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2024-07-09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共12篇)

篇1: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xiaoxue.xuekeedu.com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一、小学课堂设置数学史的现状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忽视数学思维与方法渗透

我国数学史的内容包括多种类型,有数学家解决的数学问题、有针对问题的解决策略、有数学发展史资料,还有数学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奇特事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多以经验为主,以实证研究为决策基础的现象还不多[3]。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只把数学史当成一种辅助性手段,大多数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为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一些版本的数学教材中已经融入了数学史,以数学知识中的“方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联系古代方程的求解开展教学。

(二)过于展现“正面历史”,淡化“负面历史”

数学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数学教师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重点讲述具有积极意义的数学史,通过正面的内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些有负面色彩的内容却没能客观地介绍给学生。比如,牛顿和莱布尼为了微积分的发现权争夺得不可开交,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数学家也会为了荣誉而不惜一切去争斗,这类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知识的印象,数学知识不再是刻板和严肃的符号,而是变得十分生动和有趣,学生才能从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学习和充分实践,最终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小学数学课堂呈现数学史(一)呈现数学史的真实进程

一些人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教材的编写者、教学研究者以及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一方面,教学内容中数学史知识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数学史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数学史知识的筛选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既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与数学史知识相匹配,往往存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数学内容的限制。比如,教师讲授与图形运动有关的内容时,xiaoxue.xuekeedu.com

会涉及到小学六年级的内容,包括角的认识、长度及立体图像;另外,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知识和图形运动等内容分散在不同年级的教学中。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将数学内容和数学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保证数学教学的客观性和完整性,将数学知识更好地呈现给学生。

(二)将数学史融入教学过程

了解数学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挖掘高等数学的文化价值[4]。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介绍相关的数学故事,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点燃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数学史渗透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数学教师需要教会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在消化与整合后形成符合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能力的真正提高。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根源,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

(三)教材编订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遍使用的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苏教版、西师版及北师大版,虽然版本不同,却有不少的相似点,包括较少涉及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编写满足小学生发展需要的数学史读本,本着教材多样化的思想,巧妙地将数学史知识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新旧知识的有效整合,还能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综上所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特别提出引入数学史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篇2: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xiaoxue.xuekeedu.com

数学中的美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中美的因素,研究其本质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感,逐步提高其审美水平。

教学中揭示美的内涵

1.揭示美的内在联系。较为典型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转化,通过电脑可得到动态的展示,教师应由此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统一美,产生一种和谐而自然的美感。

2.展示美的表现形式。形式之美大量地存在于数学知识的内容当中,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教师选取精美的图片,通过电脑进行演示,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其从中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采用电脑动画的形式,引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来表现“海上生明月”的情景等,都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引发对美的直觉感受。审美直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初中数学中也存在着通过美育进行相关素质培养的素材。如讲授垂径定理这一节时,教师可根据课本例题变化图形,并引导学生继续将图形加以变化。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生会深深地沉浸在自己的“创造”之中,在探索过程中产生对美的感受,同时审美意识得到强化,审美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

在美的环境里生活,保持一份美感,无疑能使人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激发。如果学习的过程有了这种氛围,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营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讲初一几何引言部分时,教师可从五星红旗上的五星如何画、中国古代的名楼和名塔如何测量高度等入手,将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电脑动画抽象成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进入美的情境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引导学生学会将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转化为几何形式来解决。

2.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如讲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让学生亲自动手,从中发现规律,教师再通过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学生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热情就会更高涨。

xiaoxue.xuekeedu.com

3.感受应用之美。如讲到黄金分割时,我简要介绍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美就是因为其符合黄金分割的比值,国歌的旋律中也能体现黄金分割的原理。数学美用于生活的一些事例,能烘托起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

篇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标2011 年7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 》中提出: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多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 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掌握好数学的理论学习内容, 也要让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及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加强对数学的认识, 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交学习的成效,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不足

从现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看, 小学数学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师普遍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学校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 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 采用板书的方式, 一步一步的书写, 教学效率不高。而且由于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 注意力很难在一节课中完全集中, 容易溜号。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教学的需要, 而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了解程度不够, 完全不能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甚至有一些老教师都不会用PPT和电脑的操作, 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降低。

2. 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动手操作能力不高

虽然现在电脑已经普及, 但仍然有很多小学生对一些信息技术不了解, 尤其是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而大多数的学生家长既怕看多了电脑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又怕孩子玩电子游戏上瘾, 不允许学生使用电脑等设备, 进而造成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比较薄弱, 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作者在尝试使用新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将多种信息技术的形式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 巧用电子白板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

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让同学们掌握数学的思维, 让同学们在头脑中将抽象的图形具体化, 使图形等概念清晰明了。电子白板通过应用电磁感应原理, 结合计算机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利用电子白板的画图功能, 采用三角形、多边形、圆形和长方形工具, 将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 而且较传统的黑板, 电子白板的好处是画图较为准确、容易, 节省时间。

同时, 电子白板将各种图形可以任意进行拼凑、拖拽, 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构成时, 可以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凑, 从而形成平行四边形, 让同学对图形概念的构成更加直观。

例如在介绍土地面积大小时, 很少同学能了解一公顷大概有多大, 利用电子白板, 将学校操场的面积圈出, 这样同学们就会对面积的了解更加清楚明了。

电子白板的利用, 有更多的功能, 如拉幕、拍照、探照灯等, 多种方法的利用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兴趣, 减少同学们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 有效的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

2. 利用多媒体课件, 将情景动起来

现在的教学手段中, 多媒体的利用越来越多, 利用PPT多媒体课件, 可以节省课堂板书所需的时间, 利用flash播放, 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展示出来, 贴近课堂生活。

如在教学中, 为了让低年级同学直观感受加法的意义, 学会计算方法。计算3 + 5 = ?, 利用PPT展示出3 个苹果, 另外再显示出5 个苹果, 然后引导同学们用小棒代替苹果摆一摆,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同学们通过数数, 知道是8 个苹果, 这时就可以告诉同学们, 3 + 5 = 8。这样既能避免准备实物的麻烦, 又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如: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 利用flash动画, 演示出这边一个同学走来, 另外的一边, 也有一个同学走来, 他们走到中间遇到, 就是相遇, 进而, 我们再计算, 从左边走来的同学, 走了15 米, 右边走来的同学走了20 米, 一共他们走了多少米呢? 通过具体的演示过程, 将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起来, 使同学们不但能够理解教学过程, 而且对教学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也可将生活中的事物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35 分钟教学过程中, 被生动的教学方法吸引。

3. 采用多媒体教室, 课堂互动教学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当前的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团结合作、小组合作的意识淡薄, 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针对这一情况, 安排学生们进入多媒体教室, 利用交互式的网络机器, 将某些能够进行上机实践的课程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将学生们分为若干组, 然后给每个小组出一道问题, 让他们首先自己思考, 然后再小组讨论, 最后每个小组集中由一位代表, 汇报答案, 现场并通过计算机提交答案, 由系统进行评分, 看给出的答案的对错, 也可以让一位同学同步演示他的解题过程。如教学“位置与方向”的辨认八个方向并解决相关问题时, 学生开始有些发懵。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后, 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与探究意识, 也增强其课堂操作的能力, 并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4. 利用QQ群和微信, 课后答疑并反馈教学效果

如何能够掌握同学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呢?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 与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互动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很多学生家长反映在课后学生们学习中, 由于自身原因, 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指导学习, 而且学生们还反映家长讲的和老师课堂上讲解的有区别。因此, 笔者的经验是课后如果家长们有不懂的地方, 可以通过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 向教师咨询学习上难点和重点。遇到不会的题, 利用微信的语音功能, 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 这样使学生们在课后复习过程中, 更加清晰明白。利用微信群还可以充分发挥学优生和那些擅长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的作用, 他们可以在微信群里为学困生答疑解惑。他们之间的互动更轻松、更及时。

现在的教学中, 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因此, 各种慕课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产生。介绍同学们在课余时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 来学习慕课平台的内容, 不同的学生可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学习, 由家长陪同完成, 这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又增强学生们的知识能力。

四、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小学生们数学教学过程。而且新课标背景下, 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能力,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小学教师不断努力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篇4: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选做题;技巧;思维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公布实施,高考数学试题十分重视选做题的考查,这部分试题特别突出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形成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第一部分 技巧介绍

在解答高考选做题的时候,准确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前提条件,以下介绍三种技巧。

1.直接法

所谓直接法就是直接用数学定义解题。数学中的公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由定义与公式推导出来。定义是千百次实践后的必然结果,它科学地反映和解释了客观世界的本质,简单说,定义是基本概念对数学实体的高度抽象,所以用定义解题是最最直接的解高考选做题的技巧。

2.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解答数学选做题时,有的题目除了给出已知条件外,另有一些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需要解题者反复弄清题意及其有关概念,认真分析已知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再运用适当的方法完善解答。有时找出隐含条件成为解题的突破口。

(1)条件隐含在已知条件中。有些高考选做题出给出已知条件外,在已知条件外还包含着隐含性条件,若解题者不注意观察分析,会受局部满足感的驱使而产生错误。

(2)条件隐藏在概念中。有些高考选做题所提供的数学概念本身就包含着隐含条件,如高考选做题三个重要内容:平面几何证明题、不等式、极坐标,这些隐含条件不依赖于题目而独立存在,因而要求解题者在理解题意的同时,还需要做到概念清晰。

(3)条件隐含在解题过程中。有些高考选做题若选择恰当的方法,则在解答过程中会发现对问题的解决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一旦挖掘出隐含条件问题迎刃而解。

3.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三点:

首先,彻底明白一些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对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分析其几何意义又分析其代数意义;

其次,是恰当设参数、合理运用参数,建立关系,由数思形,以形想数,做好数形转化;

最后,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第二部分 思维介绍

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数形的结合。新课标下的高考选做题看起来似乎特别难,其实这些题目80%都是基础题的拼接与升华,所以作为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下介绍两种思维,对于梳理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1.如何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首先,在审题的时候,主动地去理解几何对象的本质。这是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基础和落脚点。

其次,完成好几何问题向代数问题的转化,还要善于将几何性质通过代数形式表达出来,在做高考选做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联系平时常见到的典型几何特征性习题进行联系。

最后,重点把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平面几何证明、三角函数和向量三个知识点为基础考查点的综合。

(2)以不等式、解析几何和函数三个知识点为基础考查点的综合。

(3)以极坐标、平面几何和不等式三个知识点为基础考查点的综合。

2.如何将“代数结论”向“几何结论”的转化意识和能力

首先,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高考突破高分很大一部分靠选做题的正确解答,而选做题的靠什么思维?不难回答:“推理”。真正的推理只有两种:一是猜(数学猜想似真推理),二是证(证明推理)。

其次,研究问题的条件时,在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可画出相应图形或思路图帮助思考。因为这意味着对题的整个情境有了清晰具体的了解。

最后,尽可能从整体上理解题目的条件,找出特点,联想以前是否遇到过类似题目。仔细考虑题意是否有其他不同理解,以利于解题思路展开。

第三部分 介绍新课标下高考选做题的模拟考查

本部分重点介绍新课标下高考选做题的模拟考查。

首先,注意数学高考是120分钟,卷面总分值150分,解题速度慢就是“隐形失分”,所以提高选做题以外的题的解题速度,就是对解答选作题至关重要的技巧。

其次,对于每一次教师提出的选做题的模拟考试,学生应当真正身临其境地面对,把自己当成真正的高考考生来认真答题,充分运用本文上面所提到的各种技巧以及思维方法,做完后认真总结,只有总结了经验教训才能真正具有应对高考选做题的对策。

最后,教师应当分析历年出现的选做题,罗列知识点,分门别类给出学生具体的考点介绍,考查知识点,在宏观方面把握选做题的大方向,在微观方面掌握解答选做题的技巧和思维,我们相信高考选做题再也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李昌杰.《数学思维的作用与培养》[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1).

[2]王晓峰.《浅谈管理高考数学难题的解题策略》[J].

[3] 李明. 论数学思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8).

篇5: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灵活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主体的姿态带着科学研究的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个体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研究”的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研究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要相信、赏识学生,要相信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自由地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研究”活动,自由地与教师、同学沟通信息;必须多鼓励表扬学生,要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能蛮横责骂,应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帮助找到正确的方法,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2.创设“研究”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活动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智能水平,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研究”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到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去。

3.提供“研究”的条件。

学生“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能否发挥,首先要搞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

xiaoxue.xuekeedu.com

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点拨引导,但要掌握分寸,凡是学生能努力发现的,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探索的,决不代替。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及时掌握“研究”的具体情况,以便适时调控学生的“研究”活动,从而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能创造性地把教材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索发现的“研究”素材,特别是要把远离学生实际的教材知识尽可能地还原成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数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还要努力把封闭式的、程式化的“研究”过程成为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如“梯形的面积”一课,开放式、无序化的“研究”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放“研究”的途径。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自由地探索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把梯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甚至是长方形„„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无拘无束地驰骋于“研究”的“海洋”里。第二,拓展“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已“研究”的成果向课外延升,使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去“研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如课外实地测量并计算梯形地块的面积,特别是通过测量梯形的高,让学生展开想象,使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最后要正确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指导合作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在“研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懂得与人融洽协作的意义,能互相帮助,能正确对待“研究”中的“失败”与“成功”,能热情地为同伴排忧解难,能成全他人的“研究”出成果。第二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在课堂上,“研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研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能多元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与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讨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第三要将“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适时结合。学生通过独立“研究”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个体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对于独立研究有困难的课题,可采取“小组研讨”与“个体探索”相结合,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和归纳,使优势互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1.诱导——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

xiaoxue.xuekeedu.com

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研究”的意识,激活“研究”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创设种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边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产生问题;也可以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设置悬念、动手操作、模拟实验和竞赛形式等产生问题。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跳绳比赛,组织了18名男同学和10名女同学进行训练,可现在只有14根跳绳,应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研究”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迫不及待地去“研究”。

2.探究——自主探索,合作研究。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研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实验验证、演算比较、自学课本等自主探索手段,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去“做数学”,去探究,去思考,去“研究”。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在引出“具备怎样特征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研究”问题后,就引导学生自由地去探索研究,由于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特别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量自带的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长方形纸片进行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合作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分别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一人把前三人概括出的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辨→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

性。

3.拓展——实践内化,整理延伸。

xiaoxue.xuekeedu.com

这一环节主要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归结、整理新知识,并引导学生应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而去解决思考题、发展题和课后实践,使学到的知识延升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提高“研究”能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中,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组织学生完成了课后的练习和《课堂练习》中的基础性的巩固练习后,我就设计了几道实践性很强的练习。

1、请你想办法把你的长方形的纸片拼或剪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拼或剪成长方形。

2、小张师傅要做一扇高2米,宽80厘米门的门框,要准备多长的木料?

3、学校要举行手抄报比赛,张明同学需要边长40厘米的纸,而现在只有二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纸,怎么办?(同学们很快就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将“知识巩固”与“应用研究”整合优化,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开放性实践活动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及动手动口能力,同时加深了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意识,体会了创造的乐趣。

篇6: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xiaoxue.xuekeedu.com

数学游戏的形式可以十分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派出“调查员”和“记录员”,对组内成员的晚上睡觉的时间进行调查和记录,并根据调查结果,做成统计图。在组内评选出画得最好的统计图,最后各组展示统计图,并派出“讲解员”进行讲解。学生结束讲解后,教师再对几个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因为统计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得比较多的,如果这节课老师只用“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游戏的方式则能够很好地化解这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理解并参与统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都体现了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发挥的推动效用,这些作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游戏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活跃课堂氛围,而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愉悦。游戏的过程应当让知识教学得到有效渗透,并且深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才是游戏教学应当发挥的效用。教师要创设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游戏形式,要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也能够积极展开对知识的应用,能够让游戏教学有更多收获。在教学中,只有从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理解吸收知识的能力才会更好,才能更好地推进知识教学。如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在接触1~5的数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体会到数的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观察的游戏“猜玩具”,来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字代表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符号意识。游戏的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学现象,培养和加强他们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与敏锐的观察力。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使用游戏教学要注重方法的选择,教师要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并且要有意识地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深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也可以创设问题解决的游戏类型,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游戏任务让学生来参与,并且让他们通过探究式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问题最终得以解

xiaoxue.xuekeedu.com

篇7: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例谈“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人教版新课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数和形关系非常密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笔者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用“数形结合”的技巧去训练学生解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应用“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数形结合,创设与知识信息相关的各种情景,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老师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指出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从东到西最长的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是世界上的大国。正当学生为祖国疆域的广大而感到自豪时,老师话锋一转:“这么广大的疆域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继续。

二、应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科研表明,大脑的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数形结合”就同时运用了左、右半脑的功能,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l.“数形结合”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中运用形象记忆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地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的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利用直观图使学生从中领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2.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数学里,存在着大量的直觉思维。这就是人们在求解数学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从整体上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迅速识别、判断,进而作出大胆的猜想,合理的假设,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它具有顿悟、飞跃的特征。例如: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直觉告诉学生面积一定与4厘米和6厘米有关,很有可能就是24平方厘米。根据长方形对角线的性质,可以看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新构的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3.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xiaoxue.xuekeedu.com

在教学中要常借助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例:大球、小球共100个,取出大球的75%,取出小球的一半,还剩30个球,大球、小球各有几个? 一般的学生用方程或假设法来做。大正方形ABCD的面积表示大、小球的总个数,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表示小球的个数,于是,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差则表示大球的个数。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取出的个数,很显然如果都取75%,应剩下25个,30-25=5(个)是小球的“75%-50%”,则小球的个数是5÷(75%-50%)=20(个),大球的个数是100-20=80(个)。

4.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研究,去探讨,去发现,让他们不是从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去找答案,而是从问题的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已有的思维方式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一个筑路队原计划20天修完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可以借助长方形来帮助分析、理清思路。AB表示原计划修路的天数,AD表示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AE表示实际修路的天数,EB就是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完成的天数,AG表示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DG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的米数,因为修路的总米数不变,所以“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原计划修路的天数=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实际修路的天数”,即长方形ABCD的面积等于AEFG的面积,由此可推出长方形EBCH的面积等于长方形DHFG的面积,即BC×EB=DH×DG,也就是AD×EB=AE×DG,AD=AE×DG÷EB,因此,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是:(20-5)×45÷5=135(米)。

篇8: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伴随着我国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对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中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起点,在学生学习生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指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对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成功的改革,充分实现新课标教学法的目标,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中教师仍居于主导地位,学生积极性不足

尽管新教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但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跳出“教师讲,学生听”的圈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学生积极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这样一方面造成新教材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质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 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发挥作用有限

由于教师自身对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加之受数学教学本身理性逻辑属性的制约,致使在实际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发挥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自身多样性、差异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决定了单一教学方法无法适应全部学生的要求,发挥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单一教学法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发挥充分的效用.

二、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一) 兴趣教学法,以兴趣为师,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唯有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积极主动,觉得学习充满趣味.科学泰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也曾经断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由此可见,兴趣,作为引导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充分培养和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以兴趣教学法,达成愉快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教师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兴趣教学法的要点之一便是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正处于心理活跃期的小学生来说,单纯的理论教学显得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情绪.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巧妙借用各种各样的媒介为引子,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各种各样可爱有趣的小道具,或者通过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有趣的画面的形式,寓教于乐,在欢乐、有趣的氛围中开展教学,实现兴趣教学.

(二) “情景创设”教学法,生动立体化数学教学

“情景创设”数学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四个具体步骤:情景———探究———归纳———运用.首先,在课程的导入阶段,通过创设出与所授数学知识相对应的形象、生动的情景展开数学教学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数学学习应用的兴趣.其次,与学生一起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究,结合情景创设阶段的具体场景,进行具体知识的灌输,让学生在情景的演绎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再次,在数学知识情景演绎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归纳,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印象和记忆.最后,进行数学知识运用拓展,通过对所授知识的拓展,将教学引向与所授知识相关联的其他有趣的方面,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一举两得.“情景创设”教学法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景的演绎,使的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变得立体而生动,教学效果也得到更大提升.

(三) 生活教学法,在生活中实现数学学习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数学的智慧其实际上也是生活的智慧,数学本身既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心理发育的局限,其学习其实也被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能够实现在生活中学习,则能达到数学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数学的认识也会更深刻,更实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引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现象的思考、掌握和应用,将数学教育拓展到更深、更高的层次,激发学生从“要你学”到“你要学”的本质转变.

如前文所说,单一教学法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其效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综合地、多样性地、交叉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学生不同性格和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潜能的开发,实现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终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朝祥, 于光明.论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篇9: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一、知识百花园。(每空1分,共25分)

1.A是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它的最大因数是(),最小倍数是()。

2.在0.4、1、5、、20、51这几个数中,(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数,()是质数,( )是合数。

3.==( )€?6=()(小数)。

4. 0.97立方米=( )立方分米2时=()分

5kg200g=( )g 3.25L=()mL

5. 1里面有( )个 ,再添上( )个 就是最小的质数。

6.按小动物身上的编号,给它们从大到小排排队。

()>()>()>( )>( )

7.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前面的玻璃不小心被打破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9.把一个长是120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最大的正方体,且锯后无剩余,最多可以锯成()个。

二、快乐选择A、B、C。(每小题3分,共15分)

1.如果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1,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 B.bC.ab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倍。

A.2 B.4 C.8

3. 的分子加上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 )。

A.加上28B.扩大到原来的4倍C.加上12

4.下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占大正方形面积的( )。

A.B. C.

5.下面四句话中,正确的一句话是( )。

A.偶数都是合数。

B.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数一定是合数。

C.表面积相等的两个正方体,体积也一定相等。

D.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小小会计师。

1.直接写出得数。(3分)

-=2+= 10.5-5=

2-= -=3€?=

2.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8分)

+ -+++

1 -(+)4.52++5.48+2

四、生活中的统计。(共10分)

下面是百家福电器商场2006年12个月销售空调和电视机的统计图

1.空调和电视机在8月份的销售数量相差多少?(2分)

2.哪个月两种电器的销售量最接近?(2分)

3.空调和电视机的销售情况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特点的原因。(6分)

五、动手实践乐趣多。(共14分)

1.现提供以下材料:足量的水、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容器、一个碗。你能通过操作,求出碗的容积吗?说说你的操作过程。(4分)

2.请在这个长方体里面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再算一算剩下部分的体积。(4分)

4.按要求画出图形。(6分)

(1)画出下面左图的对称图形。

(2)将右面的图形绕中间的圆的圆心旋转画出花朵。

六、解决问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请你在三位数7□5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到的三位数同时是3和5的倍数,你能想出多少种填法?

2.一种洗菜池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25厘米,这种洗菜池最多可盛水多少升?出厂前要在它的内部四周和底面贴上保护胶带,每个洗菜池至少需要贴多少平方厘米的胶带?

3. 足球场长90米,宽45米;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篮球场的面积是足球场面积的几分之几?

4.卡卡茜画一幅画,构思用了小时,画草图用了小时,着色用了小时,她画这幅画共用了多少小时?也就是多少分?

5.小兔子分萝卜,每5个一堆多一个,每6个一堆还是多一个,小兔子至少有多少个萝卜呢?

篇10: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一、理解、尊重、宽容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而且热情、判断力强、好奇、好胜: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认知,又要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全方面健康发展。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如,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在同一层次;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教师与学生争论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学习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认为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我常对学生说:“我既欢迎成功,又允许失败,别怕自己错。”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青少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为此,我们不仅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建构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须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如:讲“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小丽的妈妈给小丽买回一块巧克力,并对小丽说:“每天只能吃这块巧克力的1/10。”小丽听后很不高兴,求妈妈再让她多吃一点儿。妈妈听了说:“那每天你就吃这块巧克力的2/20吧!”小丽听后接着求妈妈,妈妈最后说:“好,每天最多你可以吃这块巧克力的6/60!”小丽听了很高兴,这时,妈妈也露出了微笑。老师问问大家:“妈妈为什么会也露出了微笑?”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实践证明: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2.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与能力平淡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就这样自然引出了中括号。又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从甲地到乙地,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甲车先行3小时、乙车再行。问乙车能否追上甲车?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有的组说追得上,有的组说追不上,还有的组说这道题给的条件不充分。如果两城距离很远,乙车追得上,如果两城距离很近,乙车就迫不上。同学们听后都满意地点点头。再例如: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一、二组分别有10人、第一组有3人喜欢看科技书,占全组人数的3/0;第二组有5人喜欢看科技书,占全组人数的5/10。现在把这两组合并为一组,问喜欢看科技书的占大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有些学生马上回答8/10,这时有个学生立即说:“不对吧!”但却说不上原因,只是感觉错了。接着又有学生说:“错了,错了,单位“1”变了,怎么能直接加呢?“此时只听教室里一片“对、对”的声音。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

3.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是一门科学,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的动力源。而问题则可以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果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倍。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于是,我让学生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于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我同样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我不断加强现代化教育意识,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的作用。例如;学习相遇应用题时,相遇时间、速度和等概念就成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果仅凭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容易讲明白的。为此,我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的做法是:请两位同学进行演示,并提出问题:两位同学同时走,到相遇时停,速度快与速度慢的两位同学谁用的时间长。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时,我用计时表为同学掐了表,在实物投影下显示了计时的结果。学生们看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又如:学习“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防洪大堤和水渠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于是,我利用电脑为大家显示出来,增强了孩子们的感性认识。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一部分学生对梯形如何转化成三角形不十分清楚,于是,我自制课件,为学生显示梯形剪拼成三角形的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顺利地推导出了面积的计算公式。

篇11: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数学阅读课堂指导“三部曲”人教版新课标

2002年秋,我校进入课改实验。我们高年级数学教研组依据《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数学思考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思维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理念,分析高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对题意理解不当、语言表述紊乱及语言间的转换上,提出了“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的课题研究。笔者作为此课题的实践者,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及阅读能力的差异,分“三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步:模仿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学生模仿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转换能力,同时适当的进行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

具体训练如下:

1.课前:给学生提供导读材料,让学生按阅读提纲的要求进行阅读,做好预习工作。

2.课中:通过教师精心领读示范,剖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例题求解过程中的阅读策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写批语,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尝试用语言叙述数学问题和解题过程。

3.课后:对课上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设置了这样的导读材料供学生预习:请你剪一个圆形纸片,然后边折圆形纸片边读书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圆形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2)请把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重复几次,观察圆形纸片上的折痕,你有什么发现?这点叫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标出圆心来。

(3)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4)在一个圆里面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第二步:提高阶段

xiaoxue.xuekeedu.com

让学生脱离导读材料,自我整理阅读要点、难点与重点,并能初步掌握重点,分化难点;同时能用主动式阅读方法阅读课本及例题,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及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总结。

具体训练如下:

1.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分析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

2.课中: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剖析、总结与交流,并要求学生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并能及时对交流作出评价。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匆匆而过。在此阶段,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阅读辅导与阅读交流上,把教师想讲的知识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并进行口述。此时,要求教师能精心策划、组织课堂教学。

3.课后:布置课外阅读内容,通过阅读交流,有目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将篮球架、三角形屋顶、自行车、自行车棚架、角手架、路灯等一组有三角形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学生观察后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都有三角形,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很快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并理解了“围成”的含义。

第三步:开放阶段

指导学生自己寻找阅读材料,或教师提供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教学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联想能力及有效猜测能力。教师在该阶段应做好学生的阅读评价工作,纠正不恰当的阅读策略。

具体训练如下:1.教师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或思路甚至是一些建议,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收集资料,进而自我阅读,自我解决。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反思阅读材料,猜测作者意图,并对其思路进行适当拓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新构想。

3.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阅读与阅读策略作出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收集资料阅读为主,教师起指

xiaoxue.xuekeedu.com

导、点拨作用,重点训练学生的有效猜测能力及直觉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后,要求学生寻找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材料,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班上的“调皮大王”丁杰通过网络搜索到了这样的一篇阅读资料:

闹钟、飞机、电扇、屋架等物品的功能、属性完全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却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对称。

在闹钟、屋架、飞机等物品的外形图中,可以找到一条线,线两边的图形是完全—样的。也就是说,当这条线的一边绕这条线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边完全重合。在数学上把具有这种性质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这条线叫作对称轴。电扇的叶子不是轴对称图形,不管怎么画线,都无法找到这条直线。但电扇的一个扇叶。如果绕电扇的中心旋转180度后,会与另一个扇叶原来所在的位置完全重合。这种图形在数学上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称为对称中心。显然闹钟也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所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统称为对称图形。

人们把闹钟、飞机、电扇制造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对称也是艺术家们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准则。像中国古代近体诗中的对仗,民间常用的对联等,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如果说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建筑艺术中对称的应用就更为广泛了。中国北京整个城市的布局也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的。

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不少植物、动物都有自己的对称形式。比如人体就是以鼻尖、肚脐眼的连线为对称轴的对称形体,眼、耳、鼻、手、脚、乳房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双耳的对称能使所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确定声源位置;双手、双脚的对称能保持人体的平衡。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阅读指导过程中,我始终本着“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获得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范围,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这才是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篇12: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探讨-人教版新课标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

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教学时,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上一篇:《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管理办法》下一篇:教案课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