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2024-07-22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精选14篇)

篇1: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由原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山东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山东医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于2001年1月合并而成。山东大学计算机专业始建于1971年,并在1972年研制成功了DJL-1计算机,这是一台由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10万次数字计算机,其综合性能居当时全国第三位。1978年DJL-1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四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商务与信息技术硕士点,并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建设方面,学院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了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软件与数据工程、智能计算、Web信息技术与应用、几何设计与信息可视化、移动计算、信息安全与密码学、并行处理与信息检索等多个研究方向。

学院设有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软件与数据工程两个研究中心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三个研究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两个教学系以及计算机基础技术教学部、计算中心等单位。并设有软件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应用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性能计算中心等科研机构,是山东省计算机及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余人,专任教师1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教授22人、副教授44人。近年来,学院博士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硕士生、本科生招生规模趋于稳定。现有在校学生1400余人,其中博士生130余人,硕士生400余人,本科生900余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学生460余人。

学院坚持将“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起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计算机专业人才。近年来,依托软件园校区优良的软硬件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倾斜的政策支持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学院的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现已与欧美、澳及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家高校、研究所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了专家学术巡讲、学者交流访问、师资培训、学生互派、实验室共建、专业技术认证和校园科技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学院秉承山东大学百年积淀的人文精神,创建培育出了自身的团结进取,勤奋严谨,和谐和睦,务实创新”的学院文化。在不断前行的教育发展中,将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的战略发展目标。

篇2: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五、考试大纲

909-数据结构

山东大学909数据结构考试大纲

篇3: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1984年, 是江苏省较早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一。在20多年的建设历程中, 学院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促进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发展。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 其前身是创建于1987年的苏州大学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学院目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同时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和软件工程 (嵌入式软件人才培养方向) 6个本科专业,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 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同时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为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院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3个阶段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序列。学院拥有融合通信和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两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 并有纵横汉字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多媒体应用技术研究室、高性能计算与应用研究所、嵌入式仿生智能研究所、苏州大学又松软件开发中心、盛世华安-智慧城市研究所、华天亚讯物联社区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结构合理。目前有教职工153人, 其中专任教师113名, 包括学术性学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名、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7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2名, 教授22名, 副教授 (含高工、副研) 41名, 专任教师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4.96%;同时学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15人为兼职教授。在专任教师中有1人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人是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有2人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有1人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有5人是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有8人是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 1人为“6大人才高峰”, 有1人是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人是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专任教师每年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 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80余项以及横向项目70余项。

近年来, 学院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先后完成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项目, 提出了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强三优”教学体系以及多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成果分别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中文信息处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面向对象与C++程序设计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近五年中, 学院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教材20余部, 其中含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 获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 苏州大学精品教材3部。学院始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了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在长三角区域多家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省级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院教学科研环境优秀, 设备先进。现有16个专业实验室, 有1500余台高性能微机、曙光5000系统、IBM集群服务器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学院资料室图书资料丰富, 藏书28000余册, 中外专业期刊200余种, 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篇4: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学院以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高等学校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得到了国家“985工程”专项经费和世界银行贷款的资助,目前软硬件均具国内先进水平。

近五年来,学院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其中“纳米非氧化物的溶剂热合成与鉴定”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复杂化学体系中重要非线性问题和研究”获安徽省2003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一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JACS和PRL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先后承担了一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重要方向性创新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2000万元。“化学反应人工控制”、“先进功能材料和应用技术”、“可再生洁净能源”等项目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学院具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在2002年4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化学列一级学科第三名。化学物理与无机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有机化学为省重点学科。学院有8个博士点以及相应的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化学与材料科学从学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设有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入学后,前期按学院组织基础课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本科毕业生基础扎实,85%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余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及国家部委有关研究所和著名公司、企业工作。

篇5: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湖南大学成考高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系统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科研部门、学校、企业、技术和行政单位从事计算机科研、应用和维护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网络原理、Unix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WEB编程、Windows编程、计算机外部设备、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人工智能原理、工程设计等。

篇6: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1.采用A4纸打印(裁剪完毕为16开横开本,左侧装订)

(上边切去1.8cm,下边切去1.8 cm,右边切去2.5 cm。)

2.毕业论文(设计)按统一顺序装订:

(1)封面:统一下载学院网站上的电子版,用A3布纹纸打印,需要填写的内容必

须打印输出(如题目,姓名等等),字体为中文用宋体,三号,加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三号,加粗;班级要写2108××(××为班级,如01,02,„„,14等);学号要写21打头的;学院和专业要写全称。

(2)吉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承诺书:日期统一填写2012年5月20日。

(3)中文摘要及关键字:(中文摘要300~500字左右,关键字3~5个,见模板)

(4)英文摘要及关键字:(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见模板)

(5)目录:(不含摘要,要有致谢和参考文献,见模板)

(6)正文 :(见模板)(7)致谢:(见模板)

(8)参考文献:(见模板)

(9)指导教师评语、评阅人评语、答辩意见(统一下载学院网站上的电子版,用

A4打印纸打印):必须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可打印。

3.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1)页面设置:上3.8cm,下3.9cm,左2.5cm,右5cm,页眉2.3 cm,页脚2.4 cm;

(2)页眉的设置:(见模板,已经做好)

页眉的内容是“

体小四号字。

“吉林大学毕业论文”在左上角;“第n页”在右上角;

①摘要和目录的页眉的编号为依次统一编号,字符为罗马字并标识在右上角;②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标识在右上角。

(3)页脚的设置:(模板已经做好,大家按照模板复制一下就可以了)

页脚的内容是“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居中标识;页脚的字体采用楷体五号字。

篇7: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根据我校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工作的安排,经学院研究决定,现将我院复试工作的安排公布如下:

一、复试分数线

1、根据2013年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复试分数线的要求,所有第一志愿报考我院并达到以下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免试推荐研究生不参加复试)。学院将不再向考生发放复试通知书。

(1)、全日制学术型硕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总分315,单科40(满分100),60(满分150)

软件工程:总分315,单科40(满分100),60(满分150)

(2)、全日制专业型硕士

计算机技术专业: 总分300,单科40(满分100),60(满分150)

软件工程专业:总分300,单科40(满分100),60(满分150)

2、第一志愿报考我院学术型硕士,未达到学术型硕士最低复试线而达到以上专业硕士最低复试线的考生,均可参加我院专业型硕士复试。

二、复试及加试内容与形式

1、心理测试:学院组织所有符合条件参加复试的考生及已被我校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进行心理测试。没有参加心理测试的复试考生将不能参加笔试和面试。

2、体检: 考生持本人身份证于2013年4月13日到马区东院医院参加体检。

3、笔试:程序设计(不限语言)、编译原理

4、实践能力上机测试:主要考察C语言程序设计及程序调试能力。

5、面试:英语听力与口语、专业英语、综合。

三、具体时间安排

四、复试资格审查

复试费100元,在复试的资格审查时凭校财务收据统一收取。

根据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所有拟参加复试的考生根据本人情况,携带以下证明材料参加复试(审查原件,收取复印件):

1、所有武汉理工大学普通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学生证、所在学院开具的学籍证明;

2、所有非武汉理工大学普通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学生证、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开具的学籍证明;

3、所有往届普通全日制本、专科毕业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毕业证;

4、所有武汉理工大学成人应届本科毕业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网络(继续)学院学籍科开具的该生已通过成人高考且2013年7月能准时毕业的学籍证明;

5、所有非武汉理工大学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的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所在学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开具的该生已通过成人高考且2013年7月能准时毕业的学籍证明;

6、所有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和毕业证;

7、所有获境外学历或学位证书考生须携带准考证、二代身份证和毕业证及教育部留学中心的学历学位认证原件。

8、凡是准考证上注明“复试时请出具学历证书认证证明”的考生必须提供学历证书原件及教育部学历认证报告原件或教育部学历认证电子备案表,不能提供者不予复试。

资格审查不合格的考生,取消复试资格;证明材料不齐全,取消复试资格;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取消复试、录取资格,并追究相应违纪、违法责任。

五、总成绩计算办法

复试成绩为复试各环节(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外语听说能力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之和,满分为100分,考核形式主要为笔试、实践能力上机测试、面试,折算系数如下。

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将采取笔试的方式进行,满分为100,考试成绩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专业素质和能力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同等学历(高职高专、本科结业、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的考生必须加试本专业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每门课程满分为100分,考试成绩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加试成绩可不计入复试成绩,但加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1、总成绩计算办法

参加三门国家统考科目考生总成绩=〔(初试统考科目成绩之和)/3.5〕*35%+〔(初试自命题科目成绩)/1.5〕〕*15% +复试成绩*50%

参加四门国家统考科目考生总成绩=〔(初试统考科目成绩之和)/5〕*50% + 复试成绩*50%

2、复试成绩计算办法

复试成绩=英语听力*15% + 笔试*50% + 面试*20% + 上机测试*15%

不按规定时间参加复试的考生,将视作自动放弃复试资格,该生复试成绩为零,不予录取。复试结束后3个工作日公示复试及拟录取结果。

六、奖学金评定办法

根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的精神,推荐免试生第一学年获一等奖学金,委托培养研究生不享受奖助学金,其他全日制研究生第一学年的奖学金等级按其录取总成绩排名确定奖学金等级。

注:全额学业奖学金为研究生所在专业的学费标准,全额学业助学金的标准为240元/月。

七、双选工作时间和地点详见报到时学院的公告。

八、咨询电话:

篇8: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吴老师并不像一名想象中不修边幅的理科教授,身上洋溢着儒雅的学者风范,很难把他和软件智能化技术、电力信息安全、电力企业智能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联想起来,或许这些与吴老师出生历史名城镇江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底蕴不无关联。

目光流连在吴老师办公室的时候看见一块匾额“上善若水为而不恃”,想必这就是吴老师一生为人的写照吧!选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向获知他的态度,分享他精彩而丰富的人生。

电力信息化的态度

谈及电力信息化建设现状、前景和桎梏时,吴老师认为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第1阶段是独立的部门业务应用阶段,如工资管理、人事管理等。此阶段的特点是用计算机代替简单的部门业务管理,实现方便和整齐的报表处理。第2阶段是单一的纵向业务应用阶段,如设备可靠性管理、统计报表管理等。此阶段的特点是以应用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信息收集和统计处理的要求。第3阶段是以信息收集、处理、使用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阶段,如企业M IS系统建设。此阶段的特点是以建立一个企业级的数据库为主要目标,满足领导对信息的查询需要,追求数据全面性,对不同业务数据的时效性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权值体现不够。第4阶段,强调M IS的实用性,强调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第5阶段是基于优化管理和控制一体化的企业优化管理阶段,又称企业智能管理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在业务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基于业务流程管理和控制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达到企业管理过程和流程的能观、能控,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和企业管理的智能化。

吴老师强调:“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信息化和市场化是现代化电力的基本特征。”目前我国电力信息化进程正快速推进,但其实效性仍受到多方面制约,其中信息化人力资源的问题最为突出,其关键点是因为信息技术在电力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的同时,信息化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没有能够同步跟进,这是造成电力行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技术实力不能适应电力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重要因素。

吴老师提出对电力信息化突破发展的几点意见:

(1)必须注重电力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电力企业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是要通过企业信息系统,将企业的生产业务和管理业务有机地连接起来,使企业工作人员能够在同一标准和同一节奏下协同工作,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企业信息系统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现状,并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能观、能控。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信息系统的水平,要求电力信息工作者具有高水平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的系统只有高水平的人员来运行和维护才能使系统发挥其设计功能。人才的维护水平和行业的工业化社会水平应该是一致的。所以电力行业应加倍重视信息化人员培养,建立合理的岗位和制定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有意识地培养专业行业人才。

(2)必须加强电力行业应用软件自主研发力度。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过分依赖(或迷信)国外的应用软件,对电力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国外应用软件系统不仅初期投入成本高,后期的维护成本更高,而且存在环境差异、技术差异、管理差异、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应当肯定国外许多应用软件技术水平很高,专业业务理解很深,但国外的应用软件涵盖企业不全,如E R P、E AM等,缺乏企业级的整体应用系统,这就又形成企业业务间的信息孤岛,而且由于国外软件系统的封闭性,应用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难度更大。因此在电力信息化发展的起承转合的重要时期,电力企业和电力科研院所、高校必须携手担负起国内电力软件的健康发展的责任,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

(3)必须重视电力信息系统安全。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及基于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支撑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基础。在网络普及应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效益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逐步凸现出来,并已成为信息技术的第五大分支(前四大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咨询和服务)。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电力信息安全是一件必须做好的大事。目前,电力信息安全工作在理论指导、技术方法、管理措施等方面都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涵盖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网络协议、计算机硬件系统、网络硬件系统等。“木桶规则”明示了安全必须是从上而下的系统性、完整性建设,而不能采取消缺补漏的方式。必要的安全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点是明确安全目标非常重要。网络系统中数据保密的防护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的防护,这2个目标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时,网络信息安全必须是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同步进行。

提到自主研发相关软件系统的时候,吴老师曾表示我们应该正视国外软件的优势和国内软件的发展和进步。国外软件也是在经历不断完善之后才成熟的,是付出巨大投入之后才成熟起来的。我国的软件业只有在国内企业的支持下,在国人的共同关心下,才能更快地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实际上国内软件有自己特点和优势,就像中餐一样。

从这名当代电力信息化教师坚定而自信的言辞中,或许可以预见未来。

培养人才的态度

好的软件一定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优秀的表示形式,只是对现有内容反映和浅层因果的直观表述不是真正的好软件。吴老师认为软件只是知识的载体,软件开发是知识的“加工厂”。软件产业的发展动力不在于软件开发的表现形式,它的发展动力来源于知识的发现和知识的结构化,因此我国软件产业的兴旺发达根本上依赖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通过长期的工作总结和教学经验积累,吴老师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二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良好思维方式使人一生受益。正确的思维方式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不要“瞎子摸象”。三是做人要勇敢、有勇气。面对难题“战略上藐视它, 战术上重视它”, 既具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又有踏踏实实、艰苦奋斗的精神。

吴老师始终秉承着“身教重于言教”原则为人师表,无论多忙,都坚持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前途负责,言传身教。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正如老虎抓牛和抓兔子用的精力是一样的,对任何事物也都不能马虎,无论大事小事都必须负责到底。诚实做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用心一处,无事不成”。他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都要经历在课题组做具体的软件开发,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的软件模块,每个学生都要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与验收4个环节的工作过程。所以培养的研究生既有很好的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能力,又有电力行业的专业知识,非常适合从事电力行业信息化工作,他的学生具有更多的有机会进入电力行业为电力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吴老师主张为人做事要谦虚。谦虚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心态。虚心学习就是放弃自己主观意识,全心全意地学习和接受。就像“海绵吸水”,先要挤掉存水,才能吸收更多的水。他经常教导学生在听学术报告的时候,要先“虚心”,忘记自己,才能接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消化吸收。一张白纸,才能画上清晰的图画。有些学生一知半解,反而有接受新知识的障碍,这种问题是吴克河老师最担忧的,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都不吝严词教诲。

同时,“用爱心对待学生”在吴老师的从教生涯中也有充分体现。采访中了解到吴老师在一次招收研究生的过程中,一个女生通过艰苦从中专自学上了本科,又艰难地考取了研究生,在导师面试分配的时候,由于该生专业基础薄弱,其他老师都不愿带,吴老师真诚地感觉如果自己不收这个学生,她可能就会因此遭遇挫折,从而对人生丧失信心,于是他毅然收下这个学生,并为她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实践机会,最后这位学生学成毕业,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成就了美好的人生。

事业的态度

“干一行,爱一行”是他的执业观,年轻时喜欢文学,大学毕业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硕士毕业后在普通的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在系主任岗位上抓学科建设,从事科学研究。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尽心竭力、兢兢业业、毫不懈怠,自觉地“将工作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

吴老师认为:“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自己才有价值”。一方面具有学士专业为计算机、硕士专业为机电一体化、博士专业为电厂热能动力,跨学科和专业的学术背景;另一方面多年来在电力信息化研究方向的浸染,吴老师对电力信息化有着深刻地理解。

他所领导的“电力智能软件研究所”专门从事电力智能软件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成果包括: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系统、发电企业智能管理系统、电网实时数据管理与综合数据挖掘应用系统等。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及工程应用项目30余项,平均年科研项目合同额达5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E I检索的论文15篇,出版教材、著作5部;科研成果获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软件成果获软件著作权3项;荣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称号。

2007年,吴老师带头组建了专门致力于电力智能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应用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华大天元 (北京) 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华北电力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为依托,以大学多年积累科研成果为基础,在发电厂管控一体化技术、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技术、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电力行业业务深层次应用等方面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形成的产品有:发电企业智能管理系统;电网运行状态实时监管系统;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企业门户及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电网整体设计方案等。产品已成功在华北、山西、浙江、辽宁等电力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受到用户好评。

说到这里,吴老师引用华北电力大学杨奇逊院士曾经说过的话“科研一定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通过辛勤耕耘,他努力实现了把自己对信息化和电力系统的理解固化在软件产品中的梦想,同时也提供给自己的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言谈之余,吴老师笑谈自己一直还是个文学青年,在华北电力大学学习期间还曾经创办《电院青年报》,对在高中学习时给予关怀教育的恩师念念不忘,在他的办公桌里存有他高中时老师的照片和老师写给他的信,谨慎地取出恩师钻石婚的照片,拳拳赤子之心令人动容。

专访只是撷取了吴老师多维生活的几个侧面,由小见大,已经不难理解吴老师为何兢兢业业于教育事业而不倦怠,为何耿直于电力信息行业而不虚妄,电力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工程就需要这样朴实而甘于奉献的学者。

篇9: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开放型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18-02

一、引言

教育在一个国家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许多国家渐渐的提高了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断对高等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革。教育部多次强调兵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质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很密切的学科,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对于独立院校来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变得更为迫切。本文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从实践教學观念转变、构建实践教学课程群、以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观念转变

我院作为独立学院,以“本科职教”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为配合学院办学宗旨,要全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的作用,为此提出一套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目前,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实验课程贯穿于理论课程中,作为理论课程的验证;(2)将主要课程的实验单列为实验课,加强实验教学的地位;(3)保留一部分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开始,通过高级实验内容的提炼、优化与重整,开设一些更侧重于设计型、综合型、应用型和研究型的实践课程。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沿用母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三本院校学生的需求差距较远,大部分实验课程都沿用第一、二种模式进行开设,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几乎没有。通过最近一两年的教学改革,教师首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敢于去创新,不断对这两种模式培养方式进行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把学生当成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要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工程问题”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操作为中心。教学模式更侧重于通过实验教学辅助知识传授,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要负责引导作用。

三、新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

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本科开设课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育: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教育和专业选修课程教育。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群。在此接触上,针对人才培养的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复合型要求,制订了以学科竞赛带动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骨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群建设。

专业基础课程阶段,以“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为主,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集合构成程序设计基础实践课程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算法设计及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同专业学科竞赛,让学生对自己能力进行检验。

专业必修课程阶段,以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为例,帮助学生学习专业核心理论,并以软件创新创业大赛为主,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应用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该阶段主要形成了以软件工程、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应用技术、操作系统为主的实践课程群。

专业选修课程阶段,主要引入软件行业前进技术,培养学生以软件工具具体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该阶段主要教授学生高级程序设计,以社会需求为核心,构建了以网页设计、J2EE程序设计、Android程序设计、PHP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为主的多分支实践课程群。同时,辅助专业实训锻炼学生高级程序设计能力。

通过专业实践课程群的建设,明确了专业核心知识体系,实现了各课程知识点的关联与互动,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制度符合我院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加大实践教学支撑平台建设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群能够顺利实施,我院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支撑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加强资金投入,以实践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方案,建立各类专门实验室;健全实验教学、设备、人员以及对外开放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准备完善开放式网络平台系统;建立有效机制,突出做好资源共享,争取实验室能够全体开放,建立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多元环境,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五、结束语

本文根据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拟构建符合本校培养目标,并达到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创建,培养会解决实践工程应用问题,能有科学创新精神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未来希望能够创建更加完善的开放式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整合本院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符合本院实情软件实训基地,并对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秀友,王浩,孙刚.基于开放型平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年03期

[2]刘洪婧;朱艳辉;侯俐;计算机实践教学多元化环境建设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年03期

[3]朱文球,李长云,满君丰.“三段四层”计算机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2(1):168-169

[4]王志兵,李长云,邓晓军,等.计算机类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9):158-159

篇10: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系各部门、各班级:

为迎接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进一步培养我系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素质,激发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走科技创业、实践成才之路,推进大学生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发展,促进学风建设,配合学院组织开展的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拔赛,经系教学委员会研究,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参加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拔赛方案》,现将该方案印发给大家,请遵照执行。

主题词:挑战杯创业竞赛大学生通知 抄送:合肥学院团委。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学委员会2011年11月7日印发共印11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参加合肥学院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选拔赛方案

一、大赛主题

创新创业 实践成才

二、组织机构

本次系内选拔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其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袁暋

副组长:宣跃文、吕刚

成 员:邹乐、檀明、刘登胜、王晓峰、许强、沈亦军、马保卫、各队指导教师、孙春亚(系学生会主席)、潘尧(系学生会科技部部长)。

领导小组下设竞赛组委会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系团总支,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邹乐

副主任:马保卫

成员:王桂云、王晶晶、谷晋艳、王朦、各班班长。

三、参赛对象

1.凡在2012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我校学生(含本专科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者要组队参加比赛,所有队员均须符合以上要求。鼓励组建跨专业、跨系别的参赛团队。

四、比赛进程

分宣传动员、参赛报名、提交作品、评审、完善作品五个阶段。

五、竞赛日程

l、宣传动员。

1.1、2011年11月8日系团总支负责编写“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宣传手册”,发放至各教研室(指导老师)、各班级。

1.2、2011年11月8日系团总支负责制作挑战杯报名表,发放至各班级。

1.3、2011年11月18日召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挑战杯动员会”,介绍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背景、系部计划安排等情况。系09、10级毕业班全体同学、09级、10级、11级各班支部书记、班长、学习委员及感兴趣的同学参加。

1.4、系统培训:2011年10月-12月,积极参加“对话企业家”、创业咖啡、创业沙龙、创新创业系列报告会等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创业技能和创业意识,提高同学们参赛水平和综合素质。

1.5、各辅导员要求亲自到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宣传、动员、学习宣传手册,了解挑战杯。

2、参赛报名。各参赛团队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并确定课题,鼓励系部教师出题、组队,学生可以组队邀请教师。各团队报名表以班级为单位2011年11月30日统一送至团总支

办公室邹乐老师处。要求09、10各班级至少上报一个项目,跨班级项目以0.5计算,各班级项目数不设上限。

3、作品制作。2011 年 11月— 2012年2月,各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选课题,制作期间各团队应积极主动的与竞赛组委会办公室沟通,以便及时满足需求。

4、提交作品。2012年2月14日(周二)前,各参赛队提交创业计划书,作品和申报书一式 6 份交于团总支办公室,电子版发到 zoule1983@163.com。邮件名称:“团队名称-项目名称”。2月14日(周二)团总支办公室统一核查、汇总后2月17日(周五)团总支统一交至团委。

5、参加院级比赛。2012年2月20日-3月11日参加院级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轮进行评审。

六、评审原则

本次大赛的评审工作将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评审规则“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评审。由团总支统一制作评审表、评委打分,系部按照分数排名推荐项目参加学院比赛。

七、竞赛评奖和奖励

本次大赛做为第二课堂活动,按照合肥学院第二课堂相关管理文件执行。获奖教师、班级将作为“优秀辅导员”、“优良学风班”、以及学生个人评优等院级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

八、活动要求

1、请各位老师本着“教书育人,甘于奉献”的良好师德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为我们系取得荣誉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2、请各班级加强各系、各专业、各班级之间的沟通联系,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引导学生跨专业组队。所报项目获奖同学所在班级将同享奖励。

3、请各班级发掘学生主动创新思想,积极鼓励同学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其他未尽事宜,将另行通知。

篇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具备本系统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较好外语运用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领域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与测试工作。

二、培养要求及特色

本专业方向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接受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训练,具有软硬件设计、开发、测试能力,能主持或参与软硬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与测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

2.掌握软硬件系统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能力;

3.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4.具备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

5.具备各行业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6.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7.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篇12: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教 学 工 作 简 报

〔2007〕第16期

(总第16期)

主 办:评建办公室

教学办公室

2007年11月20日刊发 分管领导:周哲彦

编 辑:陈国钦 赵恩祯 林淑敏

本期目录

我校隆重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

我院举行吴维新教育基金 2007 奖助学金颁发仪式 校长李建平拜访中科院马志明等院士

刘应明、林群、郭柏灵、沈昌祥等院士应邀来院指导工作 我院学子再次在国际性ACM程序设计竞赛中获铜奖 我院获得1项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我校隆重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

贾庆林、习近平、蒋正华、陈至立、罗豪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发来贺信,张克辉、卢展

工、黄小晶出席大会

金风拂丹桂,盛世谱华章。11月16日上午9时30分,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我校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在旗山校区东区田径场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黄小晶,福建省政协主席梁绮萍,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义,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江上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王三运,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家坤,中共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麦久,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贤模,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汪毅夫、陈芸,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金能筹、王耀华,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涛,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刘永才,福 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以及国内外兄弟院校领导、参加百年校庆学术活动的专家学者、海内外校友、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著名企业家、各级新闻媒体记者、我校师生代表等共2000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由我校党委书记张金栋研究员主持。

大会首先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习近平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同志,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同志,以及菲律宾共和国总统格罗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女士的贺信。

我校校长李建平教授在大会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广大海内外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回顾了学校100年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并指出,福建师范大学的百年史,是一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艰苦创业、励志笃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全体师大人秉承传统、继往开来的奋斗史:100年来,师大人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成为支撑起福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脊梁;100年来,学校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和优良校风,成为师大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100年来,师大人始终百折不挠、艰辛求索,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100年来,师大人始终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坚持走对外开放办学之路。他强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始终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获取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帮助与支持。他表示,学校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继承和发扬百年师大优良传统,坚持文明传承与开拓创新相统一、内涵提升与对外开放相统一、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统一,朝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定迈进。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代表教育部,向福建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她说,一个世纪以来,福建师范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师生,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风雨兼程、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抓住各种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希望福建师范大学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秉承百年传 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把福建师范大学办成一个高水平、开放式、综合性,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大学,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优异成绩,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福建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向福建师大百年华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前来参加校庆的各位领导和海内外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卢展工说,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的百年是传承文明、砥砺品格的百年,是锲而不舍、奋发图强的百年,是奉献创造、硕果累累的百年。

卢展工强调,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教育事业是基础、保障、后劲、支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从战略的高度,坚持好、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卢展工期望福建师范大学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注重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朝着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把学校进一步建设成为服务基础教育,造就优秀专门人才的重要摇篮,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融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力量,推动对外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期望各位教师继续发扬“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大力弘扬和自觉践行“三平”精神,始终以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高度责任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期望广大青年同学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钻研,勇于创新创造,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

大会上,海内外大学代表、校友代表先后致辞。庆祝大会在嘹亮的《福建师范大学校歌》声中圆满地落下帷幕。我院举行吴维新教育基金 2007 奖助学金颁发仪式

2007 年 11 月 17 日,在我校旗山校区大会堂隆重举行了福建师范大学吴维新教育基金 2007 颁发仪式,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郑才木研究员和香港集成汇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吴维新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政领导和师生代表共 1000 多人出席了颁奖仪式。会议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黄荔钦主持。

首先,校党委郑才木副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吴维新校友慷慨捐资助学的义举、回报母校的诚心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接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李永青宣读了“福建师范大学关于评定陈思等182位同学为2007吴维新教育基金奖助学金获得者的通知”。吴维新先生逐个为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学生颁发了证书,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发言中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不应以财富或事业来衡量,而应以这个人是否为社会尽了他的责任、为大众做了什么,有什么贡献而定,同时他衷心地希望所有获奖的学生能够把爱心传递下去,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位人,努力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最后,获资助学生邹燕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对吴维新先生给予他们的资助表达了由衷的谢意,表示一定不辜负吴维新先生的期望,勤奋学习,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根据基金管理办法,本次奖励各类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学生 14000元人民币,奖励品学兼优学生 10位,每位3000元,资助 156名贫困学生,每人 1000元。

会后,吴维新先生还与全体获奖学生合影留念,并与学院领导举行了教育基金建设交流会,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捐资力度,2008年起将每年资助 20 万元港币增加到资助 30 万元人民币。

校长李建平拜会中科院马志明等院士

11月12日晚,校长李建平率领学院部分院系领导拜会并宴请了前来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的中科院马志明、刘应明、林群、郭柏灵、陈木法、彭实戈等院士,及伍卓群、候自新、王跃飞、张立群、周青、陈天权、堵丁柱、张文岭、何成等著名专家学者。

李校长对专家们长期以来对我校数学学科发展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专家们能经常到我校开展学术交流和指导工作,继续支持和关心我校数学学科的发展。各位专家对我校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取得的骄人业绩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我校数学学科近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进步表示了赞许,表示愿意在我校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继续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学天元基金是国家为支持我国数学在21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设立的数学专项基金。近年来,我校先后获得该基金的5个立项资助,有力促进了我校数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刘应明、林群、郭柏灵、沈昌祥等院士应邀来院指导工作

11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林群、郭柏灵院士应邀来校参加百年校庆院士论坛,并为我院师生分别作了题为《发现与证明》、《大气科学中的方程》的学术讲座。

11月1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网络安全与密码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沈昌祥教授应邀来我院听取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实验室相关老师举行了座谈会。

11月17日上午,来校参加百年校庆的全国人大常委兼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刘应明院士应邀参加学院举行的学科建设座谈会。刘院士听取了学科建设情况汇报,并对数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我院学子再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铜奖

2007年11月18日,第32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成都赛区决赛在四川西华大学举行,共有来自亚洲各国各高校的66支队伍参赛。我学院2005级学生曾剑凯、陈江勇、曾凯珊同学组成的队伍是在激烈的网上预赛中脱颖而言,获得现场决赛资格,并在决赛中获得亚洲成都赛区铜奖。这是我校继在第31届国际大学生ACM程序设计竞赛亚洲上海赛区、西安赛区获得铜奖后再获佳绩。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国际计算机界历史悠久、颇具权威性的组织ACM(美国计算机协会)主办,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其目的旨在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充分展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项竞赛从1970年举办至今已历32届,一直受到国际各知名大学的重视,并受到全世界各著名计算机公司的高度关注,在过去十几年中,APPLE、AT&T、MICROSOFT和IBM等世界著名信息企业分别担任了竞赛的赞助商。可以说,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级计算机类的赛事,是广大爱好计算机编程的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是著名大学计算机教育成果的直接体现,是信息企业与世界顶尖计算机人才对话的最好机会,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人的比赛”。

我院获得1项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篇13: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关键词:社会需求,培养质量,大学毕业生

0 引言

由于目前对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研究, 尚没有统一、成熟的量化办法, 为了客观、公正地对蚌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进行调查,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蚌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开展了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研, 分别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座谈及走访企业等形式。通过调研, 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指导课程设置, 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模式。

1 毕业生跟踪调查基本情况

201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171人, 问卷调查毕业生100人, 其中大部分为男生, 共80人, 占80%, 女生20人, 占20%的比例。

2 就业单位类型

毕业生的就业单位类型中, 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余下的几乎平均分配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教育单位和其它国家行政机关、自主创业, 这些单位类型中民营企业73人、读研10人、考公务员5人, 教育部门3人, 当兵3人, 国企2人、自主创业4人, 分别占所有样本单位的73%、10%、5%、5%、5%、2%、4%。

3 就业地域及岗位分析

2013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地区, 主要集中在合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 再次为珠三角地区、省内普通乡镇和其他地区。毕业生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相关技术的占调查学生总数的88%, 剩下的基本平均分布于各类型的岗位中, 各岗位类型单位负责人、部门主管、项目经理、助理、生产一线和其它比例分别为1%、1%、2.3%、2.4%、5.3%。

4 就业月薪分析

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的月薪主要在 (2500, 3000) 元的区间, 占到所有就业样本学生的49%, 其次分别为区间 (3000, 5000) 占到所有就业样本学生的41%, 大于5000的占到所有就业样本学生的10%。其中样本毕业生中70%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月薪在三千五百元以上。

5 在校期间获得证书类型

样本毕业生中, 在校期间获得证书中排名几位的分别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15%、英语四级证书20%、英语应用能力证书8%、软件工程师资格证书26%、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27%、其它4%。样本毕业生中认为软件工程师资格证和网络工程师资格证意义最大。

6 毕业生学以致用及适应工作情况

样本毕业生中, 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多的为20%, 运用较多和一般的为62%, 18%的样本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较少和基本用不上。样本毕业生认为适应工作最主要依靠的是吃苦耐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部分学生表示有创业的想法, 样本毕业生对所学专业实践环节安排充足的占大部分达到样本毕业生的56%, 说明所学专业的实践环节安排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可以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环节安排。

7 总结

在全部有效单位样本调查中, 用人单位对蚌埠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结果均较为满意, 学生的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比较理想, 该系应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大赛, 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及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能力。在已开展的与南京网博、无锡中软、NIIT等软件公司的毕业对接实习, 培养了学生开发大型项目的能力, 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有效地将所学专业与市场接轨, 体现了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

本次调研因部分毕业生联系方式改变, 造成与毕业生联系受阻。对2013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进行调研和评价, 仅对毕业生进行了短期的了解, 要科学、客观地评价教育培养的效果, 不仅要对毕业生进行短期的就业状态和能力测量, 还要对中期、长期的职业发展进行跟踪监测, 对学校培养的就业能力在长期职业中的表现、职业升迁路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动态的跟踪数据库, 为优化课程、提高教学、推进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宪杰.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及适应性状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年第28期:43-45.

[2]吴长洪, 刘茜, 高欣.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年第11卷第7期:76-78.

[3]肖战峰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报告[J].决策探索, 2011年01期:56-58.

[4]李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学科专业设计改革的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10年07期:94-96.

[6]盛秋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及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评价调查报告[J].科技资讯, 2013.04

[7]杨凯, 朱斐斐, 陈怡欣.金融危机形势下我院毕业生心理状况的分析[J].文教资料, 2011.02

[8]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02

[9]沈苏海.社会网络视角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11

[10]岳俊芳, 孙道金, 张艳, 陈碧蕾.高等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以网上人大“毕业生服务工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 2013.06

[11]兰季萍, 王云多.大学质量、工作收入对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以哈尔滨市问卷调查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04

篇14: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关联性

一、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会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通常采用“就理论谈理论”的方式,而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实践课程,则多数依照配套辅助教材进行授课。配套教材大多只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熟悉掌握相关网络命令,并利用常用抓取数据包软件对相关网络协议进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门课程,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在计算机网络原理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材相关配套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刚接触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对该门课程很生疏,对于网络结构体系相关知识比较陌生,在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做基础的前提下,他们很难理解利用抓取数据包软件进行网络协议分析的真正含义,也会对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二、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

1.创新方案

综上所述,盲目按照教材配套实验教学方案进行授课,虽然可以指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原理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与其他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很难产生兴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的理解和掌握的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的创新方案:实践教学不仅要与教材相对应,完成指导和锻炼学生掌握教材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更要考虑与其他课程知识的关联性,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对所学课程知识点的运用技巧。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重要性,此次研究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作为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实例。

2.加强实践教学关联性创新方案实例

实验内容:模拟实现网桥的自主学习算法。

实验目的:锻炼学生对数据结构知识的运用,加深其对自主学习算法的理解。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以及实现的核心代码如下:

图1 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

以上的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抓包分析数据枯燥难懂的低效学习方式;根据自主学习算法流程图,运用程序实现自主学习算法,对于学计算机网络原理的学生,不但加深了对Mac帧结构模型的理解,对OSI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在结构系统模型中数据通信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数据结构理论基础上,达到了锻炼动手编程能力以及加深对数据结构相关理论知识理解的目的,也使学生对于课程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是一门基础的专业课程,利用增强基础专业课程关联性的方法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论基础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计算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培养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能力,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构造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增加各个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创建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只有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利.《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时代,2008(7).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周轶捷.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信息系统工程,2011(4):158-159.

上一篇:新闻采编与制作求职简历下一篇:唐山市工伤保险办法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