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文写作种类

2024-08-30

行政公文写作种类(精选6篇)

篇1:行政公文写作种类

行政公文写作种类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二章‚公文种类‛共确定了‚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类、14个文种。

一、命令(令)

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二、决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公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公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四、通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五、通知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八、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十、批复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十一、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十二、函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下面就各个文种作一介绍。

一、命令(令)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命令(令)有3个特点,即:具有强制性、有限定的发令机关、发布命令必须以法律和法令为依据。在具体使用中命令(令)可以分为公布令、行政令、任免令、嘉奖令等。

1.公布令。这是颁布法律、法令和法规时使用的令文。公布令正文比较简短,一般由颁布对象、颁布根据、颁布决定、执行要求4部分组成。颁布对象,指所公布的法规文件的名称;颁布根据,说明是经过什么会议通过或由什么领导机关批准的;颁布决定,即公布或批准的决定,一般有‚现予颁布(公布、发布)‛、‚ 现予公布施行‛等;执行要求,一般指公布的法规文件开始生效实施的时间要求。颁布令后面要附上所颁布的法规文件。

2.行政令。这是采取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时使用的令文。行政令的正文一般分为3个部分,即命令缘由(引言)、命令事项(主文)和执行要求(结语)。

命令缘由部分着重阐明发令原因,扼要写明发令的背景、形势和缘由,揭示发令的目的和意义,使受令方了解执行此令的重要性,增强执行命令的自觉性。

命令事项是命令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命令所要采取的重大的强制性措施。要分条款或分层次地写明规定事项、工作要求、方法步骤。文字要写得具体、肯定、简明、庄重,不作议论。使受令方一目了然,易于执行。

执行要求是命令事项的补充,对受令方提出要求和嘱咐。有的令文执行要求已在前面两部分讲明,也就不必再单独写这部分了。也有的命令的正文没有明显地分为三个部分,而是篇段合一的。

3.嘉奖令。这是上级对下级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时使用的令文。嘉奖令的正文一般包括4个部分:优秀事迹、性质和意义,嘉奖项目、号召和希望。

优秀事迹部分是构成嘉奖令的依据和基础,主要写被嘉奖对象的英雄模范事迹。

嘉奖项目是嘉奖令的主要成份。要交代是什么机构或什么会议决定给予嘉奖,嘉奖项目是哪些。然后,要根据嘉奖对象的事迹,扼要地写出对受奖者的勉励和对大家的希望。撰写嘉奖令应注意:第一,嘉奖令并不常用,凡发令嘉奖的,必须是相当突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其功绩显赫,影响甚大,足以效法、学习。第二,嘉奖今既要叙述事迹,又要议论意义,还要有号召力,这就要求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不能夸张渲染。

二、决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定是领导机关发出的,带有制约、规范、指导作用的下行文。各类决定的写法:

1.表彰决定:这类知照性决定,就是把决定事项简要地传达给有关单位,极少有要求执行的具体意见,它的内容比较单纯,主要是决定依据和 决定事项,即使有号召或者鼓动性的结尾,也很简短。在写法上往往开门见山,直接陈述,篇段合一,语句简练、明快。

2.处分决定的写法有所不同,应写受处分人的身份、错误事实、错误性质、根源、本人对错误的态度、处分内容等。

3.关于重大行动或重要事项的决定。这类决定用于安排较大范围的重大行动或重要事项,一经发出,震动较大。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1999”23号)等。这类决定大都经过一定的会议讨论通过。它的写法更强调把道理说清楚、讲透彻,以便尽可能地统一认识,增强执行决定的自觉性。

三、公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公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的公告。它通常以国家机关名义或者授权新华社向国内外庄重宣布某一重大事项。如宣布国家领导人的选举结果、出访、颁布法律、重要法令,公布重大科技成果等等。

第二类是宣布影响面很大的专门事项的公告。这类公告,是由有关职能部门,按法定程序发布的,有的也因涉外工作的需要而发布。如按《商标法》规定的注册商标公告,以及公布企业破产的公告,企业换证公告,质量监督公告等等。

第三类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公告。

公告内容单一,篇幅一般比较简短,标题可以写成三种形式:由发文机关、事由、文体组成;由发文机关、文体组成;只有文体这一要素组成,如(《公告》)。标题下可依公告单独编号。在公告的正文中,要简明扼要地写出公告依据、公告事项。结尾一般以‚现予公告‛、‚特此公告‛作结语。

四、通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告文种各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的比较多,时常见诸报端。如公安部门发布的车辆年检、交通管制的通告,工商部门发布的企业许可证年审的通告等等。

通告的标题大体有三种:一是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二是只有发文机关和文种组成;三是只写文种《通告》。通告的正文主要是针对某些事项作出规定或限制,成为告知对象行动的规范,要求遵循。因此,正文一般由目的根据、规定事项和要求三部分内容构成。正文之后,习惯以‚特此通告‛、‚此告‛等词语结尾。

拟制通告要注意三点:一要突出中心。通告常常带有法规的性质,要明确‚允许做什么和不允许做什么‛。力求简明易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要体现方针政策。必须正确地把握方针、政策,熟悉有关事项的具体情况。三要通俗易懂,切忌语言含糊,公众难以理解。

五、通知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通知是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公文。通知大多是下行文,因而有一定的指挥、指导性。和其它下行文种相比,通知应用范围更宽,具有广泛性。大多数类型的通知对受文对象总是有所要求,提出需要执行或办理的事项,它虽不同于命令,但也有一定的权威性。通知还有明显的时间性,有些通知,如会议通知,只是在指定的一段时间里有效。

按《办法》通知可以分为批转和转发性通知,传达、要求执行、周知性通知及人事任免通知三种。我们在办理公文中发现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使用通知时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标题繁琐。比如出现几个‚关于‛或‚通知的通知‛等情况;二是转发和批转性通知的按语部分文字过多或态度不明确;三是要求执行或周知性的通知的引言部分未能表明行文的目的和所依据的事由。因此,我们在拟制通知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只使用一个介词‚关于‛再加事由和通知即可。如:《××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通知》。另外,还要注意在标题中除引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时可加书名号外,一般不加标点符号。在起草层层转发的通知时,要尽量把标题写得简明些。可以采取两种办法解决:一是对各个转发通知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的,可以综合改写为一个新的‚通知‛,贯穿全部内容或主要精神。二是对非政策性文件,几个转发通知又无新要求的,可以减少中间层次,直接转发。如:关于转发市计委‚关于转发省计委‘关于转发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批转(<××日报>)发行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如果改写为:××市计委关于转发国家计委办公厅批转《××日报》发行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就简明多了。

2.批转和转发性通知。这类通知是针对被批转或转发的公文而发的,通知成了主件,原公文成了附件,正件、附件一起,组成了批转性或转发性通知。正文包括两个部分:转发对象和批注意见。转发对象要写明被批转、转发的公文名称及原发文单位。批注意见要写明对所转发公文的态度、意见和执行要求。批转性通知的批语和转发性通知的按语,可长可短,应看具体情况而定。有的照批照转,只极为简要地表明态度、作出评价、提出要求。如:‚省经贸委《关于1998年经济运行调控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有的强调重点,在写明态度、评价和要求之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对所转发公文的重要意义或者某一方面的精神,突出加以强调,以引起重视。有的补充完善,对所转发的公文除作出基本肯定外,还就其本身不够完善的地方作些补充、说明。但一般情况下,批语和按语不易过多,以免与转发、批转文件内容重复。

3.要求执行和周知性通知。引言部分一定要写清楚行文的缘由、意义、目的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

4.要根据转发公文的不同情况,恰当使用习惯用语。如表态的‚同意‛、‚原则同意‛、‚基本同意‛等词语;提出要求希望的‚希遵照办理‛、‚请认真贯彻执行‛、‚请研究执行‛、‚请参照执行‛、‚供参考‛、‚请研究试行‛等词语。

5.任免通知。除法定机关的主要领导人外,其他任免一般采用‚通知‛。任免通知正文只写明经某级组织决定,任命(或免去)某人担任某项职务即可。有的还写明任期和待遇。

六、通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和通知都具有知晓性和指导性,但通知大都要求贯彻执行,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通报只起引导、警戒、启发、教育和沟通情况的作用。通报可分为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等。

(一)表扬性通报:正文一般包括先进事迹及其意义、先进经验、表彰决定、希望和要求四个部分。

先进事迹是这类通报的主要内容。在直述式通报中,这部分内容直接在通报中叙述,写得详细些。在转述式通报中,这部分内容已出现在通报的附件中,就不必再重叙述先进事迹了,只须概括地强调或突出要点。直述式通报在介绍先进事迹时,应做到:第一,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简明地交代清楚。第二,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夸大、渲染。第三,要重点突出,涉及能体现先进的精神境界和突出通报中心的,就把事实写得详细些,无关紧要的可一笔带过或略而不记。先进事迹的意义和先进经验,是通报的主旨。着重表彰先进事迹的通报,应在介绍事迹的基础上,说明其意义。

表彰决定是写明领导机关对先进表彰奖励的决定,它通常写在通报的末尾部分。

希望和要求,既包括对被表彰者的勉励和期望,又包括对广大群众的号召和希望。这一部分要发掘先进的典型意义和时代精神,针对当时形势需要有感而发,力求符合实际,有针对性,概括、鲜明、不千篇一律。‛

(二)批评性通报:这类通报是通报中使用得最多的,它的内容除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某单位、某人、某事的批评处理外,着重是要从被通报的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典型事例对群众进行教育,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其惩戒作用十分突出。

这类通报,有的是批评错误、公布处分决定,行文较短。有的除批评错误、宣布处分外,侧重于分析情况,总结教训,指导改进工作,篇幅就要长些。这类通报写法和前一类大同小异,正文包括错误事实、根源和教训、处理决定、希望和要求四部分。

七、议案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议案格式比较简单,一般写明提请审议的事项名称、什么时间、什么会议讨论通过、目的、法定提交人和提交时间即可。

八、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报告种类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文件的报告等。

1.工作报告。这是用于汇报工作进程、总结工作经验、反映工作问题、提出工作意见的报告。这类报告是报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它的正文,一般包括基本情况、主要成绩、经验体会、存在问题、今后意见等几部分。格式上,每一部分可标出序数分项写,或列出小标题来写。根据需要,工作报告可以写成综合性的,也可以写成专题性的。

综合性的工作报告,它是不同阶段、不同范围的全面工作总结或汇报。可以是各方面的综合工作,或者一个系统、一个部门的全面工作。

专题性的工作报告强调专一性,它是就某一项或某一方面的工作向上级机关所作的报告。它可分为总结经验的专题工作报告和研究工作的专题工作报告。前一类就是呈报上级的专题工作总结,它不需要答复,后一类通常是就落实、开展、加强、发展、改进、改革某项工作向上级作的专题报告。它不一定在工作结束后才写,常常是在工作进程中,待工作告一段落时写好,待上级答复、批转。

2.情况报告。这是对工作中的重大情况、特殊情况、新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后,向上级作出的报告。它不需要答复、主要是让上级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根据情况采取措施,指导工作。向上级提出工作建议的报告,也属这一类。

3.答复报告。这是答复上级机关的查询、提问或汇报执行上级机关某项指示、意见的结果的报告。正文包括答复依据、答复事项两部分,写法比较自由。有的先写依据,后答复;有的边写依据,边答复。

九、请示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请求指示的。对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规章或某项指示有不同理解,希望上级明确解释,或者从实际出发需要对某项规定、制度、指示作出修订、补充。

第二种是请求批示、解决问题的。请求上级机关解决本单位的某些困难,或对本单位的某个问题提出处理意见请求上级批复而写的请示,就属这一类。

第三种是请求批转的。某职能部门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即因为不能直接要求平级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部门照办,而需要请求上级审定后批转有关方面执行,这样上报的请示,就属这类。这类请求批转的请示,容易同研究工作的专题报告混淆,写作时尤其要注意。

请示一般由请示事由、请示事项、结尾三部分组成。结尾常以请求语作结,习惯用的有‚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批示‛、‚妥否?请指示‛、‚当否?请批复‛、‚以上意见如可行(或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等。撰写请示应注意:

第一,要控制使用,当用才用。必须办理而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又不能解决,确实需要请示上级的才可行文请示。不要动辄请示,把矛盾上交。

第二,要一文一事为宜,切忌把不相关联的问题放在一个请示里,使上级无法批复,影响工作。

第三,要按级请示,确实必须越级请示的,也应同时抄送直接的上级机关。如果一项请示涉及不止一个上级机关,应当以主管此项请示的上级机关为主送单位,其他为抄送单位,避免职责不明,耽误处理时间。除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者个人,也不要同时抄送同级和下级机关。第四,它的格式也包括标题。正文和结尾,它的标题一定要写明事由,不能光写‚请示‛,以提请上级机关注意,及时处理。

十、批复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批复具有针对性、权威性、鲜明性。它是对某项具体工作发表指示、意见,对受文的下级有约束力,特别是关于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的批复,往往有明显的法规作用。批复中对答复的问题应态度鲜明,观点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使人无所适从。

批复的正文分为批复根据、批复事项两部分。

批复根据,要极其简要地引述来文的请示事项,或引述来文标题,都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

批复事项是主要部分,要针对请示的内容,给予明确答复或具体指示。有些批复,不是简单地就请示事项表明态度,还应根据需要给予具体指示。

批复如果不同意下级的请示,则应简要说明理由,以利对方接受,及时作出相应安排。

撰写批复时应注意:

第一,批复要紧扣请示明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复非所求,节外生枝。有时以有关法规、文件精神为依据答复问题时,应写明引据出处,以备执行中查考。

第二,批复内容若涉及其他部门,起草批复时应同有关部门会签或商量,但不能互相推倭,造成公文旅行。

第三,批复一定要有明确的受文单位。有的在标题中就标明了受文单位。正文结尾可写上‚特此批复‛、‚此复‛,也可以不写。

十一、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意见是《办法》中新增加的文种。主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从行文方向看可以是上行文,也可以是下行文。作为上行文,可用于向上级机关报请批转或转发有关事项。作为下行文,可用于领导机关或某些重要问题提出处理的方针、原则和措施、办法。

意见一般由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引言要写明提出意见的事由、依据和目的。正文部分是意见所提出的具体见解和措施办法,可采用小标题或围绕问题分条列项进行撰写。结尾,对贯彻意见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的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

十二、函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函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上下级机关之间、平级机关之间或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涉及各方面的公务联系,都可使用。

较为正规的公函,格式可分为三部分:

开头,包括标题、编号和受文单位。标题可由发函单位、事由、文种组成。

正文是函的主要部分,要看不同用途来确定写法。去函要把商洽的原委、询问的问题、请求的事项、告知的情况等写清楚,以便得到对方的支 持、理解或回答。复函,要针对来件所询问的问题、商请的事项给予明确答复,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不着边际。

结尾包括结束语及署名、日期。结束语如去函的‚为要‛、‚为盼‛、‚为感‛、‚为荷‛,复函的‚特此复函‛、‚此复‛等。也可不写结束语,正文写完即结束。

撰写函件应注意:

第一,要写的内容专

一、集中、中心突出,一般要一函一事。

第二,要有分寸。对上应尊重,对下应谦逊,对平行或不相隶属机关,应以礼相待。语气应力求平和、礼貌。要摒弃不必要的客套、无须讲的道理、空洞的套话。

第三,恰当使用习惯用语。

十三、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根据会议性质的不同,会议纪要可以分为办公会议纪要和其它专题会议纪要两大类。

办公会议纪要的标题,可写为会议名称加纪要。专题会议纪要的标题可写为事由加会议纪要。如:关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会议纪要。一般政府机关的办公会议、常务会议都有固定的文头。如:××省人民政府省长办公会议纪要、××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等。正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会议组织情况,可以写出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出席人员、列席人员(办公会议的列席人员通常写在正文之后)等。若会议只有一个议题,可以写明专题研究讨论的议题名称。如:专题研究了农业问题等。

第二部分是写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这是纪要的主要部分。办公会议纪要的这部分。可以写对议题的讨论情况、各种意见、建议、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布置的工作、任务,将要采取的措施和要求等。

若只有一个议题,常采用贯通式的纵式结构,不分条款。专题会议纪要也可采用这种写法;若多项议题,可依会议议程的先后顺序安排组织材料。

撰写会议纪要应注意:

第一,会议纪要是对所有会议材料的概括、综合和提炼,因此,要写好纪要必须做好处理材料的工作。要广泛搜集会议材料,全面掌握会议情况;要按照会议精神和领导工作意图,对材料进行分类和筛选;要对选用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围绕中心组织好材料。

第二,纪要篇幅不宜过长,语言要简明扼要。纪要常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如‚会议认为‛、‚会议强调‛、‚会议指出‛、‚会议号召‛、‚会议决定‛之类。

第三,会议纪要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会议情况和基本精神,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因此,会议记录人员一定要聚精会神,尽最大努力作好会议记录。

篇2:行政公文写作种类

公文写作

公文有: 命令、决定、公告、会议纪要、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类,公文写作是一门很重要的各部门之间交流工具,我认为学好公文是公务的基础,同时公文写作的要点为:准确、简明、扼要。

一、命令

命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命令具有强制性、有限定的发令机关、发布命令必须以法律和法令为依据。公布令。这是颁布法律、法令和法规时使用的令文。一般指公布的法规文件开始生效实施的时间要求。颁布令后面要附上所颁布的法规文件。行政令。这是采取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时使用的令文。文字要写得具体、肯定、简明、庄重,不作议论。使受令方一目了然,易于执行。嘉奖令。这是上级对下级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奖励时使用的令文。嘉奖令的正文一般包括4个部分:优秀事迹、性质和意义,嘉奖项目、号召和希望。很明显,命令的强制性很突出,一般对下级使用

二、决定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决定是领导机关发出的,带有制约、规范、指导作用的下行文。表彰决定:这类知照性决定,就是把决定事项简要地传达给有关单位,极少有要求执行的具体意见,在写法上往往开门见山,直接陈述,篇段合一,语句简练、明快。处分决定的写法有所不同,应写受处分人的身份、错误事实、错误性质、根源、本人对错误的态度、处分内容等。

三、公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公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向国内外宣布重大事项的公告。它通常以国家机关名义或者授权新华社向国内外庄重宣布某一重大事项。第二类是宣布影响面很大的专门事项的公告。第三类是向特定对象发布的公告。篇幅一般比较简短,标题可以写成三种形式:由发文机关、事由、文体组成;由发文机关、文体组成;

四、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根据会议性质的不同,会议纪要可以分为办公会议纪要和其它专题会议纪要两大类。办公会议纪要的标题,可写为会议名称加纪要。专题会议纪要的标题可写为事由加会议纪要。正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会议组织情况,第二部分是写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这是纪要的主要部分任务,常采用贯通式的纵式结构,不分条款。专题会议纪要也可采用这种写法;撰写会议纪要应注意:会议纪要是对所有会议材料的概括、综合和提炼,要广泛搜集会议材料,全面掌握会议情况;要按照会议精神和领导工作意图,对材料进行分类和筛选;要对选用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围绕中心组织好材料。

纪要篇幅不宜过长,语言要简明扼要。会议纪要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会议情况和基本精神,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

五、通告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告文种各行政主管部门使用的比较多,拟制通告要注意:一要突出中心。通告常常带有法规的性质,要明确。力求简明易懂、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要体现方针政策。必须正确地把握方针、政策,熟悉有关事项的具体情况。三要通俗易懂,切忌语言含糊,公众难以理解。

六、通知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通知是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公文。通知大多是下行文,因而有一定的指挥、指导性。和其它下行文种相比,通知应用范围更宽,具有广泛性。它虽不同于命令,但也有一定的权威性。通知还有明显的时间性,有些通知,如会议通知,只是在指定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三部分组成,批转和转发性通知。这类通知是针对被批转或转发的公文而发的,通知成了主件,原公文成了附件,正件、附件一起,组成了批转性或转发性通知。引言部分一定要写清楚行文的缘由、意义、目的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根据转发公文的不同情况,恰当使用习惯用语。

七、通报

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报和通知都具有知晓性和指导性,但通知大都要求贯彻执行,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通报只起引导、警戒、启发、教育和沟通情况的作用。通报可分为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等。表扬性通报:正文一般包括先进事迹及其意义、先进经验、表彰决定、希望和要求对当时形势需要有感而发,力求符合实际。批评性通报:这类通报是通报中使用得最多的,它的内容除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对某单位、某人、某事的批评处理外,着重是要从被通报的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典型事例对群众进行教育,戒作用十分突出。

八、议案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议案格式比较简单,一般写明提请审议的事

项名称、什么时间、什么会议讨论通过、目的、法定提交人和提交时间即可。

九、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种类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文件的报告等。工作报告。这是用于汇报工作进程、总结工作经验、反映工作问题、提出工作意见的报告。这类报告是报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情况报告。这是对工作中的重大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后,向上级作出的报告。它不需要答复、主要是让上级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根据情况采取措施,指导工作。答复报告。这是答复上级机关的查询、提问或汇报执行上级机关某项指示、意见的结果的报告。正文包括答复依据、答复事项两部分,写法比较自由。有的先写依据,后答复;有的边写依据,边答复。

十、请示

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请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请求指示的。对上级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规章或某项指示有不同理解,希望上级明确解释,或者从实际出发需要对某项规定、制度、指示作出修订、补充。第二种是请求批示。第三种是请求批转的。撰写请示应注意要控制使用,当用才用。必须办理而在自己职权范围内又不能解决,确实需要请示上级的才可行文请示。要一文一事为宜,切忌把不相关联的问题放在一个请示里,要按级请示,确实必须越级请示的,也应同时抄送直接的上级机关。

十一、批复

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批复具有针对性、权威性、鲜明性。它是对某项具体工作发表指示、意见,对受文的下级有约束力,特别

是关于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的批复,往往有明显的法规作用。批复中对答复的问题应态度鲜明,观点明确,批复根据,要极其简要地引述来文的请示事项,或引述来文标题,都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批复事项是主要部分,要针对请示的内容,给予明确答复或具体指示。写批复时应注意:批复要紧扣请示明确作答,不要答非所问,批复内容若涉及其他部门,起草批复时应同有关部门会签或商量,批复一定要有明确的受文单位。

十二、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主要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从行文方向看可以是上行文,也可以是下行文。作为上行文,可用于向上级机关报请批转或转发有关事项。作为下行文,可用于领导机关或某些重要问题提出处理的方针、原则。意见一般由引言、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引言要写明提出意见的事由、依据和目的。正文部分是意见所提出的具体见解和措施办法,可采用小标题或围绕问题分条列项进行撰写。结尾,对贯彻意见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的标题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

十三、函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函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上下级机关之间、平级机关之间或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涉及各方面的公务联系,都可使用。较为正规的公函有开头,包括标题、编号和受文单位。正文是函的主要部分,要看不同用途来确定写法。复函,要针对来件所询问的问题、商请的事项给予明确答复,不能含糊其词。结尾包括结束语及署名也可不写结束语,正文写完即结束。撰写函件应注意:要写的内容专

篇3:试析质监行政处罚种类

质监行政处罚依据及种类概况

质监部门行政处罚现行的依据共有80部, 其中法律类的6部, 法规类的16部, 规章类的58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共351种, 其中计量违法行为56种, 标准化与条码、代码违法行为8种, 认证认可违法行为56种, 产品质量与生产许可违法行为79种, 食品安全与生产监管违法行为49种, 纤维检验违法行为31种, 特种设备安全违法行为72种。给予的行政处罚种类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止生产、责令停止营业、责令停止销售、吊销许可证等。

与质监行政处罚种类相关联的行政行为的性质分析

在质监部门众多的行政处罚依据中, 经常会出现诸如责令限期改正、责令停止出厂等类型的处罚, 那么这些处罚究竟是一种行政处罚种类还是行政措施?

1.关于限期责令改正

《山西省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第29条就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 未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 并按规定向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的违法行为做出的处罚规定为“责令其限期改正, 并可通报批评或给予责任者行政处分。”此条中出现了“责令改正”之规定。另《产品质量法》第53、54、56、57条均有责令改正的规定。那么出现在罚则中的责令改正是否是一种行政处罚种类呢?笔者认为上诉规定中的责令改正并非是行政处罚种类, 而是行政处罚措施。首先, 《行政处罚法》第8条规定了其中行政处罚的种类, 而责令限期改正则没有规定在处罚的种类中, 且这些行政处罚种类都是涉及到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的, 而责令限期改正并不具备这一方面的功效。其次, 《行政处罚法》第23条规定,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时, 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由此可见, 在立法者的眼中, 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是并列的2个概念, 前者并不属于后者。再次, 限期改正与行政处罚有明显的区别。行政处罚是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的一种制裁和惩戒, 而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仅仅是要求违法行为人停止违法行为、消除不良后果、恢复原状, 其本身不具有惩罚的性质。行政处罚的目的大致有3个方面:一是要让违法行为人为其违法行为及造成的不良后果付出代价, 这个代价有的时候虽然与其通过违法行为所得的收益相当 (如没收违法所得) , 但通常是高出违法收益的 (如在没收违法所得的同时给予罚款) ;二是要通过这种高出违法收益的代价, 让违法行为人由此得到教训, 促使其以后不再从事类似的违法行为;三是要以行政处罚本身具有的警示、威慑作用, 告诫其他公众不得进行违法活动。而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的目的, 基本上限于使违法行为人即时停止违法状态。第四, 质监部门是单独以文书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其改正, 而不是以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形式书面下达的。

综上, 笔者认为质监部门处罚依据中的责令限期改正不是行政处罚种类, 而是行政措施。

2.关于责令停止出厂、责令停止检验、责令停止使用特定标志和撤销资格

一些质监行政处罚依据中出现责令停止出厂、责令其停止检验、责令停止使用特定标志和撤销资格等与《行政处罚法》中的行政处罚种类名称不同的处罚,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49条规定:制造、修理的计量器具未经出厂检定或者经检定不合格而出厂的, 责令其停止出厂, 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情节严重的, 可并处3 000元以下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55条规定:未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 责令其停止检验, 可并处1 000元以下的罚款;《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第10条规定:被授权单位违反计量法律、法规的, 按以下规定处罚:被授权项目经检查达不到原考核条件的, 责令其停止检定、测试, 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原考核条件的, 由授权机关撤销其计量授权;《计量器具新产品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承担型式评价的技术机构出具虚假数据的, 由国家质检总局或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撤销其授权型式评价技术机构资格;《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第38条规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加贴标志的产品, 经检查、检测、鉴定, 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 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各地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责令停止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由认证机构暂停或者撤销认证证书。

对于以上处罚办法, 笔者认为“责令停止出厂”和“责令停止使用特定标志”不是一种行政处罚种类, 因为行政处罚的目的是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的一种制裁和惩戒, 而责令停止出厂只是一种暂时性、临时性的保全或者说暂缓措施, 并不具有对行政相对人的惩罚性, 所以其不是行政处罚种类。

责令停止检验和撤销资格则可归类于责令停产、停业一项, 因为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责令停产停业是令生产、销售者无法生产、销售, 也即无法正常行使其职能的一种行政处罚类型, 而责令停止检验和撤销资格同样是使得检验机构无法正常检验的处罚, 其法律效果也同样是使这些检验机构无权、无法正常开展其本职工作, 因此责令停止检验和撤销资格与责令停产停业虽然叫法不一, 但实质是一样的。

质监行政处罚种类涉及的行政处罚程序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于2011年7月起实施。根据《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42条的规定, 前述质监行政处罚种类中, 对于警告和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依法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 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 适用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对于上述金额以上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止生产、责令停止营业、责令停止销售、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种类则一律适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其中根据《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33条的规定, 责令停产停业的、吊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许可证和处以较大数额罚款的应使用听证程序。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为3万元以上 (含3万元) 。

质监行政处罚种类的执行

质监部门所涉及的行政处罚种类中, 除警告外, 主要可归类为财产罚和行为罚, 就财产罚而言, 法律并没有赋予质监部门直接有效的财产控制权;就行为罚来说, 法律也没有赋予质监部门直接有效的手段, 因此质监行政处罚的执行难问题一直是质监部门的一大难题, 其突出表现在:

(1) 在质监部门行政处罚依据中有许多处罚条款要求当事人停止生产销售、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整顿甚至予以取缔, 例如《认证认可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认证活动的, 予以取缔, 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在实践中如何取缔违法企业无法执行, 仅凭质监部门无法完成取缔工作, 需要供电、自来水、煤气热力公司等相关部门配合, 但法律尚未赋予质监部门要求上述部门配合的权利。导致取缔形同虚设, 对于违法企业, 执法人员只能贴封条、下达查封扣押通知和责令改正通知、没收相关设备, 但当事人是否遵照执行却无法控制, 大多数当事人在缴纳罚款后继续进行违法行为, 并不能从根本上取缔违法企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多种处罚种类, 却没有赋予质监部门多样的执法权和强有力的执行手段, 导致处罚难以依法彻底执行。

(2) 相对人法定期限内不缴纳罚款时, 行政机关没有直接划拨或冻结相对人账户的权利, 仅有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 而申请强制执行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强制执行费用, 对于罚款数额不大的案件, 申请强制执行扣除执行费用后, 罚款所剩无几, 而且执行对于法院也有很大难度, 强制执行的效率和结果不尽如人意, 由此导致行政处罚难以执行到位。

(3) 需要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处罚案件一般都属于违法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案件,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给予了相对较重的处罚, 相对人对高额的罚款并追究刑事责任非常抗拒, 一般很不配合工作, 同时行政处罚机关与公安机关工作衔接上存在不协调, 许多处罚案件移交追究刑事责任时, 公安机关不愿接收也不出具任何手续, 导致移送难, 但不移送又存在渎职不作为, 行政机关经常陷于两难境地。

针对现实中的质监行政处罚执行难问题, 寄希望于法律能赋予质监足够大足够强有力的权利、手段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笔者认为, 质监部门只能最大限度地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做好沟通, 请求协助, 本着合法、合理、合情的原则、态度, 获得支持、配合、帮助, 集政府和多部门的力量来解决办案手段不足, 处罚难以执行的问题, 保证行政处罚的彻底实施。

质监行政处罚种类涉及的行政救济问题

篇4:档案行政权力种类与法规依据举要

关键词:档案行政权力;法规依据

按照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列出的行政行为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登记、行政许可、行政批准、行政命令、行政复议、行政撤销、行政检查、行政合同、行政奖励、行政补偿、行政执行、行政受理、行政给付、行政征用、行政征购、行政征收、行政划拨、行政规划、行政救助、行政协助、行政允诺、行政监督等共26种,对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说,除了没有行政救助外,加上行政指导也有26种。也就是说档案行政权力的行政行为共有26种,其中审批类的有行政许可、行政批准、行政给付、行政确认4种,其余为监管类。而据对9个省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已公布的档案行政权力清单统计只有13种行政行为。[1]显然并没有将档案行政权力全部列出。下面就这26种行政行为相关的档案行政权力及法规依据予以举要阐述。

1 行政处罚

1.1 职权项目名称: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处罚

1.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第二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损毁、丢失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

2 行政强制

2.1 职权项目名称:非国有档案因安全原因的档案代管

2.2 依据:《档案法》第十六条:“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应当妥善保管。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

3 行政裁决

3.1 职权项目名称:档案移交归属

3.2 依据:《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第十六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因特殊情况需变更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期限的,须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对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范围和技术要求有异议的,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协调处理和决定。”

4 行政确认

4.1 职权项目名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其具体范围的确定

4.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条:“《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

5 行政登记

5.1 职权项目名称: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和其他组织档案管理登记

5.2 依据:《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第十一条:“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和其他组织,应当自成立之日或注册之日起六十日内,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档案管理登记手续。”

6 行政许可

6.1 职权项目名称:携带、运输或者邮寄档案出境审批

6.2 依据:《实施办法》第十九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二级档案需要出境的,必须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三级档案、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二、三级档案以外的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及其复制件,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需要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海关凭批准文件查验放行。”

7 行政批准

7.1 职权项目名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携带、运输或者邮寄档案及其复制件出境审批

7.2 依据:《实施办法》第十九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三级档案、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二、三级档案……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海关凭批准文件查验放行。”

8 行政命令

“所谓‘行政命令,指行政机关的一切决定和措施;但行政法上的‘行政命令,则专指行政主体依法要求行政相对方‘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为中一种极为普遍的行为形式。其中要求行政相对方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表示,被称为‘令;要求行政相对方不为一定行为的意思表示,被称为‘禁令。行政命令作为行政行为的一种最为常见的重要形式,亦表现出一定的强制性。”[2]“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是行政机关实施处罚过程中对违法行为人发出的一种作为性的行政命令。”[3]

8.1 职权项目名称:责令改正或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8.2 依据:《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一)不按规定建立档案管理制度的;……”

9 行政复议

9.1 职权项目名称:档案违纪案件复议

9.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

10 行政撤销

10.1 职权项目名称:对不适当的档案行政许可的撤销

10.2 依据:《郑州市档案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第八条:“实施行政许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九)行政许可相对人丧失取得行政许可条件,不及时撤销行政许可的。”

11 行政检查

“行政检查是指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否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等的情况进行了解的行为。”[4]根据这一定义解释,它实际就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常说的档案执法检查。

11.1 职权项目名称:档案安全检查

11.2 依据:《实施办法》第十五条:“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对所保管的档案采取下列管理措施:(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保管的规范化、标准化;(二)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配备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保管,根据需要,参照前款规定办理。”

12 行政奖励

12.1 职权项目名称:对档案工作有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的奖励

12.2 依据:《实施办法》第六条:“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奖励:(一)对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做出显著成绩的……”

13 行政补偿

13.1 职权项目名称:行政过错补偿

13.2 依据:《郑州市档案局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第二十二条:“因行政过错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赔偿,并追究过错责任人的相应经济责任。”

14 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充分调动政府资源,通过一定运作机制,逐级贯彻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的政策、决策,推行国家政务和执行行政决定,以落实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部活动过程。”[5]

14.1 职权项目名称:实施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14.2 依据:《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15 行政受理

“行政受理的定义应该是行政主体针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根据相应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并在程序上做出同意或拒绝受理的行政行为。”[6]

15.1 职权项目名称:携带、运输或者邮寄档案出境审批受理

15.2 依据:《档案行政许可程序规定》第五条:“档案行政许可实行统一受理制度,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受理部门)办理行政许可受理事项。”

16 行政给付

16.1 职权项目名称: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

16.2 依据:《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补助费管理办法》第十条:“国家档案局负责对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级财政部门推荐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汇总和筛选,并委托有关专家或相关机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提出初步审核意见送财政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后,会同国家档案局下达补助项目预算。”

17 行政征用

17.1 职权项目名称:非国有档案因安全原因的档案收购、征购

17.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档案法》第十六条:“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

18 行政征购

18.1 职权项目名称:非国有档案因安全原因的档案征购

18.2 依据:《档案法》第十六条:“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

19 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基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手段无偿向行政相对人征集金钱或实物的具体行政行为。”[7]

19.1 职权项目名称:非国有档案因安全原因的档案收购

19.2 依据:《档案法》第十六条:“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

20 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职能和实现特定行政目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就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经过协商,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行政合同是现代行政管理中重要的方式,是行政权力和契约关系的结合。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合同行为是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国家所要达到的行政管理目标固定化、法律化,并在合同中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8]对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对非国有档案因安全原因的档案代为保管、收购、征购等,显然需要签订行政合同。

20.1 职权项目名称:对非国有档案因安全原因的档案代管、收购、征购

20.2 依据:《档案法》第十六条:“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

21 行政划拨

行政划拨多用于土地使用权划拨,主要是无偿地转移所有权或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的行为。”[9]按照主要是无偿地转移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概念,档案移交也应该算是行政划拨范畴,当然,这个还可以研究讨论。

21.1 职权项目名称:接收档案移交

21.2 依据:《实施办法》第十三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

22 行政规划

22.1 职权项目名称: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计划

22.2 依据:《实施办法》第八条第二款:“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23 行政协助

“行政协助,系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职权过程中,基于本身条件和公务上的需要,其他行政主体配合其实施同一行政行为或共同行政行为的法律制度。”[10]

23.1 职权项目名称: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查处

23.2 依据:《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第十八条:“任免机关、监察机关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案件移送制度。”“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查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案件,认为应当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任免机关、监察机关。”

24 行政允诺

“行政允诺,是指行政主体为履行自己的行政职责,向不特定相对人发出的,承诺在相对人实施了某一特定行为后由自己或自己所属机构给予该相对人物质利益或其他利益的单方意思表示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主体通过行政允诺为自身设定行政法上义务而使相对人获得行政法上的权利。”[11]

24.1 职权项目名称:奖励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24.2 依据:《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第四条:“在档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及向国家捐赠重要、珍贵档案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25 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众多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狭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人员的监督。”[12]根据这一定义解释,《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中的“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并不是行政监督,实际是行政监督检查(行政检查)。《实施办法》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中的监督也不属于行政监督。这里的行政监督属狭义的,指的是档案行政管理系统的内部监督。

25.1 职权项目名称:档案行政执法监督

25.2 依据:《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第十四条:“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纠正下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查处违反《档案法》案件的错误或不适当的决定。”

26 行政指导

26.1 职权项目名称: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归属与流向处置的管理和指导

26.2 依据:《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第六条:“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东斌.部分省份省级档案行政权力清单实证分析[J].档案管理,2015(6).

[2][3]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6、179.

[4]马怀德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4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97.

[5]孔凡河主编.行政学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95~196.

[6]赵梦雅.论行政受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9.

[7]王淑华,谭志福主编.行政法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91.

[8]杜睿哲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231.

[9]唐永忠,李清立主编.房地产开发与经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16.

[10]胡建淼主编.中国现行行政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61.

[11]季宏编著.行政法基本原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59.

[12]徐双敏,李明强.行政管理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03~204.

篇5:行政公文概述和种类

一、行政公文的概念

行政公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公文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所使用的一切文字材料,既包括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1年1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办法》)中规定的13种公文,也包括国家各级政府、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以及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和行政工作中常用的其他文字材料等;狭义的行政公文专指《办法》中规定的行政公文,即:“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包括命令(令)、决定、议案、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共13种”。我们这里讲的行政公文指狭义的行政公文。

二、行政公文的特点

(一)作者的法定性

(二)效力的权威性

(三)体式的规范性

(四)制作程序的规定性

(五)内容的时效性

三、行政公文的写作要求

(一)内容符合政策要求

(二)格式合乎规范

(三)行文遵守规则

(四)按《办法》规定草拟公文

行政公文的种类

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标准,行政公文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现行公文最常用的是根据适用范围和用途,《办法》把行政公文划分为以下13种:

一、命令(令)

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根据内容,命令(令)可划分为四种:

(一)公布令。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如例文3-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二)行政令。用于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三)嘉奖令。用于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四)任免令。用于发布人事任免事宜的命令。一般是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等重要职务。

二、决定

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和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根据决定的适用范围,决定可以划分为三种:

(一)部署性决定。

(二)奖惩性决定。

(三)变更性决定。

三、公告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它是一种庄重、严肃而又关系重大的文书,一般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

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公告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宣布重要事项的公告。

(二)宣布法定事项的公告。

四、通告

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它是一种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很高的公文。

根据其内容的不同,通告可分为两类:

(一)周知性通告。

(二)法规性通告。

五、通知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六、通报

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七、议案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根据议案的作用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把议案分为以下几种:

(一)立法议案。

(二)外交议案。

(三)重大事项议案。

(四)任免议案。

八、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根据批复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种:

(一)对请求指示事项的批复。

(二)对请求批准事项的批复。

十一、意见

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是国务院2000年《办法》新增文种 根据意见的内容和行文方向,可将意见分为三类:

(一)请示性意见。

(二)指导性意见。

(三)参考性意见。

十二、函

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三、会议纪要

篇6: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命令(令)(二)决定(三)公告(四)通告(五)通知

(六)通报(七)议案(八)报告(九)请示(十)批复

(十一)意见(十二)函(十三)会议纪要

dally高级书童

公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公文,是指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各自正式规定的文种。现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使用的14个正式文件种类是:决议、决定、指示、意见、通知、通报、公报、报告、请示、批复、条例、规定、函、会议纪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种类主要有13种: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党政机关明确规定的上述文种合计为27个。其中9个是相同的,即决定、意见、通知、通报、请示、报告、批复、函、会议纪要;不同的也是9个,其中属党的机关的5个:即公报、指示、决议、条例、规定,属国家行政机关的4个,即命令(令),议案、通告、公告,这18个文种,公文学界称其为法定文种。广义的公文,除上述法定文种外,还包括党和国家机关常用的应用文,其大至总结、计划,小至条据、便函,种类繁杂、素无定目.一般说主要有综合性工作总结、计划(包括规划、工作要点、安排、方案、设想等)、调查报告、简报、专用书信、讲话稿、讣告悼词、规章制度(如章程、细则、制度、守则)等。

公文的种类主要有13个文种,包括:

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

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关于保密检查的几个问题

保密检查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活动,角色不准,作风实不实、心态正不正,不仅关系到检查组的权威性,而且影响着督导检查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实施检查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在角色的把握上,既要当好督查官,又要当好宣传员。保密检查组的首要任务是扮好督查官的角色,按照职责认真开展督查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保密检查人员又应当发挥宣传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检查期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深入实际、面对官兵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保密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宣传保密工作的基本常识和技能,自觉把保密检查的过程变成强化官兵保密意识、普及保密知识的过程。二是在检查重点的把握上,既要突出重点的内容,又要突出重点的单位。要依据每次检查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确定检查的范围,根据工作任务、形势发展、单位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检查的重点。既要考虑覆盖和代表性,能够对保密工作整体状况有一个宏观把握;又要突出融汇点和针对性,将目光聚集于与当前形势和任务密切相关,保密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的重点涉密单位和人员。

三是在查处问题的分寸把握上,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方法。找问题、查隐患、堵漏洞、讲危害,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特别是对一些明显违规违纪的现象,该出示“红牌”的要果断出示“红牌”,须责令整改的要限期整改,决不能心慈手软、优柔寡断、含糊其辞。但在时机、场合的选择和态度、语气的把握上,应当注重分寸,适当考虑受检单位的“面子”需求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解决任何矛盾、问题大都需要的那种和谐氛围,切忌感情用事,盛气凌人。

四是在“聚集点”的把握上,既找“岔子”,也要寻“亮点”。从通常意义上讲,找“岔子”是保密检查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一次保密检查活动的主要任务。但找“岔子”决不是保密检查的全部内容,无论实施检查,还是总结讲评,都应当坚持“双面观”、“两分法”,既要敢于指出问题、提要求,又要善于捕捉受检单位在保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给予肯定。抓住了这些闪光点,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为培养典型、宣传先进打下基础。

五是在工作方式的把握上,既要履行“工作队”的职能,又工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当我们在具体实施检查时,身边都会跟着许多人,其中既有受检人,也有受检单位的领导和保密部门的人员,因此,我们在完成检查任务的同时,也以自己的行动,在周围的人示范着如何组织保密检查,如何实施保密检查的过程。六是在检查的手段上既要重视行政手段,又要注重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保密检查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仅凭过去那些眼看、嘴问、手翻的老方法已完全不能承当现实的保密检查任务。因此,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既要保持和发扬过去传统方法和手段,更要适应形势的发展,重视和发挥技术性检查的作用。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增添一些诸如频谱分析、网络监测、手机信号监测、计算机漏洞扫描、计算机违规行为检测等设备,提高保密检查的能力。

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对于保障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讲政治、讲大局和保安全、促发展的高度把新时期的保密工作放在大环境、大格局、大背景下去思考和谋划,不断研究和探索深入做好保密工作的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把保密技术发展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当中,统筹谋划。“十一五”期间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讲,关键是能否赢得一个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保安全”,才能“促发展”,加快发展保密技术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我们要把保密技术发展建设提升到关系我国“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能否顺利实现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把保密技术发展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来考虑,做到统筹谋划,及时研究,使保密技术发展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同步运行,真正实现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各级保密工作部门要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争取把保密技术发展规划纳入到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实现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步运行。

二、要把保密工作纳入各级党校干校的教学计划当中,实施正规培训。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干校对国家公务员进行培训、轮训的主渠道作用,对各级各类国家公务员加强保密教育。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公务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每年新录用公务员的数量也相应增加,而他们的保密意识相对较弱。在对新公务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尤其要强化保密教育。各级党校干校要把保密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确定下来,作为定期培训、轮训各级各类国家公务员的固定教学内容,列入公务员培训、轮训的教学计划。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保密教育教材,科学设置保密教学内容,实施规范化的保密教育,为切实做好保密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各级保密部门要主动与党校、干校对接,让党校、干校把这项工作纳入教学计划,将保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要把保密工作考核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当中,强化领导。要想切实抓好保密工作,必须使保密工作进入领导视线,摆上领导的重要工作日程,成为领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保密工作,必须把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履行保密工作责任制的情况,纳入领导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当中,认真进行考核。要把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第一位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那些对保密工作方面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批评和提醒,对发生重大泄密事件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考核,敦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时刻绷紧保密工作之弦,常想常抓保密工作,切实履行保密工作职责。

四、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党委督查和人大、政府执法检查体系当中,强化监督检查的效力。为确保保密法贯彻执行到位、保密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应提升保密工作监督检查的层次,加大保密工作监督检查的力度。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党委抓督查促落实的工作体系中,作为各级党委抓落实的常规性工作内容经常进行督促;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人大执法检查工作体系中,作为每年联合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经常进行检查或视察;要把保密工作检查纳入各级政府推进工作的监督检查体系中,作为各级政府常规化的执法监督内容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要对在保密工作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整改,对违反保密法的行为依法追究及时整改,对违反保密法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提高保密工作的监督检查的效力。

五、要把保密工作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保密工作管理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把保密工作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真正建立起长效的保密工作管理机制。要在涉密部门部位、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计算机信息安全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众多管理环节,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的保密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保密工作管理秩序,保证保密工作管理处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上。

如何写政府的调研报告?

马不停蹄地接连参与几个政府系统的大调研,从2006年12月与省委宣传部的合作的新农村建设调研,到2007年2月省委人才开发工作的大调研,再到2007年6月中央组织部的社工人才调研,再到2007.7月省人事厅的博士后科技工作站的调研,对如何写调研报告课题似乎有了些体会。

首先,政府订单与自己所写的学术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调研报告一定要考虑政府想要什么。站在政府的角度去思考,不能随心所欲。有些调研报告,从开始调研就有了基本调子,所有的工作就是验证这个调子的高低。其次,政府的调研报告一定要有高度,站在全省的视角去写,记得我读硕士时的导师说过无论是发言还是写调研报告,一定抓住最能打动政府视野的那个神经来写来说。报告可能不是面面俱到,但必须要有特色。

再次,要熟悉政府的公文。要言简意赅,每部分、每一段都要有提纲携领的句子来概况。不能让政府官员到你的材料中寻找。在一些关键的部门,要提炼一些有震撼力的句子来为报告提势,采用排比、对仗句子常常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对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政府最关心的地方。对策常常是根据调研出现的问题提出,而建议可以向上级领导。如社工人才调研建议是中组部,博士后调研意见是人事部。对策是要大于问题的。

调查报告写作策略 精彩导读: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典型性强。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如何开展调查研究是一个行为科学,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而怎样写好调研报告则是一个将行为科学、方法论与认识论相结合、相统一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的分析、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

一、怎样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项需要费心、费时、费力的复杂工作,也是需要面对实际、面对基层、面对群众的工作,不仅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且也有一个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群众观点问题。我体会,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要把握“两头”,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调研重点。所谓把握“两头”,即是一要把握“上头”,了解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大政方针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二要把握“下头”,就是了解社会在如何发展,老百姓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创造了什么新鲜经验,有什么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特别是通过制定政策去调节。对这两头吃透了,就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确定调研工作的总体方向,立定工作的标杆,选准调研工作的突破口。在确定调研的项目以后,还要做好一个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准备好调研提纲,明确所要进行的调研目的、调研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既要有大纲,又要有细目,有的还要有统计的表格。

第二,迈开双脚,深入实际,广泛调查,详细地占有第一手资料。调查中,一要“沉”,就是“沉”下去,沉到群众中,用心地听他们讲,切忌走马观花。二要“谦”,就是以谦虚的态度,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请基层群众发表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切不可高高在上,好为人师,下车伊始,哇啦哇啦。三要“全”,即全面了解。尽管基层说的、讲的都不一定是我们调查所需要的材料,但是要尽量搜集。如果想寻找一个有用的素材,必须搜集10份甚至更多份素材,占有材料说法要“以十当一”,多多益善。四要注意引导,即引导调查的对象围绕调查的主题发言,围绕所要了解的重点发言,不可泛泛而谈。五要“实”,即坚定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要求调查的对象讲实话,反映实际的情况。对有关典型细节和数字要反复核实。六要亲手记录。这不仅可以解决“感觉”问题,而且可以在记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理性的认识。总之,在调查工作中,要身到、心到、口到、手到。

第三,要对记录的材料及时进行疏理,并不断进行交流。在每次调查座谈之后,调查人员一定要挤出时间对自己的记录作一番梳理,对调查的过程作一“回头望”,看一看被调查的人员是否反映了实际问题,素材是否全面,调查座谈的目的是否达到;哪些素材有用,哪些素材备用,哪些素材还要继续调查。同时,几位调查者还可以经常交流一下,集思广益,提出看法和见解,这样就可以使调查更深入,获得的真知灼见更多。如何写好调查报告要写好调查报告首先要把握这一文体的特点。一般来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强。调查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经验或问题进行有目的的系统调查研究后写出来的书面报告。报告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提出指导性意见。二是典型性强。调查报告是集中反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因此,所选取的素材必须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给全局工作提供借鉴。三是报道性强。所谓报道性强,即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典型事实以及见解可以见诸于报,有的不能见报也可以作内参,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鉴于调查报告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它的写法不同于写领导讲话,不同于写新闻通讯,不同于写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在表达方式上大都采取叙议结合以叙为主的形式,有时还可以用图表辅之;在内容上要求是有情况(包括经验、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特别是分析非常重要。一个好的调查报告,一定要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没有分析,就没有理性的认识,也就没有观点。

二、写好调查报告,我体会主要是把好三个环节:

一是详细占有素材后,要认真分析素材,找出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调查以后掌握素材一大堆,需要用筛选法斟酌取舍,减裁选用。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要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进行改造制作,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并从事物的相互关联中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炼出正确的观点。

二是运用好典型,叙议结合,达到观点与素材的统一。运用好典型素材是写好调研报告的一个重要环节。典型事例不仅能证明一个问题在实践中哪些是可行的或者是不可行的,也能证明一个观点是否确立。所以在写这一文体的时候,要用典型素材说明观点,用反面材料衬托观点,用一组材料反复论证观点,用精确的对比突出观点。这样写,就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加之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就能使人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毛泽东领导制定的我们党《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曾对开会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开会的方法,应当是材料和观点的统一,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时没有观点,讲观点时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是很坏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讲的是开会的方法即汇报时的方法,实质是讲汇报的方法,也就是写好文章的方法。领会这一点,对如何写好调研报告很有指导性。

三是加强语言修养,力求表达准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调查报告要达到这样的宣传目的,即引人看,使人看懂并说服人。因此要加强语言文字工作。题目要新,观点要明,语言要打动人且通俗易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白搭,费力不讨好。总之,要短些,生动些,准确些,鲜明些,也要活泼些。

此外,调研人员的自身素质是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理论修养。只有理论修养较深的人,才能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站得高、看得深,善于抓住本质,击中要害。二是文字功底。提高文字水平主要靠两条:一曰学习,二曰勤笔,即勤学苦练,特别是要勤于动笔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公务员之家:http://

调研程序 1.确定问题 2.制定调研计划 3.收集信息 4.分析信息 5.报告结果 调研计划 1.确定调研目标 2.确定资料来源 3.选择调研方法 4.制定抽样方案 5.行动方案 6.调查预算 7.监控措施

一般来说,它包括确定问题、制定调研计划、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报告结果等五个阶段。

二)制定调研计划

在明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企业要制定相应的调研计划。包括:确定调研的目标、决定收集资料的来源、选择调研方法、制定抽样方案、决定具体行动方案、进行调研预算、制定监控措施等七个部分,在后面将对调研计划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选择调研方法

确定调研方法是指通过什么方式来收集资料,一般在CIS形势凋研中经常会用到的有观察法、专题讨论法、问询法、试验法等,有些方法还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询法可采用电话问询、面谈。邮寄问询等。调研方法与调研目标、调研对象和样本组建的特点。调研人员的素质等有直接关系,同时每一种方法在回答率、真实性及调研费用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确定调研方法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既适合于调研问题和目标,又具有经济可行性的方法。1.观察法

观察法是调研人员通过观察被调研者的活动而取得一手资料的调研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由调研人员采用耳听、眼看的方式或借助各种摄像录音器材。在调研现场直接记录正在发生的行为或状况。观察法是一种有效的收集信息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观察法可以避免让调研对象感觉到正在被调研,被调研者的活动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调研结果的可靠性。但现场观察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而不能了解到其内在因素和原由,并且在使用观察法时,需要反复观察才能得出切实可信的结果。同时也要求调研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才能看出结果。

在CIS形势调研中,观察法常用于公众注意力调研,以了解和改进各种CIS视觉设计的对外传播;在分销商处观察顾客购买品种、数量,以掌握市场消费动向等。常用的观察调研方式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和磨损调研等。(1)参与观察调研方式。参与观察是指调研人员直接参与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直接与接受者发生关系,以收集接受者反映情况的一种人法。如要了解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态度时,可让调研人员直接参与到销售活动中去,观察顾客的购买行为。

参与观察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深人细致地获得真实可信的信息,可以通过对接受者的一定刺激,来观察接受者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同时,还可以适当地询问深人了解某些现象的原因,将观察法与问询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与观察调研方式要求调研人员具有所进行活动的相关知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受到了充分的调查研究训练,这种收集信息的方法周期较长,费用开支也较高。参与观察一般适用于范围较小的专项调研。

(2)非参与观察调研方式。非参与观察是调研人员无需改变身份,以局外人的方式在调研现场收集资料的一种方式。非参与观察调研可用于一次性观察对象较多的调研。非参与观察要求事先制定较周密的观察计划,严格规定观察的内容和记录的方式。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定,非参与观察调研往往会发生观察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非参与观察常常要求配备各种记数仪器,如录音摄像设备、记数仪器、记数表格等,以减轻观察者记数的负担,并提高信息的准

确性和可信性。与参与观察调研相比,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对调研员的要求更集中于责任心方面,调研费用也较低。非参与观察适用于描述现状而不追究其原因的调研类型。由于非参与观察调研具有可以完全避免干扰观察对象、适用调研范围较广并具有弹性、对调研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等优点,在实际中使用较为广泛。

(3)磨损观察调研方式。它主要应用在对企业营运状况如营销状况以及企业管理状况等的调研中,磨损调研是对并非发生在购买现场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之一。与访谈调研方式配合使用时,可通过观察调研现场的用品及其磨损的程度,推测调研对象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信息,以及某种类商品的消费使用、质量功能等情况。单独使用时,通过对大街上过路行人作实地观察调研,观察行人的衣着、用品、携带商品等情况,可以了解到商品款式、质量更新频率等信息。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真实地搜集到一些人们不愿说出或不易指明的信息,像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等。

总之,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是一种非介人式的收集信息的方式,是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语言交流中的误解、暗示以及人际交往中感情等因素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干扰,尤其是可以避免在调研对象知道在被调研时就可产生的对于真实性、可信性干扰的情况。观察法也有它自己的缺点,如不能深人探讨原因、态度和动机,无法探讨调研对象的历史背景情况,对调研员的要求较高,调研费用也较高。在实际的操作中,不管采用何种观察调研方式,都应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清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2.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法是指邀请6-10人,在一个富有经验的主持人的引导下,花几个小时讨论某一个话题,如一项服务、一种设计要素等。主持人应保持客观的立场,并始终使话题围绕在本次讨论的专题上,激发参与者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由发言,所以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较高。谈话应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如在家中并通过供应饮料使大家随便一些,从而得到较自然真实的看法。

专题讨论法通常用于在进行大规模调研之前所进行的试探性调研中,它可以了解到企业员工、公众的态度、感受和满意的程度。调研人员应避免将调研结果推广到所有的受众,毕竟这种方法的样本规模太小,很难具有完全的代表性。3.问询法

问询法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询问的方式搜集信息,它是一种常用的实地调研方法。问询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根据调研人员同被调研者接触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面谈法、电话问询、邮寄调研和留置问卷等方法。

(1)面谈法。它是指CIS调研人员同被调研者直接面谈,当面听取意见,收集大家的反映,询问有关问题的方法。通过面谈法,调研人员可以提出已经设计好的各种问题,收集比较全面的资料,同时还可通过被调研对象的回答表情或环境的状况,及时辨别回答的真伪,有时还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信息。面谈法需要调研人员有较高的素质、熟练掌握访谈技巧,并事前做好各种调查准备工作。面谈法可采取个别面谈的方式,也可采取小组面谈和集体面谈的方式。

个别面谈调研指调研人员与被调研者面对面进行单独谈话的一种收集资料方式。个别面谈的方式有许多优点:调研员可以提出许多不宜在人多的场合讨论的问题,深人了解被调研者的状况、意愿或行为;记录的真实性可以得到当场的检查,减少调研的误差,在取得被访者的同意后,还可使用录音机等辅助手段帮助提高记录的可靠性;调研的灵活性较高,访谈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提问题的次序,随时解释被访者对问题提出的疑问;拒答率较低。但个别调研也有它的缺点:由于需要一个个地进行面谈,调研周期较长,调研的时效性较差;调研费用较高,调研的质量容易受到气候、调研时间、被访者情绪等其他因素的干扰。个别访谈法一般只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但调研项目比较复杂的调研项目。

小组面谈指将选定的调研样本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交谈,由调研人员分头收集信息。它可以按调研对象的特点或调研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分组,每组3-5人。这样可以比个别面谈节省一些时间,同时也具有个别面谈的一些特点。

集体座谈指将选定的调研样本以开座谈会的方式收集意见,取得信息。集体座谈可互相启发、节省时间和费用,但参加人数较多,需要调研人员有较高的能力,充分了解每个参加者的意见。(2)电话问询

电话问询是指调研人员借助电话,依据调研提纲或问卷,向被调研者进行询问以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话问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信息,节省时间和费用,同时容易得到面谈法不易得到的调研对象的合作。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电话问询的时间不可能太长,调研项目要简单明确,所以调研的内容及深度不如面对面个别访谈和问卷调研;调研过程中无法显示照片、图表等背景资料,无法对比较复杂问题进行调研,电话调研的范围受到电话普及率的限制;由于调研人员不在现场,难以辨别回答的真伪,记录的准确性也受到一定影响。采用电话问询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多采用两项选择法向通话者进行询问,即要求被访者从两项要求中选择其一,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明确的回答,便于汇总,但无法了解被访者的意见差别,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方法以弥补不足。

电话问询的主要特点在于可以迅速获得有关信息,所以特别适用于调研项目单一,问题相对比较简单明确,需要及时得到调查结果的调研项目。(3)邮寄调研

邮寄调研指将设计印制好的调研问卷通过邮寄的方式送达被调研者,由被调研者根据要求填写后再寄回来的一种调研方法。

使用邮寄调研,调研样本的选择受到的限制较少,调研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并可以节约可观的调研费用。同时,由于只靠问卷与调研对象进行问询,可避免面谈中受调研人员倾向性意见的影响,也增强了调研的匿名性,可以得到一些不愿公开谈论而企业又很需要的一些比较真实的意见。

邮寄调研的缺点在于回收率较低,对问卷设计有较高的要求,缺少调研人员与调研对象之间的交流,而失去了对回答的准确和完整性的有效控制,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可以加大样本容量,从而抵消一部分由于低回收率造成的调查误差。(4)留置问卷

留置问卷的调研方法是指访问员将调研表当面交给被调研者,经说明和解释后留给调研对象自行填写,由调研人员按约定的时间收回的一种调研方法。

留置问卷的优点是:填写时间充裕,被调研者意见不受调研人员的影响,访问员经验之间的差异对调研质量的影响不大,可以对被访者回答的完整性和可信性给予及时评价和检查,保证问卷有较高的回收率。与电话调研相比,留置问卷调研可以克服或降低调研时间的限制,因而可以适合较复杂问题的调研,作为调研中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方式经常被使用。

留置问卷调研的缺点是调研地域范围有限,调研费用较高,不利于对调研人员的监督管理,对调研人员的责任心有较高的要求。

上述四种收集信息的方法各有所长,在实际中进行具体应用时,应根据调研目的和要求,扬长避短,选用不同的方法组合,从而及时有效地取得所需信息c 4.实验法

实验调研方式是研究各因素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它通过对实验对象和环境以及实验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达到分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意见参考。

实验法一般包括试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应依据调研目的,确定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的分组,尤其要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完全可比性。其次,应分别准确记录各组在实验期间的状况。最后,在对实验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时应注意,要将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期间发生的变化加以判别比较,即在采取实验后的这段时间里,各组相对于以前的变化量有何不同。

通常状况下,增加控制组的数量,可以检定实验变量或因素与在实验期间个别有明显变化的非实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增加实验组的数量则可以更为精确地测定实验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或刺激强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效果。选用多少个组进行实验,通常要依据调研目标和预算约束来定。

上一篇:六年级优秀作文:青铜葵花读后感600字下一篇:残缺月圆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