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4-07-30

202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共4篇)

篇1:202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0日在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长 李飞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第十二届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推进跨越、赶超进位、改善民生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雪凝灾害、特大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面对改革发展稳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州上下在中共黔东南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后劲增强、民生改善、位次前移”的良好势头,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过去五年,我们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由差距扩大向增比升位的重大转变。五年来,全州经济年均增长13.7%,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全省平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30个自治州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实现前移,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这标志着我州经济社会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五年,我们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由长期滞后向跨越发展的重大转变。五年来,交通建设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标准之高前所未有,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为主骨架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交通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这标志着我州交通基础设施迈上了与全国接轨的新台阶。

——过去五年,我们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由缓慢发展向加速推进的重大转变。五年来,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构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这标志着我州已站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起点。

——过去五年,我们初步实现了由解决温饱为主向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重大转变。五年来,全州人均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1700美元以上,扶贫攻坚不断深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民生得到明显改善。这标志着我州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过去五年,我们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由不够均衡向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五年来,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其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这标志着我州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迈出了新步伐。

五年来,我们着力解决发展“慢”这一主要矛盾,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奋力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全州生产总值从164亿元增加到384亿元,净增220亿元,经济总量五年翻了一番以上。财政总收入从15亿元增加到64亿元,净增近5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从9亿元增加到45亿元,净增36亿元,分别实现五年翻两番以上。财政支出从46亿元增加到195亿元,净增149亿元,增长3倍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1亿元,增加860亿元,增长1.4倍以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95亿元增加到563亿元,贷款余额由150亿元增加到35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3.6%和18.8%。生产总值在全省的排位从第八位升至第六位,财政总收入从第八位升至第七位,一般预算收入从第八位升至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七位升至第六位。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二)坚持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工作主线,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次产业实现“两升一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7.7%上升到32.2%,第三产业由41.4%上升到46.7%,第一产业由30.9%调整到21.1%。我们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财政涉农投入达111亿元,净增91亿元。粮食年平均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经济作物在种植业的比重由41.9%提高到44.2%;畜牧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1.5%;林业占比由14.6%提高到18.8%。以蔬菜、水果、烤烟、茶叶、中药材、特色养殖业等为重点的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我们始终把推进工业强州作为第一战略来抓,全州工业增加值从36亿元提高到92亿元,增长1.5倍以上。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工业规模扩大,黔东电厂、三板溪电站建成投产,装机总规模超过300万千瓦。以冶金、化工、建材、森工为重点的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高载能工业扩能技改工程全面完成。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亚铝业、西蒙斯电梯、兴富祥精密机床等一批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我们始终把建设文化旅游大州作为战略目标,着力打造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接待国内外游客由637万人次增加到237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由48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引领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平方公里,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225平方公里。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坚持以交通引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26亿元,增长4倍多。高速公路建成393公里,在建408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建成旅游公路1230公里、通乡油路2234公里、通村公路1.5万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贵广、沪昆高速铁路加快推进。黎平机场建成通航,凯里黄平机场开工建设。积极推动都柳江航电一体化工程建设。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0多亿元,建成黎榕灌区等骨干水利工程,完成病险水库治理78座,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0.37亩提高到0.55亩,共解决200万人饮水困难。城乡电网改造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建制村通电率达到100%。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9%和94%。实现移动电话全覆盖,农村宽带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四)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现代城镇体系加快形成。强化城乡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完成凯麻同城化建设规划和14个县城总体规划修编,乡镇总体规划全面完成,村庄规划覆盖率达到1/3。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凯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2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3%以上。凯里城市经济圈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凯里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雷山县获“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施秉县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完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亿元,增加1倍以上。建成城市路网420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6.38平方米提高到7.14平方米。完成所有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17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新增城镇供水能力29万吨,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城镇人均绿化面积从3.2平方米增加到8.8平方米。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工程,农村水、电、路、通信等设施明显加强。投入农村风貌和环境整治资金50亿元,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坚持城区、园区、安臵新区“三区”统筹推进,积极探索农民变市民的新路子。

(五)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616亿元,增长2.97倍。引进项目1315个,其中工业项目778个,投产后可形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引进“三一”重工、恒大、保利、华联等全国五百强企业7家;引进贵阳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机构14家。完成进出口总额7358万美元,其中出口7190万美元,分别增长113%和134%。积极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信贷资金投入213亿元,社会融资24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5%。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工业园区建设势头强劲,省级开发区增加到6个,新建省级工业园区4个、其他产业园区11个。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00亿元以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重庆、宁波等地合作不断深化。引智工作取得成效,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40多人。

(六)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过去五年是民生投入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000多元提高到1.6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41元提高到近4000元,年均增长16.5%。公共财政投入民生保障资金263亿元,净增19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0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万人,帮助困难家庭实现就业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9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7万人以上。全面建立城乡低保制度,城镇低保人口5万人、农村低保人口89万人,实现应保尽保。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城镇职工参保21万人,城镇居民参保2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农合人均补助资金达到200元。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参保13万人,城镇居民参保4.3万人,农村居民参保141万人,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凯里市率先实行老龄补贴。连续5次提高企业基本养老金标准,从320元增加到1325元。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完善。全面落实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投入保障性住房资金27.5亿元,建成经济适用房9000多套,廉租房1万多套,解决3.37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50.8亿元,完成危房改造18万户。实施农村消防试点工程,开展农村居民住房灾害保险试点。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覆盖面达100%,免费教科书覆盖面达95%,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覆盖面达66%,大中专家庭困难学生享受补助金达30万人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5亿元,实施1131个村整村推进,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以上,按原扶贫标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2万人。仫佬族纳入国家较少民族扶持规划。建立季节性缺粮救助制度。建成城镇福利院9个、农村敬老院54个,养老和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

(七)坚持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作为重要职责,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投入教育建设资金133亿元,增长1.8倍。建成农村义务教育项目学校1895所,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建成农村寄宿制中小学317所,寄宿率达40%;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建成标准化学校55所。新建和改扩建普通高中20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凯里等4个县市率先实现普高目标,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0%提高到56%。投入高等教育建设资金11亿元,完成凯里学院整体搬迁,全面实施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工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提高到20%。民族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事业加速发展,投入科技经费3亿多元,实施国家和省科技项目296项,申请专利832件,列入国家科技部重点推广项目11项,太子参科研成果荣获全省十大农业科技成就奖,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投入公共卫生建设资金53亿元,增长4倍。投资4亿多元建设州医院综合大楼,新建和改造州级医院2个,县级规范化医院17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5个、村卫生室2982个,每千人床位由1.48张提高到2.6张。新建县级计生服务站7个、乡镇服务站140个、村服务室310个,奖励、保障、救助、优惠四项政策全面落实,利益导向机制不断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7.5‰下降到6.29‰。投入公共文化建设资金超过10亿元,建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4个、农民文化家园555个、农家书屋2044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得到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逐步完善。切实加强基层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建成司法所211个,法庭40个,派出所130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教育得到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面推进。高度重视妇女和儿童工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人防、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八)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凯里棉纺厂等4户州属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完成10户州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建立和完善州级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凯宏、开投、畅达、水投等国有资产投资和运营公司,建立信元、信诚等融资担保机构10家、小额贷款公司12家、村镇银行3家,金融体系逐步完善。深化资源配臵改革,对土地、矿产、旅游、林业、水资源等重大资源加强州级统筹,逐步建立市场配臵资源的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下放州级行政权力事项489项,削减率达到84%。县级以上政务服务中心全部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全面实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理顺开发区和园区管理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州县财力协调增长机制,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3家文化传媒公司和演艺公司。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其他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配套改革逐步到位。林权、宅基地、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始启动。

2011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3%;财政总收入增长56.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7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8%;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52万人。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居全省第二位;生产总值、旅游总收入、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我州在全省增比进位综合测评排名从第四位跃升到第二位,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过去五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创新发展思路。根据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确定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主基调,突出了“工业强州、城镇带州、旅游活州”主战略,全州上下思想认识空前统一,干事创业热情空前高涨,赶超进位干劲空前增强,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实践充分证明,我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始终扭住加快发展这一中心不放松,坚持以赶超的目标、跨越的思路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着力解决“慢”这一主要矛盾,做到能快则快、快中保好。二是必须始终坚定实施三大战略不动摇,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文化旅游大州上实现突破。三是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懈怠,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干字为先,勇于担待,在增比进位中实现赶超,在提速转型中推动跨越。四是必须始终坚持鲜明的发展型导向不争论,以发展论实绩,凭实绩选干部,建设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发展型干部队伍。五是必须始终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不折腾,鼓励干事,支持创新,宽容失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在中共黔东南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过去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只是实现跨越发展迈出的一小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仍处在全省中偏下位臵;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产业支撑能力弱,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很脆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公共服务能力弱,改善民生任务重;政府转变职能尚未完全到位,权力监督约束机制还不完善,有的领域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主要建议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州奋力赶超、缩小差距、推进跨越的攻坚时期。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支持贵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速转型为总要求,全面实施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主基调、主战略,坚持以生态引领工业、以特色引领城镇、以国际引领旅游、以民生引领发展、以开放引领开发,努力保持“三个高于”的发展速度,在赶超进位上迈上新台阶,在调整优化结构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美好黔东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我们要把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实现“赶”和“转”的双重任务;把改善基础设施与产业建设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内生动力;把加快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创新社会管理与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通过五年的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贵州东南部特色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旅游文化发展创新区、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民族地区体制改革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把凯麻建成黔中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

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新一届政府任期内实现以下奋斗目标: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2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0亿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到10%左右;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到45%左右,其中工业占比达到35%以上;第三产业占比稳定在45%以上;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0%。

——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实现同步增长;按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50%左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左右;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在做大工业总量和优化工业结构上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把加快工业化作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首要任务,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具有我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能源工业要力争建成清江电厂一期和黔东电厂二期,完成清水江、都柳江水电开发,积极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页岩气等新能源,有序推进热电联产和自备电厂建设,争取电力总装机超过500万千瓦。冶金工业要大力推进煤电铝、煤电硅一体化,力争建成以其亚铝业为重点的铝工业园区,以恒盛、丰球、镇远为重点的光伏产业基地和以黔东为重点的锰系工业园区。化工工业要围绕把我州建成全国钡系深加工研发和生产基地,加快天柱重晶石资源勘探、整合和深加工;加快钒矿生产技术攻关和工业试验,努力把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钒矿加工基地。林产工业要围绕建成西南林产工业基地,建成年产3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林油、林板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以高档家具、木质别墅为重点的高端林产品,同步推进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建材工业要加快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建设,力争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左右;建成凯里60万吨浮法玻璃生产基地,建成富山陶瓷汽车刹车片、众正臵业稀土电缆等新材料项目;积极开发石材、新型陶瓷和节能环保建材。装备制造业要重点加快客车、摩托车、电动车、房车、农用车等生产及零配件加工基地建设,加快以西蒙斯电梯、“三一”重工、兴富祥精密机床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华联厂实施军转民项目。电子信息产业要重点抓好凯里经济开发区电子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电子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等产业;积极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力争中国移动数字中心项目落户我州建设。特色轻工业要加快把我州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白酒生产基地,青酒集团白酒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以上,雪花啤酒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以蓝莓为重点的优质果酒和保健酒;建成以雨润、三辣明洋、千里山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园。医药工业要围绕建成全国苗药研发生产基地和中药材良种能繁中心,积极扶持现有制药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争取建成国家级中药材批发市场。旅游商品加工业要着力提高设计和加工水平,扩大销售规模,努力把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民族旅游商品生产和交易中心。通过五年努力,形成产值超百亿元产业5个以上,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5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

工业发展要坚持走园区化、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子。围绕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千亿元省级开发区、6个300亿元工业园区的目标,积极争取炉碧开发区和凯里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以上,镇远、金钟、洛贯、革一分别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他产业园区分别达到100亿元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全面建成,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园区、城区和安臵新区同步建设。同时,高度重视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新型技术工人和产业工人,为园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增强工业经济科技支撑能力,建成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开发区都要建立科技孵化平台和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力度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严格环保准入条件,争取在3个以上工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力争工业园区达到零排放。继续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工业废旧物的综合利用。加快铝土矿、重晶石、钒矿、高岭土、页岩气、地热等重要资源的勘探开发,按照大资源配大产业的思路,优化资源配臵,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二)加快实施城镇带州战略,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我州城镇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要把扩大城镇规模与提高城镇品位结合起来,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镇建设,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城镇建设规划,抓紧完成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尽快完善县城规划体系。加大力度实施大中城市带动战略,五年内凯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州50%左右。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凯麻融合发展,使凯麻成为黔中经济区最宜居、宜游、宜业的重要增长极。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建成半小时凯里城市经济圈。加快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启动行政区划调整研究工作,推动镇远、黎平、榕江、天柱撤县建市。按照打造山水园林旅游城镇的要求,把雷山、剑河、施秉等所有县城打造成特色突出的旅游城镇。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撤乡建镇、并乡建镇、撤镇建办,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生态产业型、商贸集散型重点小城镇,形成大中小结合、具有我州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全面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重点加快凯里至下司滨江道路系统建设,争取建设凯里至都匀城市干道、凯里高速环线和凯里至昌明高速公路,全面建成县城以上城镇骨干路网。城镇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新增城镇供水能力58万吨,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新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34个,县城以上污水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按照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建设思路,全力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积极推进老城改造,力争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1倍以上。高度重视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的保护、改造和利用,全面启动县城风貌打造和特色塑造工程。加快把房地产培育成为支柱产业,重点加快城市综合体和城镇小区开发建设。按照城镇功能分区,加快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行政、商业、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实施“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大工程”。以“三化一创”为抓手,争取所有县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一步提高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工程,新增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70%要投向农村。加快实现村寨规划全覆盖,重点抓好“3个100 村寨建设工程”。争取三年内实现村寨道路全部硬化,农村消防、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风貌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农村清洁工程覆盖1/3以上,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做到乡镇有管理机构、村寨有人员管理。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农民进城过渡性政策,使进城农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引导生态移民、易地移民、库区移民和城镇拆迁户向城镇和园区集中,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

(三)大力实施旅游活州战略,在建设文化旅游大州上实现重大突破。紧紧围绕建设原生态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民族文化保护试验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带为抓手,努力把我州建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加大力度推进以镇远为核心的舞阳河景区建设,全面完成纳入古城保护规划的建设项目,芽溪新区基本建成;完成云台山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建成杉木河和云台山旅游开发项目;完成旧州古城整体打造;全面实施舞阳河全线通游工程;适时启动思州、隆里古城打造工程。加快以雷山为核心的雷公山景区建设,完成西江景区拓展提升工程,建成营上旅游文化产业园,实施雷公山生态度假旅游项目。建成蚩尤苗族文化园。打造以小丹江、南宫等为重点的环雷公山乡村旅游示范带。加快以黎平为核心的黎从榕景区建设,抓紧完成肇兴和黎平翘街整体打造工程。建成萨玛侗族文化园。加快从江小黄、榕江三宝等精品景点建设,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侗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以剑河为中心的三板溪库区旅游开发,加快完成全线通游工程。积极争取将以黎平会议会址为代表的红色旅游纳入国家红色旅游二期建设。通过五年的努力,接待国内外游客达9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0亿元以上,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

围绕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力争建成雷山、黎平、剑河等9个文化产业园,建成凯里、丹寨、施洞等8个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实施旅游商品“万户小老板工程”;加快建设麻江下司、剑河温泉等6个重点休闲度假区。着力培育动漫、新兴网络服务等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建设3个文化创意园。积极争取建设3个左右体育休闲公园,建设2个以上国家高原运动训练基地,建成东方斗牛城等民族民间体育竞技项目。积极培育和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镇远、西江、肇兴等大型实景演出基地。把“原生态黔东南”打造成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品牌。继续实施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4个100”工程。力争文化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大力实施“八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结合实施国省道改造工程,争取新建旅游干道公路建设标准达到二级以上,进入重要景点和旅游村寨公路建设标准争取达到三级以上,景区可进入性明显改善。凯里建成五星级宾馆5家以上,各县建成1家以上,积极发展商务型酒店、经济型宾馆和民居宾馆,接待能力明显提高。实施导游人才“千人培训计划”。引进国内百强旅行社和国内外知名旅行社10家以上,发展专业旅游车队3家以上。引进和培育特色餐饮品牌企业10家左右。把凯里建成全国民族旅游商品会展和交易中心。

积极引导传统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新增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300户以上,引进10家以上大型超市,加快推进“农改超”和“农超对接”。大力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客运市场。积极支持发展居家养老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建成凯里、羊坪、施秉铁路物流园区,按规划推进其他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引银入黔东南”工程,争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到我州设立分支机构4家以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3家以上,所有县完成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覆盖全部乡镇,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发展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典当、股权等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工程咨询、律师会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四)全面推进“三化”兴“三农”,在打好扶贫攻坚总体战和发展县域经济上实现重大突破。把“三农”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统筹推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粮食单产、稳定总产,继续实施高产示范工程,建成人均0.5亩基本口粮田。以优质蔬菜、水果、烤烟、中药材为重点,建成集中连片农业产业园区100个以上,建成现代烟草示范基地40万亩以上,粮经比由6:4调整到4:6。以发展工业原料林、两茶(油茶、茶叶)、竹笋基地为重点,完成300万亩低产林改造,力争经济林比重提高到15%左右。以种草养畜和特色养殖业为重点,争取10个县列入种草养畜示范县,加快发展三穗鸭、香猪等特色养殖业,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30%以上,畜牧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培育亿元龙头企业50户以上,发展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2000家左右。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实现全覆盖。规范建立耕地、林地和林木流转市场,促进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以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纲要为龙头,以建设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为载体,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产业化扶贫为重点,实现贫困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抓紧编制和实施15个县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和建设方案,以县为单位,整合资源,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加大力度实施“六大扶贫工程”,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做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把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以雷公山、月亮山等极贫地区为重点,优先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按照“依法依规、能放则放、权责统一、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尽快落实扩权强县的配套政策措施。凡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由州级行使的经济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凡国家明确规定由州级行使的权限也可采取委托、授权等方式由县级政府行使,赋予县市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此同时,对省级开发区赋予州级政府管理权限。正确处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逐步建立以县域为基础、以区域合作为平台、以利益联接为纽带的合作机制。通过五年的努力,推动凯里市向全国百强县迈进,新增2个县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

(五)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在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争取建成列入省规划的其他高速公路项目,力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积极推动天柱至会同、黎平至靖州等高速公路建设。改造国省道干线1000公里,建设旅游公路300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8000公里,实现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加快客运站场建设,建成客运枢纽3个、货运站11个、县级汽车客运站20个、旅游风景区客运站61个、农村客运站88个。凡达到国家验收标准的农村公路全部通客运班车。继续实施农村渡改桥工程。积极争取都匀经凯里至黔江、兴义经黎平至永州铁路开工建设,建成贵广、沪昆高速铁路州境内段,同步建成凯里南站、三穗站、榕江站、从江站客运交通枢纽。完成黎平机场适航改造,新开辟航线3条以上;建成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都柳江航电一体化工程,争取改造清水江航运通道。

全面实施“三位一体”建设规划,建成14座中型水库、31座小型水库和3.2万处“五小”微型水利工程,完成病险水库治理120座;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项目101个,治理水土流失1700平方公里。年新增供水能力4.4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达到398立方米。加强管道灌溉系统和节水示范工程建设,供水保证率达到75%以上。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一批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抗旱应急能力。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城镇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数字黔东南、数据基地、光网城市等重大信息工程,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面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实施宽带入村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抓紧完善城乡电网建设规划,尽快编制城镇规划区和工业园区电网迁建规划,建成3座500千伏、19座220千伏、43座110千伏变电站,构建安全、稳定的电网骨架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六)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16所,农村寄宿制小学252所,小学生在校寄宿率达到40%,初中生寄宿率达到7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以上。扩大“两免一补”政策覆盖面。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建和改扩建高中阶段学校28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实施高等教育提升工程,凯里学院二期工程和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州委党校、广播电视大学迁建工程全面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加快凯里开发区高等教育园区建设。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200所,基本实现建制村幼儿园全覆盖,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0%左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实施教师安居工程,全面解决农村教师周转房。积极引进州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和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强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八大科技工程”和“六大科技行动计划”,以提高重点产业科技支撑能力为突破口,创新机制体制,加大投入力度,建设2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州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引进和培育50个左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抓好“品牌兴州”战略的实施。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以上。

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州医院等三甲医院为主体,逐步形成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以州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社区乡镇为枢纽,村级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扩建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争取新建州苗医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完成16个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完成3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204个乡镇卫生院信息化项目建设。在省级开发区新建一批二级医院。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2名以上全科医生或特岗医生,村级卫生室都要配备1名以上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医生。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健全检测体系。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力争建成凯里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建设一批民族文化展演中心。按照凯麻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布局要求,争取启动建设凯里新的文体中心。建成州图书馆和文化馆,完成所有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维修改造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建成社区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所有县市都要力争建成标准田径场、健身广场、篮球馆和游泳馆。乡镇和村级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2名以上文化专干,村级和社区配备1名文体指导员。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进一步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人防、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发展。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重大突破。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决策部署,尽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四个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县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乡镇综合服务中心、村和社区综合服务站,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切实加强综合应急救援、专业应急救援和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应急处臵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做到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专门办公用房、有便民利民服务手段。大幅度提高村干和社区干部报酬水平,建立正常的增长机制,强化奖励报酬的激励作用。

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争民生保障标准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全面落实创业带就业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12家以上,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工程,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实施“就业增岗行动计划”,通过产业发展吸纳就业30万人以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扩大政府采购公益性岗位,力争每户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家庭、每个零就业家庭安排1个公益性岗位。继续实施“到村任职”、“特岗教师”等工程,力争大中专毕业生初始就业率达90%以上。

完善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积极推进城乡低保、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扩面提标,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探索建立跨地区转移人员社保关系接续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门诊和大病统筹报销比例。完善新农合筹资方式,研究建立个人缴费相对稳定,增缴部分主要由政府承担的动态调整机制。抓紧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廉租房与公租房政策并轨,力争建成保障性住房10万套以上,全面解决人均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建立公平分配和有序退出机制。按照新的城市建设规划启动安臵新区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全面完成农危房改造任务。建成16个县市老年服务中心,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制度。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在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深化自治州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建设民族地区体制改革先行区的要求,以落实自治权、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试点为重点,争取在深化自治州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二是建立和完善重大资源由市场配臵的机制,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州级政府统筹能力,推进资源配臵改革。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加快建立地方金融体系。积极争取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引导基金。力争培育5户企业上市。四是深化财政支出方式改革。采取“平台投放、无息使用、绩效管理、比例收回”的原则,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五是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六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州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任务。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七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五项改革任务,切实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八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的原则,发展壮大黔东南歌舞团、虎翼文化传媒和万象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加大力度改善扩大开放的环境和条件,争取在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建立无水港和保税区,在凯里设立海关派出机构或口岸。争取与省外发达地区合作建园5个以上,积极申报建设国家级产业承接示范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着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力争到位资金达到3000亿元左右。全面加强与周边邻近地区的合作,积极扩大与泛珠区域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协作,深化与对口帮扶城市的经济合作。完善进出口扶持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培育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左右,外贸依存度提高到5%以上。

全面贯彻落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力争民营经济的比重达到70%左右。大力建设诚信政府,确保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优惠条件落到实处。放宽准入条件,完善财税扶持、融资担保、用工保障等服务体系,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拓宽渠道。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赶超进位的重要之年。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第二产业增长22%,第三产业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4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5%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0%,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的落实:一是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二是全面推进工业提速增效,确保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建成企业投产达产,有条件的县实现倍增。三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四是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280亿元以上,服务业快速增长。五是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左右。六是大力促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通一平”,落户企业大幅增加。七是加快以交通、水利、信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完成投资180亿元以上。八是打好扶贫攻坚总体战,完成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规划,按原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16万人以上。九是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力争到位资金达到500亿元以上。十是全面落实“3个15万元”综合财税扶持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十一是全面实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行动计划,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设和谐黔东南。十二是抓紧落实国务院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精心编制落实方案和专项规划,加强项目和政策对接,用足用好发展性政策。

今年要重点办好“十二件民生实事”:一是对72万因灾缺粮的低保对象和缺乏自救能力的困难群众进行冬春救助。二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养老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0%。三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人人吃营养午餐”。四是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5.7万平方米、教师周转房5.3万平方米。五是新增解决3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六是实施1万人生态移民工程。七是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2万套以上。八是建成旅游公路500公里、通村油路2000公里。九是培训农村劳动力19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十是凯里及凯里开发区城市低保月补助标准提高到315元,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提高到1525元;其他县城市低保月补助标准提高到295元,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提高到1400元。十一是建成2.4万座农村直播地面接收站,新增160个行政村有线联网覆盖。十二是改造10千伏以下低压线路1000公里。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担负着建设美好黔东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要按照建设“团结、务实、勤奋、廉洁”领导班子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建设学习型政府,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团结奋进”的贵州时代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善于把上级的精神与我州实际结合起来,在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用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民生财政为重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健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强化监督、协调和服务职能。三是要建设责任型政府,提高工作执行能力。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每一项重大任务、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工作考评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建设法治型政府,提高民主科学决策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履行职责,依法规范政府行为。全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涉及民生的重大事宜,严格执行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常委会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拓宽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渠道。坚持和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五是建设廉洁型政府,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政府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各级政府领导干部要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加快推进财政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强化权力监督约束机制,使政府行使的各项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黔东南后来居上、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州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黔东南州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攻坚克难的勇气、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开创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千帆竞发、奋勇争先的发展局面,以辉煌的成就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黔东南速度”,为加快建设美好黔东南而努力奋斗!

篇2:202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14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2012年5月25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活动的单位、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州、县、乡三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度。

第四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专项经费按照全州现有森林面积每亩每年0.1元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森林防火专项经费按照市、县现有森林面积每亩每年不低于0.3元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拔付到位,实行专款专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森林防火专项经费标准。

第五条 乡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本辖区内的森林防火工作。其主要职责:

(一)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指导、督促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以及个人制定森林防火工作措施和建立森林防火责任制;

(三)协助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制定森林防火村规民约;

(四)组织制定和完善森林火灾处置应急预案,发布森林火险预警信息,报送森林火灾实情;

(五)组织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

(六)组织人员巡山护林、管理野外用火,发生火灾及时组织人员扑救;

—1—

(七)公布森林火灾报警电话;

(八)建立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储备森林防火物资;

(九)协助相关部门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十)森林防火工作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森林经营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森林火灾群众扑救队伍。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组建森林护卫队或者森林保安队,开展护林防火灭火工作。

第七条 森林防火工作坚持常年预防与重点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全年为森林防火常管期,其中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为森林防火严管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森林分布情况,划定森林防火区;根据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规定森林高火险期,报州森林防火指挥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单位以及个人应当建立

森林防火责任制,划定森林防火责任区,落实责任人,安排专职或者兼职护林人员。在所辖林区内设置永久性森林防火警示标志,配备防火、扑火设施。

第九条 州、县、乡三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森林防火严管期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检查和责任督查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森林火灾隐患,及时下达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消除隐患。

被检查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检查,不得阻挠、妨碍检查。

第十条 在森林防火严管期以及森林高火险期中,森林防火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吸烟、烤火、生火做饭、烘烤食品;

(二)烧香、烧纸、烧烛、烧蜂窝、烧山驱兽、点火照明、燃放烟花爆竹、燃放孔明灯;

(三)烧荒、烧草场、烧田埂土坎、烧草皮灰、烧秸秆、烧窑制坯、烧炭;

—2—

(四)其他有可能引发森林火灾的行为。

第十一条 森林防火严管期以及森林高火险期中,村民确需在森林防火区内进行生产性用火的,必须经当地村民委员会同意,报乡级人民政府批准,由乡级人民政府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经批准进行的生产性用火,必须明确防火责任人,落实防火措施。

第十二条 森林防火严管期以及森林高火险期内,因垦荒造林、工程建设施工等确需野外用火的,必须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野外用火,施工单位必须落实防火措施,在批准的时间、地点、范围进行施工。

第十三条 在森林防火严管期以及森林高火险期内,因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庆典活动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明确专人监督实施。

第十四条 在森林防火严管期以及森林高火险期内,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设立森林防火检查站、点,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检查,严禁携带火源进入森林防火区。

村民委员会,森林、林木、林地经营者必须组织开展野外防火巡护工作。

第十五条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森林防火警示标志、防火设施以及灭火设施等设备。

第十六条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森林防火知识纳入教学内容;林业、交通运输、旅游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入森林防火区的乘客、游客进行森林防火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十七条 对精神病人、智障人员、未成年人负有监护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加强对被监护人的监管,防止被监护人进入森林防火区用火、玩火。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个人发现森林火情应当立即向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或者有关单位报告;森林防火指挥部接到森林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扑救。

接到扑火命令的单位、成年人,应当及时赶赴火灾现场扑救,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或者拒绝。

—3—

第十九条 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或者危及重点林区、重点设施、村寨安全的森林火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扑救。

公安消防部队应当积极协助做好森林火灾扑救工作。

在森林火灾紧急情况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请求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支援。

扑救森林火灾,应当优先保障遇险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拒绝接受森林防火检查或者接到森林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逾期不消除森林火灾隐患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规定的,给予警告,对个人处2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依法赔偿损失,并可处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的规定,造成森林火灾的,责令补种树木,依法承担赔偿林木损失费、火灾扑救费及其他相关财物损失费,对个人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森林防火责任单位的责任人以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擅离职守、隐瞒灾情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违法行为,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篇3:202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一、原生态文化概述

原生态一词最初源于生物学,是一切在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的文化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文化。原生态民族文化是人类发展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涉及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原始文化、土方文化。民族的精神文化是本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原生态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与独特性,而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形式。近年来在各地的旅游开发中,人们不仅开发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更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生态旅游成为的一大亮点。

二、黔东南的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黔东南以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施旅游活州战略,着力实施“精品战略”工程,正着力构建“四区两带”的精品旅游格局,即以西江为代表的环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肇兴为代表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以镇远古城、氵舞阳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区,以凯里、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旅游区,以古遗迹、古村落保护为核心的清水江木商文化带和以黎平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带。逐步从“管理文化”向“经营文化”的转变,敞开市场,文化产业逐步发育壮大,在旅游产业带动下,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民族工艺品市场需求骤增、文化与旅游结合特点更加突出、特色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化、民族动漫和影视拍摄以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日益加快。2012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期间,黔东南能工巧匠的非遗文化展示,成为展会上一大亮点,广受关注,签订合同协议资金达338.35亿元。

黔东南凭借独特的文化优势,通过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与旅游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古城古镇与旅游相结合、重点景区与旅游相结合、特色小城镇与旅游相结合等,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跨上新台阶。旅游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上升,据统计2011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数达2374.86万人次,同比增长56.99%,其中入境游客13.8857万人次,同比增长38.74%。旅游总收入187.29亿,同比增长70.70%,其中旅游创汇收入2860.98万美元,同比增长12.38%。2012年全州接待游客2389.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50亿元,分别增长25.76%和30.13%;预计到2015年,力促黔东南的旅游人次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力争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力争实现400亿元。

三、黔东南文化旅游中的“被文化”现象

时下网络上经常流行”被改善”、“被就业”、“被增长”等热门词汇,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在也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被文化”现象,顾名思义就是旅游地居民自身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本土文化或者本民族的文化优势,旅游地就已经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现象。曾有学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把自身的草根文化挖掘得很深的时候,那么它这民族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一个地方能发展旅游,不是看你的民族有多少,而是看你的文化遗产有多少,看你的文化遗产挖掘有多少。所以旅游在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要培育当地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让人们认识和珍视本民族文化,认真区分原生文化和植入文化,准确的传递文化信号,才能真正展现文化魅力。

(一)仓促开发造成的“被文化”

黔东南的的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苗族《古歌》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在文化发掘中,很多地方并没有去深究本民族、本地区的神话故事,而是将汉族传统的神话故事简单的复制照搬。有的地方为凸显景观的文化内涵,人为的将自然资源故事化,甚至神化,这一现象在全国都普遍存在。发现一块人形的山体、石头动辄编出坚贞不渝的爱情传说;发现一汪碧水马上就杜撰出龙王或者仙女洗澡的神话故事;如锦屏青山界的九十九眼天池、剑河的雷打堂等都被人为的神化了,但故事都显得牵强。发展文化旅游固然需要故事,但旅游真正希望听到的是有时代痕迹的真传说、真故事,即使从科考的角度对景观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这都是文化,它绝不应是一拍脑袋杜撰出来的。一味简单模仿式的“神化”,是典型文化不自信的体现,这样的“被文化”、“伪文化”,终将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笑话。

(二)宣教不够导致的“被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黔东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也积极主动投身到旅游产业中来,通过创办农家乐、售卖工艺品、表演传统歌舞等形式增加收入。笔者通过对旅游较为发达地区的实际走访发现,面对这迅猛发展的旅游形势,当地人其实并没有准备好,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对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优势认知的不清和漠视。俗话说在黔东南“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如今的民族文化旅游,同质化现象仍十分严重,一样的歌舞,在凯里、西江、郎德等苗族地区一模一样;一样的饮食在肇兴、三宝等地毫无区别,节还是一样的过。南花苗寨没落了,因为资源的同质化;肇兴和三宝纠结了,因为争抢“天下第一侗寨”的头衔;剑河温泉茫然了,因为浪洞温泉也自称“苗乡圣水”。所有的这些,归根结底,就是文化宣教不彻底、不深入造成的。在文化名城镇远,有些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当地人其实并不知道在石屏山上有供奉战神的庙宇;在西江年近花甲的老妇人有的已经忘记了什么叫质朴善良,甚至因为一点小事还会跟游客大吵大闹;在岜沙,活泼可爱的苗族少年没有人告诉他岜沙的神秘和岜沙汉子的刚强,他们不知道“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不知道“树葬”,但学会了游客只要跟他们照相就要小费的习惯;在丹寨长青,祭祀苗族祖先蚩尤时,同样有人不知道这时的庄严神圣,还在祭坛前疯狂自拍。

文化旅游依托的是地域和民族文化传承,它主要体现在固态的文物古迹和活态的民俗习惯上,当地人虽不必像学者一样深入研究文化的根本,但必须认清文化的优势,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旅游的可持续。

(三)跟风随流出现的“被文化”

需求影响供给,但旅游需求与旅游目的地资源供给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天生的资源禀赋无须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改头换面,文化更是如此。把文化当做商品进行简单照搬复制,一时间或许能够实现旅游吸引,但必将因为缺乏根基和存在的土壤,没有特点而被游客所抛弃。这样的“被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复制照搬。如“竹竿舞”,这项源于海南黎族的传统舞蹈在前些年以至仍是国内各大主打民族旅游牌景区热门项目,苗寨、侗寨、布依寨等等都能看到。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很多地方都建有纪念孔子等先哲的庙宇、圣像等,在黔东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历史上能出现儒家文化传播的痕迹肯定是难得文化宝藏,如镇远青龙洞三教合一的文化,至今能清晰的看到文化流传的脉络。但有的地方却迷信修建大规模的文化园区,以弘扬国学为招牌,开展大规模的造文化行动。如天柱县大兴土木兴建的三星岩文化苑,规划将建有文昌阁、孔子文庙、孔子广场、状元牌坊等建筑,其中四十三米高的文昌阁将成为天柱县地标性建筑,苑内还矗立有孔圣铜像和万世师表碑,并建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站”,以此打造全新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当地人并不认同,他们普遍认为孔子及儒家文化不是这块土地的文化优势,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圣像的人物是谁,这是一种典型的“被文化”,缺乏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苑到底还能走多远,我们不可而知。二是文化的加工变异。在影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等的助推下,时下各旅游地都热衷于打造浪漫爱情主题的旅游产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依托了民族特色婚俗,但因一味的追求了参与和趣味,却失掉了传统活动的本真。如西江举办的“游方节”,创意起源本是苗族青年男女恋爱的游方活动,但却朝着真人相亲活动上去发展,与“游方”本身相去甚远,把游客引进来游方,但游客自己都搞不懂什么叫游方。类似这样的活动,原本可以让外地游客参与苗族游方,让游客从看客自然转变为主体,这样的感受远比单纯的真人相亲会要实在。有的民族村寨推出让游客扮演新郎的项目,把婚庆活动当游戏、当表演、当闹剧,这也是极端扭曲的。游客真正的诉求是体验,或许在真正的接亲活动中,作为迎亲队伍的一员,这样的体验都足以让旅游者终身难忘,扮新郎这样的婚俗游戏最终只能异化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文化旅游百害无益。

作为游客而言或许不会在意它属于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地区,但山寨改造的文化,注定是酒肉穿肠过式的消费,作为文化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传承而言,推出急功近利的简单文化包装改造,只会助长文化发掘的惰性。现今的文化旅游开发多是讲究横向改造的“短平快”,而缺少了纵向发掘的执著和韧性,这是非常危险的。

四、消除“被文化”行为的途径和办法

一是建立完善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机制。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把凸显原生态文化环境和文化完整性作为首要目标,民族村寨、文化景区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征求文化、旅游等部门,尤其是当地居民的意见,不搞“想当然式”的旅游开发。只有立足于文化的继承、保护与发展,实现旅游发展与人文保护的和谐统一。旅游和文化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开发标准,对文化旅游目的地,尤其是民族村寨和古城古镇要严格把关,防止“伪文化式”的开发,实行准入评审、挂牌评星。切实做到“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融合发展。

二是切实加强文化宣教力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尤其对青少年一代要送文化进课堂,让他们真正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优势,自然的养成习惯、传承历史和文化,而不是刻意做作的展示,尽快扭转“动物园式”的文化旅游。另一方面,要给旅游者定规矩,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应是高素质的,文化旅游培养的也是高水平的旅游者,所以不论是旅游从业人员还是当地居民应该统一步调担当好文化宣传的使者,对游客进行告诫劝导,从正面引导旅游者正视和体验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纵容和迎合旅游消费。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导游、导购以及景区管理人才队伍,在旅游管理过程中切实提升服务和文化传播水平。三是借鉴生态博物馆管理模式。生态博物馆,这是几乎完全开放式的博物馆,将当地的自然风情、历史遗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全面互动地展示给旅游者,并且同时保护当地的自然风情和人文景观[4]。黔东南的众多的民族村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旅游价值。生态博物馆展现的是一种生活形态,而不是僵死文物,它非常强调“尊重”,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信、自豪、自重的社区文化价值观。生态博物馆开创了保护民族文化的先河生态博物馆,成为文化和自然的最佳挽救场所,也为旅游产品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重点以民族文化作为主打品牌的民族村寨和地区,运用好生态博物馆开发和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篇4:2022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大塘乡党政办公室 2012年9月25日

大塘乡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防火条例》

为了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更好地保护我乡的森林资源。9月25日上午,大塘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护林员以及全乡18个村两委三大员学习了9月1日颁布施行的《黔东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森林防火条例》(以下简称“森林防火条例”)。

会上,副乡长陈明同志向大家组织大家学习了该条例并分发该条例读本;并作强调:根据规定全年为森林防火常管期,其中11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为森林防火严管期。我州的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庆典野外用火的情况较多,我们要做到既要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又要做好森林防火,见烟就罚,救火就抓,防火戒严期内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对此,要求在森林防火严管期(如鼓藏节、苗年节、春播时节、清明、春节等)以及森林高火险期内,要做好森林防火的宣传,防范于未然。此外,因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以及庆典活动确需野外用火的,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明确专人负责进行监督实施。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处罚。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认真学习《森林防火条例》全文,深刻领会其内涵,并将《森林防火条例》宣传到辖区村寨组户,让广大群众知晓和参与维护该《森林防火条例》的贯彻执行。会上,我乡还就今冬明春护林防火工作进行了超前安排部署。

上一篇:日常安全生产活动记录下一篇:文化产业中动漫产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