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县总体规划

2024-07-27

东山县总体规划(共6篇)

篇1:东山县总体规划

漳州市东山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

为科学配置各类医疗机构,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全县人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根据《中央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漳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医疗资源现状

东山县共辖2区7镇,总面积248.34平方公里,拥有人口数21.4万人,城市人口数11.23万人,农村人口10.17万人。

截止2010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机构设备配置和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为:

(一)医疗机构

1.数量和类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71家。其中,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所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乡镇卫生院5所,门诊部2所、诊所17所、村卫生所(室)142所。

2.级别:全县医疗机构中有二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中医院1所、妇幼保健所1所、民营综合门诊部2所和个休诊所17家。

(二)床位数

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总数为480张,其中综合医院250张,中医院150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共有80张。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2.24张(省平均2.76张,全国平均

2.83张)。

(三)人员

全县医疗机构有卫技人员(含乡村医生)69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6人(全省平均3.45人,全国平均3.80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含助理)医师1.56人(全省平均1.45人,全国平均1.57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2人(全省平均1.19人,全国平均1.25人)。

(四)医疗设备

全县共有CT等价值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202台件。

(五)医疗服务利用

全县2010年卫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县县级医疗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数47.82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医院诊疗人次32.48万),入院病人总数为1.60万人次(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人数为1.27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知识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将树立“健康消费”的观念,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将成为一个新的医疗保健服务对象群体;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医疗服务既要保障基本医疗,又要满足特殊医疗需求;重大传染病仍在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治不能有丝毫放松,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的医疗救治水平亟待提高;受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仍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要求尽快建立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体系;口腔保健和口腔疾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儿童和妇女保健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保障,应受到高度重视。

(一)医疗服务供需状况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也将逐年提高,加上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我县在医疗服务供需方面仍然存在总体明显不足的现状。

(二)医疗事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最近1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基本建立起了三级医疗保健网,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技术人员队伍逐步健全,医院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得到改善,居民就医环境得到优化。但是,通过对我县卫生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我县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农村大多数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医疗条件差,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城镇地区大医院的分布相对集中,而新开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医疗机构较少,影响居民就医。

2.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有待提高。大部分高级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县城,镇一级医疗机构人员素质较低,且普遍缺乏。全县医护比例倒置,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有待加强,未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不强。

4.医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有待强化,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还需要提高。

(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随着东山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群众对医疗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长,现有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卫生资源总量的扩增将会是我县在今后医疗机构发展规划的必然要求。

三、医疗机构设置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一)公平性原则

从东山县医疗资源供需实际出发,面向全人群,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合理调控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保证全体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整体效益原则

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我县卫生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建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互相协调和有序竞争的医疗服务体系,局部服从全局,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建立健康有序的医疗服务秩序。

(三)可及性原则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易于群众得到服务。

(四)分级医疗原则

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做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急危重症和疑难病在县级及以上医院诊疗。

(五)公有制主导原则

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原则。

(六)整体效益原则

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东山县区域卫生规划,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考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医疗机构设置应适度超前。

(七)中西医并重原则

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四、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一)总体目标

1.以居民的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地向全体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通过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将各种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的医疗机构纳入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实行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2.通过规划使我县各级医疗机构的设置做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功能到位,以利于发挥整体功能。建立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室)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诊所等为补充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院、护理站、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进急性病院或院内急性病部的发展。

4.建立健全急救医疗业务体系。加强医院急诊科(室)建设,合理布局,缩短业务半径,形成急救业务网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应急能力。

5.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业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院建设,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二)医疗机构设置与发展规划

根据《漳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的要求,结合我县卫生资源现状和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预测,到2015年,我县医疗机构数量、床位和人员发展指标控制如下:

1.必需床位数

到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床位数530张,每千人口2.47张,接近2007年全国人均床位平均值(每千人口2.6张),到2015年,全县医院机构床位数640张,每千人口3.0张,达到同期全国人均床位数的平均值。

2.必需医师数

到2011年全县医生(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人数308人,每千人口1.44人;到2015年,全县医生人数达到342人,每千人口1.6人,与当年全国人均医生数平均值基本持平。其中中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占医师数比例不低于20%,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师比例不低于50%。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医师数比例不低于1:0.3。

3.必需护士数

到2011年,全县执业护士人数244人,每千人口1.14人;到2015年,全县执业护士人数291人,每千人口1.36人,与当年全国人均执业护士数的平均值持平。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护士数比例不低于1:0.4。

4.乡村医生数

由于我县乡村医生总数已基本能够满足农村基层基础医疗保健需要,到2015年,乡村医生数量控制在250人以内。重点加强无学历人员的中等医生水平学历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工作,到2015年力争全县乡村医生40%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三)医疗机构的设置

1.综合医院

二级综合医院:设置二级综合医院1所,为东山县医院,床位数为400张。

民营综合医院:至2015年我县民营综合医院的设置控制在2家以内。

2.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设置二级中医院1所,为东山县中医院,规划期内床位数控制在150张。

3.妇幼保健院(所)

按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完善东山县妇幼保健所的功能与职责、人员配备与

管理、制度建设。不再新设妇幼保健院(所)。

4.专科医院

精神病医院:县级可以设置1所床位在20~70张的一级精神病医院。

妇产医院:县级可设置1所床位在50~200张的二级妇产医院。

其他专科医院:县级可以设置不同类别一级或二级专科医院1所。

5.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各镇原则上只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人口在0.6—1.2万人设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社区居委会不再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6.门诊部

规划期内我县可在原有2家门诊部的基础上新设置1家。

7.诊所

个体诊所按1家/3000人口数为标准设置,2011年可增设至30家,2015年可增设至50家。

8.村卫生所(室)

各行政村原则上设置一个卫生所(室),人口数超过1000人的行政村每增加1000人口可增设1个卫生室。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

9.医务所室

员工总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厂矿企事业单位、100张床位的托老、养老机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内部服务的医务室。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内设医疗机构按照卫生部和教育部相关规范予以设置。

(四)医疗技术配置

县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向本县区域内提供综合性医疗服务,具备一定危重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承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等任务。以提供第一类医疗技术服务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卫生院负责向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并承担对村卫生所(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门诊部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不设病床(产床),不开展技术复杂、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医疗服务。

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不设病床(产床),只开设简单的,风险较低的医疗服务。

村卫生所(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

(五)医疗设备的配置

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根据《福建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合理配置大型医疗设备,鼓励共享共建,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五、政策和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卫生财政保障体系,落实财政投入政策。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对发展基本医疗服务负有重要责任。政府一方面要通过规范医疗市场来鼓励各级医院在不同层面开展竞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的调节,保护弱势人群,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来改善公平性。

县财政要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卫生财政保障体系,落实对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助政策,支持医疗机构履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县财政对卫生

经费投入的比例应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原则上应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县政府新增的卫生投入经费,应向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疾病防治领域倾斜。

(二)进一步改革医疗服务运行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强化卫生全行业管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和法规,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和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与任务。按社会需求控制和调整机构规模,规定服务内容,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引导病人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就医理念,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在控制卫生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医,形成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态势。社会组织或个人可以采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作为投资或捐资,单独或联合举办社会公益型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严格规范与审核,并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三)科学规划,宏观调控,按“总量控制,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把好医疗机构准入关。

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下,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促进现有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一方面采用鼓励政策,引导资源向社区、农村和基层机构流动;另一方面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卫生资源布局合理,提高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和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通过设定准入标准,引导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缺乏地区设立民营医疗机构。对医疗资源的增量部分,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设置要适宜,业务结构要合理,项目的审批要严格。在增量资源的配置上,要优先考虑基本医疗服务,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篇2:东山县总体规划

为了遏制畜禽养殖业污染不断加重的趋势,促进全县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的污染。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意见》和《东山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我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规划。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环保并举,实现科学规划、区域布局、总量控制,有序发展生态畜牧业,治理污染,促进畜牧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县畜禽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合理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全面禁止在禁养区、禁建区内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2015年底禁建区内畜禽养殖规模得到控制,禁建区、可养区畜禽养殖场污染达标排放,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畜禽养殖污染恶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禁建区、可养区要制定完善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发展养殖小区,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实行种养结合、雨污分流、清洁生产、干湿分离,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改进与污染治理。

初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态势,促进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实行属地管理,确保污染治理规划落实到位。

1.实行属地管理。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在县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实施,实行属地管理,各镇政府对辖区内养殖场污染治理规划执行负总责,做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所的拆除和禁建区、可养区养殖污染的整治工作,要相应成立畜禽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重点村主干为成员,具体负责落实,并研究制定规划执行的有效措施和长效机制,增加对养殖污染治理规划执行落实所需经费的投入,加强定期检查督促,牵头组织联合执法,确保辖区内养殖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

2.强化联合执法。以属地管理为原则,由政府组织建设规划、环保、国土资源、林业、水务、农业等部门,开展养殖业污染整治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对禁养区内限期关闭的养殖场和禁建区内到期治理不达标规模养殖场以及违法抢建的养殖场,要坚决予以强制拆除,确保养殖污染治理规划的实施。

(二)完善畜禽养殖污染监督管理体制。

1.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已建、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或者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单位、个人,应当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人应持有相关证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入运营的同时予以落实。项目建成试运行3个月后,应向批准建设的环保部门申请验收。环保部门在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竣工验收时,其验收内容应包括畜禽废渣综合利用措施的落实情况。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应实现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的隔离,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和畜禽尸体焚烧炉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区、生活管理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在场区内外设置的污水收集输送系统,不得采取明沟布设。畜禽养殖场应采取干法清粪工艺,采取有效措施将粪及时、单独清出,不可与尿、污水混合排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现日产日清。

2.现有各类畜禽养殖场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排放污染物必须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要求,对不能达标的畜禽养殖场,由县政府对其实施限期治理。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在2015年底之前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被列入限期治理的养殖场要

会同当地环保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计划,并接受上级环保部门对其提交的限期治理方案的审查,定期报告实施情况。提交的限期治理方案中,必须包括畜禽废渣的综合利用措施。畜禽养殖场治理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养殖场必须设置畜禽废渣储存设施和场所,对储存场所地面采取硬化等措施,防止畜禽废渣渗漏、散落、溢流、恶臭气味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要坚持减量化原则,做到“清污分流、粪尿干湿分离”。用于直接还田的畜禽粪便,应当经处理达到规定的无害化标准,防止病菌传染。禁止向水体排泄、倾倒畜禽废渣。鼓励畜禽养殖场将畜禽粪便、污水生态还田,或者用以生产沼气、有机肥料等物质。畜禽养殖场按照规范实施畜禽粪便还田,视作达标排放;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经无害化处理后尽量充分还田,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水经治理后排放,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

3.加强分散养殖的环境管理。近年来,我县畜禽养殖业发展很快,但其中属分散化养殖的还占很大比重。因此,各镇要在鼓励本地区养殖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分散养殖在发展中实现“三个转移”,即通过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来实现由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转移;引导养殖户将生产基地逐步由村内向村外转移;引导分散养殖逐步向集约化养殖小区转移。促进养殖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实现分散养殖污染集中治理。

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根据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镇政府为主体和责任单位,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列为镇政府考核的主要内容。

(二)建立联系会议和定期通报制度。

各镇要根据畜禽污染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对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建立例会制度,并进行日常巡查和定期督查,并按上级规定要求将整治进展书面上报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办公室,同时上报县农业局。县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办公室将定期通报整治情况。

(三)实行联合审批制度,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

1.实行联合审批制度。在禁养区以外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由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联合审批。从2011年9月21日《东山县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实施后,畜禽养殖场不论养殖规模大小,一律实行先批后建,有关部门要严把项目审批关,杜绝未经审批新建、扩建、改建畜禽养殖场。

2.部门主要职责。国土资源、林业部门:负责审核新建、扩建、改建的养殖场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是否在禁养区、禁建区范围内。并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违法占地,未批新建、扩建、改建的畜禽养殖场。环保部门: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及对环保“三同时”进行监督。作为环境保护执法主体的县环保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监督监测。对违法超标排污的责令限期治理,并处罚款;逾期未完成任务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农业部门:负责养殖区域的划分、指导规模养殖场的合理布局。科学界定各区域养殖量,控制养殖总量。指导生态养殖技术以及养殖场绿化。督促各镇做好污染整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污染治理联合执法工作。积极做好经批准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的技术指导和设施建设工作。实行农村能源工程与养殖户治污工程相结合。加强畜禽养殖补助资金的把关,不得向列入禁养区和禁建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户提供资金补助。

3.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各镇、村、居委会及环保、国土资源、建设规划、林业、农业等部门要从土地流转、租用借用、违章搭建等环节着手,加以严格控制,坚决杜绝新增养殖污染源,发现新增一处,及时处理一处,确保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治旧控新,疏堵结合,从源头上防止和减少畜禽养殖污染。防止畜禽养殖场在禁养区内无序转移,防止抢建、偷建畜禽舍的行为。凡未经批准擅自搭建畜禽舍的一经发现,由镇政府组织力量立即拆除,并不予补偿。

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做好转产转业。

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深入探讨畜牧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逐步淘汰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畜禽散养户,将困难群众全部列入低保,并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转向食蔬菜、芦笋、水果种植及加工、名贵树种植等其他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二)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各镇要根据我县沿海区域特点,突出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建设,遵循污染物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因地制宜地示范推广生猪养殖四种模式:“猪—沼—果(草、林、菜、果等)生态型”、“达标排放”和“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等模式、试点推广生物发酵垫料床零排放模式。特别是“漏缝地面—免冲洗—减排放”模式,经实践应用效果好,应予以重点推广。

(三)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

深入开展畜禽养殖生态环境教育,分级、分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开辟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有效渠道,为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

篇3:东山县总体规划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 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传统村落是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村落文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 反映了村落的建筑空间与环境结构。因此,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成为我国多层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实践途径。

以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福建省东山县梧龙村为例, 通过对梧龙村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基因的调查与分析, 指出梧龙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文化景观视角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策略, 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 梧龙村地理与文化特征

2.1 梧龙村地理特征

梧龙村位于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东面,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 (1404年) , 是林氏族人聚居的古村落。梧龙村现状总用地102.64hm2, 东邻庙后山, 西接庙山、虎山, 北靠鞍山, 南有面前山, 自西往南一条河渠呈半包围式环绕村落, 其地理形胜是理想的居住场所 (图1) 。

2.2 梧龙村文化特征

梧龙村遗存至今物质文化遗产有自明至清的祠堂、宫庙、城门及民居建筑, 融合了明清两朝代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每年农历二月十五 (春祭) 、农历八月十五 (秋祭) 进行的祭祖、扛酒、营安等民俗文化活动项目。梧龙村落的文化景观可归纳为由物质与非物质两大系统 (图2) 。

3 传统村落保护重要性与必要性

3.1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人口转移与城市扩张, 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消逝的厄运, 地域文化失语、生态环境退化、空间形式无根等问题正在蔓延。然而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传统文化这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涵, 两者相辅相成。保护好传统村落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 而传统文化的发扬则能使传统村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梧龙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通过举办祭祀、扛酒、营安等富有传统节日、礼仪风俗等宗族传承的民俗文化活动, 使得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就获得一个活态的展示空间与传承环境 (图3) 。同时, 达到强化“林氏”宗族的传承和延续, 以及对林氏名人及其事迹在梧龙村的宣传和传播, 扩大“林氏”传统文化影响范围, 也使梧龙村传统村落的文化精髓得传承以保护。[1]

3.2 文化景观的提升核心在于保护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包括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等传统建筑形态和有历史积淀的村落肌理格局, 也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形态。文化景观是传统村落的核心, 文化景观的传承决定了传统村落的延续。梧龙村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 强调原有的山水空间格局、传统街巷及村落空间肌理, 以及传统建筑的布局和院落空间内涵 (图4) 。同时, 强化了梧龙庙、林氏家庙、竹林寺、宅美祖词等以祭祀活动而展开的多元民俗文化活动内容。保护现存较完好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适度恢复部分尚存历史依据的已消失的文化空间, 进一步维护传统民居街巷的建筑空间肌理, 保持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延续。[2]

4 梧龙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4.1 本体保护与文化再造

传统村落最有效的保护策略是整体保护与本体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就是对现状村落街巷肌理历史建筑和特色景观, 提炼本地乡土文化特质, 使非物质文化借助有形物质外壳得以延续。本体保护就是对宗教建筑、祠堂等公共性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 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用传统工艺来修复, 使其保持村落精神文明的延续性 (图5) 。在本体保护基础上, 以挖掘原有“宗教建筑”为主题, 对传统“宗教建筑”进行清洁与修缮, 并植入本土宗教展示功能, 使传统建筑的本体保护与民俗文化的再造得到提升。

4.2 整体开发与业态植入

传统村落的整体开发, 必须保持原村落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但不能一概地修复重建, 重点在于能让人们在原有的建筑空间与习俗文化中都感受到历史的辉煌。要从设施改造入手, 进行综合治理, 使传统村落与周边生态环境和乡村建设协调发展;传统村落的业态植入, 要适度对传统民居的功能置换, 植入民宿等商业功能, 更能让人们领略到原有的建筑使用韵味。以“民宿乐园”规划主题, 对传统民居的功能“置换植入民宿、文创、展示功能, 提升价值品质” (图6) 。以传统民居提升为艺术展览馆为主题, 通过引入文化气息结合古村落特有的人文底蕴, 提升古村落的品牌价值 (图7) 。通过修复清理传统民居, 打造不同类型的特色民宿, 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以突出古村落生活特色, 让游客感受淳朴的乡土生活气息。

4.3 分类保护及分级管理

传统村落的分类保护, 应根据现状建筑的质量、风貌、建设年代以及位置等各种相关因素, 综合评估分出轻度整治、中度整治、重度整治与拆除整治等四类传统建筑, 并结合规划导向, 对村庄建筑分类整治 (图8) 。尤其对一些古建筑木雕、门楣窗花、斗拱等建筑构件被破坏, 檐皮、梁坊、屋柱等存在一定的风化腐朽, 急需采取保护性修缮措施;传统村落的分级管理, 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社会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新机制, 给予产权者政策, 在规划管理下, 政府引导村民自我更新, 自主修葺危破传统民居。要建立起村民自发保护的机制, 激发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让村民意识到他们既是古村落及其文化的拥有者, 又是保护古村落的主体。要传授村民对旧民居的保护知识和方法, 帮助他们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维护, 珍惜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核心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做到尊重村民利益执行保护的策略与实施, 鼓励并引导村民在原址生产生活, 避免不必要的人口疏散及民居空置。[3]

5 结语

福建省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共三批) 有125个, 每个村落都有其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特征, 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也代表着福建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所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真实的记录了传统民居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 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和乡愁记忆。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发展, 对于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乡村魅力, 建设美丽乡村, 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摘要:以福建省东山县梧龙传统村落为实证, 通过对梧龙村落自然条件与历史文化遗存的调查与分析, 以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总结, 指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策略, 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及其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规划策略,东山村,梧龙村

参考文献

[1]赵鸿炜.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以东源村为例[J].院校风采, 2014 (02) :141~142.

[2]吴斐琼, 周珂.最少干预的规划~以村落文化景观的角度来实践村庄规划[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 (01) :44~49.

篇4:营山县湿地规划浅谈

关键词 湿地;背景;规划;营山县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49

1 营山县湿地现状

营山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9′15″~106°33′49″,北纬31°09′41″~31°12′30″。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湖泊湿地居多。近年来,营山县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使湿地及其周边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威胁不断加重,水体部分呈现比较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让本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面临生存危机。为此,营山县建立了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望龙湖省级湿地公园和营山北门河湿地公园。这些湿地公园的建立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2 营山县湿地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需要,结合营山县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特色,营山县林业局通过对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望龙湖省级湿地公园和营山北门河湿地公园规划,保证了营山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保护规划

营山县林业局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全面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1]。采取防渗、疏浚等手段,改善望龙湖、清水湖湖区基底环境,提高积水、输水效率,减少水量损失。选择适生的乡土树种,有效控制和治理水面污染。选择非石质水陆交界区域,规划实施2 km岸区生态治理,种植适生草本植物,方格状种植,构建水生植被生态屏障,有效地保护望龙湖和清水湖水资源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建立完善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设施,健全湿地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在湿地公园内全面禁止一些对湿地环境有破坏的行为,切实保护湿地动物资源。

2.2 恢复规划

根据实际情况,县林业局在湿地公园恢复重建中,对清水湖湿地公园及望龙湖湿地公园生长不良、景观及生态价值欠佳的植被区域进行修复及改造,提高其观赏效果。在这些湿地公园水鸟主要的栖息地点,选择湿地环境遭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恢复改造,规划恢复重建4 hm2,通过小生境改造和重建,扩大草滩地、草本沼泽及浅水域等水鸟栖息活动区域,有针对性地种植水鸟喜食、爱栖的植物种类,改善水鸟栖息地环境,增加水鸟的觅食、栖息范围,恢复和提高湿地公园内水鸟的多样性。通过在不同树丛、灌丛和草丛放置人工鸟巢,设置食物投放点,吸引各种鸟类来此栖息,恢复和提高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的多样性。规划建设人工鸟巢100个,前期实施。

2.3 科普宣传规划

在湿地公园中的朝门院子周边地建设湿地博物馆,在该区间设置若干的鸟类保护宣传牌,在进出湿地公园的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置大中型道路引导指示牌,在园区所有步道及景区公路路口、交叉点、景区或景点支路口设置指示牌,在游人中心修建公园标志碑,在湿地公园与其他用地的分界线上,以及进入湿地公园的重要路口设立界碑。在各景点设置标识牌,标识牌形象和色彩要统一,建设若干。

2.4 科研监测规划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有利的自然环境和湿地资源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湿地资源监测活动。以具有营山典型特征或有代表性的湿地环境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科学研究对象,发挥有限科研能力的最大效能。加强湿地公园的科学研究与监测不仅是认识和了解营山湿地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5 灾害防御规划

县林业局应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做好湿地防火宣传教育和防火扑救工作,与湿地公园内旅游接待单位签订防火合同,落实防火责任,配备防火报警电话,配备专业的消防器材和消防人员。与有关科研、大专院校等单位合作,调查并研究病虫鼠害的种类,危害特性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定期巡查相互配合,共同防治。湿地公园在建设和运营阶段都必须做好外来物种的监管工作[2]。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和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2.6 管理规划

健全的管理机构是湿地公园正常运作和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根据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营山县政府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利用和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以行业和地方为标准,建立湿地公园标准体系,实现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局面。

3 营山县湿地建设规划效益

根据营山县湿地分布情况对湿地进行规划。建立清水湖湿地公园,望龙湖湿地公园和营山北门河湿地公园,不仅提高了营山县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为营山县经济效益增长提供了现实依据。

3.1 生态效益

湿地公园本身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明显,通过对营山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营山湿地公园地处嘉陵江中游,公园所在地是嘉陵江的重要支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嘉陵江乃至保护三峡水库的生态安全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湿地本身是重要的固碳地,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对降低温室效应,稳定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社会效益

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天然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营山湿地公园的建立,人们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及进行湿地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湿地公园水鸟种类众多,数量巨大,是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鸟类的极佳场所,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湿地公园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集观光游览、运动锻炼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佳境;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条件。

3.3 经济效益

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营山县湿地公园建成后,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得到很大提高。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导致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侧面推动当地经济进入到一个新时期。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湿地资源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的经济价值,湿地具有蓄水防洪、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作用,可以保证下游农业的稳产高产,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4 结语

营山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保护和改善了营山县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了湿地绿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性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营山湿地公园的建立带来的切身效益,可以为川东北其他湿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改善其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等.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J].水生态学,2011,32(2):1-5.

[2]孟伟庆,李洪远,王秀明,等.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现状及其恢复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144-147.

篇5:东山县总体规划

一、规划修编原因

近年来,余井镇农业经济稳步提升、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园区平台不断夯实、工业经济显著增强;集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美好乡村亮点纷呈;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之国家政策及外部环境变化较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大别山连片扶贫地区开发的需求,近期安徽省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将余井镇列入一区四园乡镇和S253升级改造,使余井面临着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上一轮总体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为了引导余井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使规划建设适应城镇社会经济及工农业发展的需求,特编制《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2014-2030)》。

二、规划编制过程

我们经过反复比选,于2014年7月确定了规划编制单位。设计单位迅速启动了工作程序,于8月底至10月初就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工作,11月初在镇里进行了初步成果汇报,而后修改完善,并于11月底至2015年1月期间又进行了多次的对接、汇报、修改,镇多次召开班子成员、镇村干部会议,征求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并向相关主管部门汇报,最终确定了规划方案。2015年3月18日,余井镇政府组织召开了《潜山县余井镇总体规划(2014-2030)》的专家评审会,得到了与会专家一致认可,规划方案顺利通过评审。设计单位在评审会后再次修改完善,提交了规划成果。3月20日中国共产党余井镇第六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余井镇总体规划修编情况报告。

三、规划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镇域、规划区、中心镇区三个层次。

1、镇域

发展战略:(1)调整经济结构,牵手源潭融入县城;(2)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3)制度创新促进要素集聚,构建差异化发展格局;(4)打破二元分割局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人口及城镇化水平:2020年镇域总人口控制在6.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2030年镇域总人口控制在6.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二点,一轴一环”的空间结构。(“一心”:即余井中心镇区,“二点”:为镇域内一般集镇:岭头集镇、糖岭集镇,“一轴”:规划以253省道为重点发展轴,“一环”:规划的镇域环路连接大部分村庄,作为镇域次要发展轴。)

镇村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余井镇村镇体系分为“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形成1个中心镇区、2个一般集镇、11个中心村、58个基层村。

镇村体系职能结构:(1)中心镇: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工业、商贸等第二、第三产业。(2)一般集镇:镇域次中心,农业物资集散地,为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中心。(3)中心村:村委会所在地,本行政村内较大型的居民点,为农村加工业生产服务,为居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层服务点。(4)基层村:自然村庄,主要为农民居住和家庭劳动场所。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现状镇区及余井、柴阁、程祠、岭头、田乐、马道、松岭,天圣等行政村范围,总面积约68.3平方公里。中心镇区规划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马道兜儿寺桥头规划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

规划区城乡统筹:包括经济结构的一体化、社会结构的一体化、生态结构的一体化、用地结构的一体化 规划区用地:(1)建设用地:包括余井镇中心镇区城镇建设用地、岭头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2)农用地:主要是规划区中部和南部农用地区域。(3)水域和其他用地:主要包括水域和规划区其他非建设用地。

3、中心镇区

城镇性质:工业强、农业优、生态美的县城北部卫星城镇。城镇规模:近期2020年人口规模为2.5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4.96平方米,建设用地262.4公顷。远期2030年人口规模为4.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建设用地400公顷。

城镇发展方向:限制向西南发展,控制向西北发展,适当向东南发展,重点向东北发展。

空间结构:“二轴、三区”。(两轴——沿“城南大道”作为城镇东西向发展轴;沿“余马路”作为城镇南北向发展轴。三区——老城提升区,新城建设区,工业园区。)

用地总体布局:(1)老城提升区:以现状建设为基础,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整治,规划以整合现有行政管理用地、教育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为主,打造商贸及居住中心,结合山体布置公共绿地,西北布置竹木交易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镇沿街风貌。对河流水系进行治理,净化水质,绿化、美化两岸环境,形成清新、自然、宜人的滨水风光。(2)新城建设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区域内用地较为综合,布置有居住用地、教育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体科技用地、集贸市场用地、市政用地等。结合镇政府周边布置绿地、停车场用地,结合教育用地,集中布置文化娱乐中心。规划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形成景观良好的新区。(3)工业园区: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仓储用地。考虑到城镇发展和用地结构的需要,布置以清洁能源、纺织服装加工为主的轻污染、高产出、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工业。结合工业用地设置仓储用地,以满足工业企业的需要。

道路交通:镇区路网形成“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道路体系。主干道路幅宽度为18m~24m,次干道宽度为15m。支路宽度为9m--12m。规划设置6处停车场。

近期建设:近期集镇人口规模2.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262.4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04.96平方米。理顺现有道路网,结合S253省道建设,在现有县道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改造,并对余马大道进行改线升级、加强与省道、龙潭、马道之间的连接,重点建设三横道路网,镇区东侧新建农村客运站,另建停车场4处。在保留余井中学、余井小学现状基础上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在规划的政府南面教育路东侧新建余井中心幼儿园一座。整治现有县道高界路两侧商业用地,沿路布置商业设施,改造余马路与繁华路间的商业用地,在镇区西侧新建建材市场,提升余井镇商业品位。改善居住环境,结合政府北侧和中学南侧区域布置居住用地。结合现有工业,对其提升和改造升级,并在镇区东侧S253省道两侧布置部分工业企业,扩大工业区面积。

四、今后设想

篇6:东山县总体规划

近日,霍山县“智慧旅游”规划汇报会在南岳山庄召开。霍山县副县长朱卫东,县旅游局、智慧办以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景区、佛子岭景管办、南岳山庄、迎驾山庄及旅游规划设计等单位负责人及规划编制单位华师大、淘景网代表出席会议。

会上,霍山县副县长朱卫东向冯院长一行介绍了霍山县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从霍山智慧旅游“为什么做、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四个方面作了说明,并详细介绍了霍山县“智慧旅游”规划内容和规划编制情况;各与会单位还分别就规划内容进行沟通和讨论,提出了修改建议。

“智慧旅游”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移动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可以使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霍山县作为我省 “智慧旅游”试点县,将以此为契机,大力促进霍山县智慧城市创建,强力推进全县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勇先创景视点:安徽的智慧旅游试点,说明安徽正向智慧旅游方向发展,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时间,但智慧旅游可以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上一篇:我也说说武松打虎作文下一篇:乡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