叔叔于勒》,还是余映潮老师讲的《夸父逐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亦或王岱老师讲的《宝玉挨打》,尤其是人大附中王君老师讲的《老王》、《纪念白求恩》都让我产生一种强烈的呼唤:“语文教学不是别的,就是把自己当语文就好了,我就是语文”这是什么意思?我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啊,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本为媒介,让我的生命与文本中的生命交流啊。说到底就是思想和思想的碰撞,精神和精神的融合,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人格与人格的约会。从生命的层面亲近语文,解读语文,把生命放在宇宙中,放在地球中,放在社会中,放在社区里,放在家庭里,放在人的真实的精神殿堂里,一切都有了,一切都活了,一切都简单而美妙了。总而言之,语文是关于人的事情,关于生命的事情。试看上述各位名家的课堂,哪一个不是对生命的别样解读呢?认识作家作品中生命的故事,联系语文老师自己对文本中生命的感悟,启迪学生对生命本真的思考——无论贫贱还是富有,无论顺达还是困顿,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在生命面前都是平等的,在人格上面都是尊贵的,在宇宙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唯有珍惜生命,唯有敬畏生命,唯有怀揣感恩之心正确把握和使用生命,才能对得起生命,才算不白来世间走一回。

写到这里,脑海中浮现出了下面几行文字:

热爱生命吧,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且是那么短暂;

热爱语文吧,因为语文是

关于生命的传奇;

生活在

语文的天地里,你会感受到

永恒的魅力;

来,让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

开始一次生命之旅,一路风光旖旎,一路欢歌笑语,一路真善美的陪伴,一路高贵自由和尊严的人生进行曲。

四、不能避免的遗憾

本次活动尽管让人思想为之震撼,尤其是魏书生老师的演说更让人如沐春风,让人领略到真正名师的风采。然而,本次活动浓厚的商业色彩不可避免的会让人留下一些遗憾。有一半专家讲座讲课让人不敢恭维,让听课老师昏昏欲睡,把学生搞得云山雾绕,找不到北,更可笑的是上课之初就向学生讲明了:“你们弄不清楚就达到老师的目的了。”从结果来看,他的确没有食言,是认真备课了。我就好奇,假如他平时老是让学生不明不白,昏头转向,学生是生活在怎样的悲惨世界里?旁边的同行告诉我说:“你别指望他平时上课,平时他都在忙到哪里讲学,哪有功夫给自己学校的学生上课?”我豁然开朗。又好奇地想:晚上所有专家一块吃饭时,几位耿直的内行会不会拍案而起?也许不会吧?因为有人太忙,还要赶场呢。

篇6: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温宿六校

李薇薇

今天在专题学习六中聆听了著名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精彩的专题讲座,让我豁然开朗,真的是受益非浅呀!吴正宪老师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让我心中只有叹服。从中感受到了她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她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她所阐述的数学观点句句在理,紧扣住我们当代教育的发展变化,与当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吴正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某些环节的教学经验,以及面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做法如良方益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也是我们教师所必须学习的业务基石。

吴正宪老师从《课标》的三个案例对这个主题进行讲解。案例

(一)试估计曲线所围成的面积。图中每个小方格为1个面积单位。案例

(二):“ 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和凳子腿数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案例

(三)图形分类 :如图,桌上散落着一些扣子,请把这些扣子分类。吴老师的讲述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我不仅领略了名师的风范,还欣赏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丰富的教学案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教十年书”啊。

篇7:聆听教育教学讲座

一大早我赶紧到学校办公室询问今天参加研讨会的名单。办公室追查出去,才发现通知还没有被签收。打完电话确认是李启海主任代表学校参加,我又跑到李主任那里,得到他的同意,我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可以去听报告了。应该说这个会议属于重量级的,参加的是全深圳市中小学校长和相关的领导。我混在其中,算是滥竽充数吧。

会议直奔主题。我赶紧拿出笔来做好记录。但是由于讲的内容多,时间短,速度快,来不及记下来。所以只好作罢。仔细聆听吧,记多少算多少吧。

朱永新教授谈到的“新教育”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杜威教育名篇》中也有新教育的名字。这里的新教育应该比那时候更切合现在的事实吧。我充满着期待。朱教授讲得非常好。第一,什么是新教育?

他把他带头掀起的新教育热潮中的新教育理解为:新教育;心教育;行教育;幸教育;星教育;信教育。具有六个特色。我当时觉得,应该还有第七个特色:就是朱永新教育。第二,新教育的发展历程

朱教授描述了新教育创立的动机和当时的状况。可以看出,朱教授是一个有心的人,是一个对教育充满期望的人,是一个有志于干事业的人。

一般的教师都是闭着眼睛教书的,朱教授却在教师堆里开了花,实在不容易。他自己并没有埋头教书,或者埋头研究,而是发动所有的力量,组织全国各地的同行,一起奋斗。可以说,有的老师因他而发展,而朱教授也因很多的老师而成就自己。

第三,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也许时间太短了,朱教授讲的东西,好像很简单,给人的感觉是这个“新教育”的科技含量不是那么高。可往往就是最普通的道理中却蕴含着伟大的创举。大概我们也不应该眼高手低吧。第四,新教育的四大改变

教师变成了发展型、幸福型的教师;学生变成了阅读型、追求型的学生;改变了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模式。整个讲座中,给我印象中最深的是:

1、教师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的共同体(例如新教育实验)。

2、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朱教授大力倡导学生的阅读。

3、教师的境界有三个:职业;事业;志业(这个词不知道听的是否准确。)

4、朱教授谈到了在他的新教育实验中成长起来的新秀的一些模范事迹。例如,给家长写便签,和家长互动等等。

总的来说,虽然我听得挺认真的,但是,还是觉得有些乱。我不知道“新教育”到底是什么,是理论?还是模式?还是专业研究的一个团队民称?要想更多地了解关于新教育的事情,还得进一步在网站上研读。但是,这次讲座对我的启发还是很大的。

首先,我在尝试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班级建设,我总觉得学生和我相隔地很远。好像他们想的,和我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是代沟,还是前一个月,我对他们的态度使得我们师生之间生分了?怎么减弱这种隔阂?我一直在想。

今天听讲座的时候,我灵机一闪,使用“便签”。李镇西老师也用这样的办法和学生沟通;朱永新教授的报告中,优秀教师也使用这样的方法。我也可以借鉴。我没有其他的聪明,“坚持”还是可以做到的。坚持每天给一个学生家长写一封信,让家长回信,学生写感想。时间长了,一定会增强了解的吧。

其次,我觉得我的课可以上得更快一些,因为初一科学很简单,我不必要花费大把的时间反复练习。留充分的时间做一些专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朱教授的案例中也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其实刚开学的时候我也想到过,可是一开学,忙着,忙着,就忘记了。

篇8: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于2013年6月挂牌成立,音乐学院以“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为办院理念,担负着全校师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和本院的复合型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音乐学院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构建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专业化体系,开展针对非音乐类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培养一批终生热爱音乐、有高尚艺术情趣和修养的、引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上海大学音乐素质教育以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社团建设和国际交流为工作基础和支点,以每年的“春季音乐季”、“秋季音乐季”、“迎新音乐会”和“新年音乐会”为上海大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实践舞台。开展各类国际大师班、讲座、艺术沙龙、交流展演活动。同时,由上大音乐学院教师指导的校级艺术社团为上大师生带来了的精彩多样的艺术展演,各大校级艺术社团,包括弦乐团、管乐团、合唱团、民乐团、打击乐团、舞蹈团、钢琴协会,其学生覆盖四大校区、各大学院,各类精彩纷呈的艺术展演和艺术活动带动了整个校园的艺术气氛。在活跃学校文化艺术氛围的同时,上海大学师生走出校门、甚至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跨出国门,用艺术与世界对话,成为一道展现上大学生风采的、靓丽的风景线,活跃于国际、市级各类艺术节、艺术展演等的舞台上。

2014年,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又有了新的举措,进一步将教学改革与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将音乐会、讲座、课堂三者融为一体,新增的“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这一开创性的课程很好的将素质教育课程或者说是“素质教育讲座”与音乐会结合在一起。课程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演奏家主讲,由国内外著名的音乐家、音乐学院师生以及校学生艺术团成员现场演出,并邀请观众亲自参与到演出过程中。将艺术常识、音乐理论知识、表演理论与现场演绎完美结合,一边演一边讲,生动直观,同学们聆听、欣赏并参与到音乐会演出当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在轻松愉悦地聆听高水平音乐会的同时,又学习了音乐专业知识、艺术常识,这种一举多得的“课堂”深受上大师生喜爱。从2014-2015学年开始,选修《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课程的学生,每学期选取一场音乐会,并在每学期规定时间内(第八周至第十周),递交不少于2000字的总结,通过一个学年三场素质教育音乐会课程的学习可获得1个学分。

2014年3月-2015年1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共举办“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共17场(详见图表1),参与听课师生近万人。上大音乐学院力图通过这一突破性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在原有良好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打造崭新的、极具上海大学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17场“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之音乐会系列”创意独特、形式多样、特征突出:

一、讲演并重,风格各异

课程采取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在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溶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通过音乐学院内外的专业教师、学生以及演奏家们对美妙音乐的现场演示与细致的诠释,使观众对于音乐艺术的内涵、分类、历史、作品、音乐家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理解。在师生们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了解构成音乐意象的声音,包括音乐语言里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音色、音质等基本要素;知晓在表现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即器乐形式的各类基本知识等。

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素质教育课堂之音乐会系列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在17场素质教育音乐会中,西乐7场,约占41%,其中弦乐、管乐、键盘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声乐4场,约占23%;民乐2场,约占12%;舞蹈1场,约占6%(详见图表2);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3场,约占18%,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譬如,以声乐为主题的四次课程,包括由校合唱团献演的中外合唱歌曲专场、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音乐剧演员与上大音乐学院教师联袂演出的音乐剧专场、由贵州松桃盘信镇民族中学教师与音乐学院教师共同演绎的民歌专场,以及音乐学院师生同台的美声独唱专场;再如,以键盘乐器为主题的四次课程,包括青年钢琴家王鲁的钢琴独奏专场、上大音乐学院学生献演的双排键电子琴专场、校钢琴协会成员演绎的双钢琴及四手联弹专场以及由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单簧管与钢琴双人组联袂演出的室内乐专场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更加浓厚的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三、师生同台,其乐融融

在一年17场音乐会课程中,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即音乐会或由上大音乐学院教师为主讲、主演;或由音乐学院教师带领专业学生同台出演;或由社团教师带领来自各个学院的校艺术团学生演出;或由从上大毕业后在音乐方面小有建树的上大校友出演,展现出师生同台,其乐融融的景象(参见图表1)。一改往日,音乐会在师生心目中“高大上”的距离感,学生们在心理上首先容易接受和认同这一艺术形式,在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会将更多的个人体验溶入艺术欣赏的过程,引发更多与个人人生境遇相关的思考和感悟。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将最精品、最专业的师资和社团资源给全校学生,将最精彩的演出和专业的讲解相结合。在《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异常火爆的演出场面:观众席上“一席难求”,没有座位的同学在走廊上加座,或是直接席地而坐,还有部分学生干脆站着观看整场音乐会,甚至还有慕名带着孩子前来观摩的教职工因为孩子太小不允许进入内场观看演出,竟然在外场“听完”整场演出。参与课程的师生们表示在聆听和参与音乐会课程的过程中,对于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和触动,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准确和深入。

篇9:感悟教育真谛 回归教育原点

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当前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的教育状况必须有所改变。

一、实现真正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状态下,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教育越来越具有功利性的色彩,学校教育被功利性目的所绑架,被教育行政化体制所操纵,被应试思维所主导。教育的真正可悲之处在于,只注重眼前的效益与质量,急功近利,学校管理越来越企业化:企业化的目标、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企业化的评价标准。教育过分关注应试的成绩、分数,而忽视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生活的品位,学校不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教育是世俗的。教育本应为这个世俗的社会服务,但教育不可世俗化、功利化。教育应该有志存高远、放眼未来的境界,有崇尚引导、摒弃强制、尊重人性的品质,有引领生活、追求真、善、美的功能。否则,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庸俗化的学生。

让学生远离庸俗化,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坚守教育的本真,让我们的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实行真正的教育,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成长轨迹,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的生活家园、精神家园。

教育本身也许并没有那么复杂,但要让教育回归教育的原点,强化育人的功能并不那么简单,我们必须认识到体制的巨大惯性作用,实行真正的教育,需要加强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更需要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反思、探讨。

二、做一个敢于担当,超越平庸,走向卓越的平凡教师

当下社会,人心浮躁,各行各业充斥着种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这种追名逐利的浮躁背景下,学校教育和广大教师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教师走向平庸,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是造成平庸的直接的外在的原因,但教师的内在的心态和价值追求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教师担负的责任是神圣而又重大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高度的教育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大,一个平庸的教师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面对当前教育的现状,反思自己的良知,做教师可以平凡,但应拒绝平庸。做教师不求伟大,但要学会担当、敢于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拒绝平庸,并不是不可为的难事,作为教师:

要坚守。面对浮躁的社会、强势的教育体制,在功利和体制面前,要有坚守底线的勇气,坚守作为教师的良知。纵观古念中外的教师,大都甘于清贫,以教为乐。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要淡泊名利,不甘平庸,鄙视平庸。也许作为个体,面对强大的体制,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改变不了体制,也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坚守自己的良知,以自己的真实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周围的环境,让更多的人在迷茫中觉醒。“所谓成功,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坚持”。

要静心。教育是育人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寂寞,踏踏实实地工作。从最平凡的工作做起,从日常的生活做起,在名利面前保持淡定,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处,拥有理想,坚定信念,孜孜以求,释放自己始终不懈怠的生命的活力,追寻自己的事业之梦。

要反思。要学会在反思中进步,因为唯有反思,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不断修正自己前进的正确的方向,也唯有真诚地反思,尤其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的反思,才能把自己推向更高的思想境界,超越平庸,走向卓越。

要践行。教育是一种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矢志不移地追求。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沉静与执著,勤勉刻苦、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提升教育职业素养,发挥教育睿智才华。我们无力抗拒应试教育,也无力对抗教育行政体制,但我们有权坚持自己的思想,践行教育的真谛。

教师有真才实学,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价值观,正确的荣辱观,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坚守教育真谛,回归教育原点。

篇10: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冯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道德与生命关系的话题。他提出,人是动物的自然性和神的超自然性的统一,以人的方式看待人,人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的双重生命统一体。人之生命的双重存在方式需要道德。我很支持这句话。生命和道德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既然生而为人,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生命,同时我们应该是有道德有素养的人。正如冯老师所言,一个人讲道德,不是基于社会的要求,而是基于对人性完美的自觉追求。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追求生命自觉的人。

从古至今,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而且从事着小学低段的一线教育工作,我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榜样,只有自己道德高尚,孩子们在我们这美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他们的品性才不会差。

今年的一场疫情,让我们听到了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件。而这样的一场有关生命与道德教育的讲座,犹如及时雨般的给老师们送来温暖。其实,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成全生命,道德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构成,培育有生命的道德和道德的生命,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曾经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著名三问,而今天,冯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我为什么活着——解决‘想活’的问题,我怎么活着——能够‘能活’的问题,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解决‘活着意义’问题”的生命三问和生命教育三答。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灌输有关活着的意义的生命教育话题。让学生珍视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

然而,对学生而言,生命很神圣。可是,生死对他们而言,又是那么的遥远。生命教育很重要,可是,我却从未深层次的去思考过。冯老师提到了新生命教育的框架设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短短的三个词语,就将我心中的疑惑回答了。我们自己,乃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这辈子其实不就是在追寻这些吗?我们想培养的孩子,不就是希望他们能热爱生命、积极生活、让他们的人生幸福吗?

朱永新教授在2015年新教育年会主报告中提出新生命教育,他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主线,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开展的专门化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在讲座中提到的生命教育图示生命的三重属性和六大领域,与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极为相似。

在这场讲座中,我懂得了生命教育必须含有道德教育。在我的一线工作中,我的日常课程中,应该将课标、学校德育工作和低段学情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圣,感受生命的伟大,感受自己能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父母的辛苦付出,感受亲情的重要。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与学生互帮互爱,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11: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杨柳完小

陈绍仪

前两天,我有幸到印江去参加“教育专家魏书生和高金英老师专题报告会”,在会上,我认真聆听魏书生、高金英两位教育名家的报告,虽然天气不好,但报告会场的气氛却非常热烈,两位专家的报告会时不时的被热烈的掌声打断,通过近距离聆听一线教育专家有关如何做好新时期班主任的报告后,我受益匪浅。

魏书生老师,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空洞说教,从容中蕴含巨大的凝聚力与感染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把普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起来,是心与心的交流,也是一首爱国敬业的颂歌。魏书生老师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⑴定向: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每节课的重点既从本节课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致从学科总体指示的角度看,从期末复习的角度看。⑵自学:目标明确,学生可以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⑶讨论:经过自学,大部分难点可解决,不能解决的,4个人一组,研究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⑷答疑:分组讨论,仍没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部同学。学生会,学生解答,学生不会,由老师解答。⑸自测:自我检测,测验方式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答自己出的题,可以请一名同学出题,大家答,也可以每组出一道题,其他组抢答,⑹自结:学生自己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重点,学习过程有几个主要环节,知识掌握情况如何。

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的出发点就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从制定教学目标要分层,到学生自己总结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和收获,无不体现课堂活动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包括作业,都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饱”,也可以让后进生“吃得好”,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这方面我反思我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时候为了省事,在教学目标的层次制定上没有做到每课分层,也就不能达成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宗旨。

学会寻找小快乐,就会成为最幸福的老师,两位老师在报告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调整心态的重要性。魏老师告诉大家只要做到“松、静、匀、乐”四个字,每天要从具体甚至细小的工作中发现“小快乐”,就会发现当老师时刻都是幸福快乐的。所谓“松、静、匀、乐”即“身体轻松、心灵宁静、呼吸均匀、情绪快乐”。高老师常用刘晓庆的名言“一颗平常心,无时不快乐;一颗满足心,无时不快乐”来警醒自己,强调了幸福的十大要素:健康的身体、切合实际的目标、自尊、自控、乐观、豁达、益友、好人缘、张弛有度、团队意识。同时,她提出了塑造阳光心态的四大因素:不能改变环境,就适应环境;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不能改变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不能老往上比,要常常往下比。

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的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魏老师的报告始终围绕着“民主、科学”这一中心。他强调,要民主,就要有“服务、互助、人性、商量”的意识;要科学,就要有“计划、监督、总结”。关于新课改,魏老师发表了非常鲜明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做到“三个守住”,即:守住传统常识,守住新中国的经验,守住自己的长处。他用一系列的论据论证了守住传统常识的重要性,证明了新中国经验的可贵,他特别建议大家在自己的日记、教案或工作笔记的扉页上总结出自己的10到20个长处,把这些长处守住并在教学中发展、提高,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高明的老师、自信的老师、学生喜欢的老师。高老师提出了锤炼师德的“一个核心、三个维度、七个要素”的理念。“一个核心”即服务;“三个维度”即能力是基础、人格是动力、价值观是方向;“七个要素”指理解、尊重、宽容、平等、关怀、给予和责任。

从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学,到互相讨论、答疑,再到自测、自结,处处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完全摒弃了教师霸占课堂、搞一言堂的传统旧习,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也相信学生的自控、自主学习能力。

从我个人来讲,学习魏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后,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对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班级是人们跨向理想的彼岸的桥梁,是越过江河湖海奔向可以施展自己才能海洋的轮船,是互相关心、帮助,互相鼓舞、照顾的兄弟姐妹般的大家庭,更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走出家庭,脱离父母,通过在这个小社会里实习、成长、成熟,积累起适应大社会的能力。

谁也不可否认,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班主任的管理艺术高明,班级里的学生就会在集体中形成合力,大家互相协作,每个人都发挥了潜力,最后都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益的人。而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班集体最有权威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学校各级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和学生家庭及社会教育因素的协调者,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服务三个重要责任的担负者,因此,这次的学习对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篇12:聆听专家讲座 感悟教育真谛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发现和帮助,就是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激励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十一学校就是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确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探索出学校的育人模式,构建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负责、发展自己的教育机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教师的智慧,让学生自觉、自主和互助地发展,让教师充满激情和动力地工作。

与十一学校相比,我们在谈论素质教育的同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育人模式;在提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同时,仍然是一个课堂、一张课表、把学生培养成一样的人;在推行新课改的同时,仍然按照传统的课程结构。要改变目前的现状,我认为,首先必须在调整课程结构方面有所作为,要让具有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必须在分层教学上有所作为,在尚不具备整体推行分层教学的条件下,也应探索分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环节上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最后,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让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课程选择权,让每一位师生都充满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从管理走向领导”的管理理念引领下,十一学校构建了领导型的组织结构,建立了“扁平化、联邦制、分布式、制衡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的服务功能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校在取消了班主任和行政班之后,形成了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CEO的多元化管理格局和快速响应师生需求的管理机制,化解了学校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

相形之下,我们仍在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看上去层次分明,职责明确,有着较好的执行力。但实际上一方面顶层设计意图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走样,另一方面基层出现的问题又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要改变目前的管理现状,我认为,首先必须调整管理结构,实现“立体化”向“扁平化”的转变,尽可能压缩学校组织结构层级,减少无效劳动,建立快速响应师生需求的管理机制。其次必须强化管理的服务功能,降低管理的行政职能,不再把中层部门作为一个管理部门,而是使其成为职能部门,为基层做协商和排忧解难的工作,建立年级与学科共同对教育教学质量负责的机制。最后,根据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不同的任务特点和成员能力,确定不同岗位的领导职责,构建领导型的组织结构,从管理走向领导。在调整管理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十一学校的“先分权,后分责”“建立参谋咨询组织”“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行动纲领”等领导智慧,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体制由管理型向领导型的转化。

我们制定过各类考核评价标准,经常充当评委的角色,自以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很熟悉,殊不知自己对教育评价的真谛却还认识不足。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十一学校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评价不是为了考核结果,评价是为了激励评价对象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十一学校的干部由服务层级(客户)进行评价,教师由学生进行诊断。评价的核心内容能否激发师生的积极性,诊断的核心内容能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无论是评价或诊断,在讲求实事求是的同时,注重发现优点和包容不足;在激励个人创优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励团队创优。而我们的评价方式则显得单一,往往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重视全方位评价,而忽视了关键领域的评价;重视个人的业绩,而忽视了团队的业绩;重视奖励,而忽视了激发。这些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的问题,只有把考核评价转化为激励评价,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价。

短短一周的考察学习,除了让我在教育观念、管理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有深刻的感悟外,在课堂改革、课程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也有许多的感悟。让我们感悟教育真谛,引领学校向着理想教育前行。

■ 编辑吴君 ■

上一篇:父亲70岁生日寿宴主持词下一篇:美术教育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