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题中期报告

2024-07-12

校本课题中期报告(精选6篇)

篇1:校本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校本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吴堡一小

课题组成员:霍胜利 张媛媛 宋维琴

我申报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小课题,于2014年9月经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同意立项为校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9月~2015年5月)。我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教科研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达到了预定目标。现将半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简介

1、课题实验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为了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增长倾听、讨论、表达、交往等合作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特制定实验课题为:关于课堂学习小组的建设和小组学习策略的研究。

2、实验目标:

(1)课堂学习小组的优化,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分析目前在小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3)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规律,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享受均等的、优质的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研究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并培养出若干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

3、实施措施:

(1)组建好学习小组。

(2)对组长和小组组员合理分工,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3)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有效监控合作学习情况,及时指导确实有困难的学生。

(5)小组合作学习后要进行科学评价。

(6)定期进行小组测验,在每次测验结束后,要计算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和小组得分,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奖励。

4、实施建议:

(1)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爱上数学。

(2)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课题研究的方法:

(1)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个小组的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4)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了解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为创造性研究奠定基础。

6、预期效果:

(1)建立新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说、会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丰富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明显提高。

(3)形成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

(5)减轻师生负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情况

1、调查情况,学习相关理论,转变师生观念。

我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需求,喜欢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特点。结果我们发现,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75%左右的学生在合作中愿意承担部分任务,也有8%的学生仍愿意处于听众的地位。学生提出每周开展3次左右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佳。有了这些数据,就更加坚定我把这个科研课题搞下去的决心。接下来我跟课题组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差异教学,合作学习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个比较客观和理性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和传授小组合作的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2、对比试验,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探究。

从2014年9月初,我们正式启动了这个科研课题的对比试验部分。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其中包括:分组的人数差异研究(3人组,5人组,7人组,10人组进行对比);分组的成分差异研究(成绩上中下均衡分组、感情友谊分组、特长搭配分组进行对比);分组与授课类型的关系研究(理论型新授课各组状态、知识型新授课各组状态、习题课各组状态、复习课各组状态、阶段小测试各组状态的对比)以及分组的动力与持久性研究等等。到目前为止,以上这些研究内容仍在进行当中,个别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3、收集反馈信息,归纳总结,及时调整。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实验的全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查问卷,平时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话了解各种反馈信息。大家在教研例会上把各自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得到一阶段我们实验的真实情况和效果。针对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的进行调整,比如:在第一学期,应学生要求把3个班级的10人编组改为4人编组,实践证明分组人数越多,越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上来看,不是什么课都适合分组合作的,所以我们决定一些有难度,特别抽象的理论性新授课程不再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更正,调整,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得心应手,也逐渐地摸索出里面的一些规律。

三、疑难困惑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短,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刚刚体会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感便被时间熄灭了。要跳出教案的框框,切记不要担心这节课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进度教学计划而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的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2)小组合作学习泛滥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连很简单的问题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好像一有问题都要必须让学生合作探讨才能完成一样。我们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把握好合作的契机和合作的内容,对于简单的内容或学生自己能够解决是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体验、完成。不要让有意义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新负担,不要让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障碍。

(3)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化

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乱说,教师缺乏必要的计划不能很好的组织学生,控制学生的讨论局面。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实际上这是一种合作“自由化”的现象。教师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瞧西看,或忙于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崛起的新生事物,在合作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合作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任务,目标,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后。合作中不仅要参与合作与学生共同探讨,对于合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及时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在合作之后学生汇报时老师要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避免虎头蛇尾的现象。

由于我们这个课题组正处于试验阶段,所以实施起来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坚信“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定是有出路的、一定会有成绩的。在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我们不要对这种方法产生怀疑,而要想到或许是在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位,做得不够精细而造成的,重点是怎么来解决问题呢?我们每个月召开一次例会,集大家的智慧肯定能想到解决办法。通过边实验边摸索,在经历一个阶段后回过头来看看,大家肯定都会有一套适合自己年级、自己学科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了。

2015年 1 月 6日

篇2:校本课题中期报告

一、领导重视,提升了校本教研管理水平

校长能严格按照《上饶市教育局建设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领导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能很好地履行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学校成立了以业务副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导干事具体负责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落实了工作,学校后勤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经费。

二、制度完善,推进了校本教研教学改革

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健全了校本教研工作管理和奖励制度,每学期开学之初就制订好了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工作机制,每个教研组都出台了全学期的教研活动计划。

三、过程管理,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意义

学校能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计划,逐一予以落实,并有实施记录。各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能做到:教研活动有主题、教研时间有保证,教研方式有规范,教研过程有记录。

四、工作成效,深化了校本教研实际效果

教师能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多人次在公开教学中获奖,一人次荣获全县语文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特别是英语听力竞赛,不少学生获省级荣誉,在全市、全县名列前茅。读书活动和《中学生之友》阅读征文活动中多人次获省级表彰。但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不够,开发校本课题还有缺陷。

五、工作特色,彰显了校本教研活动氛围

在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和创建方面,建立了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研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校本培训。

篇3:校本课题群的形成与管理

一、校本课题群的形成

校本课题群就是指立足于学校实际, 为本校研究者主持的、跨学科的, 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课题组成, 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实施和管理的研究联合体。组成课题群的各个分 (子) 课题 (可以是各级规划立项课题或教师小课题) , 彼此之间都有较大相关性, 如内容上相近、有因果关系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单一的课题研究往往很难达到全面认识和解决研究领域的问题, 倘若按照一个总的目标组织成课题群进行研究, 集聚力量, 碰撞智慧, 并通过长期的积淀和不懈的努力, 就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群体特色。

1. 自上而下分化

有些课题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全局性的作用。因此, 可以此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集合涵盖各个方面研究的一系列分 (子) 课题组成课题群。这一类课题群的确立和实施, 能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研究中, 而这些研究与促进学校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对提升学校的品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避免课题研究中无序自发的低效状态, 学校在制定科研发展目标时采用慎重的态度,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规划, 确定好一定的主攻方向 (多为学校重点发展的领域, 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研究的主课题) , 然后依据研究目标按内在逻辑结构分解或转化为教师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系列分 (子) 课题进行研究 (即形成基于主线的不同研究任务和侧重点的课题群) , 最后系列分 (子) 课题研究成果的集合就是主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样可使主课题的研究基础达到宽、厚、深、实, 范围广阔、系统, 成果完整、丰富。

如《生态学校构建的理论与实践》是某中学的统领性课题, 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以构建生态学校为主要研究目标, 由构建生态校园、构建生态德育、构建生态课程等一系列子课题涵盖研究各个方面组成了课题群, 吸纳了全校众多教师的参与。这样一个龙头课题带动了一批校级分 (子) 课题, 易于集中优势资源, 教育科研的效益比较高, 也凸显了学校的科研特色。

2. 自下而上聚合

学校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大都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标, 从发现身边的问题起步, 将工作中的创意或碰到的困惑、矛盾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些教师自主性研究的课题, 实践性强、课题小、耗时少、见效快。学校要及时去发现教师的这些自主性研究课题, 将相近研究方向的相关“小课题”组合成“课题群”, 并从该课题群中提取共同话题设计一个统领性的主课题, 在此主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分 (子) 课题研究, 保证科研工作有序、高效、高质量地展开。或者, 引导教师小课题研究系列化, 让教师有意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拓展或深化另一研究“点”, 逐渐使自己的研究形成系列, 串联一系列的小课题成果形成某一主题的大课题。这样做, 容易使主攻方面明确, 形成研究合力, 整体效应明显, 也便于形成拳头产品, 有利于成果推广, 还能带动教师参与, 培养科研骨干。

如某中心小学教师研究的课题有“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研究”等。此时, 就可以因势利导, 整合这些相近研究主题的分 (子) 课题, 形成一个以“小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为统领的课题群, 教师广泛参与, 形成合力。通过这类课题群的研究与积淀, 教师在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上解决学科教学问题, 这对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十分有效的。

3. 上下联动对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要把课改新理念及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这需要一个消化与接受的磨合过程, 其中课题研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本土化”应有的效果, 学校可把近期需要落实的课改理念与具体要求逐一梳理公布 (即学校课题指南) , 各部门或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领会, 通过“头脑风暴”, 让教师在本职工作或本学科教学中寻找可能的落脚点。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育人为本”, 面临着大量可选择的课题, 学校发展与教师需求形成了一定的对接关系。教师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自己研究的课题, 学校把具有相近研究方向的系列分 (子) 课题归结成一个课题群, 或从中提取出一个统领性的主课题。这样通过上下联动实现了课题研究的主题对接, 可综合各方面的研究优势, 融合到教育改革的整体研究中。

如为推进学校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建设, 每个教研组围绕学校该主题, 结合各自的学科教学实际, 确定一个或数个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分 (子) 课题, 层层参与, 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科研课题群。在具体实施中, 各个教研组可确定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点,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方面有所思考, 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最终在课堂与学科教学中得到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实质上是根据学科发展的内部逻辑关系, 为实现功能发挥上的整体性, 把学科教育教学与一些新兴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 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新学科的集合。因而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广泛参与、反复探索, 而课题群就是一个恰当的载体。

二、校本课题群的管理

校本课题群是学校课题研究的高度分化或教师自主课题的高度整合, 各个分 (子) 课题依靠所共有的一定研究领域 (主题) 为纽带而组合成群。

1.“领雁”主导

构成课题群中的各分 (子) 课题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课题群对各分 (子) 课题的约束力较小, 各分 (子) 课题研究者水平差异较大。而且, 课题群总的研究目标又必须充分顾及各分 (子) 课题的研究目标。所以, 课题群管理首先要确定一项主导课题作为“领头雁”, 否则, 各分 (子) 课题就会“群龙无首”。为创设有利于课题群的生长环境, 学校要根据各教师研究的课题, 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包括教师特长、教学风格、教育经验、领导特点、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 把相近研究主题的相关课题整合成课题群, 从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意义大的、主持研究教师研究能力强的课题作为“领雁课题”来统领。“领雁课题”一般是名师或行政领导主持研究的课题。“领雁课题”在课题群研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确定各分 (子) 课题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以及对各分 (子) 课题研究进程的跟踪、研究目标的达成、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等问题上, “领雁课题”要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 给予各分 (子) 课题以及时指导, 做课题群研究的导航者、护航者, 带动整个课题群的研究。

2. 统分结合

所谓统分结合, 就是根据对课题群研究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的把握而采取的调控措施。“统”是指形成课题群共同的行动纲领;“分”是指群内各分 (子) 课题在尊重主体的要求下, 充分拓展各自的研究空间, 挖掘研究深度, 显示特色。学校要对相近的课题研究内容进行认真分析, 对研究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梳理和提炼, 找出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热点的问题, 统一规划, 集中攻关, 形成共识。另外, 还可规划研究进程, 组织课题论证, 如邀请专业人员指导、组织课题研讨沙龙等。这种统一并非是机械的, 而是根据原有各分 (子) 课题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在保证完成合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同时群内各分 (子) 课题围绕总目标适当调整研究内容, 重复的、相同的内容则可以由一个课题去完成。对于每个分 (子) 课题来说, 个性化、多样化是它们的特点, 要尽力帮助他们形成特色。各分 (子) 课题可根据总目标要求, 按照各自的研究目标与操作逻辑, 力求突出自己的特色。最后, 集中骨干力量进行综合研究, 争取在较大范围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

3. 及时总结

由多个分 (子) 课题组成的校本课题群研究成果, 要及时进行分阶段总结提炼, 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分享交流经验和出成果。成果总结时首先要概括共性, 依据课题群总的研究目标和各分 (子) 课题内在的联系, 提炼出有价值的规律, 并适时对各个分 (子) 课题下一阶段的研究提出指导意见以及分享阶段性成果。考虑到各个分 (子) 课题的差异, 还要重视个性化成果的提炼。同时对各个分 (子) 课题研究措施、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要恰如其分, 尤其要凸显原创性。对校本课题群研究成果的提炼, 要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及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使之适合于学校的校本研究成果能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同时要求各参研教师带着研究活动形成的研究成果, 甚至是形成的新问题, 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再实践、再探索, 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 使得课题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推进, 也使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随之提高。当然, 课题群研究的成果提炼也要得到专家的及时引领与指导。

4. 多元推广

课题群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课题群研究同样重要, 是课题群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校本课题群的研究成果与其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一样, 可多渠道、多形式进行, 但主要是校内的理论交流和实践推广。课题群成果一般都有贯穿其整体的主题思想, 这种鲜明的主题思想常常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观点、方式方法等, 是课题成果的“灵魂”。交流的目的是帮助参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把握和领悟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方法先进、操作性强的成果交流, 要着重关注“通俗化、可操作、用得上”。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要领一旦被教师掌握, 他们就会模仿、迁移和再创造。依托主题交流反思、分享成果、弥补缺失, 帮助教师内化先进教育理念、掌握先进教育方法, 是课题群成果推广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及时推广, 更能在课题群内引起共鸣, 有利于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要重视课题群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把课题群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成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线和持续研究的主题, 从而推进教育改革。课题群研究和成果推广相辅相成, 呈螺旋式上升过程, 并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 促进了“研”、“教”合一, 彰显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晓宇.课题联动:一种有效的课题管理方式.浙江教育科学, 2009 (4) .

[2]魏传忠.现代科研模式下的科研群体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 2005 (1) .

[3]吴颖惠.群体科研有效务实的中小学科研形式——兼议海淀区群体科研的实践探索.教学与管理, 2001 (15) .

篇4:校本课题中期报告

1.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现在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在推进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把地方人文资源化为校本课程,使以“香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课堂教学、特色学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

3.课题研究具备一定的基础。学校全体师生曾经积极参与编写了《话说香山》等资料,供本校1—6年级学生使用,这是我们为研究“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做的一些尝试和铺垫。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校得天独厚的香山文化资源,我校决定进行“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研究。

以上所述,是我校课题提出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二、课题内涵的界定

1.香山资源。香山是最近几年张家港市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个3A级风景区,是张家港市西大门与江阴接壤这个特定地区的一座大山,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各景点的轶闻传说十分诱人,香山周边地区名人辈出,文化、体育、经济也十分发达。应该说,香山乡土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提出来的。它是课程管理行政主体变化的一种表现,是课程管理权力的一次再分配。它的具体含义是: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课程专家、家长等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它开发的宗旨应当有两个:一是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二是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特色和学校的条件出发去设计。本课题要着力研究的范围主要是:构建《香山,祖国可爱的一角》《香山英才传》和《香山青青草》等校本课程,打造具有浓郁香山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进行研究并继承和发扬。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决定。“决定”反复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香山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为我校进行此类教育提供了有力和可靠的保障。

3.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所提出的情感、个性心理发展等原则也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校是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书香校园,逐步形成充满人文精神、学生特长显著、自主全面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2.教师具有良好师德,较高的教学管理策略和能力及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师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学生普遍获得个性化自主全面发展,亲近自然,珍爱生命,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学习习惯及较强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香山”校本课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以香山资源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内容广泛多彩,贴近学生生活,涉及有关香山的文学、数理、国画、书法、民乐、舞蹈、宗教、交际、形体、礼仪、心理健康、剪纸、标本制作等多种知识领域,通过说、唱、演、吟、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将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广泛搜集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有关香山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师生亲自动手整理文字材料,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成效,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话说香山》《香山新童谣集》校本课程外,我们还要自编《香山风》等浅显易懂的教材。

开发与实施以香山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香山地区历史上的名人(如杰出的刘半农三兄弟、著名教育家王承绪等)事迹,感受他们的道德文章对当世和后代的贡献,充分了解香山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用历代名人的成才史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充分了解南沙香山地区当代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成就,从香山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把香山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六、开展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一方面研究人文资源进入校园对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影响的互动,另一方面研究学校整个的教学行为,即通过听课、教学研讨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与特色建设结合问题上的行为进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特色建设结合起来,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行为的研究,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2.综合调查法。在充分设计调查提纲的基础上,组织师生对人文资源在开发、保护和利用上的调查,对某一学科在特色建设过程中教学行为的调查,获得充分的资料,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

3.个案研究法。对师生在某一项特定内容中的教学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等,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是2006年3月申报,2006年11月批复的苏州市“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整个研究计划共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目前正处于课题实施阶段。现将前期的主要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7年3月)

1.建立了完善的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成立了课题核心小组,由校长卢锋(2007年8月调出后,课题组长由林奇校长担任)亲任课题组组长,教导主任黄忠其任副组长,成员中既有王俊、詹仁莲副校长,占文小学张建良校长,又有陶继宏、蒋琴、殷智芳、黄亚妮、许胜琴等五位中层领导,还吸收了徐晓燕、范芳芹、陆光萍等三位长期担任教研组长工作、业务素质好、科研素养高的年轻骨干教师,这一机构的构成,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决策力,又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执行度。

2.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制度。为保障各项研究工作有效开展,激励广大教师结合学校课改主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如《南沙小学课题成果奖励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管理制度》《南沙小学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南沙小学教科研经费投入制度》《南沙小学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后期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3.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在申报课题时,我们原计划要把香山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校本课程《香山风》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和教育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考虑到学科与板块内容的兼容性,呈现出研究线路的交错、研究内容的重复和研究量过大等诸多弊端。为此,在对课题方案和研究方向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研究内容、学科特点和研究需要,在研究内容上从简去繁,并根据研究内容最终确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语文、数学、体艺、综合实践共四个子课题组。

同时,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将该课题确定为学校主课题,由校行政整体规划,子课题组具体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全校广泛开展课题研究,教师参与面广,分工明确,师资力量强。

以上工作为后期各项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09年12月)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课程开发基础。

( 1 )课题组定期下发一些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文章,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学习,撰写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

( 2 )开展与大师对话活动,定期聘请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让教师与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鼓励教师到因特网上接受教育专家的指导,提高自身教育科研水平。

( 3 )有目的地组织本课题组成员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学习教育科研发展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育科研经验。

( 4 )制定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加强理论自学,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上途径,学习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其教科研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师生知晓程度。

“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研究两年多来,在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和香山文化的传播、发扬以及“香山小导游”系列活动的有效开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掌握当前我校课题研究后师生对“香山文化”知晓率的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方向,课题组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分两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和研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反映的问题与我们的预期和担忧是基本吻合的,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突出的,也是我校当前课改迫切需要解决和不断深化的。

3.精心筛选史料,着手构建校本课程。

为了对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香山文化”的传授,强化爱国爱乡意识,弘扬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激励学生立志报效祖国,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反复研究讨论,制定了编写的范围、章节和条目,集香山文化之大成,按年级编写成了校本课程《香山风》,内容共有十章,涵盖了“香山概貌”“香山名胜(注音版)”“民俗风情”“美丽传说”“古迹文物”“香山与名人”“吟咏香山”“土特名产”“德育基地”“综合实践”10大板块,120个条目,知识丰富翔实。此外,我们还在这两年多先后编辑了3期《香山青青草》学生作文选和1期精美的《香山新童谣》。

4.落实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低、中、高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每周1课时),保证师资和时间,主要由班主任老师实施。实施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认真备课、上课,确保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要求和年段要求见下表:

( 2 )完善课程的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和谐发展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校本课程实施。根据课改规划,制定相关的课程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确保课程健康运行。

( 3 )发挥校外地方资源优势,构筑学生知识平台

在实施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获取知识的直接性,内容生成的动态性,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 4 )加强校本课程培训,提高实施效果

实施前,我们先对全体成员进行培训,让大家都对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香山历史文化知识有足够的掌握,以利于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以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 5 )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①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拟计划,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置于核心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选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造,从中体验愉悦。

②坚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近生活,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和现实的社会中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增进对香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③坚持让学生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发现自我和社会及香山历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自我和社区名胜景观、古迹文物、民俗风情等的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5.强化校本教研,鼓励践行校本课程。

课题是平台,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校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校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既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又要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把该课题确立为学校主课题的初衷及在课题选题方面的真正目的。可以说,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产生积极效能的基础,脱离了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即失去了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在强化校本教研方面,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校本制度精细化。为了保障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引领教师围绕校本课程主题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各项校本教研制度,如《案例研究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研讨课制度》《集体备课要求》《教研课题管理制度》《课堂教学随机和定期调研制度》《听课日制度》《“七认真”检查制度》等,这些制度的细化和完善,为校本研讨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 2 )教师成长目标化。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课题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素养,也是我们开展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为此,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建立了《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对青年教师排队摸底后,专门召开青年教师会议,确立各自的阶段奋斗目标;加强过程管理和培养,为青年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树例子”,尽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力争在近三年内新增加5—8名市级青年骨干教师,使我校骨干教师达到20名。

( 3 )教研活动专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结合”:一是与“校本课程”课题研究相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有机结合,力求每一次教研活动能引起教师的讨论、交流与反思,从而解决具体问题。二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开展教研活动,通过新课标学习交流、素质教育论坛、教师沙龙活动等推进教研活动。

( 4 )资源积累系统化。只有注重积累,才能充分利用。我们把每学期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论文等都装订成册,便于今后学习和比较;要求教师分类整理信息资源,促进教师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尽量减少“走弯路”现象;把研讨校本课程学习的资料及时上传,为今后积累了系统、完备的原始资料。

此外,我们鼓励各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校本课程上积极创新。结合新教育实验融入课外阅读,撰写成长日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香山小导游”活动、“红领巾香山环保行”等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改氛围日趋浓厚。“开发香山资源,构建校本课程”既是我校课改的重头戏,又是我校的主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基本由校行政人员担纲,所以该课题得到了全校教师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全校教师围绕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广泛开展校本研究,做到每周一交流,每次活动必反思,营造了良好的课改研讨氛围。

2.教师素质突飞猛进。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为教师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在协作中提高了群体意识和反思能力,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

3.办学质量明显提高。过去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教师的精力主要耗费在课后“亡羊补牢”式的补差上;实施课题研究后,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习作与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教师围绕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随笔和论文,近两年课题组成员获奖和发表的相关论文达30多篇,有100多人次在学生现场作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创作比赛等相关活动中获奖,学校的“香山小导游”入围“张家港市真心英雄”提名奖。学校先后于2007年6月和2008年10月举办了两次市级教科现场观摩活动,并邀请了苏州教科院的徐燕萍老师和潘家康老师来校对课题研究做了指导。

九、研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不高。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并积极向其他学校优秀课题组请教,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2.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意识和热情不高,缺少研究的主动性。校行政要加强引导和教育,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

3. 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研究人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而我们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任务,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存在巨大的矛盾。这个问题是摆在课题组成员面前的巨大困难和障碍,无法解决。

4.由于科研能力受到限制,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会走很多弯路。希望市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5.学校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有待完善和加强。

十、下阶段研究计划

在当前研究的基础上,下阶段我们将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继续优化研究人员的素质。针对本课题组成员现有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将继续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研组交流、课堂教学研讨和鼓励撰写随笔论文等途径,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下阶段,我们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反思和总结,对过去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和调整,使研究的方向更加明确;同时把“有效使用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制度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深度推进研究工作,形成新一轮课改热潮,推动学校朝着高品位方向发展。

篇5:校本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范冀

课题批准号 LXA1201323 课 题 名 称 主题阅读与读书习惯的养成研究 课题负责人 范冀

所 在 单 位 神木县第六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4年4月15日

神木县第六小学科研室 2014年制

一、中期检查活动简况:检查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主题阅读与读书习惯的养成研究》于2013年10月在学校立项后,为加强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管理和指导,促进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施水平和研究质量,2014年4月10日,县教科所一行几人来我校进行了中期检查和指导,并严格对课题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指导。课题开题论证会后,该课题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步入正式实施阶段。

二、中期报告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左右(可加页)。

《主题阅读与读书习惯的养成研究》课题的主要进展:

通过对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大部分小学生未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阅读自主性不强,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时间不能保证,阅读量少这一现象,进行深层的剖析,全面提升教师阅读教学的理论水平,更新语文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形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优美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内在阅读动机,孕育阅读的激情,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阅读习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阅读的信心,提高阅读的鉴赏水平。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高阅读品位。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中,真正实现自我需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实现语文水平质的飞跃,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的目标。

课题组紧紧围绕以上研究目标,主要通过调查法、文献法;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法进行课题研究,追求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习惯性。

我们课题组全体老师充分领会小学语文新课标精神,围绕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小学生未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阅读自主性不强,阅读方法不当,阅读时间不能保证,阅读量少和不会阅读这一现象,对照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行的人教课标版小语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用意,各年级段阅读教学特点及内在联系等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加强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走出传统阅读教学的误区。突出重点,抓阅读教学研讨与实践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反思归纳,加大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观摩研讨及理论培训的力度,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体系及特色。

阶段性成果:

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实践,我们认真钻研,努力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了一些成效。

首先,我们采用以下方法,构造以课堂为主体,围绕主题,形成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大阅读教育模式;构建适于学生阅读的校园文化环境,美化校园,布置好教室读书环境,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将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围绕同一主题,开展“以文带文”的课堂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常读书,诵经典,开设“阅读课”;开展不动笔墨不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陶冶情操,欣赏美文。

其次,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着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快乐地阅读。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尽可能地加强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体验,让学生将老师的“教”与自己的“学”合而为一,自己收集信息,从而获取了更多的生活体验感受;同时,教师的引导也让学生更加细心进行各种各样的阅读尝试,让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书本中还有那么多不经意的美,学生捕捉到了这些美,丰富了个人的体验,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对书本津津乐道,自然地,促使学生爱上了语文,也更热爱生活。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语文的畏惧心理基本消除,阅读兴趣日趋浓厚。学生的阅读质量明显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最后,在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和谐、民主、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发挥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在兴趣外衣的“保暖”下,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小学生兴趣,引其入境。

课题组的老师在一起认真研究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模式,大家一起查资料,一起商讨好的方法与见解,一起研究文本,一起研究学生,一起研究教学方法。通过找寻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多的领略阅读的魅力,感受阅读的快乐,在课堂之外,我们认真研读教学论文与杂志,积极上网浏览最新的教育教学知识,并撰写各种课题、论文、案例;开设教研课,转化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主要创新之处:

主题阅读是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它可以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探索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感受读书带来的快乐。只有人人参与读书,才能提升全校师生的人文素养。要构建一套“新语文主题阅读”理念,掌握“主题阅读的方法”要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技巧。

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以下的成果:

(一)、学生形成强烈的读书愿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学生掌握一些科学读书的方法。

(三)、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四)、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指导方法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整个学校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存在问题与今后的努力方向:

1、教师的理论学习仍有待继续提高,发表个人的论文、专著数量还较少;指导学生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2、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语文主题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模式的应用上,那么,这个模式是否有效?还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说明,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 “教师教学”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尝试活动和实践操作还要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3、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的高度,而在这方面,我们缺乏专家的指导。

4、材料的归档不够全面,分类不够明细,过程性材料还不是很丰富。课题的记实性材料以及课例、案例、课件、论文等相关成果没有很好地进行搜集、撰写和整理。

下一阶段研究目标:

1、进一步对每一节语文课优化,充分利用文本来指导阅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模式,达到“有效”教学甚至“高效”教学,并加以推广,用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

3、教师论文发表、教学设计等多方面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或发表时间、成果影响等,限3000字左右,(可加页)。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也促进了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

1、学生方面

其一,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2013,在全县小学语文五年级抽测中,我校语文名列全县第一,期中阅读成绩平均分比其他学校平均分高1.8分,相比上一年阅读成绩呈现增长态势。从上述数字来看,学生的阅读成绩在逐渐提高。从公布的各年级中期测评抽测成绩来看,我校各年级学生阅读成绩平均分均比其他学校平均分高。自从课题研究开始,我校学生呈现出了读书的热潮,学生普遍掌握了“主题阅读”的方法要领,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会积累、会思考、会质疑的习惯;学生体会作品,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了,形成独具特色的阅读技巧。

在共青团神木县委2014年组织的“诚信”和“爱心行动”征文中,我校一大批学生荣获一、二、三等奖。另外,马瑞同学的《童年趣事》、王嘉琪同学的《我爱你,中国》、白雪荣同学的《春天来了》、彭欢同学的《蜜蜂和苍蝇》等作品荣获了中国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举办的“新人杯”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二、三等奖。

其二,学生对课题研究下阅读教学满意度比较高,与课题研究前相比,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提升。本课题组于2014年4月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本校4—6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回答“非常喜欢语文课”的比例高达94.33%。

2、教师方面

其一,教师对本课题理念比较认同,且努力把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本课题组于2014年5月对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选择“比较喜欢语文课”的占到84.09 %。还有的老师听研讨课之后感慨:“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其二,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所做的研究课在学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四、专家评估要点:侧重于过程性评估,检查前期课题研究计划落实情况,进行可持续性评估,调整研究计划建议等,限1000字左右,(可加页)。

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审阅了课题研究的有关前期准备资料,经过认真评议,形成如下论证意见:

好的方面: 慕芳俊:

1、开题报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拟定了详实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对课题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准备工作较为充分。

2、课题选题好,很有研究价值,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关注学生阅读的实际困难,注重小学生阅读的具体指导,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体现了教育科研发展的趋势。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强,能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去思考,立足本校四、五年级学生,进行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研究,以激发学生内在阅读动机,真正实现语文课程阅读方面的目标:让学生围绕主题,对优秀作品、经典读物、流行图书等进行研读,发现真善美,并逐渐让学生形成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不断增加阅读的量与面,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从句、段、篇到读整本的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培养了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

刘爱琴:

1、课题研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方案可行,研究进度合理。

2、课题研究团队实力强,都是身为一线的骨干语文教师,有着多年的宝贵教学经验,所在单位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好。

建议: 牛凤生:

1、《主题阅读与读书习惯的养成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过程符合课题研究程序、有计划、有方案,各项前期研究落实到位。

2、要有心理准备,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勇敢灵活地面对各种可能会遇到的困难。

3、课题组应组织开展课题相关理论研究培训,按照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和成果,多创新,拒照搬,多总结,善升华,对研究过程性资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和整理等。

4、该课题可继续研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考虑的更全面细致一些。研究内容可作适当调整,建议相关研究人员,要多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研究理论水平,多发表一些相关的论文。

专家组一致同意开题并按本课题开题报告进入研究实施阶段。

评议专家组签名:牛凤生、慕芳俊、刘爱琴 2014 年 4月 10 日

五、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开题报告和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左右(可加页)。根据评议专家意见,研究计划做了如下调整:

1、根据专家建议,本课题组将定期组织学习教学相关理论,按照分工,展开课题研究,定期交流研究心得和成果,对在研究过程中搜集的资料及佐证材料进行归档和整理等。

2、为了使课题顺利开展,对原课题研究分工进行了更新和具体的细化。

3、在课题研究方法上,更加注重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对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进行重点阐述。

4、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具体、更有针对性,课题研究将会重点围绕学科进行研究。课题组实验老师将努力提高自己理论学习能力,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能积极发表在相关刊物。

5、为了使课题研究成果更加具有时效性,对原有阶段成果进行了细化和归纳。

课题负责人签名:范冀

2014年 4月10

六、所在单位意见

盖章

篇6:校本教研小课题研究报告

政史地组

小课题:如何提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部分学生的现状:开小差,上课就睡觉、下课就精神,听不进去;还有刚上课时如何组织教学(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课堂中如何维持学生的注意,如何达到教学目标,还有课堂纪律的维持,突发状况的处理等;学生参差不齐,分层教学是否对学生更公平,如何高效分层,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上课气氛不活跃,死气沉沉;教什么,怎么教。

产生问题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采取的措施与行动: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教学要“轻负担,高质量”。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还必须提高教学质量呢?组内共同认为激发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1、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视频等影视资料,直观的教学工具等组织教学。

2、巧设巧引激发兴趣。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课内活动激发兴趣。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4、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观察实物,听别人讲解,兴趣就更浓了。

改进措施:(教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反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校本课题中期报告】相关文章:

校本课题08-28

校本课题格式08-03

校本教研课题范文06-02

校本研修微型课题07-19

学校校本研修课题04-12

校本研修小课题06-25

校本课题研究要求04-07

校本研修小课题范文06-17

校本教研课题完整版08-29

校本小课题选题指南08-29

上一篇:2024年度职工安全生产教育考核试卷下一篇:实习后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