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徘徊里前进散文

2024-06-20

寂寞的徘徊里前进散文(精选7篇)

篇1:寂寞的徘徊里前进散文

人生会有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独自寂寞地走在小路上——看不见尽头、蜿蜒伸向遥远的地方。我们漫步在此笑看人世间的风云突起,叹息沧桑的岁月拥抱着青春的年华,留念那逝去的春花秋月,期盼着明天的太阳照样从东方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

寂寞的路有着争艳的花朵竞相绽放,在每一个春夏秋冬里唱着一曲无言的歌——一曲不老的生命之歌。寂寞的心隐藏着陈年古旧的往事,在寂寞的路上徜徉着每一个黄昏的落寞。也许那朵朵秀色的花朵给了我们一份宁静中的生命的跃动,让喧嚣的`世界在顷刻间安宁起来,生命便在此刻慢慢升华。

寂寞的时候,望着斜阳下的孤影,想着匆匆流逝的岁月里该有多少的足迹印在了缠绵而又繁琐的记忆里。唯有此时的心是静的,静得可以听见生命又在萌发新的幼芽,期待一朵开合有致的人生之花徐徐绽放;静得可以让自己有一颗海涵的心在更新着自己的人生轨迹,让自己显得更加的稳重和深成。

寂寞的时候,仰望着浩瀚的星空,才发现星空也有着活泼而又让人惊喜的生命,才发现带着丰富而又饱满的愉快情绪正悄悄涌上心头。眼前的那条路顿时也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把我们带到了弥漫着所有快乐的境地。

寂寞的时候,面对空中飘来的那朵闲云,暗想它是否会飘落一地的碎花雨,然后带着一袭纷杂的情思慢慢升腾,似在召唤心中的恋人与自己一起飘过群山大海。

也许只有在喧嚣的世界里才会依稀可见寂寞的身影在徘徊,才会知道大智若愚的人是喜欢在风景最美的险峰上独处,以抚慰自己的灵魂,而让其在静谧和沉静的世界里微醒着,把朦胧如画的世界揽在自己的手中,任其主宰。

寂寞始终会在我们的身边缠绕,伴之而来的或许是浮泛和躁动,当我们带着寂寞的心情漫步于人生的每一个拐弯处时,是否发现不管有多寂寞,有些路一定要自己走下去才会知道前方的风景有多美,前方的路有多宽,前方有你最需要的在等待着你……

篇2:寂寞的徘徊里前进散文

指尖滑过的文字都在开始苍老。淡淡的文字,被刻上无声的伤,字字迷离,行行惆怅。

独自徘徊在文字的世界里,始终不愿离去,把那些残存的记忆一点一点地拼凑起来,希望找到一个能够继续向前的理由。

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把自己弄丢了。

所以,有些时候,总会无来由地觉得,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隐藏得好累好累,藏得快让自己翻箱倒柜都找不出来了。

一直打心底认为,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笑,但是每天却还要努力地告诉自己,开心就笑,不开心就等会再笑,所以,微笑的自己,一直在做,可是,总会有那么一瞬,一脸黯然。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段,只有自己才能够听懂的旋律,梦里梦不完心中的祈愿,话里话不尽脑中的盼望。

以前的以前,总以为生活是盾,我们是矛,自以为很坚强,可以穿破任何的盾,于是总爱用棱角冲撞它,但那时生活原谅了我们的年少无知,所以不与我们计较。而现在,走出了校园,走进了社会,才发现,生活真实面目是矛,坚硬而冰冷,不断地刺痛着我们,于是我们只能将自己变成一支盾,再疼也要把棱角磨平。

篇3:寂寞的徘徊里前进散文

一、吟味品读感受语言音韵之优美

正如朱自清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 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 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汪曾祺本人也说过“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因素”, 因此散文要多读, 在读中才能体会到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 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葡萄月令》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 介绍了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 没有华丽的辞藻, 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描写。这时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多读, 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 然后“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通过朗读, 引导学生发现, 文中很多句子亲切自然。比如很多句子以第二人称娓娓道来:“下过大雨, 你来看看葡萄园吧, 那叫好看!”“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都搬了吧, 那也不够用啊!”“可是你得快来!明天, 对不起, 你全看不到了。”“哦, 下了果子, 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读到这些句子时, 仿佛感到作者正在与老友谈心、交流栽种葡萄的经验。反复吟咏这些语句, 就能品味出文中那温暖至极的人情味。

看似平凡朴实的语言, 但仔细品味却又妙语连珠。所以像这样的文本, 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可以有选择性地范读, 也可以有代表性地反复读, 读出语气、读出趣味、读出作者的情感, 读出语言的真味。

二、涵咏比较揣摩文辞语言之精当

一篇文辞优美的散文, 一经赏析常常会支离破碎, 意境全无, 学生对于文章的语言之美之妙往往“只可意味难以言传”, 或者一旦言传出来就毫无美感可言。这可能与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强有关, 也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对于一篇散文, 教师应该设计多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对语言的增、删、移、换、比较等手段去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 品味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

比如在赏析《葡萄月令》的语言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就先作了一个赏析示范:“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按照我们通常习惯的表达方式, 这句话该怎么说?

生: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

师:这是常规的表达方式, 可是作者为什么没有这么写呢?

生:文中的句式和标点的使用有强调的作用, 突出了葡萄的特点。

师:有道理。听老师把这两句话放到一起读:“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像一颗一颗绿玻璃料做的硬的纽子。”“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语意有何改变?感情一样吗?

生:感觉作者观察特别仔细, 把葡萄生长过程中每一点小小的变化都捕捉到了, 感觉作者特别关心葡萄似的。还有, 短句读起来更富音韵美。

……

在赏析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恰当时候、恰到好处地对个别词句进行变化、比较, 就能引导学生发现平淡语言外表下的独特的意蕴。长期这样引导训练, 就能让学生找到品味语言的方法, 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

生1:“黑色的土地里, 长出了茵陈蒿。碧绿。”一句中, 句式上巧用倒装, 强调“碧绿”, 黑土地、碧绿茵陈蒿, 几个简短的句子, 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富有活力生机的画面, 这也是葡萄出窖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样表述“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碧绿的茵陈蒿。”就过于平常了, 少了一点韵味。

生2:“树醒了”“树枝软了”“树绿了”, “醒”用拟人的手法, 把树写活了;“软”写得很形象, 也很富动感;“绿”写得富变化感、色彩美。几个词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春回大地的流动变化的画面。而且句子简短,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音韵美。如果用长句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汪曾祺说过:“语言像树, 树干树叶, 枝液流转, 一枝摇, 百枝摇, 它是‘活’的。”“文章的语言看上去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有如‘老翁携带幼孙, 顾盼有情, 痛痒相关’。”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涵咏、比较、品读、玩味, 琢磨其中的一句话, 一个词, 甚至一个字一个标点, 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效果。只有这样, 文本才会逐渐变得饱满立体起来, 语文课堂才会逐渐变得充实而有味。

三、咀嚼玩味品味文章情韵之悠长

言是思想的载体, 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 才能感知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要想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还得品其语言想见其为人,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艺鉴赏还得从语言、文字的透彻了解入手”。

《葡萄月令》是一篇状物散文, 它描写的首先是物, 但其次又不是物, 因为字里行中融入太多只属于作者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因此它写的可能还是“人”。正如徐卓人在《永远的汪曾祺》一文中这样写道:“把葡萄这颗小小的生命一月月写来, 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得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咀嚼文字, 玩味语言, 带领学生沉入到言语的世界中,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的独特魅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韵味。

在《葡萄月令》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设计了“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环节, 让学生通过品析语言, 咀嚼词语去看描摹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而学生在品读中发现, 文章无论是写葡萄的生长还是劳作的现场, 作者都是一边儿描摹着, 一边儿在欣赏着, 带着浓厚的兴味。特别是有这么几个场面描写“不大一会, 小叶就变了颜色, 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 绿了。”“葡萄粒长了一点了, 一颗一颗, 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浇过了水, 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 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若不是用了善于鉴赏的一双眼睛和一对耳朵去看去听, 岂能细致微妙地捕捉?

总而言之, 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在玩味语言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发现语言文字之美、作者写作技巧之精, 还能体悟到字里行间蕴含的那份至真至美之情。不管语文教学多么需要“人文”, 语言始终是走进文本深处的最重要的“抓手”, 忽视语言的语文教学, 就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

摘要:散文教学离不开品读语言, 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语言为抓手,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 揣摩咀嚼玩味, 沉入到语言的世界里, 从音韵到词韵到情韵, 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 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的魅力和文本蕴含的丰厚的人情韵味, 从而让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

关键词:散文,语言,品味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文论[M].江苏文艺.1994.

篇4:阳光里的徘徊者——水星

水星离太阳很近,强大的太阳引力向空间探测技术提出挑战。美国人为他们的“水手10”号探测器精心设计了一条飞行轨道:先让它飞往金星,在金星附近受金星引力的影响改变为绕太阳飞行的椭圆轨道。这个轨道的巧妙之处是使“水手10”号可以连续探测水、金两颗行星。从空间探测器发回的照片来看,水星的外观酷似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其中直径100千米以上的数以千计,而类似月海的平原却很少。在水星平原与月海中都能观察到熔岩流的痕迹,但月海同其周围的高地相比明显呈黑色,水星平原则与周围高地的颜色没有多大差异,这也许是因为它的成因与月海有所不同。水星表面甚至还有类似月球表面上的辐射纹,有的辐射纹长达1000多千米。一个半径约1300千米的巨大同心圆构造是水星上最大的盆地——卡路里盆地;还有许多令人胆战心惊的断崖地形,人们称之为“皱脊”。这是水星内部冷却,水星整体热收缩时形成的皱折,如位于北极附近的“维多利亚悬崖”,高度超过3000米。这些“皱脊”是了解水星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的重要线索,因而备受科学界关注。探测数据显示,水星有一个很大的核,半径约1830千米,相当于水星半径的3/4,比月球还大。这个核的主要成分是铁、镍和硅酸盐,其中铁的质量占整个水星的60%左右,核的外层是厚厚的岩石壳。因此说,水星的内部结构类似地球。水星上还有与地球类似的磁场,但强度只有地磁的1%。“水手10”号是迄今为止飞向水星的惟一飞船,它在1974年和1975年间三次近距离探测了水星,拍摄了57%的水星表面,发回了5000多张清晰的照片,有的近距离照片分辨率达204米!根据这些宝贵的资料,科学家绘制了水星图,为水星研究开创了良好条件。

寻 找 水 星

要想对水星进行观察,首先要找到水星,而水星恰恰是较难观测的行星之一。据说哥白尼从1506年回到故土波兰后,直到他1543年去世,也未曾见到过这颗行星。在地球上看,水星始终徘徊在太阳身旁:白天它在天空中,夜晚在地平线之下,只有当它处于大距时才能看到。然而水星的大距角最大不过28°,就是说,当太阳完全沉入地平线下,它才在西方地平线上28°左右,但那时天空还很亮,大约再过四五十分钟才会变得昏暗起来。这时,它离地平线已不过10°左右了,像这种出现于黄昏的内行星叫“昏星”。相反,当水星变为“晨星”时,我们只能在日出前的东方地平线上找到它。这两种情况的可见时间都不超过1个小时。再者,地平线附近的星光要穿透比天顶厚几倍的大气,由于大气的吸收和散射,星光亮度大减。倘若观测条件再有不利,如有城市灯光、建筑物的干扰,都会使我们丧失宝贵的观测机会。所以说水星对大多数人是“熟悉而陌生”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观测水星,纬度的高低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回归线上,黄道急剧地降到地平线以下,因此晨昏蒙影时间短,观测条件相对来说是最好的,向北或者向南离开赤道越远,条件就会迅速地变坏。在中纬度,黄道跟地平线的夹角较小,水星即使在大距的时候,也只能达到中等地平高度,我们可以在西方日落后不久的昏影中,或者在东方日出前不久的晨光中,并且总是在地平线的烟雾中看见水星。而在高纬度,黄道几乎有1/4都在地平线以下,想见水星更加困难。所以,哥白尼在意大利学习时,还有机会见到水星,但当他回到波兰的故乡托伦城,那里处于北纬53°,想见水星的确是勉为其难。尽管困难重重,仍有不少业余天文学家从事这方面的观测。

水星表面的观测

在低纬度,水星是一个较显著的天体,它最亮时可与天狼星媲美。但在中纬度,因为它太靠近地平线,可见条件较差,所以你不能期待在城市的灯光和楼群中看到它。即使是在郊外,一架优质的双筒望远镜也绝对帮得上忙。水星的亮度变化在-16等至+17等之间,颜色是明显的淡黄色,而且星光稳定,我们可以从其他闪烁的恒星中将其区别出来。

观测水星被称作是行星观测之中的大挑战,它的半径很小,所以在地球上看来,它的角直径最大时也不到12角秒,所以,要想分辨圆面的细节至少要用大口径望远镜和200倍以上的倍率。区别小圆面上的细节极其困难,这不是因为望远镜的威力不够,而是由于近地平线处不利的可见条件造成的。事实上,大部分的水星观测者都是在白天进行观测工作,这样,滤镜成为必备的工具。选用适当的滤镜将会加强视稳定度和降低天光散射。有些呈灰色或淡棕色的斑纹在略带粉红色的水星表面上几乎无法直接看到,必须借助不同颜色的滤镜才能加以分辨,比如绿色滤镜,对水星临边增亮的效果特别显著。白天的观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资料,但是,这种观测只有口径相当大的望远镜才担负得起,业余天文学家用他们有限的手段是不能搞清楚许多细节的。所以,在晨昏蒙影期间观测还是很重要的。最早观测水星表面状况的是一个德国天文爱好者施里特,他在对水星的系统观测中见到了水星的位相变化,还看到了水星表面上的明暗区域。像这样良好的视觉效果不是随时都有的,取得观测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要在反差最强的时间观测水星,即星象不像在白昼天空中那样暗淡,也不像在昏影和晨光中那样明亮时,表面的细节才显得比较清楚。短暂的大气稳定期可使水星的细节清楚而且反差适中。但这种情况是十分少见的。一个优秀的观测者善于长时间在目镜后等待这个瞬间,这是他们取得成绩的关键所在。但是,大部分的等待都是徒劳的。经验证明,中等密度的滤色片对改善晨昏蒙影时星象的稳定性和反差作用效果十分明显。

尽管难度很大,经过意大利布雷拉天文台台长斯基帕雷利多年的仔细观测,第一张水星表面图终于问世。有人看到水星面表特征的某些变化,一部分是周期性的,一部分是永久性的。这可能是一种幻觉,但的确超出了业余天文学家能力所及。另一方面,由于水星有显著的天平动,业余天文学家可以较清楚地看到它的外貌变化。

水星凌日的观测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一般与黄道面斜交,这两个交点分别称为升交点和降交点。当内行星的下合正好发生在两个轨道交点附近时,则地球、内行星和太阳三者几乎位于同一直线上。从地球上看来,即是行星凌日。凌日是内行星的特有现象。水星或金星凌日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黑点,从太阳圆面上缓缓由东向西移动。凌日要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所以是极为罕见的天象。水星凌日平均每世纪13次,金星凌日则更少,约每243年发生4次。

正因为凌日的机会十分稀少,又相当有科学价值,所以许多观测者决不轻易放弃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水星凌日发生在水星下合出现在交点处的时候,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它越过太阳圆面时所走过的长度。如果它越过太阳圆面中心,凌日时间可长达8小时;如果越过太阳边缘,就会变短。

篇5:时光里的前进散文

转眼,来成都已快四年了,仿佛时间还停留在原地,生活,却在继续。

不经意间,我早已褪去那焦急、暴躁的衣裳,换上了成都为我编织的这件慵懒、温润的毛衣。与她相处四年,我不敢说对她知根知底,却也值得为它写上一笔。

当初坚定来成都上学的信念,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名气。成都,这里自古就受到政客名流、文人骚客的亲睐,刘备在此建蜀立都;诸葛亮在此尽显超然才智;李白游蜀吟出《蜀道难》;就连武侠小说都不愿错过她,都愿为青城派,峨眉派写下浓墨重笔。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今天,这里依然有武侯祠与杜甫草堂等古迹。这些事实的存在,足以说明成都确实是个好地方。

成都的一天开始得很慢。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四周的群山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呵护着这片土地,因为群山的阻挡、地形地势的缘故,成都没有凛冽的大风能瞬息吹散厚重的夜幕。当风在尽情撕扯着四周群山的时候,成都还在安静的沉睡。

然而,无论怎么受保护,总会有偷跑进来的轻风慢慢吹走黑夜,渐渐的,天亮了,可成都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任性的要睡个懒觉,不愿睁开眼。成都的人们似乎也学会了这一招,因而,早晨八九点你要想去逛街,那么你会后悔,因为那时很多店铺都未开门,十点之后,店铺才会断断续续开门。新的一天开始了,街上的行人、车辆开始多了起来,直到后来的川流不息、人山人海,你才会猛然发现,原来成都也是个繁华的大都市!

成都有很多茶馆,很多时候总会让人诧异于茶馆里永远有悠闲的客人静静品茗。有时候你不禁想问:他们不需要工作吗?不,他们要工作,但却也少不来工作学习之余的品茶生活,即使不去茶馆,有闲情逸致的人们也会搬一张小凳子坐在屋前温暖的阳光下品上一杯。这就是成都的茶文化,也是成都人的茶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生活。

成都的天时常是一块灰白的幕布。在见惯了家乡蔚蓝天空与大雨瓢泼的不断交替之后,我对成都这种不温不火的气候深深着迷。灰白天空,朦朦胧胧的感觉,一切都不那么真实却又那么真实,好像永远在早晨,天才刚亮的的感觉;好像时间还在原地,生活却在继续。当然,成都也会有晴天。这里的晴天来得突然,往往你一睁眼,早已被温暖的.阳光沐浴着了。当晴天来临,你就可以仰望碧蓝的天空,看飞机飞过留下的痕迹;你也可以拿出被子和衣服晾晒,拍拍打打,晚上收回去,就是一股浓浓的太阳的味道。晚上往被窝一钻,无怪乎早上起不来。成都的雨天也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的雨永远是濛濛细雨,你根本不需要撑伞,雨点只会轻轻地抚摸你之后,悄然落地,一点儿声响也没有。我对于成都的雨是特别敏感的,只要一下雨,我总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她。以至于我对朋友们说下雨时,他们总不信,直到雨势渐渐大起来。另外,成都的大雨下在晚上的居多,“巴山夜雨涨秋池”,清凉的夜晚躲在屋檐下,听淅淅沥沥的雨声,也是很有乐趣的。如果你习惯早睡,也不用担心,雨声绝对不会把你吵醒,往往一觉醒来,发现外边早已经湿满地。

成都的一天结束得很慢。这里的夜很热闹,灯火霓虹、夜市小摊、欢歌笑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走上大街,看场电影,或是听听音乐会,亦或是和三两好友在街边小摊吃吃烧烤。这样的日子,我很是喜欢,忙碌中有休闲娱乐,休闲娱乐中感受生活乐趣。

不管白天有什么没干完的事儿,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人们都会放下手头工作,进入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很奇特,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梦。在这里,你敢向喜欢的女孩子说情话;在这里,你可以有你想要的幸福生活;在这里,你也可能和人吵架;在这里,你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当你再醒来的时候,她就把前一夜和第二天早晨巧妙又习惯地连在一起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篇6:寂寞的岁月里,感谢这份陪伴散文

很多的时候都在问自己,问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对生活,对感情,仿佛我们都是活在套子里面的人,很多的时候,不平和不淡定是因为真的在乎,所以才会任性,才会有小脾气,当你身边也有这么个任性的女人,没事儿使点儿小性子,欺负你的时候,真的要笑着哄哄,要知道当这些都没有了,也不需要你关心的时候,她真的就是死心了。人最怕的就是心死了。人都是这样的,缺什么就爱在别人面前证明什么,真的心里踏实的知道有,反而会隐藏。心情平淡如水的时候,才是最理智的时候,有时候这就能让人想起两个字,成熟。

成熟是个多可怕的字眼啊,当你一次次的看着电影一次次的哈哈大笑,或者一次次的落泪的时候,其实该庆幸,因为你依旧有着一根敏感的神经,若是真的就麻木了,那份淡定和从容才可怕。人最初的那份感性失去的越多,也就越冷血。经历总是让人一步步的麻木,就像失恋,失去初恋的时候可能失去了全世界,可到了第二个失去的时候,就不是对单个人的失望,而是爱情了。当两个人分手之后,若是能仍然相信爱情,就该感谢彼此了。

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事情,也会遇到很多的人,有的人纠缠着没有结果却又不肯放弃,也确实,当爱情成为了一种习惯,当那个人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失去的越是突然就越是难以接受,可是若你成天都在惦念这份失去的爱,也许是这份爱伤害的不是最深,因为没有死心。所以还在挣扎,往往这样的挣扎是最痛苦的。也是最无畏的。若是真的心死了,反倒是洒脱,那不是冷血,是那份沉重叫你的心都不愿意去挣扎什么了,这也就是真的结束了。往往一段婚姻走到这个地步,也就没什么遗憾的,因为分开是最好的决定,反倒是继续讲究,成了负担。

什么是对的人,什么又是对的时间,都是爱情的一种借口。无可否认的是,缘分真的存在,有的人你就是第一次见到就像认识了很久,每到这个时候自己都在想,上辈子也许真的就认识吧。这样的人不需要说什么,似乎总有那么种默契,说说笑笑很惬意也很快乐,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不在了,也每到这个时候都会告诉自己,缘分尽了吧。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朋友,真的是要讲缘分的,能相遇真的不容易,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不管时间长短,都该感谢这份缘,毕竟带来的一切都是生命中的场景,每一次陪伴也都驱赶了寂寞,这难道不该感激么。

有时候我们猜不出人的行为究竟是为什么,尤其是感情上,很多的行为都是不能用常理去分析的,很多时候当两个人真的`分手的时候,会听说怎么可能是这样的人呢,不相信这个事实,可这就是亲眼看到的又不能不相信。人之所以成为了高级动物,也许正是因为人的情感要比其他的动物丰富得多,每一次相遇都是真真切切,每一次相逢也都是一场戏,戏演完了,也都各自散场了,也确实是这样的,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淡了,走着走着就真的散了。

记得前些年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做公交车的时候还在说笑,就说这朋友真的是一拨一拨的,一个时间段有那么一拨人,等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淡了,到最后,都不知到哪去了。那时候自己还在笑,说怎么会呢,朋友是一辈子的啊。可现在回头看看,都望不见当时的那个朋友到底人在何处了,就这么不见了。也许有机会会再说说话,可味道终究是变了的。只是自己身边经历的每一个人,都会给自己带来些收获,无论是在前行道路上的提示还是在失落时候的陪伴,这些不经意的事情也许都是在过后回想才那么的甜美吧。

就像我们现在回想着自己的童年,当时也不觉得童年有多好,可现在回想起来,童年多美好啊,是因为失去了么?也许吧,人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有些是可以亡羊补牢的,可有些就真的走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就像岁月,容不得人做第二次的彩排。珍惜当下才是真,回首看看那些留在记忆中的人,道声谢,风雨兼程人生路,有了那些过往的人出场,才能构成故事,场景依旧不变,故事中的人却变换着,下一刻会怎样,谁有知道呢?人总是茫然,昨天闭上眼睛听着耳机的时候,忽然觉得有种生命承受不起的重量深深的压着自己。可脑子是空的,这样的夜不是第一次,可每一次也都是这样浑浑噩噩的就过去了,一觉醒来,就又是天亮了。

去年有个人对自己说,放弃是一种勇气,要学会放弃,这是曾经自己爱的人告诉自己的,后来用到了他的身上,想来挺可笑,可是很真实的发生了。当放弃成为了一种习惯,人就缺少了执着,也许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总之是放弃了的。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执着的人,也许这就是自己每次听到《偏爱》这首歌都会落泪的原因吧,有时候擦擦眼泪自己也在笑,还真应验了前面的话,说明还很敏感,这是好事,要有多大的勇气才敢念念不忘呢,可是想说戒掉这份回忆,太难……

也许有的时候会伴着另一个人的出现把当初冲淡,有人说忘记一个人唯一的方式就是爱上了另外一个人,也有人说,分手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执着都分不开,但是有一种情况,就是出现了第三个人,那个时候该放手就放手吧,因为这份爱已经是回忆了。人的情感千般种,没有道理可言,也没什么道理可讲的。很多关于感情的事情,真的不必太认真的去问个究竟,也不必寻求那个所谓的解释。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宽容,也就慢慢的淡了吧。什么伤害都不可能是一辈子的,人总要往前走,想哭就哭,哭过了还是要继续赶路,也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渐渐的成长起来的吧。

篇7: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这首抒情十四行之六选自勃朗宁夫人1850年出版的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这部诗集也是勃朗宁夫人的代表作。这一组诗共四十四首,写于勃朗宁向她求婚前后一段时期。

伊莉莎白·巴莱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出身于英国西南部乡间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她幼年生性活泼、爱好运动,没上过学,却喜欢读书。八岁时学习写诗,十三岁时,家里代她印了四卷诗集。在她十五岁时,骑马跌落摔伤了脊椎,小小年纪竟成了一位瘫痪病人。她的刚愎古板,管教子女极严厉的父亲对这病患的长女不抱任何希望,只等她进入天国。因此她的闺中生活落寞凄清,唯有靠读书写作以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这种枯寂的生活一直到她三十九岁的时候才看见了爱情的阳光。

她遇上了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 ),这个比她小六岁的青年诗人,为她的《诗集》(1844年出版) 深深倾倒。同时,伊莉莎白也对其《石榴树》赞叹不已。伊莉莎白专横的父亲本来不允许陌生男子去拜望他的女儿,但这次例外的恩准,不仅使其女儿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英国诗史上出现了一个奇迹。

伊莉莎白本来已是一个瘫痪的病人,生命与青春都禁锢在没有色彩、没有爱情的日子里,在生与死的边缘默默耗着一长串黯然的时光。如今,偏偏在青春已逝、生命灰暗的岁月里赶上了从不敢奢望的爱情。因为“劫运”,她曾在孤独的生命边缘极力约束自己,掌握着自己的心灵。但是爱却又使她在自卑、自尊的痛苦的梦寐里祈祷。这来得太晚的爱情使她惊慌疑虑以至于本能地拒绝,唯恐这爱的烈焰燃烧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但爱情的力量是神奇的,这份迟到的、执著的相知、深入灵魂的爱终于有了回应。她终于打破了命运给她的不幸禁锢,在获得爱情的二十四年之后,重新能够自由地站立在户外的阳光下。

她的这组四十四首抒情诗是她战胜病痛和禁锢、获得自由与爱情、深炽缠绵的动人之作,同时也是她献给后来成为其丈夫的勃朗宁的铭刻肺腑的情感回声。这首之六正是在激情与理智、孤独和幸福、现实和梦寐里的苦苦挣扎、徘徊的心灵,在面对勃朗宁的求爱、面对劫运的天悬地殊、面对自己身后一长串灰色没有阳光、失去青春的跌落在孤独的生命边缘的日子,在自尊和自卑的心态中,爱与舍之间艰难抉择的内心独白。作者以怅然的决绝的口吻要求“舍下我,走吧”,这句舍去了原因的结果,使开篇便有了悬置的高度,并使读者急于寻找导致这结果的原因。同时,又暗示了对被动爱的主动弃绝。接下来的转折连词“可是”造成诗情的逆转,由一个肯定句:从此……;一个否定式:再不能 ,一个反问句式:能……不感到……;又揭示这种决绝之后的冷静与缱绻。暗示出了诗请的递进和强调,同时也颠覆、否定了前面肯定的语气。这份抉择的苦楚、在生与死、爱与舍、在黑暗与日光之间苦苦挣扎徘徊的痛彻,正是长年瘫痪生活最真实的烙印。单就用词的选择如:就一直、再不能、能…不…,真切地显示出彷徨、犹豫、矛盾、迟疑而又刻骨铭心的心态。作者以时间:从此(就一直)、从今(再不能)、从前(能…不…)三个时段来完成对情绪的递进。因为爱而不能爱,不敢爱而放弃爱,放弃爱又并不是不爱,这恐怕是最言不由衷的表白。当这种难以企及的爱突然降临,它是那般接近而又遥不可及,是那般朦胧而又触手可及。然而隔离她们爱情的,不是上帝,而是她自己在心灵和眼泪中的徘徊,在掌心和指尖之间的迟疑。命运给了她劫运之后,勃朗宁又给了她幸运。所以,当爱的阳光在她的枯寂的生命里投下一丝生机,曾经绝望的心遭受命运的捉弄之后,如今的爱才会如此让人刻骨铭心。如果说以前的孤独尚能让她掌握和约束自己的话,那么现在,只有爱才会让人如此情不自禁。因为有爱,才要选择离开;因为有爱,却又难以离开。

命运的悬殊是隔离他们的理由,是要“你”舍下“我”的理由,“你”那颗真诚的心,正是两个人心灵的呼应,彼此的悲欢,思念的不由自主已跃然纸上。如果前面的时间转折是被动的、假设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却留下”、“却听得”引出的则是主观的感受。与其说是艰难的拒绝,倒不如说是大胆的表白。如果说日光象征自由,指尖和掌心相触即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因为后面的心的双重声响,酒里的葡萄,“我”的起居和梦寐,“你”的名字,两个人的眼泪,却又分明表明,即使命运的隔离,因为有“你”,这爱,依然难以决绝。前者是想象型的,后者是体验型的,这种虚实契合的手法更加突出抒情主体的丰富复杂、精微细腻的情绪。

表现手法上,该诗以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相结合、虚拟想象与真实体验相对照。炽烈而深沉的情感显得浓醇而跌宕、急促而又舒缓,时而低诉、时而独白,显得层次分明、构思谨严。

该诗以一句祈使句起首,是决绝又是请求,是离意已定却又心有不甘;是肯定句,又是否定的肯定。在接下来的句子中,却是“舍下”的虚拟和现实的双重结果。这种否定的意图用一种转折的假设来营构更显出不舍和自尊。肯定和否定相依,孤独和幸福纠缠。因爱而舍,欲舍还爱的复杂情愫,在假设的隔离中却又是最现实的结果。“你”的心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我”的眼里流着两个人的眼泪。劫运隔离了“我们”,但不隔离的是“我们”的两颗心,孤独伴随着“我”,两个人的眼泪却又映照着“我们”,“我”为着“我”祈祷,上帝却听得是“你”的名字。如果说,前面的虚拟结果是诗人的理性克制的话,那么后面的现实结果却是“我们”在情感上已无法分离。如果说前面是虚拟的写实的话,后面则是现实的比喻,劫运隔离了“我们”,爱情隔离不了“我们”,两颗搏动的心,流的两个人的泪,隔离不了“我们”。这爱情正像酒里的葡萄,甚至起居和梦寐都无法隔分。

一个肯定的结果,却有一个否定的理由;一个假设的理由,却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容量较小,却掀起层层情感波澜,冷静中见热烈;但又在结构的精心布局中表达出复杂迂回的矛盾情结,委婉中见奔放。特别是全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落差显示出构思的深度和结构的巧妙,同时又衬托出饱满的诗情和立体感来。

原诗是意大利式,每行五音组,韵脚四个韵,排列方式是abba、abba 、cdcdcd, 这样谨严的格律适宜写炽烈绵密的情思。方平的这组译诗从节奏、情绪、语言都深得原作的神髓,诗情的节奏和抒情主人公的情绪起伏有致,神思灵感的刹那交汇与精巧缜密的构思混谐,音节的错落、节奏的疏密、缓急使三个时段犹如一个乐章中的协奏曲,并以一种起伏的韵律营构出一种复调旋律,通过递进、转折、假设和句式上的跨行等艺术手段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呈现了主人公连绵不断的情致,把一种言不由衷、欲走还留的炽烈的爱传达得凄恻、缠绵。

附:《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方平 译

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

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

掌握自己的心灵,或是坦然地

把手伸向日光,象从前那样

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间

触上我的掌心。劫运叫天悬地殊

隔离了我们,却留下你那颗心

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

正象是酒,总尝得出原来的葡萄。

我的起居和梦寐里都有你的份。

当我向上帝祈祷,为着我自己

他却听得了一个名字,那是你的

又在我眼里看见有两个人的眼泪。

上一篇: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下一篇:体育课上防误伤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