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2024-07-14

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精选8篇)

篇1: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方式一:学校用方式二:学校、教职工用户直接录入学校用户登录删除已离职、离休的教师,增加13年采集后入职复核2013年数据的教师补充教师的全部必填信息有两种方式:

1、前台页面录入

2、excel模板导入学校审核并报送行政机构包含:区县、市或省直属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结束户协同录入学校用户登录删除已离职、离休的教师,增加13年复核2013年数据采集后入职的教师有三种方式:生成教师用户

1、页面手工录入并向教师分发

2、excel模板导入

3、批量提取生成教师用户教师用户登录并填写待遇、考核除外的信息学校用户登录并填写所有老师待遇、考核信息学校审核并报送行政机构包含:区县、市或省直属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结束

篇2: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课程编号:B0163122C

课内周数:3周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实习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生产实习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3周的相关通信类或其它企业的学习实践,对相关专业课的学习理解会更深刻。目的:使学生能够在相关企业经过3周的实习,特别是自己结合兴趣和未来工作走向联系实习单位,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一次重要的考核和检验;同时通过实习可以更好的理解和领会相关专业课的知识点,培养出学生能走向社会的能力和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

任务: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生产实习作为毕业前的一次很重要的实践,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的开学初,对毕业班学生来说,正好可以结合就业和毕业设计综合考虑,时间为3周。

实习内容及要求:选取与本专业培养目标或未来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实习单位,运用所学专业课综合知识及能力,联系、沟通、协调相关关系,选定实习部门和岗位,实地参与、从事该岗位的日常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系统地学习和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思考其流程、规定、管理等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和感悟,最后形成报告。

三、实习方式及时间安排

方式:学院安排与自行联系相结合。

时间:第八学期开学初

四、考核及实习报告

(一)考核

生产实习以实践为主,其实习报告的完成,可以为学生的求职和毕业设计提供基础。联系妥实习单位并能尽早在岗位实习的,可以给出实践环节的占总分30%的成绩;实习报告占70%。

(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要求:字数不低于5000,报告是自己实际实习的心得、体会、总结;有对实习专业工作内容的清晰描述和理性的思考、认识,行文流畅,主线脉络明晰,既有工作总结也有学习所得。本环节考核的主要依据有三项,分别是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的评价。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无

参考书:无

生产实习无指定教材和参考书,但实习同学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多读与实习单位所在行业有关的各类书籍增强实习的效果。

篇3: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合管理、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的多学科交叉课程,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它在本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 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与实践, 目的是为本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MIS与CS (Computer Science) 相混淆

MIS与CS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分不清两者的差别, 常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对于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学生, 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简单的数据处理程序, 课程只不过是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管理方面的软件或系统而已, 忽略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管理特征, 掩盖了课程教学的难点。而对于偏重于管理思想的学生而言, 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管理的思想、理论让计算机去执行与实施, 至于计算机采用何种技术、如何实现则不用关心, 那些事情由计算机应用人员来处理, 对课程的特征和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上述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MIS与CS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差别。文献[1]对MIS与CS的本质差别以一个小案例进行解释, 并给出了MIS的重要本质, 即MIS主要是CS及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1], 文献[2]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技术的新兴边缘学科[2]。

2.教学侧重点不相同导致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目前国内院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性质定位不同, 导致将该专业设置在不同的院系, 使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综合类大学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 课程教学既注重管理思想、理论, 也注重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两者融合起来, 同时设有专业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另一类院校 (工科院校) 则将该专业设置在计算机系, 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方面, 对管理思想、理论比较弱化, 实验教学变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第三类院校则是将该专业放在经济学院或人文学院, 课程教学重点在于经济管理知识或信息学、情报学知识, 对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中的技术支撑不够突出, 也没有专业的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虽然有观点认为“学习管理信息系统应有所侧重, 如偏工、偏商、偏管等”, 但笔者认为本科阶段应以基础为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应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 既要偏工又要偏管。课程教学侧重点不同导致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学生, 管理知识不如管理类专业学生, 又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 丢失自身优势, 就业艰难。而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却苦于找不到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 学生和用人单位均处于两难境地。

3.管理思想、理论不能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管理思想和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目前, 从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源于教授计算机类课程或管理类课程的教师,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中很难做到将管理思想、理论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融合, 而学生则认为没有掌握本门课程的精髓, 教师、学生都不满意。在地方院校这一问题十分突出, 缺乏MIS学科出身的专业教师, 是这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4.缺乏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展比较困难

实验教学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备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实验教学中, 多数教师主要是先开设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 然后再开设计算机技术类实验 (如数据库使用、ASP使用等) , 最后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从实验难易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角度看, 似乎比较合理, 但多数学生则感觉到, 实验与实验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前一个实验是关于商品销售系统的演示, 后一个实验则是商品库存系统的验证, 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则是关于商品业务管理系统, 实验对象的业务处理过程学生并不熟悉, 实验是零散的, 不能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其次, 重视演示型、验证型实验等基础性实验, 忽视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础性实验上, 但学生只能勉强进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实验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要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培养计算机程序员, 也不是培养像MBA、EMBA那样的企业战略管理者, 而应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 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专门人才[3]。培养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 具备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是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和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 把管理思想、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要求学生既要具有分析、设计信息系统的初步能力, 又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并能正确分析、评价一个组织中开发和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问题, 懂得人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就必须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并将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

1.基本知识的讲授

在讲授管理理论知识时, 结合计算机系统讲授如何来实施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上能更好地体现, 让枯燥的管理知识变得生动。在讲授计算机知识时, 结合管理的特征, 讲授计算机如何接受管理思想, 什么技术适合什么样的管理思想等, 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

案例是认识事物和规律的最好方式, 通过案例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解释,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择案例时应选择学生对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对案例对象比较了解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中选择学生经常使用、最为熟悉的教务管理学生子系统作为案例, 并让学生对系统进行分组讨论, 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 然后每个小组选择选派一位代表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综述, 最后由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 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表扬, 对不正确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给予纠正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对那些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

(1) 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构建良好的实验教学体系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遵行教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文献[4]给出了一个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此为蓝本, 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了改进, 构建了演示型实验→案例型实验→技术型实验→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的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实验教学体系,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内容。首先在实验内容上, 选择与学生课外研究、调查、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相关的实验内容;其次是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良好的衔接与过渡, 并保证它们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以上原则, 进行实验内容的设计:

①演示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它的组成、结构是什么样子、系统实施后效果如何等。因此, 我们选取结构清晰完整、功能明确、业务流程简单的学生综合测评系统 (我校为测评学生综合能力而自主设计的一个管理系统) 为演示对象, 同时也加入一些上几届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作为演示型实验的教学内容。

②案例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从开始状态到完成状态的整个设计过程,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个演变过程和内部结构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使理论教学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为此, 我们以上几届学生的课程设计作品 (系级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系级学生宿舍卫生检查系统等) 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案例教学能让他们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信息系统的演变过程。

③验证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系统初期设计目标和思路与最终系统实际效果的一种对应关系。实验内容是以我校自主设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子系统为对象, 这样学生能从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两者的映射关系, 使学生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避免出现预期设计目标过高, 而实际效果不理想, 从而产生沮丧心理, 失去学习的兴趣。

④技术型实验:目标是让学生对某些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用到的关键技术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技术型实验带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我们主要开设两个实验:一是数据库构建, 让学生学会把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成概念模型然后再把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中的关系模型;二是Web数据库的使用, 主要介绍ASP技术,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数据技术。

⑤设计型、综合型实验 (课程设计) :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 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参与一个完整的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全过程。课程设计中, 采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实验”教学模式, 题目由教师指定, 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小组5~6人, 每个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由组内学生自己组织协调。组长由教师指定, 同时肩负协调与统筹工作, 每个成员既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又相互配合, 出谋划策。设计中要求体现信息系统开发的所有环节, 每一环节结束, 教师都要进行检查, 并给出修改、完善意见。设计完成后要求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以实验报告的格式, 规范由教师制定) ,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主要陈述人, 其余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同学可任意提问。答辩组成人员由任课教师和学生行选派出来的4位同学共同担任, 评分标准由教师统一制定。通过学生的全程参与, 既让学生掌握了信息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撰写设计报告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按质按量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 也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基础,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主要由笔试和实验组成, 其中笔试占70%, 实验占30%, 考核内容单一, 方式简单, 容易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对知识死记硬背。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将会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真实水平, 更能体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通过不断的尝试, 我们制定的综合考核办法是:平时表现 (包括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 占10%, 案例分析、讨论占15%, 基础实验 (演示型、案例型、验证型、技术型) 占15%, 课程设计占20%, 笔试占40%。实践证明, 这样的考核方式受到学生欢迎, 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得到了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在课程改革中应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 结合当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以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行业的需求与变化,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体系, 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作为支撑, 突出实践环节, 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信息管理人才。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S) 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本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特点,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 分析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W Huang, K K Wei, R Watson.管理信息系统[MIS]:背景、核心课程、学术流派及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与刊物评介[J].管理科学学报, 2003, 6[6]:85-91.

[2]黄梯云, 李一军.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0[10]:95-97.

篇4: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信息系统是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一直以来以国家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基于系统的观点,综合运用管理学、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问题,能在企事业单位、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和科研院校等诸多行业或部门从事软件开发、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来,许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招生和学生就业上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有些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后,在后续的专业分流中,好学生一般都不愿意选择该专业,有的甚至要靠调剂才能维持生存,导致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素质下降,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进行有关分析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简称CIS2011)中的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课程和推荐课程。CIS2011的课程体系反映了四个层面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基础、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理论、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用。[1]

二、现有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体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实践教学一般都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体系如下页表1所示。

三、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和能力培养重心的转变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传播、交流和共享的重要平台。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促进可视化、移动化、交互式阅读需求增大,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增长形成了对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信息管理人才巨大的需求市场,凸显出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

1.互联网信息的生产、加工、组织和管理能力。近几年来,电子书、网络教育、数字期刊、手机阅读、动漫网游等新的媒体形态,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阅读终端的应用使人们享受着随时随地阅读的乐趣;微博、SNS、即时通讯(QQ、MSN等)、视频分享等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渠道,产生了数以亿计的“自媒体”,凸显了Web 2.0时代UGC(用户产生内容)的重要特征,这一切显示了信息时代数字媒体强大的生命力,也对信息管理人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上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信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得一个重要方向。

2.基于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数据分析能力。国际著名调查机构Gartner Group曾在其高级技术调查报告中,将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列为“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对工业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大关键技术”之首。互联网、移动通信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同时也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策略和决策方法。目前,网络营销、基于流量数据分析的精准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掌握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的基本理论、方法,具备熟练操作和应用相关软件系统能力的信息管理类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3.信息管理人才能力培养重心的转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直以培养学生信息系统规划、分析与设计及实施能力为主。互联网时代,具备数字媒体技术和信息系统应用能力的信息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才市场的宠儿。培养学生“造”信息系统能力向“用”信息系统能力的转变将成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

针对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环境下信息管理人才能力需求的新变化,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在CIS2011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两门核心课程,同时增设了《XML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站规划与设计》、《网络营销》、《信息分析与预测》、《精确营销》、《投资分析与决策》等面向互联网和商业智能应用的选修课程。

2.培养模式改革。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我们制订了新的培养计划,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学习和一年的实践教学,一年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3.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改革。在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设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实验室,并购置了数字内容加工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商业智能平台软件,着重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组织能力、内容编辑加工能力、内容资源管理能力、图形图像处理能力、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能力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满足信息管理人才面临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11[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5: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1引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计算的思维过程即设计程序的思维过程,可以有效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2014年7月,第三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重点是编程思路、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中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目前大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概论性课程较多,深度不够。信管专业或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更好地把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目前在实践中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相关课程具有内容重复与知识或缺问题,即课程中大家总会发现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往往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或是相关类似的,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与实践结合较弱,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盲目照搬照抄成功模式,不能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既要能在自己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同时,要培养“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改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明确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信管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思维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计算,也不应该仅仅涵盖计算机科学。它的本质是指在信息社会人们在面对大量的信息处理或计算的时候,应该通过非人工的方法实现,这其中包括,信息的表达和信息的转换两个过程。简单来说,计算思维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实现信息的表达与转换等。同时,不能仅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去定义和理解计算思维,而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计算思维。广义的理解计算思维,应该是指人们对于现实世界进行信息抽象并利用工具实现信息转换的一种思维方式。今日的计算思维是围绕计算机科学,而明日的计算思维或许会围绕化学、物理等学科,或许会产生新的学科,但核心一定是关于信息的表达和转换。显然,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因此,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应该将计算思维贯穿于素养的培养与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但在实际的计算思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①没有意识到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计算思维概念的出现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目的是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②重技术教育,轻思维训练和人文素养、伦理道德的培养。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过多地强调信息技能的学习,忽视了思维训练,学生缺乏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目标中。该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特别是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学习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对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主要就是数据的操作,具体而言就是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即按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这是初级技术也是信管专业的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技术则是对数据处理后的查询、分析、挖掘,即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但更着重于对数据的处理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

3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

为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确定教学体系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二是强调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维等方面的技术与方法,还要强调具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和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我们设计了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体系,见图1。上述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主干学科,不仅设置了国内高校信管专业常设的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Java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等课程,还设置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商务智能与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在理解新兴数据处理模式的同时,其智能化数据分析处理及决策支持能力得到训练。

4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具有重要作用,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教学方法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有助于奠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中心,由其驱动教学过程进行,学生围绕任务学习,教师围绕任务教学,如图2所示。在这个过程中,要面向计算思维,通过搜集资料、深入探究、协作学习、交流讨论、巩固拓展、迁移新知、重组转换等手段,发掘蕴藏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中的通用的普适思维,学生结合自己学科的专业知识,使思维随着不同专业知识和背景的贯通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提高。

5结语

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力争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初步具备了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了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够更好地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朱丹阳.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32(5):153-156.

[2]柴艳妹.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6):70-73.

[3]赵泉.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0-81.

篇6: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一、实习目的1.深入了解企业管理的业务内容及信息处理的特点;

2.加强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 ;

3.掌握一定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内容、方法;

4.深入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现状和需求,了解我们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

5.深入了解信息系统设计及开发方法的实际应用,掌握软件工具及其应用情况;

6.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情况,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结构及组成等基本网络知识;

7.重点掌握一些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前沿。

二、实习方式

在实习前,信息管理系负责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动员。生产实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

1、集中实习:由信息管理系组织实习分组,委派指导教师带领实习生在事先联系好的实习单位,学生服从分配,积极主动的到所派遣单位进行实习,到单位后应服从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安排,认真开展实习活动并作好实习笔记。

2、分散实习:以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学生在所联系单位开始实习分散。对实习单位的选择,应选择规模相对较大、管理规范、有成型信息系统、信息化水平较高、管理及业务资料齐全的企业。分散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实习指导人(单位上具有一定职称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和实习项目的特点制定实习计划,在实习期间,实习生应与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并按照计划在单位实习指导人的帮助下完成实习内容。在分散实习生较集中的城市,信管系可以委派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实习结束后,应认真整理和完成有关实习成果,并接受实习答辩。

学生在实习期间要认真写好实习笔记,根据实习内容,用文字、图表等简明地进行记述;对企业参观、专题报告、现场教学、技术调查及实习中的收获与体会等亦应及时写入实习笔记中,为写实习报告积累素材。

三、实习单位

企业、组织、具体企业组织隶属部门或科室,电子硬件市场,电脑(软件)公司。

四、实习内容

1.实地深入企业调研企业实际的业务管理流程;

2.请企业信息中心领导介绍本单位计算机应用情况及今后的发展规划;

3.参观企业局域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硬、软件组成及结构;

4.请有关专家结合所参观的局域网,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知识;

5.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及经验;

6.请有关业务科室的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如何用计算机处理本科室业务及软件应用情况;

7.实地去硬件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各种硬件的价格、性能等。

8.当前信息系统状况和发展方向的调研。

五、实习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生产实习指导书》 信管系 主编

六、实习时间及安排

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实习所在学期其它课程及教学环节结束后开始,在第六学期末进行,时间为6周(具体日期参考教学日历)。

具体安排如下:

1.两周集中实习;

2.集中实习之后分散实习;

3.第七学期开学第一周答辩及验收。

七、实习报告的撰写与规范

(一)、实习报告的要求

实习结束后学生按照生产实习大纲的要求内容,对生产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产生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是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反映学生实习的深度和质量,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报告的要求如下:

1、实习报告要求围绕实习目标为核心,以实习项目及内容为素材,即要有实际内容,又要有归纳总结,分析提高。

2、报告的实际内容,要包括对实习单位的介绍、业务的说明,实习单位的信息系统的组成、软、硬件环境、信息处理过程、处理方法等的详细说明,并就现状分析其优、缺点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报告要有自己的感想、体会、看法、建议。

4、报告结构要合理、内容丰富、文字流畅、用计算机输出(输出格式附后)。

5、报告篇幅不少于一万字。

(二)设计报告标准格式

A.前置部分

1、封皮略

2、封二略

3、摘要(二字居中)

1).中文摘要 不宜超过250字(包括空格)。字号:四号

2).关键词

一个字。

4、目录(如下图)企业概述 ··········································1

1.1 企业发展简史······································2

1.2 企业产值与利润关系····························8

·

·

结论·················································60

致谢·················································61

参考文献 ···········································62

B、正文部分

选择B5纸;字号:4号字,字体:宋体、楷体、仿宋均可以。每行32-33个字,字间距:标准;每页27-28行。每章另起一页

1、标准条文的排列格式

“章”、“条”的编号应左起顶格书写。有标题时,在编号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再写标题,另起一行写具体内容。没有标题时,则在编号之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再写具体内容。并列叙述条文的编号a.,b.,c.,......均应左起空两个字的位置再书写,在编号的圆点之后空一个字的位置再书写具体内容。“关键词”三字顶格,排在摘要的左下方;3—5个字关键词之间空

2、表

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排。表应分章排序(如

第二章的第一张表,标为:表2-1)。

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居中)。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号、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

表题和表号之间空一个字,如:表2-1 滚筒采煤机切屑厚度推荐值。表的上、下边线用黑粗线,左右不用边线,敞开。如果表在一页打不下,需要续表时,上一页表的下边线用细线,下一页表的上边线用细线。

表号写:续表2-1。表中的缩略词和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表内同一栏中的数字必须上下对齐,不宜用“同上”、“同左”等类似词,一律添入具体数字或文字。

3、图

每一图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图号(分章排序)置于图下(居中)。图题和图号之间空一个字,如:图3-1 切屑厚度与截割阻力的关系曲线:必要时,应将图上符号、标记、代码,以及实验条件等,用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图题下方,作为图例说明。

* 文中的图,在排版时造成一个图打成两页的情况,可适当将该图的字号减小一号(特别是框图)。

4、公式

正文中的公式、算式或方程式等应编排序号(序号按通篇顺序编排,如(1)、(2)....),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如:A+B=C······································(21)

较长的公式,另行居中编排。如式必须转行时,只能+,-,等符号处转行。上下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

(三)、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可以按顺序编码制组织,也可以按“著者--出版年”组织。

1. 顺序编码制,参考文献表中的各篇文献要按论文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

2. “著者--出版年”制,参考文献表中各篇文献首先按文种集中,可分为中文、日文、西文、俄文、其它文种五部分,然后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列。著者,文名,出版社,出版年之间空一个字的位置。

3. 参考文献表字号:五号。

八、实习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

集中及外出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出勤、纪律表现进行监督考核,对实习笔记进行不定期检查。分散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对学生联系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出勤及表现由实习单位及实习指导人负责考核,并填写考核表和评语表。

学生返校后,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依据实习笔记、实习报告、实习出勤表、学生集中实习期间表现、分散实习中学生联系情况和指导情况、指导人评语表及实习答辩情况,确定实习成绩。

生产实习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并评定成绩。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实习成果的质量、生产实习的态度和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细则如下:

1、实习成绩评定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实习报告;

②实习笔记;

③分散实习阶段实习指导人评语;

④实习出勤表(集中实习);

⑤实习出勤表(分散实习);

⑥实习期间表现;

⑦实习答辩情况。

2、学生实习成绩按下列标准进行评定:

①评为“优”的条件:

a、实习报告内容完整,叙述准确,有创新性内容;

b、实习表现突出,无违纪;

c、实习笔记完整、记录清楚真实;

d、答辩问题回答正确,有独到见解。

②评为“良”的条件:

a、实习笔记完整、记录清楚真实;

b、实习报告内容完整,叙述准确;

c、实习表现良好,无违纪;

d、答辩问题回答正确。

③评为“中”的条件:

a、实习笔记完整、记录清楚;

b、实习报告内容基本完整,叙述无明显错误;

c、实习表现良好,无违纪;

d、答辩问题回答基本正确,无明显错误。

④评为“及格”的条件:

a、实习笔记基本完整、记录基本清楚;

b、实习报告内容基本完整,叙述无重大错误;

c、实习表现一般,但无严重违纪;

d、答辩问题回答基本正确,无重大错误。

⑤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定为“不及格”:

a、实习笔记不完整,缺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实习笔记或者无实习报告,分散实习单位考勤表、指导人评语表、。

b、实习过程中有严重违纪,如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

c、实习笔记或实习报告被答辩小组认定弄虚作假,抄袭他人实习成果。d、答辩问题回答错误较多,或存在重大错误。

e、缺勤时间累计达到三天。

f、实习期间拒不服从管理。

g、考核总评成绩低于60分。

⑦扣分标准:

a、实习笔记不完整,缺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实习笔记或者无实习报告。b、实习过程中有严重违纪,如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等。

c、实习笔记或实习报告被答辩小组认定弄虚作假,抄袭他人实习成果。d、答辩问题回答错误较多,或存在重大错误。

e、缺勤时间累计达到三天。

f、实习期间拒不服从管理。

g、考核总评成绩低于60分。

篇7: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1引言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应用非常普及,计算的思维过程即设计程序的思维过程,可以有效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7月,第三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三个目标之一。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重点是编程思路、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中美大学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目前大多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的概论性课程较多,深度不够。信管专业或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如何更好地把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实践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目前在实践中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相关课程具有内容重复与知识或缺问题,即课程中大家总会发现正在学习的课程内容往往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或是相关类似的,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与实践结合较弱,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盲目照搬照抄成功模式,不能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目标,没有形成专业特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既要能在自己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同时,要培养“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计算思维能力。改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明确面向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目标,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信管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8: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一、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各高校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需求和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局面下,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不到满意的信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信管专业毕业生却由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不得不改行做其他工作。这一状况反映出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存在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信管专业的定位还模糊不清。我国的信管专业是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和林业信息管理五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从该专业正式产生至今,关于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方向、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很多高校还是秉承1998年专业合并以前的老路来组织信管专业的教学。目前我国的信管专业各派纷呈,没有统一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这一状况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信管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不清楚自己到底应从事什么职业。其次,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由于信管专业是一门综合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对其课程体系设置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认识。目前很多高校的信管课程设置只不过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学、运筹学等课程的简单堆积和拼凑,很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科学方面的课程,更不要说开设能将这些基础课程融为一体的交叉性应用课程了。信管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此外,目前各类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已日益成熟,如何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这些应用系统也应成为信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第三,课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作为信管专业基础的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都在快速发展变化,而信管专业的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技术和理论,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第四,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信息管理人才缺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社会立即派上用场的需要,社会普遍抱怨信息管理教育太偏重理论,以致培养出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胜任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二、关于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根据现阶段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合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扭转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出现的供求失衡局面,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来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以供同行专家参考指正。

1.明确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现阶段对信管专业人才需求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及各类信息管理类软件的咨询、实施、设计、开发和销售型企业。所以,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以这一需求为依据重新确立信管专业的定位,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了保证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在上述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对信管专业的定位进一步调整优化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目前各高校恰恰是在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分歧最大。依据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现有的工作成果,将信管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类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和专业选修类课程四大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三个方面:(1)管理类课程。要在企事业单位中有效地实施信息管理就必须要求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企业或组织的功能、业务处理过程、环境、特点和文化等有所了解。可以开设:管理学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包括市场营销、生产和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内容)、业务流程管理等课程。(2)信息技术类课程。掌握信息技术是成功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管专业学生必须熟悉计算机软硬件、通讯技术、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了解信息技术构造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该类课程要加强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比例,强调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这方面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网络基础、软件基础(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3)系统与建模类课程:信息组织与管理要将无序的信息有序化必须应用系统论的方法才可能取得成功。各类信息系统,如企业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都是复杂的系统,对它们的分析与设计必须应用“全局优化”系统分析方法。所以,信管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此外,为了在进行信息组织、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工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系统分析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系统理论、系统工程、UML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类课程包括:信息管理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介绍信息的内涵和作用、信息从无序变有序的方法和技术、信息高效处理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可以开设: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管理基础等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信息系统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可分四个阶段设置课程。第一阶段,信息系统概论,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强调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使用和维护等;第三阶段,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的质量保证、成本估算、进度控制、风险分析与管理、文档管理等;第四阶段,典型信息系统原理,介绍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典型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典型的信息系统的工作机理。专业选修类课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相对于核心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就显得非常灵活和多样化。可设置一些涉及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新兴的、前沿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Internet中的信息、技术和经营活动”、“移动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案例”、“信息安全”、“供应链和物流管理”、“SAP系统”、“ORACLE应用基础”、“.NET编程基础”、“J2EE编程基础”等。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引导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理解自己要学习什么,也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就是信管专业学生所需的知识构建的基础。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如下两个途径:首先,从整体上考虑,可以重新组织一门《信管专业导论课》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次,教师在具体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要讲清楚本门课程在信管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并且把自学内容也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的范围。培养信管专业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注意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加快信管专业教材建设的步伐。教材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内容散乱落后与缺乏优秀的信管专业系列教材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不断地加快信管专业的步伐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信管专业教材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注意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信管专业作为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的特点应充分体现在整套信管专业教材内容体系之中。此外,教材内容体系的安排要和本科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次,在具体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选择迎合发展需要的新技术和新理论作为教材内容,注意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现阶段信管专业合适教材缺乏的情况下,应鼓励教师广泛阅读相关的教材,比较选择相对合适的教材。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扩充,积累教学素材,为相关专业的教材编写打下基础。

4.强化实践环节。由于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许多用人单位对信管专业毕业生都提出了很高的动手能力要求。此外,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性质也决定了信管专业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信管专业的实践环节可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学校可以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安排时间让学生进入这些部门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学习,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第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上机时间,设计既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动手兴趣的实验内容;可改变传统的笔试考核的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程序或小系统,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第三,由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应创造条件使学生了解这些组织所使用的典型信息系统。可以聘请一些资深的信息主管来介绍典型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和当前发展趋势。当然,最重要的是狠抓实验室建设,构建若干典型信息系统的模拟环境,通过这些系统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特征、与人的相互作用等知识,为学生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这些典型信息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高度重视毕业设计,利用毕业设计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其知识结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管专业的毕业设计首先要强调选题的合理性,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一定要覆盖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过程和技术,这样才能起到将所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目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2006年开始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系统分析找到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2010年,信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开始出现逐年好转的局面,现在信管专业成为一个高薪热门专业。本文是对这些年信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希望能给广大同行带来新思路。可以预见,随着信息社会发展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信管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和调整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有一点必须要强调,即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一原则不断地进行调整。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需要大量合格的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正是肩负着这样的历史使命。本文针对现阶段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33-35.

[2]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12):42-43.

[3]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4):62-66.

[4]梁昌勇,顾东晓.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2):96-98.

上一篇:委婉安慰失恋的人的句子下一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