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考初中英语教学叙事

2024-07-28

临近中考初中英语教学叙事(精选10篇)

篇1:临近中考初中英语教学叙事

作者 | 纸盆

1、思想状态

我们思想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不要想太多,很多时候想越多压力就越多,我们只需要想着如何全力以赴就行了,不建立在实力上的想法都是不可行的,所以我们要摒弃一些干扰,做到学习专注就行了。

2、学习状态

学习要有目的与计划,这样我们学习起来就不会满目,而且学习效率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各科学习也不会产生冲突,学习有序,将学习任务分好轻重,重要的先学习,而次要的可以延后学习。

3、身体状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也很耗费体力的,所以需要我们每天坚持锻炼,不需要长时间锻炼,每天花上一小时来跑跑步或者打打球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过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大脑精神很饱满,学习起来效率也提高了。

4、心理状态

心理是影响我们考试发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平时要十分我们的心里压力,听听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还有多给自己信心,经常给自己心里暗示,暗示自己一定行,也许考试能超常发挥。

篇2:临近中考初中英语教学叙事

当我领到我的试卷,看到那个少得可怜的分数在嘲笑我:“哈哈,真笨,只考这么点分数!”我心情糟糕透了,心想:“回去怎么去面对爸爸妈妈呀!”

下课了,同学们也在嘲笑我,有的说我:“哼,平时风头最大是她!考试每次第一,要是没了她,我就是第一了。”

有的说:“平时考试这么好,这次考试这么差,一定是抄的`!”还有的说:“平时,瞧她得意的样子,看着就不顺眼,现在好了,一张苦瓜脸,尝到甜头了吧!”

放学了,我一回到家,妈妈就问:“成绩出来了吧?”我支支吾吾地说:“出现出来了!”妈妈一看,就知道了,说:“我知道你这次考得不好!一次考试不能判断你的一生。加油!下次争取考第一!”

篇3:初中叙事散文教学模式的探索

这些叙事散文, 事件不同, 内容各异, 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 歌颂真善美, 传递正能量, 陶冶高尚情操,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 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 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 上好这些课文, 意义重大。一年来, 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 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 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 年11 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 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 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 叙事散文因事抒情, 这个“情”字, 就是散文的“神”, 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 讲授叙事散文, 第一个环节, 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 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 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 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 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 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 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 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 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 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 “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 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 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 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 分别是:赑屃 (bìxì) 、螭吻 (chīwěn) 、蒲牢 (púláo) 、狴犴 (bì'àn) 、 饕餮 (tāotiè) 、 趴蝮 (bāxià) 、 睚眦 (yázì) 、狻猊 (suānní) 、椒图 (jiāotú) , 全班学生热情高涨, 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 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 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 告诉他们:龙生九子, 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 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 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 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 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 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 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 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 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 讲授之前, 巧设问题, 制造悬念, 精彩导入,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 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 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 吸引了学生注意, 激起了求知欲望, 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 这个时候, 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 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 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 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 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 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 这个时候, “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 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 激发了文学梦, 最终成了大文豪, 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 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 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 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 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举手, 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 完全由学生提出来, 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 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 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 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 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 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 分钟准备好问题后, 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6 分钟读完, 8 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 分钟, 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 多种多样

朗读, 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 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 感悟的过程, 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 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的速度, 阅读一般的现代文, 每分钟不少于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 往往事件真实感人, 细节精彩生动, 语言朴素细腻, 感情真挚深刻, 是朗读的好素材,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 在问题的引导下, 了解事件, 品味情感, 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 时间充裕, 可以让全班齐读, 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 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 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 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 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 速度快, 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 篇幅不长, 费时不多, 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 声音不一定大, 但一定要有感情, 特别是要贴近角色, 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 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 稚嫩的童音, 纯真的激情, 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 读完书以后, 6 个问题, 不到8 分钟, 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 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 创设情境, 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 让学生走进文本, 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 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 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 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 欲扬先抑, 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 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 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 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 质疑问难

学生, 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 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 有时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 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 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 可以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 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 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 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 赞美赏识;巧选角度, 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 “亲自下厨”, 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 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 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 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 不能自问自答, 也不能教师马上问, 学生马上答, 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 有难度, 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 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 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 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 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 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 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 课文讲授到此时, 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 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 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 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 这个组听听, 那个组看看, 有时候插几句嘴, 发表一下意见, 但绝不表态, 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 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 完全是欢乐的“海洋”, 探究的“草原”, 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 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 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 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 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 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 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 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 “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 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 小手举得“刺破苍穹”, 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 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 点拨他们的思路, 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 分析作者情感, 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 关键细节, 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 让他们登台表演, 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 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 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 “竖起第二个手指, 在空中上下摇动, 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进行“场景再现”, 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 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 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 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 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 让孩子们“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 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 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 不管什么体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 通俗易懂, 贴近生活, 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 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但是, 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 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 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 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 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 “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 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 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 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 不仅要争锋相对, 更应是“画龙点睛”, 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 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 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 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 是以喜欢为主, 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 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 8 分钟的小辩论, 唇枪舌剑, 战火纷飞, 精彩激烈, 笑声、掌声, 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 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 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 教师都不能偏向, 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 既帮助正方, 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 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 “推波助澜”, 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 必须围绕主题来, 不准进行“人生攻击”, 要讲究辩论规则, 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 一定要互相尊重, 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 这样, 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 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 “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 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 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 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 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 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 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 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 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 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 通俗易懂, 可以马上活学活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 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 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 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 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 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 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 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 每一种方法, 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 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 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 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 介绍这样一个人, 不超过200 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 分钟, 因为前30 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 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 学生直接举手发言, 口头作文, 教师在一边点评, 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 分钟, 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 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 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 趁热打铁, 及时跟进, 马上拓展, 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 迅速进入练兵状态, 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 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 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 描写一个人物片段, 要求写出人物个性, 不超过200 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 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 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没有华丽的辞藻, 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 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 写一个感人的场面, 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 不超过200 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 教师要紧扣课文, 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 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 着眼“局部战争”, 演练“实战水平”, 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 小处着眼, 细节磨练, 日积月累, 描写能力提高了, 语言水平提高了, 写作技巧娴熟了, 逐渐提高到段、篇, 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篇4:临近中考作文

现在据中考还有200多天,它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224天看起来差不多还有一年,但是一眨眼就过去了。现在,我们正在为中考而忙绿。

一天为了中考而练习,复习,不信?且听我说:

早上,五点起床,在外面风雨无阻地跑步,为中考的体育30分而努力练习,一上午,忙地晕头转向,为着中考而忙,中午,牺牲午休时间去做题,复习以前学的课文等,晚上,连吃饭地时间都没有,下了晚自习课,直奔宿舍,打水……后写作业,熄灯之后,现在几乎打着电筒接着复习,唉,现在我们忙得,真不知道什么是空闲,真没有好好休息过,唉!没办法,谁让我们是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

现在,课堂一有不认真听讲地人,老师们都在教室里讲一些什么中考来临了,他们一天就知道拿中考来压我们,好想好好“疯”玩一天,但是为了以后的人生,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父母的期望不被打破,为了不让亲朋好友失望,我们不能这么做。

老师,把一中、三中、七中、新二中的标准分和扩招分一写我就彻底没有了玩的心,因为我离中考所想报的重点高中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唉,可是这段时间却又发生一件不关于学习的事,我很后悔,真希望它从没有发生过,以后也不发生。但是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中考也是这样的,考过之后,就不能后悔了。

中考就要来临了,要抓住最后的二百多天,再奋斗二百多天考出一个不后悔的成绩,一个不让父母失望的.好成绩。

篇5:临近中考家长寄语

淘气是孩子的特征,捣蛋是孩子的专利。请不要烦恼,恰恰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做人。是他们让我们体会了做父母的不易,因而淡忘了父母因焦躁或过急而造成的我们身体上、心理上的伤痕,从而实践着孝道。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为人的不易,从而渐渐学会了反省,渐渐做到了真诚、包容、谦虚、谨慎、并发誓做到说一不二、言出必行。我们得感谢孩子。

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不像一蔸白菜,一棵柚子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地、长年累月地、几十年如一日地热切的关注、大量的投入。在投入感情,投入精力,投入财力物力的同时,还需要我们投入知识、智慧。当投入供不应求时,迫使我们更新自己,提高自己,迫使我们努力劳动,勤俭节约,迫使我们不敢懒散,不敢偷奸耍滑。是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炼了我们的筋骨,增长了我们的智慧,锻炼了我们的胆略;是孩子们成就了我们日益完善的人格,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更接近于称职的父母、称职的儿女、称职的大众之一员。让我们感谢孩子。

篇6:临近中考作文600字

在中考前的一百天,学校举行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百日誓师大会,在这一天,每个班都会说出自己振奋人心的誓言,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站在大堂上,回想起了三年前刚来到初中报道的场景,还记得班主任谆谆教导,三年对于我们来说仿佛一晃就过去了,三年这个数字对于我们来说也太沉重了,仿佛我们明天就要中考,这意味着我们来不及跟小伙伴们告别就要开始各奔东西了。三年前我觉得三年的时间还很长,三年的时光也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

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我很感谢我遇到了一个为我们尽职尽责的班主任,初中的我们正值青春期,此时的我们叛逆,听不进任何反对的话语,也接受不了别人的拒绝。在班上有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在面对老师责备的时候,常常会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这让很多科任老师头疼不已,幸好我们有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班主任总是会站出来对行为过激的同学进行耐心地教导,因为很多同学是因为一时的情绪失控才会做出一系列过激的行为,但是内心还是善良的,在班主任的教导下,这些同学都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悔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班主任,我们才得以在初三的学习生活中顽强拼搏,努力应对中考。

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面对未来的中考,我们将勇往直前。

篇7:临近中考初中英语教学叙事

一、叙事教学法概述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叙事教学法, 它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它注重在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叙事化的方法和手段, 对于教材 (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段材料、一个语法点或一个语言教学项目) 以叙事的方式加以呈现出来, 从而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叙事教学法主张学生认知活动的艺术化或者生活化, 在叙事教学法所营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等多项能力, 在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轻松地习得第二语言, 叙事教学法包括各种教学技巧, 如method、approach、technique等。叙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教学理论。外语教学理论作为叙事理论的基础和依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文学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 建立良好的语言感知基础;其二, 叙事可以适用于任何的语言和教学层次。

2.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 人类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 首先学会的是叙述的用法, 因而在人类的交往过程中叙述性的话语往往比非叙述性的话语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而采用叙事性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将会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有利于第二外语的习得。

3.叙事理论。叙事理论提出人类天生就是故事的经历者和叙说者, 是故事保证了人类经历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必须确立叙述的地位, 它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观点的基本形式。

二、叙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复述简单的故事。在开展课堂教学前, 首先, 教师可从网上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简单小故事卡片;然后, 在课堂上按照小组的形式将小故事发放给每一小组成员, 同时应注意不同小组之间的故事不同;再次, 先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去熟读故事, 接着将所有的小故事收集上来;最后, 让不同小组分别复述小故事。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 尽管绞尽脑汁的想刚刚已读的故事, 但往往在叙述中出现停顿或重复的现象。此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 可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没有必要按照原来故事一字不漏的说出来。另外,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为了避免其他听的同学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可以对听的同学提出疑问。如:在复述的过程中有没有单词发音错误?有没有出现语法错误?你认为他的复述与其他小组学生复述有何不同?通过开展课堂活动, 不仅能够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而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主人公”的意识。

2.复述图片内容。在开展课堂教学前, 首先, 教师应从网上搜集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图片;然后,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看图片中所呈现的内容, 看过图片之后再给学生五分钟的准备时间, 让同学们准备好对将要复述的内容;最后, 先让同桌之间进行复述练习,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复述的信心, 同时在相互练习的过程中, 还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能够及时进行改正, 再让学生进行单个复述, 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客观评价, 解决在复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讲述个人经历。上述活动结束后, 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述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通过讲述个人经历, 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自我总结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作用。另外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活动中降低难度和节约时间, 首先应将每一次活动的主题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话题写一篇小作文, 这样在活动中就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4.复述给出的对话。可由教师选取较为普通的故事, 然后挑选两人对该故事进行对话训练, 这个任务需要两人共同合作才能够呈现。比如:谈论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讨论假期生活或看的什么电影之类的话题, 这些话题相对较接近学生生活,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并且让学生感觉到有话可说。

如:在一次口语教学中, 其中一位学生就自己在路上捡的一个手提包进行了复述。截取以下对话:

A:Did you know what happened?

B:What?

A:I found a handbag in my taxi.

B:You’re lucky.What’s in it? ·····

B:Oh, I’m just joking.

三、结束语

叙事教学法不仅符合学生认知和思维习惯, 而且还遵循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 对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重要的实践意义。当然, 叙事教学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 相反, 它是在借鉴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之上, 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今后教学过程中, 应不断探讨及反复研究叙述教学法, 以望寻找到更适合初中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章祥.如何运用叙事教学法提高英语口语[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1, (10) :112-114.

篇8:临近中考作文600字

“物是人非”不知何时竟会想到这个悲凉的词语,但或许,这才是我们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

红纸,贴在了黑板前头,大家都在上面写上了自己的目标,不久,我们将要朝着这个遥远的地方前行,而这个分界点就是中考,我们就像烟花一样,相聚虽然唯美但短暂,之后就向四面八方散去!

临近中考了,考试就像家常便饭,无疑,每次都给了我们查漏补缺的机会,可是,每一次考试感觉都还历历在目,下一轮的测试接踵而至。一如既往,我们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向考场,那个令我害怕而又令我高兴的地方,试卷犹如绿色的波浪一卷一卷向我们袭来,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试卷,心里还是不由一惊,然后深呼吸、提笔……

考试的一分一秒都是紧张而宝贵的,考生们各个都屏住呼吸,抓紧时间,倾其所有,希望能笔下生花,力求完美的结局。

下考后,对对答案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了吧,一个个比考试还积极,然后有欢呼的,有叹息的,再然后,就是下一门的考试。

时间就在这终而复始中逝去。

月考来来去去,抛给了我们无尽的快乐和悲伤。

临近中考的这几十天,就这么一轮一轮的在指尖溜走,黑板上的倒计时数字越来越小,同学们的眉头间又多了些沉思、烦琐、忧伤,果然,大家都在无形中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也许要到中考这天,才能长长地舒出这一口气。

篇9:初中英语中考复习策略研究

一、研究题型, 归纳总结

初中三年的英语知识涵盖范围广, 单项选择题中考查知识点多。复习阶段切忌对所有的知识点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结合近三年本地市的中考题分析、总结各种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归纳答题技巧, 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 纵观往年的中考试卷, “宾语从句”是中考试题中的热点题型, 同时由于其考查的多样性, 也是中考失分率较高的题目。而在研究宾语从句的考试题目后, 也可以归纳出它的考查目标。因此练习过程中的研究与总结, 能发现问题的异同点, 归纳出普遍性, 在多次练习中把握知识。

二、紧扣教材, 夯实基础

教材是中考命题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教材是“源头”。在复习过程中要紧紧依据课本, 复习教材要充分体现以下四性:“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透彻性”。 (1) 目的性, 即做到复习什么心中有数, 这是前提。所以教师首先应在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 确定明确的复习目的。 (2) 针对性, 这是关键。复习前教师要研究学生, 找出薄弱环节, 引导学生事先预习, 明确目的要求, 做到有的放矢, 重点突出, 有针对性地复习。 (3) 系统性, 复习过程是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的综合总结过程。通过复习, 将学会的知识分析、综合、概括、抽象, 上升到理论认识, 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复习应讲究系统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教材时, 要全面, 包括句型、课文、词汇、语法等等, 对相关知识点要广泛的联系。 (4) 透彻性, “透”要贯穿在复习教材的始终, 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要吃透, 弄清各个知识的重点、难点, 弄清重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四会”要求的知识点要深入充分掌握, 不能“蜻蜓点水式”复习, 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弄清知识之间的相互区别, 进行系统有序的总结归纳, 使之成为知识网,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因为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专项训练———归纳, 掌握技巧

尽管在第一轮复习时已经接触了大量的语言点, 但给学生的印象还是零散、不系统的。这时教师应带领学生把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归纳, 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例如, 语法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化整为零, 分散在各课中, 我们在专项复习时就将它们进行综合归纳, 把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八种动词时态放在一起复习比较, 表示相近意义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识别, 提醒学生归纳总结不同的时间状语。这样归纳, 不仅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实践的兴趣, 使他们容易了解中学阶段的各种时态, 哪些自己已经掌握, 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复习, 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加强听力训练, 提高语言的反应能力

听力考试不但是应试需要, 也是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需要。听力也是能在短时间内最容易突破的技能。当然突破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所以, 每天坚持听说英语20~30分钟, 给自己营造一个语言氛围, 保持耳朵对语言的敏感和熟悉程度, 以便考试时尽快进入状态。因为听力的题型和分值有变化, 所以在冲刺阶段的听力材料的选择上要讲究针对性。另外, 还要坚持天天与英语有约;坚持每天阅读两篇文章;坚持每天练习写5~10句话 (既要练习简单句的六种基本句型, 也要练习并列句和复合句;还可以围绕纲要上的某个话题来练习写作) ;坚持每天背20个单词, 弄清意义、搭配和用法;还要坚持背诵一些优秀的、热点话题的范文, 既积累了语言知识, 又培养了语感, 还能应对考试, 何乐而不为呢?

五、考前指导与综合性训练复习

其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 提高应试技巧。本轮侧重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 同时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 知识考查和能力考查并重, 从而使复习达到良性的循环:知识———能力———知识。因为有了前面的扎实的基础复习和专项训练, 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所以要求教师全力投入到综合性的复习。具体做法是: (一) 根据今年中考考点和要求自编中考复习试题。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操练, 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 (二) 对以前考生易做错的题, 再次以试题的形式出现, 让考生再做再练。 (三) 在后阶段对考生进行心理培训和调节以及答题时应注意的细节。

六、查漏补缺、反思提升

在复习中改正学习中的错误, 避免问题积累, 应坚持每做完一份题, 能对练习中的错题进行归类, 并建立错误题集, 把自己所犯的错误集中誊抄在一个笔记本上, 随时翻阅, 以防重犯。并分析错误的根源, 研究与之对应的例题, 逐个击破难点, 对所学的知识点要认真、准确地掌握, 不能模棱两可, 稀里糊涂, 只有掌握准确的知识点, 才能应付各种考试题型。

总之,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英语成绩, 就必须有自信心和恒心;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必须搞好合理、科学、全面的英语总复习。

摘要:如何在中考前进行有效的初中英语复习辅导?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用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复习效果?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 认真总结了几种有效的中考前英语复习辅导方法。

篇10:临近中考初中英语教学叙事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 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 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 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 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 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 无暇读书, 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 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 教学机械化, 缺乏热情和胆略, 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 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 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 塑造人格, 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 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 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 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 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 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 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作文评语笼统化, 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 更无动力, 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 缺乏平等交流, 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 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 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滥用网络上的资源, 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 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 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 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 文笔不错, 构思雷同居多, 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 则只能成为观众, 眼高手低, 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 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 调动感性积累, 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 体验各种生活, 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 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 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 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 同度夏雨冬雪, 同看《东方时空》, 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 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 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 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 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 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 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 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 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 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 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 回归生命本源, 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 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 说出真心话, 寻找“本我”, 了解“自我”, 解剖“自我”, 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 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 跨入社会, 进行春、秋游, 劳动实践, 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 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 交流共享, 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 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 营造宽松氛围, 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 “我手写我心”, 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 描绘世态百相, 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 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 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或清新亮丽, 或优美抒情, 或幽默风趣, 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 不限主题、材料, 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 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 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 创设真实情境, 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 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 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 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 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 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 让学生身在校园, 通过想象, 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 “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 从历史到现实, 从资料到视频, 从文本到想象, 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 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 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 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 审美生活, 思考人生。

5. 丰富成长经历, 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 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 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 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 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 静静地倾听, 适时地提问,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 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 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 在“由此即彼, 从浅到深, 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 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关于民族团结工作汇报下一篇:卫生室新农合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