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师承心得

2024-07-17

六月份师承心得(共9篇)

篇1:六月份师承心得

六月份师承心得

6月9日跟师出诊时学习到一病例,与大家分享,并分析中医药治疗老年痴呆症。

患者康丽云,女,69岁,因记忆力明显减退一年来诊。患者一年来自觉记忆力明显减退,并且爱忘事,生活中有焦虑和消极情绪。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语言流利,无失语及构音障碍,记忆力、计算力减退,空间定向力障碍,额纹及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无感觉障碍,无共济失调,巴氏征阴性。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中医诊断:健忘-肾精不足西医诊断:老年痴呆症。处方以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为主。处方5副中药口服,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未见好转,于上方再处5副。第三次来诊后,患者记忆力较前见好转。

病例分析:

老年痴呆症是以中老年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判断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或伴随出现脾气暴躁、精神抑郁、紧张感等行为异常,甚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而需要他人照料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萎缩,皮质神经减少,大脑皮质和海马中大量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该病是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该病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严重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多,其发病人数亦相应增加。积极防治老年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医学虽从神经病理学、生物化学、基因学、病毒学等方面对老年痴呆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了。国内外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及技术手段,采用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老年痴呆症属于中医学的“呆病”、“健忘”、“虚劳”、“善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脑髓空虚,气血不足致心神失养。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心肝脾肾虚为本,痰瘀内生,气血逆乱为标。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脑为髓海”,肾虚则脑髓不充,老年痴呆的治疗当以益肾健脑、填髓增智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按此治则,采用西洋参、鹿角胶、龟板胶、紫河车、天麻、全蝎等名贵中草药组方研制中成药,多具有填髓增智、健脑开窍之功效。可改善微循环,防止脑组织缺血、萎缩,对各类老年性痴呆及小儿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难产等所致的智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言语迟缓、流涎、脑萎缩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一些现用中成药在抗痴呆方面的作用也引人关注,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四种传统补肾中药研究后证实,其都有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对于早老性痴呆、神经衰弱及健忘均有疗效。有效地控制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对改善大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维持大脑代谢的正常,对预防痴呆的发生具也有积极的意义。

老师的方子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抓住了老年痴呆症的中医药治疗的精髓。我们临床看病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病例,不能因为没见过或者没治疗过而草草了事,我们应该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疗效。

孙秀业

二0一二年6月

篇2:六月份师承心得

从刚来时的皑皑白雪到现在的绿意葱茏,百花争艳,景色变了,我也变了,因为这会,我很舍不得,舍不得向这儿的小伙伴说再见,向这儿的老师说再见,向指导老师说再见……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可一段难忘的岁月,却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时光荏苒,任岁月的浸蚀,风雨的奏乐,怎么也不会失去以往的光泽,那里将永远是一段难忘而美好的回忆。人生几何,岁月匆匆!感谢生活让我有这种经历。

我所支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我了解到农村教育的艰难及农村教师的艰辛,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在坚持着,坚持着一个梦想,更确切地说是在庇护着一个又一个希看!我感动着农村教师那黄土地般的人生情怀,能够投身于祖国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正是我一生的荣耀。

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激动,那一声声亲切的“老师好”,那一张张执着的面容,看着他们渴看知识的双眼;他们是那么可爱,听到他们响亮的回答声音,自己似乎回到从前,回到小学时代,那一幕幕的场景真温馨。看到他们那布满着渴望的双眼,听着他们那稚嫩的声音,自己有一种冲动,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所有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今回首内心的那份悸动仍记忆犹新,很舍不得这些善良朴实的孩子。在这次的支教活动中,我初尝了当老师的滋味,除此也感受到当一位老师的责任与不易,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身为一个老师所享受到的巨大的幸福,而那份幸福是来自那一群可爱、纯朴的学生。

支教生活已过了多半,我受到了很多启发,无论是从别人身上,还是从自己身上,我觉得身为一位老师,就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时时进步自我,这样才能一直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才能成为一位受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无论是否自己教的学生?首先我觉得做人要随和热情,别总是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课堂上你确实是一个教师,但是,课堂下你就不能做他们的益友吗?但是年轻人也别没了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脸上应该是“朝阳多于沧桑”。试想假如我们的脸上总是一副愁大苦深的样子,受我们的感染学生们的表情,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那一天他们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子?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他们肯定会想“今天真是倒霉的一天”。

支教,可以算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我有过短暂的停留,时代的车轮碾压着我,追赶着我。这里是骐骥纵横的疆场,这里是驽马驰骋的阔地,也是伏枥和孕育的圣地,相信学生能够厚积博发,功在不舍。我也在期待着,我在这里的收获,是我“独上高楼,看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永不干涸的泉水,滋润着我奋斗的历程。我将以此为契机,“更上一层楼”,在整个的人生路上,“将上下而求索”。

篇3:六月份的两个重要高点

结构:笔者在上周时曾指出本周的一个重要看点是2161点的上升能否走出五浪上升结构,市场的实际走势是走出了分时五浪上升。当然了,此五浪上升走得太过标准,标准的如教科书一样,总让人不免有些怀疑。因为2161点的上升走出了五浪上升结构,所以,其在波浪理论中会属于某更大级别的一个子浪或者是ABC反弹中的C浪。

承接上周的划浪进行划分,则两种相对比较大的划浪可能如下:

4月16日的2165点开始针对2444点下来的反弹,其运行的是不规则的ABC反弹结构,则市场将会结束二浪(2444点新下跌趋势)的反弹或者是市场将会结束B浪(X浪)。对应的大结构上则市场将会下破2161点,性质分别为新下跌趋势中的三浪主跌或上升回调中的C浪(子ABC三浪);

5月2日的2161点开启的是新一段上升,则市场运行的仅是针对2161点开始的上升的正常回调,不会下破2161点。对应的大结构上则2161点属于1949点大反弹的C浪上升或牛市来临的某级别三浪(或子三浪)上升起点。

时间:5月31日有成为重要高点的可能。六月份的重要时间在5日和19日前后。

空间:需要注意2344点到2350点前后和2370点前后。此两个空间点位属于多空间共振阻力,根据目前上证指数分时顶背离的情况来看,此两点位结束2161点开启的五浪上升的可能最大。空间上还需要重点关注2161点与2205点所形成的分时上升通道的阻力与支撑,目前市场在2234点一线遇阻,即是此分时上升通道的上轨处。更大级别的支撑需要看1949点与2161点所形成的上升趋势线,目前约位于2220点一线。

预期六月份的走势:2444点开启的是针对1949点上升的回调,2165点开始的是一段B浪或X浪的反弹式上升,即市场在创出2444点新高前会下破2161点,但不会下破1949点,1949点的上升远没有结束。

六月份走势猜想:

6月5日为一个高点,与2334点的当前上升高点相距不会太远;6月19日前后同样为一个高点,与6月5日的高点相距不会太远或是下跌后的某子浪反弹高点。6月市场整体处于相对高位震荡过程当中。7月15日市场将会处于明显的低位。

笔者最后需要重申一直以来的观点:时间节点并不难计算,难的是提前确定其高或低点,趋势加速或转折的性质。笔者水平有限,每次总是倾向性观点,是考虑到任何确定性结论都是概率性事件,所以并不完全确定。

篇4:12师承心得

―师承学习体会

指导老师:

杜光华

员:

熊成术

郭卫利

宿晓燕

师承是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的传承授业方式,是中医学数千年来薪火相传,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了国家层面的明志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工作,为缓解中医药后继乏人乏术,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由伍志航老师倡议、12位主任中医师联名提案,县人民政府获准,举办县中医师承班,遴选县内副主任中医师职称的为指导老师,县中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老师们不顾年迈拨冗茨临,甘为人梯、无私奉献,传道授业解惑。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带教、定期考核模式,旨在提高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应诊能力,以缓解县内中医药人才断层的现象。

为此我们很荣幸地参加了师承班二期的学习,师承于乐山市名老中医杜光华老师。老师生于1954年,副主任中医师,1975年11月毕业于乐山卫校中医专业。1992年12月至2014年元月期间任夹江县三洞镇中心卫生院院长,2005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2010年获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农村卫生拔尖人才”称号,同年被评为“乐山市名中医”,所在单位2010年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称号。诸多荣誉诠释了老师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不息的人生。老师扎根基层40年,一1 路走来取得这些成绩实属不易,老师是如何做到的呢?“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黄帝内经·素问注》王冰序。我们归纳总结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一、不懈学习。老师常说选择从事医生这门职业很辛苦,是终身吃苦奉献,终身学习。综观历代名医成才之路,无不是昼诊疾解病,夜则黄卷青灯,一生临证读书未曾闲。老师44年不论是做一般医生,还是主持医院内工作,哪怕是现在退休以后,也都是坚持不懈地学习。他对中医经典著作、教科书以外的各家学说,特别是近代中医前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亦广泛学习,“转益多师是汝师”。近代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是他们一辈子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晶,学习以后信手拈来就可以用,一用就灵。唯有如此方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鼎足前行,飞得更高更远。待到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之时,霎时一方美景尽收眼底,此情此景当别有一方情趣。老师在讲课时常给我们介绍一些名家的经验方,如祝谌予治疗糖尿病的“降糖对药方”,同是大师的张学文治疗中风先兆证的“清脑通络方”;授课时除了教科书的内容外,还能捕捉学科最新研究信息,如在讲糖尿病分期论治时先讲糖尿病前期防治,中风病辨治先讲中风先兆防治,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具体应用。临证应对眩晕病人常用全国名老中医江尔逊老师的治眩晕的速效方“紫陈泽泻汤”,收效颇佳。学习方法概括之:“临床需要优先学,遇到的问题及时学,经典著作要重点学,治疗无效时寻觅学,各种考试教科书要刻苦学,各家学说亦广泛学”。

二、善于总结。总结是知识的升华,是提高业务的有效途径之一。2 老师从1979年开始先后在省级以上中医杂志发表文章学术近20篇。综观发表的文章,既有对中医经典著作、各家学说的探讨,也有对临床经验的总结,亦有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心得体会。如1982年第11期的《中医杂志》,“白术通大便的启示”,首次验证北京市名老中医魏龙骧用白术通大便的经验,并提出“炒白术少量健脾止泻,重用生白术通大便”的双向调节作用,引起中医界的广为关注,并引起中国中医研究院周超凡研究员的重视,且经药理实验证明这一功效。200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与临床总结及推广项目”中,撰写的《四川省“全国农村基层优秀中医”成才规律分析》,刊登于《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年第6期。总结分析农村基层优秀中医的成才路为“乡土情结、矢志岐黄的崇高志向是成才的动力;勤奋刻苦、反复锤炼的治学精神是成才之根本要素;术业有专,衷中参西的知识结构是成才的保障”,受到中医管理部门的重视。发表文章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又能应对职称晋升、各种评优、人才选拔,避免了临时抱佛脚。

三、敢于质疑。学习中医不可因循守旧,为成说所囿,不敢越雷池一步。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继承中提高,在质疑中发展,中医学亦不例外,对教科书的知识,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合病人,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既信书亦不全信书。遵古不食古不化。一些病证用教科书的方法治疗有的有效,有的无效。就要多问个为什么。如治一脑血管病病人,眩晕颠倒,耳鸣难受,痛苦不堪。多处就医所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杞菊地黄丸等补肝肾、平肝潜阳的药物疗效不佳,观其脉证,3 舌质淡、苔胖嫩、脉沉滑。想起《伤寒论》第84条真武汤证„„头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真武汤主之,遂用真武汤加磁石、龙牡,重用白芍取效,查阅有关资料提出了阳虚风动证,撰写了“试论阳虚风动证”一文。跳出了教科书热极生风、阴虚生风的套路。对高血压病人一般认为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临床观察阳虚型高血压病客观存在,针对一般认为附片升高血压、大辛大热,补火助阳与高血压病机不符,不适应用于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观点,结合临床实际撰写了《应用附子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病体会》。

在跟师的日子里,从各位老师的身上我们无时无刻都感受到他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执着和坚持,也影响着我们这辈人。使我们对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发展中医充满信心,我们担负着承上启下,传承中医的责任,如何发展好,利用好,传承好中医这门技术,通过师承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和收获。

一、学贵沉潜。清代程国彭历经三十载写出了《医学心悟》,又抑或感叹曰“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医学研究人体生命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康复,医生责任重大,其技术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危。职业要求我们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要得到这一境界,就得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学习。老师们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学习知识的黄金时代恰逢文化大革命那个不平静的年月,学历不高,多为自学成才。靠的就是沉下心来,静心钻研,学术才有今天。我辈和他们相比,今非昔比,学习条件比他们好,学习的平台比他们好,学历比他们高。但在这个人心趋利的时代,物质极为丰富充4 满诱惑的社会里,受其影响,我们与他们相比,成多成少还存在疑惑,浮躁的心态,缺少静心做学问的精神。当务之急,对我们来讲要敢于担负起传承中医救死扶伤的重任,就得静心学习,认真读好中医经典,做好中医临床,反复锤炼,提高业务水平。

二、学以致用。学中医用中医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了没用等于没有学;学习不实践,不体悟不是自己的知识。这次跟师学习,通过该期跟老师应诊、查房、出诊,是学习老师临证思维方式的极好机会,在一个个的医案中老师深入浅出分析病因病机和立法原则,遣方用药犹如调兵遣将。但要成为自己的本领,成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求证与临床实践,加以思考灵活运用在病人身上,获得心得体会,这种过程是长期的,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得以提高。我们回去后,如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并结合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让人民享受到中医中药带来的实惠。

三、坚定信心。在跟师过程中,老师对中风病人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初诊的不能站立,通过调治一段时间后病人能拐杖而行,到独立行走、生活自理;对糖尿病病人用西药降糖不达标,而配合中药整体调节,使血糖很快达标,再如目睹陈光明、伍志航等为代表的中医老师上班时诊室门庭若市的情景等等,这些靠的是是什么?靠的是中医中药的疗效,这一切却让我们感到选择了中医的骄傲和自豪,也倍增了学中医用中药的信心。

跟师学习的时间不长,但在从医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终生难忘。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临证实践中将老师所讲的,临证学5 的,倾其所知,用实际行动报答老师们的倾囊相授,培养之思。

指导老师:杜光华

师 承 人:熊成术

郭卫利

篇5: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篇6: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

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3、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 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口苦咽干,目眩,永小柴胡汤和六味地黄汤加减。对调平阴阳滋水涵木有较强的效果。

4、小柴胡汤有调补气血的作用。伤科疾病,患于表,而病变常在内脏,常因定淤气滞,取共调平气机,气行血行的作用,小柴胡汤其组成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擅开肝胆之郁,推动气机,调达升降,交通内外。

伤科疾病长由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因此伤后疼痛的原机为气血虚弱,气虚血瘀。

篇7:中医师承跟师心得16

在上个星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与奥秘。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跌宕起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仍然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指导防治疾病。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存续数千年而又拥有系统理论的医学,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建立在“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等学说之上。其中,“阴阳”与“五行”纯属中国哲学的范畴;“经络”、“穴位”、“气相”、“血相”又是观察不见到的,因而显得有些“神秘”。至于中药,往往是原材入药,又常常是多药配伍,因而其药理是一种综合效应。

中医不像西医的直观、线性的思维方式,它我一种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灵性去领悟,需要靠想象去意会,需要靠感觉(即望、闻、问、切)去判断,中医尽管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纳入“五行”之中,但绝不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恰恰是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制衡的有机系统,完整地统一看待。中医尽管将人体的前后、表里、虚实、寒燥等分别划归“阴”、“阳”两大范畴,但不仅不将其割裂,反而特别强调“阴阳调和”。中医不是针对疾病的直接原因采取对抗性措施,而是强调“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维护人体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种不正常的干扰。

篇8:六月份师承心得

今天是2018年6月8日周五,中午在511教室举行了主题为“全面对标抓建设,千帆竞流争上游”的党组织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要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第二部分为学习《致全市党员干部的倡议书》;第三是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成果展;最后是重温入党誓词。下面对具体内容的介绍:

第一部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包括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四个方面。总体要求涉及的内容有:1.强化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干部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2.突出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聚焦高校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以及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足、基层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够、团结引领知识分子能力不强等问题,系统谋篇布局,精准施策发力。3.提升党建质量。坚持质量抓标准,以标准化建设为牵引,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促进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使高校党建工作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4.完善引领机制。坚持把典型引领作为重要推动力,积极创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精心培育、总结凝练成熟机制、有效办法、典型经验,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推动高校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5.推动事业发展。坚持把统筹推进中心工作作为基本落脚点,有效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领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在主要任务中,我们知道了,高校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在“对标争先”中要做到“四个过硬”-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做决策过硬、保落实过硬。其中还提到了四个方法步骤和三个组织领导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致全市党员干部的倡议书》。主要告诉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首先要要带头遵纪守法,然后是要勇于与黑恶势力斗争,最后是要广泛发动群众。第三部分: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成果展。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对优秀支部、优秀党员的现场采访,录成视频,然后在课堂上给同志们观看学习。在视频结束之后,还对采访的成果进行了总结经验,供大家学习,我觉得这部分内容对大家影响都很大,而且对以后支部的建设、发展党员的建议以及支委的工作都有所帮助。

第四部分:重温入党誓词。在党小组成员的带领下,大家一起重新回顾了下入党誓词。

篇9:六月份师承心得

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先后聘请了20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80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李振华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中西医结合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李老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李老在上世纪70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中,每个病的治疗方法均师古不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话请示先生会诊。李老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伤寒论》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损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流脑、乙脑等多种属于温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擅长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辨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2.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3.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4.重视湿热互结。

5.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6.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

7.脾胃病胃阴虚证治。

8.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五年300例患者住院治疗总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98.7%,治愈率为32%,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四、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李老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今年八月我专程去郑州跟师临证,在与李老的讨论中认识到学习老中医经验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李老精于辨证论治的要诀在于善于寻找四诊信息与症候的“敏感点”。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他将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校长论述的复杂事物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对于研究辨证论治的规律很有意义。对于疑难杂证和急危重证更要善于寻找症状信息的“敏感点”,以截断或逆转病机。例如李老曾回忆年青时患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让家人用碎碗片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又如跟诊时有一舌麻半月女性病例,徒弟们无证可辨,经李老详细问诊,伴有胸闷症状,从“舌为心之苗“入手,与生脉散加味,三剂药后症状消失痊愈,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

五、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上一篇:耗材阳光采购自查下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