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2024-07-14

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石坡镇中心小学

一、营造贴近生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教学本节课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抽象、很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教学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 应该通过管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人士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我们版期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就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的走进了教学中。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加学生积极发言2的自信心。上课既有语言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多对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一次,再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一时难以接受,以后还要不断的改进!

篇2: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来源于: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自己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及课本第52页的练一练,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同时又安排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篇3: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 那么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白雪公主的故事。 (课件演示: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在森林里与动物们正玩得开心, 忽然刮来一阵黑风, 白雪公主不见了, 空中传来巫婆的声音:“白雪公主被我抓到城堡里去了, 要想救出白雪公主, 首先得数出我的魔盒里装有哪几种图形, 每种各有几个。)

师:你们想帮助小矮人救出白雪公主吗?

生: (异口同声) 想。

师:大家看到大屏幕, 先数数有几种图形, 再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课件展示:盒子里装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种图形, 但这些图形出现时是杂乱无章的, 学生只能数出三种图形, 不能数出每种图形的个数。)

师: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统计》。 (板书课题) 我们已经数出了三种图形, 老师把三种图形的名称写到黑板上, 同学们再数一遍, 看到哪种图形就大声地把这种图形的名称念出来, 老师来记, 好不好?

生:好!

生在下面大声地念, 老师在相应的图形下面画“√”。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完成了任务。 (三角形7个, 正方形5个, 圆形4个。)

(二) 给出问题, 自己解决

接着投影仪出示统计表。

师:大家看到屏幕, 这里有张表, 这张表叫统计表, 哪位同学能帮老师填这张统计表。

学生一看就知道是刚刚数的这几种图形,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一种图形的空格, 其余的由学生分组自由完成, 效果很好。

接着老师出示统计图。

先由老师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一种图形的画法, 并告诉学生注意:

1.数清格数;

2.从上往下涂;格子要涂满, 但不能出格。剩下的图形由各小组自由完成之后,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三) 利用故事, 巩固复习

师:我们已经数出了各种图形的个数, 白雪公主救出来了吗?

(大屏幕展示:巫婆继续说, 你们可以接走白雪公主了, 但别太得意, 我在你们回家的路上设置了陷阱, 你们必须数出有几种陷阱, 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

大屏幕展示:在小矮人回家的路上, 巫婆设计了火、水、毒、刀四种陷阱。)

师:谁能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除了在每种图形名称下面打“√”, 还有别的方法吗?大家想想。

生1:可以打圆点。

生2:可以打三角形。

生3:可以画正字。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叫一位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数, 谁愿来试试?

学生跃跃欲试。

老师叫一名学生来记, 下面学生读出陷阱名称。

老师拿出统计表和统计图, 由学生自由讨论完成, 然后叫学生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展示完成过程, 其余学生说出完成的优点和缺点。

(三) 给出空间,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白雪公主安全地回到了家, 各种动物都来祝贺, 同学们帮着数数有几种动物, 每种动物各有多少?)

学生自己数 (方法同上) 。

学生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

接着老师出示问题:

1.哪种动物来得最多?是多少?

2.哪种动物来得最少?是多少?

3.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

学生回答后, 老师又说: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兔子来了多少?

生2:猫来了多少?

生3:兔比猫多多少?

……

二、案例反思

(一) 利用故事, 引人入胜

这节课可以说是贯穿于故事中进行的, 在导入时就一下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转移到了课堂上, 为该课的顺利展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年级学生还处于无意识注意为主阶段, 当中途学生感到厌烦时, 故事又把学生拉回了课堂。课堂结束时, 故事给了学生一个美好的画面——白雪公主救出来了, 学生们很有成就感, 同时又很好地将这堂课的内容拓展延伸开来,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 故事数学真有趣

本来《统计》的教学内容是枯燥无味的, 而这节课反而让学生感到很有趣。

这节课在让学生帮忙救白雪公主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识。这样做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 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故事体验效果好

篇4: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习能力;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身为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課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中的课文,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而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

二、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吸引了学生,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平添色彩,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篇5:二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首先,我试着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事先设计好的一个事例,让学生能从生活中的事例,感知东西要分门别类的放好了,这样才不会出错,其目的也是为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所谓“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计算机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观察,操场上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参加了哪两项活动?”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接着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帮小动物们“发运动服”、“订午餐”等一连串的问题,产生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的意识。

2、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分类统计方法上,而是着眼于让学生感受统计问题的产生,体验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学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问题,引发统计的需要,这种需要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内在动力。

其次,我又试着在教学的安排上做了一点尝试。

1、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

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我的想法是: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让学生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学生自己动手完课本第95页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题。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同时又安排了活动和实践作业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统计的?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一下子发现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类呢?”,接着课件出示“中国象棋”和“积木”帮助他们开动脑筋,他们的想法会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我如果这样设计或许会更好些: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把看到的小动物“数一数记下来”,当学生用以前学的一个统计表来统计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几只,跳高、赛跑的动物各有几只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麻烦,那就是由于分类不清,让人很难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几只小动物(看图数是13只,看统计表算是26只)。这时,学生便对掌握更好的统计方法产生了期待。当学生面临这个新问题时,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思维异常活跃,都纷纷投入到寻找新的统计方法的探究过程中,我想这时的参与将会是更深层次的参与。

运用以前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记录”显然不够科学,别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为有了这种“挫折”,才激起了他们主动寻科学的统计方法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独立思考到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最后,把分类统计的方法告诉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始终是在自主探究,对分类统计这一方法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充分的经历了统计的过程。

篇6:二年级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在本课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有规律的游戏和讲有规律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找规律;接着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情境——老师的生日会场(即教材上的主题图),从而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很快地融入有趣的生动活动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安排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以学生喜欢的“生日会场”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篇7:二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十三周庞英萨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二年级这节统计课最大的变化就是统计图的每个格字代表2个单位。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喜欢的可爱的小动物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

本节课自我感觉最好的就是真正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但也存在一些遗憾,具体地说有以下这些不足之处:

篇8: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孙琪斌,上海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在教学定位上,他呼吁“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立意,努力挖掘数学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方式上,他提倡“学教一体,教学同步”。呈现其教学主张的专著《在学中教异步达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定为上海市“十二五”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

[前端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值得担忧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教育境界相对偏低的数学概念教学。具体体现:①不善于挖掘数学概念本身固有的育人价值,忽视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②课程意识较弱,不能较好地识别概念的学段特征,立足概念整体设计教学的能力偏弱;③通过对话促进数学理解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本文拟借助《圆的概念》的教学设计谈几点关于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境界的思考。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圆,以直观认识、定性感知为主;初中阶段的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义方式;高中阶段的圆,以圆的轨迹定义描述为主,侧重于应用圆的轨迹定义描述建立圆的方程。因此,初中阶段的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学情分析

按照正常的理解,初中学生理解“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所成的图形,这个定点是圆心,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这个定长是圆的半径长”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事实并非如此。

当带着“圆心O在不在圆O上”“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弦、半径、直径的区别与联系”“弧、半圆、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与学生交流时,意料之外的发言时常会不约而至。

(1)“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见下表。

(2)“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教学情况。

2012年在郑州上课,九年级某班学生曾分别用图1、图2、图3解释他们在课前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2014年在苏州上课,一位学生用图4中的阴影部分表达他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

(3)预料之外的课堂生成。

2010年在昆明上课,一位学生关于圆的二分之一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教学小结的环节仍然认为“半径是弦”。2014年在台州上课,出现了“圆心到圆边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发言。观看小学名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视频,发现学生用“圆边”“圆周”解释圆的情况很普遍。

[数据挖掘与问题提出]

“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圆是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而并非“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二分之一表示成图1、图3、图4的形状,说明学生对于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的范畴。

在教学小结的时候,学生仍然坚持认为半径是弦,这说明他依然认为圆心在圆上。

用“圆边”解释圆,说明学生不知道圆与多边形的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认知偏差,我们进行了提高概念教学立意的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①理解圆的概念(当堂达标率不低于80%,单元达标率不低于95%),理解“圆、弧、半圆”“弦、半径、直径”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堂达标率不低于90%);②在讨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问题;③了解我国古代与圆有关的研究成果,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与圆的概念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生活文化。

教学重点: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说理探究。

(二)教学活动预设

1.学情调研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圆?(古代车轮、呼啦圈、足球、鸡蛋、红绿灯、月饼、月全食、奥运五环、时钟等,图片略)请将不是圆的图形剪切至几何画板课件中的“非圆区”,到小结时,我们再来判断此刻的直觉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图片中的古代车轮、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侧面呈现了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成就,红绿灯暗示交通安全,月饼、月全食等图片为多边形与圆、弧与圆的后续交流埋下伏笔,时钟为引出圆的描述性定义以及弧的概念做铺垫。

(2)请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然后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圆的二分之一引出小学学过的半径、直径,为学习弦、弧等概念做铺垫;为教学目标样题“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做铺垫。

2.互动交流,在学中教

互动话题1:在画圆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圆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交流。

学生分别使用圆规、细绳、几何画板等工具画圆,教师借用学生绘制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圆的特点。

互动话题2:圆心O在不在⊙O上?圆心O若不在⊙O上,那么圆心O在哪里?由此引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活动:画一个半径长为4cm的圆,利用所画的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5,若圆0的半径长为R,点P到圆心0的距离为d,请讨论“点P与圆0的位置关系”与“d与R”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达标样题:已知⊙O的半径长为4cm,点P在⊙O所在的平面上,且与点O的距离为4cm。请与学习同伴一起,在小组内叙述点P与⊙O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作业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画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学生画出的不成功的圆解读画圆的关键:定点、定长。利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用达标样题,检测学生运用圆的概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

弹性预设:若出现与“圆边”(点在圆边上、圆边上的点等)有关的发言,则可运用下面的预设以及互动话题3进行回应。

已知,点O到直线1的距离为4cm,试在直线1上找出与点O距离为4cm的所有点。

如图6,过点O作1的垂线,垂足为点H,让动点P无限逼近H,只要动点P不与点0重合,那么Rt△OPH总会存在,因此OP>OH。若存在△OPH,自然就存在三角形的边。

圆则不然,依照“平面内到点O的距离等于4cm”的作图原则,则圆上的任何三点都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此乃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之一。

互动话题3:在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的比较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引出半径、直径、弦等概念。

达标样题:弦(正多边形的边)、直径、半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的迭代功能,设计圆与正多边形的课件,逐步增大正多边形n的值,进而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自然孕育其中。

互动话题4:弧、半圆、优弧、劣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容易理解;“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均在这个圆上”,则相对较难理解。为此,我们运用类比的方式,将圆与弧、圆与正多边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弧上的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但“到某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不一定都在这条弧上”。

例题:一个点与圆上各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1cm,最小距离为5cm,求这个圆的半径长,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你所确定的两点的距离为何最大?为何最小?

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且使AP最短。

解:

(1)若点A在⊙O外,联结OA交⊙O于点P (图7),则AP最短。

理由如下:设点Q是⊙O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接OQ、QA。在△OQA中,OQ+AQ>OA;又OA=OP+AP。

∴OQ+AQ>OP+AP。

∵点P、点Q在⊙O上,OP=OQ。

∴AQ>AP,即AP<AQ,AP最短。

(2)若点A在⊙O内,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具体证明过程请学生们课外完成。

综上所述,可得若点A不在⊙O上,那么作射线OA,则射线OA与⊙O的交点P就是满足AP最短的所求点。

3.呼应课前调研问题,异步达标小结提升

(1)利用教学达标样题进行达标检测,回应学情调研环节生成的问题。

(2)组织各个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检测关于圆的概念理解情况。抽测各个小组的4号学生(各个小组第4个学会的学生,简称为4号),运用各组4号的成绩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成绩。

(3)利用几何画板现场绘制大小不同的圆,度量圆的半径长与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不变量,由此引出圆周率π,引出我们国家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带领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4)分享几段名言,启迪学生走进数学文化的层面感受数学。

(5)讨论:为何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4.教学目标样题(略)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半径长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若有,请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若无,简述理由。

提高作业: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长。

拓展作业:以生活中的圆文化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自己对于圆的认识。

[专家点评]

这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丰富实例引入圆的图形,再通过学生自主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圆的概念教学,用简明、生动的情景与学生感悟活动作为数学基本事实的教学实效较好。

对圆的内容的教学设计合理,其中“求不在圆上的点到圆的最短距离”的探究有新意,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好的设计。

对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很精到,通过与其他图形比较、观察、归纳,所获得的圆的两个特点为以后的轨迹、方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篇9:论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學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王彦飞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篇10: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欢哪只羊导入新课,从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设计学生以自己小组所得的星数,来换取奖品的个数为素材(一颗星可换3个奖品),统计每个小组分别可得多少个奖品?并制成统计图。学生可自由制定一格代表几个单位,可延伸到课后完成,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11:二年级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看,这是谁?(出示:小白兔)仔细听,小白兔在说什么呢?

(电脑播放小白兔说的话:小朋友,今天,我要去参加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我想带大家一起去,你们想去吗?)

生: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演示“动物运动会”热闹的场景)

师述:瞧,森林里的动物运动会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着,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吧!

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按运动项目统计。(1)提出问题。

谈话:瞧,小白兔是这次运动会的总指挥,他想请小朋友帮个忙,为这些运动员做好服务工作,你们愿意吗?(电脑播放录音:我请你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请你给参加跳高的每只动物发一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长跑的每只动物发一件绿色的运动服。)

该分别发几件呢?小朋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小组里悄悄地说说看。

(学生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统计出参加跳高和参加长跑的各有几名运动员就知道了。)

(2)收集数据。

谈话:对,也就是按运动的项目进行统计。(3)整理数据。

出示第一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统计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注意巡视。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4)交流汇报。

展示各小组的统计表,组内推荐组员汇报。(5)分析数据。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小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其中跳高的有5只,长跑的有8只,跳高的比长跑的少3只。)

这张统计表是按什么来统计动物的只数的?(6)解决问题。

提问:小白兔的第一件事情能解决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电脑演示:给跳高的动物发5件红色的运动服,给参加长跑的动物发8件绿色的运动服。)

2. 按动物种类统计。(1)提出问题。

谈话:小白兔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

(录音:比赛这么激烈,运动员们都非常辛苦,为了给它们增加营养,补充能量,请你为每位运动员定一份可口的午餐)

小朋友想一想,小狗最喜欢吃什么?那就给它定一份什么套餐?给小兔定一份什么套餐?小猴呢?该分别定几份呢?小朋友,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回答。)(2)收集数据。

谈话:对,也就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3)整理数据。

出示第二个统计表,学生分小组统计,教师继续巡视。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4)交流汇报。

展示各小组的统计表,组内推荐组员汇报。(5)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张统计表是按照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一共有13只小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其中小狗有5只,小兔有2只,小猴有6只,小猴比小兔多4只„„)

(6)解决问题。

提问:小白兔的第二个问题能解决了吗?你能看着统计表回答吗?

3.归纳小结。提问:仔细观察统计表,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分类的标准不同,统计的结果也不同,多媒体闪烁:项目、动物种类)

教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是不同的,具有多样性。)

[设计意图: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1、(1)谈话:学习到这儿,让我们休息一下,老师请大家看电视,好吗?

播放一段有关于体育运动的录像,问:这是什么节目?

体育节目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增强我们的体质。

播放一段有关于文艺运动的录像,问:这又是什么节目呢?

经常看文艺节目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播放一段动画片,问:这是我们小朋友经常看的什么片?(2)出示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哪类电视节目最受同学们欢迎呢?先在小组里统计一下,组长负责填写。

①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看的一类电视节目。(组长负责统计)

问:怎么才能知道喜欢看体育片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同学们在计算时,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笔在白纸上记录后再计算。

②全班交流,组长报出统计的结果,师生共同听算合计,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分析: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我们班的什么情况?(3)谈话:看来,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最喜欢看动画片,那你们平时看些什么动画片呢?老师这儿有4部动画片,哪部最受同学们欢迎呢?赶快先在小组内统计一下,再来交流。(学生仿照上次的做法调查统计、整理数据,师生共同合计,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4)提问:想一想,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我们班的什么情况?两份统计表各是按什么来统计人数的?

2、课件:(1)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按形状来分,有哪些图形?这张表里有两种图形的名称没填出来,我们应该先把它们填出来。(电脑出示:正方形、圆形)

那如果按颜色来分,除了红色以外,还有哪些颜色?(电脑出示:黄色、绿色)

学生在小组里统计,组长报出小组统计的结果,师生共同听算合计。

分析: 这两张统计表正确吗?如果错,问为什么是错的?

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对,我们是在对同一件事物进行统计,所以,合计应该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

3、师:统计的范围很广,除了可以统计以上这些东西,还可以统计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统计一下我们班男女生的人数。先在小组内统计一下,看哪组小朋友统计得又对又快。

组织学生开展统计活动,师生共同听算合计。

分析: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我们小朋友现在学习的科目很多,有语文、数学,还有什么?全班小朋友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呢?先在小组内统计一下,快!

全班统计,组长报出小组统计的结果,师生共同听算合计。

那么,哪些小朋友最喜欢语文呢?为什么?

最喜欢数学的小朋友来说说理由看?喜欢英语的呢?喜欢艺术的呢?

师:其实,现在我们所学的科目,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为将来打基础。

除了这两张统计表告诉我们的情况,你还想了解我们班的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和动画片和你最喜欢统计科目,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其实让学生选择想统计什么,无形中又是一种对统计知识的锻炼与运用。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进一步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

四、回顾总结,布置实践作业

1、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评这一节课的收获)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同一件事物根据不同标准来统计的情况?(学生自由发言:汽车可以按品牌、形状、大小、颜色等来分,叶子可以按形状、大小、颜色等来分„„)

3、谈话: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统计就在我们身边。

篇12: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设计

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

姚坤凤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94、95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和方法。2.认识条形统计图中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操作统计表、统计图、水彩笔、玩具图。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复习引入新课 出示统计图回答问题。

1.每个小方格代表()人。

2.喜欢吃()最少。喜欢吃()的人最多。

二、探究新知

1.收集、整理数据。

①复习收集数据的方法。②小组合作收集四种玩具的数量。③填写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①小组探讨一格代表几个单位。②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③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13:二年级统计教学反思

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空白统计图、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体会生活数学 (略)

二、自主探究, 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1. 形成冲突

师提问:三年级时, 近视人数男生多还是女生多?多多少?

生:老师, 把课件回到男生那一页, 让我们再看看。

师:你为什么要老师把课件回到男生那一页?

生:因为我们要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近视眼人数进行比较, 看了女生的, 还要看男生的………

师上下翻动课件。

师:像这样把两个统计图分开来比较, 你们感觉如何?

生:麻烦。

师:那孩子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让我们能更快速地、比较容易地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呢?

生1:把两张统计图合在一起。

生2:画一个统计图就够了。

师:那统计表呢?

生:也可以合在一起。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师:对, 将两个简单的统计表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现在请孩子们根据这个统计表, 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让我们能更方便地比较出男生和女生的数量。

【复式统计图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从单式统计图到复式统计图, 教师巧妙的设计了比较男女生近视眼人数的多少的教学环节, 当学生发现两个单式统计图不方便比较时, 自然会想到能否把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统计图画在一张统计图上, 复式统计图的知识学习自然生成, 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究

(1) 师:“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2) 学生尝试制作复式的条形统计图。

交流: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

生1:把两张统计图简单的画在一张纸上。

师:对画的统计图想说点什么?

生:绘图繁琐, 而且不方便比较。

生2:统计图中同一个年级的男生和女生条形分开, 并且每一个条形都标注年级和性别。

生评:要用很多汉字来区分年级和性别所以麻烦;不能很清晰地看出各个年级的情况。

生3: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的条形并列, 并且在每一个条形上用文字标注来区分男生和女生。

生评:很明显地对比男生女生, 但这样标注也太麻烦。

生4:在第三种的基础上, 加上区分的标志。

生评:简洁, 方便比较。

生5:统计图中男生和女生的条形重叠在一起。

生评:如果数据大则受篇幅的影响;如果男生和女生某一项数据相差不大的话仍然不太方便比较;但这种统计图对于男生女生总数的比较是比较明显的。

(3) 引导:像这样的统计图, 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个标志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图例。 (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和“图例”并正确地示范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二年级男女生近视人数直条的画法。)

(4) 作图:学生自主完成自己的统计图。

【制作复式统计图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同桌合作学习的方式, 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3. 对比分析

师: (对比)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

生1:单式只表示一种人或者事物数量的变化。复式同时表示两种或几种事物数量的变化情况。

生2:复式统计图必须有图例, 用于区分不同组的数据。

生3:复式统计图能让我们发现更多信息, 了解更多情况。

师: (分析) 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男生近视人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一直在增加。

生2:女生近视人数从二年级到四年级也一直在增加。

生3:从二年级到四年级, 每一年都是女生近视人数比男生多。

生4:男生近视人数和女生近视人数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师:那面对这种情况, 你有什么要对同学们说的呢?

(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充分给与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大胆展示、汇报不同的设计方案, 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 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主动获得了知识。】

三、巩固应用, 拓展思维

1. 基础练习

师:说到孩子们用电脑, 老师很想知道你们平时上网最喜欢干嘛呢?

师: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播放视频

师:昨天老师统计了咱们班孩子使用电脑的情况, 如下:

(出示2010级四班使用电脑情况统计图)

学生分析

2. 综合应用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咱们的日常生活, 它还可以用于很多领域, 比如: (出示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月销售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教材第101页第2题。)

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你是商店经理, 下个月进货时有何打算?

3、拓展

向同学介绍自己见过的复试条形统计图。

介绍其他类型的复试条形统计图 (课件) 。

四、回顾知识, 总结全课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生活、生产实例, 重点引导学生对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以及对未来做出科学决策,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进一步深刻的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无处不在。】

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 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 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 重视制图的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 在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 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总结以下几点: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做为教学内容

以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近视眼人数的调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数据来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教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有兴趣, 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 从中了解多种信息, 并提出各种问题, 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索, 探究出制作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我启发学生, 同桌两人合作尝试制作统计图。问学生“复式统计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 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幅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精心设计的提问, 立刻引起了学生要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欲望。在画图的时候我要求同桌之间互相提醒:画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地方?因为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知道了怎样画统计图, 所以, 紧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统计图。之后, 我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 比较其中制作的优缺点,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制图的分析能力。

三、让生活成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鉴于教材例题“某地区城镇、乡村人口的统计图表”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 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 本案例大胆地将例题变成学生熟悉的实物信息——本班学生近三年近视人数情况, 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他们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发现并感悟到利用单式统计图解决“比较同一时间段男女生近视人数谁多谁少”这样的问题不太方便, 从而产生了“需要将男、女生的近视人数情况绘制在同一张表格中”的学习需要, 并想办法自己尝试解决。

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有一定实践价值的问题或项目, 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交流。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尽量做到学生已会的老师不教, 例如:统计数据、画单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能相互教会的老师也不教, 例如:学生制图作品展示将两个单式统计图简单的并列在一个统计图上, 学生立即质疑这样的画法比较起来仍然不方便;展示同一年级两个直条分开画, 学生质疑这样比较起来仍然不方便, 并且每个年级的数据看起来不明显;直条形状相同, 通过在每个直条用汉字来标示男女的, 学生帮助解释“这样的标示方法太麻烦”并引出图例, 他们用自己的经验解释图例等等, 这个过程中, 教师充分给予时间,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教在学生困惑处, 例如教师只是提示图例, 在黑板也只是示范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二年级男女生近视人数直条的制图过程, 其余的年级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

篇14:“简单的统计”教学片段与反思

一、让学生经历过程

1.提出问题。

师: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班借书的日子,你们喜欢借阅什么书呢?

生(七嘴八舌):故事书、科幻书、漫画书、童话书……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图书,但你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能听明白吗?怎样才能知道喜欢什么书?你怎样调查?

生:一个一个依次说。

生:一个一个说太浪费时间,可以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

生:可以先统计一个小组的,再统计全班的。

2.收集整理数据。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种类写到自己的名字下面。(学生活动。教师个别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说用什么方法统计数据。

生:先各组汇报统计结果。

生:再把各组的数据加起来。

师:就按同学们说的做,加的时候要细心。

(学生自主统计。)

师:请把你统计的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用打?菖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

生:我用画“正”字法统计,因为正字正好5笔,一看就知道。

师: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我们班同学喜欢看什么书,我们可以画表统计,把数据填进去。(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

3.分析数据。

师:现在我们可以确定喜欢看什么书的人各有多少了。看了这个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反思]

1.关注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感悟。

联系本班学生借阅图书这一生活事实,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经历数据的产生、收集、整理过程,并通过学生的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提取有用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亲历统计过程,在统计过程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锻炼能力。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实的,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本节课的学习材料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给学生的,所需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活动中来,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人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人人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探究,亲历了统计的全过程。

3.关注有价值数学的体验。

数学只有回归生活,才显示出其价值,只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取生活素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选择,体现了多样化的策略,又使学生感受了数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让学生有效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然而,并非围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很多课堂上,因为孩子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意识,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多少实效,这也是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教学“简单的统计”——“统计某十字路口的机动车流动情况”,对我颇有启发。

师:我们掌握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统计东门口路段机动车流量情况。

(1)先引导学生看统计表,了解填写什么。

路段机动车通过情况统计表

时 分到 时 分

(2)学生议一议四种车辆的划分方法。

(3)放车辆流动录像(1分钟),学生看录像并独立进行统计。

(4)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统计有结果了吗?

生1:我用画正字法统计。来不及统计,放得太快了。

生2:我用画?誘的方法统计,也没能统计出结果。

师:为什么不能统计出结果来?

生3:录像放得太快了,统计来不及。

师:是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4:播放录像4次,我们可以一次统计一种车的流量。

师:播放录像4次,就要花4分钟,谁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5:我们可以4个人合作,每人统计一种车,这样只要播放一次。

师:这种方法好吗?(生表示同意。)

师:那就按这个方法去统计。4人一组,可以自由结合。

(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并且自己进行分工,每人统计一种车。)

(5)重新放录像(1分钟)。

(6)再次汇报统计结果。(各组完成统计表。)

师:通过刚才对(1分钟)机动车流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你知道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6:合作力量大,一个人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与人合作就可能完成。

生7:我了解了这个路口机动车的流量情况。

师:通过小组合作,我们统计出了机动车的流量情况。做简单的数据统计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统计的方法。

[反思]

设计“统计汽车流量”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欲望,产生“合作”的需求,通过合作学习,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合作不是被动的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是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率,认识到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意义,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上一篇:车间书记一封信下一篇:广告代理合同范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