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24-08-20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精选6篇)

篇1: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指导工作,及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公主岭市农广校结合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活动,打好跟踪服务“职业农民”攻坚战。进一步创新跟踪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月18日,公主岭市农广校教师来到南崴子镇温家村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王文革家的蔬菜大棚里,针对学员需要的蔬菜种植技术、防病防害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指导,帮助蔬菜种植大户提高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

学员王文革对于农广校的指导很是感激,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解决了他在生产中遇到的不少难题,并表示要带领周边农民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公主岭市农广校

赵晓丽

2018年4月20日

篇2: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成为农业现代化急需解决的难题(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而解决农业现代的难题,关键在人。加快培育新兴职业农民,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完成中央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部教育科技司,2017)。

为探索如何在广东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任务,本文创新性应用PES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接着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广东省培育新兴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基于PEST和SWOT分析,结合仲恺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培育实践,得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一.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原因——PEST宏观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自2012年起,中央高度关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连续五年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认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发展的动力源(颜廷武,2017)。2012 年农业部在全国100 个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 年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示范培育范围扩大到4个省、21个市和487个县,研究制订了一系列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齐乃敏,2016)。

与此同时,广东省农业厅也积极配合,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大力促进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向前发展。

从中央一号文件的纲领性指导,到广东省农业厅出台的具体实践政策,都反映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和政府当前工作中重中之重的政治需要。在该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基本形成了有利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但人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根据新浪财经全球宏观数据显示(见图1),我国截至2015年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09公顷,仅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我国要用约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与此同时,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目前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何传启,2012)。严重匮乏的人均耕地面积资源和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在人口持续增长,土地面积不变的基本国情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完成农业现代化的破局关键,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1 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的对比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

从个人层面看,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84元,2016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12元(见图2),同时期比较,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约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倍,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务工所得收入远远超过在农村务农所得。由图2还可得知,自2013年至今,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1067.79元增长至2016年的14512元,同期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9537.29元增长至2016年的37684元,尽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逐年稳步增长,但收入金额之间的绝对值差距却愈发明显,传统农民的生产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这导致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谁来种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面对并尽快解决的重大问题(颜廷武,2017)。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民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升级,这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真正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图2 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对比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3.社会环境

尽管中央自2012年起就在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但在现实社会中,务农人员社会地位低,社会各界包括农民自身对职业农民缺乏足够的认同感,这是阻碍人们投身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社会大众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主要是因为职业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和收入低引起的。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主体队伍(20-60岁)中,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其中,农村地区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人数占总体的88.71%、高中文化程度为8.5%、大学专科及以上程度为2.79%(见图3)。对比世界著名农业大国美国,1990年大学毕业的人数已达到农民总数的10.8%,而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到32.9%(杨成明等,2014)。

图3 2008年中国农民接受教育与培训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官网中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此外,传统农民思想观念禁锢落后,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从事农业的目标只是维持生计,加上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和农民自身较低的文化素质等因素影响,导致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生产效率较低(杨成明等,2014)。加上农村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低竞争性,使得农民普遍缺乏对农业市场消息的了解,没有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这也导致农民在农业贸易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议价能力弱,所生产的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小,利润低,最终导致农民收入低,仅够维持温饱。

要改变传统农民社会地位低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农业现代化中,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吸引和培育有文化,善经营的年轻人投身农业,通过他们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逐步推广,以点带面,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稳健向前发展。

4.科技环境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而转化为生产力的仅为35%~40%,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70%~80%水平(谢学芳&何其祥,2017)。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特别指出,在农业领域仍有大量科研成果被闲置,没能得到有效转化。一方面,科技成果供给存在问题,很多科技成果的研究方向和投入产出比严重脱离农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学习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不主动不积极。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对单个农户产生的实际效益。

从个人层面看,从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看(见图4),2010年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思想等,以及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27%,而农村仅为1.51%(杨成明&张棉好,2014)。我国农民群体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偏低,这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有重大消极影响,因此更加需要加快落实对现有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以便更好地接收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效益。

图4 2005-2010 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指数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情况》

二.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与劣势——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1 政策大力支持

广东省农业厅为进一步推动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地部署,相继出台如《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农〔2017〕224号)和《广东省农业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农规〔2017〕2号)等系列政策。在该系列政策地支持和指导下,广东省农业厅、教育厅创新性联合农业高等院校——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整合社会各界资源,成立了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该基地成立后发展迅速,于2017年5月获批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重点,陆续在广东省内广州、韶关、梅州、河源、云浮等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7000多人,取得了丰硕的培训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摇篮。1.2 专项资金支持保障

广东省政府出台《广东省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粤农〔2017〕224号)政策,拨款3300万元用于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在2016年示范县的基础上,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项目县数量为105个农业县(市、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进高校培训。该笔资金按照“2017年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安排表”,根据各市县实际情况,分发到105个项目农业县(市、区),为各项目农业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利于调动当地政府、农业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当地政府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积极培育,农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1.3 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强劲

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达62.7%,主要农作物、猪、家禽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7%、95%、85%,水稻优质率达72%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科教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全省建有161个农业科研和4331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级科技创新联盟加盟成员单位达334家(中国产经新闻报,2016)。由以上信息可知,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率,说明广东省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接受度很高,转化应用能力强,实践效益高。另一方面,广东省具备较为丰富的农业科教资源,能为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当这些农业科教资源和传统农民被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将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促使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劣势Weaknesses 2.1 农村劳动力逐年流失

从前文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分析可知,由于务农收入低和农民社会地位低等原因,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出现“谁来种地”的农业用工荒现象。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数据显示(见图5),2000年至2015年,广东省农业劳动力从1572万人逐年流失至1351.8万人。从目前广东省城镇化进程持续发展的大趋势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人,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要想维持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需要推动现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另一方面也需要吸引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务农创业。

图5 广东省主要年份农村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16》

2.2 培训对象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前文社会环境和科技环境分析指出,我国存在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偏低的特征,广东省也不例外。据肇庆学院图书馆的一次全省抽查调查统计,全省1438名农民受访者中3.6%没上过学,26.2%为小学文化,39.9%为初中文化。受过中等教育(高中和中专/技校)的占16.5%,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和本科)的占13.8%,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合计为30.4%,而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合计达69.6%(马艳萍,2017)。大多数传统农民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农业技能和生产机械操作,还是停留在只凭传统经验开展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另外,大多数农民还没有树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竞争意识,信息闭塞,不能灵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

3.机会Opportunities 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逐渐建立健全

广东省自2013年就着手开展新兴职业农民培育,采用“专门机构(管理结构)+多方资源(培训机构)+市场主体”的组织方式,联合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万人,特别为粤东、粤西和粤北等欠发达地区培育了大批基层农业人才,为推动广东省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南方农村报,2017)。广东省目前已建成4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12个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试点,1个高等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基本形成了从乡镇到市县,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特别培训班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该体系目前已积累了几年的成功运营经验,能在广东省即将启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整省推进计划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3.2 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高

广东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来,对国家政策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动员,越来越多农民对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义和好处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各地政府的引导下,农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的建立,给了广大农民一个途径走进大学校门,在体验高等学府校园生活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农业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经营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科学文化素质。

4.挑战Treats 4.1 培训资源分配不均

广东省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到2020年之前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标有限,从总数上就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省1351万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的需求。广东省目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只能先覆盖青年农场主、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骨干等具有代表性的农户,因此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渴望转型新兴职业农民的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此外,各县市分配到的培训名额数量不等,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因为路途遥远,农忙等客观因素无法参加培训,也就错过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错过摆脱生产生活落后面貌的机会,反而加大了各地区之间农民的差距。4.2 激励扶持体系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重心主要还停留在开班培训和认定管理阶段,后续配套激励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金钱成本来进行学习,当培训结束时,如果农民只能获得一本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没有实实在在利益,实在难以保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对农民长期的吸引力。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证书还需要与一定的激励扶持政策挂钩,例如持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在农村金融借贷上能享受一定的优惠,在租借或够买农用机械器具的时候享受一定的折扣。另一方面,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之后,想尝试新的农业技术或新的农业推广产品,还是会面临很大的生产风险的,失败的风险也往往让农民对新技术和新产品望而却步。因此也需要政府推出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保障,或联合保险公司为新兴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生产提供农业保险服务。

三.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 ——以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例

1.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充分利用广东省政府的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于2016年12月申报并获得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立项,并于2017年开始省农业厅开展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百佳农民”评选与培训、师资队伍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项目检查指导与绩效考核等项目工作。2016年以来,基地先后承担了省农业厅、连平县、新丰县、和平县、博罗县、五华县、兴宁市、韶关市武江区、浈江区、翁源县、云浮市郁南县等相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为以上县市地区培育超过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此外,基地还成功完成中山市、五华县、和平县、新丰县等地农技推广人员培训项目。基地通过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力图规范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内容、程序和要求,通过培育“百家农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广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培育合作基地建设

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在传授农民农业理论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提供一个平台供农民学员在田间地头实地操作所学到的新农业技术。因此,基地通过整合校内原有合作单位以及新增合作共建单位,与广东绿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仙居果庄农业有限公司等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截至目前,基地现已拓展建立了全产业链的培训实训基地,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品牌电商、设施农业、连锁农业等完成的农产品培训链。形成了100位教师资源、20位田间辅导员、10位创业辅导员的可使用产业和师资规模,能同时承担500人的培训接待。

3.完整的培育模式建立

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实践和管理经验总结,基地基本完成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场主的培育模式和课程体系。2018年,基地计划把全部课程分为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学习知识和体验大学生活阶段,由培训机构与农林类高校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农林类高校体验高校学习、生活,主要内容涵盖农业政策解读、市场营销和品牌创立等课程,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二阶段是开拓眼界和洽谈对接阶段,由培训机构与电商机构合作,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省级以上电商基地、电商产业园农产品体验馆、京东生鲜物流基地,聘请电商产业基地、农产品电商企业高管授课,与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对接等活动,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第三阶段是参加实训、交流、评价和考试考核阶段。由培训机构结合当地实际,让新型职业农民进入当地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大型休闲农庄等进行交流学习、实训操作,聘请有经验的高管分享农业经营心得,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等农业信息平台APP,在网上对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做好考试考核,培训时间不少于24学时。

4.师资库和教材编写基础性工作的完善

2016年以来基地通过优秀师资邀请和实战培育等方式新拓展了40位课程专业师资力量,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形成了多元、优质的师资结构同时,编印了《鹰嘴蜜桃栽培技术实训手册》、《柑橘栽培技术》等6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总体上,基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师资力量,优化了师资结构,在鹰嘴蜜桃生产、柑橘生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专业技术和培训优势。

四.广东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践的总结与启示

1.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

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之前,需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除了选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覆盖县市地区和培育名额指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学院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种植养殖模式和产业发展需求等因素,把培育对象划分为生产技能型、技术服务型和经营管理型三类。针对不同培育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设置不同的培育目标与任务,然后分层次进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科普知识,内容涉及基础文化科学知识,一般性农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常识等;第二层是专业技能培训,即根据农业全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具体需求,开展实操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培训;第三层是经营管理培训,培训重点是市场营销、品牌树立、“互联网+”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界定每次培训学员所属的类型和层次,有利于指导各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能为农民学院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成效。如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根据实际需求,为基层农民和“广东百佳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培训内容,不仅让基层农民掌握了鹰嘴桃、柑橘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也让“广东百佳农民”通过“精准培训”学到了精准农业和互联网电商运营管理等知识,使得不同培育对象都有所收获,受益匪浅。

2.构建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1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目前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联合涉农职业院校和高等学院等教育机构开展进行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充分激活调动各方面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推动校企合作,不仅能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也能通过市场竞争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和多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展开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场地使用、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创业孵化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这是高等学院和社会企业合作的一次成功范例。但基地应继续探索完善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双赢模式,一方面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实地教学实操用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内容,以培育出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多样新型职业农民人才。

2.2 利用多元媒体创新培育方式

考虑到广东省各地区农业生产周期不同(农忙时间不同)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阶段覆盖县市有限的因素,为了让更多渴望得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学习到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教育机构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不能仅局限于集中授课,实现观摩等形式,更要利用现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新培育方式。

如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传播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民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最新的惠农政策和农业信息。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技术交流平台,提供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加强培育主体和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为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考虑到很多农民对智能手机操作使用不熟悉,针对性在培训课程中加入教会学员使用“云上智农”APP、中国农技推广APP、关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职业农民”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帮助学员迈入农业信息化时代。但基地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把每一期集中授课的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不仅能让当期学员能复习巩固培训内容,也能让更多没能参加培训的农民有机会在网络课堂中自主学习。

3.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准化 3.1 因地制宜推广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

在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因地制宜推广当地特色农业品种和技术,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帮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各地区农民对当地特色农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当推广当地特色农业产品的新技术的时候,农民的接受程度较高,调整生产的成本也会较低。

如“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潘国平就是在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中学到了适合在韶关地区应用的“奈李套袋技术”,该农业新技术让潘国平种植的李子外观漂亮,裂果和虫害减少。青奈李变成了黄金奈李,身价也从1元/斤上涨到10元/斤(刘盾,2018)。尝到了甜头之后,潘国平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更加积极,并主动把这项技术在他所在地区进行推广,带动区域农民一起转型成新型职业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3.2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在推动广东省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课程内容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和安排。现阶段,广东省新兴职业农民主要来源于传统农民的转型、涉农院校的学生和农业企业家。不同群体对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课程内容的需求明显是不很大差别的。针对传统农民群体,课程内容应该充分考虑到培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体。针对涉农院校学生,可以多普及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地知识,多提供一些下乡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们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巩固创新所学。针对农业企业家,则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强调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现代企业运营必备的内容。

仲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目前的师资库已涵盖高校专家、政府政策专家、企业管理和创业专家、田间优秀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基本能满足不同培育群体的学习需求。但目前基地所编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内容还只是针对传统农民的新农业技术知识,关于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品牌建立与管理、网络营销等发面的内容还有所欠缺,之后仍可以进一步丰富完善。

4.完善相关配套跟进惠农激励政策 4.1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

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于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逐步使“职业农民”一词从过去的身份属性表达转变为职业属性表达,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源源不断投身农业现代化伟大事业之中。

首先政府要联合涉农院校教授专家、农业产业代表和农民代表等多方力量严谨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标准。接着通过一系列规范有序的申请、考核、评估和公示流程后,授予申请者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并由农业部门统一备案。然后把该证书作为农民申请国家农业补贴、农业融资优惠和农业保险等系列优惠政策的依据,提升该证书的含金量。这有助于提升新兴职业农民的职业性和标准性(杨成明、张棉好,2014)。

4.2 创新惠农激励政策

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后,广东省政府还应该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惠农激励政策:第一是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广东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农民提供金融担保,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授信额度,支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创新或产业转型升级等活动;第二是提高农业补贴标准。对已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可以提高其农业生产的补贴标准,并提供专属的农业技术支持服务,与传统农民形成差异化,刺激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第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在向农民推广现代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时候,除了要向农民解释说明产品和技术的具体情况,还更应该为其提供农业保险服务,并对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农民提供差异化优惠,降低传统农民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时所面临的风险,打消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收益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齐乃敏.(2016).从被引分析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安徽农业科学》.第44期.第246-250页

颜廷武,张露,张俊飚.(2017).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探索与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41页

杨成明,张棉好.(2014).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第28期.第76-82页

郝志瑞.(2015).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世界农业》.第12期.第232-236页

夏益国,宫春生.(2015).粮食安全视阈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新型职业农民——耦合机制、国际经验与启示.《农业经济问题》.第5期.第56-64页

李国祥,杨正周.(2013).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农林经济问题》.第5期.第93-97页

王晓旭,张亮.(2015).农业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分析.《新型农民培育》.第5期.第29页

赵艳艳,姚秋菊,原玉香,张晓伟,蒋武生.(2015).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与实践.《农业科技管理》.第34卷.第2期.第59-61页

童洁,李宏伟,屈锡华.(2015).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第91-96页

金洁.(2016).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农业与技术》.第36期.第4-6页

马艳萍.(2017).当代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需要及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第29卷.第11期.第121-128页

叶星,徐辉.(2016).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SWOT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第27卷.第17期.第272-273页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2016).2016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篇3: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 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个问题, 只有深刻理解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才能确定什么样的人能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从字面上看有3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是指区别于过去, 是创新的、新式的;职业是指身份象征、社会角色;农民说明了他必须是一个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总体来说, 新型职业农民相对于传统农民, 不再仅仅是维持生计, 而是将农业作为产业, 充分地进入市场, 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主要表现在选择权不同、流动程度不同、素质条件不同、经营方式不同以及规模化经营的程度不同。综合各种看法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状, 笔者认为, 新型职业农民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 以农民作为自己的职业, 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 而且通过投资、生产、管理、销售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取得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情况分析

2015年果业办的培育任务是100人, 年龄要求在18~55周岁之间, 全部是从事马家柚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民。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 获得了培育学员的个人基本特征、培训需求、培训效果、培训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

2.1 培育学员基本特征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此次参加培育的男性所占比例为89%, 女性所占比例为为11%;从学历层次来看, 大部分为高中学历, 占比为52%, 而小学和本科占比很小 (比例为9%) , 说明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从年龄结构上看, 大部分为40岁以上, 占比为70%, 相对于其他地方, 此次培训学员的年龄较轻, 主要原因是马家柚是广丰的一个新的农业产业, 前期投入大, 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 相对来说, 种植规模大的多是在外打工返乡人员, 而老年人因为自身文化较低, 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 没有参加培训。

2.2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原因

此次参加培训的人员都是从事同一产业的人, 同时90%的学员都参与了广丰马家柚种植。他们来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新技术、新理念, 占比达到85%;有9%的人是为了获得证书, 现在国家的政策或多或少会优先倾向新型职业农民;剩下的有的是因为培训不要钱, 包吃住, 见识下培训场面, 和大家聊天增加朋友等。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培训学员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知识是极其渴望的,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2.3 培训内容的调查

根据培训前期的摸底和培训后期的访谈, 学员在培训内容上主要有3点意见:一是师资选择上, 更喜欢有专业理论知识、有相关实践经验的老师, 而不是越大牌越好;二是技术和知识选择上不能脱离实际, 尤其是马家柚大都栽在山地上, 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应该重点放在能切实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技术上, 而不是生搬硬套;三是教材内容刻板、专业术语难懂, 不便于理解, 培训时需要教师用生动的比喻、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 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2.4 关于培训形式的选择

从培训形式的选择来看, 21%的学员喜欢的培训形式是在教室听老师讲课, 这部分大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年龄较轻的学员, 75%的学员表示更喜欢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 老师在果园对实际生产问题面对面指导, 仅有4%的学员表示对培训形式无所谓。鉴于马家柚栽植管理实用技术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后期培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实训, 通过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形式, 在果园把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果农。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路与建议

果业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 总结了经验, 也发现了问题, 让大家深切地感觉到农民培训方式、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因此, 应该改变传统的、固化的培训教育形式, 探索出一条以农民为主体, 以“打基础、管长远”为宗旨, 以科学、实效为目标的农民培训道路。

3.1 把握个性需求, 建立农民档案

培训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不是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 而是要结合农民创业和个性需求, 把培训工作渗透到农民的生产实践中, 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让农民想学就学, 随时可学。一是注重前期摸底, 切实了解农民的需求, 并将各类需求分门别类, 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二是要具体针对一个产业、一个问题实施培训教学, 比如果业办这次只针对马家柚这一产业开展培训, 将一个产业的技术难题讲深讲透, 而不是大而空, 样样都讲、样样不深;三是要建立农民档案, 不同的农民因为年龄、学历等不同, 而导致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一致, 不能以偏概全, 要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产业建立各自档案。

3.2 找准培训方式, 办好农民课堂

现代培训必须从传统培训上跳出来, 要吸收传统培训方式的精华, 同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 跨越面对面教学的模式, 办好农民课堂。比如, 果业办借助微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建立了“广丰马家柚”微信群, 邀请马家柚种植户一起探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交流经验, 既便捷又实用。另外, 针对不同种类的培训, 选取不同的培训方式, 如技能类培训, 主要针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可采取田间直观的教学方式。管理类培训, 受训人员文化层次较高, 理解能力强, 可以举办短期的培训班。

3.3 提升培训师资, 保证教学质量

提升培训效果和质量, 除了对培训学员的选拔外, 还应对授课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的把关。授课教师的选拔不应只看重他们学历的高低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而应该将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各个环节、能够解决具体的农业问题的专家聘任为授课教师, 建立一支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此次果业办选择的教师都是县内从事马家柚产业多年的高工、技术员, 通过结合多年的马家柚生产管理经验、平时遇到的问题, 举一反三, 获得学员的共鸣, 也容易掌握理解。

3.4 构建服务平台, 建立联系帮扶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能因完成上级任务而停止, 也不能因获得证书而停止。要构建老师———农户、县———乡———村等各类服务平台体系, 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培训和技术指导, 把农民打造为“土专家”, 打造成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头指导作用, 使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辐射到千家万户, 大大提高科技培训效果。果业办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按照上级要求只有15天, 但实践实训上却跨度很大, 从马家柚的种植、抽梢、开花、结果、收获、施肥、修剪、病虫防治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指导, 培训教师与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了帮扶关系, 全程培训和指导。

总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要把更新农村专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长期化、经常化, 要构建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 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

参考文献

[1]刘宇.辽宁农民科技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J].农业经济, 2011 (4) :96.

[2]腾卫双.河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思路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36) 22744-22745.

[3]赵培芳, 李玉萍, 姚晓磊.晋中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 5:90-92.

[4]由建勋.我国职业农民的产生及其发展对策[J].职业时空, 2005 (18) :20-21.

[5]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及其成长环境[J].农民科技培训, 2013 (5) :6-9.

[6]耿丽敏.探究河北省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农村科教, 2015, 1 (下) .

篇4:精准发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体系是解决如何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问题的核心。整合教育资源,形成高、中、初“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网络学院等形式提供阶段性的培训课程、技术指导等非学历从业教育。中等职业农民培训主要依靠中专、农广校培训中心等对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的新农民提供较为系统的农业经营知识学历教育。高等职业培训则是依托以开设农业类专业为主的高校、高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农业经营者、农业技术员及农业科研人员等现代农业人才。

对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对民办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养老医疗保险补助等方式给予更多留人优惠政策,对未升学且愿意从事农业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享受免学费、补生活费政策。同时,积极探索创设农民职业教育基金等形式,鼓励和吸引企业及个人参与到农业职业教育培训筹资中来。

要加快制定统一明确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标准,参照加拿大、德国等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设计,逐步探索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接受农民职业教育资格认定相挂钩,建立农业职业资格的准入制度。政府对取得资格证书的职业农民给予财政补贴、金融贷款等多项扶持政策。

篇5:议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郝建海

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摘要:根据宜阳地区的现状采用土地托管的方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培养专业的农场主,专业的农场主是什么呢?也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什么?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又是什么?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土地托管、农场主

中国农民是最伟大的群体。革命战争胜利离不开人民、新中国时期,是农民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基金、改革开放时期是农民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可以说广大农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现阶段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更离不开农民,事实证明现代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是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教育农民是实现国家长久发展的基本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也是破解“谁来种地”、推动“三农”发展的根本制度变革。

一、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由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化工业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陌生”留守农业人群呈现老龄化、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寻找农业的继承人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解决了“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核心主体,改变以往一家一户耕作经营方式,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共同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风险与责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没有高度知识话的农民,就没有高度现代话的农业。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中老年人为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超过50%,出外务工的60%以上是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没种过地,也不愿意回家种地,今后“谁来种地”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只有抓住那些有意愿、有能力务农的农民,对他们进行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才能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化、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

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八分之一,第三产业的四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发展现代农业,必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从那些方面入手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办法,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可以获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他们可以免费看病,还可以拿到养老金。

(1)教育培训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的核心内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改造,逐步建立成依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台,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先进的培训模式、理念,要根据农民的特点和生产特点,既接地气又灵通多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能注重数量,而要在质量上取得突破,着重从生产型、创业型和服务型三类人才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一是以家庭农场为生产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意识和辐射能带动能力,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的职业农民;二是以返乡农民工为创业代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意识和管理能力,领办和创办农业生产化经营企业的新型职业那你;三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区域经理人为服务型代表,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掌握一定

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技能,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2)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民培训项目的支持,但是由于农民居住分散,文化程度不同,从业范围广泛,长时间集中学习十分困难,仅在教室里又很难学到生产实用技术,加上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品种多、技术高、周期长、环境要求千差万别等原因,决定了农民职业教育必须覆盖面广、专业门类多、技术含量高、教学内容丰富且要通俗易懂、随时随地满足求学者的需求。因此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应运而生;建设以合作社为平台的培训主体,就是以合作社为依托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资源共享构建群体优势,共同抵御市场经济风险。最终通过合作社的平台实现:农厂对接、农超对接、农政对接,即农场和生产、收购厂家的直接接触,农产品和超市的直接接触,农民和政府的直接接触。

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

国家政策就决定了农业的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的关键点,只要出台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才能激励更多的有志青年从事农业,才能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国家法律的支持,只有完善国家面向农业的法律条例、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也可以得到和城市人一样社会的保障,还有农业补贴、保险补贴、购买土地补助、减免税收,才能慢慢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内心对农业的抵触心理。

农业从业者的资格认证

农业生产经营者需要有务农的资格证书,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证管理工作只有通过专业的认定,才能确认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扶持新型职业农民。(1)认定的标准:根据申请人的从业类型,分类管理生产型职业农民、经营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

(2)申请人组织培训:依靠合作社的平台组织申请人进行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3)结业资格认证考核:培训结束由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资格认证考核。

(4)制定每月的强制交流学习制度: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篇6: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培育工作任务

根据省、区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我区紧紧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结合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任务,分类型制定了培育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标准,动态管理”原则,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择优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有序推进新兴职业农民培育。我区20xx年培育目标任务为专业技能型畜禽繁殖员110人,两个班,分别为肉牛培育班50人,生猪培育班60人。

二、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培育资源库

1、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抓好抓落实,我局认真遴选,组建学员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单等广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入到养殖企业、村、组进行调查摸底,并在自愿申报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人员信息情况登记注册,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共登记入库的人员达230人,然后再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库中,建立学员档案。在培训时,依据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从实用人才信息库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员,重点遴选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民参训,将有意愿创业或扩大农业产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优先纳入培训范畴,从而避免了新学员在注册时登录不上系统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员重复参加培训的问题。

2、坚持农民自主申报和基层主管部门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培育对象。登陆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系统或手机下载“云上智农”APP实名注册,在线报名。培育对象年龄一般不超过60周岁,年农业服务收入4万元以上,包括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等。同一培育对象三年内只享受一次同类培训。

三、进行“土洋”搭配,组建培育师资库

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我们组建有师资库。为充实师资团队,我们不仅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还将本地有较强生产经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土专家”充实到师资队伍中,进入我区师资库的专家教授有25人。例如周健,华农毕业,原正大畜牧公司副总,主抓生猪生产,现在自主创业,是生猪疫病防治方面的“土专家”;毛喜,喜旺旺公司总经理,在生猪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杨万坤,金牛公司老总,与牛打交道有30多年,是肉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方面的“土专家”。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安排,从师资库中选择专家以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答疑,从而最大程度的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实用的专业知识,提高养殖水平。

四、认真开展培训,打造精品课堂,做好实训

1、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农时季节和学员工学矛盾,采取“分段式,重实训,体验式”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开展小班教学,提升农民参训积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一班一档”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展开培训。培训理论授课时间为50%,实训、见习时间为30%,研讨、交流、考核时间为20%左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时填报实训基地库,确保每个产业、每个岗位有实习基地,每个培育对象能实践、会操作。利用云上智农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网络课堂。

2、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的适合畜牧养殖特点的培训教材,共选购1、《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2、《农民智能手机应用手册》3、《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4、《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教育与礼仪》、5《高效养牛技术》6、《猪病防治实用手册》600余本,制作教学课件8个,印发讲义400份,印发资料余份。

3、为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培训内容,从师资库中选聘优秀老师,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方便老师有目的地提前备课。在培训时,合理设置课程,不仅要对学员进行专业技能提升培训,更多的是要加强创业理念、经营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培训方式上,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外,还积极推广体验式、案例式教学,学习各地新型职业农民优秀代表、典型案例,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4、有目的性的选好实训基地,做好实训。我区共建有实训地8个,例如生猪培训,我们选择喜旺旺公司;肉牛培训,选择金牛公司;蛋鸡培训,选择圣迪乐公司。我们选择的这些公司,都是在我区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对学员的学习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在观摩时,我们安排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解决学员提出的养殖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在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让学员们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达到融汇贯通,学为所用,将实训基地好的做法应用到自己的养殖中去。

5、严格考勤管理,每节课点名,严格请销假制度,将考勤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交流探讨,让学员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分享交流经验。

五、解疑答惑,搭建远程服务平台

为更好的巩固培育效果,为学员提供一个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建有襄州区畜牧技术培训QQ群3个、微信群3个,邀请所有师资团队老师及参加培育的学员全部参与其中。通过QQ群、微信群,学员们可以进行价格信息、原料采购、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而且遇到疑难问题,还可以与专家进行远程视频,随时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加强培育监管,做好后期跟踪服务

每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结束后,我们都要针对每期参加培育的学员制定后期跟踪服务方案,印有跟踪服务纪录本,保证每位学员我们每年上门服务2次,同时我们还会不定期的组织老师到学员家中进行回访,发放技术资料,了解学员实际情况、生产遇到的问题,针对了解的情况制定解决办法。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情况,我们也会邀请老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中俄民族性格对比下一篇:铁西小学党支部深入开展“四比三优两满意”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