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八:德育导师制

2024-07-14

成果八:德育导师制(精选7篇)

篇1:成果八:德育导师制

实施德育导师制,激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研 究 报 告

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第二初级中学

[关键词] 德育导师 制度 思想道德 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转化潜能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朱阳二中在全市范围内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干部、社会专业人士、教师、家长、村干部等担任学生导师,组成“专家德育导师团”、“教师德育导师团”、“社区德育导师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络,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背景链接

1、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第十条:学校全体职工要树立育人为本思想,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第十三条: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第十四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要关心职工、居民的家庭教育问题,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德育的地位,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齐抓共管,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的的保障。

2、农村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的偏差。不少学校不是全体教师都做德育工作,认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德育工作者,即班主任或政教员的事情。许多教师把教书育人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甚至只教书不育人,过分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学校以分论教,老师以分论学,学生只要学习好,一好代三好,诸如校园中的脏话、打斗、折花、玩水、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除德育

工作者外无人问津、熟视无睹。新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忽略不教,或教在纸上,写在卷上。这种德育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两张皮现象,造成德育教育的许多空白。只有动员全体教师,全部参与思想教育工作,人人都来管,这样才能形成教育无空隙,处处有教育的良好局面。

(2)家庭教育不当,只养不教育,重养轻教。有一半以上家长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忽视道德品质教育,甚至认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有许多家长出外务工,一年半年回家一次,对子女仅仅是交学费、留生活费负责,其余过问甚少,大量存在不知道子女到几年级,班主任是谁的现象。教育方法欠缺,教育失度:有些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包庇、袒护子女犯错,有的家长对子女却是粗暴打骂,关锁饿肚,认为“棒下出孝子”,有的家长言行不一,酗酒、赌博、偷盗等,不能给孩子起到好的身教言传作用。急功近利,学生失学,无视国法,让子女提前就业赚钱,荒废学业,是造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样就造成学生教育,学校努力管,家长不会管,社会无人管的一面热现象,势必形成“5+2=0”的教育结果。

(3)社会的不良影响,商品经济,等价交换,使一些学生也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讲等价交换,如出钱雇人做作业、义不容辞送礼等,还有低级庸俗、黄色下流、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侵蚀,录像厅、网吧、歌厅、低级的文化作品,给学校德育产生了极大冲击,使学校德育工作处于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状态。然而社会上大量德育教育资源却没能发挥作用,如社区中教学楷模的成功经验不能推广,身边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学生从未耳闻,卫生、法律等大量与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专业知识不能

适时教给学生,这样不良社会现象在腐蚀,优秀的教育资源却闲置。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次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人人行动,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形成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综合教育网络和有效机制,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的教育目的。为此,我校在深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德育导师制”的管理制度,来激活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过近三年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我们认为这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富有创意与实际效果的教学理论与管理策略,是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的。

二、实施过程

2004年2月,我们面对差生面大、转化效果不佳的状况提出了潜能生培养导师制,让每个班级推荐8-12名潜能生,然后由任课教师与潜能生双向选择,确定师徒帮扶关系,每个教师导师带4名潜能生,从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学习成绩等四个方面通过座谈、家访、辅导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每月一次考核总结,一学期为一个培养转化周期,对转化成功的,学校进行总结表彰,然后再为该导师挑选新的潜能生,对于在一个周期内转化不到目标者,可延长一个周期,直至成功。2004年全校50余名教师导师受益的潜能生有300余名。

2005年初,我们在上年潜能生导师基础上,提出了德育导师制,发挥校内全体教师的德育教育作用,形成“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怀”的局面,首先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树立“德育工作靠大家,干好德育促

全面”的工作理念,明确“面向全体,相信学生个个都有才,相信学生人人能成才”的教育理念,然后把每一位教师导师分到班级,与班主任一起担任该班级的德育教育,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每个班的德育工作者由原来的一人,一下增至3人或4人,并且还把单一的班级管理细化到小队管理,每个班以6-8人组成一个小队,形成9-10个小队,选出队长,每名导师再包3个合作小队,再加上原来包教的3-5名潜能生,这样就形成了班级管理靠团队,教师人人是导师,合作小队保管理,学生人人受关怀的系统,周密的校园德育教育体系。

2006年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同时,针对德育教育中专业知识,社区活动失控的不足,又把德育导师制进行了完善扩充,聘请专家导师和社区导师,从教体局老干部、政府机关、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等聘请了有丰富教育经验或专业理论知识的8名同志,组成“德育专家导师团”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心理健康、理想前途、安全等方面教育,一般一个月一个专题,使德育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也更深入有效。同时从朱阳七个管理区中分别聘请村干部、管区负责人、人大代表、家长代表等21人,组成“社区德育导师团”,把学生按社区分布、分为七个大队,设立一个队长,每个大队下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小队,选出队长,与社区导师一起负责双休日、节假日期间学生在家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导师还要协助学校解决本区域的家长培训工作及收集、反馈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或意见,从而实现教育无空档,时时有教育的德育教育环境。

到目前,朱阳二中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已有专家导师11人,社区导师21人,教师导师81人,形成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出现了全社会关心学生,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至本期末,该项活动参与教师100余人,受益学生2000余人,成功转化潜能生400余人,形成品牌班级8个,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

三、经验成果

1、定义了德育导师制的概念: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定,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转化潜能生,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全市范围内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干部、社会专业人士、教师、家长、村干部等担任学生导师,组成“专家德育导师团”、“教师德育导师团”、“社区德育导师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络,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明确了德育导师的职责:专家导师工作职责是,通过报告会、专题讨论等形式对全校师生进行理想、法制安全、心理健康、革命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教育,每学期一次或多次。

教师导师工作职责是:通过主主题活动、座谈会的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学习态度等方面教育。每位教师包三个合作小队,加强合作小队建设,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包3—5名学困生,建立联系卡、成长记录卡,了解学生情况,每周一次座谈,每月一次对比分析,学期一次总评。

社区导师工作职责是:对学生双休日及节假日进行监督,学生长假要有组织开展一些集体公益活动;通过村、组或小队监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培养学生小公民意识,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家教指导,每学年交流一次。

3、探索了一系列活动开展方式:①个人座谈或辅导:在自习课、饭后课间随时导师都可以根据需要与自己培养的潜能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了解思想、解除疑惑、鼓励干劲、指导学法、知识补救等;②家访:导师对培养的潜能生中难以解决的,需要家长配合的,利用双休日家访集中突破。③主题班会活动,以合作小队为单位或班级为单位,跟班导师在班主任导师的协调下,有重点的轮流进行;④专题讲座:一般以年级为单位或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由专家导师就法制、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国情知识等开展主题教育;⑤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劳动实践、书信交流、游戏活动等把潜能生组织起来开展专门性的教育活动;⑥时间上,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每周有一节德育活动课。

4、得出了导师聘任的范围及注意事项。教师导师应面向全体,相信每一个教师,发挥每一个教师,只要能够统一认识积极参与,学校再组织适当的教育理论及导师活动培训,按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计划,扎实准备,大胆开展,做好记录,及时反馈,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专家导师要根据教育需要,选择那些热心教育、关爱孩子、有教育经验或专业知识的同志来担任,如革命英雄、法律工作者、医生等;社区导师一般为人

大代表或村干部,要选那些威信高、有成功教育经验,能排除纠纷,做好群众工作,同时最好是在校学生家长。

5、出台了导师活动的评价与总结办法。教师导师的活动情况纳入工作量化之中采用查看记录,问卷调查,潜能生转化成效等方式进行,每月一汇总,两个月一评比,评出优秀德育导师及优秀德育教育班级,合作小队,进步突出的潜能生,每学期开展一次“德育导师”叙事活动,并集中交流研讨,学习借鉴,发现不足,提高管理水平,社区导师、专家导师一般通过家长及学生反映进行奖励或调换。

6、已经取得的成效:①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这项措施有利于让社会各个细胞都来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关注学生,爱护孩子,特别在农村,这项活动开展以后,村干部在学生的节假日过问、关注极大增强,大多在长假时间都要开展一些集中教育活动,学生上学中的困难也得到及时解决,对学校的一些意见建议也会通过社区导师很快反馈到学校,基本形成了大家都来关心教育,全社会共同教育孩子的局面。②潜能生转化成效显著,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一对一的教育帮助,使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差生不再是没娘的孩子,而且成了娘心中的最疼,从而使这些学生又重新树立了信心,坚定了决心,很快都有了巨大的进步。③控辍工作明显增强,学生辍学除因家庭困难之外,主要原因是学业基础差,无人关注,对学习、对学校、对老师产生厌恶感而退学,实施导师制后,这些学生的过去学习、当前状况、心理所想、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导师心中十分清楚,及时的沟通教育、帮助,使他们在集体中重新得到了温

暖,找到了快乐,露出了笑脸,自然就不愿再离开校园。

四、反思改进

1、导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开展活动时方法不同,策略各异产生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别,对他们的培训提高是今后应重视的一个方面。

2、农村学校如何建设社区教育基地,如何发挥社区教育基地作用,还需各部门协调解决。

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2]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3]冯克诚主编《中小学生道德人格素质与个人行为能力训练指导》。

篇2:成果八:德育导师制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按照“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和创建“全员参与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工作体系的要求。本着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全体教师都应当肩负起育人使命,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真心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导师,为此,特制订我校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二、工作目标

对学生实施人本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德育导师制”是“班级德育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在“整体、合作、优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任课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学习上、品行上、生活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学生提供具体帮助,对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具体指导。

三、工作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

二是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是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

五是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

四、指导小组

为了保证德育导师制实施工作的正常有效进行,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少先队、团支部和学校工会的有关同志组成指导小组,对全校的德育导师制工作进行详细,有效的指导。

组 长:薛法根

副组长:张觉、王晓奕、徐国荣、曹忠、沈建忠

组 员:周菊芬、黄妹芳、周锦、戴燕妮、杨建英、谭瑜萍 指导小组成员:每一位在职教师

五、实施办法 1.调查摸底

(1)调查并确定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教师。

(2)调查需要受导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主要是问题生、学困生、家庭特殊的学生等。)2.选配导师 ①由教师提出申请;

②由年段(班级)根据教师的学科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风格、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推荐优秀教师担任德育导师; ③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受导学生。由学校向德育导师颁发德育导师聘任书。

3.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的主要职责是:

①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②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的辅导。

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⑤及时与学生家长、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全面了解掌握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4.确立受导关系

学校公布选配的导师名单、简介和指导特长,向导师提供相关学生的材料,进行师生双向选择,学校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导师关系确定后,学校记入教师业务档案。班主任要向导师提供受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弱势、同伴关系、心理特点、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材料,作为导师选择学生的依据和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

六、建立工作制度

①建立学生德育导师制档案。导师要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学生每月的表现、每次考试成绩记录及分析。②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1周至少与受导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受导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必要时可随时汇报和咨询。

③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父母长期不在加的更要作为重点)。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系,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并做好记录。

④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可定期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⑤让每们导师每学期写出一至两篇个案分析材料。⑥建立受导学生评价机制,对受导学生作出合理评价。

七、考核评估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检查导师工作记录、受导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班主任、年级组教师情况反映、受导学生家长情况反映等评价导师工作成效。学校将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学校应建立导师考核档案,将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每年评选优秀导师和合格导师。对于优秀导师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

2.德育导师每年的考核成绩作为评先、评优、评职的重要条件。在外出学习、培训、研修以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享有优先权利。

3.德育导师考评表彰方式:

每学年进行3次德育导师的校级评比,通过学生评比、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科教处日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6月、9月、1月,借助“六一”“教师节”“人物”的平台,表彰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① “庆六一”:科教处结合日常评比,推荐校区优秀德育导师名单,所有教师进行投票,在此基础上产生校级“双十佳”优秀德育导师。

② 教师节表彰:通过教师自我推荐、年级组推荐、科教处推荐的方式,全体教师投票,表彰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③ 人物表彰:通过各班学生投票,评比出年级优秀德育导师,在此基础上全体教师投票评比出校区十佳“德育导师”,最终在全辅导区评比出十位“校级优秀德育导师”。

八、实施要求

1.要正确处理好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关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德育导师则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行的教育引导,学业和特长的培养与指导,心理与情感的培育与疏导,关注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关注到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作为其成长的指导者,架起师生间的“心灵桥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德育导师与班主任工作要各有侧重,形成合力。

2.要处理好工作与待遇的问题。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建立“德育导师制”的目的是在全校教师中树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3.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德育导师制”要切忌“假、大、空”,要以各种形式为载体,强调知与行的一致,强调师生的实践与体验,让教师通过体验得到锻炼,让学生在受导中受教育,在实践中求效果。

篇3:中职校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三多”现象。

大学、高中连年扩招, 社会就业门槛逐年提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日趋困难, 学校的生源结构复杂, 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生出现“三多”现象:一是特殊生多。特别是春季招生后, 春季班学生90%以上都是特殊生, 其他班的学生有一半左右是特殊生。二是留守生多。越来越多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 导致留守生越来越多。三是独生子女多。这些学生自律能力差, 辨别能力差, 法纪意识淡薄, 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 好冲动, 容易接受社会不良影响, 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

2. 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出现“三虑”。

在学生管理中, 出现了“三虑”:一是教育难以到位。由于特殊生多, 违纪学生较多, 学生违纪反复性强, 靠政教处、班主任等德育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二是社会不良人员渗透校园, 拉帮结派, 干扰正常的学生教育。三是教师对学生管理弱化, 师生之间存在代沟, 特别是科任教师, 他们与学生的沟通不多, 难以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动向, 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确实难管, 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少之又少。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全校每个班级成立了班级教育小组, 教育小组由一名行政人员 (含年段长) 、班主任和若干科任教师组成, 由行政人员或班主任任组长, 全面负责指导班级的教育管理。开学初, 政教处将包班教师安排到各班级, 由包班行政人员或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分类搭配, 搭配好后由教师采用抽签的方法确定指导对象。导师与学生形成“亲情”小组, 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 以“导”为主, 以“控”为辅, “导控”结合, 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工作策略和工作措施

落实对学生的“五个监管”:对“特殊生”的监管, 对违纪学生的监管, 对学生放学返家时的监管, 对寄宿生的监管, 对节假日留校学生的监管。监管工作可以弥补常规教育的不足, 充实常规教育的内涵, 是一种变换形式的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来约束自己, 提高自律意识。为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 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 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文明督导队、膳食管理委员会、文明礼仪队等各种服务性团体, 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活动, 树立起社会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

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成效

1. 创新了德育理念, 探索了教育新路。

学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为核心, 以导为主, 以管为辅, 导与管相结合, 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在它的指导下, 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提高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与能力, 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

德育导师制的实施, 改变了传统德育工作只有少数人在实施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学生的情况复杂多变, 迫使导师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同时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扩大了学校德育工作队伍, 加强了德育工作力量, 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格局。

3. 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融洽了师生间的情

感关系, 使“关爱每一位学生”由口号转变为积极的实践。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班级只由班主任一人来管, 学生只跟班主任熟的局面, 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目光从课堂教学扩大到学生管理上, 而且提升了任课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能换来更多学生的尊重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德育导师制架起了师生间的“心灵桥梁”, 改变了过去德育工作者居高临下进行说教的形象, 同时使学生信任教师。

4. 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德育导师工作制度由于师生双方比较熟悉, 导师也往往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从而对其进行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引导。导师会因人而异, 对所指导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充分尊重指导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 强化了对学生的监管, 杜绝了学生违法乱纪。

导师在平时加强了对所指导学生的监管, 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 让信息员协助自己对学生进行监管, 对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及时反馈和制止, 基本消除了不良现象。

6. 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学校的形象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

因有不定期的导师家访联络制度, 所以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 双方的整合优势会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 学校的形象也会在社会中得到大力提升。

五、实施德育导师制应注意的几个关系

1. 处理好导师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的关系。

导师工作不能代替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面的, 班主任应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要求, 开展班级工作, 全面教育和指导学生。同时, 要进行班级日常管理, 建立班级常规, 指导班委会和本班团支部开展工作, 培养学生干部, 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把班级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而导师的工作, 主要是对指导对象思想、学习、心理上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尤其是对整个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全面性, 导师工作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2. 处理好学科辅导与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的关系。

篇4: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19-02

2009年5月,中国计量学院理学分院在借鉴浙江大学等兄弟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在物理系开始实践本科生导师制,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共有13名教师和7个班级(10应物1班,10应物2班,09应物1班,09应物2班,08应物1班,07应物1班,06应物1班)200多学生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其中06应物1班和07应物1班的学生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毕业设计和就业,整个毕业设计环节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都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且两个班级的就业率都是100%。14世纪,在英国的牛津大学诞生了导师制,导师制的出现使得牛津大学声名大振,名扬全球。几个世纪以来,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实施使得牛津学子中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后许多美国大学也开始纷纷实施导师制,这让他们都受益匪浅。然后导师制开始风靡全球高校。除了研究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也开始逐渐流行。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和费巩训导师的倡导下,浙江大学率先借鉴英国导师制的优点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当时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是为了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人格、增进师生关系。20世纪90年代,本科生导师制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高校各专业都在努力实践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该制度要求导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它从制度上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具有教育者与管理者双重身份,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但要传其知识解其惑,还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样就能达到教学与育人的统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90后”的大学生,渴望交流、沟通、被理解。但是他们的不习惯于表达自己严重阻碍了和教师有效的沟通,经常困惑于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中。在课堂中、课外、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都很少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交流。每个导师指导一些学生,有高年级的学生也有低年级的学生。该制度旨在师生间创造一个交流平台,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了条件,这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教与学的相互促进。而该制度通过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了解其他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完成,提高教学效果。再者,为了获得学生的认可,更好地指导学生,导师必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极与学生交流。这样该制度还有利于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教风、学风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分两个阶段,两年多的实践情况及阶段性成果如下。

一、了解阶段(大一、大二)

在新生入学后,为了让他们了解我校、院、系的历史和现状,培养他们对学院和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我系提供了各种机会,如学术报告、春游、秋游、中秋晚会、元旦晚会、期中教学座谈会、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来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并且在网页上给出了我系教师的简历,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让他们了解每个教师的科研方向。这些都为大三的导师制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践阶段(大三、大四)

大三开学后,导师制双向选择开始。每個导师给出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所带学生的基本要求,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愿报名选择导师。由于本系教师多,学生少,因此每个导师根据职称只能指导若干学生。学生选完导师后,班长把结果上报系里。每个导师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挑选。为了寻找较好的生源和让学生认可自己,导师们必然主动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同时为了寻找较好的导师并让其接受自己,学生们也会主动向导师推销自己。

参与06应物1班导师制的教师有12人,学生32人。双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8位教师成为导师,另外4位教师闲置。参与07应物1班导师制的教师有13人,学生31人。双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9位教师成为导师,另外4位教师闲置。参与08应物1班导师制的教师有13人,学生26人。双向选择的最终结果是7位教师成为导师,另外6位教师闲置。由于大三开始的本科生导师制和大四的毕业设计导师挂钩,因此经过三个年级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教师们开始意识到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些未参与到导师制的教师已经开始主动地和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交流。而低年级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的影响下,有意识地选择口碑较好的教师作为自己导师。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不够,除了对在大一大二时期给自己在上过课的专业教师较为熟悉外,其他教师了解不多。这导致他们大多选择了在大一大二给自己上过课的教师。而且学生们对教师的科研方向了解不多,不知如何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另外,一些教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参与力度不够,或者对指导的学生关心不够。这些都需要在接下来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改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需要导师和学生们一起努力和积极投入。

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已经实践了2年多,已显现出一定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师生间交流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而且该制度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提高了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对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坚定了我们继续实践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决心。

参考文献:

[1]张彦.本科生导师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6).

[2]廖英.由导师的不同角色看复合维度导师制的实施[J].教育探索,2006,(9).

[3]罗国基.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29).

[4]李昕荣,张丹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7,(8).

作者简介:吴太权(1977-),男,福建永安人。中国计量学院物理系副教授。

篇5:德育导师制个案分析

问题的发现:

庄源是我们班中的一个男孩。长得人高马大,眉清目秀,一张小嘴还爱说话。开学初我就发现他缺乏纪律观念,经常爱打人,爱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是别人一动他,他就大哭,且不分场合也不分时间。对于学习缺乏兴趣,不爱做作业,对于课堂问题倒也十分积极举手要求回答,但都不经过大脑思考。

问题的症结:

通过调查我发现庄源的父母对他的教育过于简一,且充满暴力。但爷爷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自私、放纵、懒惰的性格。

问题的解决: 1对策与方案

通过调查了解,我认为造成庄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于是,我建议庄源的爸爸爱孩子,更要管孩子,关心孩子,孩子犯了错误,耐心对待,多给予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庄源在班级中与同学的关系紧张没有知心好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做老师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同情心和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老师体贴他、关心他、信任他,让他真正感受师爱。同时,在班级里努力为他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同学们和他做朋友,帮助他一起成长。方案的实施

第一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有关资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少年学习胜利感和自卑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成绩的反应的影响,青少年受表扬越多,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学习就越 努力。反之,受到表扬越少,青少年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少。因此,我特别注意发现捕捉庄源的“闪光点”。化学课庄源反应快,回答问题积极,我鼓励他,表扬他;他劳动积极,不怕脏、不怕累,我让他负责班级卫生,果然不出所料,他的工作很认真负责,而且态度也比以前有所改进。

第二步,抓住时机,引起内心震动

后进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的思想斗争,给予启发诱导,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象。庄源的家境比较贫寒,加之父母离异,学校为帮助他为他送去学费,并找他谈心,从而使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步,放手让他参加各项活动

后进生惹事生非,好出风头是为了发泄内心不良情绪。所以,单纯的禁、堵、防的办法往往禁而不止,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庄源是个好表现的男孩,为老师做事他非常积极。每次课下他都抢着搬作业,抢着倒垃圾,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我特意安排他为劳动委员,管理卫生角。

3、实施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庄源有了一些进步,和同学能和平共处了,不再爱拿别人的东西,也不再爱打人了。但在学习方面依然不尽人意。

(四)反思与讨论

这个孩子的进步是令人欣喜的,也促使我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对一个任性、倔强的孩子,怎样做到“润物细无声”?对待后进生犯了错,是批评还是讲理?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怎样启迪孩子的良知和爱的意识,让他们感受被关心的愉悦,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教育和转变庄源的过程中,我感到教师要广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同时,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打动,感染学生,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后进生,对于后进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篇6: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本着加强德育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育人功能,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在深入研究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说教、实效性差等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创新工作方法,从本学期开始实行德育导师制。

二、目的意义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和个性化的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一对一”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轨迹。

三、实施步骤:

1、成立学校德育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王桂东

副组长:崔凤成郑瑞祥

组 员:刘威

汪峰

张贵虎

肖向军 姜文波

2、调查需要导师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1)考虑到此项工作刚刚起步,宜小步慢进,故要求各班被辅导学生在5人左右。受导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提供。主要是家庭特殊的学生(单亲、重组等)、家庭贫困的学生、30%的学生等。(2)班主任先从本班中挑出5名辅导对象上报年级组长,再由年级组长班主任集中任课教师进行挑选,采用“摘牌制”。(3)班主任调查并填写被辅导学生的基本情况表。(4)政教处汇总全校结对情况,公布结对名单。

四、德育导师的具体做法和要求

1、明确职责: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

2、建立德育导师制工作制度(1)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2)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3)谈心与汇报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活动手册,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4)“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评估。

五、工作要求

1、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德育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将建立实施“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及时总结经验。“德育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试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大家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以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鼓励年级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六、本学期“德育导师制”工作重点(1)制订方案,组建档案。(10月底)(2)11月中旬,导师家访辅导对象一次。(3)期末考试前的心理疏导。(12月中下旬)(4)寒假“心连心”家访。(1月份)(5)及时做好资料、台帐的整理,成果搜集。本学期进行一次专题总结。

附: 德育导师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2、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尊师爱友的优秀品德。

3、鼓励学生刻苦学习、锤炼不怕困难的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全面成才的信心。

5、指导学生做好新学期成长目标的制订实施。

6、指导学生做好成长档案的建设,在学生的有关材料(如试卷、成长目标与检查表、家校联系手册等)上面,留下激励的评语。

7、推荐或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交友。

8、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情况,时常保持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9、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其他教师随机交流情况与工作经验。

篇7:德育导师制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通过自己的实践,依据“用心沟通、以情动情,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所辅导的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进步情况:

本学期我辅导了10名学生,他们是:王伟臣闫志永张琳林何鉴洪王雪娇孟令钡唐秀琨孟令涵刘心雨张士峰,这10名学生中有名住宿生,1名坐车的学生,其余学生为家长接送学生。这些学生都很聪明,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坏习惯,那就是懒惰,表现在学习和行动上。为让这些学生进步,我首先与他们谈话,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然后我根据每个学生走读学习的情况,进行家校联合管教和指导。10位同学中王伟臣闫志永张琳林何鉴洪王雪娇孟令钡唐秀琨孟令涵都有很大的进步,其中孟令涵和唐秀坤的学习成绩进入全班前10名,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刘新宇和张世峰的进步也很大,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2、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情况:

辅导前,这10位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学习习惯不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会学习。为让学生学会学习,我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指导。表现在:首先得学会预习。其次,学会听课。再次,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第四,学会复习。第五,学会阅读。在指导中我一环紧扣一环,一步不让,严格要求,逐步使学生养成习惯。通过辅导,我发现这10位同学的学习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表现进步很大的是:王伟臣,张琳琳,王雪娇唐秀坤孟令涵。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家校共育

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进行跟踪记录,并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帮助成长。

上一篇:我想对您说小学五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whose的用法总结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