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2024-07-25

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精选11篇)

篇1: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问题:

1.结合文意解释第6段中画线词语的含义。叫座:

2.选文1至2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着两个事例。事例一:

事例二:

3.汪曾褀为同学代笔些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

4.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 描写出来。(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1.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上座率高

2.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3因为他写的报告分析的准确形象,说法新奇,闻一多等西联很多教授都很赏识 这种学生。

4.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也是全神贯注,在教室里踱着步子,慢慢品读着课文。学生们认认真真得听讲,仔仔细细得做笔记,就像春起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

篇2: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艺界、学术界重量级人物。他的《红烛》《死水》等诗歌曾经激励一代人对中国的命运进行思考;他的《最后一次讲演》更是让许多人热血沸腾;他治学严谨,学问精深、广博。本文是闻先生的弟子、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回忆闻先生的文章,虽只是千字短文,但人物个性鲜明,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位可亲可近的爱国诗人、学者的形象。

【正文】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人间草木》一书,汪曾祺·筑文)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炽热( ) 女娲( )

枯燥( ) 胡诌( )

2.文章第一段说“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你能说说这里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3.“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结合全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

5.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阅读答案】

1.chì wā zào zhōu

2.对现实的龌龊极为痛心,对日寇的入侵极为痛恨,故而“严冷”;内心却流淌着对祖国“炽热”的爱。

3.他讲晚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这一点十分独到,也很难有人做到,只因为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既是诗人,也是画家。

4.①强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④上课讲演结合、图文并茂、条理严密、文采斐然、引人入胜。

篇3: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从能力水平来看, 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中已经能够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修辞、标点等进行形象特点的感知, 完成对词句表达效果的初步体会。因此, 初中生应进一步在分析阐释的层面有所发展, 才能达成“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等等课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 初中的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往往还停留在从文章词句中对形象、情感等作出判断的层面, 于是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成了一种标签化的概括提炼, 文本的丰富内涵逐渐流失。即使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加入品味语言的环节, 也往往成为泛泛的结论呈现和对知识方法的验证。

从日常教学行为来看, 由于学生阅读能力薄弱, 在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欣赏评价、实际运用等方面皆有不足, 导致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集中的着力点, 追求面面俱到, 结果顾此失彼。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并认为不如此便无法提高课堂容量和密度。据此, 我们以“批注法”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方面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 另一方面, 帮助教师找准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提升点, 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实效。

“批注法”是传统学习中的经典方法, 也是古人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习者通过与文本直接的对话, 回归阅读的本质。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从一目十行的粗读浅读, 转变为咬文嚼字的细读精读, 从而改变其阅读习惯。同时, 它又具有可操作、可监控的特点, 能够及时、真实地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当学生将阅读成果落实到批注的文字中时, 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真正显露出来, 借此才能发现问题, 追根溯源, 进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 在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的阅读实践中, 师生才能形成真正的思维碰撞, 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才是一种真正的提高。

“批注法”阅读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 从对“是什么”的感知和判断逐步走向对“为什么”的思考和分析, 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 变粗浅阅读为精细品读, 变空泛感知为深入感悟,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阅读教学为例, 教师以课外选文作为教学素材, 以“批注法”为学习策略, 聚焦人物形象分析, 就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本课的教学核心是以批注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弥补学生在分析时的思维疏漏:关注结论, 忽视分析过程;关注局部, 忽视观照整体;关注重要内容, 忽视其他内容等。

据此, 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 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上下文自主批注, 对人物形象作出具体分析。 (2) 通过合作讨论, 对自主批注进行修改和整合, 对人物形象作出完整分析。 (3) 在圈点批注的实践中, 感受发现和探究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起点, 是学生通过批注呈现阅读的成果, 展现原有的能力水平。本课的教学提升点, 是以教师示例和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原有的批注, 激发学生思考,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思维的碰撞交流, 以关注思维过程的评价促使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

本课通过“初步感知”“分析比较”“修改完善”“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学习反思”等五个环节, 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初步感知”环节前置为预习,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 围绕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批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作为教学起点。课堂起始阶段, 教师出示了对于“抗战不胜, 誓不剃须”一句, 学生课前作出的两类批注是: (1) 强烈的爱国精神。 (2) 语言描写体现强烈坚毅性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存在的如下问题: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仅止于形象特点的概括及描写手法的辨析, 但缺乏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阐述的意识, 且概括形象特点的思维角度比较随意。通过出示这两类批注, 直观清晰地呈现了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及能力不足。

基于学生对自主批注成果的比较与分析, 教师出示对于“抗战不胜, 誓不剃须”一句的批注示例:“誓不剃须”“誓”字体现了闻一多无比坚决的态度, 呼应上文“性格强烈坚毅”, 通过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闻先生的强烈坚毅。学生将之与自己的批注进行比较, 便能够发现自己批注的问题, 并通过分析示例明确提升的方向。在之后的修改完善环节, 学生调动更多知识储备, 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 有意识地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示例的出示, 促使学生发现新的思考空间, 积极主动地对原有批注进行修改完善, 并通过及时的展示交流, 在师生互评中, 完成第一次提升。

基于个体学习的成果, 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批注, 并提出如下的活动要求: (1) 静思、梳理原有的批注。 (2) 用红笔合作修改原有的批注。 (3) 用一段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表现人物特点的。在活动中, 学生将个体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相互借鉴,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并最终将个性化的散点批注进行归纳整合, 对于人物形象形成更为全面的分析, 完成第二次提升。

之后, 再次通过展示交流的方式分享小组学习成果, 在组间评价和质疑的思维碰撞中, 形成较为深入的分析。此环节中, 教师特别强调, 展示的批注可以是集体修改的, 可以是新发现的。如果是集体修改的, 请展示原来的批注和修改过程。使学习成果的展示从静态呈现, 走向动态发展, 组间的质疑与评价从关注结论, 转为关注思维过程,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深入和丰富, 完成第三次提升。

学生最终呈现的批注成果有:“从本段我们可以看出, 闻一多是一个严谨、有才华、有激情的人。文中运用了四字短语:口讲指画, 有声有色, 条理严密, 文采斐然, 高低抑扬, 引人入胜。这六个四字词语与下文中的‘思想的美, 逻辑的美, 才华的美’相对应, 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对应的是思想的美, 条理严密对应的是逻辑的美, 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对应的是才华的美。这几个四字词语, 语气强烈, 铿锵有力, 而且段末的三个‘美’近似排比, 层层递进, 给人的感觉很深, 尤其突出了闻先生很有才华。由此可见, 闻先生是一个条理严密又富有激情的人。”从中, 可以看出学生能力的明显提升。

学习结束之前, 教师又设计畅谈收获启示的环节, 引导学生在实践之后及时进行学习反思。基于批注实践的学习反思, 是每个学生的直接经验, 其中所得出的方法更具有操作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同时, 在批注所留下的阅读痕迹中, 学生能力的提升得以清晰呈现, 使课堂教学效果易于测量, 并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谈到:“以前读文章的时候, 总是读一遍, 理解大意就完了, 现在学完这节课之后就觉得, 以后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手拿一支笔, 把觉得好的地方画下来, 随时写下自己的分析。”“以前我知道通过一件事了解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格, 通过这节课我还明白了还可以通过抓一些比较细节的词语, 然后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分析, 突出人物性格。”从中, 可以看出本节课对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改变。

在此课的课堂教学实践, “批注法”真正成为了促进学生阅读习惯改变和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即借助分析词句、修辞、标点, 勾连前后文、背景资料, 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泛泛的、零散的判断, 变为具体的、深入的、完整的分析。学生不仅在自主阅读和思考感悟中, 完成了阅读实践, 而且通过梯度的学习活动和充分的交流讨论,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

由此, 也带给我们关于“批注法”有效运用的如下启示:一是选文的可读性和丰富性是基础。文章的选取应切合学生的心理能力水平, 让学生易于走进文本, 又应具有丰富的内涵, 为深入研读提供广阔空间。

二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前提。教师应在备课中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独立的解读, 结合文本中最具语文价值的内容反复辨析, 深入钻研, 在教学中才能为学生提供到位的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是活动要求的明确具体是关键。教学中, 应结合文本特点, 找准批注的切入点, 并对学生提出明确任务要求, 将途径、步骤、方式等具体化, 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过程的效率。

四是学习者的主动思考是核心。阅读教学没有思维的交流碰撞, 得到强化的便只有静态的答案, 而非习惯能力的改善。因此,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营造思维活动的良好氛围, 改变教师讲解贯串课堂的现状, 给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和修改完善预留充分的时间, 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五是学习困难的充分预设是保障。在教学中, 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备课中, 不仅要关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更要关注学习预设。以“批注法”为策略的学习, 是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个性体验为特点的学习, 教师特别需要对学生的能力不足和学习困难进行充分考虑, 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方法、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帮助学生跨越困难。困难的跨越往往也就是其能力的提升。

篇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小题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小题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小题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小题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小题5:C

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思路是:谁+怎么做+结果。因为选段是课内现代文阅读,课上讲解分析时已经讲解,考生应该比较快速的解决此问题。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解题方法: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题就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首先确定赏析角度,此题题干中有提示:细节。当然这个句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主要是为了体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

小题4: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本文赞扬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开头就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名言,结构上:开门见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将先生与别人的行和说做了对比,体现了先生的品质。

篇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一、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 和 。(2分)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二、拓展阅读题(15分)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很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呜?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的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鼓掌)

试题:

1.文中的“他们”是指 。“你们”指的是 。

“我们”是指 。(3分)

2.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2分)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句中的前一个“李公朴”指的是 ,后一个“李公朴”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3分)

4.第2段用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阐明的道理是( )。(1分)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B.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C.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D.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5.这两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1分)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C.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6.文段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讲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联系课文的后半部分,说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先生学习些什么。(3分)

答案:

一.1.承上启下(过渡) 说 做

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

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 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

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 ,勇于牺牲。

二.1. 反动派 特务们 革命人民

2. 排比 对国民政府反动派的痛恨

3. 李公仆本人 像李公仆一样的革命者 革命力量必定越来越大

4.D.

5.C.

6.对革命人民战胜反动派、争取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7.闻一多先生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学习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篇6: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③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选文①、②两段引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部分写了闻一多先生在古文研究方面的三个内容,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两这两段是第一都分故述的纲领,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篇7:《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之美

1. 结构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 使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另外文章多次用到照应, 有首尾照应,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 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使文章结构谨严,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一种气势, 加强了感染力。

2. 剪裁美

作者所选材料, 讲究典型, 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 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了出来。对于材料的使用, 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 有取有舍, 有繁有简。例如, 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 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 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 而是着重写他的研究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突出了闻先生对学问的研究, 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头发零乱”, “睡得很少”这些细节, 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如群蚁排衙”, 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这样的剪裁, 详略得当, 能有力突出中心, 可见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 形象美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 具体再现了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 生动美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 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本来是叙述语言, 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 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 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喻, 既形象, 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 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 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 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 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 都是明显的例子, 叙述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5. 含蓄美

一个“说”字很普通, 作者却赋予它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 是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 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的“说”, 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 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实际上不仅是“言”, 也是“行”了。一个“说”字, 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 真可谓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耐人寻味。

6. 情感美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 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叙述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显然是描写, 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又如, “饭, 几乎忘记了吃”, 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赞语, 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如此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 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 但跟着一个情犹未了的“惜寸阴”, 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 善于化平淡为神奇, 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 使得全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7. 音乐美

篇8:汪曾祺的散文《闻一多先生上课》

前三个自然段,交代背景,概括写闻一多先生的思想个性。先写西南联大的形成,接下来写闻先生的外貌与治学,为下文写闻先生上课作铺垫。

后六个自然段,点题,具体写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上课。这里采用总分的形式来写,先总写闻先生开设了楚辞、唐诗、古代神话三门课,后分写这些课。

写闻一多,既体现了其学者的鲜明形象,也凸现了其民主战士的精神风貌。

流亡大学,这段历史浸渍着民族的血与泪,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以及追求知识与真理的精神。从长沙到蒙自,再到昆明,闻一多们把刚毅不屈的精神带到了讲堂,带向了胜利。汪先生写闻一多传神处:一是山羊胡子与上髭,一是灼灼目光。“抗战不胜,誓不剃须”,凿凿之言,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那稀疏的山羊胡子与近似一字的浓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刚毅不屈;尤其是那目光,时刻审视着现实,体现了闻先生时刻关注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炽热而又严冷”这对看似矛盾的语言,既写出了闻一多的爱国热忱,又写出了他对现实的忧虑。这些细节描写,凸显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思想。

这是民主战士的风骨!

写闻一多学者的形象:先写闻先生专心治学,用朱自清与魏建功的书斋名,来衬托闻先生谨严的治学,再写他上楚辞、唐诗、古代神话三门课,体现闻一多先生知识的渊博与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先进。如上古代神话课:先是渲染,许多人从偌大的昆明城涌来,听他的课,接着用“图文并茂”四字,写出了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的独特方法,称赞了闻先生讲课的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最后全用了六个四字句,详细介绍闻先生上课的过程,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文章结尾段,富有戏剧色彩,写作者自己得到老师的垂青,也突出了闻先生灵活的教学思想“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这位性格强烈坚毅,思想深刻,专心治学,个性十足,有强烈爱国情怀,并且教学严谨,方法灵活,学识渊博,鼓励创新,提倡学风自由的学者形象,便突兀于眼前。

篇9:闻一多先生上课 阅读答案

精彩开篇词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的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在反动派面前敢干“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少有的优秀知识分子──闻一多先生。让我们从这个“大写的人”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慷慨(kāng kǎi)迭(diã)起 赫(hâ)然 淋漓(lín lí)目不窥(kuī)园 兀兀(wù)穷年 沥(lì)尽心血 无暇(xiá)及此 迥(jiǒng)乎不同 仰之弥(mí)高 锲(qiâ)而不舍 炯炯(jiǒng)目光 2.注意下面这些多音字。

⑴校(xiào校规;jiào校订)(2)壳(kã弹壳;qiào地壳)(3)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4)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

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5.背景链接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交流点拨】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句和总起下文的‚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的过渡句,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交流点拨】作为学者方面主要围绕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主要写了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二)深层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 ……… ”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示例:这一部分对闻一多先生的介绍,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潜心学术勤奋钻研废寝忘食的学者形象。我认为‚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球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一处写得好,因为它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写法,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形象美、音乐美。‚钻探‛这个词用得好,比‚钻研‛‚研究‛词义程度更重,写出了闻先生对古代典籍的热爱和研究之深。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写

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吃尽、消化尽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古代典籍的殷切心情,‚炯炯目光‛写出了他目光的深邃,钻研的精深。闻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闻先生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2.我认为‚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处写得好,因为他多用四字短句,语言简洁有力,具有音乐美。‚目不窥园‛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沥‛是滴的意思,深刻地表现出先生用心血一滴滴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

3.我认为‚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处写得好,因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引用的手法。深夜唯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先生却在这盏孤灯下畅游书海,他全力投身学术研究,乐此不疲,因而成就斐然。

4.我认为‚不动声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处写得好,‚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照应了下文‚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写先生沥尽心血、埋头实干;‚一个又一个‛‚密密麻麻‛写他研究硕果累累,‚群蚁排衙‛足见先生治学的一丝不苟。

5.我认为‚十年坚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一处写得好,‚赫然而出‛写闻一多《楚辞校补》的问世令人惊讶、引人注目,此处写出了人们对闻先生卓越成就的赞叹。

小结:作为诗人的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他勤奋钻研的目的。他从没有躲进小楼书斋,逃避现实喧嚣,而是始终把目光投向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关注战乱连绵,关注现实政治,积极勇敢地投身到改造旧世界的运动中去。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把他们的诗歌抄写下来,并试着分别做150字左右的评价。

【交流点拨】比如:闻一多的《红烛》《死水》《静夜》《七子之歌》; 臧克家:《老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闻一多先生,这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作者臧克家先生把他的形象塑造得多么鲜明,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文本探究

研读第二部分,推荐朗读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我认为….处写得好,因为….”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

【交流点拨】1.我认为文中‚一反既往‛这个词用得好,‚既‛是已经的意思,译为‚完全和过去(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这个词语使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表达简洁风趣,又领起了下文。

2.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抓住了人物特征,用了两个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形象。

3.‚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这句话读了很让人动情,它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的话鼓舞了人们‚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志。

(二)写法探究

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技巧,请你加以概括。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交流点拨】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3.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音乐美。

⑴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⑵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⑶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四、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这位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受到中华儿女的敬仰,中华儿女永远纪念他。读完本文,请你为闻一多先生写两句墓志铭或仿照下面两个例子写两句赞扬他的话。

【交流点拨】1.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文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2.深夜提笔写校补,三更磨墨出杂论。一口一心为自由,专为革命献一生

篇10:铁骨铮铮闻一多阅读理解附答案

抗战暴发了,闻一多开始蓄胡须。他说:“赶不走日本人,我就不剃胡子,看它能够长多长!”

七年过去了,他的胸前黑须盈尺,但是日本人还是没有被赶走。有一天,闻一多居然见到了街头有饿死的国民党士兵,要知道,这是在大后方昆明啊。

闻一多先生不再潜心学问了,他拍案而起道:“这个国家,我们不能不管了!”

他出席各种进步会议,他在会上的发言犹如狮吼虎啸,不做任何的掩饰。他的发言,老实人听了连胆子都要被吓破,谁都知道国民党统治黑暗,弄不好,脑袋就没了,但是闻一多先生不怕。他当着国民党军官邱清泉的面发问道:“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了,我们再不出来讲话,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不管,还有谁管?有人怕青年闹事,我倒以为闹闹无妨。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

他在另一次大会上说:“三十年了,居然国家还像三十年前一样,难道袁世凯还没有死吗?”

闻一多不仅这样说,还跑到街上去,和青年学生一起游行。齐胸的长须飘荡,步履沉稳。

国民党非常讨厌他,给他起了个俄式外号叫“闻一多夫”,说他是领俄国人卢布的,还叫他“闻疯子”,闻一多的学校职务也被解除了。但是闻一多不怕,他已经看出国民党政府不会帮助这个国家了,就和它对着干,他在一次校友会上说:“前两天有一家报纸骂了蒋介石,他的党徒就不干了,说侮辱了什么。为什么蒋介石就不能骂,他为国家造了多少孽,坑害了多少人民?我有名有姓,我就要骂:‘蒋介石王八蛋! ’”

和闻一多一样的还有李公朴,他也是铮铮铁骨,国民党派特务暗杀了他。闻一多赶到医院去,李公朴已经死了。闻一多抚摸着他的遗体说:“你走吧,我一定跟你来,我决不躲避。”

鉴于国民党的蛮不讲理和特务的疯狂,很多人都劝他躲避一下,闻一多说:“李先生可以为民殉身,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我们这时不站出来,用什么来告慰死者?”

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布满了特务。闻一多上台骂道:“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争取民主和平要付代价的,我们绝不怕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这就是闻一多先生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他已经决心赴死了。

在这之前,曾有一个女特务来到闻一多家中,带着一本《圣经》,她说:“闻先生,赶快忏悔吧,你名字里的多字,就是两个夕,你命在旦夕了,必须放弃你的行为和主张。”

闻一多说:“你的恐吓信可以留下,但你立刻滚出去。立刻就滚!”

就在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做完《最后一次讲演》的那天下午,他出席记者招待会回来,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先生和前去保护他的儿子一道,被一阵乱枪射杀。

那一年,闻一多48岁。

(选自《阅读与写作》)

《铁骨铮铮闻一多》阅读习题

19.阅读文章,概括出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闻一多的“铁骨铮铮”的。(3分)

20.文章第七段交待国民党称呼闻一多为“闻一多夫”“闻疯子”,这表现了什么?(2分)

21.下面是几则名人名言,请从本文或或者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也找出一句附在下面。(2分)

(1)人只有一生一死,要生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

——邓中夏

(2)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消瘦,也以为快活。

——鲁迅

(3)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一多

篇11:闻一多先生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是闻一多先生,我欣赏他的“说和做”,佩服他的为人品质,崇敬他为祖国献身的博大胸怀,更喜欢他慷慨激昂的诗歌。

闻一多先生的诗没有徐志摩的诗那么风情万种,也没有席慕容的`诗那么婉转清扬,他的诗,的是胸中的热血,那样激烈,那样鲜红。第一次读他的诗,不免震惊:他的义愤填膺,他的爱国情怀,似乎已经融入我的心中,在沸腾,有悲痛,有激情,也有坚持。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颂》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多激昂,多热烈!诗人啊!你的心是否也在里面?

红烛!多像他,敬爱的闻一多先生!他的一生都在为祖国奋斗!第一次看到他的画像,有点奇怪:乱蓬蓬的头发,粗黑的眉毛,浓密的胡子盖住了下巴,几乎看不见嘴,黝黑的皮肤,实在与他戴的眼镜不搭。无论从何处看,他都不像一个学者!学者,都是如此慵懒的吗?

可学了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后,我才明白,原来他就是那可敬的“何妨一下楼”主人,再看画像,竟觉得他散发出很大魅力,那样吸引人,他的外貌就像他的性格,豪迈大方。

“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明知凶多吉少,而闻一多先生却毅然决然站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

是的!他再也没跨进大门,他为人民群众牺牲了!献出了他那宝贵的生命。可是,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从未后悔过。

他的一本本着作,一次次为人民群众的贡献花掉了他大半辈子,却造福了我们,守护着他的祖**亲!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闻一多先生啊!你就似那红烛,“创造光明你的因。”

上一篇:中医院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方案下一篇:我是一头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