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2024-09-03

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通用4篇)

篇1: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2014年11月30日 14:49:54 规则,就是原则、制度、纪律、章程,是维护良好政治生态的首要前提。在大是大非面前靠什么来评判?靠规则。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同志也讲过要防止“破窗效应”。什么是“破窗效应”?就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一种“传染病”,会流行、流传和感染;这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别人能做我也要做,随波逐流。“破窗效应”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极有可能“小洞不补,大洞一尺”,最终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因此,大家都要带头讲政治、讲原则,守纪律、守规章,真正做到依有规,行有责,守有矩。风气,就是党风、政风、民风。风气的根源在于党委,党委的根源在于领导。一个地方的风气不正,其实是政治生态不好的外在表现。明朝刘伯温讲了一个“蜀商卖药”的故事:有三个蜀商卖药,第一个专卖上品,以买价定卖价,不哄人不宰客。第二个上品下品皆卖,根据买者的出价酌情选取药材质地。第三个专卖下品,价格也甚便宜,买主让添点就添点,加点就加点,结果人人争相买之。一年后,这人竟成富翁,第二个蜀商也丰衣足食,而第一个却落了个衣食不继的下场。这个故事值得我们警醒,如果放任不良风气持续存在,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导致好人受气、逼良为娼,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态恶化和腐败现象蔓延,最终害自己、害组织、害国家。

导向就是风向标。党委书记在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具有源头性、导向性、引领性作用。平安就是真幸福、就是最大的追求。大家要准确把握森林和树木的关系,坚持原则,勇于担当、敢抓敢管,主动做好工作,不能讳疾忌医,而是要小病早治,以新面貌、新风气、新要求、新追求、新作风树立正确的导向,真刀真干、实干实则、用心尽力,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班子抓起,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敢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要有党规、讲党纪、守党纪;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讲规矩、正风气、敢担当;作为领导干部,要定规则、用干部、带好头。(作者单位: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

篇2: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把握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刷新见解)

孔德明

《 人民日报 》(2015年08月18日

07 版)

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在良好政治生态中,政治行为主体价值理念正确,运行规则科学,制度安排明确,政治系统各要素良性互动、整体和谐,能形成系统合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是政治行为主体的使命和职责,也是确保社会系统运行良好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从严治党举措,推动政治生态总体向好。但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仍面临多方面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做好以下工作。

完善制度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针对政治生态建设中的问题,从制度建设入手,抓好制度的建立和修订完善工作,抓好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应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建设,形成党内民主和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党内决策程序和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行使,推动党内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规范提名推荐办法,形成正确导向和科学选人用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选什么人、用什么人的问题;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形成科学评价体系,刚性使用评价结果,让干好干坏、有为无为真正不一样。

优化上下层级关系。科学确定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目标任务和职责权限,坚持集体领导,落实民主集中制,把对组织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结合起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政治行为方式。特别是上级在领导方式上,不应直接插手干预下级的具体工作,而应重点抓好督促检查考核,防止上级对下级工作包揽包办、主要领导对分管领导代替指挥。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程序和科学规范的层级关系,还须杜绝下级擅权越权,做本属于上级职责范围的事,防止越位;明确岗位职责,履行自身责任,抓好工作主业,杜绝“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现象,防止错位;坚持岗位职责匹配,认真依法依规全面履行职责,防止缺位。

打造过硬行为主体。党员干部要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方向,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自觉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履职能力,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使自己成为政治方向正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养过硬的行为主体。尤其是领导干部,应注意发挥以上率下、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和示范功能,带头树立良好的从政作风,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健全权力运行机制。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应发挥各方作用,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利用各种手段,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在引导党员干部坚持自律的同时,必须发挥好组织的管理监督作用,发挥好其他行为主体的监督作用,实现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在社会系统层面,应把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作为构建良好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着力点,着力净化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的健全完善,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篇3: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两课”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 这对于哲学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 学生普遍对此课持有冷漠、消极甚至厌恶的情绪。怎样才能搞好高职“两课”教学?笔者认为:一要因材施教, 使学生听得懂, 学有所获;二要教学互动, 不要满堂灌、一言堂, 把学生的内化过程视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三要提高教学艺术和技巧, 使课堂充满生机与乐趣,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此, 教师应该重点把握好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两课”教材全国统编, 高职高专“两课”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和普通高校完全相同, 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 理论基础差和理解能力不强是高职学生最大的劣势。要让高职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两课”的基本内容, 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1. 掌握学生对“两课”的认知程度, 精选讲授内容。

教学经验和课前的问卷调查都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两课”的认知程度和学习兴趣, 以此确定讲授内容的量和度。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门课, 纵贯80多年的历史,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统战等多领域, 知识点多, 理论性强。教师如果按章循节地教学, 30多个课时显然不够用;如果由一个知识点扩展到面, 提供大量相关知识, 追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这又是高职学生无法适应的。因此, 教师必须把握少而精的原则, 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整合与利用,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在知识系统化的前提下, 精选讲授内容, 突出重难点。

2. 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 补充辅助内容。

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 更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恰当的史实、案例能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在选择补充内容时, 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3. 做好课前动员工作。

提供给学生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讨论题目及时间安排, 引导学生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 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 帮助学生充分做好听课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

二、课堂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传统的“两课”课堂呈现出的是教师台上“独角戏”, 学生台下“等、听、记”的枯燥、死板的景象。教师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导地位, 将学生置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 导致在学生心目中“两课”就是死记课、说教课。在完整的教学机制中, 学生作为知识的学习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为学生的理论水平、理解能力、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事实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定、课程的安排、授课的方式和进度。

“两课”课堂教学要彻底改变单纯灌输的方法, 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相互启迪, 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两课”理论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讲授中, 必须坚持章节讲授与专题讲授相结合,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一方面, “两课”理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章节讲授的方式, 全面、系统、完整地加以讲授;另一方面, “两课”理论又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 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实践中新的重大发展变化, 针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专题讲授, 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践正确认识和把握相关理论。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既做到突出重点, 抓住难点, 把握要点, 选择和提炼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实践课题, 又能把握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既解析疑点、难点, 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 又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 案例教学

与传统教学中为阐明理论而简单举例不同,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 把现实社会的生活百态及学生的所思所想纳入教学视野中, 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反映到“两课”课堂上来。学生置身于案例中, 运用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 寻找现实生活的问题, 通过与同学讨论、听教师点评、写分析报告三个环节优选解决方案, 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 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桥梁,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学生授课

学生授课是变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主讲, 教师辅讲。主讲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提纲独立备课, 设计授课方式, 组织课堂教学。教师针对学生讲授情况进行及时点评, 包括对讲课者表现的评价、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拓宽和加深等。学生授课使教师在听课中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掌握情况, 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增强了针对性;“要给全班同学上好课, 不能被笑话”, 这种心理能督促讲课学生认真研究教材上的相关内容, 主动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同学评课环节促使听课者要认真听课,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4.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此外, 在“两课”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计算机网络和声光电音像技术正在教学领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两课”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把现代教学手段及时引进到教学中来。它信息量大, 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生动, 有强烈的感染力, 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谋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优的外部条件, 使其在人机交互作用下, 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中, 深刻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课堂上, 多种教学方式是可以综合使用的, 但教师要始终充当好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或参与者的角色, 起到对教学活动的指挥、督导与控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务必掌握好互动的火候, 组织好课堂教学秩序, 保证思维能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围绕主题不跑题。

三、课后反馈环节———从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案

授课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各种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过程, 这种信息交流进行得如何, 要靠反馈来体现。课后反馈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检验。通过批改课后作业、回答学生提问, 教师可以获取大量信息, 如学生的学习情况、接受能力、兴趣所在, 以此适时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但课后反馈常碰到的问题是收集信息困难或不够真实, 其原因大多与沟通、交流困难或不够深入有关。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课后教学反馈提供了平台。“两课”教师可以在网上开设博客或建立BBS论坛, 进行热点讨论、答疑解惑、文献采撷等, 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直接、更自由、更真实。

参考文献

[1]程子军.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互动”教学中实现和谐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5) .

[2]徐建丽.高校“两课”互动教学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

篇4:把握好良好政治生态的三个要素

一、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经验体系在一定环境中内而外的生长,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只有认知到学生已有经验在学习活动中重要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探究。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积淀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有关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千设百计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析”是完美解题之源。学会分析,实质上是学会思考,学会联想,这些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理念。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完美的解法来源于对问题的周密细致的分析,教学中无论是对九年级学生还是七年级学生都应引导学生从所需问题的条件与结论中努力去获取有利的解题信息。在教学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时 :如图,已知在Rt△ABC中,AB=BC,∠ABC=90°,BO⊥AC于点O.点P,D分别在AO和BC上,PB=PD,DE⊥AC于点E.求证:△BPO≌△PDE.

教师引导学生点拔分析,让学生把自己证明的思路用框图表示出来:

让学生由已知条件逐步探寻到结论,全过程的解答较好地检测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针对不同题型可以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排序、列表、直线示意图、操作实验等来强化分析的直觉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练习、感悟、反思去掌握分析方法,提高解题策略。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全过程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产生更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认真求知的科学态度和勇于进取的坚定信念。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地多学会某些知识更为重要。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难才能的发挥。

二、让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创新能力

开拓想象力是学生的创新之术,当学生解决点P在特殊位置问题时,教师可以再次知识迁移,探索新知进行变式训练:这道题的可以变式训练:“若BP平分∠ABO,其余条件不变。求证:AP=CD”。学生在理解原题层面上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的简单应用,彰显了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当学生愉快解决原题问题后感受成功的快乐之时,求知的欲望又被“动点P在不同位置” 情况所吸引,即点P在∠ABO的平分线上时求证AP=CD,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时,通过类比原题的方法,很快就寻找到∠ABP=∠4,再根据AAS证明△ABP≌△CPD,即可得到AP=CD的结论。丰富的情感体验可以把客观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的我要学,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局面,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当老师这样提问“若点P是一个动点,当点P运动到OC的中点P′时,满足题中条件的点D也随之在直线BC上运动到点D′,请写出CD′与AP′的数量关系”。这样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学生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许多学生将被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数学的生命,没有问题数学就失去了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学生在探索、猜想、发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较多地启发、诱导和点拨数学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应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教育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这一特点,把使全体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并能在实践中使用,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作为主要任务,这是时代发展赋予数学教育的使命。

三、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提高用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中,善于抓住数学的思想方法,懂得削枝强干,对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加以挖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发展,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时刻要注意体会教材例题、习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这道中考题渗透了类比、迁移、联想、转化的思想方法,尤其是第(3)小问题探索CD′与AP′的数量关系,在探索过程中还需把几何推理与代数设元运用勾股定理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我们常采用转化手段,将待解决的问题归结为相对容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程式的另一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得到原问题的解答,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化归思想方法。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统一方法处理时,就得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就是分类讨论思想。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能力之本,虽然数学习题浩瀚无边,但是蕴涵在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总是永恒不变的,它是数学的精髓,抓住数学思想方法,善于迅速调用数学思想方法,更是提高解题能力根本之所在。新课程教材中的典型例习题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素材,留给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有利于教师去延伸、拓展、创造性地使用。同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上一篇:传媒公司“党史教育日”活动总结下一篇:少先队建队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