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2024-06-21

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理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又明确提出“构建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为创建“学习型乡镇”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县也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其中包括创建学习型乡镇)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学习型乡镇?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乡镇?以及如何创建学习型乡镇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一粗略探讨。

一、创建学习型乡镇的重要意义

“学习型乡镇”是“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延伸,它体现的是一种组织文化现象。组织文化是特定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定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广泛渗透性和历史发展性。所谓学习型乡镇,即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征,不但干部勤奋工作,而且更加聪明地工作,从而提高群体智商,使干部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促进乡镇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学习型乡镇中的“学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有其特定涵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乡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乡镇中的各个级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管理决策层,他们决定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乡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它更符合学习型乡镇的本质要求。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乡镇更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机关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学习型乡镇能够通过提高学习的能力,及时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创建学习型乡镇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现实的意义。

1、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在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乡镇必须建成学习型乡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2、创建学习型乡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自己的先进性。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它的出现,对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乡镇工作人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公共事物的管理者,作为社会中的先进阶层,理应首先掌握和运用这一先进的理论成果,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更具体地说,在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县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对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执政本领和执政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要转变作风,增强本领,提高效率,迫切需要提高机关的整体素质,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否则就会丧失了执政的骨干力量,就无法完成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创建学习型乡镇,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全面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而系统思考,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因此,建立学习型乡镇,有利于推进乡镇的工作创新,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创建学习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建学习型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比如体制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据笔者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深刻认识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乡镇的科学内涵认识不到位。笔者对我县38个乡镇进进行了问卷调查,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肤浅地把创建学习型乡镇看成一场“运动”,是做做样子,给上级看的;二是简单地认为建设学习型乡镇就是多读读报纸,多学学文件;三是片面地认为建设学习型乡镇就是多拿文凭,没有高学历以后在机关混不下去。以上种种,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建设学习型乡镇是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领导理论和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殊不知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服务人民。

2、缺乏体制创新

当今社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外乎两种类型,即等级权力控制型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体制,它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但是,政府机关长期实行的是前一种管理体制(等级权力控制型,是一种垂直型组织管理结构),组织运作的惯性很强(有时甚至有些僵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变革压力

虽然近年来我县也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称机构改革),增大了竞争的压力,但作为基层政府的乡镇毕竟不像企业那样,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压力也远远小于企业。因此,自觉创建学习型乡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不太高,且缺乏持续性和连贯性。据笔者对乡镇400个干部的随机调查,认为学习很重要的虽占85%,但能主动、自觉地去学习的仅占21%。

4、缺乏实践经验

追根溯源,学习型组织这一理论主要是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创立的,目前也主要应用在企业界。虽然该理论在国内外不少知名大企业的实践中取得成功,但现在尚未普及开来。尤其是如何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借鉴、应用到乡镇,还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5、缺乏文化阵地

近年来,我县投入了部分资金用于乡镇文化阵地建设,有些乡镇象岩头镇、碧莲镇虽启动了“金海岸工程”,创办了阅览室、电子信息馆等,但是产生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学习的氛围不浓,甚至有些乡镇象溪下乡、岭头乡等至今都没有创办供乡镇干部学习的场所,干部的文化生活相当枯燥、贫乏。

6、缺乏评价标准我们知道,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学习型社会(当然也包括学习型乡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等)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有一个起码的评价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怎样才叫初步建成了学习型乡镇呢?有哪些定性、定量的指标呢?目前都无答案,尚需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拿出一个科学的、全面的、可行的评价标准。

三、创建“学习型乡镇”的主要措施

虽然各乡镇的情况有所不同,创建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都需要把握好一些关键的环节,处理好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保证创建学习型机关沿着既定轨道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1、广泛发动,营造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良好氛围

创建学习型乡镇的首要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机关上下对创建学习型机关重要性及科学内涵的认识。在这方面,我县鲤溪乡党委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其中有一点很值得借鉴,就是他们在一开始就广泛发动,提出并努力做到:以学习为载体,推进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创建竞争型乡镇、创新型乡镇、服务型乡镇。要通过广泛宣传激发乡镇干部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每个干部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从而营造一种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的良好风气。

2、更新观念,切实转换乡镇干部角色

观念决定行动。创建学习型乡镇,需要有学习型领导。领导必须带头转变观念,破除“真理在我手中”的僵化思维,同时,要引导干部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三种新理念:一是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理念。要使每个干部都明白,学习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要将那种为了领导要求而学,转变为为了自我发展而学,为了竞争需要而学,为了兴趣而学,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乡镇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学习、不掌握新的知识和本领,就不具有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知识更新、扩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变被动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为主动自觉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法,将学习转化为创造性的行为,坚持终身学习。三是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念。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将学习融入组织运行,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创新,这样学习,是一个把被动接受客观知识变为主动提高内在素质,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使学习的作用从注重知识的积累向更加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向转变。

3、探索方法,确立一种开放互动的学习形式

(1)确立开放的学习形式,就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乡镇,有知识的传播与创新,要使干部具备“活”的知识观和“活”的信息观。不再是只重视已有的知识、死知识,而是高度重视知识的发展和更新,重视信息时效性、动态性、综合性;不再是单一学,而是广泛地学,不但要学理论,也要学技能;不但要学业务、也要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律、学外语、学电脑;更要学现代科技知识、学市场经济知识、学业务新技术、学管理新理论。使干部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做到既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新知识、新形势、新环境的挑战。

(2)确立互动的学习形式,就是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乡镇内部同外部在学习上充分的互相促进,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的程序,使之相互促进。一是多组织一些新颖的、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易于发动广大干部参与的活动,如演讲、征文、知识问答、技术竞赛、心得交流、“疑点”“热点”争辩等活动。利用小品比赛、歌舞比赛、书法摄影比赛等激发干部的学习创作热情,鼓励干部关注农村、关爱生活、陶冶情操,活跃干部文化生活,形成对学习型乡镇创建的导向、激励和推进作用。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专家、教授请进来,把兄弟单位请进来,虚心走出去求学;三是把干部请上台来讲学习,领导下基层谈体会。四是有机地结合文明建设工作,如:结合“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走访农户、优质服务”、“争创学习标兵”等活动加强学习。

4、搭建平台,推动乡镇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把各科室、群体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乡镇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这个学习载体。乡镇领导班子是整个乡镇的风向标,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是创建学习乡镇的重要环节。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型领导班子,才能对整个学习型乡镇建设起到导向作用,乡镇领导班子都是中心组的成员,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心组学习制度,拓展学习内容,设立“中心发言题库”,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行“1+X”学习模式(它是指一个单位或党组织在举行集中学习会时,改变以往“一人读、众人听”常规做法,采取1人作中心发言,其他人对讲课人的中心发言内容和讲课风格进行讲评的一种学习形式),建成学习型班子;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学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种觉悟、修养、境界和责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学习,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做学习型党员,以此影响广大干部群众,促进学习型乡镇的创建。其次,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培养乡镇干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促进学习型科室的建设,从而形成建设学习型乡镇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再次,开辟学习场所,投入一定资金购置各种实用书籍,建立乡镇图书馆或阅览室,建立“学习角”,这样可以为学习型乡镇建设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培育浓厚的学习风气。

5、健全制度,保证学习型乡镇创建顺利进行

制度带有稳定性、长期性,在各项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独特的作用。在创建学习型乡镇的初期,一定要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包括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学习指导员工作制度、量化考核制度,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学习的执行和落实。第一、制度约束,要对乡镇干部的学习从时间、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行政手段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量化考核,为保证学习活动的落实,要从学习时间、发言内容、讲评效果、调研文章、学习体会、读书笔记、学习指导等方面,确定相应分值,量化考核学习绩效,实行目标管理。第三、激励机制,党委理论中心组要按规定参加考试,乡镇一般干部要实行理论学习考试,考试不合格者要参加补考,连续二次补考不合格者取消驻村干部奖励,对每位干部的学习情况记入档案,年终考核与干部使用、奖金福利、工作绩效挂钩。第四、述学评学,主要是指述学制度、评学制度。述学,即每位乡镇干部每年年终要写好一篇总结,主要阐明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目的、参加培训情况、撰写的学习体会和调研文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等;评学,即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和乡镇干部所驻片村的经济发展、班子建设、社会稳定等的考核结合起来,每年评出若干个学习型科室和学习型干部。第五、学习指导,实行驻村干部学习指导员制度,各学习指导员每月到联系村指导学习不少于1天,有关村里的学习与驻村干部个人考核相挂钩,提高乡村两级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时代的要求、竞争的要求、自我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创建学习型乡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创建学习型乡镇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创建学习型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乡镇领导、各个科室齐心协力,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创建学习型乡镇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底庙镇学习型乡镇建设纪实

底庙镇是县城所在地,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全镇镇域面积384平方公里,辖7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 28709 人。近年来,我镇克难求进,负重赶超,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镇义务教育阶段现有中小学24所,其中初中1所,小学23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综合教育中心1所。

近年来,义兴镇党委、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关于建设“学习型乡镇”重要意义,重点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新村、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工作核心,以壮大支柱产业为抓手,以提升乡风文明为保障,全镇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一个根本,注重两个到位,抓住三个关键,围绕四个基地,发挥五校职能,开展六项培训,实现一个目标。

一个根本:即以富民兴镇为根本,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政府“科教兴县”战略目标的

指导下,以创建“经济强镇、教育大镇、文化名镇”为契机,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企事业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工作思路,围绕树立全镇终身学习理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为“强镇富民”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两个到位即:认识到位、激励机制到位

(一)认识到位。镇党委政府专题研究学习型义兴的创建思路,研讨创建措施。把创建学习型组织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不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由镇长为组长、二级班子成员和各站所长为组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实行目标管理,将完善该工作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单位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鼓励区域内成员不断共同学习,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文化。

(二)激励机制到位。认真制订并出台学习型义兴创建激励政策。一是抓评比激励,定期开展创建工作明星单位和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二是抓经费扶持激励,特别是规定在职机关干部参加在岗学历培训,待毕业后报销全部学费;村(社区)干部参加在岗学历培训,毕业后由镇上解决50%的学费。三是抓考核提拔激励,将各级干部的学习考评情况作为评先选优、晋级升职的重要依据。

三个关键即:宣传发动、制度建设、示范引导

(一)抓宣传发动关键,营造创建氛围。镇政府及时召开了有各村、社区、镇属单位负责人和全体机关干部参加的学习型义兴创建动员大会。针对创建工作实际进行大力动员并就有关工作做了初步安排。各单位都制订出了本单位每阶段的创建工作计划和安排。相继建立了文化学习室、学习专栏、橱窗等学习园地,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抓制度建设关键,规范创建措施。我镇把学习型义兴的创建活动具体细化为创建学习型机关、企业、学校、村、社区等符合实际的创建活动,并制订了相应的创建规划和措施。一是建立了学习责任制。年初都把建设学习型义兴纳入工作目标。二是建立了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及时讨论和解决工作中的热点、难点。三是建立了日常学习档案管理制度。重点采取分层教育的方法,要求做到“五有”:有安排、有考勤、有记录、有心得体会、有专用笔记。四是制订完善考评激励制度。建立了干部职工学习活动考核制,推进了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抓示范引导关键,突出创建效果。一是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活动,有计划的开展党员干部日常学习活动。二是突出机关示范。我镇将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一项牵头工作,主抓学习型机关的建设,并带动村社、家庭全面开展学习型活动。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初步达到“想学巧学,学必所获,获以致用”的效果。三是突出活动载体示范。我镇着力以井玉沟村为创建载体示范。广泛开展“做学习型公民,创学习型社区”载体活动。组织和动员社区居民围绕“充分就业和提升文化品位”,在重要节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了浓厚学习和文化氛围。四个基地:即紫罗区万亩绿色蔬菜基地,联坪区肉牛养殖园区建设,凤台高科技大棚蔬菜园,科举、白珍的肉鸡、蛋鸡养殖区。

这方面我镇工作的主要做法是:发挥,镇综合教育中心,镇昌兴职业技术学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镇、村农技校,镇兴才中学五所职能校,开展六项培训。

一是镇综合教育中心加强与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协作配合。镇政府适时组织专兼职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开展下乡调查,及时了解农民在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需要后,制订全镇性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聘请各方面相关师资按计划实施培训。每年培训达3000多人次。

二是镇昌兴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岗前教育、下岗再就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以劳动力市场和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刺绣、电工等就业准入机制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举办了创业指导、会计从业资格证、农村电工、刺绣、五谷画等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成功协助下岗人员430人实现再就业,指导98人开展创业,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人。

三是利用农科教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以来,我镇充分发挥基地人才培训、项目试验、产品销售等多种功能,更好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服务。利用凤台大棚蔬菜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及天园草业公司、联坪养牛生态养殖场等实体,对农民进行实地操作示范,实例解剖,帮助农民掌握新品技术、种养管理和病虫防治等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支新的农民种养大军,更直观有效地带动农民科技致富。

四是镇、村农技校指导各村、企业针对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岗位培训。根据镇政府年初关于“心系事业、志在富民”农村实用技术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文件精神,组织本校教师深入各村、企业调查研究,在力所能及的方面为他们提供培训指导服务,如制订培训计划,提供技术资料等。

五是以兴才中学为依托,开展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多年来,我镇坚持对初中生进行“绿色证书”教育,每年毕业的每一批学生都能拥有“双证”。坚持做到毕业一批,成功一批,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地方实用人才。

六是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一是用生动活泼、形象易懂的文艺作品,向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二是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利用农闲、民间传统节日和农村集市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三是结合当前各个行政村建立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民读书活动。四是积极开展舞蹈、书画、棋类活动等比赛,活跃农村文化氛围,从不同层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一个目标:即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年以来,按照典型示范、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我镇迅速铺开井玉沟、前南峪等1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建设。

一是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人居环境得以提升。全镇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达到8743.6万元,共硬化街巷161150平方米,绿化47256平方米,美化132850平方米,安装路灯268盏,建小公园5个、医疗室29个、文化室29个、小超市24个、文化广场12个。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红红火火,人民生活丰富多彩。在进一步建设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同时,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围绕人人想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终身好学的教育理念,创新工作目标和工作载体,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第一,协助镇文化中心、各有关村和社区创建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区文化活动;第二,协助各社区建设社区老年学校,开展书法、健身操、扇子舞、太极拳等在社区学校的培训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着力营造全民学习,共建美好家园环境。取得的实效 一年多来,通过狠抓以上工作,我镇建设学习型义兴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础教育普及情况良好,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全镇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了100%; 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9.7%、99.8%。2006以年,全镇投资789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成微机室29个,多媒体教室99个,配备电脑1200台,卫星接收器21套,彩色电视机150台,DVD130台。投入190余万元,购置图书20万册。这些设施配备不仅满足了教学需要而且与各村学习型村组建设形成了资源共享,满足了村民学习提高的需要。

二是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形成。学习已经成为全镇广大群众的热门话题。全镇出现了三多三少的新变化:读书看报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相互交流学习发展本领的多了,闲谈议论无所事事的少了;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的多了,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的少了。学技术、学健身、学知识,促发展、促和谐等已成为城乡群众的一种时尚。

三是学习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镇各村(社区)、各单位新建了图书室、阅览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文化活动室等学习阵地,添置了电脑、投影、DVD等学习设备,学习条件、学习设施不断改善。

四是各具特色的典型层出不穷。通过开展学习型乡镇活动,全镇涌现出学习型机关21个,全镇机关的工作作风焕然一新;学习型村42个,乡风日趋文明;学习型社区4个,职工素质得到了提升;学习型家庭1750个,村民的学习蔚然成风;养殖专业户280个,知识引领,科学养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回顾过去成绩喜人,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义兴镇上下将继续全面贯彻十七大“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精神,在工作中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推进学习型乡镇建设,促进义兴经济全面持续地发展。

篇2: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一、创建学习型乡镇的重要意义

“学习型乡镇”是“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延伸,它体现的是一种组织文化现象。组织文化是特定的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具有的特定价值、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状态具有整体性、广泛渗透性和历史发展性。所谓学习型乡镇,即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征,不但干部勤奋工作,而且更加聪明地工作,从而提高群体智商,使干部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促进乡镇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学习型乡镇中的“学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有其特定涵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乡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乡镇中的各个级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管理决策层,他们决定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穿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乡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团体学习比个体学习更重要,它更符合学习型乡镇的本质要求。与传统机关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乡镇更侧重于依赖机关成员的自主、自觉,依赖于机关内部的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而不是靠权力、靠领导意志、靠行政命令。学习型乡镇能够通过提高学习的能力,及时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创建学习型乡镇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现实的意义。

1、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未来社会,成功者将是那些在竞争中比对手学习得更快的组织和个人。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异常迅猛,科技进步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迅速变化,使知识老化的速度因此大大加快。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急速发展,因此每个人在工作生涯中,必须随时接受最新的教育,人人都必须持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方能获得成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团体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乡镇必须建成学习型乡镇,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2、创建学习型乡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旗帜上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永葆自己的先进性。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它的出现,对当代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乡镇工作人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公共事物的管理者,作为社会中的先进阶层,理应首先掌握和运用这一先进的理论成果,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发挥表率作用,更具体地说,在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列,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我县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而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对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进一步提高执政本领和执政效率提出了迫切要求。而要转变作风,增强本领,提高效率,迫切需要提高机关的整体素质,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否则就会丧失了执政的骨干力量,就无法完成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创建学习型乡镇,正是适应这一形势发展要求,全面提高乡镇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需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而系统思考,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特征。因此,建立学习型乡镇,有利于推进乡镇的工作创新,更好地、更有效地解决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复杂问题。

二、创建学习型乡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建学习型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比如体制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据笔者调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深刻认识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乡镇的科学内涵认识不到位。笔者对我县38个乡镇进进行了问卷调查,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肤浅地把创建学习型乡镇看成一场“运动”,是做做样子,给上级看的;二是

>(2)确立互动的学习形式,就是开放的基础上实现乡镇内部同外部在学习上充分的互相促进,把学习纳入工作和生活的程序,使之相互促进。一是多组织一些新颖的、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易于发动广大干部参与的活动,如演讲、征文、知识问答、技术竞赛、心得交流、“疑点”“热点”争辩等活动。利用小品比赛、歌舞比赛、书法摄影比赛等激发干部的学习创作热情,鼓励干部关注农村、关爱生活、陶冶情操,活跃干部文化生活,形成对学习型乡镇创建的导向、激励和推进作用。二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专家、教授请进来,把兄弟单位请进来,虚心走出去求学;三是把干部请上台来讲学习,领导下基层谈体会。四是有机地结合文明建设工作,如:结合“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走访农户、优质服务”、“争创学习标兵”等活动加强学习。

4、搭建平台,推动乡镇学习不断向纵深发展

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把各科室、群体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乡镇的基础工作。首先,要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这个学习载体。乡镇领导班子是整个乡镇的风向标,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是创建学习乡镇的重要环节。也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型领导班子,才能对整个学习型乡镇建设起到导向作用,乡镇领导班子都是中心组的成员,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心组学习制度,拓展学习内容,设立“中心发言题库”,创新学习方式,积极推行“1+X”学习模式(它是指一个单位或党组织在举行集中学习会时,改变以往“一人读、众人听”常规做法,采取1人作中心发言,其他人对讲课人的中心发言内容和讲课风格进行讲评的一种学习形式),建成学习型班子;领导干部都要把加强学习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种觉悟、修养、境界和责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强学习,争当学习型干部,争做学习型党员,以此影响广大干部群众,促进学习型乡镇的创建。其次,积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培养乡镇干部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促进学习型科室的建设,从而形成建设学习型乡镇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再次,开辟学习场所,投入一定资金购置各种实用书籍,建立乡镇图书馆或阅览室,建立“学习角”,这样可以为学习型乡镇建设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培育浓厚的学习风气。

5、健全制度, 保证学习型乡镇创建顺利进行

制度带有稳定性、长期性,在各项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独特的作用。在创建学习型乡镇的初期,一定要特别重视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包括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学习指导员工作制度、量化考核制度,要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学习的执行和落实。第一、制度约束,要对乡镇干部的学习从时间、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以行政手段保证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量化考核,为保证学习活动的落实,要从学习时间、发言内容、讲评效果、调研文章、学习体会、读书笔记、学习指导等方面,确定相应分值,量化考核学习绩效,实行目标管理。第三、激励机制,党委理论中心组要按规定参加考试,乡镇一般干部要实行理论学习考试,考试不合格者要参加补考,连续二次补考不合格者取消驻村干部奖励,对每位干部的学习情况记入档案,年终考核与干部使用、奖金福利、工作绩效挂钩。第四、述学评学,主要是指述学制度、评学制度。述学,即每位乡镇干部每年年终要写好一篇总结,主要阐明对理论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习目的、参加培训情况、撰写的学习体会和调研文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等;评学,即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和乡镇干部所驻片村的经济发展、班子建设、社会稳定等的考核结合起来,每年评出若干个学习型科室和学习型干部。第五、学习指导,实行驻村干部学习指导员制度,各学习指导员每月到联系村指导学习不少于1天,有关村里的学习与驻村干部个人考核相挂钩,提高乡村两级干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创建学习型乡镇,是时代的要求、竞争的要求、自我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创建学习型乡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创建学习型乡镇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创建学习型乡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乡镇领导、各个科室齐心协力,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创建学习型乡镇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3:关于创建文明高校的若干思考

1 创建文明高校的意义思考

1.1 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的重要举措

高校作为文化、文明的集散地,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

阵地。加强高校文明创建工作, 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的重要举措, 对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的完成, 起着引领和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研究者所说, 思想文化阵地, 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

1.2 是切实繁荣和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

教育作为载体,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

持。而作为教育重要阵地的高校, 更应该积极宣传科学理论, 传播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 弘扬校园正气, 创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为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同的先进文化产品和校园文化理念, 努力使高校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1.3 是不断加强和深化高校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建文明高校, 有利于构建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 有利于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 有利于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使高校真正实现“外树形象, 内强素质”,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 创建文明高校的举措思考

2.1 强化领导, 建立机构, 健全制度

创建文明高校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真正做到有领导, 有规划, 有方案, 有投入。

2.2 加强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高校必须深入贯彻党中央18号文件精神, 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德育工作力度, 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以人为本, 以时俱进, 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3 建设和弘扬优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展示学校形象, 凝聚人心, 提高学校质量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健康、丰富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持久的影响,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树立形象的效果。

2.4 以“文明”意识为统领, 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以创建促文明, 以文明促发展, 高校一定要以争创文明高校为抓手, 以立品牌为动力, 以构建绿色、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为目标, 进一步健全办学功能、改善校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

3 创建文明高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思考

3.1 以“文明”意识为统领促进各项工作, 需入脑入心

创建文明高校, 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 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上至领导, 下至每个师生员工, 形成共识, 积极参与, 让创建文明高校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 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

3.2 不搞形式, 持之以恒, 方能显现实效

创建文明高校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或实现, 不能搞形式, 走过场, 蜻蜓点水, 必须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形成长效机制, 才能确保文明高校的逐步实现。

摘要:文明高校创建是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能有效地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效果。

关键词:创建,文明高校,思考

参考文献

[1]田心铭,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 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9日第2版。

[2]周祥,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以滁州学院为例《, 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李在强, 发挥高等学校优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年06期。

篇4: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在近几年成人教育模式的不断普及下,许多企业开始将员工的培养任务交予成人教育机构完成,由机构通过专业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整体素质,为企业打造更适合岗位需求的企业人员,而这一方案的实施在当前也获得许多微小企业的认可,并在当下形成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提倡微小企业管理层参与成人教育

管理层是管理微小企业人员和运营的重要部门,其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直接影响着企业人员的工作模式,在微小企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从当前微小企业的管理状况来看,管理层大部分工作人员大多处于身兼多职的工作模式,他们在企业中既担任着销售部门的管理,也担任着企业生产环节的管理,每个管理人员的管理过程十分松懈,对部门职责缺乏清晰认识。

为改善这一现象,微小企业可提倡与支持管理层人员加入乡镇成人教育活动,为管理层人员定期安排进修活动;根据微小企业管理层面的工作内容选择成人教育中的行政管理专业,为微小企业管理人员组织本科或专科的进修团队。这样一来,不仅使管理层员工各个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俱进地得到完善,同时提升了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同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员工得到更科学的管理。另外,在进修时间规划上,企业可根据管理层人员的日常时间进行合理定制,避免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培训

乡镇成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群体是社会群体,因此在教学模式上会与普通高校教学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范围也更为广泛。在成人教育中,其教育主体更关注于社会群体的个人职业,因此在教学方向上也主要围绕职业市场。微小企业虽在经济水平及运营模式上和大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但其企业管理和企业结构与任何企业基本相同,且在未来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市场中属于潜力企业之一。但是,在处于各大企业之间的激烈战争环境下,微小企业的发展市场空间还十分渺小,且风险较高,若企业人员存在职业恶习,则会进一步给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使得企业最终走入衰败期。

对此,微小企业在管理日常运营时,需加强对企业人员工作模式的管理和关注,对存在工作恶习现象的员工采取教育培训措施,由企业出面与乡镇成人教育实行合作,对企业人员开展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加强员工道德意识,明确自身责任,根据企业运营方向采取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升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强化企业员工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常规情况下,乡镇成人教育的办理单位是由当地政府为主,其每年会根据当地人员的就业状况开展相应的成人教育活动,并对其完成重重考核和鉴定后再对其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使当地就业率得到有效提升。从微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因运营范围小、公司运营基础低等因素,许多微小企业在发展时出现了工种散、固定员工少、技术能力低等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微小企业可针对各个问题联系成人教育部门,由当地成人教育专业教师亲自进入企业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根据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审核环节存在的问题作出点明,并根据各个问题开设专业课程,着重针对企业运营方向实施案例讲解、技能讲解等,提升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员工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过程。员工作为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角色,不仅需具备良好的工作水平,还需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这是微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乡镇成人教育与微小企业的合作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微小企业的各个问题,并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同时加强员工的技能水平,对微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促进作用。

篇5:关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思考

湖南省龙山县茨岩塘镇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并素有“金叶之乡”之美称。距县城22公里,距州俯所在地吉首220公里,二级公路桑龙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是龙山县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物资集聚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肖克、任弼时等曾经在此工作、战斗过的。近年来,茨岩塘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0万元,财政收入350万元。与此同时,该镇还树立“环境即资源,健康既财富”的理念,把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作为推动全镇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在“生态、绿色、健康”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全镇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茨岩夯实基础。

经过几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所考核的25项指标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为贫困地区创建省级环境优美镇起借鉴作用。

一、强化环境立镇的意识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该镇进入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提高最快、镇村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一个时期,也是环境保护工作量最为繁重但也最富成效的阶段。环保工作实现了由定性管理走向定量管理,由行政命令走向法制约束,从单纯的污染治理走向全面的环境和生态建设的转变,从而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创建“全省环境优美乡镇”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和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必须依赖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镇党委、政府每年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一名镇领导具体分管环保工作。落实相关工作人员和经费,镇直机关职能部门(如农林、水管站、司法等部门)也把环保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到镇直机关、村、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亲自抓、各单位积极配合和各工作组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政领导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反复强调环境既是竞争力,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对内能产生凝聚力、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能增强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全镇上下“保护环境”、“生态建设”的意识普遍增强,“既要生活小康,又要人民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跳跃式发展,更要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成为共识。为了真正把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到实处,该镇党委、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的一系列文件,规范环保行为,实施综合决策、科学决策。

在制订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修编镇总体发展规划等全局性工作中,都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编制文本。认真编制了《茨岩塘镇环境规划》,同时在重大经济决策和重点项目立项、建设、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实行环保“三个一”制度;即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三个制度。努力形成“党政领导、部门分工、环保监管、依法治理、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机制,从而保证了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在思想、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真正落到实处。

2、紧盯目标,全力争创。争创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为使创建工作有效运转,镇党委、政府一是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总组长,镇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二是专门召开了创建动员大会和推进大会,与各有关单位签订了责任状,将各项创建任务分解落实。三是不管镇域区划调整还是领导干部调整,始终坚持创建工作不断线、不脱轨、不放松。五是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多次召开领导小组和专业指导组会议,多次召开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和创建业务分析会,把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六是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镇大型宣传橱窗《创建之窗》多角度高密度宣传创建,采取向学生、居民问卷方式,向全镇人民发放创建公开信,使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明显增强,“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全民创建” 形成共识,营造了人人关心环境保护、个人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打造环境立镇的平台

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始终坚持按照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认真规划,加大投入,努力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使集镇环境得到明显优化,集镇品位得到快速提升。

1、实施形象塑造工程。城镇形象是城镇的名片,也是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的重要内容。该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集镇建设和改造力度。譬如,近年来,该镇先后对各行政村道路进行平整、维护、硬化;对茨岩、半在、凉水、兴溪、兴场、兴湖村铺设草沙路面并进行道路两侧绿化工;,同时 修建了方汉英烈士陵园,并树立起中国工农红军烈士纪念碑;还整修了苏维埃省政府遗址、杨家大屋、姚家大屋兵工厂及军用生产场所。一系列工程的实施,较好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集镇品位,使镇区环境明显出新出亮。

2、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加紧实施绿化美化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及德援项目工程,大搞植树造林,培育绿色景点,几年来共植树造林6000亩。二是把绿化美化作为形象工程来抓,做到道路修到哪里就美化绿化到哪里,开发建设到哪里就美化绿化到哪里,不断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美化的档次和水平。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三是推进城镇绿化建设,打造“绿色城镇”,工程,坚持拆房添绿、治脏变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征地扩绿等多种措施。使镇区做到了花、草、树相互映衬、生机勃勃,净化了集镇空气,美化了镇容镇貌,陶冶了居民情操。镇区人均绿化面积达15.1平方米。四是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目前已形成了10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0亩紧密型原烟基地。五是利用生物能源,到目前为止,投入256万元,共建成沼气池2880口,让农民的农物秸杆、粪便变废为宝,既有利环保,又使居民降低了生活开支,深受居民欢迎。目前全

镇实现了烟尘、噪声达标化,生活污水洁净化,集镇环境卫生化,村镇建设中心化。一系列工程的建设,营造了人和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3、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一是投入20万元对镇区的15所公厕实行改造,内外环境清洁卫生,镇城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98%。二是投入10万元建垃圾场1个、垃圾箱20个,落实环卫员5人,清运车辆2台,实行定时定点收集垃圾制度,公共场所和主要街道实行全天候保洁,随脏随扫,清扫率达100%,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三是投入185万元,实施改水、改厕、改灶三改工程,使广大居民改变了生活陋习,过上了文明生活。与此同时建立了大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以镇爱卫办为总负责,城建、农业、卫生院、防疫站、工商所等部门为责任者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构。

三、强化环境立镇的措施

1、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一是通过实施人饮工程,投入18万元对万福、余家湾等两座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结合农开工程,大力完善水利灌溉渠道,兴建水塔,将干净清澈的自来水引入千家万户。二是实施烟基工程,保证了近万亩烟田和稻田旱涝保收。镇区全部铺设了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服务人口比例达100%,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

2、大力推进绿色、生态、环保产业。一是发展反季无公害蔬菜,大力倡导无毒、有机肥蔬菜种植和蔬菜物理防治病虫方法,主攻白菜、萝卜、辣椒、胡萝卜种植。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原始自然风景,奇山怪石、青山绿水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游客,如望乡台、万福水库、响水洞。引来了县内外游客体闲观光。三是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利用苏维埃省政府旧址和方汉英烈士陵园,打造爱国主义红色旅游基地,这样即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又为打造生态茨岩、绿色茨岩、和谐茨岩而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发展理念。

3、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优美环境不仅要靠大家去创建,而且需要大家去维护,更需要大家珍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对于污染环境浪费资源,我们始终坚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积极鼓励和引导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实行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试行环境质量、环境管理程序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三公开”,让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现权、表达权。注重依靠镇人大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环保工作,会同派出所、工商、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使执法效能得到大大增强。

4、加强污染源面控制。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通过科学施肥、推行低毒高效农药、提高氮肥利用率,较好地减轻了农药、化肥对水环境的污染,遏制了水体富营养化。琴岛公司、兴场蔬菜专业合作社、合盛农资等生产的无公害蔬菜远销长沙红星大市场和马王堆市场。1万亩烤烟桔杆通过无害化处理,成为全镇农民不可多得的燃料。农户还通过沼气池建设,秸秆畜类得到充分利用,全面开展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抓好整治工作,营造优美环境

篇6:关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若干思考

论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家庭美德”和“家庭责任”建设,倡导建立“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这是新时期我党重视家庭建设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创建和谐家庭也正是在新时期崇尚科学发展观和积极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将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寓于各类家庭创建活动中的重要成果和体现。创建和谐家庭,既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这其中还有许多关键性认识尚未完全理清,本文将着力于解决这些认识问题。

论文关键词:家庭责任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家庭美德 男女平等 尊老爱幼 社会风尚

一、从和谐思想的由来看,和谐家庭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类智慧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如中国古代贾谊在《新书·道术》中说“刚柔得道谓之和”,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戴震在《原善下》中说“中和,道义由之出”等。又如西方古代赫拉克利特说“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毕达哥拉斯说“一切都是和谐;和谐是普遍的、一般的、必然的和绝对的”等。归纳起来,古人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2)“和谐”本身并不排斥差异与对立。只有事物内在的差异即事物本质的差异才是和谐的前提,没有差异、没有不同,也就没有和谐。(3)“和谐”不仅仅指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矛盾乃至冲突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4)“和谐”具有广泛的外延,不仅仅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乃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的“和谐社会”概念是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的。后经过了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的完善,已成为一套指导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体系。其中,“和谐家庭”可以说是创建和谐社会在家庭领域的集中体现。从和谐家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密切关系来看,首先,“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及其和谐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没有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其次,“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础,其面貌、家庭关系的状况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面貌。再次,“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家庭和谐可以化解家庭内部的矛盾,避免将家庭的矛盾推向社会以进一步激化矛盾,从而避免因此产生的不稳定。和谐的家庭还可以为家庭成员提供一个舒缓紧张压力、疏导社会矛盾的空间。

从概念上讲,和谐家庭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心理等众多领域。从本质上来讲,建设和谐家庭就是要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民主协商的家庭氛围为主要内容,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社会之间、家庭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新型文明家庭新模式,是新时期“五好文明家庭”等家庭创建活动的延续和深化,并以家庭的和谐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类似“和谐家庭”的提法还有“幸福家庭”等。相比之下,“幸福家庭”更多强调的是主体对家庭生活的舒畅和愉快感受。两者的内在联系在于:“和谐是幸福家庭的精神要素”,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历来是家庭兴旺发达、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只有生活在和谐家庭中的人才是幸福的、快乐的,家庭和谐为家庭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二、从系统的角度看,和谐家庭是家庭系统内各要素间高度耦合的均衡稳定状态

首先,家庭是一个由一系列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一般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组成的,每个系统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互依赖性,每一个要素都以某种方式及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家庭也是“一个由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有序的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存在如下基本特征:(1)“家庭是一个有边界的系统。”这种边界是指将系统、子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它“可以适应家庭成员的变化,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同时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家庭成员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家庭功能”。同时,“家庭的边界必须是半渗透的,以确保它的生存和对社会的适应”。家庭必须适应因其成员的成长或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各种变化,否则就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和谐的状况。(2)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规则(明文的或潜在的)。“家庭规则决定了人类行为的模式,提供互动模式,是建构和维持家庭成员关系的公式”。这些规则包括明文的,如我国提出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规范;也有各种潜在的、不成文的规则,如大人对小孩的权威。“家庭规则可帮助家庭形成次序和稳定,同时允许家中成员在变动的环境中改变,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均衡和稳定”。(3)家庭系统具有一定的恒定作用,或者说家庭是“一个可调节的自稳态系统”。这是指家庭内部协助其内在平衡的持续和动力过程,即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家庭总是会趋向于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当家庭内部的一部分要素发生改变时,另一部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两者共同作用使家庭恢复稳定。这一过程叫做负反馈,通过负反馈使家庭系统功能稳定和自适应”。当然,这种恒定作用具有一定的限定范围;当改变太突然,或超过了系统所能忍受的极限时,就会产生具有对抗性的反应,家庭系统也就无法维持其稳定状态。

其次,家庭系统是一个可以在心理上、生理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可以维护现存的社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来看,“家庭的中心特点也是均衡,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主要功能是重新确立被外界打乱了的和谐均衡状态”。针对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家庭功能缩小论、解体论的观点。如日本学者富永健一就认为,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宗教功能以及亲属相互扶助的功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被众多社会功能执行主体大幅度取代,按照产业化社会“基础社会衰耗法则”,家庭、亲属的结合功能处于解体和缩小的过程中。但即使如此,当前社会的家庭所承担的功能依然是多方面的、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极为重视“家”的我国而言更是如此。总体而言,我国的家庭目前依然承担着一定的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教化和教育的功能、抚养和赡养的类社会保障功能、闲暇生活和情感满足的功能以及其他功能;而且,家庭所承担的许多功能对于个人而言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再次,子系统之间耦合度越高,家庭系统就越稳定与和谐。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的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自然随之出现问题。所以,如果家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就需要加强社会干预以帮助其恢复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之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针对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社会手段,能够消除或减少对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所构成的威胁和伤害,最大限度地保持家庭的稳定,满足家庭成员的利益需要”。夫妻、亲子、兄弟姐妹都是家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也是家庭不和谐现象的主要来源。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在家庭的发展过程当中,夫妻关系不但距离最近,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亲子、兄弟姐妹子系统也对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创建和谐家庭,首先就必须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家庭的和谐才会成为可能。

最后,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乃是协助家庭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策略。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其成员而言始终都是一个生活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显着提高”;“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减少危机的发生”;“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或家庭资源主要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教育程度、学识、技巧、素质、心理健康、自主能力等)、家庭资源(指家庭的凝聚力、适应力、组织、沟通技巧、婚姻关系、家庭功能等)、社区资源(指来自家庭外部的个人、团体、机构组织的资源)”。所以,一旦家庭系统发生不和谐的现象,协助其家庭成员去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将会至关重要。

三、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发展中形成的。

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容易让人误以为“和谐家庭即永恒均衡与稳定的状态”。但其实不然,均衡和稳定的状态只是从一个侧面阐释了和谐家庭的本质。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和谐家庭是一种动态的和谐,是在互动、冲突中形成的。

首先,家庭关系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且家庭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互动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互动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三个阶段组成的过程。家庭成员通过互动建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关系等。因此,家庭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外,家庭不仅承担着满足其成员需要和维持自身稳定的功能,而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冲突。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依其个人的目标和兴趣行动,包括需要、价值观、目标及资源,因此在其日常生活与家人互动中会尽力去满足自己的欲求、利益及追求;但由于资源(爱、注意、权力、金钱等)往往都是有限的,也就难免会出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现象。和谐家庭是斗争和妥协互动的结果;家庭成员要在合理的“度”之内分享各种资源,才有可能实现家庭的和谐共生。除了因资源有限而产生的家庭内部矛盾与冲突,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家庭内部冲突,如因观点不合而产生的争执、因期望与现实差距而产生的抱怨等等。总之,家庭内的冲突会始终存在、不可回避。

其次,对于家庭而言,冲突并不一定是坏事,冲突也有其正面的社会功能。它可以起到类似于“安全阀”的功能,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家庭结构的维持。冲突对于家庭之安全阀的功能在于:在不破坏家庭结构的前提下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出来。具体而言,家庭冲突这种“安全阀”功能主要体现在:(1)“大量的低激烈程度的小型家庭冲突可以释放紧张能量,避免激烈程度高的、破坏力强的冲突的发生,从而对家庭关系起到长期的维持作用”;(2)“家庭冲突可以使冲突各方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情感和行为模式,从而加速彼此适应的过程,促进家庭走向和谐”;(3)“家庭冲突可以尽快暴露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成分,从而避免这些不合理成分沉淀下来最终导致家庭的完全破裂。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冲突的刺激,可以促进家庭成员尽快改善、修正不合理因素,而使得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和改进”。当然,也不能对冲突放任自流甚至故意多制造冲突。要积极冷静地处理家庭中的冲突,重要的不是要完全消除家庭冲突(而且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把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使它不至于成为伤害家人和分裂家庭的力量。

再次,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有助于家庭减少不稳定性与不和谐的发生。一般而言,越是开放的家庭系统,可以更多地容许信息的自由进出,能够在适应外界的同时发展和愿意改变自己;而封闭的系统不允许信息的进出,则会面对适应不良,功能失调等问题。最重要的信息交换方式就是各种形式的沟通。除了语言,表情、动作、声调,甚至文字交流、符号暗示等都是信息交换的重要方式。因此,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从家庭内部看,沟通有利于感受彼此的心意,寻求冲突或紧张的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把冲突和不和谐的消极功能降到最低程度;沟通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比如,“夫妻之间通过沟通,能够彼此了解对方情感和意向,消除误会;良好的沟通还可以缓解紧张烦躁的压力,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使家庭成为快乐的天地,养精蓄锐迎接工作的挑战”。而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或缩小“代沟”,往往与较高的家庭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正相关。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外在系统看,有效的沟通可以化解紧张与矛盾,为家庭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外在环境,这同样会有利于家庭本身的和谐。以邻里关系为例,虽然现代城市的邻里关系已趋于淡化,但是依然无法否认邻里对家庭稳定与和谐的重要作用。俗语说,“安居才能乐业”。要做到“安居”,除居家平安之外,邻里也要和谐平安。如果邻里不和,即使不是“后院起火”,而是“大院起火”,会使人心情不快,难以“乐业”。如果不能“安居”“乐业”,家庭的和谐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最后,从家庭自身的发展来看,家庭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会影响家庭和谐程度。家庭生命周期是研究家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概念源自发展学理论。家庭本无生命,组织家庭的成员赋予它生命。在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是互动的动态系统,不是固定不变,它随时都在改变与调整。“家庭也像个人一样,具有发展性,个人的一生自出生到死亡,大多经过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少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等阶段,而形成一个生命周期。家庭发展也有其周期性的历程,从两人结婚共组家庭开始,到夫妻离异或一方死亡而结束,经历各个不同阶段,构成一个家庭生命周期”。换言之,“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表示的就是家庭从成立开始,经历发展的各个阶段,最终归于消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一般而言,处于相同阶段的家庭,大多历经相似的时间安排或阶段连续性,因而有着相似的情况、待克服的困难及需要完成的阶段任务与特质。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便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与特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对家庭的发展是相当具影响力的。当家庭无法因应当前阶段的特殊需求;或是无法达成此一阶段的任务需求,进而忽略问题而直接跃入下一阶段时,就可能导致家庭停滞不前或延缓下一阶段的成长,严重者可能造成家庭的不和谐甚至瓦解。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和发展的纬度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了重要启示:(1)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2]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若重点的发展任务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或者家庭不能根据阶段之间的转折而相应做出调整,不仅容易遭遇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而且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f3)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也是需要家庭成员加倍投入精力,努力做出适应和调整的关键时期。

四、从外延来看,和谐家庭是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

对于和谐家庭,人们往往仅限于从家庭内部来理解,似乎夫妻关系与代际关系良好就是家庭的和谐,其实这是片面的。从家庭生态理论来看,家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不仅涉及到家庭本身、人类制造的环境(包括道路、开发之土地、都市建筑、人工物质、被污染的水、空气等)、社会一文化环境(包括人类方面即邻里社区,文化方面即语言、法律、规范、文化价值观、模式,社会经济方面等),还包括了自然物理一生物环境(包括气温、气候、水、泥土、矿物质、植物、动物等)。因此,要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家庭,不仅仅是指家庭本身(家庭内部)的和谐,而是一个家庭“同心圆结构”的和谐。这个同心圆结构,包括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四个层次。

首先,家庭成员个体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内核和基础。家庭中的“成员个体”作为家庭这一系统的要素,其本身是否和谐决定了家庭在整体上能否和谐。在家庭中,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出现自身不和谐的状况,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那么整个家庭的平静、和谐就会遭到破坏。个体身心和谐,既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人因素,也取决于各方面的社会因素。在个人因素很多,包括精神追求、需要层次、思维方式、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在社会因素方面,也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睦的家庭关系、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等。总体而言,要创建和谐家庭,必然要求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得失,用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用平和的心态接受差异,从而实现个人的“身心和谐、内外和谐”。

其次,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主要内涵和关键所在。这种家庭系统内部的和谐不仅指家庭成员的关系亲密融洽,还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与忠诚等内涵。美国家庭科学博士约翰·迪凡教授通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7个国家的2.1万多个家庭的调查,总结出了家庭幸福和谐的六大要素,即共享美好时光、彼此欣赏与关爱、积极沟通、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培养共同的爱好和成功处理家庭危机,这对我们理解家庭内部的和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致而言,在家庭系统内部,和谐家庭体现为以情爱为连接纽带、以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营造共同拥有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价值取向,民主平等、团结友善的家庭人际关系,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家庭创业氛围,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的家庭行为规范,科学文明、绿色节俭的家庭生活方式等。简言之,情爱、平等、民主、自由、责任、宽容、进取、科学,是和谐家庭的八大要素,也是每个人需要不断提升的获得幸福的能力和生活品质。在家庭系统内部,夫妻子系统的和谐稳定是最为重要的。夫妻关系是维持家庭的第一纽带,是家庭中最基本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夫妻关系和谐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一的爱情关系”、“相互的责任关系”与“和谐的性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体贴乃是夫妻关系和谐的关键。再者是亲子关系,要改变纯粹以家长或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地位状况;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学会批评,更要会激励和赏识。

再次,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保障。一方面,把“家”的概念放大到社会的范畴,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所以,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社会这一大“家”和谐的重要内涵。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家”的角度来看,家庭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以邻里为例,如果一个家庭和邻里的关系处理不好,那么也就无法对家庭提供一个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环境,进而必然会影响家庭成员自身的和谐以及家庭内部的和谐。所以,家庭成员要在实现自我和谐、家庭和谐的基础上,以德为邻、以情睦邻、以理服邻、以诚助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创建相识相知、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邻里关系。要注意经常串门走访,做到互通信息,互相帮助,有困难互相关心,有病痛凶灾互相看望慰问;在经济上有借有还,讲诚实、信誉;邻里间发生矛盾时,先正己后正人,把矛盾化解到最小程度,达到迎刃而解的目的;对待邻居的老、弱、残、妇、幼,应一视同仁,不歧视,要关心爱护,达到团结、和睦的目的;邻里间忌闲言杂语,互挑毛病;忌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处事公开、公平、公道。

最后,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和物质基础。如果进一步把“家”的概念从社会扩展至自然界,把自然环境当作我们大家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内涵。此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维系”。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创建和谐家庭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创建和谐家庭还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要注意树立科学理财、理性消费的家庭观念;在家庭中普及环保理念和节约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节能、节水、节材、资源回收、生活垃圾分装和废物回收活动;引导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种绿、养绿、护绿活动等。

五、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和谐家庭的创建是要多元化的、多管齐下的。

从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来看,需要警惕如下几个误区:(1)全盘否定和颠覆过去的家庭形态。比如,传统家庭中的“男权主义”、“父权主义”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已经遭到了激烈的批判,现在的一种倾向就是通过彻底地颠覆这些传统来实现和谐家庭的创建。这种颠覆的作用不可置疑,但是需要避免绝对化(如“女权主义”),不值得全面推广,否则将会适得其反。(2)过于理想化的倾向。比如,要求家庭成员没有吵架现象等。这种理想化的标准纯属“为创建而创建”,严重过于脱离实际,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3)标准的单一化。当前我国家庭呈现一种从传统到现代(乃至所谓“后现代”)的连续统状态,在西方社会处于不同时空阶段的家庭形态现在同一时空呈现出来。单身家庭、丁克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隔代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在全社会各占一定的比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和谐家庭,强行推行单一模式显然是不能完全适用的。正是基于这些考虑,在创建和谐家庭的实践中,要注意从现实出发、接纳多元、兼容并陈。

上一篇:农村自办宴席管理下一篇:成长,因方言而精彩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