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2024-07-27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通用10篇)

篇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盐城师范学院04届政教毕业论文 题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系(部):法政系

专业:政教

姓名:周树业

学号:19号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主要内容:

1、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与现状

2、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影响

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与思考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原因与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较为可观的收入。

据调查,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儿童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时间才能与外出父母联系一次,有

8.7%的留守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影响

1、情感空虚:无人谈心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孩子只要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父母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了上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2、成绩欠佳:逃学迟到家常便饭

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的迟到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经历。

3、道德危机;三成儿童经常说谎

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他们大多和祖辈生活在一起,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的是溺爱,江西全南一所学校曾有过爷爷奶奶到学校做作业的情况。

4、违规违纪: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经营,这类学生不仅与其父母有很大的空间距离,而且也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缺乏家庭的温暖。在学校,由于成绩普遍较差,并受到共同的厌学心理影响,极易结成各种团伙。这部分学生每人都有一笔可观的现金供其自由支配,因此,经常三五成群,集体辍学、逃课,出入电影院、录像室、游戏机房,或双休日相互串门,在一起共同“潇洒”人生。如在一些不良的传播媒介催化影响下,或在一些社会劣迹青年的教唆下,极易走上各种犯罪道路。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措施

民工流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历以宁教授在《关于中国经济的几个热点问题》报告中指出,民工流动有三大功劳:第一,没有广大民工的南下和东进,沿海经济不可能发展得如此之快;第二,民工流动繁荣了内地的市场,改善了当地生活,带动了内地经济发展;第三,民工出来后转变了自身的观念,自己培养了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投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民工潮”的出现,也给农村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青年父母的外出,使他们吸收许多新思想,新知识,对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其不利的一面。针对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使他们明确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家长是学生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功能,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续。针对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所存在的一些思想及态度偏差,以及对家庭教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未形成正确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摒弃那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孤岛式”教育,主动配合家庭和社会,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使他们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配合,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近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孩子在家庭中造成的错误是持续下去,还是被纠正过来,这种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上。注重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

针对当前农村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外出而造成日常抚养人存在的差异性,学校应针对各种对象,举办各类培训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抚养人的素质,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取得与家长的联系,得到他们的信任和配合,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出了问题,再向家长告状的老面孔,变被动为主动,注重平时的有效指导,这必将受到广大家长的热烈欢迎。

3、学校应切实加强对父母双方皆外出子女的引导和教育

调查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学习成绩较差,思想上由于受到厌学心理的影响而不思进取,加强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另外,在心理上,他们同时存在着自负自卑两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吃、穿、用不愁,自认为比一般同学活得潇洒;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父母的温暖,也羡慕其他同学的家长经常来校与教师取得联系,加上成绩较差,自认为低人一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主动了解、关心、爱护这部分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爱,让班级中的优生与他们结成互助对子,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班级体的温暖。

另外,由于这类学生普遍存在着厌学心理,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指导和配合他们的抚养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加强有关的法制教育。

这些做法,关爱留守儿童值得借鉴。

成都:建立儿童托管机构

成都市财政每半年按照每个市县20万元的标准拨出专项资金,再由各市县按实际情况建立家庭服务中心,开展诸如医疗保健、家庭服务、心理咨询等工作。在乡镇,各地都建立学生、儿童托管及公益机构,充分利用乡镇合并后的闲置资产作为托管用房,管好看好养好属地留守儿童。

河南:推广全日制寄宿学校

河南滑县在农村推广建立全日制寄宿学校,由学校建立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住校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集中管理。这些寄宿学校为留守儿童建立学校和生活档案,并设有亲情电话。外出打工的家长可以经常与学校和自己的子女保持联系,经常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安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安徽和县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托管机制,各乡镇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领导组,镇村分别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领导组给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了联系人,指导监护人。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互相沟通,并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

在制度设计面前,留守儿童——一个缺乏话语权的阶层以成为社会问题的方式,提醒着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通道被梗堵的危险。欣喜的是,他们的结果是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留守儿童。今天我们寻找典型,呈现苦难,除了重温留守儿童的困境之外,希望能引起“我们做些什么”的反思,更期望这种反思能够帮助留守儿童向上。

篇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这样为东部的发达城市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同时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但是却产生了两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留守儿童有5800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28%,其中14岁以下者超过4000万,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他们主要生活在安徽、河南、四川、湖南等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是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的一个群体。同时,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已发展成一个社会问题。近来出现的“两龄女童独守奶奶尸体”、“湘西留守女童带弟弟上学”等事件,不难看出留守群体所处的困境。

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同时致使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猛增。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受着晚年的孤寂,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亟待社会的关注。勤劳淳朴的农民,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稍歇下脚的时候,孩子们却又远走他乡,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念。孩子们进城打工,一方面,是可以多赚钱,改善生活,开阔视野,相比在家种地确实要好得多,他们高兴。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子女能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老人们难以很好的照料自己。大量留守儿童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一般交给隔代老人照顾,不少老人需要同时照看几个孩子,这对他们来说更是力不从心。

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由于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羽翼的庇护,断绝了家庭亲情的滋养,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很容易受到侵害,他们的心理与性格更容易发生扭曲。据调查,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双亲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管教和亲情缺失,给正值成长期的孩子人格健全带来负面影响,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一大隐患。

2、父母进城务工,陪伴在身边的只有爷爷奶奶,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并且占一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学业困难,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由于缺乏亲情关爱,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偏差。如:自卑、抗拒,不服管教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突出问题,严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三农”问题、农民工问题。导致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是农民工家庭问题、学校教育与管理问题、农村社区问题、政府政策问题。

留守群体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背后,是超过两亿背井离乡的“流动大军”。一边是“流动”,一边是“留守”,许多时候,正是流动人群权利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种种困境。在这个意义上,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仅是能否与父母共同生活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本课本和一张书桌的问题;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也不仅是吃饭穿衣的问题。对留守群体的关注,既要着眼于对单独个体的关切,更应扩展至对庞大流动人群的关怀。为此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建立健全相关措施,给留守老人营造一个安享晚年的环境,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当务之急。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国家曾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给与清晰定位,这种定位为农民工子女(包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就相关内容做出了修改。该意见发出时,有些地方省市对留守儿童问题已逐渐重视,相关的地方部门也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意见发出后,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也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直至今日,有些地方党政已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日常工作。

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条件不同,所以必须从各地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综合各地区及地方的实情,主要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要把处理好留守儿童、老人问题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使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留守儿童、老人的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各镇或村委会要尽快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老人的情况,逐一登记造册;组织人员定期走访留守儿童、老人家庭,及时了解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每季度或半年为留守儿童组织一次联谊或联欢活动,让他们在欢乐中感受关爱;组织留守老人接受“育儿培训”,以引导和帮助老人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教育后代。二是各中小学要将“留守儿童”“梳理”出来,分类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教育,重点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班主任要跟踪了解这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从各方面关心留守儿童,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贴心人。还要每月与学生家长书面或电话反映一次孩子在校期间情况。三是外出务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每月向班主任了解一次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

三、社会各界要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比如,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童、老人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家庭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老人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有条件的乡镇,应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地方财政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给予经费补助,地方教体局、相关学校也加大了对上述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各学校针对学生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减免费用等方面,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流出地学校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为进城务工子女办理转学手续,对短期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建立并妥善管理好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接收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全面开展关爱活动。建立信息档案、开展 “爱心家庭一帮一”活动、“关爱成长1+1”活动;利用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开通亲子视频对话功能;

设立了“留守儿童谈心室”,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之家。

随着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国家和地方的种种措施的施行,不少地区的情况都已有所改善。

篇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本文中, “留守儿童”的界定参照段成荣和杨舸 (2008) 的方法,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外出的情况都被界定为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则是指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在农村的情况[2]。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掌握的求职技能决定他们只能从事以体力输出为主的工作, 受限的经济条件无法负担举家进城的开支。种种因素迫使绝大多数的农民工独身外出, 与子女长期分离, 无暇顾及家里, 由此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多数处于学龄阶段, 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学校、家庭、社会应合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支付受教育费用困难

父母外出打工后, 留守儿童日常和隔代监护人生活或自己单独生活, 日常生活多数靠自理, 生活水平低。欠佳的经济状况决定留守儿童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每年的学费、书费等费用对于收入微薄的留守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力支付教育费用的留守儿童只能选择辍学。

1.2 整体教育水平偏低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 祖辈等监管人监管不到位, 不少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迟到早退、逃课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习科目总数增多, 课程任务难度增大, 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在一些偏远闭塞地区, 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隔代监护人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 不重视其是否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更有甚者还存有“读书无用”观念, 认为对教育的投资属于无效投资, 孩子只要能长大成人, 进入社会打工就可以生活。在我国, 宪法规定, 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需接受为期九年的义务教育, 但多数留守儿童在未完成的情况下就离开学校, 放弃学业, 过早进入社会。

过早放弃学业, 使留守儿童的成长成才之路更加艰难。留守儿童成长阶段义务教育的缺失, 不仅仅影响其当下成长,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使其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必将处于劣势。

1.3 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未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 并且获取安全教育信息的渠道少, 使其安全意识淡薄。在农村, 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几乎没有, 不明情况的山坳、废旧的枯井、暗藏危险的沟渠往往成他们的首选。在夏季来临时, 很多留守儿童会背着家里去水库和河里游泳, 危险系数极高。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在这些危险地带也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 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基数的不断增大和各种健康问题的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主要表现为合群性低、情绪不稳定、冷漠少言等。刘正奎[3]等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焦虑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良问题, 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冷漠专横等不良习性。心理问题的存在, 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对其以后的良好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1.4 家庭教育不到位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 家庭成员之间 (主要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 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 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地或非自觉的、经验的或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响, 也包括家庭环境对其成员产生的而主题影响[4]。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居的生活, 使其难以及时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 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长期处于弱化或空缺的状态。留守生活, 使其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父母的分离感和与监护人的隔阂感, 使其平日交流较少, 变得内心孤僻。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发展落后

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体制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的经济、巨大的收入差距, 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留守儿童多数处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科技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 二三产业的发展几乎为零, 多数家庭的生活仅依靠几亩薄田, 加上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耕作方式, 人们都是靠天吃饭, 收入得不到保障。进城打工者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 只能从事以劳力输出为主的低收入工作, 无法负担子女进城的花销, 也无法大幅度提高留守子女的生活水平。

2.2 教育投入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至关重要, 不可偏废其一。对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弱化,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便成为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农村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设施不完善, 教育理念落后等问题, 农村整体的教育水平低下, 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设立了教育的目标和办学的方向。然而, 在某些地区, 学校的教学理念有了偏差, 以成绩论英雄的现象普遍, 学校的一切安排围着升学的指挥棒走。给优生“开小灶”, 分配靠前的座位, 课后重点辅导;放弃差生, 对其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截然不同的教学态度使很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导致整体的教育水平低下。

2.3 忽视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在为数不多的学校中, 学生的成绩成了重中之重, 一味追求高分数成了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 导致留守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心理调节能力差。留守儿童众多的地区, 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 无力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不能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 难以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纠正。在安全教育方面, 缺少相关课程的开设, 学生无法从学校获得必要的安全教育。留守儿童得不到必需的教育, 不利于健康成长。

2.4 忽视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爱, 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由于父母的外出,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与父母的日常交流几近于无, 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长此以往, 使其极易产生焦躁、自卑、孤僻、敏感等负面情绪。留守儿童缺少情感的交流和关怀, 情感诉求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往往会选择沉默, 减少与他人的交流, 易形成心理问题, 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农村经济的落后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软肋, 也会产生一系列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问题, 留守儿童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促进其健康成长, 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使其能安居乐业。

首先,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合力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劳务输出量大的地区, 政府应该转变工作思路, 从鼓励劳务输出向积极招商引资过渡, 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尽最大力度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 让农民不出门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其次, 农村应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 发展特色经济, 打造地方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供应链, 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在当地找到工作, 收入有了提高, 生活得到保障, 会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3.2 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3.2.1 多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促进教育公平, 在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在此基础上, 政府应大力改革, 继续完善相关制度, 废除带有明显地域歧视、身份歧视的制度, 让农民工子女可以“零门槛”入学。教育部门应出台政策, 推进城乡教材的统一, 使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可以做到无缝对接。有条件的学校, 可以出台一些针对农民工子女就读的优惠政策, 通过减免学杂费、企业赞助、爱心捐款等方式, 解除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

3.2.2 发展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学生集中管理, 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安排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课后的文体活动。在寄宿制学校, 学生处于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内, 大大减少了学生外出的机会, 减少了接触社会不良风气机会, 可有效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寄宿制学校中的生活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的交流, 在某些方面能减轻家庭教育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

3.2.3 设立留守儿童书屋。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地处偏僻、信息来源少、通讯不畅通的留守儿童来说, 书籍往往是他们了解外界最便捷方式。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规划中, 留守儿童阅读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 可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赠等方式设立留守儿童书屋, 将更多的课本之外的书籍, 更多的教育资源送到留守儿童身边。留守儿童书屋的建立不仅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课外汲取知识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它对留守儿童素质的提高、眼界的开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的文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3.3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开设基础的文化课程之外, 学校应开设相关的安全教育课程, 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不能保障, 其余都为零。

检验学生的好坏不能仅凭一个冷冰冰的分数, 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是判别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力量, 要充分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 通过科学的心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水平, 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减少其不良心态的产生及其他问题。心理教师外, 学校的其他老师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情况, 要及时给予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增强集体归属感, 在学校的关爱、老师的照顾、同学的帮助中健康成长。

3.4 重视家庭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调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特别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 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家长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对生活充满自信和希望。对于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 应利用各种通讯手段和媒体工具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 倾听他们的诉说, 了解他们的困惑, 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爱。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能否解决, 关系着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探析, 发现存在的问题, 分析问题的原因, 提出解决的策略,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2010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M], 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2]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 (3) :37-49

[3]刘正奎, 高文斌, 王婷, 王晔.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2) :177-179, 182

[4]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篇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思考

在我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新的问题,他们性格孤僻,在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近年来,本人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探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主要产生在广大的农村,而农村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引发了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

1.家庭教育残缺,监护情况堪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1)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严重,无法很好的交流思想情况。又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方式,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2)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3)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教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教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在我们这儿第一、二种情况居多。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重需要重视,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教育家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他们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孩子留在家

中。儿童需要‘营养’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1)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物质的影响,缺乏正确的教育及指导。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交流不多,他们经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流,造成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感情。(2)“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地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

问题。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在农村,学校对于小孩来说就是另一个家庭。学校需要与家庭相互合作,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小孩的父母不在家,祖辈又不能与教师有效的交流,所以孩子的学习便存有很大的障碍。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相对缺乏,乡村教育质量不太高,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和教育,造成对学生的教育程度不够,不利于对留守子女进行很好的教育。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1)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道德状况等。(2)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孩子、老师、监护人多沟通,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状况,给予孩子必要的、正确的教育指导。最后,如果有条件的话,尽量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不要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各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档案資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

3.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要发挥有关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1)要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2)要从社会职能上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尤其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吉柱.论留守儿童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教育杂志,2009(4).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篇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保康县城关镇妇联

根据上级妇联要求,结合全县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保康县城关镇妇联对人口相对较多的孙家湾村和三溪沟村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关镇孙家湾村和三溪沟村共有3358人,其中妇女686人,18岁以下儿童326人。两村共有留守妇女20人,留守儿童33人,其中6岁以下留守儿童21人,6—14岁7人,14—18岁5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妇女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妇女普遍素质偏低,对新生事务难以快速接受,对新科技难以有效掌握应用,导致科技推广难,留守妇女不能及时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方便与效用。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爷爷奶奶等委托监护人也忙于家务,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委托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

3.性格发展不健全。委托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而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三、对策及建议

(一)针对留守妇女

兴建留守妇女培训基地。为了提高广大留守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技能,各级妇联组织应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加大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和创业技能培训。

(二)针对留守儿童

篇6: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近年来,伴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进城从事二、三产业,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来自中国儿童信息中心的报道:全国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47.7%。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有关专家认为,“空巢、留守”生活对儿童的影响大多是负面的,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不稳定、行为道德失范、心理畸形发展等,如果这些性格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会给学校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甚至于这些儿童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势在必行。笔者就此提出如下思考,与大家商榷。

一、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关心“留守儿童”这个孤独、寂寞的弱势群体,对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村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甚至于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的稳定、未来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社会应当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予这个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存在,感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科学性原则:遵循儿童心理以及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客观、全面地分析处理问题。实效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重实效。创新性原则: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注重创新,及时总结交流经验。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措施

1、建立一套严格的约束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本着统筹规划,分工协作,责任明确,动态调整的原则,制定教师相关工作职责和工作评价奖励制度。

2、建立“留守儿童库”,作建卡登记,并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

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案袋(包括: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时时关注并及时处理留 守儿童各方面情况。

4、开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及教师的“结对互助”和其它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互助互学的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以良好的教育留住学生的人和心。

5、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采用因人而异的导行效应法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6、提供“留守儿童”与家长联系的平台,通过打电话、上网、给外出务工家长写公开信等形式,促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让“留守儿童”心有所托。

7、通过登门施教、召开监护人培训会、举行监护人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切实提高监护者素质。

8、建立教师“代理家长制”,做学生的第二父母,开通“亲情电话”,确保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的及时沟通交流。

篇7: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或单独生活的孩子。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留守儿童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问题,如流生、问题少年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影响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学期,我对我所教授三年级班的32名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父母都在家的为6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主要是母亲在家)13人,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9人,依靠别的亲属的3人,靠上中学的哥哥或姐姐带着的1人。留守儿童将近班学生数的一半。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很多儿童积习难改,最终,初中没上完就踏上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路:

学校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也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农村没有寄宿制学校,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放学后,他们的字习没人督促和辅导,生活缺少约束和指导。这都是令学校和老师头疼的问题。笔者认为,留守儿童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普遍而又棘手的问题,须综合治理,方能解决问题:要帮助家长克服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要有教子成才、教子成人的远视目光;学校要建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每个乡镇部应有一到两所这样的学校,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后顾之忧,从体制上保证这群孩子顺利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篇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在去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是国家政策的应有之义, 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有关“留守儿童”的议案和建议越来越多。“最美孕妇”、“中国好人”彭伟平说, 由于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安全问题在农村地区十分突出, 希望能引起国家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 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 将为未来城市的发展, 带来危害性的影响。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谈及去年发生在贵州毕节的五名儿童闷死垃圾桶中的惨案, 她语调低沉地说:“留守儿童问题不解决, 我们的小康就是有伤疤的小康!”据全国妇联统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由十年前的2000多万增至5000多万,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个数字还会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

二、现状的分析

我校是地处苏中地区的一所农村小学, 在校一千多学生中, 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全留守型儿童近三分之一, 父亲或母亲在外打工, 另一方留守原籍企业的半留守型儿童将近学生数的一半。这些留守儿童面对的是一个很不利的成长环境:其一, 亲子沟通减少、亲子关系疏远, 祖辈和其他亲朋无力或无心的教育使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的缺失, 况且在农村, 本身的家庭教育就一直落后于城市。其二, 农村学校仍相对滞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变化, 显得被动而无应对之策。其三, 留守儿童常年生活在农村, 淳朴的民风、勤劳的品质给孩子积极的熏陶, 但农民淳朴的背后是文化素养的低下、封建迷信思想的腐蚀及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又给孩子们以消极的影响。留守儿童所处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

1. 学习态度不正。

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文化程度不高,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隔代惯现象尤为严重。同时这些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为在家少有人监管, 很多学生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适量作业, 更有甚者请人代而为之。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为了方便, 将孩子送至社会上无资无质的学托, 同学之间互相抄袭现象严重。调查显示, 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5%, 85%以上学习成绩处于中等或偏下水平。

2. 家校联系不畅。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学校搭建校信通平台, 不少留守儿童家庭爷爷奶奶没有手机, 有些不会读短信, 老师和家庭沟通不畅。学校班级组织家长会, 多半是白发老者, 还有不少孩子家长根本不能参加。孩子在校生病有不少孩子家长竟无法通知, 孩子不做作业竟有年老监护人说:“不做不要紧, 我家孙子不想有多大出息, 只要像你们一样做个小学教师就行了。”

3. 行为习惯较差。

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 对于孩子的行为, 只要不犯大错, 他们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 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说谎、打架、玩恶作剧、欺负小同学的现象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 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形成行为偏差。

4. 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不少留守儿童存在自闭症倾向, 对于老师的问话一问三不答, 点头摇头了事, 更有少数留守儿童存在自残或施暴的倾向。

5. 安全状况堪忧。

在留守儿童中,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 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 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有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孩子生病时不去看医生, 自以为是地给孩子服药, 更有甚者用迷信的方法企图祛病消灾, 延误看病的最佳时机。有些监护人因打牌、农忙, 散学不能按时到校接孩子。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 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后, 不少孩子不能好好呆在家中完成作业, 而是几个留守儿童自发组成小团体, 甚至发生团体冲突。这些孩子在家无人看管, 一旦离开老师的监督, 他们就如脱缰的野马, 点野火、毁青苗、履薄冰的事情时有发生。

三、解决的对策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已更大程度地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在本次两会中不少代表就留守儿童的问题提出不少建设性的建议: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振超提出:成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增设农村公办幼儿园, 设立农民工“探子假”等诸多建议, 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铁飞燕提出:能不能解决完善留守儿童异地就学的问题, 让他们随父母到哪里都能在当地的公立学校上学。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专职副主委唐瑾提出提案:要尽快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

代表们的提议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但要实实在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必须根据农村特点, 以学校为主阵地, 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教育网络。

1. 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首先学校校长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充分调查了解本校的留守儿童教育的状况, 针对当地留守儿童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增设相关教育内容。学校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校老师开学初就要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情况, 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 登记父母及监护人的详细联系地址、电话, 了解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 这样才能做到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因材施教”。利用亲子电话, 加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互动、交流, 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沟通, 共商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定时定地对留守儿童开放, 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增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并引导留守儿童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 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健康成长。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充实业余生活, 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所归属。教师要适时家坊, 上门嘘寒问暖、辅导功课, 同学间相互协作, 结对子、一个或两个同学帮助一个留守学生,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 让留守学生感到父母未在身边, 胜过父母在身边的家的温暖, 让他们孤独的心有所依靠, 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2. 改变父母的教育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首先, 身教重于言教。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 父母的行为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很大影响, 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 让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其次, 努力改变外出务工方式, 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果父母双双外出, 则对子女影响较大, 但如果有一个在家, 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 父母外出务工时, 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 最好留一个在家, 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 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 既不要娇惯孩子, 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 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 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 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第三, 改变教育沟通方式。如果却有困难, 父母都必须外出, 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原则上最好做到每周最少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 不能只谈生活, 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 除了电话联系外, 还可以用传统的书信方式, 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 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3. 发挥农村的特点优势, 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 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村委会牵头, 联合妇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 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 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 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 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 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 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 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

各村可利用社区教育中心,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建立村级图书室、文化室, 用丰富的图书、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留守儿童, 为他们开辟活动园地,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继续大力推进教师进社区活动, 将活动落到实处, 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 并组织生动有趣的活动。要确保“乡村少年宫”的正常开放, 让留守儿童自发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也可开辟一块实践基地, 让农村孩子参加一些养殖、栽种的富有农村特色的基地实践活动。

篇9: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和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 成因 解决

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我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本人认为要解决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农村学校工作的领导,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党委,政府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义务的措施。

二、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重视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帮助父母转换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学生密切联系和沟通,加强学生的监护,细致落实学生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学生谈话沟通。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监督学生的思想变化。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学生信息的家访协议,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此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了是非关系,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以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强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程度,媒体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的关注程度,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教育部门应制订有关留守儿童的监测体系,明确监测办法,在全局上整体地、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监护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四、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好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大力发展乡村工业,让农民在农村有工可打,不再为了去城里赚钱而把孩子留在农村。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村委会的作用,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学期回来一次。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孤单。也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辨别能力比较差,所以要积极引导他们,多组织课外集体活动,让孩子感到家的温暖。 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共同做好这个事情,要加快农村医疗保障、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及完善进程的推进,加快农村的发展,为农民在农村提供基本保障,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等问题,为农民留乡发展农业提供便利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扶持民营、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扶持民营、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从而加快建立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试。同时,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民就可以就地就业,使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留守儿童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去解决中国近年来的这一问题,让这些留守儿童得到他们家庭给予他们的温暖的关爱!让青少年们可以健康茁壮地成长。只有我们全社会人人关注这些留守学生,从社会到学校到家长到学生本人提高思想认识,改善农村中学生身体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他们才能行成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徐伟,孔令玲.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科技信息,2010(07) .

[2]孟繁晓.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1(15) .

[3]魏冬云,唐陶富. 高职院校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探析[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

篇10: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问题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人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不仅给社会和学校、家庭带来了极大的问题,而且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机构正发生着改革,由于城市空间的拓展,就要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实现他们的淘金梦,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象,所以,教育的问题受有影响,他们的工作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方向。

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全校的百分之二,平均每班3人,有些父母早出晚归到镇上或外出打工,还有隔代监护的,但是,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地呈现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感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还是主要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陷,使他们的学习和性格表现得比较明显,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课不专心听老师讲,爱弄东西,不自觉学习,不交作业,不接受老师的批评,反而以牙还牙,一点儿也不礼貌,也不懂事。我在平时的测试中做了系统的发现,他们的成绩比班上其他同学的平均分还低很多。

二、经常向亲属要钱,如果得不到钱,就不去上学,有时偷人家钱或东西,因为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管教,有时甚至会出现逃学的现象。

三、上课无精打采,不关心班集体,经常打架,把老师的批评当着耳边风,我行我素。

四、他们的性格很内向,有的胆小怕事,叫他们回答问题都不敢抬头,好像老师要骂他们一样,他们遇到困难问题不敢向老师或者家属反映,造成积压在内心深处,他们心理就收到很大的障碍。

那么,造成农村老师儿童由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下几点:

1、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或单位长期外出打工,将他们的孩子代有长辈或亲属抚养管理,今天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夫妻离开家乡,到城市去打工,大多数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有自己的老人或亲属抚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就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出全面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对,很容易打击到学习的自尊心和信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有困难的儿童难以管理,造成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学生父母身上,对他们任劳放肆不管。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比如:我班云耳表村黎某,他是一个聪明活泼可爱的孩子,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外出打工,把他留给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老了,他不听他们的话,经常和当地不正当、无职业的青年混在一起,学会打架,学会上网,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写,学习成绩跟不上,老师教育他,他不接受,老师就跟他的爷爷奶奶联系,爷爷教育他,他回答说:“你们懂什么?上网时为了新技术,你们没有听说吗?现在是新技术的年代,不懂科技以后出到社会很难找到工作的。”两个老人听了,因为他们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他们就信以为真,就不管他了,对他放任自由,父母在外面打电话回来说:“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要好好学习,他回答得很好,但是他做不到。”他还说:“我爸妈都不管我,你们管什么。”后来,他逐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3、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每一个人和社会界的关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家庭教育是以父母的自身传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品格与培养,以及理想抱负极其重要的影响,没有父母的教育孩子就像一匹没有僵绳的野马一样,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如果学生犯错误或者成绩差了,在学校有教师的管教,可是,回到家里没有父母的管教,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单纯靠在学校的努力是无法挽够的。

4、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由以下几点

A、做好工作,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对

留守儿童,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加强家访。比如:“家访杨某同学学习和在校的情况,家访后才知道这位同学在家里负担很重,他和妹妹在家,爸爸在外打工,在家没有人管教。在校经常和同学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写作业,学习散漫,期中考试的排名最后的一名。”老师找他谈心,他没有接受,感觉他开始变成一个沉默寡言、性格暴躁的“怪人”。随时了解这些学生的生活、生理、心理、学习问题,通过家访或交谈等方法,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

B、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出

发,才能打到内心深处”。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事物,我们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尽心尽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怀,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要尊重他们,用心呵护他们,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享受到家庭的温暖。二是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学能力。三是培养留守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并鼓励他们在劳动中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劳动素质,最终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志向的人,并有作为能独立生活的强者。

5、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孩子

对农村小学基础见识投资不断地加大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收留农村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的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确实解决他们的生活费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到社会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上一篇:带有书名的励志句子下一篇:2018普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