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2024-08-03

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共6篇)

篇1: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创新公司销售部的小王日常的工作中,经常要登录CRM系统去处理的跟踪情况,然后还要登录ERP系统去查看订单的生产情况,除此以外,小王还时常登录公司内网,看看有没有的新的制度出现,还有人力资源系统也要经常登陆的,因为拜见客户的时候他要先做外出登记。尽管这些系统给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每天频繁登录那么多系统,小王总在幻想,要是能有这样一个系统,能够整合所有这些系统的应用,登陆一次,就能搞定所有工作问题就好了。事实上,小王幻想的这个系统已经被很多企业所应用,这就是协同办公管理平台。

复杂系统亟待整合

和创新公司一样,很多企业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以后,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了不同的应用系统,如ERP、财务、CRM、eHR、OA等管理系统。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建设系统的时候通常都是为了解决某一方面的业务需求而建设的。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今天,渐渐开始阻碍企业的管理与发展:系统与系统缺乏整体的考虑,造成系统间彼此孤立,数据分散;用户需要频繁地登录不同的系统,使用方法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安全管理;对于企业内部不同工作岗位的人员来说,所需要的资源存放在不同的系统当中,导致频繁地在系统间来回切换;同一信息在财务、ERP、CRM等系统可能都保存,导致信息的不一致,不同的信息由于分散存储在不同的系统,也很难形成组织统一的信息模型;当企业面临端到端的服务挑战时,却由于不同的业务流程在不同的系统流转而无法满足,企业的协同效率明显受到制约。

协同办公管理平台正好能够解决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形成的这些问题,

协同办公管理平台能够有机地整合企业内部的所有信息化系统,甚至相关的第三方系统,并且以门户的形式呈现在每个用户面前。用户只要一个账号登录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就可以得到所有与他相关的工作信息,而不用去考虑哪些数据来自于哪个系统。协同办公强调对众多信息来源的整合,强调构建可以拓展的管理支撑平台框架,从而改变目前“人去找系统”的现状,实现“系统找人”的全新理念。

正是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对协同办公管理平台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

要从战略高度对待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协同办公就是办公自动化。事实远非如此。协同办公早已经超出了传统OA的范畴,转变成为企业的综合性管理支撑平台。业内专家认为,协同办公平台应该成为企业的企业通信平台、行政办公平台、信息发布平台、协同工作平台、知识管理平台、激情管理平台和信息集成平台。

所谓的信息集成平台,指的是现代企业中已存在的MIS系统、ERP系统、财务系统等存储着企业一些经营管理业务数据,OA系统能把企业的业务数据集成到工作流系统中,使得系统界面统一、帐户统一,业务间通过流程进行紧密集成。

一位刚刚在所在企业实施完协同办公管理平台的CIO告诉记者,实施协同办公管理平台比实施一套ERP系统复杂多了。这是因为,ERP只是涉及企业的核心业务部门,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几乎跟企业的所有业务部门都有关系。

可见,人们常说ERP项目是一把手工程,协同办公管理平台项目更是一把手工程。如果没有一把手的全力支持,信息化部门要向推动协同办公管理平台是非常困难的。

还有CIO认为,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就是企业的信息化的“主板”,其他应用就像计算机的“插件”那样插在协同办公管理平台这个“主板”上。可见,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建设的好坏,不但可能影响企业过去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好坏,还可能影响未来信息化建设情况。因此,企业更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协同办公管理平台的建设。

篇2: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协同管理》研究中期项目汇报会纪要

2018年6月11日,陈春花教授携项目组主要成员来公司进行关于《协同管理》研究的项目交流,自2017年5月份双方合作以来,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在管理学术会议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1)“协同管理”价值取向基础研究;

(2)基于科学计量学协同管理国内外文献比较研究;(3)基于科学计量学领地性文献综述;

2、协同工作行为调研(三期)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在此项目交流会上,陈春花教授还分享了她最新的管理学理念《组织是个整体的管理整体论及7个原理》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百年管理理论一直是以「分」作为主脉络展开并延伸到现在的,从「分工」,到「分权」再到「分利」,这条脉络围绕着如何提升管理效率展开,并取得了明显的绩效结果。我们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其取得绩效的原因恰恰不是因为「分」,而是因为「合」,也就是综合整体,职能协同,系统合一,这也是为什么掌握相同的管理知识,拥有相同的管理结构,为什么会取得不同绩效的根本原因。因为获得绩效的核心关键是:把企业看成一个「整体」,而非分割状态。

综合是管理的真正精髓。无论是我自己的管理实践,还是那些被验证过的管理者的管理实践,都表明一个道理:管理真正的挑战以及真正的魅力是,让企业有远见,融入环境,上下同欲的团队成员,综合的运行系统以及与顾客在一起。当拥有整体能力的时候,企业才焕发出能量以及卓越的绩效。

企业是个整体,这是一个最真实的事实,我们需要回归到这个真实之中。「管理整体论」的提出是希望通过这些判断,能够建立一个「整体观」,对形成管理者真实而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的框架有所裨益。

经营者的信仰就是创造顾客价值

一个能够创造顾客价值的公司应该是基于整个价值链或者价值网思考的公司。一切从顾客开始,为顾客创造价值,由顾客的偏好决定企业的技术和服务所付出的努力,由技术和服务的价值引导资源的投入,最后获得公司的资产和核心能力,这样的企业才会被确认是拥有市场能力并能实现持续成长的企业。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顾客价值」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战略思维,是一种准则,这个准则和思维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表述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就是要求,企业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保持和顾客思维模式的契合,企业只有一个立场,就是顾客的立场。重要的是:

第一,顾客价值是行为准则,所有做事必须以这个为基准。第二,顾客价值是一种战略的思维方式。

顾客在哪里,组织的边界就在哪里

顾客的成长性是根本的特征,企业如果无法与顾客一起成长,企业自身就失去了成长的可能性。在今天,因为技术,变化的速度,很多行业被重新定义,甚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边界被打破了,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边界也被打破了,甚至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边界也模糊了。

如果按照企业与顾客是一体的视角来看这些变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组织边界只在那个地方,就是你的顾客在哪里,你的边界就在哪里。提供这个边界的能力可能不是你自己,可能是合作伙伴,可能是价值链上甚至价值链外的合作者,你要跨界,你要跟别人合作,而因此你自己的组织边界打开了,从而拥有了顾客所需要的新能力。

成本是整体价值的一部分,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成本是一个价值牺牲,是让价值牺牲有意义还是让价值牺牲无意义,这是企业自己可以决定的。重要的是:

第一,在员工身上的投入和在顾客身上的投入,在成本上都是有意义的价值牺牲;廉价的劳动力不会带来成本优势;有效的顾客才会带来真实的绩效。

第二,没有最低成本,只有合理成本。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期望,即为合理。

第三,成本是品质、吸引力和决心。

人与组织融为一体,管理的核心价值是激活人

在管理工作中,核心是要围绕两个去做:一个是「工作目标」,一个是「人的价值」。管理者会关注工作目标,更不要忽略掉「人的价值」,唯有做好这两件事,管理工作本质才会呈现出来。

因此需要关注三个点:

第一,管理是要解决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管理资源之间三者之间的匹配问题,即:人、资源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协同一致的关系。

第二,管理一定要回答「让人在组织中有意义」这件事情。第三,管理要让每一个人与工作目标相关。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有内部转向外部 驾驭不确定性成为组织管理的核心

今天,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已经由内部转到外部,组织绩效不再是由组织自身决定,而是由组织外部的因素决定,而决定组织绩效的外部因素被称之为「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多维性、开放复杂性,被称之为「不确定性」。因为组织环境影响组织绩效,所以,组织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一个发展空间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则成为组织管理工作的内容。今天管理者的核心工作,是要确保组织可以跟得上环境的变化,让组织具有驾驭不确定性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其核心是要关注组织成员的成长,以及成员能够做出持续的价值创造。

管理者需要做到:

第一,不确定性不仅成为常态,而且是经营的机会和条件。第二,管理者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第三,超越自身经验的能力,特别是那些曾经被证明成功的企业及企业领导者。

第四,与不确定性共处。

从个体价值到集合智慧

管理者要将业务与人类的基本理想相联系

组织有效性依赖于组织获取、分享、使用、存储宝贵知识的能力。组织学习观点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这种知识资源以三种方式存在,统称为智力资本。其三种存在的方式:

1.人力资本——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被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并且不可替代。

2.结构资本——组织系统和结构中获得并保留下来的知识,例如,有关工序的文档和生产线的布局图等等。

3.关系资本——组织的商誉、品牌形象,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以外的人员之间的关系。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这三种存在的方式让组织具有自身的知识资源能力,加之组织本身的开放性,从而更具有吸引优秀个体,集合智慧的能力。

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 组织管理从「分」转向「合」

组织系统中,技术带来的互联互通所生成的最大影响是,组织生存在一个无限「链接」空间中,在无限链接的空间里,企业内部必须是开放的、社区化的组织形态,而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以顾客为核心的相互链接的价值共同体,其基本特性是:企业内部多元分工,顾客与企业之间多向互动;价值网里每一企业的角色都随着消费需求而变,并在不同价值网里扮演多样化的角色;价值网里各角色之间的关系是「超链接」和松散耦合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管控与命令式的关系。

一直以来,如果提高管理效率,是组织管理最为挑战的一个话题,分工使得劳动效率最大化得以实现;分权则让组织获得了最大化的效率;分利充分调动了个体,让个人效率最大化。而今天,组织需要解决的是整体效率,既有组织内部,又有组织间与组织外部的,「分工、分权、分利」只是解决了组织内部的效率,而组织绩效已经由内部转向外部。所以,整体效率也更大程度地转向了组织间和组织外部,组织间和组织外部的效率则需要依靠协同,依靠于信息交换与共享。

组织间的管理来源自于价值网协同的共识,也促使人们寻找实现这一共识的途径,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让这一共识有了实现的可能。数据的共享/

致远互联协同研究院

交换,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协同发展将是企业间主要的发展模式,而灵活动态的价值网络协同模式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产生良好的成效。

篇3:绿色项目组合配置的协同管理

1 主要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项目组合配置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2,3],有效地促进了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Sascha等[4]通过研究项目组合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保证战略目标实施的项目组合配置概念模型,明确了项目组合配置中项目组件间的协同运作与公司战略的关系。Jeroen等[5]通过分析项目与项目组合管理的关系,提出了战略层次项目组合配置的优化新思路。Herikki等[6]针对项目型公司的市场战略,构建了组织战略与项目组合配置管理的初级平衡模型。David等[7]分析项目本身、项目与项目、项目与项目环境3个方面的项目竞争属性,构建了基于项目组合配置管理竞争力分析框架。Jianmu等[8]基于挣值分析法,通过收益/惩罚函数同时考虑进度、成本与质量目标,有效地解决项目组合中失败项目的资源再分配问题。Bai Libiao等[9]在考虑资源限制条件下,探讨了项目组合配置及其进度计划的管理特征,运用EDSM模型构建了项目组合配置管理模型。王军强等[10]针对资源受限多项目调度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依次处理项目时序约束和资源约束的2个阶段分解算法,解决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资源冲突的消解问题。张沙清等[11]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的资源流约束的反应调度算法,采用启发式算法建立并优化初始调度计划的资源流网络,并将关键链技术与资源流网络相结合,为模具项目组合的动态调度提供了参考。郭云涛等[12]以粒子群算法为分析工具,构建了迭代关系资源受限项目调度模型。

分析以上文献不难发现,虽然项目组合配置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上述研究大多集中在分析项目组合配置与战略之间的关系,并未阐述基于环境的绿色项目组合配置的概念和管理模式,也缺乏协同视角下的绿色项目组合配置管理优化,不能实现绿色和协同双重约束下的项目组合配置的优化管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分析传统项目组合配置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要求的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绿色项目组合配置的具体内容;同时,为解决多项目并行管理难题,基于协同效应设计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框架、流程和评价框架,指导组织在协同视角下进行项目组合配置,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时兼顾绿色保护,实现组织综合实力和持续竞争力的提升。

2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概述

2.1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概念

项目组合管理最先起源于经济领域的金融投资组合管理。1952年,世界著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Harry Markowitz[13]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项目组合管理”一词,奠定了项目组合管理理论的发展基础。此后,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PPM)作为解决项目规划的有效工具,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发展速度迅猛。为了进一步促进项目组合管理的发展,许多新的辅助学科和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其中,项目组合配置作为解决组合内部资源、能力和组件配置优化的工具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项目组合配置首先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14]提出,从项目组合的工序、资源配置等方面对组合配置进行了说明,然而涉及绿色项目组合特别是绿色项目配置问题,国内外学者却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明晰定义,无法为基于绿色要求的组织项目组合配置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因此,科学界定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概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合项目组合配置[15,16,17]、绿色管理相关理论[18,19,20,21]的相关概念加以提炼,我们认为其定义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绿色环保为前提。“绿色”主要是指生态、节能、环保和可持续。组织在项目组合配置的选择、实施、控制和收尾阶段均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在组合配置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理念指导,形成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方案。绿色是项目组合配置的最高境界,既有利于组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也有利于将生态、绿色观念进行发扬,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终极目标,营造出更适宜的居住环境。因此,绿色是项目组合配置的终极目标和前提,违反绿色经济的组合配置应予以终止。

(2)以组织战略为目标。绿色项目组合配置以承载组织战略为目标,要求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必须有能力将组织战略进行层层分解承载,通过各个项目组件对组织战略分散和汇总,将组织最高战略与各项目组合配置组件联系于一体。因此,组织战略和项目管理配置管理可以总结为:组织战略指导项目组合配置,项目组合配置促进战略执行、实现战略落地管理。

(3)以项目组件协同为主体。绿色项目组合配置的“绿色”和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均是依托组合配置的项目组件,组件管理更多强调的是组件间的内部协同关系,以最大限度挖掘项目的使用价值,发挥各种资源、能力的多项目管理横向集成为管理目标,保证项目组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以整体效益最优化的方式去运作,实现项目组合的协同效应和超值收益。因此,组合配置组件进行协同管理,不仅是对绿色项目组合配置主题内容,也是实现组织绿色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绿色项目组合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对项目组合配置内的各配置主体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实现资源、能力、功能的最优配置,促进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增加社会福利,实现经济、社会、人、环境的协调发展。

2.2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内容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是基于绿色理念和战略目标的“主动式”配置过程,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组织能力配置、项目资源配置、项目“组件”级权和功能配置4个方面,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是在绿色理念和战略目标双重约束下进行的,项目组合配置的实施必须以绿色为前提,在社会要求的绿色框架下承载组织战略,并通过组织能力、资源、组件级权和组件功能的合理配置,促进组织发展,实现组织与环境和谐共处。其中,组织能力配置要求组织根据不同项目所处区域的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管理方法,在保证区域平衡发展的同时将组织最精英的管理力量集中于最需要的区域,实现组织能力调度机动性,提升组织综合竞争力;项目资源配置要求组织将所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的更好利用,然而组织资源是有限的,组件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资源冲突,必须借助科学合理的手段调配组织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组件”级权和功能配置要求组织根据项目组件地位的不同,以绿色要求和战略为标准识别各组件的重要性,科学界定各组件的权重和级别,实现组件的分级分类,同时结合不同项目组件的目标和功能进行“组件”级权和功能的合理配置,保证组织绿色和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3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

3.1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内涵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观念贯穿项目组合层、项目层以及项目工序层,并以实现组织战略和绿色目标为依据,构建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框架必须同时考虑三者,实现绿色、战略、协同项目组合配置管理的最优。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构建的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框架,如图2所示。

对图2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框架的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绿色、战略和协同。进一步分析可知,绿色是项目组合配置是否实施的决定因素,贯穿组合配置的各个层级;战略作为组织前进的指导者,在项目组合配置中不能整体承载,必须通过各项目组件对战略进行细分,通过组合配置组件对战略分解、汇总,保证战略的最终实现;协同是实现项目组合配置最优化的关键,项目组合配置协同不仅需要探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而且同级间的协同效应也必须考虑,这就要求项目组合在进行能力、功能、级权和资源配置时度量各组件间的协同效应,使组织发展始终处于最优。

3.2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过程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问题,其核心就是在科学界定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流程的基础上分析绿色组合配置对企业战略的承载,并在协同视角下对组合配置进行科学管理,保证配置组件对绿色目标和企业战略的高效承载,实现项目组合配置的最优化,因此,分析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流程对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战略导向下的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内涵构建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流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绿色项目组合配置过程主要包括2个部分:基于绿色的项目组合配置战略分解和项目组合配置管理。在基于绿色的项目组合配置战略分解部分,组织先以绿色理念为前提规划组织发展战略,在综合分析绿色和组织战略之间的协同关系的同时,将整体战略分解为具有协同联系的战略子目标:财务、客户满意度、技术优势、战略优势、规避风险能力、企业成长优势和社会声誉目标共7项子目标[21],形成组织战略子目标库,为组织实施项目组合配置提供承载对象。项目组合配置管理部分是在项目组合配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的全生命周期内对组件功能、企业能力、组件级权和组织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保证组合配置对组织战略子目标库中元素的有效承载,并通过组合与组合、组合与项目、组合与工序、项目与项目、项目与工序、工序与工序之间协同配置,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最优实现。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将项目组合配置背景和管理经验反馈给组织管理层,并以此为依据指导绿色理念下组织战略目标的构建,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

3.3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框架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是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如何保证每一个循环阶段均能实现最优化,需要对其管理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建立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框架,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每一轮循环中,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主要包括6个过程: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化分析、确定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关键属性、构建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和定性分析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指标数据、汇总分析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结果和统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措施。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的第一步是按照绿色理念组织战略的要求对项目组合配置进行全面分析,识别项目组合配置各个阶段和管理要素,以项目组合、组件、工序间的协同关系为出发点界定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化内涵,为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奠定评价基础。关键属性的确定是实现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这些关键属性主要指项目组合配置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反映绿色、协同化本质的具体配置内容,将抽象的绿色、战略、协同概念具体化,为构建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指标体系提供可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评价框架的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在识别关键属性后设定能够充分反映显性或隐性变量的指标,在保证各变量指标科学性的同时兼顾指标的完备性,并以此为基础选择科学的选择方法,优化筛选出能够定量度量的指标集,为科学评价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战略协同管理提供对象;定量分析评价指标数据的目的为了以数值的形式直观反映组合配置协同管理的科学性,然而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的内容非常复杂,要实现该管理效果的定量度量比较困难,必须借助决策者的管理经验进行定性反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评价数据结果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将组织管理需求数据进行提炼,分析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组织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改进措施的制定是实现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持续改进的动力,针对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制定科学合理的改进措施,修正阻碍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短板,实现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 结论

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的研究是对项目管理发展的新挑战,也是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满足组织绿色、战略和协同管理的综合目标,界定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概念、内容以及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内涵、过程和评价框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不同项目组合配置在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前提下实现协同最优,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本文在分析传统项目组合配置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要求的绿色项目组合配置概念,并详细阐述了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内容;同时,为解决多项目管理难题,提出了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内涵框架,分析了绿色项目组合配置协同管理的过程和评价框架,指导组织在协同视角下进行项目组合配置、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时兼顾绿色保护,为现代企业实施项目组合配置提供了新思路。

篇4: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关键字:协同管理 建筑装饰项目 管理应用

建设装饰在上世纪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发展至今不但形成了体系行业标准,还形成了规范的工作流程。一个建筑装饰项目主要包括项目的设计、项目预算、材料选购、项目施工及项目竣工检测几个环节。建筑装饰工程异常复杂,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因此,在很多建筑装饰项目实施期间,都会有协内管理人员配合工程的完成。本文就来探讨下协同管理在建筑装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协同管理既协同作战,一般指将局部的力量进行合理的排列与组合,发挥出一个团队的最大能力,共同完成某个项目的工作。协同管理理念体现三大基本思想,即信息网状思想、业务关联思想和随需而应思想。那么,在工程量大,管理复杂的装饰工程中,如何发挥利用协同管理理念,发挥协同管理的思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内容。

一、“信息网状思想”在建筑装饰项目管理中的发挥

信息网状思想的产生立足于项目相关信息存在着紧密联系。例如装饰工程中材料的购买,材料预算在先,材料采购其后,而材料的品牌、质量、型号与数量都与整个工程的质量、设计标准都有直接的关系。简而言之,一个项目中的任何信息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都是彼此相联细的。因此,合理利用协同管理中“信息网状思想”可以节省工程投入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基期。

1、节省工程成本

装饰工程的成本支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管理人员薪酬支出、施工人员劳务费和工程材料费。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在于不浪费工程材料,没有人力浪费现象两个方面。那么,基于协同管理思想,可以设置“信息网状”管理模式。既无论是材料管理,还是人力管理,不是由某个人专门负责,而是从上至下分层管理,到最终将所有信息进行汇总比对,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网状思想在材料管理与人工管理上的应用图解

2、保证工程质量

装饰工程也要严格的质量检查规范,也要专业质检人员来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管。但是工程监管只有一个被动的管理,工程进行过程中,我们还是希望整个工程建设不要出现质量问题,也就是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工程质量。从材料的选购,到具体的施工技术的应用等,都要保证质量。众所周之,工程质量与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细节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采用“信息网状”协同管理思想,实施层层质量管理。其管理的基本思路与工程成本管理基本相同,在此不便赘述。

3、缩短工程工期

由于装饰工程所涉及施工因素太多,任一个环节如果不能达到要求,都会出现返工的情况,影响工程工期。信息网状思想强调的是信息的及时沟通,工作的及时协调,因此,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相关负责人员要定期召开“碰头会”,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所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商讨,才能使整个工程有序、顺利的进行。

二、“业务关联思想”在建筑装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无论是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还是一个工程的正常实施,各个部门都要相互配合,合作协调来完成共同的目标。业务关联思想在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但是,很多部门却无法在工作过程中,做到配合默契,协调一致,致使工程不能如期完工,工程质量无法保证的现象严重,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各个业务部门也是相互推诿,躲避责任。如何真正的实现“业务关联”,并保证“业务关联”功能的发挥,要以尝试在装饰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施“管家式服务模式”。

“管家式服务模式”是指将装饰工程进行的各个环节,都由管家来进行各个业务部门的协调,它与项目经理不同的,项目经理是处于一个项目的管理角色,抓质量,抓进度,保证项目顺利完成,项目经理扮演的一个上层管理者的角色。而“管家”则是处于一个下层协调者的身份,它会对整个流程进行跟踪服务,细心的观察整个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提醒相关业务部门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准备,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发现后上报给项目经理,由项目经理拿出解决方案。“管理式服务模式”体现的是对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服务”,而非“管理”。

三、“随需而应思想”在建筑装饰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随需而应思想体现协调管理的灵活性,它是指一个系统中的所有材料、资源、人力都实行“按需分配”,只要能够使整个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就要将这些资源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去除一些壁垒、界限,按着工程进行,将资源进行最优化组合。

建筑装饰项目工程复杂度高,环节多,有实际施工经验的人,都会有这种切身的体会,在工程进行过程,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例如某种材料的短缺,某个设备损坏,都会影响工程进度,如果将“随需而应”的思想应用于项目管理中来,就可以由专门的人员来执行这一工作任务,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如果要走固定的流程与手续,看似简单的问题处理起来会变得十分复杂。“随需而应思想”真正体现了“协同”的含义,只有工程进行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施工人员的需要第一时间被满足,才能保证工程质量与工期,成本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顾洪政 .谈建筑装饰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J].建筑界.2012(5)

[2]葛祥国 肖桃华 .装饰项目管理应用浅析[J].科技信息.2011(11)

[3]高学祥 .浅析建筑工程装饰项目管理[J].科技风.2010(13)

篇5:协同创新的名单和项目

1、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

2、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

3、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4、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

5、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7、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9、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10、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

11、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鑫集团

12、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

13、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统所等

14、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

15、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

16、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17、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8、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21、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

22、“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23、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24、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5、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26、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

27、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长江三峡集团

28、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

29、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

30、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牵头,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国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同

31、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32、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

33、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空军装备研究院,海军装备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科院电子所

34、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

35、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

36、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

37、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38、山西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焦煤集团,太重煤机等单位

39、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

40、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41、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国际汉学会

42、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43、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大学药学院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44、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政路桥建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5、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46、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牵头,由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及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成。

47、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台湾物联网联盟。

48、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集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协同。

49、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协同高校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组建。

50、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校协同。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

52、世界文明与区域研究协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联合成立。

53、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54、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

55、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为主导,苏州大学牵头,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等单位参与。

56、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业大学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河北农大 青岛农大 山东省农科院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金正大股份有限公司

57、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该协同创新中心由华侨大学牵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暨南大学、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协同组建,主管部门为国务院侨办。

58、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天津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共同协作。

59、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单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部、国家宗教局等政府部门和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国际社会调查组织(ISSP)、东亚社会社会调查(EASS)、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

60、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牵头,商务部、浙江省义乌市、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日内瓦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协同单位。

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牵头,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市人民政府、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等10家单位协同参与。该中心旨在汇聚国内外电动汽车及分布式能源领域的优质资源,构建人才高地、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形成一流学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建设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国家级协同创新基地。

62、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牵头,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参加的“共性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携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3家龙头企业组建的“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研发领域包括材料结构设计、绿色新工艺开发及化工工艺优化集成等。

63、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依托天津医科大学在医学表观遗传学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及其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临床优势,南开大学在生命科学、药学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北京大学、华大基因有限公司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中心(CMM)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64、湖南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牵头的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近日成立。该中心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4个国家级平台及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为参与单位。

65、网络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建设。

66、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共同建设。

67、通航时代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下属的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设。

68.镍钴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清华大学、瑞典国家冶金研究所等7家核心成员单位共同建设。

69.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河海大学、清华大学牵头,协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高校、水利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

70.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由三峡大学等11家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将努力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形成协同攻关机制,积极构建地质灾害、水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和生态环境三个协同创新平台,着力解决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面向地方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

篇6: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管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了进一步适应新的挑战和要求,协同管理应用而生。由于建筑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涉及的内容较多,并且涉及多个环节因素和多个主体的利益,为建筑项目施工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和保证。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建筑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建筑管理中应用协同管理,促进建筑管理的有序发展。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具体分析建筑管理中对协同管理的应用,并且进一步提出有效地发展措施。

关键词:建筑管理;协同管理;应用

一、引言

所谓协同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合理、恰当的安排、组织局部力量,从而迅速的完成工程项目的一个过程。在协同管理的作用下,实现了对人、对资源、对事情之间的合理管理和配置,从而达到最佳的工作绩效。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协同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协调管理、技术、施工、设计等所有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单位和资源,来共同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所以,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协同管理在整个建筑过程中,与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以及管理共同承担着施工企业的目标,为实现企业的业务和资源协同管理做出了贡献。面对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为了促进建筑协同管理的良好应用,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迅速解决协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建筑管理对协同管理的应用。

二、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作用

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整体角度。从整体角度分析,协同管理在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属于核心内容,是有效解决管理体制、人员技术、素质、专业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建筑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协同管理促进了建筑施工中多个环节中不协同或者不配合的现象。2.管理角度。从管理角度分析,建筑施工管理对协同管理的应用,促进了施工参与人员的互相协调和配合,解决了管理与施工之间的矛盾,最大化的缩小了建筑工程中各个施工环节、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配合,从而保证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技术角度。从技术角度分析,由于我国建筑领域相关的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缺乏,从而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技术以及理论支持,所以为了促进建筑技术与施工的良好配合,需要专门的机构对各个方面进行协同,从而保障不同项目、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可以依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施工。

三、建筑企业实施协同管理方法的意义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协同管理的应用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协同管理通过交互、协议、沟通、谈判、约定以及协商等多种手段,促进建筑工程各个部门、项目之间地协作与配合,从而实现了建筑施工各个方面之间的密切配合,进一步保证了建筑施工安全、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具体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建筑企业实施协同管理促进了资源、信息的共享,保证了建筑施工信息系统的高速、完整的运行,尤其是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处理,最大化的减少了人力工作量,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效率。2.建筑企业实施协同管理促进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和作用,加之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管理人员对施工有效信息、数据的实时了解,从而为建筑施工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3.随着建筑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化,建筑企业竞争越来与激烈,为了进一步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竞争了,建筑企业有效应用协同管理,实现了建筑动态管理过程,从而促进建筑企业快速、准确的获得信息、数据。建筑施工管理中对协同管理的应用,促进了建筑企业的之间的沟通,可以帮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行业变化信息,对于实现动态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准确化、快速化、规范化,提高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四、协同管理在建筑管理中的应用

1.建筑项目施工招标的协同管理。1.1招投标协同管理。在施工招投标过程阶段应用协同管理,促进了施工招投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招投标管理中充分的发挥了施工招投标的功能,进一步为招投标人确定了目标,为了整个建筑项目施工招投标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建筑项目对协同管理的应用,我们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招标的成功率。协同管理在施工招标阶段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一定管理方法,并且遵循系统整体性原则的条件下,有效的.将施工招标各个因素统一协调起来,构建了一个可控的系统,充分的将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1.2组织协同管理。组织协同管理在招投标阶段应用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协同管理设计建筑项目各方的利益,由此在制定相关的组织协同管理机制过程中,必须构建了一个信息交互平台,为各个利益方提供有效地信息,以此保证协同管理的高效性。组织协同是将施工招标中的各要素统筹在一起,各利益相关方在组织协同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配合,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招标的最大效用。1.3施工招标的信息协同管理。施工招标信息主要分为完全公开信息、限制性信息、共享信息和内部信息四种,就共享信息而言,由于涉及范围广、沟通渠道长,信息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协调,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招标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信息协同管理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来使信息共享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促使整个招标流程的信息流动更为顺畅。通常,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并不是在建筑项目筹备中才建立的,而是在前一个项目竣工验收后就已经建立起来的。2.建筑项目咨询服务的协同管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建筑项目纠纷越来越多,且建筑项目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很多,咨询服务的协同管理主要是为业主方提供的,这能够更好地实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最优投资效益。建筑企业应为业主方保持实时的沟通,在项目前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吸收业主方的建议,以便为接下来的施工提供帮助。在建筑管理实践中,管理当事人因缺乏项目范围管理意识,使得对利益相关方的界面管理做的不到位,最终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和效率。因此,建筑企业有必要协助业主方制定适应自身组织结构的工作流程,以此来促进项目的开展,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纳入建筑管理中,既丰富了建筑管理的内容,也是今后协同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

五、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建筑施工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有序进行、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当前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项目通常比较大,增加了建筑施工的难度,从而建筑管理中协同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强化建筑施工管理中系统管理的应用,可以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不断壮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铭.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07:265.

[2]白俭清.试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09:268+320.

[3]王大成.工程项目沟通协调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4]张瑾.工程项目协调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上一篇:draw中文翻译下一篇:汽车销售工作计划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