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2024-07-23

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2005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在农村发展方面有了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和时效性要求,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采取系统性的社会行动。人口要素作为一项基础性的社会要素,在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无疑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把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这一规定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了切入点和着力点。在甘肃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工程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这一目标要求?需要对甘肃农村的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近些年中央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惠农、支农政策,为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解决“三农”问题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对于转变农村生育观念、减轻计划生育工作难度也产生了长远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近些年实施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对于进一步降低贫困地区农村生育水平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适应农村政策的一系列演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调整和改革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根据新的社会目标调整并实施新的人口规划和计划生育方案,成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要新农村的重要内涵之一。只有实现了适度的人口规模、适当的人口结构和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口素质,才能理解并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将人口数量优势变为积极有效的生产力要素,才能促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目标。与其他社会管理领域相比,计划生育由于存在着群众愿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差距,在甘肃贫困地区要实现民主管理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也是多年来农村基层管理中群众满意度最低的领域。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群众生育观念跟不上国家生育政策的要求,抢生、偷生、超生的现象还在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势必形成与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乡镇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了完成规定的工作指标,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强制实施节育手术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基层对计划生育公共管理民主化的呼声较高。这显然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存在较大的距离。为此,改革农村计划生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民主、科学管理,还需要深入了解民心、民意,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寻找实现农民群众利益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达成一致的结合点。为此,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省社科院人口与计划生育研究所的专家,于2006年3月底至4月中旬、重点对中、东部贫困地区4个县的6个乡、村进行了调查,与调查点的乡村干部、乡村计划生育专干、育龄妇女进行了座谈,在深入农户访谈的基础上,收集了数十个农户个案,本报告即是对这次调查所获资料的分析。

调查点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重点是农户接受计划生育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下,农村人口政策的适应性。另外,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解释贫困地区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本研究还同时设计了与人口问题关系密切的要素,如乡村教育、乡村健康服务和乡村管理特别是村民自治方面的指标,用以收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根据这样一个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以贫困地区的乡、村和农户三级单位为对象。本研究认为,就甘肃来讲,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解决农村的极度贫困问题,缩小这些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根据以往的调查、统计数据反映和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贫困地区也是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基础较差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人口问题与贫困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个别地区还存在“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这种客观现实,对于这些地区乃至全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起着负面的制约作用。研究和解决这些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前提。因此,本次调查选择了岷县梅川镇的店子村和岷阳镇的龙潭村、通渭县李家店乡的李家店村、麦积区麦积镇的后川村和康县阳坝镇的庄科村、油坊坝村和白杨乡计划生育服务所。调查的重点对象是农户,同时,还收集了乡、村两级的有关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和文献资料。本次调查的方法以深入访谈为主,资料分析以访谈所获个案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典型调查中所获得的乡、村两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由于调查时间、收集资料的方法所限,本报告的结论主要是针对访谈

篇2: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计生现状如何,燕窝镇人大主席团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感到当前农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较为严峻。

以燕窝镇为例,全镇有 44297人,已婚育龄妇女 8706人,分布在 71.19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全镇人口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村民们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虽说比前些年有所淡化,但是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稍微放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便出现反弹现象。现国家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较前几年有所改变,以惩罚为主转变为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的政策,本意很好,也适应了民主进步的要求。可是,对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些政策对通情达理的计生户很好落实,但对那些钉子户就很难落实到位。参与孕情普查的已婚育龄妇女越来越少,一般只占已婚育龄妇女的 20%,不来参与孕情普查的,把她没有办法,反正都知道现在国家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八不准”,所以任你说得再好听,就是不理你,反正你一不能关押,二不能强迫她做手术,三不能毁坏财物,再逼急了,就来了脚底抹油—— 一走了之,彻底不跟你见面。什么时候如愿以偿,什么时候才“班师回朝”。回来后,如果要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她说没钱交,你又能如何?有的是全家外出打工,过年过节都不回来,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如果说是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寻找,难度可想而知。有时得到线索,兴师动众,来回路费花费几千元,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再说,即使每次都能达到目的,光来回路费开支镇级财政也是承受不起的。

现在,随着外现打工人员的增多。全镇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 3800多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流入方、流出方的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镇外出打工的育龄青年很多。虽然按规定流出育龄妇女半年需要回原籍面检一次,一年间才寄回孕检证明 700来张,可一些已婚育龄妇女就是不回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育龄妇女寄回的孕环检证明是假的,有的编号顺序颠倒,有的是公章和检查单位不相符。对于这些户,我们都及时通知其所在的村或其家人,督促她回来面检,可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再说,她既然寄假证明回来,就说明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达目的不罢休,又怎么可能回来面检呢 ?可是,往往出事的就是这些人。那些寄真证明的育龄妇女一般反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是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劲没处使。更有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外结了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证。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

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证。

现在,随着外现打工人员的增多。全镇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 3800多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流入方、流出方的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镇外出打工的育龄青年很多。虽然按规定流出育龄妇女半年需要回原籍面检一次,一年间才寄回孕检证明 700来张,可一些已婚育龄妇女就是不回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育龄妇女寄回的孕环检证明是假的,有的编号顺序颠倒,有的是公章和检查单位不相符。对于这些户,我们都及时通知其所在的村或其家人,督促她回来面检,可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再说,她既然寄假证明回来,就说明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达目的不罢休,又怎么可能回来面检呢 ?可是,往往出事的就是这些人。那些寄真证明的育龄妇女一般反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是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劲没处使。更有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外结了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证。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证。

以燕窝镇为例,全镇有 44297人,已婚育龄妇女 8706人,分布在 71.19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全镇人口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日子过得不是很富裕。村民们生儿养老、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虽说比前些年有所淡化,但是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稍微放松,人口

和计划生育工作便出现反弹现象。现国家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较前几年有所改变,以惩罚为主转变为惩罚和奖励相结合的政策,本意很好,也适应了民主进步的要求。可是,对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些政策对通情达理的计生户很好落实,但对那些钉子户就很难落实到位。参与孕情普查的已婚育龄妇女越来越少,一般只占已婚育龄妇女的 20%,不来参与孕情普查的,把她没有办法,反正都知道现在国家对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八不准”,所以任你说得再好听,就是不理你,反正你一不能关押,二不能强迫她做手术,三不能毁坏财物,再逼急了,就来了脚底抹油—— 一走了之,彻底不跟你见面。什么时候如愿以偿,什么时候才“班师回朝”。回来后,如果要征收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她说没钱交,你又能如何?有的是全家外出打工,过年过节都不回来,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如果说是到他们打工的地方去寻找,难度可想而知。有时得到线索,兴师动众,来回路费花费几千元,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再说,即使每次都能达到目的,光来回路费开支镇级财政也是承受不起的。

现在,随着外现打工人员的增多。全镇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 3800多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流入方、流出方的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镇外出打工的育龄青年很多。虽然按规定流出育龄妇女半年需要回原籍面检一次,一年间才寄回孕检证明 700来张,可一些已婚育龄妇女就是不回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育龄妇女寄回的孕环检证明是假的,有的编号顺序颠倒,有的是公章和检查单位不相符。对于这些户,我们都及时通知其所在的村或其家人,督促她回来面检,可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再说,她既然寄假证明回来,就说明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达目的不罢休,又怎么可能回来面检呢 ?可是,往往出事的就是这些人。那些寄真证明的育龄妇女一般反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是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劲没处使。更有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外结了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证。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

供保证。

现在,随着外现打工人员的增多。全镇长期外出已婚育龄妇女 3800多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流入方、流出方的管理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镇外出打工的育龄青年很多。虽然按规定流出育龄妇女半年需要回原籍面检一次,一年间才寄回孕检证明 700来张,可一些已婚育龄妇女就是不回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育龄妇女寄回的孕环检证明是假的,有的编号顺序颠倒,有的是公章和检查单位不相符。对于这些户,我们都及时通知其所在的村或其家人,督促她回来面检,可根本就起不到任何效果。再说,她既然寄假证明回来,就说明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达目的不罢休,又怎么可能回来面检呢 ?可是,往往出事的就是这些人。那些寄真证明的育龄妇女一般反而不会出现什么问题。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但是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劲没处使。更有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你根本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外结了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对此,建议一是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为这些人很多都处于半监管状态,有些几乎是处于脱管状态。二是要对制作、销售假计划生育证明的人员加大打击力度。尤其是在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镇每月收到的证明中,假证明不少。三是严厉打击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行为。在发达地区打工的过程中,一些育龄妇女可以在一些私人诊所、小医院中做胎儿性别鉴定。只要你缴纳 200-500元的费用即可,有的甚至提供鉴定、流产一条龙服务。四是要为流动育龄妇女提供便利。在发达地区设点,建立由流出地区派工作人员、流入方提供相关设施的服务机构,为广大流出的育龄妇女提供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服务项目。这样既减轻了流入方因为流动人口而带来的压力,也为广大育龄妇女每次孕环检提供了方便,更能有效地掌握外出流动人口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防和减少开假孕环检证明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为广大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保证。

篇3: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东部沿海地区,适应,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烟台,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之一, 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正确的经济政策的指引下, 经济和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东西部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许多西北西南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相继离开他们的传统聚居区, 纷纷来到东部沿海地区生活、工作和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同时, 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大量进入东部沿海地区, 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传统、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 他们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适应与发展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常会发生文化的碰撞、摩擦乃至冲突, 不但阻碍个人发展, 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 目前, 对少数民族人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的研究, 而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状况的研究非常少。因此, 我对生活在烟台的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以推进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开展。

调研地点的基本情况

烟台市属于全国首批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 经济较发达, 人口比较稠密。烟台市总面积13764平方公里, 人口664万。2009年, 烟台市实现生产总值3701.8亿元, 比上年增长13.5%。在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 烟台市位居第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3066元。

我的调研地点是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杭北头村。水道镇地处偏僻,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很多村子都有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外来媳妇。我之所以选择杭北头村, 是因为该村的少数民族人口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村现有360户人家, 总人口大约910人, 其中男女比例基本是1:1, 村中百姓主要以务农为主, 农作物主要有花生、玉米、小麦;另外, 该村拥有800亩苹果园, 人均约1亩, 除此之外该村没有任何副业。该村的少数民族人口全部是从云南婚嫁过来的傣族少数民族妇女。

少数民族人口在烟台的生活情况

本文主要从移民的视角出发, 基于田野调查的内容, 以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分别从经济情况、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个人心理发展四个方面来调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在烟台的生活:

第一, 经济情况。主要是指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情况和收入情况。这些少数民族妇女都是1978年前后嫁到该村的, 这个时间刚好是改革开放初期, 正处于经济转型期, 那个时候, 这个村子比较贫穷落后, 再加上她们本来就是农民出身, 也没有什么文化, 来到烟台以后, 就在村子里生活, 也不跟外面的人接触, 每天就跟村民一块干农活, 直到现在。所以, 她们的职业就是农民, 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庄稼和苹果, 从来没有出去找过其他工作, 没有其他收入, 家庭经济收入高一点的一年能赚两、三万, 这几年党的政策好, 村里每年过年过节的都有物质福利发放, 基本生活需求都可以满足。她们现在主要花费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这些少数民族妇女平均育有两个子女, 目前至少都有一个孩子还在上学, 个别的两个孩子现在都上学, 一个上大学, 一个上中学, 这样家里经济比较紧张。她们现在比较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呈现出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趋势。这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汉语水平不高, 没有什么劳动技能, 无法适应灵活的劳动力市场。

整体上, 她们在烟台生活了20多年, 现在的经济状况确实比在老家时得到了改善, 她们的经济收入也确实比在老家时得到了增长。她们对目前在烟台的经济生活状态感到满意, 她们说, 她们最初来到烟台目的已经实现, 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傣族人性格随和, 热情勤快, 容易满足, 她们现在在烟台生活得很踏实。

第二, 日常生活。最初来到烟台生活, 她们面临三大困难。一是语言不通;二是气候不适应;三是户口的问题。语言方面, 她们刚到烟台时, 语言完全不同, 只能靠比划来交流, 给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随着时间推移, 慢慢可以听懂, 可以说, 日常生活完全可以适应。只是仍然不会读, 不会写汉字。气候方面, 云南, 属于低纬度,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太阳光照高, 空气透明度好, 形成了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年温差小, 日温差大, 一年四季如春。而烟台气候就大不同, 烟台地处中纬度, 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调研中, 她们明确表示不适应烟台的气候, 春夏季节还可以, 主要是无法适应烟台严寒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当然, 现在是已经完全适应烟台的生活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变化、消亡的, 各民族一直处在分化融合的过程。户口问题, 她们刚到烟台时, 由于各种各样的困难, 户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她们的户口长期都在老家, 这样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村口粮地的分配问题, 户口问题是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才得到解决的。

第三, 社会交往。社会人类学家认为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 社会网是将社会中的个人视为点, 人际关系视为线而连接社会网中个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网的功能在于信息交流与社会互助。3迈克尔.M.赛尼在《移民与发展》中提出:“各户之间互相帮助, 通过非正式的借贷、交换粮食、衣着和耐用品, 互相帮助耕作、建房、照看小孩等而有助于应付贫困。”这句话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交往。因为她们来到烟台以后, 就在杭北头村生活, 基本上根本不跟其他人接触, 她们的社会交往就是与该村或是邻村的村民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接触, 社交网络非常简单。田间劳作互相帮忙, 互相之间借借农具, 生活之中互相帮忙照顾一下小孩, 比如, 采访中刀某告诉我, 孩子小的时候, 农忙季节, 孩子有时会在邻居家吃饭。调研中, 我发现, 她们非常乐于并且善于与人交流, 沟通, 聊天时, 她们总是滔滔不绝地聊着, 很开心很高兴, 只是由于语言的限制, 生活环境的局限使得她们的社会交往圈狭小。简单的社会交往圈表明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融入当地社会, 与当地居民通过日常生产生活构筑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 个人心理。傣族人性格大多善良温和, 调研中, 我发现, 她们都非常和善, 很少有事情会让她们生气发火。我想这跟她们信奉小乘佛教应该有很大关系。当我询问当初为什么选择嫁到烟台时, 她们很爽快地笑了, 说是被骗来的, 但是既然已经来了, 她们就随遇而安。只是刚来时, 由于环境陌生, 语言不通, 心理上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常常想念家乡和亲人。但是生活下来, 这里的家人都对自己很好, 慢慢地, 心理就踏实了, 从内心深处已然接受自己就是该村的一员。我去调研之前, 从政府部门取得该村少数民族人口的花名册, 我对着花名册核对她们信息时, 有一位比较年长的许某, 我说花名册上没有她的信息时, 她立马拿起笔在花名册上一笔一划的填写上自己的名字, 当填写完毕时, 我发现她很高兴的样子。从这简单的细微处, 我发现她们是真心已经把烟台当成自己的家了, 而且她还很高兴的告诉我, 她的女儿现在已经上大学了, 可以看出她很欣慰的样子。

促进少数民族人口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 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问题。经济是根本, 只有解决了经济问题, 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政府应该对她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给她们创造其他的收入渠道, 增加他们的收入, 改善他们的生活。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 定期向她们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助, 提高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状况。

第二, 大力开展汉语普及教育。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来到烟台, 如今在烟台已生活达20多年之久, 但是她们的汉语水平极其有限的, 仅仅勉强可以交流, 读写能力更是一般, 这样无法真正的融入社会。政府应该积极引导, 开办一些免费的汉语培训班, 让她们有正式学习汉语的机会。

第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少数民族人口多半能歌善舞, 热情好客, 政府可以出资为她们办一个活动中心, 一起唱唱歌, 跳跳舞, 也可以给她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了解的机会, 扩大她们的社会交往。

第四, 实行信息化服务管理。调研过程中, 我发现, 政府部门对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信息记录不全面不准确。应该定期对她们的基本信息, 变化动态跟踪管理, 全面准确掌握她们的家庭、收入、生活、工作等情况。

总之, 要做好少数民族工作, 需要政府方面的努力, 更有待于全社会全民众的共同积极参入, 共同营造一个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大环境, 使各族人民和谐共处, 共同繁荣发展, 使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能更好地生活, 能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注释

1[1]郑信哲, 张蓝鹤.《朝鲜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发展调查》.《民族论坛》, 2012.

2[2]费孝通.《关于中国民族的识别问题 (1978) 》.《民族研究文集》, 1988年.

篇4: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96万人口;健康现况;健康需求;调查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3-02

在国家卫生大政策大支持下,塔城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人口健康基线调查和健康需求显得尤其重要,“基础数据”将为地委行署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在公共卫生管理的科学谋划中提供有效数据,为全区卫生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1 塔城地区96万人口健康情况的不确定性

1.1 人口分类健康状况的未知性 目前,塔城地区人口情况以地区统计局编制的《塔城地区领导干部手册》中可得出全区人口的一个变化变量情况,但是对于人口健康的情况至今没有一个基础的数据可供参考。

1.2 高发疾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综合统计与分析的缺失 部分县市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地方病不容忽视,随着塔城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一些整体发展关注,如布病的上升,使得部分县市医疗机构只是应对临床的治疗和流行病的监测,对长远协调发展和控制方面还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与可供分析的信息。

1.3 亚健康人群和已病人群的生活行為习惯及健康需求 亚健康是一种健康的透支状态,身体存在种种不适但无器质性病变,是患病的前兆。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黄永昌教授透露,中国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0%。按这个比例计算,对塔城地区来说健康人数仅有约14.4万人口,那么约81.6万人口则是亚健康状态;针对于此,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才是加强亚健康人群对疾病的预防、转归和康复的最有效措施,更是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必经之路。

2 全区96万人口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的重要意义

2.1 健康状况调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全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区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塔城地区这个边远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杂居环境中,生活饮食和行为习惯大多受地域的影响而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上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至今塔城地区都没有居民健康状况详实、全面的基础性数据。虽然国家在公共卫生上注入了部分资金,但是在获取群众健康基本信息工作方面缺乏相应的投入。目前如何解决各族群众最迫切的健康需求,如何指导人们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如何为变化变革、跨越发展中塔城经济提供健康持续的人力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

2.2 健康需求调查的必要性和必知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已成为人们保健的重要手段,亦成为发现亚健康人群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这仅仅是一个小范围了解居民健康情况的方式,更多的人群尤其是乡场镇、农牧区以及外来人口等的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无法获知,这为开展健康干预措施造成一些盲从行为,造成目标定位不准,措施不科学,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开展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调查是科学化卫生管理与合理运用资源必然的基础性工作。

3 开展健康状况与健康需求调查的预期目标

3.1 掌握全区人口健康现状 根据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全区96万人口健康情况进行分类抽样调查,在全面评价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时也往往更需要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

3.1.1 全区职业病状况分析 对全区职业病危害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和近10年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摸底、汇总、统计、分析,对已经掌握职业病发病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企业类型分布及重点职业病的分布情况,并与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职业健康状况调查,基本要摸清和掌握我区主要行业职业病危害情况、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分布、职业病发病人数及主要职业病发病特点,研究职业病的发病规律,为地区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1.2 其它疾病如精神病、意外伤害等状况分析 近年来,精神疾病、意外伤害也已成为我区较为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它所导致的心灵痛苦一点也不亚于躯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患者除不能为社会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

3.2 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应对措施与方法 综合来看,饮食与运动指导、常见病知识以及意外突发安全应对等是各个类别群体健康教育的共同需求,但不同类别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还有所侧重。

3.2.1 建立全区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 目前全区还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专职工作队伍,随着卫生改革的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就塔城地区的现状来看,这些工作是可以兼职来做的,充分调动各医疗资源,合理组合,统筹安排,以预防为主的工作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目前三级医疗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健康教育平台,以乡镇卫生服务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多元化工作。另外也可以组建“健康教育义工”队伍、健康教育顾问组和健康教育讲师团,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队伍。持续为塔城地区96万各族群众提供健康生活的科学指导。

3.2.2 建立科学有效的健康行为干预措施 目前塔城各族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及基本医疗知识严重不足,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农牧区群众对健康保健知识几乎不懂。认为最需加强的是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这些都表明经常性地对居民进行健康调查及普及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更应当重视健康知识的个体化,应针对不同症状,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重点有序的培训和讲解。

篇5: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全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体工作思路和我村计生工作实际,特制定十方村2012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

2012人口计生工作思路

今年,全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 “提升能力年”为统揽,建统筹、抓服务、促创新、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为抓手,抓好“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和提升基层基础管理水平两个重点、深化信息化建设、综合治理、基层群众自治三项工作,强化宣传教育、政策利导、依法行政、队伍建设四项措施,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狠抓落实。按照常规工作有起色、重点工作有突破、典型工作有特色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实施好“186”工作计划,即:努力实现一个目标,主抓八项重点工作,着力培育六个典型,开创全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一、努力实现一个目标

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指标任务,顺利通过上级人口和计生部门每次督查检查及考核,促进全村计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抓七项重点工作

1、抓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管理

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做好各类卡册表单、入户资料的完善,健全各类统计台帐,做好产术后访视医疗文书的规范建档,认真开展清理核查工作,核实人口育龄妇女信息数据,信息录入率和准确率达到100%。

2、抓难点,依法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

村计生办要采取强有力措施,组织精兵强将,严格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确保全面完成该项任务。

3、抓管理,努力加强干部业务能力建设

继续实施好一张笑脸相迎、一声问候相伴、一项优质服务相随、一个满意而去工作制度。认真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村村计生干部工作业务能力和水平。

4、抓培训,扎实开展计生知识宣传培训

要以提高计生知识知晓率为目的,加强对育龄群众、村计生干部、服务所工作人员的各类政策法规、优生优育知识、生殖保健常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改变我村计生知识知晓率偏低的实际。

5、抓兑现,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认真抓好计生“两户”合作医疗减免、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特困家庭救助制度的落实,全面落实各项计生优惠政策,让利益导向机制落到实处,逐步解决计生工作被动局面。

6、抓重点,认真开展节育措施落实

要把节育措施的落实作为有效控制计划外出生的有力措施。按照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做好节育措施落实,切实提高放环、结扎的及时率、落实率;进一步做好意外环孕的补救工作。

7、抓服务,全力做好环孕情服务工作和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活动

村计生服务站要认真开展好每季度的环孕情服务和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体检工作,真正做到辖区内不漏一人、流出者回寄证明,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孕情检出三率和环孕情水平。

十方村村民委员会

篇6: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2-09-19

(亳州市人口计生委 李华锋)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亳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流出人口大市。据统计,全市流动人口已达145.3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2.47%。流出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56.3万,占全市总已婚育龄妇女的40.52%。流出孕环检对象27.4万,占总孕环检对象的55.93%。流出人口期内出生占全市总出生的64.63%。流出人口计划生育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为分析流动人口生育问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新路子,亳州市人口计生委从所有农村乡镇随机抽取2009-2010年流出人口生育个案3787人,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2011年曾在外务工经商或随家人外出,2012年春节前返回户籍地的16-59周岁劳动年龄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调查内容涉及生育人员的基本情况、违法生育情况、流动情况、管理服务情况、其他情况等五大类33项内容。

现场调查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对照导出的2009、2010年期内流出人口生育人员名单进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未返回的调查对象,通过询问亲属、邻居和村干部、电话询问本人、查看资料等方式,完成调查问卷相关项目。调查数据处理采取网上录入的方式,然后进行数据汇总、整理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1.政策符合情况。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亳州市常住人口出生共165483人(2009年出生73740人,2010年出生91743人),其中流动人口出生106912人(2009年出生51451人,2010年出生55461人),流动人口出生占农村地区出生总数的64.6%。本次抽查两个出生的流动人口3787人,其中政策外出生1444人,流出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仅为61.87%。

2.孩次结构情况。调查违法生育的1444人中,一孩违法生育482人,二孩违法生育746人,多孩违法生育216人,一、二、多孩违法生育分别占33.38%、51.66%、14.96%。

3.出生性别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人员中,出生男孩2262人,出生

女孩1525人,男孩比例为59.73%,女孩比例为40.27%,调查生育人员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48.32。

4.孕环检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在流入地参加孕环检的1609人,返乡参检的511人,参检率为42.3%。邮寄单子的421人、网上通报及电话告知677人,孕环检信息有效通报率为28.9%;怀孕时流入地访视296人,访视率为7.8%。

5.抚养费征收情况。调查违法生育的1444人中,征收社会抚养费的210户,征收率为14.5%。征收到位的13户,到位率仅为0.9%,流入地单独征收的0户,流入和流出地协作征收的3户。

6.生育意愿调查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愿意生育一个孩子428人,占11.3%,愿意生育一男一女的2341人,占61.8%,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的686人,占18.1%。

7.生育地域分部情况。调查生育的流出人口中,流出到省外和在亳州市及周边地区流动的占有较高的比例。抽查生育的3787人中,流入到外省的有801人,占生育人数的21.15%。在亳州市及周边地区流动2940人,占生育人数的77.63%,流入到省内其他市的仅为1.22%。

8.生育时间分部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对象中,本次生育时,流出时间在1个月内232人、在1-6个月内1064人、在6个月-1年内1508人、在1年以上1001人。

9.合同管理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对象中,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合同的1066人,合同签订率仅为28.15%。

10.年龄结构情况。调查的3787人生育人员中,在20-24岁之间生育的为38.6%,在25-29岁之间生育的22.6%,在30-34岁之间生育的为18.2%,19岁以下的占11.3%,40岁以上的仅占0.6%。男女青年中未达法定婚龄的有1710人。

11.分娩地域及单位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在流入地生育占20.6%,回老家生育占76.8%,回娘家生育占1.08%。在公立医院(含乡镇卫生院)生育占70.9%,在私立医院生育占21.75%,在私人诊所生育占6.3%,在自己家里生育占1.02%,领婴儿出生证明占90.8%。

12.住房及夫妻流动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流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占91.9%;在流入的租房的占85.9%;夫妻共同流动的占86.9%。

13.工作及收入途径情况。调查的3787名生育人员中,家人亲人介绍找工作的3131人,占82.68%,同乡朋友介绍的645人,占17.1%。调查有效的3023名生育人员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86.1%。

(二)主要特点。

以上情况表明:亳州市流动人口生育呈现“四低八高”。“四低”:一是参检率低(42.3%)、访视率低(7.8%)、孕检信息有效通报率低(28.9%),二是政策符合率低(61.87%),三是社会抚养费征收率低(14.5%)、到位率低(0.9%),四是合同管理率低(28.15%)。“八高”:一是违法生育比例高(56.62%),二是出生婴儿性别比高(148.32),三是流出半年以上生育比例高(66.3%),四是夫妻共同流动比例高(86.88%),五是愿意生一男一女的比例高(61.8%),六是在公立助产机构生育的比例相对高(70.9%),七是在流入地租房比例高(85.89%),八是亲戚和家人介绍找工作比例高(82.68%)。

三、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本次调查的思考。

1.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已成为影响低生育水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2.现居住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实行属地管理,给予流动人口“市民化待遇”,提高流动人口素质和劳动技能,是转变流动人口的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规范流动人口生育行为的关键。

3.流动人口违法生育比例的高低与流出地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工作水平有密切关系,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仍然是整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

4.流入、流出地加强协作,双向互动,是遏制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重要手段。

5.相关部门综合治理流动人口问题,既有利于解决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问题,也有利于解决城镇化加快进程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对策与建议。

1.建立双向考核责任机制。要建立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考核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加强监督。

2.建立经常性区域协作机制。亳州市多数流动人口在“长三角”地区,要制定主攻“长三角”的工作计划,要积极探索在“长三角”地区建立流动人口联络站、“党支部+协会”等对外协作模式,加强与流入地的合作,逐步形成“市协调、县负责、乡参与”的经常性协作机制。

3.掌握联系电话开通短信平台。在当前国家和省平台信息交流率较低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掌握流出孕环检对象的联系电话,在村级开通流动人口短信平台,实现村干部与流出孕环检对象的直接对话,及时掌握她们的孕育情况。

4.努力开展“关怀关爱”活动。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农民技能培训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流动人口婚育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要关心“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生产、生活问题,通过关怀关爱活动,提高流动人口对计划生育工作支持度。

5.建立流动人口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工作队伍建设,要在乡镇、街道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的专门机构,从强选配流动人口微机员。要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经费投入,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经费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

篇7: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利益导向及相关工作的报告

芜湖市委政法委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以狠抓落实、夯实基础为重点,坚持“三不变”,全面落实“三为主”方针,认真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经市委政法委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现将我委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及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落实党政领导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的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我们始终坚持以“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核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工作责任制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认真对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布置落实,做到了目标明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我委形成了横向到

1边,纵向到底的目标管理体系。二是坚持不定期的计生例会。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措施。三是为了切实强化领导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意识,我们定期召开全体干部参加计划生育工作情况通报会,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把“一把手”亲自抓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加大以《芜湖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实施意见》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教育宣传力度

我们紧紧围绕《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实施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三项制度”等工作方针,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一是精心组织全体机关干部系统的学习了计生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同时注重学习效果,在全委上下营造了人人都关心、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阵地宣传教育,把宣传教育融入到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充分发挥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育龄干部的计划生育意识,提高了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三、积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切实把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切实把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认真落实

国家、省、市计划生育的相关优惠措施,单位职工凡是独生子女父母的都按规定发放了奖励,把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享有的优惠政策落到了实处;二是认真抓好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认真学习“两扶”制度,狠抓落实,稳步推进了我委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

总之,在我们努力工作下,由于措施得力,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各项责任目标均已圆满完成,我委的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晚婚率、统计准确率均为100%,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也达到100%,已婚婚育对象能持有《保健手册》和《生育证》定期参加保健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于领导的要求以及和市直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把我委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及相关工作做得更好,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8:关于中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人口计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具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显然,无论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都离不开农村人口发展,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无不与农村人口数量、农村人口质量、农村人口结构、农村人口流动等问题息息相关。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更是取决于农村良好的人口状况,尤其是农村人口问题的妥善解决,包括农村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结构的优化、流动人口的合理有序等。因此,做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一、关注农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和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归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发展,包括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而人是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规模适度、素质相当、结构合理的农村人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多年来,我们肃州区通过各级组织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特别是“九五”以来,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肃州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口总体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据统计,我区六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达1.16万人,高中以上学历者达26.83万人,计划生育减轻了群众的生育抚养负担,群众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子女的培养教育上,人口素质逐步提高。但就新农村建设的具体需要而言,人口质量的提高还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适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构建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必须处理好农民生产、生活和生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我区人口计生事业进程也逐步向高起点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坚持真抓实干,人口计生工作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依法行政及优质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合力进一步增强,新机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基本建立起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省《条例》为主体,其他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依法行政体系;二是强化了农村、城市、社区和相关单位的综治力度,靠实责任,实行计划生育工作“三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落实“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基层工作网络更加健全,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三是深入开展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的优质服务运行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5年底,通过国家人口计生委验收,肃州区获得“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四是建立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了“奖、优、免、补”政策。近年来,区、乡财政共投入近400万元为6462户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落实了户均600元的养老储蓄金,落实率达到了98。为全区农村166户一女户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家庭每户一次性奖励了1000元。为1895名农村独生子女和二女结扎户子女落实了升学加10分的优惠政策,为1043名农村在当地上小学、初中的独生子女减免学杂费3.1万元。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奖励扶助制度要求,审查落实了378名奖扶对象的奖励扶助资金;五是基本建立起了党政领导重视,相关部门努力,社会各界配合,广大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机制。

三、大力推进婚育文明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生育文明是建设新农村乡风文明的内在要求。一是推进人口意识文明。加强广大干部及群众的人口理论学习,切实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工作格局。二是推进生育观念文明。不断完善计划生育社会化宣传教育机制,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男女平等知识深入人心,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及“关爱女孩行动”深入开展,群众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逐步形成。三是推进技术服务文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机构和技术服务人员严格依法行政,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四是推进作风文明,使行风务实清廉,干群关系融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区注重强化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注重了救助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和关爱女孩活动的开展,发动社会各

界广泛参与,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的社会风尚;提倡婚事简办,少生快富,勤俭持家,适时开展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的纽带作用,定期组织育龄群众开展伦理道德、生产技术、生殖健康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使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和政策推动相结合,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婚育新风尚为群众接受。全区15-49岁育龄妇女结构显著变化,一孩妇女比例逐步上升,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提高到了22岁,初育年龄提高到了23岁,独生子女领证夫妇逐年增加,全区农村有1.8万对夫妇主动放弃生育二孩或推迟生育间隔,到2005年,全区少生14万人。我区先后于2003年、2005年被国家计生委表彰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婚育文化,各级组织要一如既往地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唱响先进生育文化主旋律,把婚育新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逐步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充分发挥广电、报刊、文学艺术创作等宣传资源,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去影响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塑造群众,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

四、提高农村优质服务水平,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作为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有效途径,有力地推动了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根本性转变,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同。近年来,我区针对基层计划生育技术力量薄弱,群众需求强烈而服务空间不足的问题,区委、区政府从关心群众健康、关爱家庭幸福出发,加强了基层计划生育的组织领导、机构和阵地建设,加大了人口计生工作的保障力度,建成了区、乡、村、组四级计生网络体系,投入166万元夯实了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基础设施及设备,提高了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同时,按照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四优秀一满意”技术服务标准,将乡镇计生办、村计生、村计划生育服务室的阵地建设进行了整建,使之不断健全、完善,建起了以区生殖健康中心为龙头、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为骨干、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为基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了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环境,让广大育龄群众在接受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过程中分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

五、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促进村务“管理”更加“民主”。

上一篇:燃气使用规范下一篇:有关于员工调动的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