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2024-06-21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共9篇)

篇1: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电影《百鸟朝凤》说的是传统手艺吹唢呐传承的故事,今天看完,写写感想。

1,这是一部注定不卖座的电影,它缺少了吸引眼球的噱头,缺少激情碰撞的场景,一个电影院一天就安排一两个场次,它,可能不适合在电影院中用银幕表达,在灯光下捧着纸书细品应该是它更合适的欣赏形式。

2,一个拥有唢呐匠梦想但无法实现的父亲,把唢呐匠的梦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段让我莫名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无声告白》这本书,只不过游天鸣比莉迪亚幸运而已。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走上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希望所有的父母真是按照孩子的特点去助力他们的人生。

3,焦三爷的德艺双馨、师娘的勤勉慈善皆令我钦佩。一对老实朴素又有傲骨的乡下老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和标准,以德品人,以德律己。唢呐匠,在别人眼中只是一段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而在他们眼中,那是一生的骄傲和守候,值得用鲜血乃至生命去捍卫。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最缺乏的匠人精神吧。还好,他们有了游天鸣去传承这份精神。

4,洋乐队慢慢抢了唢呐班的饭碗,大家举步维艰。从坐太师椅到没了拜师礼,再到另谋生路打工断指的、打工肺痨的,在悲情背后其实是一个普世性的沉重问题:传统的如何与时俱进?何为时,如何进?时,就是时代的车轮带动的大势,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思想的进步,代表着生活习惯的变化。随着信息的流动越来越顺畅,任何行业任何角色都被引入了竞争,今天是洋乐队,明天就是录音机,后天就是在线音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如何进呢?有时候,有些老物件就会慢慢沉淀在历史长河里吧,这就是事实,因为它生长的土壤已经变了(红白喜事的形式已经彻底变化了)。如果说转机,那就是用这份“德”,守住这份“艺”,换块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民俗民乐也罢)再去慢慢发芽吧。

5,总体而言,这是洗涤内心的一部片子,当我们习惯在喧闹的街市中大步急奔,当我们习惯在快餐式和碎片式文化中汲取信息,偶尔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也是好的。

篇2: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第二个场景,是游天鸣第一次赚钱后到师傅家。师徒俩酒过三巡,焦三起了兴致,拿起唢呐开始即兴吹奏。情绪所至,唢呐吹得也动人。酒醉后的焦三在睡着前说了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如果非让我在整部电影中选一句“金句”,我一定选焦三说的这句。虽然有点俗气,但这句话代表了人而为人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把这部电影当成倡导民族文化的电影,因为民族是狭隘的,人性才是广阔的。这句话重要的原因有两点:1、你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2、你不喜欢或认为没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别人没价值。这是焦三在醉酒时说出的话,却是最清醒的一句话。醒来后的焦三,开始为唢呐的没落苦闷。吹给自己的唢呐,成了酒后空谈,这才是唢呐没落的真正原因。如果这唢呐是吹给自己的,那便不该沦为“礼制”的工具,不该以他人认可、尊重为评价标准。唢呐的没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时才为自己吹奏唢呐,其他的时候要么是为了红白喜事,要么是为了传艺。而那些真正传世的音乐,无一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绪,却激荡了万千感同身受的人们。

电影最终以焦三的病逝结束。在焦三行将就木时,他跟游天鸣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游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心中有敬畏。这敬畏,源于悬在头顶心间的“百鸟朝凤”。这份敬畏让我感叹,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沦丧至今;当也让我感伤,因为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动的传承唢呐匠的规矩,却没能从这份敬畏中走出崭新的灵魂,没能让悦耳的唢呐吹奏出新世界的心声,彻底禁声于一片嘈杂。

篇3: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电影《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秉承了他一贯以来的导演风格。吴天明曾这样说过:“在我的作品中,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可以经常变化,但是有一条永远不变,那就是对诚信、善良、正义、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

电影讲述了焦三爷这样一位唢呐匠艺人和众位弟子因为唢呐这门艺术而发生的种种故事。两个小兄弟游天鸣和蓝玉相继来到焦三爷这里学习唢呐艺术,他们或许是为了圆父亲曾经的梦想,或许是为了赢得当时世人敬仰的目光。师傅传授徒弟技艺,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电影中,焦师傅没有选择当时看起来天分最好的蓝玉,而是选定游天鸣为接班人,其实,无论蓝玉的天分再怎么高,他都不可能成为焦家班的继承人,而天鸣最终不管有没有将唢呐继续吹下去,他都已经是能够吹奏《百鸟朝凤》这支曲子的传承人,因为它是对匠心而鸣的。在匠人的眼中,比钱更重要的是原则和品行,即能够让唢呐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品质,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的美好品质。因为时代的发展,唢呐虽然不能再以世代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它们不会就这样消逝,即使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也是一种更有时代特色的传承方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传统的中国艺术都和唢呐一样,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

二、现实的冲击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游家班在外表演时和人发生冲突,镜头后来扫过满地的狼藉以及地上坏掉的唢呐,让人感到心酸无比,就如同人们内心的坚守被无情地践踏。传统与时尚新旧更替,西洋乐器和唢呐也互不相让,造成了混乱的局面。在曾经的红白喜事丧事中,唢呐吹奏是一种受人尊敬的仪式,但在现代人的眼中,它成了嘈杂的代名词,不被理解。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唢呐艺术受到西洋乐器音乐的冲击和影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对这逐渐远离的经典,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它?

在影片中,由于现实的冲击,游家班的各个兄弟也都相继离开,二师兄离开时,焦三爷愤怒地将他的行李打乱,镜头后来转到室内,二师兄的家人看着窗外的一切,捂脸痛哭,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对于唢呐的热爱还在,只是抵不住现实的冲击和压力,于是他成了焦三爷眼中的那个不争气的徒弟。在这一段讲述中,笔者看到了遗憾和无奈,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靠吹唢呐为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与其说他们没有良心,不如说因为现实选择了另外的生存方式。在西洋乐器的冲击下,传统的唢呐艺术已然失去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唢呐匠人的生活也饱受考验,无论是西洋乐器的冲击还是生活的压迫,他们的选择都不是大错特错的,只是在那样的一种情形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坚守。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另外一部影片——《百花深处》,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三、自我的坚守

电影中的焦三爷可以说为唢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一次吹奏中,焦三爷当场吐血,然后他却高喊:“我还没死呢!”那一刻,犹如飞蛾扑火般壮烈。焦三爷的人生中,大部分的快乐和满足都来源于手里的唢呐,最终他因长期嗜烟如命而患肺癌去世。在焦三爷的一生中,他内心的那份自我坚守让人动容,一生为了一个热爱的艺术坚持到底,这份坚守在当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笔者相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有了保护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然而对于观影人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传承唢呐这门艺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不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执着守护的也并不是这些,那么,面对现实的繁杂,我们真正应该坚守的到底是什么?

在那个传统乐器受到西洋乐器冲击的时代,焦三爷和游天鸣依然为了自己内心的坚守选择继续吹奏唢呐,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纷繁复杂,浮生若梦,我们内心是否有一份自我的坚守?不只是为了简单地活下去,而是像吴天明导演的所说过那样:“对诚信、善良、正义、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

摘要:电影《百鸟朝凤》于2016年5月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是吴天明导演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匠艺人对唢呐艺术的执着和坚守,是一部让人思考颇多的文艺片。本文从文化传承、现实冲击、自我坚守三个方面来对电影《百鸟朝凤》的文化情怀进行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文化,传承,坚守

参考文献

[1]方舟.吴天明口述:努力展现中国人生——吴天明[J].大众电影,2007,(07):42-45.

篇4:浅析电影《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讲的是一个逝去的故事,影片的第一个画面,导演的镜头就给到了大西北的景色,随之映衬的是黄土地的淳朴和岁月的长河,而这一幕仿佛就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娓娓道来当年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终究需要有后人来见证。

作为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依旧取材于他最为擅长的,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讲述了唢呐从曾经的德高望重的地位到如今的慢慢凋零景象,也从另一面展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变迁,并且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两代唢呐人为了信念坚守而产生的师徒感情。

《百鸟朝凤》将影片的第一部分对准了一对师徒的成长,表达的是“传承”的概念,怀念的是被远远丢弃在身后的“规矩”。当曾坐在太师椅上十足气派的焦三爷到终究吞下那一口鲜血敲起锣鼓,当曾将唢呐引以为生命之傲的蓝玉戏谑的摇着头,当焦家班的师兄弟纷纷打起行李然而眼神迷茫,当游天鸣面对大城市里犹如乞丐一样的唢呐匠人仰天长叹的时候,所有的坚守在瞬间崩溃,没有一点防备。

百鸟朝凤,原本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天,伏羲巡视到西山桐林,只见金、木、风、火、土五星之精,纷纷飘落在梧桐树上。顿时,仙乐飘飘,香风习习。又见瑞气千条,霞光万道。天空彩屏开处,祥云托着两只美丽的大鸟,翩翩降落在那棵梧桐树上,其余诸鸟纷纷飞集在各处树上,朝着两只美丽的大鸟齐鸣。木神句芒遂对伏羲说,这两只大鸟,即凤凰。

影片第一部分中,概述到的几个村庄,名字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基本元素。五行本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以解释万物形成以及之间的关系。也许影片此举,意将此映射为芸芸众生的缩影。在古代,百鸟朝凤泛喻君主圣明,河晏海清,天下归附。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向往和平与祈福的传统心态写照。

在影片中,百鸟朝凤本身,就是传统。影片要表达的,也正是传统在工业化巨变下的坚守与消亡。这个过程本身,就免不了冲突对抗,也必然伴随被撕裂的伤口与情感,当然,也会有一种文化衰落中的不安与悲凉。客观讲,影片无论是叙事、人物刻画甚至艺术性,并不能算作惊艳之作。叙事结构相对简单,也许这也是导演晚年归于平和的取向。

而在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戏剧冲突,并没有呈现出剑拔弩张之势,而是一切都自然而然展开。行云流水的另一种解读,是叙事趋于套路和常规。因此,片中几处感人之处,也就好像都在意料之中,或许会有感动,但尚不够震撼。至于人物的刻画,倒是性格鲜明。几个演员的表演,也确有精彩之处。只是有点疑惑,为什么我们对代表传统的那个角色,总要塑造成倔强的模样。难道传统,就必须具备倔强的元素?

影片中,有一些对社会变迁负面的缩影,如同门师兄在石棉厂工作不久后的肺病,在工厂上班被机器吞掉的手指。这些,也确实是那个时代现实的存在。至少作为八零后,都有相似的共同记忆。但社会变迁,并不仅仅是这些。当然,出于戏剧冲突的需要,选取足够对立的两面才更有说服力。但是,作为影片之外的思考,恐怕还要有更大的格局,更理性的回归。其实,影片中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还有传统的传承。对此,令人印象深刻。

在选定接班人的那一幕,天鸣成了百鸟朝凤的传人,肩负传统的传承与发扬。焦家班从那一刻成了历史,游家班登上舞台。似乎传承已在那一刻完成。然而,天鸣接班后的不安、困扰与困难,都暗示了传承,绝不只是简单的仪式,象征的口号。

当百鸟朝凤那一曲,还得靠焦老爷子顶上,丝丝鲜血从唢呐缓缓流出之时,传承才真正完成。之前传递的,是名分,是技艺,是符号。真正的精神内核,在那一刻才被传承。这个过程,一定有鲜红色的血。这才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很可惜,也很无奈,传统技艺的衰败,在影片结束也未能解答。

在焦老爷子坟前,依然是天鸣茕茕孑立的身影,还有那苍茫天地间传统悲凉的嘶鸣。或许,消亡的,本就是时代的选择,除了一句无关痛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聊以自慰,终归是要消亡。因此,注定就是一场悲剧,总会有无法治愈的伤。

仅电影而言,总体并不算得上完美无缺,尾声部分的老旧套路和煽情有些许过度,导演想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欲望过于热烈,乃至于较之前戏冷静的铺陈坦荡的叙述,新老时代的跨越之处显得多几分急功近利。

从影片上映以后,到片人跪求排期,舆论一边呼吁充分关注本土心血,一边则斥责以近似哗众取宠之方式绑架观众。其实,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需要通过极端的方式,才能影响影片排期,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

篇5: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五一假期干的唯一一件有意思的事大概就是有幸提前在单向街看了已经去世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单向街还特意邀请了电影的主创人员,尤其是电影的执行导演参加放映结束后的交流活动。

稍微对中国电影有点了解的影迷都知道吴天明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不仅培养出第五代导演,比如陈凯歌、张艺谋、顾长卫等大部分导演,而且作为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电影。

电影放映前循环播放了这几位导演对吴天明导演的评价的短片,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他在访谈中毫不吝啬地直接表示吴天明导演是一位电影艺术的巨人,他个人与吴天明导演在信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个人非常喜欢《百鸟朝凤》这部电影。

电影《百鸟朝凤》是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作品,于2月完成最后的剪辑版本,导演仅在一个月之后便离世了。电影观影结束之后,有朋友说起,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遗作似乎冥冥之中自有一种天意,电影中唢呐艺术家悲壮的坚守似乎正是导演对电影的坚守。

导演吴天明在一次访谈中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他们不屑于拍我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面对着中国电影行业的种种,吴天明导演一直坚守着他自己的原则,接二连三地拍出“农村三部曲”《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以及《变脸》等优秀作品,并在国际上获得许多大奖。

吴天明导演曾因为《没有航标的河流》中裸游露出屁股的镜头和电影《生活的颤音》中的接吻镜头而被要求删除镜头,甚至电影成为禁片。

导演更广为人知的电影《变脸》讲述的江湖艺人变脸艺术家的故事,而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民间唢呐艺术家的故事。电影中的民间唢呐艺术家一直以匠人的身份自称为“唢呐匠”,他们一直把唢呐作为一种手艺传承下去。在他们的理念中,在黄河两岸的这片黄土地上就不能没有唢呐的声音。

这两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惦念以及这些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所遭受的磨难的一曲挽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文化和艺术正在被慢慢遗忘,越来越多的手艺失去了传承,成为历史。

电影中的无双镇是一个黄河边上的镇子,唢呐作为当地最重要的一种乐器,唢呐匠一直以来便广受崇敬。在当地,唢呐匠以“班”的形式接活演出。无论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要请唢呐匠帮忙演奏。事前要先到唢呐匠家中请来唢呐匠,到家门之时还得行接师礼。处处都表现得尊重无比。

红事喜庆,自不必多说;但白事肃静,规矩颇多。唢呐匠出活分为四台、八台,指的是出场人数和乐器种类以及曲目的不同。一个讲究的唢呐匠并不以给的酬金多少来出活,而是以死去的人在当地留下的口碑来定。

在白事中,有最高级别的一首曲子称为《百鸟朝凤》。唢呐一响,百鸟来朝,并不轻易演奏。生前即使为当地大户家财万贯,却排挤过同村之人,虽千金重筹、磕头跪拜也不可演奏;而德高望重造福百姓者,一文不取也可演奏,甚至身体不佳吹出血来也必须坚持演奏,作为对死者最后的敬意。

《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在演奏时不仅仅是死者生前品行最高的评价,也是一个唢呐匠的荣耀。因为这首曲子,一代弟子只传一人。这个人不仅在唢呐技术和觉悟上要高于常人,更要在品行道德上受人尊敬。学成之人自然成为下一代的唢呐班班主,肩负着传承唢呐的责任。同时,演奏这首曲子用的唢呐有且只有一只,这只金唢呐代代相传有上百年的历史,只用作吹奏这首《百鸟朝凤》。

电影中当代唢呐班班主焦三爷一生收徒无数,也培养出许多能接红白活的弟子,但一直迟迟没能找到能够传承《百鸟朝凤》的弟子。天鸣和蓝玉作为最小的两个弟子先后拜师学艺。蓝玉天赋异禀气力充足,唢呐技术上也稍胜一筹;天鸣气力不够,却宅心仁厚忠孝两全,最终成为了《百鸟朝凤》的传承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焦三爷日渐老去,学成出师的天鸣带着众位师兄弟成立了自己的唢呐班,开始接活演出。虽然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述时间,但从电影中的城镇景象和交通工具,大致可猜测已经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或者初。

改革开放为这个黄河边的小镇也带来了新的风气,人们对传统礼节越来越不重视了,一切以钱作为准则。唢呐匠进门,再也无人行接师礼;演奏过程中直接表示不用太认真;演奏结束之后直接甩一个大红包。而更细节的是,接到红包的唢呐匠们并没有觉得之前的种种是不尊敬,反而沾沾自喜。

随着洋乐队的到来,天鸣的唢呐班所能接到的活赚到的钱越来越少,众师兄弟们纷纷开始退出唢呐班,打算进城务工。原来以儿子成为唢呐匠为傲的天鸣父母都开始要求天鸣放弃唢呐 了。

在一次出活之前,天鸣凑不齐人手,最后只得师父焦三爷出马才能把这些准备离开的师兄弟重新聚起来。这过程中有一段,焦三爷和三师兄对峙的戏,三师兄瘫痪的母亲坐在黑暗的屋内床头,焦三爷愤怒地把三师兄打包好的衣物乱扔,而三师兄只是默默不作声。

师徒之间各有各有无奈之处。师父三爷看不起这欺师灭祖的弟子却又深知弟子家中的凄惨;弟子羞愧不敢当却又不得不另谋出路。对峙许久之后,三师兄终究还是没继续吹唢呐,而进城务工去了。

洋乐队的冲击,百姓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改变以及每个唢呐匠人的生活经济压力,让唢呐班最后以解散告终,只剩下天鸣一个人和焦三爷一起坚守着唢呐匠最后的尊严。焦三爷酒醉之后无奈地说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之后,焦三爷被查出肺癌晚期,最终离世。三爷去世前还卖了家中唯一一头的黄牛,给天鸣置办了新的唢呐家伙,要求他重振唢呐班。电影的最后,天鸣独自一人站在三爷的坟前,给他吹奏最后一首《百鸟朝凤》,虚化的画面中是正襟危坐的三爷,听完这最后一曲之后,满意地露出笑容,大步地朝黄泉走去。

电影就此结束,电影的内容简单直接而动人,有两个细节需要再说一下。

其中一个电影中有当地文化局的局长找到焦三爷家中希望能给唢呐演出录音,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可想而知,这是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虽然不知最终成果如何,但或多或少有些保护作用。或许自此之后,唢呐艺术不再深入民心成为民间艺术,反而束之高阁成为高雅艺术了。

第二个细节在唢呐班与洋乐队冲突时便想到为何双方一定要你死我活。似乎在传统艺术家的眼中,外来的都是乱了规矩的,都是些不好的,必须驱逐。据同看的朋友说,这部电影中最后天鸣在焦三爷坟前吹奏唢呐时的背景音乐是唢呐和西洋管乐的结合。虽然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达这个含义,但在音乐中做到了东西结合,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融合。

篇6:《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故事大致分成了学艺阶段和唢呐班解散两段,前一半是旧时光里唢呐班的美好光景。在无双镇,但凡红白喜事都要请唢呐匠奏上一曲,一般人家请四台,富贵人家请得起八台,而比八台更厉害的正是这“百鸟朝凤”。而这镇子上会吹“百鸟朝凤”的,也是唯一有资格审判谁能受得起这“百鸟朝凤”,只有焦三爷一人。

在这种大环境下,天鸣和蓝玉在亲人的期盼下被送进了焦三爷的宅子,做起了唢呐学徒。蓝玉悟性极佳,但性子太野,天鸣虽气力不够,却有十足的韧性。这一段光景在镜头下显得十足的可爱与温柔:高高的芦苇荡里,小男孩一头汗水的可劲往上吸河水;师徒三人听着林间各式的鸟叫,猜着模仿着笑着;天鸣为没能得到传下的唢呐哭的不可开交……只有唢呐便看得到光明的童年,是这样的灿烂美好。早已猜中的结局是,焦三爷把唢呐班和“百鸟朝凤”最终一并传给了游天鸣——毕竟大多数事情呐,天分并不是那么重要。

然而,从游家班接替了焦家班那天起,新时代也开始接替了旧时光。面对没落的必然性,我们该如何走向末路?新时代的到来,给镇上带来了新鲜观感的洋乐队。而唢呐匠,不再被视为亡人德行的审判者,也不再享受太师椅上的风光。走向没落的唢呐班与广受欢迎的洋乐队、或者说是与新潮流的叫嚣,注定是一场只输不赢、没有意义的对抗,不过多折了几支唢呐罢了。当我看到唢呐班与小瞧唢呐的村民大打出手,一脚又一脚踩烂了唢呐,一种可笑可悲、无言无奈的荒谬感在心中升了上来——为了坚守所爱拼尽全力去抗争的同时,竟然会顾不上保护所爱而亲手将其碾成破烂。

不得不承认,唢呐班已经被时代的洪流拍死到了岸上。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巨轮之下谁也无能为力,只得被活生生的碾压。他们眼前的,不过是一道怎么选更糟糕的.命题。是强迫自己接受现实,将自己放逐?还是让自己忠于理想,为自己牺牲?两条绝路摆在面前,你会怎么选?

焦三爷在末路面前选择了不甘,选择了坚守。他不明究里的怒斥天鸣散了游家班,他挨个找到他曾经的爱徒愤怒的扔了他将进城务工的行囊,他为奏一曲百鸟朝凤让唢呐口渗出了血。但无论他如何努力,唢呐匠独坐太师椅上,敬送亡人的景象再也不复来。电影《老炮儿》里,被时代抛弃的六爷,也坚守着他的江湖道义而与时代对峙。六爷和焦三爷一样,似乎也不知道如何与格格不入的世界和解,又如何与格格不入的自己和解。他们在绝路上加速奔驰,想抓住什么,却终究什么也抓不住。绝望的时刻,似乎以坚守的姿态狂奔向末路,还算是个容易的选项。毕竟,偏执于理想,总算像是抓住了什么啊。

偏执于理想,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

时代变迁也好,传统没落也罢,世事总是起起伏伏,由盛向衰。而事物本身或许没有什么意义。如唢呐,无论谈起艺术需要,亦或文化价值,这些意义也不过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要说唢呐一定存在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什么。而我们之所以随其慨叹,为其挽歌,全是我们主观为自己所观所处注入了无尽的意义罢了。《山海经》中说,离相无往。体会到这一点,试着挣脱对表象的偏执——离相。如果外在事物不值的执着痴迷,自己的内在世界也就不需要随喜怒哀乐或其他情绪所盘踞——无往。(《解释的工具》熊秉元)

离相而无往,并不是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是试图给自己一种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入世还是出世,可以决定择生或是择死。也并不是说哪一种选择更好,而是说把命运的选择权我在了自己的手中:波澜壮阔飞蛾扑火、平静如水隐于大市,都是自己的造化。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张充和先生七十岁写下的一联,倒是把情字看淡。人生如戏,潮涨潮落,不过终是随风淡远。情义如是,理想也如是。只不过,要把理想看淡,或是把情字看浅,哪有那么容易。太多太多的人偏执于理想,即便面对的只剩下理想的坍塌,他们选择的仍是去不惜一切拼命抓住那断掉的稻草。又想起《北平无战事》,时代乱流中多少殉道者,忠于各自的理想,却谁也挽不回理想。最难忘,举枪自尽的可达。和建丰同志最后的通话,他哭的很伤心。他知道国民党要完了,自己也被党抛弃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意义,无力回天了。他最后的偏执,恐怕就只有同理想一同死去了吧。

有时候总觉得,献身理想的殉道者似乎和沉沦于毒品的瘾君子并无二致。不是戒不掉,只是舍不得那个在理想的幻觉中发作癫狂的自己。贪恋那片刻窥探到理想之光的超幸福,甘愿接受无法实现之永恒的不幸。人活一世不容易,钻进了死胡同,这种偏执,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啊!当给自己的定义失去了意义,那么我是谁?

其实,不必说理想。理想者死于理想,情圣死于情义,艺术家死于艺术,野心家死于朝堂。人总是要献身于什么的,似乎通过这种种偏执才能找到一点自我。有时候想想,我们把自己献身给了什么,便是把自己定义成了什么本身。当失去了它,我们就一无所有。这是我们所面对的,就会变成一场血淋淋的不可解——我是谁?

当认定的自己的存在不再有意义,那么我是谁?当我所坚守的自己再也收不到肯定的回答,到底我是谁?当我们再也不能回答自己“我是谁”,一种绝望而无力便会吞噬了我们的所有。正如焦三爷把自己的一生的定义成了唢呐匠,当唢呐匠的存在不再有意义,又让他他如何告诉自己我是谁?所以,这场为了唢呐、为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焦三爷为了自己,绝望的坚守。所以,当文化局找上门来要帮唢呐申遗,焦三爷是拼了命的要天鸣答应。因为他的生命已成为了唢呐本身——这点痕迹是他最后能看到的,能够留下的证明自己存在的回答啊。

关于电影。

虽说这部电影非常直白,主题也很简单。但真的十分打动我。几处场景都惹得我心头发蒙,一股拧着的劲怎么也出不来。印象最深的,还是游家班第一次出活后,天鸣回来看师父。焦三爷拿出陈年的好酒喝到醉醺醺,醉红的脸上嘴角上扬,摇摇摆摆,手舞足蹈地吹着唢呐,畅谈着当年“太师椅”上的风光。那种近乎癫狂的欢愉特别能触发我心里的无力与难过。知道了一些导演的事后,更能明白为什么电影中的描述这么能击中,因为这个命题是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尤其是老一辈。导演拍这部电影,似乎也在拍自己。想到这里,似乎心里更不舒服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关于遗憾。

篇7: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心得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_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的?”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 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_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转机,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篇8: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罗兰·巴特在他的符号学中区分了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文艺电影可以看作是一种可写性文本,它以创作者为中心关注人性与现实,并追问生命的意义,而商业电影则可以看成是可读性文本,它围绕观众进行建构,注重电影信息的可传达性,以实现电影与观众之间良好的互动。若要将两者进行区分,可将文艺电影定义为不纯粹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具有深刻精神内涵且着眼于挖掘事物本质的影片。它不擅长以变换诡异的特效博人眼球,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华丽的画面以及强大的明星阵容,而是凭其内涵的深刻和情感的朴素真挚取胜,旨在为观众打造一种朴实的思考[1]。按此分类标准,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是一部对现实和大地充满情怀和思考的文艺片。

一、“一跪”赢得《百鸟朝凤》票房的飙升

5月6日,《百鸟朝凤》上映,上映7天,票房360余万。在第7天的晚上,制片人方励用制造网红的网络直播平台做了一次长达一小时的直播,阐述《百鸟朝凤》宣传发行中的种种不易之处。在直播的结尾,他向影院经理和观众下跪。

这次下跪,成了电影行业中最有热度的话题,影视圈的名人、普通群众纷纷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发声支持《百鸟朝凤》。第二天,大多数院线、影管公司纷纷表态,要加大对吴天明遗作的排映力度。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5月14日和15日,该影片的票房收入分别为884.8万和1222.2万,之后一周每天票房持续在500万左右。方励的一跪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百鸟朝凤》在广大受众中的关注度得以提高,进而促进了票房的飞速增长。但是此次一跪,无疑有了道德绑架影院甚至观众的嫌疑。

二、优秀文艺片为何叫好不叫座?

几乎每一部文艺片的上映都会伴随着叫好不叫座的新闻,发行方、制片方、导演通过特殊方式“求排片”亦非首次。2012年,《赛德克·巴莱》在内地上映时,万达影视通过热血长微博为该影片赢得了较大的关注度,票房也因此增长。去年《闯入者》和《山河故人》的导演通过公开信为影片赢得了受众的关注,此次方励的“一跪”更是将文艺片“求排片”的方法发挥到极致。长微博、公开信、下跪,从《赛德克·巴莱》到这部遗作,作为求排片的方式,其强烈程度的提升彰显了国内电影行业一直存在但却没有得到解决的某些问题,从宏观角度看,文艺片的整体处境并没有好转。

在豆瓣网上,《百鸟朝凤》评分为8.1,远高于同档期的国产影片,甚至高过同期上映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美国队长3》(豆瓣评分为7.9)。然而相比于声势浩大、占据40%以上排片的后者,没有明星阵容、讲述唢呐艺术传承故事的《百鸟朝凤》在排片上处于劣势,在受众中的知晓度也较低,票房更是无法与《美国队长3》相提并论。

通过梳理,笔者认为国内优秀文艺片较国外大片及国内商业电影票房惨淡的原因可从多角度加以阐述。从社会大环境角度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人的整体经济水平无疑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却远不止于基本生存的需求,而是无止境的,不遗余力地获取物质财富成为当下大多数国人的现状。富含商业元素、拥有明星阵容及特效的影片受到了大多数观众的喜爱,而缺乏上述三类元素的文艺片却在电影市场举步维艰。

从受众角度来说,城镇青年无疑是为电影市场贡献票房最多的主体,他们通常面临着毕业、就业、工作、生活等一系列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关心文化、精神层面的东西。电影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工具,而不是一种获得精神文化食粮的作品。针对《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对成为于大部分“80后”“90后”来说,吴天明这位中国第四代导演并不为他们所熟知,同时,他们当中很少有在农村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长大并且喜爱类似于唢呐等民间传统艺术的,所以他们对唢呐、农村、传统文化这类题材主动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很小。

从政策角度来说,在国内,缺少支持优秀文艺片创作、发行的机制,把本就弱小的文艺片扔到猛兽横行的商业丛林中,只能是任其自生自灭了。政府对文艺片缺少真正有力的扶持措施,不管是奖励、补贴还是发行保障,几乎都是空白,一切全靠片方或主创单打独斗。

从市场角度来说,艺术院线是一条出路,但目前在国内难以成形,就算在文艺青年聚集的北京,也仅有百老汇MOMA、电影资料馆等少数放映艺术电影的影院,不足以支撑起一部文艺片的全国发行。相对可行的是长线放映,但那也是针对个别影院的发行策略。影院也有生存压力,经理们不可能都向方励那么“任性”地做生意,不为赚钱而为情怀买单。

基于上述因素,国外商业大片以及国产商业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小众化的文艺片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电影蓬勃发展的进行曲中,文艺片的冷遇就像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冒出来,提醒着人们:电影是不是只要赚钱就够了?如何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让观众真正有机会静下心来欣赏一部作品?面对这一幕幕的悲情,年轻的电影人还有没有勇气把文艺片拍下去?

三、优秀文艺片出路何在?

今天的电影院真成了造梦的展厅。唱主角的,要么是虚构出的超级英雄、奇幻机器,要么是悬浮半空的都市娱乐、青春幻想。在现实的大地上生活的人们却成了大银幕上的稀客。现实题材少,农村题材更少,涉及农村文化生活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此“偏科”不能不说是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尴尬。

笔者认为,要促使文艺片在内地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给广大受众提供精神文化食粮,须从多角度加以改进。

首先,有关部门需切实为优秀文艺片的制作、宣传、发行、上映保驾护航。比如,文化部门、广电部门可以从资金、宣传等方面给予文艺片支持,电影协会、文学艺术协会等行业组织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文艺片提供必要的支持。

其次,从整个电影行业的角度上看,“车有车路,马有马路”,艺术片和商业片应有属于各自的市场定位和放映渠道。换句话说,文艺片也有属于自己的通道和尊严。在影片《百鸟朝凤》中,焦三爷一直强调“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诚然,很多文艺电影创作的初衷只是出于制片方或创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并没有将票房作为主要目标,因此文艺片的主创方不能一味地盯着票房数字。在电影中,“游家班”班主游天鸣在各种外界压力、诱惑下仍然坚持传承唢呐艺术,但他也面临着生活中的极度窘迫,在这种情况下,他到底能坚持多久也是一个未知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票房,意味着影片无法盈利甚至亏本,长此以往,主创方就没有资本、气魄去打造文艺片了。

为了在票房收入上取得不错的成绩,文艺片的制作发行方要做的无疑就是两点,即内容和渠道双管齐下。首先,文艺片的内容必须是高质量的。就拿《百鸟朝凤》来说,虽然它讲述的是关于农村唢呐艺术传承的故事,没有当下大牌明星的加盟,但故事本身的可读性、演员表演得无可挑剔、情感的内敛真挚等都让大部分观众对该影片评价很高。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当下,口碑传播必然会使更多的受众关注该影片并自发前往影院观看,从而促使票房的增长。另外,即使文艺片的宣传资金相对有限,主创方也应在前期宣传上多下功夫,因为影片的上映都有一定的期限,并且影院会根据前期的票房、上座率等因素调整排片量,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影片在受众中的知晓度,那票房的增长就是天方夜谭。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文艺片应注重口碑传播,尤其是名人和广大受众的自发支持。比如在《百鸟朝凤》的片头,马丁·斯科塞斯、张艺谋的大力推荐为影片情感的蓄势以及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方励“一跪”后,影视圈的名人、普通受众纷纷在社交平台力挺影片,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影片的知晓度,从而拉动票房的增长。

从影视圈公众人物的角度看,他们自发支持优秀文艺片的上映对影片票房收入的增长是有效果的,这类行为也会在口碑上为他们自身加分,因为影视圈的名人在社会关注度及吸金力方面远胜于普通人,他们在占用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理应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优秀文艺片需要被传承,是值得广大受众观看的,也是值得影视圈公众人物自发支持的。

从院线的角度来说,自发支持优良文艺片是责无旁贷的。各大影院应在临上映前通过多渠道多次推广文艺片,另外由于文艺片一贯的“慢热型”特点,各影院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长线排映。

从受众角度来说,在关注个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关注自己的内心,往往一部优秀的文艺片带给人们的不只有感官上的愉悦,还有情感的升华、生命的思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还有那些根植于人类文明的文化食粮和精神雨露。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电影不只有眼前的娱乐,还有广阔的现实和不屈的坚守。

四、结语

由于文艺电影通常缺少酷炫的特效、曲折离奇的情节、华美的画面、一线影星的加盟,在市场经济以及大众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下,它在票房收入上无法与商业电影相媲美。但是文艺电影以其朴实的内容情节、真挚的情感、朴素的人文关怀等优势却能给观影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因此,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文学艺术以及电影行业协会、影片制作方及发行方、院线、影视界公众人物、受众等主体应立足各自的角色,竭尽所能地为文艺电影的制作、宣传、发行、上映贡献力量,以期内地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实现共生共存,和谐发展。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票房成了衡量一部影片在受众中受欢迎程度的关键指标。当前,国外商业大片以及国内商业电影一次次刷新了内地票房纪录,然而与不断增长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文艺片一直得不到票房市场的青睐。近期,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遗作的上映又将国内文艺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况凸显出来,引人深思。基于此,从该影片上映的情况着手,分析文艺片在国内电影市场遇冷的原因,进而从多主体角度提出一些思路,促使文艺片在商业电影的挤压下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关键词:《百鸟朝凤》,文艺电影,商业电影,票房

参考文献

篇9: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

一、“西部电影”风格

1984年3月6日,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年度创作会议上,钟惦斐在《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中提议,美国有所谓的“西部片”,我们是否也可有自己特色的“西部片”。钟惦斐首次提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并大力倡导,此后这一提议在电影界引发强烈反响,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众多电影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开始有意识地“拍摄中国西部片”,形成了一种较为鲜明的、群体性的电影美学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从形式特征到深层内涵,中国的黄土地电影与美国的西部片的概念截然不同,只是借用美国“西部片”的名称而已。

吴天明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还曾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他开明,锐意改革,不遗余力地扶持后辈,启用有才华的青年导演,让黄建新、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周晓文、芦苇、何平、顾长卫、赵非、曹久平等导演迅速成长。张艺谋说:“吴天明是我电影之路的伯乐,也是第五代导演的伯乐。没有他就没有《红高粱》,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天明将有才华的青年导演聚拢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以展现西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为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性格的结构特征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影片[1],开创了中国西部片的先河。

西部电影拓宽了民族电影的创作视域与境界,提供了新的电影审美形式与层次。西部电影在精神文化的表现上,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西部人的性格特征、情感方式以及风俗民情中的那些真、善、美,同时也展示了西北人受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而导致的愚昧、麻木和保守,这样的电影表现或再现是对民族性格与民族命运的反思。西部电影立足本土,注重挖掘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拓展历史性的人文视野,对西部地域文化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概而言之,西部电影呈现了独具韵味的空间美、基于深厚历史文化下的悲剧美以及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下的真朴美,其主流特征即坚守纪实风格并塑造典型的中低层人物形象来表达创作者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体悟,并揭示民族内在文化的原动力。

不同的导演因其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经历及体验、性格、价值观、艺术审美不同,其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吴天明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有特殊的西北黄土地生活和感情经历、个人体验,他的个人艺术经验源于苦难、忧患和悲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创作了《人生》《老井》《变脸》等经典电影,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极具西部意象的黄土地、西北民俗、农耕文明等视觉呈现元素,开创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先河。他的西部电影始终坚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在苦难中与命运抗争的人,保持着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影片呈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难中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其作品有着浓厚的悲剧美学意蕴,这些都构成了吴天明的西部电影风格。《百鸟朝凤》正是这种西部电影风格的延续与坚守。

二、《百鸟朝凤》中的“西部电影”视觉呈现元素

影片中,那三秦大地上巍峨粗犷的黄土高坡,那略显破败却颇具地方特色的村镇,那浓缩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民俗礼仪、婚丧嫁娶,那金色的麦田和绿油油的菜地等,使得影片散发出一股久违了的挥之不去的厚重的乡土气息与质朴。

对西北黄土地的偏爱。吴天明对大西北自然地理环境的险恶有着切身的刻骨体验,对西北人生存的艰难始终担忧,这种个人独特的体验为其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他更擅长表现或再现以黄土地为叙事背景的故事,用镜头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生活、挣扎着的人们,这毕竟是他熟悉的故土。从《人生》《老井》到遗作《百鸟朝凤》,无一例外吴天明均以黄土地作为视觉呈现元素。小说《百鸟朝凤》原本写的是肖江虹老家贵州修文的故事,吴天明则把小说故事发生地移植到自己的家乡陕西。影片中,当镜头缓缓推开西北山水时,黄土地那么粗犷苍凉,又那么厚重踏实。在天鸣父亲带其拜师途中,影片一再再现了八百里秦川的壮观。师傅焦三爷为了让徒弟们更好地传承唢呐这一传统民间音乐技艺,在黄河岸边让徒弟们用一根长长的芦苇杆从河里吸出水以锻炼他们的气力。而结尾处,徒弟天鸣在师傅坟前吹起《百鸟朝凤》这一象征着逝者德高望重的唢呐古曲。黄土地这一厚重而悠远的底色奠定了电影的主基调——一种对传统民间技艺、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忧患意识,一种对历史与现实诗意化的怀念与担忧。吴天明最擅长表现关于黄土地的故事与人物,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深深眷恋黄土地,始终关注大西北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种深沉的爱融入到其艺术创作中,就呈现了一种强烈的悲剧美,一种对苦难的哀思。

对农耕文明的深厚感情。黄河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吴天明生于陕西农村,上山下乡期间又回到农村,来自农民,理解农民,始终关注中国土地上沉默的大多数,对农耕文明有特别情缘,即使当前农村题材的电影很难有市场,依然坚持拍摄《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讲述陕西农村无双镇的焦三爷传承唢呐技艺的故事。曾经吹唢呐既是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唢呐艺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与尊敬,在无双镇,吹唢呐绝不止于娱乐,而被赋予了更深的意味,成为对逝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影片中查村长去世,唢呐王焦三爷认为他为人无德,拒绝在其葬礼上吹奏《百鸟朝凤》,因其当村长期间将其他四姓人挤走,只剩查姓。而当窦村长去世后,焦三爷认为他是有德之人,亲自为其吹奏《百鸟朝凤》这一象征死者德高望重的古曲,甚至吹到吐血,因其抗日期间打过鬼子,带领村民修过水利。社会转型巨变之时,面对西洋流行乐的冲击,唢呐日渐式微,小说中天鸣渐渐发现唢呐与当下社会脱节,人心离散,出外打工。最后,连师父焦三爷也进城为徒弟蓝玉的工厂看门。而影片中,吹奏唢呐难以维持生计,当徒弟们纷纷向现实的生活妥协要进城打工时,三爷倔强地打了一顿想进城的徒弟。焦三爷拖着病体最后一次吹“百鸟朝凤”,自己则吹唢呐吹到泣血后。天鸣依然坚守吹唢呐,只因师傅选他作唢呐接班人时,他向师傅承诺过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虽然焦三爷们老了、没了,但“匠人”的精、气、神还在,“匠人”的魂儿还在,匠心匠德还深深植根在农村。

具有精神指向的西北民俗。1980年代,“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以传统民俗为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思路。第四代导演深入到蕴含丰富风俗民情的农村去寻找创作灵感。吴天明因其得天独厚的西北地缘亲近感,电影创作中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西北民俗风情奇观。电影《百鸟朝凤》中,运用传统婚丧礼当中丰富多彩的具有象征性的唢呐曲、写意性的场景,以及唢呐接班人培养过程中焦三爷选择唢呐接班人不只看天赋、后天努力,更看重人品德行,最终放弃天赋和技艺更好的蓝玉,而选择了德行好的天鸣,这种传承与坚守的民俗具有精神指向性。影片结尾,天鸣独自伫立在焦三爷坟前,用那把泣血的唢呐吹出“百鸟朝凤”,恍惚中,仿佛师傅就坐在半空中仔细聆听,临近曲终,师傅从太师椅上起身,头也不回地缓缓地消失在唢呐声中。这组画面对唢呐这一民俗的美妙又苍凉的再现,表达了吴天明对传统民间技艺日渐式微的深切忧患。电影《百鸟朝凤》对西北民俗的再现,不只丰富电影的表现元素,还通过民俗意象表达创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反思,有利于中国电影本土化民族特色风格的形成。

在中国乡土文化的表达上,吴天明无疑是最充分的一个。他的西部电影对黄土地、农耕文、西北民俗等的表现或再现,大西北那苍凉而贫瘠的黄土地、古朴的农耕文明、丰富的风土人情都使得影片的视觉呈现更具冲击力,让人们透过社会表象来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逐渐式微,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构成电影的美学内核,影片有凝重的悲剧美学意蕴。

三、 新旧文化冲突的悲剧美学意蕴

悲剧美学是西方美学体系中的一种独立的审美形式,在文学、音乐、绘画、话剧、电影中被广泛运用,通过艺术作品内在的矛盾冲突表现美,产生神圣而崇高的艺术效果,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情和共鸣。吴天明在《人生》中刻画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老井》中刻画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在《百鸟朝凤》中刻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构成了其电影的悲剧美学内核。

电影《百鸟朝凤》通过表现社会转型巨变中,在中国农村社会日渐变迁和裂解,传统乡村社会原有的礼俗与秩序逐步解体的背景下,唢呐这一传统民间技艺在现代化的挤压下在传承与坚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传统民间文化所陷入的窘境,这种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电影的悲剧美学意蕴。影片关注民间艺术日渐式微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了身为文化传承者们所面临的困局与无奈。

影片中,西洋交响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象征,席卷了大西北闭塞、落后的农村,带给农民不一样的新奇体验,更易进入寻常百姓家,流行交响乐替代了唢呐在村里流行开来,让村里的年轻人开始浮躁,不再看重传统的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因此,传统的唢呐班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他们纷纷进城打工。而影片中无双镇的唢呐王焦三爷始终视唢呐技艺为生命,坚守着唢呐技艺,想让唢呐班代代传承。《百鸟朝凤》表面上看是讲唢呐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中的困境,本质上是表达了对乡土伦理及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深切的忧患意识,而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力无可奈何,这正是悲剧的冲突,让吴天明的电影有着崇高的悲剧美。吴天明对传统民间文化是极力挽留的,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来保持传统文化的尊严。吴天明显然对焦三爷这样固守传统民间技艺所秉承的艺术态度是肯定的。在娱乐化的电影市场里,吴天明坚持开拍,为传统民间文化发声,突显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当结尾处,浑厚的黄土地上,响起悲怆的古曲《百鸟朝凤》,是致敬有坚守的民间艺人,也是致敬真诚献身艺术的人。这种悲怆让人感慨,引发内心的震动,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力量。焦三爷作为悲剧人物的缩影,体现了人的欲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面对困境,有作为“人”的坚守,勇于同命运抗争,抗争精神让人心灵震撼,更加凸显了悲怆美。吴天明的悲剧意识源于他对艺术、黄土地及西北人的深沉的爱,强烈的纪实风格使其作品极具悲剧美感。

上一篇:基层干部作风问题现状和对策下一篇:外科医生个人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