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模式下物管理

2024-07-02

电子商务模式下物管理(精选3篇)

篇1:电子商务模式下物管理

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发展现状

摘要

主要写当前我国存在的配送模式。如自营物流配送,物流一体化,第三方物流,物流联盟。及此种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关键词 自营物流 物流一体化 第三方物流

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即企业自建物流系统,并且物流配送系统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己筹建并组织实施管理,实现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货物进行配送的模式。在我国,采用自营物流模式的电子商务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电子商务企业,他们引进JIT、ERP等管理系统,是为能实现控制物流供应链、降低成本和满足顾客多变的需求而投资组建的物流配送体系;另一类则是传统的大型企业经营的电子商务网站,他们已经具有自己的车队,和完成物流配送的专业人员,在开展电子商务时只需将传统的物流配送体系加以改进、完善。使电子商务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可以使之对供应链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且易于与其他企业其他业务环节密切地配合。自营物流有三个比较明显的优势:一是企业采用自营物流配送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其现有物流资源,包括企业的仓库、运输设备等。二是易于在配送的各个环节协调与配合,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三是采用自营物流模式稳定性强,可以让电子商务企业对供应链有更多的监控与管理,问题都在公司内部解决,可以更容易地保持供应链稳定。但是,采用自营物流模式所需企业资金的投入量是非常大的,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财力及物流资源。这种高投入、大规模使企业分散了运营精力,不利于企业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自营物流模式是一个庞大的物流体系,建成后需要企业的人员具有专业化的物流管理能力。但是就目前物流理论在我国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屈指可数,研究生教育也才刚刚起步,导致了我国物流人才严重短缺,企业内部也缺乏物流管理人员去解决电子商务中各种复杂多样的物流问题。

在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中,85818网站是国内电子商务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作为纯粹的电子商务网站,公司在创建之初就选择了自建物流配送中心。据相关数据统计,上海市相当大部分市民就是依靠这个配送网来完成日用饮水和其他消费品的采购。随着85818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85818网站基本上摆脱了上海的地域限制,它的经营范围已经辐射到北京、南京、武汉、福州、西安等八大主要城市。

物流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和德国就已经提出了物流一体化的现代理论,并在物流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他们的生产商供应商和销售商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物流一体化就是利用物流管理,使产品在供应链内快速移动,并使参与的各方都能获益,使整个社会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它是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它是物流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它的发展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物流自身一体化,微观物流一体化和宏观物流一体化。物流一体化是物流产业化的发展形式,它必须以第三方物流充分发育和完善为基础。实质是一个物流管理的问题。同时物流一体化的趋势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 Logistics,简称TPL)与自营物流是相对应的,也称为“外包物流”或者是“合同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完全依据双方共同签订的承包合同的相关规定来承担制定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重要形式,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的整体水平。在物流需求方面,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巨大,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国内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在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和行业分布的特点,主要遍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的物流收入的80%也是来自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并且从配送的产品来看,主要来自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几大行业,如电子产品、医药等。随着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就我国目前物流的供给情况来看,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在质与量上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服务功能也得到了显著完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仍不是很高,还只是停留在某一层面或某一环节上的网络服务。据《财富》杂志排名统计,在前1000位的企业中,超过了70%的企业实践着“物流外包”的政策。第三方物流被许多企业和产业所重视。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优点总结如下:

(1)有利于企业集中主业

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不能在每项业务上都有优势。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企业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运用集中于核心业务,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2)有利于节省费用,加速资本运转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者利用规模生产的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个环节的利用率实现费用节省。

(3)有利于减少库存

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先进完备的物流信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库存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了成本优势。

(4)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第三方物流利用完备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员工对整个供应链实现完全的控制,减少物流的复杂性;通过完善的物流网络和服务提供者,大大缩短交货期,帮助企业改进服务,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尚未成熟,配送服务标准化程度低,难以衡量物流配送费用;其次,企业需要向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准确传达企业需求,双方需要较长的磨合期;再次,电子商务企业若过分的依赖第三方物流公司,长期下来,就容易受制于人,在双方的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在我国,网上图书城当当网的物流配送就外包给了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来完成货物配送。当当网将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于后台物流管理,争取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当当网公司总监阎光说:“当当网在成立之初就没有打算建立属于自己物流配送体系,我们选择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不仅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发展公司的核心业务,而且在配送质量、送效率、配送服务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物流联盟配送模式

物流联盟(Logistics alliance)是介于独立企业与市场交易关系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是企业间由于自身某些方面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长期的七月关系。物流联盟是以物流为合作作基础的企业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实现自己物流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组织。其目的是实现物流联盟以获得双方的“共赢”。它是一种介于自营物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之间的模式,它可以降低以上两种物流模式的风险。一般来说,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的所在地往往是分散的,遍布在全国各地。一个物流企业不论实力再怎么的强大,其物流配送网络也不可能覆盖所有的地区范围。这就需要物流企业之间能够达成物流联盟,彼此相互之间交流各种信息,实现信息共享。物流联盟的建立有相对明确的战略目标,双方的合作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层面上的考虑,也就是说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背景上,而不是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短期或局部利益。另外,联盟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交易关系,同时也不存在控制和被控制的隶属关系。双方在密切合作的同时,仍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再次,联盟的出发点是为了“双赢”,需要通过合作获取大于各自“独立”或“对立”行动所获取的利益。利益是物流联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企业之间有共享的利益是物流联盟形成的基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跨地区的物流企业联盟成为可能。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得世界距离大大缩短,异地物流企业利用网络也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联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物流联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企业资源共享,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还可从物流伙伴处获得物流技术和管理技巧;而且也可以让物流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但是,双方组成物流联盟模式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点,这些会让电子商务企业改变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行为变得困难,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对今后过度依赖于物流伙伴的局面作周全考虑。第四方物流

第四方物流是1998年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率先提出并注册的。他将第四方物流定义为:一个供应链的整合者以及协调者,调配与管理组织本身与其他互补性服务所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第四方物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3PL自身能力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供应链中占用的时间趋近于零,大部分的流通时间和流通成本为物流所耗费,落后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物流成为制约供应链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2)企业物流需求的变化 在美国,许多的3PL提供商,协助管理和协调整个物流的运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货主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但是,当业务继续向前发展,客户需要得到包括电子采购,订单处理,供应链可见性,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包括集成与技术在内的各种服务时,这些3PL提供商就无能为力了。尤其当物流成为跨地区甚至跨国的全球运作是,托运人越来越追求供应链的全球一体化,这些跨国企业更注重与物流服务商在战略层面上的紧密合作,希望得到更好的物流服务。(3)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对供应链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和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开始重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即供应链的管理,以期通过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增强供应链的竞争能力,降低产品成本。

第四方物流的特点:第四方物流成功的关键在于为顾客提供最佳的增值服务,即迅速,高效,低成本和人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功能性一体化服务并扩大营运自主性。(1)第四方物流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其集成了管理咨询和第三方物流的能力,不仅能降低实时操作的成本和改变传统外包中资产转换,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供应链解决方案。(2)第四方物流通过影响整个供应链来增加价值 它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各个方面,既提供不断更新和优化的技术方案,同时又能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3)第四方物流企业拥有一整套的技能 真正的第四方物流不仅能够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还可以为整个物流过程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

2.1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服务模式落后

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于信息的交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没有在社会上得到普遍的认识。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导致配送效率低下,经常出现拖延交货期、出错等现象,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快速、准确、及时的现代物流服务要求。

(2)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税收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进行全球商贸活动时,涉及到各国的法律制度,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而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现代物流资源的再分配。现代物流企业跨区域开展物流业务时常常受地方保护主义困扰,发生经济纠纷时,有关的金融法规及行业标准对当事人之间经济责任难以确认。

(3)基础设施落后,电子化、信息化程度较低。

电子商务要求相对均衡的运行环境,要求企业有足够的后台支持系统来响应对方的即时服务请求,目前,市场达不到应有的经济网络规模,网络基础薄弱:网速慢、出口带宽不足、资费过高,现代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和配送管理手段更是落后,道路的建设、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仓储设施的现代化配置、配送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物流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等问题亟需解决,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协同发展。

(4)人才的稀缺。国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人才严重缺乏,无法为新的体系建立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成为目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5)物流配送成本高 物流配送成本过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配送不仅仅是面向批发商和零售商,还要直接面对大批的最终消费者,而且电子商务不受时空上的限制,因此很难形成一种集中的有规模的配送流量,由此造成配送任务复杂而琐碎,成本居高不下。其次,尽管电子商务免除了店面成本,但是商品的仓储费用仍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大大的增加了物流配送的成本。再次,我国物流的发展呈现出部门化,区域化的特征,相互之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因此,针对配送成本过高,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实行经济配送。经济配送要考虑到配送成本与配送服务之间的二律背反问题,不应一味只考虑降低成本,而影响了配送的服务质量。可以针对不同目的的消费者给予不同费用的配送方法来选择,以保证配送服务的水平

(6)物流配送质量低

在我国,物流配送质量低是制约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又一“瓶颈”。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质量低主要表现在准确率较低,安全性差,货损率高,配送不及时等。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电子商务企业与其它的配送公司签订配送协议,交给他人完成配送业务。电子商务企业与这些独立的配送公司在信息沟通上、账务交易上、经营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配送操作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的脱节,出现配送不及时,给客户送错货,忘记送货或者无法送货等让商家与客户皆不满意的现象。其次在配送的过程中由于货物包装不当、物流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管理存在缺陷,因此出现了配送部分环节出现脱节问题。

(7)资源严重浪费

根据国外关于物流企业配送的调查显示,平均一个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负责70个店铺的送货,只需要4-5辆车。而在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的配送中心平均每辆车只能承担2-3个店铺的送货,从而导致了物流配送规模小,部分车辆的闲置等问题。另外,由于我国还未形成规模以及商品运输管理方面等原因,我国配送中心统一配送率仅为60%左右,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80%到90 %的统一配送率,差距还相当大;配送率低造成人员闲置,运输设备不能充分利用,配送中心运行效率低,经济效益差,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2.2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问题解决方向和发展对策

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方面涉及到的问题,需要从下面几个方向进行解决:(1)加快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开放物流业市场,是物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2)大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中国的物流,人才是关键,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训,满足我国近期对物流人才的需要。(3)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合理布局 各物流企业应加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科学布局。(4)提高科学的物流管理水平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完善物流行业标准,并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国外有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加强合作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5)加强配送的计划性 在配送过程中临时配送,紧急配送货无计划的随时配送是大幅度降低配送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未能考虑正确的配送方式及恰当的配送路线。(6)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 根据本企业业务发展需要与财力的可能,建立和建设可靠的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7)实行共同配送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几个企业联合,集小量为大量,共同利用同一配送设施或配送车辆的配送方式,实现合理化配送。(8)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复杂,物流业外包是适应社会生产专业化社会分工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第三方物流能提供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远远优于制造、流通企业自营物流的营运质量和效率,为其解决了降低成本、减少库存、扩展市场、增加效益等难题,实现了“双赢”的目标;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可以凭借信息技术对市场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与生产或销售企业自营物流来说,第三方物流模式在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理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方物流给生产企业带来了众多益处,可以让企业专注自己的主业,有利于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费用,减少资本积压;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库存;分散因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有限所产生的存货、配送等风险。而这些优势可以恰恰弥补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不足。国应该鼓励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物流企业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服务功能,为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提供基础和平台。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评价的常用方法

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评价的方法可以大致被分为定性的评价方法和定量的评价方法两个大类。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指凭借评估人员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借助经验和逻辑判断能力来进行评价的一类方法,如德尔菲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使用定性评价法,要求评估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在不完善的数据资料中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定性分析法不受统计数据的限制,可以发挥专家的智慧和经验,操作简单,可以避免和减少因统计数据不足导致不精确而产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评价结果易受评价人员主观意识的影响以及个人经验、知识的局限。因此在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很少单独使用定性的方法。而定量的分析方法是指借助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决策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如层次分析法,最优化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定性的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典型的定性分析方法之一,它又称为专家打分法,是由美国著名的咨询机构——兰德公司发明的。它是以古希腊城市德尔菲的名命名,表示集中众人的智慧预算准确的意思。用德尔菲法进行定性分析的主要程序有①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确定调查内容。②聘请若干专家,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征询调查。③专家根据调查表所列问题并参考有关资料并以匿名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④整理专家们的意见,并及时把他们这些不同的意见及理由,还是以匿名的形式反馈给各位专家,第二次提出自己的意见。

⑤经过多次反复地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会逐步趋于集中,最后众多专家获得趋于一致的判断结果,且结果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匹兹堡大学萨泰教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分析多目标、多准则复杂风险问题的有力工具,它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单、适用面广、系统性强等特点,便于普及和推广。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原理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详细的论述。

(3)最优化方法

最优化方法也称运筹学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最优化方法的目的在于针对所研究的系统求得一个合理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最佳方案,发挥和提高系统的效能和效益,最终达到系统的最优目标。最优化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正确建立和使用模型。最优化方法几种常见的问题和模型如下:

① 线性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单纯形解法和运输问题 ② 动态规划: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

③ 资源分配问题:将数量一定的资源恰当的分配给若干个使用者,使总的目标函数最优

(4)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是模糊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学方法之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在确定评价因素、因子的评价等级标准和权值的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以隶属度描述各因素及因子的模糊界线,构造模糊评价矩阵,通过多层的复合运算,最终确定评价对象所属等级。模糊数学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模糊不清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充分的概念性结构,并用数学的语言去分析、解决它们。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模糊、难以定义的,并难以用数字描述的变量。在电子商务下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一部分虽然难以用数字来准确定量描述,但都可以利用历史经验或者是专家的知识来描述它们的性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现有的大多数分析模型都是需要数字的,而与物流模式选择相关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难以用数字表示,易于用文字或句子描述的,采用模糊数学来解决问题此类风险问题最为适合。

参考文献

1刘会亚 《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 2009(1)2张劲松 《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模式分析及其问题研究 》[期刊论文]-情报杂志2011(8)3孔令婷 《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发展》 [期刊论文]-中国市场2010(9)4李震.李艳《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09(12)5明小波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结构和范围的影响》 [期刊论文]-企业经济2006(12)

篇2:电子商务模式下物管理

关键词:异构融合,物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

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红外感应器、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多种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互联, 让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出现在网络边缘, 使得物联网网络层架构成为了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1]

物联网网络层是由IP核心网及有线/无线接入网构成。因此, 物联网终端设备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更多的跨异构接入网络, 如蜂窝移动网、无线局域网 (WLAN) 、Internet、家庭网、WSN以及Ad hoc网络等。为了实现物联网终端在异构网构间的漫游, 并保证移动过程中的业务连续性, 需对物联网终端的移动性及相关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一、移动性管理

移动性是指移动目标 (用户或终端) 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的移动过程中, 网络能持续提供通信服务的能力。移动性管理是指通信网中用户移动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由于用户的移动性, 要求网络对此特性给于支持及管理, 因此, 在多种异构接入技术并存的物联网时代, 涉及到用户在不同网络、不同域之间的漫游, 确保能够平滑、自适应地传送实时各种多媒体业务和应用, 为终端和业务提供移动性支持。移动性管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管理内容[2], 即位置管理和切换管理[3]。

1. 位置管理

位置管理是用于实现跟踪、存储、查找和更新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位置管理包括两个重要功能:位置更新和呼叫传递。位置更新是移动目标向网络报告其位置变更的过程;呼叫传递则是网络系统查找移动目标所在的位置的的过程[4]。

2. 切换管理

切换管理的实现使得网络能够维持不断移动和改变网络接入点的终端链接, 即实现当前的接入点提供的通信接入由另一个新的接入点提供。切换管理包括三个功能:切换准则、切换方式和切换资源分配。[5]

移动性管理任务就保持用户业务的连续性, 提供在异构网络间通信保障机制, 主要切换、用户跟踪、定位、认证及业务提供等方面的内容。从微观层面上看, 移动性管理必须使用户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保持业务连续;从宏观层面上看, 用户一旦接入网络后, 就应该有权在归属网络的覆盖范围内获得通信服务, 同时也能在其他网络中获得通信服务。

二、物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

物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是建立在网络层协议基础上, 通过对网络层协议的扩展, 使用专门的功能实体实现移动性管理。网络层移动性管理不仅能提供不同接入网络之间的移动性功能, 还能通过在任何特定的接入链路层, 采用通用的协议来简化移动终端的设计, 由于承载层各系统都可以提供对IP协议的支持, 使得物联网成为一个由各种接入技术网络和核心网络组成的的全IP网络, 因此, 网络层的移动性管理的实施建立在IP层之上,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具有与下层接入技术和物理传输介质无关, 为上层提供统一接口和应用透明的特点。[6]

融合的全IP网络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大趋势, 网络融合、业务融合和终端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IETF提出了基于网络层的移动方案———移动IP。移动IP技术是实现移动节点接入异构网络的网络层融合技术。移动IP在当前因特网基于网络前缀路由的前提下, 屏蔽了底层不同接入技术之间的差异, 使移动节点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仍然保持通信, 能够很好的支持异构网络间的互联互通, 其最大的优点是, 对于应用层来说, 移动是透明的, 可以支持各种基于TCP或UDP的不同应用的透明传输, 满足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机的基本要求。

三、物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设计目标

物联网接入网的异构融合, 对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设计要求。

1、独立于网络接入技术

物联网接入方式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类型的接入网络, 这就要求在网络层的移动性管理技术中, 能够实现独立于底层异构接入网络间的移动性管理。

2. 良好的协议兼容性。

具有独立于IP协议版本的能力, 同时支持IPV 6协议, 实现不同网络协议层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有效协作互通, 并能在现有网络上方便的部署和实施。

3. 协议执行效率高

要尽可能简化消息交互过程, 减少传输开销, 提高网络层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有效协作互通, 并能在现有网络上方便的部署和实施。

4. 可扩展性较强

能够适应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 灵活、简便的引入新的功能, 对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和网络规模的迅速发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物联网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关键功能

1. 安全机制

在网络层移动性管理中, 安全机制主要是利用IPSec协议和Diameter协议等, 将移动节点的代理发现、位置更新和数据路由转发等过程与认证、授权和记帐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移动节点的间的可靠消息传递, 增强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协议的安全性。

2. 位置管理

位置管理主要负责跟踪、存储、查找和更新移动节点的位置信息。在网络层移动性管理协议中, 一方面采用区域位置注册的方法优化位置更新策略, 移动节点在区域位置管理域内的移动相对其家乡代理透明, 减少了全网范围内的位置注册开销, 提高了移动节点的切换性能。另一方面, 扩展移动节点的状态, 引入IP寻呼机制, 实现对移动节点当前网络接入位置的查找和定位功能。

3. 切换控制

网络层切换机制以代理发现、转交地址获取、位置注册、分组路由和位置注销基本切换过程为基础, 切换优化上一方面可通过快速切换, 使移动节点迅速建立新的转交地址, 减少移动节点在切换过程中的切换时延, 缩短通信连接中断的时间;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滑切换, 降低移动节点在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分组丢失率, 减少时延, 并使移动主机的通信中断达到最小。

4. 互操作控制

在网络层实现移动性管理, 一方面能够屏蔽下层多种无线接入技术, 在网络层通过IP实现面向多种异构无线接入技术的统一移动性管理平台, 另一方面得用跨层移动性设计技术, 发挥各协议层移动性管理协议的优势, 优化移动节点改变网络接入点时的通信性能, 形成立体的移动性管理综合架构。[7]

参考文献

[1]柴蓉, 冉丽丽, 陈前斌.物联网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3 (6)

[2]AKYILDIZ IF, MCNAIR J, HO J SM, et al Mobility management in next-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 1999, 87 (8) :1347-1384.

[3]张传福, 吴伟陵.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和切换算法[J].中国数据通信, 2002, 7 (4) :23-28.

[4]张平, 纪阳, 冯志勇.移动泛在网络环境 (1) [J].中兴通讯技术, 2007, 13 (1) :58-62.

[5]任宇森, 尚凤军, 雷阳.移动IP移动性管理技术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 25 (12)

[6]李军.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理论与技术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篇3:电子商务模式下物管理

[摘 要]当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物联网专业。开设关于物联网实验的课程,可帮助学生对物联网知识进行有效的了解,掌握相关的物联网信息,了解相关的课题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等。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扩宽学生的视野,努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物联网行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 物联网 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13-02

一、引言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相关部门发表了一份报告,正式将物联网进行命名——“The Internet of things”。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中国科学院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现名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明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大力发展中国的物联网产业。[1]随后几年,伴随着物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各种物联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相应的人才需求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给各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企业需求的人才,学校与企业联合有助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

二、物联网实验体系设置

物联网架构从下至上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和传感网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网络层主要由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组成,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应用层主要由智能终端组成,实现智能运算与智能处理。[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也随之兴起,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实践教学将物联网所涉及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许多高校的物联网实验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验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关联性,例如讲授感知层课程的教师往往只侧重底层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没有与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感觉只是学到了一门门单独的课程,却不能把它们融会贯通起来。

第二,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往往突出原理性知识的实验呈现,没有融入一套有效的工程性构建方法;缺乏工程性的方法,学生虽然知道了基本概念,却难于完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4]

第三,国内很多高校都纷纷开办了物联网专业或者在培养方案里面增加了物联网方向,由于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不同学校有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物联网专业的课程都是根据自身优势进行设置的,各自的培养重点都不一样,这样有些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可能达不到市场的要求,或不能成为企业开发产品最急需的人才。

因此,高校物联网专业应该紧密观察市场发展方向,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深入研究物联网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制订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的物联网实验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物联网领域所需的合格人才。[3]

三、物联网实验体系设置

物联网专业知识领域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与控制技术、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协议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网络、物联网安全、物联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网络融合技术、物联网设计、智能处理、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5]

对物联网专业相关的实验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可以设置相关的通信工程技术,例如:物联网基本知识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应用和工作特点,无线技术的运用,物联网工程的讲解和应用,还有一些物联网课程的设计等,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物联网的整个体系,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多种层面的实验,与此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实践类的训练课程和学科竞赛活动,同时还可以满足教师以及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需要。本文以飞瑞敖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为例,具体分为物联网工程训练实验项目、物联网创新实验实训项目、物联网综合实验实训项目三个部分:

(一)物联网基础训练实验项目设置

物联网的基础性实验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物联网系统三个层次中的基础知识,更深入理解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各项基础技能,主要开设以下实验项目:实验1:开展有关局域网设计的实验,这种实验是借助有线技术进行的;实验2:与实验1相反,这个实验室运用无线网技术开展局域网的实验;实验3:将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相结合的混合型网络实验;实验4:关于平台的组建实验;实验5:物联网工程信息平台测试实验;实验6:无线信号分布实验;实验7:WiFi+无线射频识别(RFID)读写卡实验;实验8:对物联网平台进行研究和对相关的配置进行管理的实验;实验9:设计实验对感知层进行细致的分析;实验10:设计实验对网络层进行细致的分析;实验11:将网络层和感知层相互连接,进行测试的实验;实验12:将网络层和应用层相互连接,进行测试的实验;实验13:为应用层进行编程的实验;实验14: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通信实验;实验15:光照度数据通信实验;实验16:烟雾传感器数据通信实验;实验17:WiFi设备管理与配置实验。

(二)物联网综合实验实训项目

在掌握上述基础训练实验项目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物联网的三层结构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们开设了如下一些综合实验实训项目:综合实验1:物联网相关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的实践训练;综合实验2:运用物联网对物资进行管理、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综合实验3:从事物联网的相关人员不断开发物资管理系统的实验项目;综合实验4:物联网综合应用开发实训项目;综合实验5:对物联网的数据服务器和相关配置进行研究的实验;综合实验6:物联网数据网关(中间件)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验7:关于物联网程序编辑升级的实验;综合实验8:物联网远程控制实验(B / S模式)。

(三)物联网层面的创新性实验实训项目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企业项目开发的要求,我们与企业进行合作,设计了一些创新实验实训项目:创新实验1:物联网智能门禁系统,包括物联网智能门禁系统应用实验、物联网智能门禁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创新实验2:对物联网灯光系统的研究,物联网智能的灯光系统包括灯光的控制系统使用的实验还有对系统进行开发升级的实践项目;创新实验3:物联网视频监控系统,包括物联网视频监控应用实训项目、物联网视频监控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创新实验4:物联网空调控制系统,包括实验室空调控制系统应用实训项目、物联网空调控制系统开发实训项目;创新实验5:物联网智能窗户监控系统,包括物联网智能窗户监控系统应用实训项目、物联网智能窗户监控系统开发实训项目。

(四)物联网实验平台设计

物联网实验平台可以在计算机、网络、通信类实验室的现有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光载无线交换机技术,创建一个安全性能极高的WiFi无线局域网,覆盖物联网实验室及其周边区域。与此同时,运用实验室中的相应工作设备,构建一个既拥有有线网络又拥有无线网络的混合型的网络系统的网络层,各种专业课程实验箱和综合应用实验箱通过标准模块WiFi设备服务器的无线技术,与物联网的信息平台相互连通,最终形成了一个十分广阔的物联网环境,同时形成将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全面地体现出来的一个十分全面的物联网工程信息服务平台。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笔记本、手机、平板等多种移动设备都可以通过内置WiFi连接到物联网实验平台上,成为物联网实验设备的一部分。

(1)光载无线交换机及其分布式天线系统。光载无线交换机及其配套设备主要的作用就是将无线信号传播的距离更加远、范围更加大。

(2)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服务器。主要是用于对实验物联网工程实验平台进行合理的管理,对实验室进行有效的监控,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题研究,在中心机房配置一台服务器。这个服务器所拥有的核心软件以及服务器的软件,可以为用户提供本地和远程的服务,并且对物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早期的物联网主要致力于实现智能教室的门禁系统、灯光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空调控制系统、窗户监视系统等功能。

四、总结

开设关于物联网实验的课程,可帮助学生对物联网知识进行有效的了解,掌握相关的物联网信息,了解相关的课题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等,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物联网行业的有用人才。

[ 注 释 ]

[1] 马忠梅,孙娟,李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1(10).

[2] 吴金星,魏新利,郑锦华,贺敏,李国立.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J].大学教育,2014(2).

[3]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5.

[4] 王杨,殷晓斌,陈付龙,赵传信,陈少军.面向高师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4(8).

[5] 姜腊林,王静,徐蔚鸿.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0).

上一篇:中等成绩生代表发言演讲稿下一篇:《蜀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