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2024-06-29

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精选8篇)

篇1: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建筑技能对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技能技术的革新和改进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建造技能的概念出发,在降低建筑结构能耗、开发新能源、使用新节能材料等方面阐述了相应节能措施,以期望对研究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能耗;新能源;新材料

1、建筑节能概念

建筑技能可以分为广义技能和狭义技能两大类。其中广义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考虑其能源的流动情况,与其相对应的节能技术被称为绿色建筑。狭义建筑节能主要关注的是建筑的构造部件在加工、安装、建造及其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特别是建筑运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与狭义建筑节能对应的节能技术称为节能建筑,通常讨论的节能技术多为狭义建造节能,本文所提出的技能技术均是指狭义建筑节能[1-2]。

2、降低围护结构的能耗

建筑围护结构的能耗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门窗、外墙、屋顶。这也是建筑节能技术最关注的三个部分,主要节能方法是提高构造技术,使用更经济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来增强围护结构的密封、隔热和保温的性能。

2.1门窗节能

门窗在建筑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是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围护结构,同时又是容易受损构件。为了增大通风采光的面积,现代建筑将门窗的面积设计的更大,为了增强艺术效果,有的建筑被设计为全玻璃幕墙结构。门窗面积的增大对保温和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节能的难度。目前对门窗节能的主要方法是提高门窗的密封性和研制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材料。

2.2外墙节能

外墙节能的主流方法是采用复合墙体,复合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块体材料作为承重结构,墙体是将保温隔热材料与薄壁材料复合而成。与传统材料相比,复合材料需要特殊的加工设备和工艺。例如,聚苯颗粒骨料是将废弃的聚苯板粉碎,并将大量粉煤灰加入到胶粉料中,是一种废物再利用的典型环保材料。胶粉聚苯颗粒浆料是把聚苯颗粒轻骨料和胶粉料通过加水搅拌成浆料,将浆料涂抹在墙壁外表面上,形成一层无空腔的保温层。墙体复合技术总体分为三类:夹心保温层、内保温层、外保温层。欧洲国家大多利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办法,其中外保温建筑占德国总建筑的80%左右,其中采用泡沫聚苯板约占70%,而我国多采用夹心保温层。

2.3屋顶节能

屋顶作为围护结构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温隔热作用,寒冷地区的屋顶为了减少屋内热量的散失,需要加装保温层,炎热地区的屋顶为了减少导入屋内的太阳辐射热量,需要安装隔热层。在冬冷夏热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建造需要考虑冬夏两个季节的温度变化。常见的保温方法有:在屋顶防水层的`下方铺导热系数较小的保温材料,例如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在防水层的上方铺聚苯乙烯泡沫。例如,英国利用废纸制作了一种保温材料,将废纸经过硼砂阻燃处理制作成纸纤维,施工时将纸纤维吹入屋顶预留的夹层中,形成保温层同时又具有防火的作用。屋顶的隔热办法主要有屋顶绿化、屋顶架空通风、屋顶蓄水等等。为了满足屋顶的节能需求,出现了一些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实现屋顶节能的新技术,例如可控型通风房顶、太阳能集热房顶等等。

3、开发建筑节能新材料

3.1外墙保温和饰面系统

外墙保温和饰面系统的使用率在商业建筑外墙中占17.0%左右,在民用住宅外墙中占3.5%左右,而且在民用住宅中每年以1.0%~18.0%的速度增加。外墙保温和饰面系统的主体部分是保温板,制作材料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厚度在30~120mm范围,使用机械方法或者合成黏结剂将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外墙保温和饰面系统的中间层是聚合物砂浆基层,基层具有持久性和防水性的特性,使用玻璃纤维网增强并传送外力;外墙保温和饰面系统最外面的部分是表面覆盖层,要求设计的美观持久,为了防止覆盖层褪色或开裂,覆盖层材料可使用丙烯酸共聚物涂料,具有多种颜色和质地,强耐久性和耐腐性能均比较高。

3.2隔热水泥模板

隔热水泥模板是一种绝缘模板,使用水泥类的胶凝材料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成模板,多用于浇筑混凝土墙和地基。施工时,先在模板内部垂直或者水平配筋,建成墙体后,隔热绝缘模板将成为墙体的一部分,在墙体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形成了保温绝热层。

3.3保温绝热板

保温绝热板材的中间是夹心层,材料多是聚亚氨脂或聚苯乙烯泡沫,厚度采用120~240mm,两面根据不同需要可采用不同的平板面层,房屋内可以使用胶合板类木制品作为两面。使用保温绝热板材建成的建筑具有强度高、造价低、节约能源、保温效果好、保护环境、施工简单等特点。保温绝热板宽一般为1.2m,最大长度可达8m,尺寸已经系列化,整套供应,建造者只需进行组装即可使用,尺寸也可根据实际要求定制[4]。

4、新能源的开发

为了缓解能源枯竭和人口增加之间的矛盾,在对不可再生能源节约的同时,需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必须以高新科技为依托,例如太阳能、水力、潮汐能、地热、风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都需要借助先进技术手段,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筑可以利用太阳能取暖,假如又可以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将光电产品融入到建造构件中,将所获得的电能为建筑所用,可很好的降低建筑能耗,例如光电天窗、光电窗间墙、光电玻璃幕墙、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等等。

5、结论

采用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开发新节能材料,提高建筑能源利用率,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根本手段。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建筑必定是紧凑型的,具有较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建筑节能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可再生和低品位的新能源,另一方面研发新节能技术和材料,同时,要重视能源规划和节能管理。

参考文献:

[1]翁丽芬,张楠,陈俊萍.我国建筑能耗现状下的建筑节能标准解析及节能潜力[J].制冷与空调,2011.1(2):10~14.

[2]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2(2):38~40.

篇2: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北京专威特化学建材有限公司副总裁 穆昊明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2009-12-29]我国建筑节能墙体保温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主推的有珍珠岩、复合硅酸盐、海泡石和与有机硅复合的外墙保温砂浆等产品,在北方地区开展墙体保温节能的前期,这些产品占有较大的市场。1996年,为加快建筑节能发展,我国颁布了第二步节能50%的标准。随着节能标准的提高,上述产品的性能指标已经难以达到标准要求。最重要的是,上述产品的从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设备过于简陋,生产过程控制要求不严格,在施工过程中难以控制质量,致使工程出现的问题较多。至2000年前后,上述产品逐渐退出北方地区的建筑节能市场。近年来,随着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和产品的迅速发展,我国墙体保温节能技术令早于我国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几十年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刮目相看。

一.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的现状

历经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已发展成为种类繁多、技术构造多样、产品需求量巨大的一个产业。市场上推广应用的系统有发泡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外墙外保温系统、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膨胀玻化微珠外墙外保温系统、墙体自保温系统以及复合保温系统和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等。有关方面的信息表明,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和挤塑聚苯板(XPS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是市场上应用量最多的系统,基本上占据国内外墙外保温市场75%以上的份额。另外,机械固定发泡聚苯板钢丝网架板外墙外保温系统、发泡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和聚氨酯(现浇、喷涂和板类)外墙外保温系统大约占据20%的市场份额,其他系统总量约占5%。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涉及与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全国达到8000家(不含原材料供应企业),而在2001年前,全国该领域的从业企业保守的数据不到500家。据对2008年全国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市场情况分析,整个市场形成的总产值在500亿–600亿元(人民币,下同)之间,年产值最大企业的销售额约为3.2亿元(其中包含该企业其他辅助产品的销售);极少数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2亿–3亿元,年销售额1亿–2亿元的企业数不到2%。,年销售额5000万–1亿元的企业不到3%,超过80%的企业的销售额在700万–3000万元。也就是说,以现行聚苯板(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100元/平方米计算(包括饰面层的价格),按照达到2亿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200万平方米;按照达到1亿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100万平方米;按照达到5000万元的销售额,外墙外保温施工面积为50万平方米。更多

企业的年销售量在10万–30万平方米之间。在数千家从业企业中,真正具备技术开发实力的企业数量不到10%,企业原创技术产品不多,拥有专利技术或者说技术产品已经通过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的企业的数量更少。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外墙外保温节能的企业尽管数量多,但整体规模偏小的问题突出,巨头企业不多,整体技术研发实力不足。虽然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从推广使用的情况来看,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有开裂、空鼓、脱落、渗水、防火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快速发展的行业市场敲响了警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看,在数以千计的墙体保温(主要指外墙外保温)企业中,从业时间超过10年的企业数量不到5%,超过80%的企业是在2003年或者2004年后才开始涉足。在超过10年的从业企业中,多数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强,而在上述80%的企业中,仅有极少数的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管理者都是从相关的企业离职后开始单干,这样一种衍生出的经营形式,基本上缺乏独立的研发能力,大多还停留在模仿国内外的技术和产品,缺少对技术的基础理论、构造措施原理和系统形成机理的研究,所谓的“系统”产品根本算不上是系统,一旦市场出现低价竞争,或者为节约成本,他们只能简化产品构造,以牺牲产品的性能为代价,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出现后,有人将根源归结于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很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同台竞争造成。

业内专家对此十分担忧。也曾有专家将国内存在的这个普遍现象归结到了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有人分析说,在目前众多拥有国家级或者省部级资质的科研机构中,能够较系统地开展墙体保温研究的机构并不多,即使有,这些开展研究的科研机构投入的专项资金和精力也十分有限,他们占有很多技术上的优势资源,但没有发挥出技术的优势。要知道,现在市场缺少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科研机构来开展关于墙体保温领域在技术共性方面的研究,而共性的技术对推动整个行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墙体保温市场目前面临的开裂、空鼓、脱落、渗水、防火等问题,须要较全面又系统地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分析。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中采用不同的材料在集成不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时,要考虑系统产品在受力、温差、结构、耐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只有经过全面的技术分析和系统技术验证,才能使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不断完善,在这些产品还处于试用阶段时,就能通过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攻关,才能最终确保系统质量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从施工情况看,现在不少施工企业在承接外墙外保温工程时根本不去仔细了解工艺做法,不去评估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只要有工程项目就敢承接,本身在技术方面懵懵懂懂,再加上施工过程中的不重视,质量问题接踵而至。早些年在北京市场上出现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只按自己的理解,擅自设计、施工外墙外保温系统,最终酿成外墙外保温系统被大风刮掉的事件。另外,一些施工企业根本不顾及采用的产品是否已经经过外墙外保温系统大型耐

候性试验,是否通过系统技术评估或者论证,就大量采购使用。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北京如此,其他开展外墙外保温推广工作要晚于北京市多年的地区,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也就不言而喻。现在,很多外墙外保温的施工都是由非专业施工队伍完成,施工组织不规范,再加上监理环节不严格,也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墙外保温市场发生的质量事故,很多都与施工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发生事故的工程,给人们留下的伤痕和教训值得深思。除此之外,有些出现问题的工程与采用的材料优劣、与系统的工艺构造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二.行业市场的发展出路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事实上,对于出现质量问题的工程,有很多即使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调查也难以分辨责任。大家都呼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口。怎样把好关口,很多人都很茫然。工程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材料问题,再想到的就是施工问题。有人说材料没有问题,是施工不规范造成的;施工方说完全按照标准和规范的要求操作,是材料本身的问题。一环套一环,最后有人把目光瞄向设计。对于一项具体的工程,选用什么样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最初是由工程设计方根据投资方的要求进行设计,如果设计方完全按照实际工程的应用要求进行设计了,系统仍然出现了问题,原因就在施工或者材料本身(只能这样逻辑推理下去)。对于错中复杂的问题工程现象,在目前的状况下的确很难分清是非。有关专家表示,要想使外墙外保温市场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必须做好产品应用技术理论研究、产品试验检测和系统技术验证、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的建设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的工作。

有关领导曾明确表示,做好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工作,是关系到建筑节能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规范工作思路,加强技术研究等方面着手,所有从业人员,要认真去了解行业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技术、工艺、标准、施工、管理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目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盲目发展的阶段,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不了解墙体保温技术,多数企业都只从价格成本方面考虑,应用到市场的产品在成本上面是能省就省,把整个市场做乱了,大家对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防水问题、防火问题、技术指标问题存有很多意见。个别人认为,外墙外保温系统从北往南,从西向东,不同地区采用什么样的系统,都有一定的技术讲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怎么说就怎么做,要从应用技术的角度推广产品。有人说,在南方地区做内保温就可以了,不需要做外墙外保温。这种说法能否从理论上得到解释,有些人就解释不清楚。做外墙内保温或做外墙外保温,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但对发展墙体保温能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并不多。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理论和工艺构造措施等研究成果,在行业市场具有一定代表性,尤其是企业提供的一些试验数据,对推动行业的发展,引领同行业的投资方向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行业市场如何持续发展,怎样在产品方面开展技术创新,行业市场上的各相关企业务必加强技术交流,不论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不要怕有争议,没有争议的技术上升不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不会有新的突破,形不成业内的共识,也就证明该类技术的发展前景不会很大。国内这些年在推广应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发展道路上,很多技术的演变或多或少都是在争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具体到实际的应用市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系统产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市场准入制是对产品设置的一个包含技术、标准、工艺等方面的门槛,这个门槛提出的旨意是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工程质量。对准入市场的材料和产品,要依照具有已通过第三方检测的测试报告或者通过相关的大型耐候性试验、抗震试验、抗风压试验、防火试验等试验报告和相关的评估报告,政府主管部门依据技术标准要求编制的推广目录。在国内部分省市,为了将市场准入工作做到位,针对从业的企业除了要求具备上述要求的技术报告外,对企业的硬件都有规定,有的地方要求企业的注册资金不能低于200万元,生产设备要具有流水作业生产线,有环评报告,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这样的明文要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对部分人和部分企业要求苛刻,但这样的做法在很多方面确实可行,值得一些地方借鉴。

二是强化市场的检测和质量督导。在此阐述的检测和督导,不仅局限于产品进场时对产品检测报告的检验和对产品的抽检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随机测试。有一点值得关注,由于目前市场上的相关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的检测标准和应用标准如何统一。如果产品的标准不统一会影响到产品的应用,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为了检验应用产品的质量,很多地方强化对施工过程的现场检查,对产品按照一定施工量的比例批次抽检,计算产品的合格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检查各地建筑节能的实施情况,督导各地顺利开展节能,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节能大检查,对不合格的工程项目、应用不合格的产品都会公告批评,这种做法对规范行业市场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因此,各地完全可以将上述检测和督导的工作形势持续开展下去,一定会有好的收益。

三是重视系统产品的性能研究。外墙外保温系统技术产品中的“系统”,并不是将各类组成材料进行简单的组合或者叠加。由于外墙外保温系统产品的特殊性,更注重的是各类组成材料间的相容性和整体性。因此在研究、应用和完善外墙外保温技术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系统。现在外墙外保温普遍面临的开裂、空鼓、脱落、渗水和防火等问题,并不完全是因为系统的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如早期开展的系统抗风荷载性能、抗冲击性能等性能的研究结果显示,要确保这些性能的优越,可以由系统的某部分或某部分构造来提供或承担,如果系统的各构造设计不合理,承受荷载后系统不协调,抗冲击性能不稳定,等等因素最终都会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达不到要求,甚至导致系统失去应有的功效。在所有的系统产品性能中,有一个关键的大型耐候性试验,此试验是整个系统质量保障的关键。从2004年到2007年,关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大型耐候性试验,全国市场的呼声特别高。近一段时期以来,市场对外墙外保温系统的防火安全性问题和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抗震性问题的研究特别多。不能因为2008年发生了地震,以及现在发生的火灾事故较多,就重点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大型耐候性试验、抗震性研究、防火试验等,都是推动外墙外保温市场发展的一项技术课题。因此,必须全盘考虑系统各方面的技术性能研究。

四是规范设计与施工。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因此要求设计人员设计采用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必须是已经经过评估鉴定的,并且有完整的检测报告和技术标准及施工技术规程。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应深入了解选用的系统产品的性能,只有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范围后,才可在设计图中正确无误地体现出使用该类产品的设计图样,并按照标准图集中规定的选材标准设计材料的构成。应该说,设计师在选材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对保证系统产品的质量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对与外墙外保温系统密切相关的施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进行系统的专项培训,必须按照图纸要求施工,必须按照系统的施工技术规程进行,材料和产品应该按规定进行进场检验,务必做好施工环节的市场准入,包括施工资质的准入。早在2004年,国内诸多外墙外保温系统企业对于产品的包工包料进行过广泛的讨论,施行包工包料的利弊各有说辞,这一讨论的问题到现在还在继续。

篇3: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1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激励理论研究动态

自1973年第一次能源危机爆发以来,为探寻克服能源危机的出路,发达国家逐渐重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理论研究,近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运作模式、市场发展制约因素、经济激励政策、市场主体激励策略等四方面。

1.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作模式研究

合同能源管理(EPC)是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成熟运作模式,可有效改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融资瓶颈,实现多方共赢。Beehler指出相对于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市场中用户自行改造而言,EPC模式的引入可以使ESCO与业主共享节能效益,从而达到双赢[2];Hansen在对合同能源管理基本含义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模式的优越性,同时指出节能改造项目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风险[3];Goldman、Satchwell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节能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呈逐渐缩短的趋势;Steve Sorrell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ESCO应用EPC模式的可行性,认为EPC模式的应用可促进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4]。

1.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受政策环境变化、项目节能收益不确定、主体节能意识匮乏、节能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Marianne Ryghaug等认为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受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及技术能力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制约[5];O.T.Masoso,L.J.Grobler、Pekka Tuominen等研究发现,用户自身行为习惯、节能意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对本地区的节能服务市场发展状况有所影响;Corey Cattano等通过将理论研究成果与实际调查结果对比分析,认为既有建筑可持续改造市场突破的难点在于建筑原有条件的隐蔽性、典型的改造模式和技术与建筑原结构的不适应性等带来的项目收益风险[6]。

1.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经济激励政策研究

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是内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外部性,促进市场发展的必要手段。Hamada Y& Nakamura M指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存在经济外部性,政府是多重效益的受益者,应该在市场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7],认为信贷优惠、税收减免等经济激励政策是消除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经济外部性的有效方式;Carlsson Kanyama、Linden A通过分析瑞典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信息传递、经济激励、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持四种激励政策协同作用是推动其市场发展的关键[8];Lorraine Murphy分析了欧洲“政策领跑者”国家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政策激励效果,认为各国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包括信息、税收等在内的个性化经济激励政策以适应本国市场的发展[9]。

1.4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激励策略研究

1.4.1 基于融资政策支持的ESCO激励策略研究

EPC模式的运作特点决定了ESCO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预先投入大量资金,且投资回收期长,项目收益风险大,政府融资政策支持为ESCO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了资金保障。Painuly指出,融资障碍是ESCO发展的困境之一,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专业化的融资平台,提供专门的融资产品[10];Vine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融资支持政策对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11],并认为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研究得出,融资困难是ESCO发展的难题,建立多元的融资渠道和提供融资政策支持是解决其发展困境的关键;Bertoldi等认为提高政府信息传递效率是为ESCO提供项目资金支持、扩展融资渠道和融资信息咨询服务的有效途径[12]。

1.4.2 基于节能意识培养的业主激励策略研究

业主的节能行为取决于其节能意识和价值取向,通过培养业主的节能意识引导其节能行为,可从根源上改善既有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能耗状况。John E.Petersen等指出建筑节能主要依靠业主的行为习惯来实现,关键是要提高业主的节能意识,还指出知识、动机和控制是可以激励业主采取节能行为的主要因素[13];Kingsley,Hoque指出对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居民,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出其房屋需要改造的原因及改造后节能效果的实现,会使其节能行为得到较大改善;Nurul等认为文化差异是影响业主节能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依据不同地域、不同建筑类型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建筑业主的节能宣传计划十分必要[14]。

2 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激励实践特征

20世纪70年代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发达国家节能服务产业进入迅速增长期,发达国家政府在法律法规、激励制度和经济激励措施等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市场激励经验。

2.1 以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激励政策有效落实

依法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是美、德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将激励政策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保证了激励政策的有效性。美国的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最为完善,节能法中用四章的篇幅详细规定了建筑节能现金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等经济激励措施,其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规定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激励资金的实施,应通过专项补助计划分配给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再通过退税等方式发放给个人,确保了改造激励资金的有效落实。德国建筑节能法(EnEV)为综合性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为控制建筑实际能耗,综合考虑到了各种节能行为和技术应用,并给予针对性的经济激励政策。欧盟的建筑能效指导EPBD2002/91/EC(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Directive)是目前该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建筑节能政策文件,于2003年1月正式成为欧盟的强制性法律文件,其中对与改造环节、消费环节相关的多项经济激励政策进行了详细规定[15],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激励政策的实施,为激励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法律保障。

2.2 以规范合理的激励制度引导市场供需主体行为

2.2.1 以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引导市场供给主体良性竞争

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增强了市场信息透明度,为建筑节能服务企业(ESCO)营造了公平、公开的良性竞争环境。目前各国能效标识制度主要分为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自愿性的能效标识制度是鼓励应用先进节能技术的ESCO在市场占有竞争地位的有效途径。以美国的Energy Star为例,能源之星网站上的住宅能耗评估工具不仅使业主更清楚地了解房屋的能耗状况,帮助其更易甄选合适的ESCO,更激励了业主建造和购买高节能性建筑的行为。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的效果更为直接,德国的DENA(建筑物能耗认证证书)项目、俄罗斯莫斯科市的建筑“能源护照”计划和加拿大Ener Guid标识制度都是针对高能耗建筑实施的强制性能效标识,有效促进了ESCO的优胜劣汰,进而保障了市场的健康运行。

2.2.2 以能源审计制度促使市场隐性需求显性化

能源审计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把握建筑物的实际能耗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能耗审计公示,可激励高能耗建筑物业主进行改造,促使潜在节能需求显性化。发达国家重点对高能耗的大型公建和政府办公建筑实施能源审计,韩国通过能源管理公司(KEMCO)进行能源审计工作,不仅对高能耗建筑进行能耗公示,还在能耗审计过程中提出改进方案,有效激励了企业和建筑物业主进行改造。泰国1992年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政府建筑以及指定类型的既有工厂和建筑进行能源审计,并支持其采用节能改造措施[16]。能效审计制度使业主更清楚的了解建筑物运行中的能耗情况,使其更易做出改造决策,增大市场显性需求。

2.3 以形式多样的经济激励措施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

2.3.1 优化经济激励政策组合,引导市场主体自主性

发达国家政府不仅注重补贴政策、税收政策、贷款优惠等激励政策的适时使用,而且善于运用经济激励政策组合以强化激励效果。为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德国出台多种贷款补贴组合政策,专门成立复兴信贷银行,可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长达10年以上的固定利率低息贷款,同时,还以投资补贴的形式为单户/双户房屋和个人产权住宅的改造提供资助[17]。英国采取补贴、税收优惠与征收能源消费税相组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的在于鼓励居民进行房屋节能改造的同时引导其行为节能。与强制性政策和单一性政策相比,灵活多样的经济激励政策组合更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2.3.2 建立建筑节能专项基金,改善市场主体融资瓶颈

专项基金的建立有效弥补了市场主体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激励了市场主体改造的积极行为。美国节能公益基金(PBF)中的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鼓励市场主体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更好的维护节能市场机制的运行。德国政府专门设立KFW基金,到目前为止,共投入百亿欧元低息贷款用于支持旧房节能改造工作,为既有建筑节能工作提供资金保障。法国专门成立鼓励建筑节能技术创新的专项基金,每年给予固定的资金资助以支持建筑节能领域的科研项目。英国的建筑节能基金由政府直接拨款,对需要资助且符合条件的改造者提供无息贷款,有效改善了改造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3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激励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建筑节能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中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激励理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市场内在特性、主体行为策略、激励机制、激励契约设计、激励政策组合、政策有效性评价等六方面。

3.1 市场内在特性分析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实施有效市场激励措施的必要性。从外部经济性视角,尹波、卢双全、金占勇、任邵明等在分析外部经济性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激励政策建议;刘玉明、刘长滨则借助具体量化方法探究了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特征;赵琰、刘晓君在分析我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不同模式下外部性表现的基础上,建立了外部性测算方法,提出建立外部性偿还机制和节能量交易机制等有效建议[18]。从信息不对称性视角,刘长滨、王洪波、续振艳等[19]认为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应通过信号传递与信号甄别等方式消除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此外,蒋旻基于建筑节能市场动力乏失的特性,从治理理论视角分析了推进建筑节能动力系统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筑节能多方动力耦合机制[20]。

3.2 市场主体行为策略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是市场发展的内在力量,其行为策略选择决定着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运行效果。马兴能、郭汉丁等通过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中ESCO与第三方权威认证及评估机构的博弈行为,揭示了第三方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影响双方行为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21];赵盈盈、申玲通过分析ESCO与建设主管部门在改造过程中的行为策略选择,指出合理的奖惩力度是激励ESCO的关键;朱茹琳在分析政府与ESCO群体的行为策略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政府给予ESCO的激励力度与两者的行为策略选择过程;张云、陈敬武在分析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行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增加激励力度,支持改造技术创新的建议。

3.3 激励机制研究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需求的差异性及其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合理设计激励机制的必要性。蔡伟光、武涌在对大型公建节能激励目标、激励对象、激励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针对市场不同阶段、不同主体建立以需求端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建议;贾长麟考虑建筑节能市场中各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参与度,给出了建筑节能激励机制设计的综合性框架;邓志坚、汪霄基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从激励原则、激励力度、激励目标、激励对象等方面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进行了激励机制设计[22];陶品竹从激励对象、激励方式协同两方面提出了完善既有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激励机制的建议;王晛从由改造项目节能量认证难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入手,提出了“有效单位能耗”的概念,据此设计出基于有效单位能耗的合同能源管理激励机制,并加入标杆进行激励机制优化,实现了项目节能量的纵横向对比[23]。

3.4 激励契约设计

激励契约设计的目的在于有效协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中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励市场主体积极行为。韩青苗、刘长滨等分析了政府向既有建筑业主实施激励的作用,设计出两者之间的经济激励契约,指出选择合适的改造项目、降低改造成本和建立信号传递机制可提升合约激励效果[24];闫辉、王要武等在分析公益性公共建筑业主节能行为特征及其节能激励机理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业主的激励契约,求得影响业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激励力度,并提出激励措施建议[25];瞿焱、陈政设计出基于“节能量保证型合同”的服务外包契约,分析业主在仅存在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并存时的激励策略选择;王艳艳、任宏基于政府与节能建筑开发商的委托代理关系,设计相应的激励合同,分别求得在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策略[26];张宝震、郭汉丁等设计出银行与建筑节能服务企业之间的激励契约,分别从政府、企业、银行角度提出措施建议。

3.5 激励政策组合研究

激励政策组合可强化政策激励效果,提高激励政策之间衔接程度,适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不同阶段发展的政策需求。韩青苗提出应依据市场发展阶段建立建筑能效审计、能效标识等激励制度与多种经济激励政策相组合的协同激励机制[27];陶小马、杜增华指出,可交易节能证书(白色证书)制度的实质是市场激励政策的组合,欧盟地区节能改造项目的成功推广多依赖于多种政策的协同应用,值得我国借鉴;刘玉明、刘长滨提出了“三个阶段”经济激励政策设计模式,在既有建筑节能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实施财政补贴与税收政策力度不同的组合激励[28];石峰、王要武等认为长期性与短期性的动态政策相结合,注重不同发展阶段下税收、补贴政策和监管政策的相互配合是政府培育节能市场的有效行为[29];张兴国、高秀林、汪应洛等在综述国内外政策协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协同的研究应从政策协同现状、政策协同效果、借鉴国际政策协同模式、寻找最佳协同度等多个方面展开[30];孙金颖、尹波等提出应考虑鼓励性与限制性激励政策相结合,多种经济激励政策手段组合应用的设计思路[31]。

3.6 激励政策有效性评价

激励政策有效性评价是衡量激励政策效果,完善激励政策体系的重要手段。戴雪芝、何维达、狄彦强在构建了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3E+1S”指标体系结构模型(energy, economy, environment&society)的基础上,建立了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属性数学理论给予评价;韩青苗、杨晓冬等从政策制定的主客体角度出发,分别从激励政策协同机制、公平性、政策效率和可接受性等五方面构建了我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建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32],为科学衡量建筑节能激励政策效果提供了途径;魏兴、郭汉丁、冯樷从政策的自身效果、行政管理效果、执行效果三个维度构建了既改政策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在既改市场发展初期,财政补贴比税收优惠政策更有效的结论[33]。

4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激励实践特征

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发展和节能意识的滞后性使得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起步较晚,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进行积极有益的实践探索,我国政府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管理方面逐步呈现以下趋势和实践特点。

4.1 整体趋势———政府逐渐由强制推动向激励引导转变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先后经历了研究试点、规模化探索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主要以政府强制性手段推进。从1998年施行的《节约能源法》到之后的一系列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只是相关性的提及和强制性的标准规定。目前,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经呈现规模化、区域化、类别化推进态势[1],国家逐渐意识到采用激励手段对建筑节能市场的干预比行政管制政策更为有效,且实施成本更低,政府部门针对各气候区颁布了不同的资金奖励办法,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也明确提出了改造工作的保障措施。在国家重视激励作用的背景下,许多城市也纷纷出台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激励政策,形成了全面激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氛围。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中,政府逐渐担任引导角色,引导各方主体出于自身利益自觉进行节能改造。4.2 法治保障———以层次分明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实施激励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法律法规体系层次化分明,为激励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横向维度,我国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体系按效力层级划分为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个层次[34]。法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核心,法规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为指导,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具体规定资金奖励办法。纵向维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又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中央政府综合考虑各省所在气候区以及不同建筑类型,分别拟定具体的行政规范和奖励办法,用于指导整体改造激励政策的实施,地方层次因地制宜,实施具体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奖励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本地区的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微调。立体层次化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激励改造主体提供了指导依据。

4.3 政策引导———以多种适用的经济激励政策为市场主体营造积极成长环境

将发达国家政策实施经验与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实际相结合,使我国的经济激励政策更具适用性,为市场主体迅速发展提供经济政策环境。为调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政府部门制定了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等多种激励政策。适用性体现在根据本国国情、地方发展差异以及各省分的气候条件对激励政策进行微调,《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了区别于其他气候区的激励政策,使其更适用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不同发展情况。各地方政府出台符合本地区发展情况的激励政策,西安市设立了建筑节能专项基金,对西安市墙改工作起到有效助推作用。重庆市“十二五”工作计划中,制定专门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经济激励政策,旨在促进节能改造市场机制的建立。多种适用的经济激励政策有效调动了主体积极性,促进市场主体迅速成长。

4.4 示范推动———以国际合作的试点工程带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试点示范项目是我国推动既有建筑改造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既吸收了国际建筑节能改造先进理念,又达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推动作用。2006年中德在唐山开始示范工程建设,该项目首次引入综合节能改造理念。2007年中德惠新西街小区12号楼的节能示范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群众不支持的问题,但经组织居民代表参观唐山改造项目后,不仅获得谅解,而且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充分实现了示范项目的带动意义。中法住宅节能改造示范项目以少于7%的成本达到节能50%的目标,有效提升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的社会认可度。这些试点示范项目为我国全面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改造技术、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均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5 结论

篇4: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关键词:建筑机械,自动化,智能化

1. 我国建筑机械发展概况

建筑机械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装备,对于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实施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保证施工安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建国六十多年以来的发展,我国建筑机械及其配套技术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筑机械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行业初创、行业形成和高速发展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建设工地所用的建筑机械都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舶来品,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制造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建筑机械修理厂和专业的建筑机械制造厂。建筑机械行业形成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1961年,原来的第一机械工业部成立第五局,专门管理、规划我国的建筑机械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在原来的制造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大量的建筑机械科研机构,如现在的长沙机械研究院,高校也设置了建筑机械方面的专业。在行业的形成期,建筑机械品种不断增加,研发速度加快,多种发明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行业形成以后,便迎来了4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时期。经过高速发展期以后,建筑机械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为一个拥有超过20类产品、1000多亿元年产值的行业,在世界建筑机械市场也具有一定影响,这些数据是可喜的,但是却无法掩盖当前行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和瓶颈。我们知道,随着建筑机械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建筑机械所需要消耗的各种资源、所要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对环境产生了难以估计的负荷,而企业却还没有彻底摆脱高能耗、低效益、重污染、粗放式的传统模式。自上个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机械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时期,节能与环保、安全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可视化技术、人机工程、故障诊断与监控系统、机群作业信息和控制等方面被普遍重视,并出台了相应行业的技术标准。我国的环保和节能建筑机械起步较晚,尚缺乏相应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有关环境、安全、人机等方面指标过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绿色建筑机械的发展。近几年的国际贸易争端由关税壁垒正逐步向环境壁垒转移,“环境”已成为制约和限定贸易自由化的新因素,建筑机械的产品设计与制造要考虑适应环境生态发展的要求,开发研制环保、节能型产品是今后建筑机械的发展趋势。

2. 建筑机械新技术研究

建筑机械自动化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并在八十年代后期其开发和应用步伐加快。随着本世纪电子信息时代的开启,建筑机械也开始从半自动话开始往全自动,智能化方向发展。建筑机械自动化控制也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因为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机械大多都是在复杂地形、恶劣环境中作业,要实现建筑机械的智能化,需要在以前技术上有所突破。

2.1 作业对象识别与评价技术

实现建筑机械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作业对象的识别和评价,如果没有这个功能,机械作业方式的判断和决策就无从谈起。实现这个功能的核心器件就是平面超声波信号传感器,可以使机械设备可以实时反馈作业对象的位置、行政、规格以及姿态等信息,和认识、评价施工对象的能力。例如安装于液压挖掘机铲头的超声波传感器就能够识别沙石、土方、岩块的形状,这才能为后续的作业方式的选择提供必需的信息。

2.2 机身位置识别技术

建筑机械设备能够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识别自身所处位置的能力就是机身位置识别技术,目前主要使用的方式包括外部位置识别和内部位置识别,外部位置识别需要预先在施工现场设定若干位置基准点,设备的位置依赖于这些设置好的位置点,通过电磁波或者超声波侦听的方式计算得到机械设备的位置;而内部位置识别是依靠速度传感器和回转式测量陀螺仪相互配合,而计算获得机械设备的形式轨迹数据,然后把获得的数据发送到计算机控制中心后,根据运动和方位的变化,获得设备的地理位置信息。

2.3 位置诱导机制

为机械设备安装位置诱导功能以后,在实施作业的过程中,设备便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作业路径进行作业,同时根据机器位置识别模块反馈的位置信息,实时地修正实际操作与预先设定作业路径误差的闭环控制技术,如果在作业的过程中,建筑机械设备偏离了既定的作业轨迹,设备可以开启自动复位功能,便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到设定轨迹,这种系统可以保证设备在速度、位置、方向上都能够得到实时、全方位的校准和修复。

2.4 机群协作控制技术

在众多建筑机械协同作业的复杂作业现场,要实现智能化就必须一个“大脑”来管理所有设备,这个“大脑”就是中央控制系统。系统可以对各作业设备的位置、轨迹、运行状态等信息实时监控,并传输给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机,计算机通过计算制定出最优的分配形式,然后形成作业指令发送给各作业设备,所有设备收到分配指令以后,根据指令完成分配的作业任务。

2.5 安全保障机制

建筑工地上会使用大量各种类型,规模的施工装备,与此同时,施工现场又放有大量的作业器具和建筑材料等障碍物,这些都可能给阻碍建筑设备的正常施工,为了保障多台设备之间运行不会相互干涉,协调运行,就必须引入一套智能监控设备,该设备可以完成识别、告警、停止作业、安全区域诱导。

3.总结与展望

建筑机械设备的效率是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原因,因此可以遇见,随着未来建筑机械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引领世界范围内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建筑机械智能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诸多成果,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建筑机械往高效、节能、便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世益,方勇,满忠伟.工程机械液压节能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程机械,2010,(9)

[2]章崇任.浅议工程机械自动化[J].建筑机械化,2000(6)

[3]郭辉.建筑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关键技术[J].机电工程,2001,18(5)

篇5:国内外建筑节能研究论文

1)地区发展不平衡,能耗分布不均匀。我国土地辽阔,横跨严寒、寒冷、温和、亚热等多个气候带。北方地区,每年冬季有5个月之久,全季采暖,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较大比重。在南方,夏季天气较为炎热,夏季空调能耗为主要建筑能耗。同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生活方式差异大,造成民用建筑中的能耗差异也较大。

2)建筑节能技术落后。已有建筑节能技术在设计、改造等过程中使用情况较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缺乏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认识,甚至存在误解,给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使用造成巨大的阻力。同时,现有技术还比较低级,节能率不高,缺乏成熟、完善、经济适用、数量足够的节能产品。

3)建筑节能技术人才缺乏。建筑节能设计学科广泛,从规划、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等方面都对设计师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由于薪资等问题对建筑节能等方面的工作较为排斥。全社会的建筑节能意识较低,对我国目前能源的供应现状不了解。

篇6: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材料应运而生。我国的绿色环保建筑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弊端。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技术。

关键词:建筑企业;节能绿色环保技术;施工效率;建筑工程

篇7: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需求越来越大,居住建筑节能面临新的形势。本文从建筑节能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节能技术在建筑的外维护结构、室内配套设施、运行管理方面的应用,同时提出建筑节能技术在推广和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建筑 节能技术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1/4左右,居住建筑在建筑能耗中占较高比例。为此,国家建设部提出建造”节能省地型建筑”。建筑节能是要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不是消极意义上的节能,是以最节约资源、最佳利用资源与最少废弃物产生的方式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环保及低环境负荷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针对目前我国现有建筑建造和使用中能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在生态住区中应用与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节能的发展现状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筑节能技术已取得多方面的发展。如加强了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制定了一批建筑节能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初步建立起了一支建筑节能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开展了建筑节能相关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与有关发达国家的相关机构开展了建筑节能技术合作交流,已建成初见成效的法规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为主体的法规体系。但也缺乏有效的建筑节能综合评估体系,目前,在房屋建成后开发商根本无法提供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数据,而仅以“节能建筑”为招牌去推销,导致购房者无法根据图纸或在房屋现场做出是否是节能建筑的判断。

三、建筑节能的主要方面

居住建筑的节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室内配套设施的节能,运行管理的节能。外围护结构的节能,主要是控制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不能超过《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规定的最大值,例如北京市在室外平均温度﹣1.6℃,采暖天数为125d,度日数为2450℃.d时的耗热量指标为20.6W/m2。室内配套设施要选用具有节能作用的产品;运行阶段的管理要具备达到节能高效的运行手段,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手段,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一)外围护结构

外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外墙,外窗,屋面及一层地面。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了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保温越好,建筑物的能耗就越低,建筑就越节能。

(二)室内配套设施

室内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室内采暖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它们在节能方面也很有潜力。

1.采暖系统的节能

①设置分户计量和室温控制装置。②选择节能型采暖产品。选用安全可靠、轻、薄、美、新的散热器,节省原材料、提高了散热效率

2.给排水、电气系统的节能

①使用各种节水型产品来节约水资源。②充分利用太阳能。通过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生活热水,节省电能。③使用节能灯具。

(三)运行管理的节能

主要表现在供热系统和冷控系统节能运行管理两方面。

供热系统主要是做好热网调节,消除热网水平和垂直失调,通过运行管理,严格按照调节曲线调整供热参数,在保证供暖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科学的调整燃烧,使锅炉及辅助设备在最大负荷下运行,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微机监测自控系统和变频调速技术,力争科技节能;注重设备维护与保护,做好水质处理,提高换热面的换热效率;及时解决系统的跑冒滴漏和不热现象。冷控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行时间;优化制冷剂压力和制冷机运行:做好变流量调节。

四、建筑节能技术在推广和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多年来,建筑节能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推广和应用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节能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建筑节能技术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是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始终缓慢。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认为建筑节能需要额外的设计,要增加设计工作量;开发商认为建筑节能就要额外选择节能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要增加投资。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大力推广和鼓励建筑节能,但结果却收效不大。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的推广交流平台

近年来,建设规模和总量增长比较快,但科技投入没能同步跟进,建筑的科技是滞后的,对建筑发展的贡献率一直不高。不少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在建筑的概念炒作和表皮包装上下了功夫,着力点没放在内在品质的提高上,甚至生搬硬套一些概念性的东西,缺乏技术支撑,结果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严重影响了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进度缓慢

我国可再生资源分布总量非常大,但还没有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应用的成套技术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应用规模目前比较小。由于技术和资金投入的原因,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很长的路要走。

(四)各类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效率较低

虽然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成分含量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片、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组成。建筑业是产生垃圾的大户,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被再生利用,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的露天堆放、卫生填埋、焚烧等进行处理,而这些处理方法已不能解决我国日益增长的建筑垃圾排放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浩江,樊荣.节能建筑离我们还有多远—浅析节能建筑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17):140.

[2]张伟,吕红.当代居住建筑的节能问题[J].住宅产业,,(5):61-62.

篇8:国内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建筑节能, 是指民用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 通过采用新型的节能电力电气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 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 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道等电力电气设备系统的运行效率, 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建筑能源消耗, 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活动。

建筑节能服务行业, 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 以降低其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为目的, 提供服务与管理的经济活动的相关主体总和。其要点如下:一是以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降低作为相关的经济活动, 它有别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 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二是这种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建筑能源消耗的统计、监测、诊断、改造方案设计融资实施、节能运行和管理、节能技术服务、节能量交易等;三是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相关主体, 具有社会公益性、商品性双重特征。建筑节能服务行业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建筑节能行业的总体规模

根据EMCA (中国节能服务协会) 初步调查统计结果, 截至2008年底, 全年规模以上节能服务产业完成总产值约为417.3亿元, 合同能源管理 (EMC) 项目投资116.7亿元, 综合节能投资253.2亿元 (见图2) 。按综合节能投资计算, 形成年节能能力1235.12万吨标准煤, 年减排796.85

(资料来源:中国节能服务协会)

中国建筑节能的市场潜在规模巨大。目前中国城乡既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 并以每年2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长, 而且在现存40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 95%以上未进行任何节能处理, 若对其中仅三分之一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按每平方米100多元计算, 就有至少1.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赛迪传媒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2007年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规模为24.9亿 (EMC为5.51亿) , 其后将保持30%以上的增长 (EMC平均年增长61%) , 将在20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内, 维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 市场规模将达到23.4亿, 是2005年的8.45倍。而建筑领域EMC在整体市场中的比例将不断上升, 从2005年的17.49%上升到38.74%, 比例增长一倍以上 (见图3) 。

ECMA、

3 国内外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现状

节能业务在美国开展比较成熟, 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能源服务经验, 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鼓励、建筑业主主动、企业运作为主的格局。政府通过颁布节能标准和法令、推行节能标识、提供节能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方式, 形成建筑节能法制和经济环境。建筑业主为执行节能标准和法令, 需要寻求节能服务, 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费用支出。由此, 创造了庞大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节能服务企业依靠专业化服务, 帮助建筑业主实现节能目标, 分享建筑节能的收益。

中国涉及建筑节能的法律条文较少, 难于操作, 政府在建筑节能方面办事效率较低, 影响企业进行建筑节能的热情。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也涉及到建筑节能, 但相关条文少, 内容原则化, 实践中难于操作。中国70%的节能服务项目都集中在工业生产领域, 公用、民用、商用节能项目的比例小, 而后者恰恰是建筑节能的主要市场。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国等, 在公用、民用、商用节能领域的投资较高。从市场的绝对规模看, 由于中国起步较晚, 整体节能服务市场规模较小, 加上工业节能市场占比高, 建筑节能市场的规模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

中国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但是节能服务企业却很少, 市场处于萌芽新兴阶段, 技术应用和服务体制不完善。国内建筑节能行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 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实施节能战略以来, 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内开展了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在通风技术、遮阳技术、太阳能技术、中水系统技术、地源热泵技术、节能墙体材料、节能门窗和供热制冷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科研成果, 但新技术新产品在实践中推广应用率极低, 研究开发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节能服务企业技术消化能力较弱, 在配套技术、施工、使用过程中出现施工工艺不成熟、节能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 太阳能、地热、风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刚刚提上日程, 利用比例很低。

上一篇:4、宁波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有关材料要求下一篇:一年级小学家长会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