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2024-07-08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共10篇)

篇1:《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三时

第三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1

选择题。“卑鄙”的意思是()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

见识浅陋。

地位低下。D

低微而鄙俗。“尔来”的意思是()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算来

D

从来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将军宜往驾顾之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蒋氏观之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合成词:

成语: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参考答案:1

D

A

A、A、F

B

B

咨询

三顾茅庐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1

北伐中原的条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板书:

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篇2:《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背诵三四五段。

二、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第二三部分。

结合注释译文:把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写下来,大家来解决!

词语:

句子:

三、合作讨论:

1、翻译第六自然段。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2、翻译第七段。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3.翻译第八段。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4.第九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四、交流展示。重点词语及句子:

1.古今异义词:

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

2.布衣:躬:驱驰:不毛:驽钝:斟酌损 益: 以彰其咎:诹:

3.一词多义:

以(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3)以塞忠谏之路也

(4)悉以咨之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四、归纳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2.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五、实战演习:阅读文言文,回答1-21题。

臣本布衣,„„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躬耕布衣卑鄙感激驱驰二十有一年夙夜庶竭驽钝以彰其咎不胜

2、翻译句子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临危委重任和□□□□□。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4、按要求回答:

①《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②《出师表》中写出诸葛亮无意于功名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 ③《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 诸葛亮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⑤ 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从第一段画线句子可以归纳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这个成语现在常用的意思是

六、作业:1.背诵课文。

篇3:《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1.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

2.知道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和划分标准

3.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4.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5.学会掌握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读图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小品:梅雨导入

2.分析季风气候的不同特征

3.模拟梅雨形成示意图

4.读图分析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界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2.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锁定重点、难点:

重点:

1.季风的特征

2.季风气候的优缺点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难点:

1.季风气候在实践上的配合

2.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季风气候显著

【导入新课】小品《梅雨》

【教师】这个小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要用这节课的时间来解决, 前面我们讲了中国南北气温的差异和东西干湿的差异, 简单地复习一下: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是?夏季的特点是?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学生】受纬度的影响, 南北温差大。除青藏高原外, 全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有南北差异, 也有东西向的差异, 但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季风气候显著。在学习本节内之前,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两个城市。

【展示图片】如右图。

【教师】在这张图上我选取了这两个城市:埃及开罗和我们生活的城市南京, 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 看看有没有共性的地方?

【学生回答】有, 大概位于同一条纬线上。

【教师】对, 它们的纬度位置大概一致, 那它们的自然景观会相同吗?南京我们很熟悉, 我找了一张图片, 猜猜看这是南京的什么地方?我还找到了一张埃及开罗的图片, 金字塔背景, 我没去过埃及, 但这张照片应该是真实图片, 金字塔附近是沙漠。

【教师承转】为什么纬度相同的两个城市, 它们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之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季风的内容。

【教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季风。

【学生回答】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黑板上用图示)

【教师】其次, 我们了解一下季风的成因, 关于季风的成因比较复杂, 根据我们已学知识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个成因就可以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即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是不一样的, 什么性质呢?指的是海洋和陆地升温和降温速度的快慢不一样。为了验证一下到底谁升温快, 谁升温慢, 我们几个同学做了一个实验, 在展示实验结果之前, 你猜测一下, 同是一盆水和一盆沙子, 放在阳光下, 谁升温快?下面, 我们有请李子昂把实验的过程向同学们描述一下。

学生描述。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虽然这个实验有些地方没能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出现结果, 但至少说明沙子和水的升温快慢是不一样的, 这仅仅是一盆沙子和一盆水, 如果我们把沙子和水的面积无限放大, 大到沙子有亚欧大陆那么大, 水的面积和太平洋一样大, 这种温度的变化会更明显。

【教师承转】由于陆地和海洋性质的差异, 形成了季风, 那在我国季风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图片】我国冬夏季风图。

学生讨论, 并将表格填好。

【教师】我国的冬夏季风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图片】

【教师】根据这两张图片, 你能说一说冬夏季风会对我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冬季风使得我国寒冷干燥, 夏季风使得我国温暖湿润。

【教师承转】其实在我国, 冬夏季风的承转不是在瞬间内完成的, 它有一个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里冬夏季风必然有个相遇的过程, 这样就形成了降水。我国大部分的降水属于锋面雨。

【展示图片】

【教师承转】南京的梅雨就属于锋面雨。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教师承转】前面我们讲了冬夏季风, 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所有的地风都能受到季风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这里就涉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

【展示图片】

【教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划分的标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到的范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那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呢?

【展示图片】

【教师小结】这两张图片的对比就非常明显, 玉门关在非季风区内, 南京在季风区内, 一边是茫茫的沙漠, 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 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学生】南京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 而夏季风吹不到玉门关。

【教师小结】本节课了解了季风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 剩下来的时间完成填充图册作业。

【教学反思】

一、对课标的理解和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本课对应的课标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由于我国气候条件复杂多样, 各种气候的特征及地理条件存在有很大的差异, 因而分析气候特征的方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 而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却有明显的特征, 因此对教材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对教材本身内容的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扎实地研究教材后才能保证在教学中不出现或少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就如本节课而言, 为什么我国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风温暖湿润;为什么梅雨和伏旱发生的典型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问题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清楚的问题, 尽管上课时不一定讲, 但学生如果问起来, 你应该能够回答。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八年多, 将课堂还给学生才能避免教师主宰着课堂, 怎样设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 怎样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如何提出一些对初中学生而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如何出现教师利用学生差异或学生背景资源等即兴生成, 从而出现“没有预约的精彩”以及“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的认识,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这两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次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三、关于情景设置与学习兴趣的培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地理课堂来讲, 学生的兴趣可能来自教师精美图片的展示, 独特风情的描述;来自教师严密的思维, 师生愉快的互动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让学生理解学习地理的意义, “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因此建立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我认为设置教学情境, 赋予学科内容生活意义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次课堂教学中的小品《梅雨》的设计、学生实验的组织和展示、夏季风冬季风性质的分析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

四、关于问题设计与高级思维活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一节课是否是好课, 就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好,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为什么引人入胜, 关键就在于他问得好, 正面问, 反面问, 于无疑问处问, 于有问题处深入问, 问得巧妙、恰当。而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也一定要有思维容量, 有挑战性, 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 在提出高难度的问题时还要用投影打出来或重复一次, 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老师问什么, 好的问题应该不是从课本直接可以找到答案的, 学生应该比较、分析、综合后再进行回答。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可以组织学生活动,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好的问题还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是教学重点, 是学生最有话可说的, 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避免疲劳, 形成课堂高潮, 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 能力就是在这样的活动或互动中形成的。低思维品质的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用是不大的。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技术有其优越性, 但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在什么地方, 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如何处理等还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比如, 是不是问题的答案都要打上去, 是不是非用PPT来代替板书, PPT上的内容是否要完整等都是可以讨论的话题。

六、关于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馈练习, 就能及时调整后继教学, 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从而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针对性、有趣、高质量的训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节课45分钟, 用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是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两个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影响较大, 其中更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是一个导向。对于本节课, 季风气候这节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这个课程标准上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维目标, 在课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有效教学是对教学效果和效率最优化的追求, 所以课堂环节的设计“应该使学生处于最佳投入状态”, 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品《梅雨》通过三个学生模拟古代三位秀才的吟诗作对, 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而且也对学生提出富有挑战的任务, 在学生表演后, “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棒棒糖) ”这些都使学生处于课堂的最佳投入状态。

本节课的重点是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设计南京和开罗气候的比较, 则是体现“有效课堂教学应当合理设计并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中的“是否转换为学生的目标”以及“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现有资源”,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季风气候的特征。

此处再次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并且通过这个实验和学生互动, 建立一个畅通的师生沟通渠道, 体现课堂的公平和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 关注学生的声音。沟通渠道的通畅, 让其他学生也处于积极的投入状态。

有效课堂教学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和技巧, 这个小结实际上是对学生展示实验结果的一个预见, 教师做好应对性, 就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 从而带领学生走向知识。

此处课堂反馈的设计, 贴近本节课教学目标, 并且在题目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的梯度, 通过学生的反馈, 可以关注后续教学过程, 从而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这个课堂反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是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一种检测, 也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是否得以实现。

此承转是通过教师的讲解, 来贯彻上课的逻辑, 使上课能达到形云流水的感觉, 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由前面的可能性转换成必然性。

学生分析《约客》从而分析梅雨的形成地点以及伏旱的形成原因,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季风气候的特征、概念”这个能力目标, 让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从而达到精讲教材的目的。

此处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从而达成“初步形成对我国农业地理环境差异的认识”。

通过玉门关和南京气候的分析, 达成“能利用季风气候的原理简单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这个能力目标, 这样避免了教学目标呈现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的问题, 避免不顾内容、不顾时机地呈现教学目标, 就目标讲目标的形式。

篇4:《孔子游春》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三课《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赏春,巧借河水诱导弟子、抒发志向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爱及师生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层次清楚,文笔优美细腻,妙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泗水春景;借水明理、循循善诱、内蕴丰厚。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进行语言积累和陶冶情性的好教材。

二、设计思路

《孔子游春》第三课时主要讲授“师生谈志向”部分,通过分角色读孔子、子路、颜回的对话,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不同的志向,重点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从中渗透孔子的思想,积累孔子名言和描写人物的成语,激励学生从小立志。

前两课时内容是教参资料详细介绍的重点,也是众多老师上课的首选。但我认为,“师生论志向”这一部分内容起着升华文章中心的作用,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育方式、博大精深的思想、完美的真君子风范在这一部分内容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能得到许多人生的启迪。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10-19自然段,了解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各是什么。

2、通过阅读,了解人物性格,同时进行成语积累。

3、孔子名言的学习、积累。

4、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立下远大志向,并能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性格,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

3、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

4、积累孔子名言。

五、教学难点

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渗透。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泗水河畔的景色美丽宜人,有谁能把这段文字美美地背诵下来呢?(找生背诵,其余同学看课文。)

师:你入情入境的背诵让大家身临其境,感谢你!

师:孔子遇水必观,他对水有着不一般的感情,有谁能把孔子论水这一段背诵一下呢?(找生背诵,其余同学看课文。)

师:孔子希望弟子们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真君子的品行如涓涓甘泉流进师生的心田,使大家的身心都受到了滋润。接下来,孔子和弟子们还各自谈论了自己的志向,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几位先贤的志向?

(二)精读品悟

1、学习10-16自然段,了解孔子师生的志向,分析人物性格。

①分角色朗读10-16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子路的急性子和颜回的从容不迫。

(课件出示子路、颜回的志向:“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②师: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从他的志向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子路是一个急性子,老师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开始说话了。

生:子路希望能多帮助别人,有福同享;

生:他愿意和朋友一块享用车马和衣服,说明他是一个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的人;

生:别人把他的东西用坏了都不在意,说明他是一个不拘小节,不斤斤计较的人;

生:他对待朋友很真诚,有福愿意同享,有难肯定是一人独当,他是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

……

(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拘小节、坦坦荡荡)

③师:颜回的志向“不为自己表功”是什么意思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生:颜回考虑了半天才说话,说明他深思熟虑,做事谨慎,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颜回是一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君子。

生:颜回不为自己表功,说明他是一个不追逐名利的真君子。

……

师点拨:颜回不为自己表功,并不是自己没有可表的功劳,这说明了他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师相机板书: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小心谨慎、淡泊名利)

④師:你喜欢子路还是颜回?为什么?

生:我喜欢子路,他豪爽仗义,是一位像水一样有情义的真君子。

生:我喜欢颜回,他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为自己表功,是一位有德行的真君子。

……

师:和子路做朋友是最幸福的事,因为你只要有了困难,他总是你最坚实的依靠。希望你们也像子路一样真心待人;而能成为谦谦君子颜回的朋友则是很一件很荣幸的事了。

⑤师:孔子为什么对两个弟子的志向不做评论,而是“赞许”、“微笑”、“点头”呢?

生: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孔子还说过,“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生:俗话说“人各有志”嘛,每个人的志向都是不一样的。

生:这说明孔子像水一样,很宽容。

生:孔子很了解他弟子的性格特点,他们的志向和性格有关,人,只要有志向就都了不起。

……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是精彩!孔子由“论水”到“谈志向”,他作为大教育家的宽广胸怀和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令人折服。那么,你们想知道孔子的志向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师讲解:结合时代背景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战事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之苦,能活到老年已经很幸运了,更何况还能在晚年安然安心地享受幸福呢?!他的这个志向其实是渴望天下太平呀!再谈谈“信任”这个沉重的话题,“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膨大剂”、“催红素”……如今社会很多人道德沦丧,不择手段牟取暴利,毫无诚信可言,我们还可以相信谁?如果孔子泉下有知,该会怎样的痛心呀!所以,希望我们大家不要辜负孔子的期望,净化社会风气,做一个诚信的人。周恩来少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希望你们人人都能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成为祖国的栋梁!

2、学习17-18自然段,孔子听颜回弹琴部分。

①有感情地朗读17-18自然段。(师指导朗读)

②师:孔子听到颜回弹唱自己的志向后有什么表现?为什么?

生:侧耳倾听、手舞足蹈

生:“侧耳倾听”这个词说明了孔子很尊重他的弟子,听得很认真。

生:“手舞足蹈”说明颜回的曲子很动听。

③(课件出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师讲解: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乐”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体现。素有“音乐之邦”之称的奥地利维也纳,人人热爱音乐,国民素质很高。音乐能陶冶情操,孔子本身的音乐素养极高,他从颜回的弹唱中听出了颜回远大的志向,赞同,欣赏,以至于“手舞足蹈”了,这说明孔子和颜回个人的修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了,难怪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呢!

4、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①有感情地朗读该段。

②(课件出示: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

师:泗水河的景色有变化吗?为什么说春意“更”浓了?

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密切,情谊更浓了。

生:孔子教育弟子的那些深刻道理使春意更浓了

生: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田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在这春天里,种子开始萌芽,使得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对孔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谈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心怀天下、博大精深、循循善诱、宽容大度、平易近人、谦谦君子、万世师表……

(师相机板书)

5、积累孔子名言

师: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都收录进了《孔子语录》里,这节课同学们还说出了不少他的言论,真是了不起!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总结一下吧!

(出示《孔子语录》课件)

(三)、巩固练习

完成学案相关习题:

1、通过《孔子游春》一课,我们认识了_______ 的子路,_______的颜回,_______的孔子。

2、你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请写出两条。

(四)、总结全文

孔子是一个对世界都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和西方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一样被后人顶礼膜拜,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至今都为我们所推崇。

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大家能做一个像水那样有广大的胸怀、有远大志向、好学善思的好学生。

附板书:

孔子游春

子路: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

不拘小节、坦坦荡荡

颜回:

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小心谨慎、淡泊名利

孔子:

博大精深、循循善诱、宽容大度、

篇5:《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1)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2)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

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3)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

(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三、重读《出师表》与《隆中对》,试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篇6:《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

《出师表》教学设计第四时

第四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1

学生朗读这两段文,并指名讲述大意。2

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3

分析结构层次。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篇7:出师表第二课时

《出师表》教学案(第二课时)

主备:马士国课型:讲读时间:2013年2月日审核: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2、3、4、5段,掌握重点字词和翻译。

2、了解作者提出的建议。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自主学习第二段,勾画出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2、展示自学成果,翻译句子。

3、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3-5段。积累重点字词写在下面。

4、展示学习成果。

5、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

1、这几段作者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2、第三、第四段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文臣武将,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推荐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3、第五段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意在告诉刘禅什么道理?

四、达标检测

(1)解释字词

此皆良实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可计日而待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2)翻译句子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篇8:《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汉字的发展》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千年文明,独具风韵”第一课“独特的文字”中的学习内容。课文以“车”字为例,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并通过若干事例,说明汉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智慧。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国的汉字显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传递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形成中华民族广泛而深厚的凝聚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汉字拥有其独特性,值得我们珍爱。汉字的独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前两个课时已经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音形义统一)、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体验汉字的魅力。本课时进一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现汉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揭示了中国人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品质。这一点正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区别于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

我根据对学生认知、探究、情感等情况的了解,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况作如下分析。

1.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体验到汉字在构字上的特点,知道汉字有形声字、会意字等,含义丰富;在美术课以及课外书法学习中,学生也已经体会到汉字书写的艺术美。但是,这种已有的体验和体会需要通过交流和引导加以丰富和提升。

2.在本课时之前,学生通过回忆,交流了关于汉字学习的课内外体验和体会,并学习了关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书写艺术和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体会到了汉字的一些独特魅力。这些前期的学习经验可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汉字的魅力何以能延续三千多年”,继而对汉字的发展历程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较为熟练地从各种途径多方位地查找相关资料,但处理信息、提炼要点、分析概括的能力不强。一半左右的学生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只是拿着从网上、书上获取来的资料照本宣科,是非判断、提炼要点、感悟提升、融会贯通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问题提出]

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现汉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揭示中国人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知道汉字是在继承与创新中缓慢演变的,懂得文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形成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2.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中,进一步领悟汉字魅力,感受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文字方面的创造力,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从小热爱祖国的汉字,努力学好汉字的态度。3.能辨别规范和不规范的文字,在正规场合规范使用汉字,萌发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感受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在创造和发展文字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萌发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教学难点:汉字发展演变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汉字演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对比汉字今昔差异,引发疑问导入新课

(1)观看有关象形文字的动画短片,复习有关汉字起源的知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和书法艺术,知道了最早的文字是把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就像画一样。那么,这些象形文字是怎么演变成今天的简化字呢?先请大家看一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动画片段)。看了动画,你们了解到什么?(板书:图画→汉字。)

(2)对比若干汉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写法,产生疑问:这些汉字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师:多数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你们看,“象”字就像一头大象。(多媒体演示:象、马。)“马”字就像一匹马。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字怎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呢?今天的许多汉字已经不再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了,比如“车”字,和现在的车没什么联系吧,这又是为什么呢?

(3)提出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板书课题。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汉字是怎么发展演变的。(板书课题:汉字的发展。)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始于疑惑。有了疑惑,学生才能产生为解决疑惑而学习的欲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能让学生产生疑惑的内容,而繁体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差异就容易引发学生的疑惑。据此,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展现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明显差异,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某一种现象产生疑问,质疑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训练的,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我所出示的材料提出问题,然后交流和提炼问题。

2.探究汉字发展特点,体会汉字强大的生命力

(1)阅读教材中的“车”字演变过程,思考和讨论其演变的特点以及演变的社会背景。师:说起汉字的发展,让我们先来看这个“车”字。想想,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要表达“车”会怎么表达?再来看一个甲骨文的“车”字,是不是和那时的车有点像?(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的“车”字及古车图片。)那么,“车”字为什么又发展成这样的写法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多媒体演示:“车”字的演变过程。)

(2)重点了解汉字演变的三个时代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汉字的演变;新中国扫盲运动与汉字简化;信息化社会与汉字的文字处理。

(3)重点理解汉字发展的五个方面。笔画:图画→文字、繁→简,方便更多人学习;字数:少→多→精,方便记识;字体:产生了许多字体,丰富了汉字的书写艺术;注音:吸收外国文字优点,发明认读汉字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文字处理:适应信息化发展,发明多种汉字编码方式和汉字输入法。这个内容在书中有介绍。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了解“车”字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汉字的发展又有什么特点?(介绍秦始皇统一文字。)

汉字演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汉字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笔画越来越简单,方便更多的人书写。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我们先来写一个繁体字的“馬”字。(多媒体演示:“马”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再请大家写一个简体字的“马”。通过刚才的书写,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曾经有人说,汉字不废除,中国就无法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事实是我们不废除汉字也赶上了信息化的步伐。中国人不仅发明了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方法,也发明了不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方法,这其中很多人废寝忘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你们在写文章时都用过哪些字体来美化啊?(多媒体演示:学生做的各种字体的小报。)

中国人正因为不断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发展汉字,才使汉字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长处来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而开放的胸怀。

设计意图:汉字的发展过程包含了中国人在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这对关系上的智慧和精神。这种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正是中国公民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关系时所必需的,它们可以使民族文化真正做到长久不衰,永葆魅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汉字发展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在文字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惊人智慧以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再次体会汉字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产生一种既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又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3.辨析网络文字,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1)归纳汉字的独特之处。师:我们的祖先从没有文字到创造文字,从发明文字到发展文字,表现了巨大的创造力。根据上两节课和今天的学习,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能不能说说与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较,汉字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保存这么长久?

(2)运用所学知识,对网络文字的是与非展开辩论。师:现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写法,有人把汉语词汇作了这样的简化。(演示一些网络文字。)有没有同学用过这样的文字?你们觉得这样简化文字好不好?

(3)发现其他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讨论在规范场合规范地使用文字的重要性。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汉字呢?文字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究竟怎么样变革更好呢?你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期待你们用更有智慧的方法发挥汉字的独特魅力,推进汉字的合理发展,永葆汉字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社会,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补充了当代社会生活中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现实社会中汉字使用的是与非,深化学生对汉字独特性的认识,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中华民族的后代对于保护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并进一步思考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如何具体处理好追求速度和效率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自我反思]

了解汉字,热爱汉字,正确地使用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汉字发展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在文字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智慧以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又能萌发一种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担负了继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发展的使命。认识汉字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产生,而要让学生学会从过去的发展中看到规律和经验,从而去思考未来他们该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今天他们又该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保护汉字。不仅要他们认识汉字的独特魅力,也要让他们知道汉字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从小肩负着这个使命去成长、学习和思考,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同时,我感到,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学习”条件的方式还需有所创新。今后我将尽可能用简要的语言,记录学生说的一些话,让板书不只是表达教师自己的思路,还可以留下一堂课的印记,让学生不断回顾学习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

[专家点评]

本课教材的内容,既有很丰富的社会知识内容,又有很强的品德教育内容,王老师正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来设计、实施教学的。这堂课有很多亮点,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篇9:《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战争的巨大破坏力,感受战争带给人类的深重灾难,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独立搜集、整理资料,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当代局部战争、局部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体味战争给人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2.拉近战争与儿童生活的距离,让儿童感悟战争带来的灾难,尤其是心灵上的伤害。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局部战争方面的资料(如海湾战争、卢旺达内战、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等)。

2.寻找身边和战争有关的信息。

3.准备一些活动用品(如和平鸽剪纸、心愿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感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性和核武器、生化武器给人类造成的威胁。二战结束了,有人说,战争离我们当代中国的小学生很远,我们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那么,战争到底离我们有多远?我们有没有必要关注战争呢?请先看下面的这组图片。

2.课件演示一组图片:由宁静、祥和的生活画面过渡到战争中儿童的画面。

3.交流:现在,你认为战争离我们远吗?我们有没有必要去关注战争呢?

4.小结:同学们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没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从这节课中寻找答案。

二、感受战争

活动一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物质灾难

1.走近战火中的儿童:你我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内,走在那热闹繁华的都市大街之上,吃着父母做的美味可口的饭菜时,可能感受不到,和我们同龄的伊拉克孩子,他们在经历着什么?(课件出示课本第52页的图片“伊拉克小女孩哭着离开家园”)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这样伤心?

2.了解战争前后的伊拉克(课件出示伊拉克战争前后的对比图片):战前的伊拉克,国家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战后,这里只剩下……一片废墟。战争让那个小女孩离开了家乡,战争让伊拉克成为一片废墟……(留白三秒后过渡)战争还留下了哪些后遗症呢?

3.初步了解战争留下的后遗症。

(课件出示影像,引导学生交流,教师启发学生认识到“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

4.小结,过渡:战争意味着苦难的生活,战争意味着文物被毁坏,战争意味着环境被破坏。战争所造成的物质灾难,还可以通过重建来补回,然而战争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将久久难以平复。

活动二深入探讨战争给人类心灵上的伤害

1.课件播放战争影片片段,反映战争带给人类心灵上的创伤。交流:谁来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画面?

过渡:我看到了遍地的尸体,我看到了活着的人们悲痛欲绝。下面,让我们直接聆听战火中人们的心声。

2.阅读课本53页“战火中的阿富汗儿童”,谈谈感受。

3.出示一张儿童哭泣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怎样?他在想些什么呢?

过渡:感到恐惧、无助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更多的人。

4.出示一组战火中的老人、儿童、妇女的画面,请同学们就画面谈感想,感受战火中人们的痛苦。

过渡:和他们有着同样遭遇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战争中人们的痛苦。下面我们来进入角色深入地体验和感受。

5.出示“假如你是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这张图片,请学生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图中的男孩,这次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你可能在做什么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引导:让我把你们说的连成一个故事,请大家闭上眼睛聆听。我在废墟里寻找着,希望找到些和我有关的东西。天开始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黑得像是要掉下来一样。最后我终于找到了,可找到的却只是一段粉红色布条和早已没有镜片的老花镜。我哭着,我大声地喊着,却没有一个人理我,望着这瓢泼大雨,我所能做的也只有将我的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希望尝到这雨水的人们能够感受到它的苦涩……

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假如你是这次轰炸的唯一幸存者,那么你将失去你所拥有的一切。

6.出示“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请学生阅读信后讨论:这孩子在呼唤什么?这封信里让你最感动的是哪句话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引导:读这封信时让老师最感动是孩子的署名,“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你有爸爸,我也有爸爸,是谁让这个孩子失去了爸爸?(战争)对!是战争,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孩子失去了父亲,是战争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支离破碎。不要战争,要和平!让我们一起来说:不要战争,要和平!(学生多次齐呼,师板书:不要战争,要和平!)

7.再次讨论:战争离我们还远吗?

三、感受和平

1.交流:有这样一个雕塑,它放在联合国总部门口,名为“铸剑为犁” (出示图片),谁来说说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愿望呢?

2.读读特里萨修女名言(课件出示):

印度特里萨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如是说:“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

3.教师感言: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上热爱和平的国家。我们愿意与世界上所有热爱和平的国家建立邦交。(回顾中日战争,简单介绍对日本人的宽容)

4.介绍课本“故事园”中《止戈为武》的故事,小结:其实我们古代的先人就知道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出示和平世界的美好图片)

四、祈求和平

1.师生诵读课本中的《和平颂》,深入体味和平的美好。

2.学生制作心愿卡,贴和平鸽,为橄榄枝贴上橄榄叶,表达和平祝愿。(配乐:《让世界充满爱》)

3.齐唱《让世界充满爱》。

4.结束语:最后让这只和平鸽带着我们的祝福飞向仍然处于战火中的人们,愿世界充满爱,愿世界永远和平!

评析

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注重学情分析,通过以“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线的体悟学习,以设疑的方式导入,为学生留足思考、内省的空间;借用大量的图片、影音资料,触发师生情感的共鸣,与教学主题同步;最后,通过师生一起合作制作“心愿卡”、合唱《让世界充满爱》,将“和平”这一主题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对战争的憎恨之情得到宣泄。看似离我们生活很远的话题,却能让学生在一组组图片、一个个画面中逐渐深入地加强感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教学目标得以达成,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作者单位:湛江市二中海东小学

广东湛江524022)

篇10: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6)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1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3.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2题。

先让学生依据题意用学具卡片分一分,并交流分的结果。之后,让学生填写除法算式,并对照分苹果活动说出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促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是把6粒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所以把要分的苹果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给2只小熊,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份是3,3写在等号的后面。)

4.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因为它是把10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事。因此把要分的西瓜的个数10个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放在2个箩筐中,把平均分的份数2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一个箩筐中装5个,5写在等号的后面。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光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以塑造美好的心灵为己任,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达到这一目的,绝不可枯燥生硬地说教,而要发挥语文的学科优势,注重审美教育,通过感受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同时,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由阅读向写作迁移。

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而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材料。

《滕王阁序》写景颇为精彩,其中第三自然段写登临之所见,一句一景,将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风物与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描摹得神采飞扬,尤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最,文章极富意境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全篇使用对偶,平仄相对,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而且,文采华丽,讲求藻饰。文章极富文字之美。

《滕王阁序》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以古比今,步步递进,紧扣题旨,首尾连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文章极富章法之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登临之作,它不同于其他的或借古咏怀、或念远怀人的幽思之作,字里行间里渗透了王勃的喜怒哀乐,展现了王勃丰富而高尚的思想情操。他自信自尊、谦逊得体、热爱生活、面对挫折,虽有消沉,但更多地表现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想的人格境界,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尤其令人敬佩。文章极富情操之美。

这四美之中,情辞并茂是本文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抓住王勃的情感变化,以此为课文切入点,分析作者如何用多种方式抒发感情,便抓住了这篇文章的关键了。

学生情况

我上课的班级的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在年级中成绩领先,不少学生身上“骄”、“娇”二气严重,讨厌说教,经不起挫折。王勃“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可激励学生自我完善、笑对人生。

在语文学习方面,部分学生害怕文言文,觉得艰深难懂,而且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不合时宜,厌学情绪较浓。正可借此文,纠正这一观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与认同感。

由于学生刚上高一,鉴赏经验比较少,鉴赏能力不强,尤其是古诗文的鉴赏能力更是有待加强。这节课我希望在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引导学生鉴赏,把握文章表现的情感以及抒情方式,并加以评价。

[教学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解题介绍作者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1、2、6、7自然段,通过诵读,体会骈体文的特征。

第三课时学习3、4、5自然段,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的抒情方式。

2、理解作者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

进入作者在本文中展现的内心世界,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曲线,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体味文章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的特点。分析并学习本文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作者情感是如何转折的?

第五段对典故的理解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语]

《滕王阁序》是一篇美文,在唐代就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四、五段又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地方,神韵隽永,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美文,走进王勃的内心世界。

[设计说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

[步骤二:学法指导]

披文以入情析情而悟道

教师解说:“道”,一为写作之道;一为人生之道。

[设计说明]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

[步骤三:探究]

一、整体把握

问一:快速浏览这三段,找出文中反映王勃情绪变化的一句话。

明确: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即,王勃的情绪是由兴而悲。

[设计说明]直接切入王勃的情感变化,体现教学重难点。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须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筛选信息,不容易准确回答。也借此题检查预习。

问二:想想看,王勃因为什么而兴致高昂呢?

明确:所见之景,宴会盛事

(放幻灯片投影)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江南

秋高气爽、人鸟共乐的山川

事弦歌欢娱、胜友如云的宴乐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同时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

二、学习第三段

问三:生读第三段,放《清明上河图》局部、自然风景等图片,猜猜看,这和课文哪句话对应?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方式提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将语言还原成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赞叹之情。通过这种方式熟悉课文、理解文章意境。

问四:请想象“落霞”句,用自己的话描绘你想象的图景,再放图片,和自己想象的比一比,哪一幅更美?

点拨:图片已经够美了,仍然赶不上原文。语言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设计说明]练习口头作文能力,感受汉语的丰富与生动。

问五:看到如此美景,你的心情如何?王勃又会如何呢?作者有没有直接说出来?用的什么方式来抒情?

明确:融情于景

[设计说明]推己及人,从学生自己的感受出发,比较亲切明了。分析抒情方式,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阅读向写作指导迁移。

请女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设计说明]本段文字优美,生动,让女生柔美的声线来读,感染力强。美文,是训练美读的好机会。

三、学习第四段

问六:作者又为何而悲呢?

明确:为自己的失意人生。

[设计说明]紧扣感情变化,转换学习内容。

问七:作者用什么方式抒情?明确:直抒胸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出感情。然后推荐一生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明确:重读“难越”“失路”“萍水”“尽”“他乡”“不见”“何年”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心绪。

[设计说明]通过美读,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此刻孤独悲凉的心境。

问八:作者怎样由兴致勃勃想到悲凉身世的?

明确:由宇宙的广漠洪荒,永恒不变,联想到人生的渺小短暂、盛衰无常。触景生情(抒情方式)啊!

[设计说明]突破难点。这是作者情感的转折点。搞清如何转折,可引导学生注意阅读时要抓住文脉,写作时要注意起承转合。

投影:

望长安目吴会

天高地迥

宇宙无穷南溟深北极远

关山难越萍水相逢

济世无路

报国无门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何年

问九:我们学过的或接触过的诗文中,有没有类似的联想?

明确: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设计说明]从课堂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积累,丰富学生情感。

请男生读,读出意境来。

[设计说明]在品味、赏析后,让学生投入情感地朗读,可进一步唤起学生共鸣,为王勃的遭遇慨叹。

老师小结

行文至此,笔锋陡转,由前面的盛赞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与前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我们从欣赏美景引到触摸王勃的内心世界,激发我们的思索:是什么使得王勃走投无路?他该怎么办?

[设计说明]小结王勃在文中的第一个情感转折,引出下个学习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问十:有人说:这段文字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请从文中找依据。

明确:虽有消极、怨愤,但更多的是旷达、乐观。虽然文中用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自比,但作者紧接着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情怀。然后连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表明心志,在如此际遇下不甘沉沦,自我砥砺,实属难得。

投影:

冯唐、李广

自我宽解

贾谊、梁鸿

贪泉、涸辙

北海、东隅乐观向上

孟尝、阮籍

[设计说明]突破第二个难点,熟悉课文。把握作者第二个情感转折。

问十一:这一段,作者抒情采用了什么方式?

明确:借用典故。

[设计说明]突出重点,明确写法。

[步骤四:总结]

问十二: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明确:文以情胜,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辞藻,更是交织于王勃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写文章也要写出波澜、写出情志。抒情一要写出情感变化;一要注意用多种方式。

回顾板书。

乐观旷达

景事宇宙人生

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借典咏怀

[设计说明]突出本课重难点,指导写作。

[步骤五:拓展与思考]

一、相似的性格,易生相似的际遇;相似的际遇下,易成相似的情感。同样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我们看看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的?

投影《行路难》,学生齐读、讨论。

明确: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行路难》与《滕王阁序》中表现的情感脉络与抒情方式惊人地相似,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二、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屈原、苏轼、文天祥、陶渊明、杜甫、范仲淹等等,人生选择不一,但作为中学生,人生旅程才刚刚展开,应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如意,相信同学们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

[设计说明]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文育人。

[作业]

1、背诵2——5自然段。

2、就文中能触动你心灵的一句话扩展开去,写300——500字的短文。

[设计说明]落实背诵,落实写作训练。写作既可写成写景散文,又可写成读后感,自由度较高。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文言文反映的生活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普遍有畏难厌学情绪。而以往的教学又多以串讲为主,过于注重文言知识的讲解(我觉得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讲求方式方法),而忽略了文言文本身蕴涵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弄得课堂沉闷不堪,课后学生收获不大。这次课,我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从鉴赏的角度来教文言文,课堂非常活跃,课后学生反馈很好。本来预计这节课容量很大,不容易完成教学内容,然而因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所以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从作业来看,背诵和写作情况均不错。由此,我意识到要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愿意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他们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学习“造型·表现”为主,结合“欣赏·评述”为辅的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超现实主义绘画,感觉超现实主义新奇的视觉形象与效果,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的艺术构思对应分析,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些技巧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教材中的作品资料,以及其他图片的赏析、学习,学生能掌握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方法,初步体验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培养学生超现实主义观念的思维,拓展“奇思妙想”的艺术空间及其表现方法。教学中有意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生存环境的积极关注与思考。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可从讨论“绿洲”,展示“绿洲”,赏析《绿洲》入手,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结合“学习活动一”,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

第二课时教学中,主要是研究探讨图片资料中一些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技巧以及在环保主题中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中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和各类艺术创作设计的好例子,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是以“绿”为命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同一条件限定下,关注讨论主题,注重选择、消化和运用所学的方法技巧,表现自己的构思。结合“绿”这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对比讨论、交流,重点关注是否运用了某种技巧,营造的形象是否新奇,强化表达艺术构思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范画赏析,激活思维)

1.你会怎样构思?

2.范画主要用了什么技巧和方法?

3.形象要素与主题表达。

(二)创作表现

1.明确要点。

板书:①主题“绿”。

②采用选择的手法。

③“形象要素”的提炼。

④形象新奇。

2.关注热点:①对“绿”这一主题的讨论与理解。

②引发学生对环境与生存的关注与思考。

3.交流展示:抓住以上要点,小组互评讨论,台上交流展示(小组选送,介绍作品)。

(三)引导

1.老师以学生某一习作进行,帮助提炼,抓住要点。

2.选用相关主题的招贴画给学生分析、引导。

(四)完善创作

欣赏、借鉴、吸收、完善、提高。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鸟的基本特征和凤凰形象的来历。

1、过程与方法: 参照凤凰的产生方式,参考相关自然之鸟想像画出新的鸟之王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鸟的基本特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组合,创造心中鸟之王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创造出有特点、漂亮的鸟之王。

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演示、合作探究、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会画鸟吗?

2、你刚才都画了鸟的哪几个重要部分?小结:鸟一般包括头部、颈、身体、双翅、尾羽、脚爪。

二、讲授新知

1、今天不是画一般的鸟,而是要通过想像创意画出鸟之王。

2、讲述中国的传统鸟王(课件展示)——凤凰的相关知识。凤凰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吗?不,是理想的鸟的形象;那它是怎么来的呢?是鸡头、蛇颈、龟背、鹤脚、孔雀尾羽和鹰翅的组合体;有灵性,是仙鸟;也分雌雄。羽翼丰满美丽,形态灵健,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的寓意,常用来象征祥和瑞气与高贵。是鸟中之王,有王者风范。

3、在自然界当中,你认为哪种鸟是鸟王呢?为什么?小结:不管是老鹰、秃鹫、孔雀、天鹅、白鹤、鸽子、海燕,它们或有美丽的羽毛,优雅的体态,或者善于翱翔,或威猛,或代表美好意愿,各有所长。

三、发挥想像

1、那么在你心中完美的鸟王是什么样的呢?

2、课件欣赏展示:《鸟之王》学生优秀范画数幅。

四、尝试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9页学习活动三,运用局部重组的方法,画一只鸟之王。注意事项:构图要丰富饱满,鸟王太弱小可不行;集美丽威猛于一身;最后添加有关背景。

2、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展示评价:

表扬并展示作业过程中画得较好的。

板书设计:

第2课 变形的魅力

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结:鸟一般包括头部、颈、身体、双翅、尾羽、脚爪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5

一、复习

1、游戏“拼字母”(课件出示d t n l 分解后的部件)学生拖动部件拼出这课所学的四个声母读一读。

1、生活中哪些地方有d t n l的身影?

2、拼音练习。、(1)、开火车拼读音节。

(2)、课件出示:dà mǐ、tǔ dì、mǎ、tù。注意这就是词语,词语单独一个意思,读词语要连读。(范读、领读、开火车。)

二、看图认字:

1、点击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图上有些什么小动物啊?

2、随机出现“马、兔”的音节,让学生带调拼读。

3、看图编故事,小马和小兔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看图说几句话吗?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大米、土地、马、兔,根据拼音读一读。

4、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认识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它们记住?

5、谁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找朋友?

6、巩固生字,出示与图有关的儿歌,拍手读儿歌。

“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

三、拼读儿歌。

过渡:看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拼音朋友要送给大家一首儿歌。

1、课件出示儿歌《轻轻地》,在小小组里和小伙伴一起拼一拼,读一读,找一找新学的声母组成的音节。

2、你会拼读哪些音节,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3、读红色的音节。(范读、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儿歌读给好朋友听。

5、男女生读——齐读——表演读。

四、总结

这几节课,我们学会了声母d t n l和它们的拼音。并能拼读词语和儿歌,还认识了几个生字宝宝。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课后,小朋友们要多用拼音卡片来练习声母和单韵母的拼音。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6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行动描写人物和对比烘托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3、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4、朗读法,问答导学法,小组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层次设计】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约1分钟)

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25分钟)

三、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的运用;(约17分钟)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布置。(约2分钟)

【教学过程】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约1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知道此时刘邦的生命危在旦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刘邦知人善任的性格,那么,在刘邦的危急时刻,他的部下会做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4、5、6、7自然段。

二、解读文本,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约25分钟)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注意把握樊哙的语气语调,感知宴会中的紧张气氛。(引入第四段的教学)

(十一)樊哙闯张,义责项羽

师:鸿门宴上危机重重,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

明确:樊哙出场。(板书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翻译相关内容,并分析。

明确:闯入宴会——救主心切,神勇;

忍辱吃生彘肩——不示弱;

慷慨陈词——表面指责,实则恭维项羽。

重点词句: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王:使…为王。故:特意。

师:面对樊哙的指责,项羽有辩解吗?为何不辩解?

明确:无,樊哙的言行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

师:樊哙的闯入本是无礼的行为,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

明确:经过项伯的劝说,刘邦的道歉,项羽已经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同时项羽不屑用下三滥的手段,文章开头项羽大怒,就说“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赢要赢在战场上。

(十二)刘邦逃席(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朗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引入第五段的学习)

师:项羽无意杀刘邦,刘邦应该说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

明确:没有,借上厕所,逃跑。(板书刘邦逃席)

师: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

明确:怕,“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十三)张良留谢

师:樊哙和张良如何处理这事?

翻译相关内容,分析:樊哙支持逃跑,张良留下进献礼物。(板书张良留谢)

重点词句:辞:计较。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十四)项王受璧,范增怒骂(请第二大组的同学朗读第六、七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引入第六、七段的教学)

师:项羽跟范增对待礼物的态度如何?

明确:项羽:接受了礼物;

范增:击碎,并骂项羽。(板书项王受璧,范增怒骂)

重点词句: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十五)诛杀无伤,刘胜项败

探讨:很多人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失去天下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随机点3至5位学生回答,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明确“性格决定命运”)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ppt展示)

项羽:

对刘邦:傲慢,自高自大,毫无远虑;

对部下:不采用计谋,刚愎自用,意气用事;

对内奸:视而不见,治军无法,任人唯亲;

对内应:胸无城府。

刘邦:

对项羽:掩盖野心,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对张良:采纳意见,知人善用,从谏如流;

对内奸:立杀,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对内应:拉拢,善于团结一切有助于自己的力量。

三、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分析行文技巧,探究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在课文中的运用。(约17分钟)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演绎了一场明争暗斗,实际上也拉开了楚汉争霸的序幕。在这场斗争中,作者将两大集团的人物一一对应,对比着来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也应该把握住这种对应关系,作对比分析。

请大家结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结果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全班分为四大组,每大组讨论一组人物关系(板书两大军事集团人物的对比),每大组中按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5分钟;小组展示8分钟,教师总结4分钟(板书关键词)。)

1.第一组主帅:项羽pk刘邦提问:在主帅的对决中,双方各有怎样的表现?反映出怎样的性格特点?谁将在对决中胜出?

要点提示:

(1)项羽。

①行为表现:无伤告密(大怒),决意伐刘——项伯说情(许诺),答应善遇——沛公谢罪(留饮),自愧设宴一一范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项伯翼蔽(不应),继续纵容一一樊哙闯帐(称赞),赐坐赐酒一一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②性格特点: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①行为表现: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一一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②性格特点: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点评: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邦的表现要略胜一筹,从而化被动为主动。

2.第二组谋士:范增pk张良提问:作为双方阵营中的决策人物,二人在斗争中的表现如何?

要点提示:

(1)范增。根据刘邦人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的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2)张良。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点评:从智谋上来看,二人不相上下,但范增输在了项羽不采纳他的意见,更为致命的是他用错了项庄,并让刘邦脱逃。

3.第三组武士:项庄pk樊哙提问:这组对决,谁的表现更为抢眼、形象更突出?要点提示:

(1)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2)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人,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人,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形象。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

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点评:樊哙以绝对优势胜出。

4.第四组内奸:项伯pk曹无伤提问: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伯、曹无伤这一组人物形象的?

要点提示:

(1)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人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2)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点评:曹无伤没有出场,一句台词也没有,投机未成反丢了小命,而项伯泄露军事机密,不但不受罚,反而在宴会上风光无限。项伯是项羽集团中唯一的胜出者,他的胜出只能对刘邦集团有利。

总结:通过四组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性格,同时不难发现,项羽集团除了项伯外,都是全面落于下风的,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四、课文总结及作业布置。(约2分钟)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鸿门宴》刻画了八个人物形象,你最欣赏哪一个呢?请大家以《走进秦汉英雄人物——()》为题,写一篇500字的小作文或人物小评价。

【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樊哙闯帐,义责项羽→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怒骂→诛杀无伤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8

课题:Unit One Hello

教学重点:制作英文名卡和学唱英语歌曲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教师用英语讲述的制作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与演示同时进行。

教具准备:教师课前准备一个名卡,以及本课时所用的制作名卡所需的彩笔、线绳和硬卡等,并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的彩笔、线绳和硬纸卡;文具(实物)

教学过程:

一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一)游戏——抛球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 I’m …,之后由教师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二)复习Show me your …教师先发指令请全班共同练习,之后可请“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操练。注意此时教师应多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说词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再次用抛球游戏,此次重点练习打招呼和文具的表述。

由教师开始,将球抛给谁(Mike)就和谁打招呼说Hello!Mike.同时说一种文具如pencil,接到球的学生则找到相应的文具(铅笔),边出示边说 “Yes.Pencil.”。随后由第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练习。

二 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告诉学生,英语名卡可让我们彼此了解得更快。教师将完整的名卡制作过程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 趣味操练(Practice)

(一)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

让学生用 Hello/Hi , I’m …的句型来展示自己制作好的名卡,对做得好的学生可给与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三)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ello。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演唱时打出相应的节拍或做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学生对书上的歌曲掌握较快较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该换成其他主人公或学生自己的名字进行演唱。

四 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3部分练习。方法如下:

(一)教师在做活动手册之前,先做一个Show me your(pen…)的活动作铺垫。

(二)学生看图,说说图中学生手中的物品

(三)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图中人物所拿之物与录音相同就画笑脸,不同就画哭脸。

(四)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五)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五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记忆名字游戏

(一)每一个人在说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加上和前面说过名字的人打招呼,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要记下全组或全排学生的名字。

(二)方法

教师先向做在一排的一个学生说 Hi, I’m Ms Wang,接着这位学生说 Hi, Ms Wang.I’m Ann.她/他旁边的学生说 Hi, Ms Wang.Hi, Ann.I’m Ken.以此类推。

板书设计:

Unit 1 Hello

展示学生的名卡

教案点评:

本课时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掌握的语言点,主要是使学生在学完两个课时的知识后轻松一下,在制作英文名卡的基础上学唱英语歌曲“Hello”。复习热身环节的活动对前两个课时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名卡的制作过程需要教师亲自演示、指导,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扩展性活动设计的记忆名字游戏是让师生、生生之间更好的交流,有助于今后教学的开展,增进师生、生生间的感情。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朱德的扁担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2.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3.《大数的认识》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4.《美丽的小路》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5.一面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6.《位置与方向(3)》第三课时最新教学设计

7.《文明的摇篮》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8.《江姐》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出师表》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相关文章:

23 《出师表》教学设计04-25

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06-08

出师表教学设计片段教学09-06

《出师表》的优秀教学设计05-10

课文《出师表》优秀教学设计06-12

出师表 / 前出师表06-23

《出师表》08-29

后出师表04-11

出师表答案05-06

《前出师表》08-31

上一篇:《利息》的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下一篇:装卸搬运协议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