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2024-07-26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精选6篇)

篇1: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浅析

一、全球经济维持异常低迷的复苏状态。

全球经济活动减弱并进一步失衡,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在结构脆弱性尚未得到解决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在这一年中遭受了一连串的冲击。发达经济体的前景,虽然增长仍将继续,但路途坎坷多舛。新兴市场经济体前景的不确定性再次增加。

二、中国“硬着陆”可能性不大

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没有硬着陆的风险,但从工业增速以及PMI数据等种种迹象显示,经济下行风险仍存在。预计2011年中国经济增幅将达到9%以上,经济增长适度放慢。从增长态势来看,中国经济只是温和回调而非硬着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表明,如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未来5年平均经济增速仍会相当高(8%以上)。

三、通胀将从高位持续缓慢回落

当前中国经济物价总水平从高位逐步回落。三季度三个月份CPI分别为6.5%、6.2%、6.1%,呈高位运行缓慢回落状态。受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调、流动性不断收紧、粮食取得丰收、翘尾因素不断减弱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下行等因素影响,物价继续下行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些长期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对此不可忽视。预计四季度CPI和PPI同比分别为5.2%和5.5%,均较三季度的6.3%和7.2%回落。预计今年全年的通胀水平在5.5%左右,明年全年的通胀水平在3.5%左右。

四、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初见端倪

技术推动型经济增长已经在某些行业显现出来,如设备制造领域,在价格上升远远低于总体价格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其产量增长、盈利和投资增速均大幅超越产业平均水平,体现出明显的技术推动特征。工业盈利拐点初现,预计全年工业盈利增长23%,装备制造业盈利继续超越行业水平。

五、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全面松动

尽管最终很可能出现紧缩货币政策调整的情况,但这不是经济政策和提振市场信心的核心所在,只有面对目前中国经济的症结,如地方投融资平台、铁路投资问题、资源垄断等,进行现代财政制度和公平竞争导向的市场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振市场信心,因此四季度不会出现大范围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今年5月份警示货币政策超调倾向时,北京已阐明货币政策往往加大而不是平滑经济和市场波动。国务院日前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和财税扶持措施,这类针对性的货币政策调整才是及时和必要的。

篇2: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徐策2010-11-26

摘 要: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但由于国内外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仍应以稳定为主,一方面,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在积极推动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积极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引导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经济减速,调控政策,结构调整

一、宏观经济减速趋势有所放缓

进入2010年,宏观经济由刺激政策作用下的快速回升、逐步转向自主稳定增长,经济增长出现预料之内的减速,符合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从8月份数据看,工业增加值出现反弹、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出现回升、三大需求平稳运行,说明当前经济减速的趋势有所放缓,宏观经济运行不断趋于稳定。

(一)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反弹

现阶段,工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月度经济形势分析中,工业经济的走向基本代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走向。2010年以来,我国工业增速一路回落,从年初的20.7%回落到7月份的13.4%。虽然这种回落主要是主动调控(如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经济可能出现大幅减速甚至“二次探底”的担忧。8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工业增速出现了今年以来的首次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下滑后第一次出现反弹。工业增速的回升主要由两大行业带动:一是装备制造业,二是轻工行业。具体而言,受汽车销售好于预期的带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增速从7月份的15.9%回升到8月份的16.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从13.8%回升到14.9%;纺织业增速从11.1%回升至11.6%。

总体而言,从连续3个月的情况来看,工业增速基本是在13%到14%之间波动,工业由年初的较快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态势比较明显。

(二)PMI指数出现回升

宏观经济的重要先行指数也印证了当前经济平稳运行的总体特征。前不久发布的8月份PMI为51.7%,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连续3个月回落后,首度出现回升。同时,汇丰PMI指数亦从上月的49.4%大幅回升2.5个百分点,至51.9%。这是该指数连续4个月回落后的首次回升。

具体到11个分项指数来看,均呈现平稳略升基本态势,显示经济增速回落势头有所放缓。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增加,表明经济增长未来不会出现大幅度回落。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均出现回落。原材料库存连续第4个月下降,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2个月快速下滑,说明制造业去库存的进程仍在继续,而后期去库存压力明显减轻。

购进价格指数大幅提高10.1个百分点,反映了上游通胀压力,但考虑到此次价格上涨受到前期铁矿石涨价的影响,可能不会是持续的,后续仍要关注购进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形成的压力。

(三)三大需求表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

当前,三大需求增速保持了平稳的态势。从投资看,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增速只比前7个月回落了0.1个百分点,呈现高位趋稳的状态。从消费看,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受汽车消费好于预期推动,消费增速比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8月份出口增速为34.4%,增速虽然比上月略有放缓,但好于原本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有可能严重影响出口的预期。投资、消费、出口表现都不错,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速不会再深度回调。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宏观运行虽然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但国内外环境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使宏观调控的难度不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应该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10日表示,由于主权债务问题的持续影响以及金融市场的继续疲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下行风险正在增大。IMF认为,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好于预期,但这种复苏势头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将会暂时放缓。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投资开始显现好转迹象,但就业和个人消费依然疲软。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虽然经济活动依然强劲,但经济增速可能会放缓。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的状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均表现出对“二次探底”的担忧。与此同时,美国和日本还相继提出了“第二轮刺激方案”。这将成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一项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

1.美国为应对严峻的失业问题宣布“第二轮刺激方案”。9月3日美国劳工部宣布,美国经济再次失去5.4万个就业岗位,失业率将从7月份的9.5%上升到9.6%,这意味着美国失业率问题依然严峻。为了应对当前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缓慢曲折的态势,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期提出二次经济刺激方案,该方案包括一项明年支出500亿美元修建公路、铁路及机场跑道的计划和20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

2.日本为避免经济“二次探底”将启动新一轮刺激计划。为应对日元升值及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近期将采取一项规模为9150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以促进就业,拉动消费,应对日元汇率近期飙升造成的经济下行风险;同时,日本政府在新经济刺激计划中还要求日本中央银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强调必要时将采取包括干预汇市等在内的措施阻止日元升值。

3.欧盟央行宣布继续保持利率在最低水平。欧盟尽管也表现出对“二次探底”的担忧,但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无法从财政的角度给予经济过多的支持,欧盟央行表示将利率继续保持最低水平。

(二)通货膨胀预期问题仍需重点关注

8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0.6%,涨幅有所扩大。从

结构上看,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翘尾因素影响1.7个百分点;二是新涨价因素,影响了1.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综合来看,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在新涨价部分占到70%左右。因此,8月份CPI涨幅扩大主要还是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本轮受天气等季节性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由于持续时间较长、与居民生活相关性较大等原因,更容易形成通胀预期,而且当前通货膨胀连续7个月高于2.25%一年期的存款利率,这将使居民资产缩水、购买力下降,还有可能进一步放大资产泡沫。因此,对加息的讨论再度升温。但与此同时,由于当前的物价上涨并非是由于经济总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经济温度趋热的结果,经济自主性复苏动力仍然不足,这就使宏观调控陷入极其复杂的“两难选择”之中。

(三)地方政府突击节能减排造成“人为”供求失衡

当前,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地方政府正推行继今年5月之后更为严厉的“节能减排”风暴。9月开始,广西、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对不符合能耗标准的钢铁生产企业,实施了强制性拉闸限电或提高供电价格的措施。广西不仅对落后产能实行限电,一些节能水平较高的钢厂也准备部分停产。地方政府“铁腕”调控的实施,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大,打破了企业的经营周期,对其调配原材料、铁路等运能造成重大影响。另外,限电限产措施对钢铁行业供给的影响较大,随着“金九银十”季节的到来,很有可能会引起钢价继续上涨。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因此,在短期内通过限电限产的办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旦不限电了,企业又会开工,GDP单位能耗又上去了。经济供求关系受到较大的“人为”冲击,不利于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我国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较小,但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要国家“第二轮刺激政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全面理解和落实已出台的政策

保持宏观政策的基本稳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不能变。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信贷短期措施操作可以逐渐转为“稳操作”,保持流动性均衡增长,防止“小周期下降”演变为“大周期下降”;利率政策短期内不宜调整,以支持经济实现自主复苏;汇率政策应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财政的综合赤字率低,财政收入超常规增长,有能力继续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公共开支增长,重点保障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力度;采取进一步的结构性减税措施,促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2.我国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工作力度不能减。要保障4万亿元投资计划顺利完成、保持鼓励消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稳定鼓励出口增长和份额的政策。

3.积极推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全面理解和落实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要采取清理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的融资平台区别对待,既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又要防止出现大量“半拉子”工程。二是全面理解和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既要抑制不合理需求,又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建设的力度。三是全面理解和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既要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规定,又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机制实现节能减排。

(二)稳定农产品价格,管理好通胀预期

席卷全球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减产是导致当前农产品涨价的首要因素;同时,部分社会资金利用某些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农业工具制造以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农产品价格的监测,提高储备能力,并且适时改革价格管理体制。

(三)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

篇3: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

2011年的中国经济要防止两个倾向。第一是防止经济增长过快或过热。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各地都是多干快跑, 在这时候更要警惕物价上升;第二是防止经济下降。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在2010年四季度出现新开工项目的负增长。这意味着投资在今年乃至以后对经济的拉动力在减弱。出口从去年到今年受到内外夹击。“内”是成本上升, 如原材料、动力能源的上涨以及劳工成本的上升;“外”是人民币的升值, 直接打压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 导致竞争力下降。消费结构升级。中国人在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 人们从衣食向住行的转变。直接的表现就是汽车、房地产行业的壮大。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为9.6, 中国经济4个季度在9.5-9.8之间 (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 , 这说明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北京在全国起到了带头和表率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再追求速度, 中国经济现在已经不是速度问题而是质量和效益的问题。

上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事是物价上涨。我们现在的物价上涨指数6.4-6.5, 是近3年来最高的涨幅。在金砖四国中却是最低的。与自己比, 1994年我们物价的上涨指数是24.1最高, 1988年是18.8, 居第二。那时全国出现抢购风潮。

此轮物价上涨的原因

今年的物价上涨社会反响很大。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条, 第一是结构性特征, 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在6.5的上涨幅度中, 有4.38是食品造成的。也就是说此次推高物价总水平的70%是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这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因此感觉很明显。第二是收入增长幅度慢。我认为收入的增长超过物价的上涨才是经济的常态。因为这事关民生, 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到宏观调控的第一位。第三是我们的农业基础薄弱。因此我建议我们的各级干部要对此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实质性的帮助。总之, 此次物价上涨原因很多, 解决起来也很难, 我们的政府是需要时间来好好疏导, 好好规划。

下一步物价走势

下一步我们要努力实现稳定物价总水平的这一目标。这包含两个物质基础。第一, 农业特别是粮食的年年丰收。尽管今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遇到了种种不利天气, 但是我们的夏粮已经收割, 总产量较之往年没有太大幅度的变化。而秋粮今年来看, 也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有较大的波动。因此, 目前的粮价整体平稳, 库存也充足。第二, 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格局。目前我国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格局总体趋势是供给大于需求。第三, 领导干部责任制的普及。省长米袋子, 市长菜篮子, 只要这些关系民生的问题与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挂钩, 就一定能有显著的成效。第四, 各种宏观调控因素正在逐步发生出应有的作用。

篇4: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要点

推动一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为投资、消费、外贸。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长期居高不下意味着什么?它至少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环境与外部经济环境高度正相关。而目前世界又面临着怎样的情境呢?首先是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虽然对这一点,学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当前美国经济的疲软,则是不存在争议的。一个起因是次贷危机,目前看到的情景,已经远超过最初最悲观的经济观察家的估计。继年初美林、花旗这些世界投行业大佬相继暴出巨亏予世界以极大震惊之后,3月份又暴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因受次贷影响,濒临破产的消息,被大摩以2美元一股廉价收购。作为贝尔斯登的在册“准投资者”,中国的中信证券公司只是由于国内繁琐的监管手续,还没来得及掏出数以亿计的真金白银,贝尔斯登的大窟窿即已暴露,侥幸逃过一劫。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最后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程度,目前没有人能够估计,也没有人敢再估计了。但是次贷危机只是由美国所发出的对世界经济冲击的第一波。目前美国对冲基金等大量杠杆类投资工具又开始发出危险信号,业界估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二波冲击。随着美国次贷和对冲基金等大量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或投机的机构陷入危境,可能出现的是美国大量投资者的破产、企业倒闭、国民失业,业界预计有可能造成对世界经济的第三波冲击,后果不堪设想。在两会结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公开对外表示:对美国经济深感忧虑。中国人向来温和谦让,照顾朋友的面子和情绪,作为总理,如此对一个“外国朋友”的经济表达公开的忧虑,在中国的对外交往历史上,这恐怕还是第一次。可见中国高层对当前美国经济的忧虑之深。而作为接纳了中国对外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其经济的疲软,甚至可能陷入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这意味着中国的很多对外贸易企业,尤其是高度依赖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制造加工企业,如珠三角、长三角的大量中小企业,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而这两大领域,也是目前国内汇聚创业者最多的领域之一,这可能同时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创业、投资环境的恶化,相关人士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全面通胀一触即发

就国内来说,根据从两会传出的消息判断,当前通胀可能已经显著呈现朝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否则,防通货膨胀不可能成为两会的第一大议题,也不可能成为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焦点话题。毋庸讳言,国内通胀发展至今日局面,与中国的某些有关管理当局最初对形势的误判,甚至讳疾忌医,是不无关系的。就在去年7月份,当月公布的CPI已经攀上4%以上的涨幅高度时,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仍旧在中央电视台声明:通货膨胀离我们还远着呢!到去年10月份,CPI连月攀高,而且不见有丝毫可能回落的迹象,国家统计局的相关人士不得不承认通胀的现实,但依旧抛出一个“结构性通胀”的说法。这是一个在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上前所未有的概念,也可算是中国特色之一。而其理由是,虽然CPI连月走高,但PPI仍旧保持相对稳定。作为基础,PPI上不去,CPI再攀高,其程度恐怕也有限。到去年12月,PPI也上来了,全面通胀的事实几乎已毋庸置疑,但有关管理当局却干脆不提通胀了,说法变成了“物价的结构性上涨”。有关管理当局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导致最佳调控时机一失再失,终于导致了今日难以收拾的局面。到今年3月的两会,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不再回避“通货膨胀”的提法,并且将进一步“防通胀”列为今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而“防经济由偏快转过热”已经退居其次。

防通胀贷币政策手段有限

目前来看,有关管理当局防通胀,尤其是要消除人们业已形成的通胀预期的手段十分有限。首先,从货币政策上看,目前可供采用的主要手段有:加息、提高准备金率、汇率调整、发行大额央票回收流动性。加息方面,由于中国采用与美元软挂钩的浮动汇率制,随着美联储为挽救国内资本市场、为国内金融机构债务减压而持续降息,中美利差已经呈现明显倒挂,并且差距不断扩大,为防备国际热钱的冲击,中国有关管理当局已经捉襟见肘,如果再加息,只会吸引国际热钱更加疯狂的涌入,随之而来的只能是国内资产价格的暴涨,使经济呈现更加严重的泡沫化,这是中国所承受不起的。所以,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不断说,国内加息和提高准备金率都还有空间,但实际上,中国再加息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作为调控通胀水平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加息已在政策上被迫退居边缘。

提高准备金率,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准备金率最高可以提升至20%,中国经济还能够承受。但是,却忘记了各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大量国内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银行已经不再是由国家说了算,赚了是国家的,赔了也由国家兜底。现在商业银行除了要向社会、向国家负责,更要向股东负责。国内商业银行目前仍主要靠息差为生,中间业务很小,其他赢利手段基本缺乏。钱都被中央银行收了去,商业银行拿什么来放贷?没有贷款,就没有息差,靠中央银行的那点息差,恐怕连养活自己都不够,何谈回报股东。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已普遍出现了头寸紧缺的局面,而这些商业银行解困的办法就是:东部银行靠从中西部挖资金;靠“紧缩”民营企业的信贷空间挤出资金,再拿去投放给国有企业和政府性投资项目。如此一来,本来就资金紧缺,还需要靠国家政策吃“偏饭”的中西部更加雪上加霜,等于是“劫贫济富”;民营企业的融资途径本来就不多,现在也同样是雪上加霜。所以,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也同样有限。

汇率方面,目前海外有传说,中国有关当局正在“密谋”人民币重估,据说是有一步升值到位的想法,但已遭到中国有关方面明确的否认。一般以为,海外舆论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一些高度“机密”的事情,往往是由海外先捅出来,然后才出口转内销,为国内民众所知。但这一次,事情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还是那个问题,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必须考虑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另外还要考虑高达一万五千亿美元的外储损失。本来美国实行弱势美元政策,就使中国的外储每天都在遭受贬值,被舆论指责为穷中国补贴富美国,人民币的升值,只能使中国手里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变得更加不值钱。再一个问题,还是国际热钱。人民币一步升值到位,热钱套利的目的快速兑现,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套现资金的集体流出,而国家在这方面目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已经有学者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崩溃。有关管理当局大概是不敢冒这个险的。所以,靠人民币升值去抵御通胀,空间也有限。目前来看,只有大额央票还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但这要取决于市场的购买意愿。而市场对大额央票的购买意愿,又取决于资本和资产市场的状况,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状况。只有人们觉得国内股市、楼市彻底不行了,才可能将资金转向购买大额央票,以获取那点可怜的利息。但是政府能让、敢让股市、楼市彻底玩完吗?同样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财政政策不利于防通胀

财政政策方面,美国目前为刺激国内消费采取了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但中国有关当局的减税意愿明显不足。别的不说,国内股市从去年10月中旬以来,短短5个月,迄今已经暴跌了40%以上。国内各方都在呼喊政府救市,要求降低印花税或印花税单边征收,可曾见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加税可以“半夜鸡叫”,降税却需要不断“研究”,明显是在敷衍。另外从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也可以看出国内有关部门在减税问题上的消极态度。所以,这个近期基本是指望不上的。积极的消息是,从两会传出的信息看,今年国家虽然声明仍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但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实行一定程度的财政扩张,以保持经济一定程度的增长,主要是为解决就业问题。从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将实行财政扩张的领域。但某种程度上,这对抑制投资、抑制通胀是个负面消息。

行政手段并不可靠

目前来看,惟一能够依赖的、具有较高可靠性的还是行政手段。以行政手段调控物价,大到对煤电油的限价,小到兰州一碗拉面的价格也进行限制,但这却是与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取向背道而驰的,而且从长期来看,只会造成价格信号的失真,使市场更趋混乱,从而在长期损害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底下”好像也并不都是那么听话,比如近期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众多炼化厂又开始“检修设备”,停工不干了。真实原因却是,国家限价,内外油价倒挂,使炼油变得无钱可赚。俗话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买卖无人干”,国家强制要求别人干赔本买卖,别人当然不愿意干。中石油、中石化去年就来过这么一手,最后结果是迫使国家上调油价,并对两大垄断公司拿出巨额资金,进行财政补贴。目前还有一个困难是,两大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而且同时是海内外几大市场的上市公司,国内对内资股东有办法,对外资股东,恐怕就得掂量掂量。很多人对中石油、中石化在关键时刻中断市场供应,对国家拿出巨额资金对中石油、中石化进行补贴,都颇有微词。岂不知企业固然有企业的困难,国家也有国家的苦衷。虽然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有关当局在最初决策时缺乏通盘考虑的结果,但现在木已成舟,只能承认现实。目前有人提出让国家回购两大公司的股权,将两大公司重新国有化,这一要看国家有没有这样的财力,二还要看相关股东愿意不愿意,恐怕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物价,看来也不完全可靠。现在还只是出现局部“油荒”,国家继续如此“调控”下去,会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电荒”(广东目前已经出现30年来最大的一次电荒)、“煤荒”、甚至“粮荒”,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物资“荒”,未来都是不可知的事情。

篇5: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起到了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经济

我们都知道,如何去看问题,这本身就牵涉到角度的问题,我感觉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需要结合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结合十二五规划期间,我们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第二,离不开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很多政策,我们也在强调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形势不一定接受了,外界怎么变,我们怎么变。现在不是了,中国的因素也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因素了。我变了,世界不变,世界在变,我怎么变。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关系比较复杂了。我们也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完以后,新华社的通稿里,第一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说出来了。这说明中国的作用在加强。反过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互动作用在加强。我们既要判断好世界经济的判断,又要判断好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第三,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要结合在一块。从这三个角度看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一是一些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欧元区经济一季度环比和同比增速分别为0.8% 和

2.5%,但各国分化明显,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二是全球通胀压力加大。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日益突出,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多数国家物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突出

问题。巴西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 ;印度6 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上涨9.4%。发达国家的通胀风险也明显上升。美国5、6 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均上涨3.6%,连续两个月保持在2008 年11 月以来最高值;欧元区7 月份通胀率为2.5%,连续8 个月超过欧洲央行2% 的目标上限。三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都明显上升,最高时分别达到10.2%、10.1% 和5.7%,目前虽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于危机前平均水平。四是政府债务风险继续积聚。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风险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最近,标准普尔在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近4 个月后,从A A A 级下调为A A +,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主要股指大幅波动,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明显回落,黄金等避险产品价格再创新高。受美欧等国经济、社会等因素制约,主权债务问题在短期内很难缓解,这将明显拖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

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矛盾也不少。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较快上涨交织在一起,使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价僵持不下、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一些中小企业受多重因素挤压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有所反弹;出口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

其次,各方面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非常关注。客观地说,这是一个老问题、老现象。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 年,到1996 年全国所有省级政府和绝大多数市县级政府都举借了债务。今年3 月至5 月,根据国务院部署,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摸清了情况,已向全国人大报告并向社会公开。2010 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2 万亿元,其中有51.15% 共计5.48 万亿元是2008 年及以前举借和用于续建2008 年以前开工项的。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加,主要是用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两次金融危机中都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举借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要抓紧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实施全口径监管,严格控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有效化解风险。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遵循商业化原则,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和还款来源。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承诺行为。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机构要抓紧研究,进一步提出具体解决办法,提高透明度和资金使用绩效,强化财经纪律,增强公众信心。

目前,中国经济有没有问题呢?大概今年从长期来看,中国结构性问题、体制性问题,结合在一块,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结合在一块,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结合在一起,中长期的问题要解决了,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很多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包括收入分配,但是我们应看到,中长期里面,体制结构问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这七个大的结构问题,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在七个大结构问题里,我认为解决比较好的是区域结构。产业结构这几年有所进展,但是进展不大。毕竟产业结

构依赖于需求结构,而后者又依赖于收入结构。

现在经济方面其实有如下几个中长期性的问题:第一,膨胀压力在加大。只要美国一直在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很难免受影响,因为其实中国的一部分政策是要依据世界经济形势做出的,就比如人民币汇率和利率问题就相当复杂。第二个问题,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一方面房地产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高端产业链,中国政府不希望其发展萎缩,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不能任由房价过快上涨,否则有社会稳定风险。第三个问题,节能减排难度在加大,由于实施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死灰复燃,这样对于倡导低碳经济的中国是不利的。

我们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有一个基调,把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还继续强调要把处理好三个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通胀预期的关系。

在过去这段时间内中国的CPI和整体通胀都偏高,但这是因为周期性的原因,我们认为不存在CPI中轴提高长期存在的问题。即使中国潜在增长能力下降,中国政府能做出也会做出选择,接受更低的增长,而不是把增长的实际水平持续保持在潜在增长水平以上。那种情况下我们会得到的通货膨胀不是高一点而稳定的通货膨胀,而是不断加速的通货膨胀,这种结果是政府不能接受的。

关于怎么应对当前的复杂经济形势?针对这种情况,今年宏观调控的很多政策,经济界也好、理论界都在探讨,政府更多采取了行政手段。我个人也认为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可能行政手段有时候比经济手段更管用一点。应对房地产的一些政策等等,大部分行政手段用的比较多。最近社会上有一些说法:中国今年以来应对房地产的政策失败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今年以来中国在房

地产的调控里,取得的成效是 非常大的。判断房地产的成效有两个指标,第一房地产的价格,基本上我认为是稳定住了。尽管9月份以后,环比又有所上升,部分城市的房价有所抬头,但是没有房地产宏观调控,可以想像在流动性这么宽松的情况下,房价上升是不可控制的。第二,在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房地产的投资速度下来了,保持很快的增长。这对未来一年到一年半的房地产供给,特别是商品房的供给,打下了基础。预示着未来房价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这是我们讲的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篇6: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工业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形势向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货币信贷平稳回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说明,中央关于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和部署是正确的、有成效的。我们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失业率仍然处于高位,一些国家财政赤字高企,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然没有消除;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两个变数。一是西亚、北非政局动荡,推动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成双重冲击;二是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短期内将严重影响日本经济,不可避免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除了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等长期存在的问题外,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没有明显缓解,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准备,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二、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宏观调控必须坚持的方向,关键是要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今年以来,我们已经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一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银行体系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二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购规模较大,仍存在对冲流动性压力。三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因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是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同时,要着力优化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合理调节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比例,防止短贷长用、挤占流动资金,造成企业营运资金紧张。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二是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增长速度和就业都处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是第一位的。当然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

三、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是最为紧迫的任务。去年以来,我国通胀预期压力一直在加大,特别是四季度后物价上涨较快,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对通胀问题,中央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09年第四季度,我们就提出把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去年我们及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保持了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一季度情况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这一轮物价上涨原因比较复杂,许多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加剧趋势,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一是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在加大。受全球流动性充裕、美元走软、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灾害的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目前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原油期货价格攀升至两年半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在全球流动性宽松、投机活跃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金融化特性增强,价格并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能源、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向下游传导的压力加大。二是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三是要素成本涨幅加大。今年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仍然处于可控区间。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翘尾因素比新涨价因素影响要大一些,新涨价因素中也主要是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总的来说还是一种结构性上涨。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稳定物价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我们要增强做好价格工作的信心。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做出了全面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能有丝毫懈怠。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和粮食生产。要全力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强化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加强春播科技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种足种好春播作物,突出抓好早稻等粮食生产,搞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加强春季农业生产的各项保障,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保障春耕备耕物资充足供应,努力夺取夏季粮油丰收。全面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把中央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继续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市场供应。二是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给物价上涨提供货币条件。三是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要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努力稳定市场预期。[!--empirenews.page--]

四、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不合理需求得到一定抑制,市场出现了一些降温迹象。这说明,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是正确的。也要看到,当前市场仍处于相持阶段,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总的调控效果还有待巩固和加强。

房地产市场调控,除了抑制不合理需求外,还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一方面,要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全国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央财政为此拿出1030亿元,但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够的。各级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切实加大投入,并优先保证用地供应。要抓紧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配置、运营、退出等管理制度,避免寻租和暗箱操作,促进这一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的土地投放,督促开发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保证住房建设进度,如期推出全部房源并明码标价上市销售,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是保持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和价格基本合理,并始终严格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要切实做到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合理衔接,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统筹兼顾,避免顾此失彼。

房地产调控要真正见到成效,关键要抓落实。目前市场正在观望,如果政策不能真正得到贯彻,流于形式,就很难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很难引导开发商合理定价,老百姓也很难建立起信心,我们的调控就会功亏一篑,最终,政府就会失信于民。各级政府都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强化责任,确保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分解落实情况,以及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计划等安排公之于众,以便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督察。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

五、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表明我国对外贸易已经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步入正常发展轨道。一季度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10.2亿美元的逆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大宗商品进口价格飙升,导致进口金额大幅增加。当然,这种因贸易条件恶化所带来的顺差减少,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从目前情况看,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外部市场总体上趋于好转,企业订单有所增加。但是进出口形势依然复杂,影响出口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特别是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持续大幅上涨,将不同程度挤占外贸企业利润,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更大。

在进出口趋于平衡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放在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和优化进出口结构上来。一方面,要保持外贸政策的基本稳定,继续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行之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扩大出口的带动作用,特别注重改善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条件,为对外贸易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发展研发设计、自主品牌和境外营销渠道,争创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走出去”是一项长期战略,要继续积极推进,同时要注重防范风险、提高效益。

六、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上一篇:元旦跨年联欢文艺晚会主持词下一篇:梦的启发神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