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024-05-23

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通用11篇)

篇1: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安全生产,要建立健全和贯彻实施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有许多,如“三类人员”安全生产任职考核制度、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安全生产联络员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要落实到进场人员的培训。我们的建筑施工企业,使用的农民工较多,要提高这些人员的法律意识,熟悉和掌握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方法。以行业规章制度为依据,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细则的具体实施工作。健全和贯彻完善的、符合实际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细则,规范施工现场人员行为,增强自觉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安全生产,要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管理素质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者思想上的防线,安全生产,以人为本,人的安全素质决定项目安全生产的水平。建筑施工企业现场管理者既是生产的指挥者又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强化施工现场管理者的安全意识、管理素质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只有通过对现场管理者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增强人的安全素质,才能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只有人人重视安全、人人懂安全,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施工现场的特殊部位、特殊工种,安全管理者则专门进行交底教育,不留死角。施工现场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安全管理者安全事故追究制,在利益分配上要突出安全管理者的作用,奖罚分明,使其成为安全管理者搞好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经济杠杆。通过不断地

教育培训,使安全管理者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能手。

三、安全生产,要提高作业者的安全技能

在施工现场提高作业者在施工中的安全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水平,不仅是完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基础,也是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前提。对现场施工作业者的安全教育要生动细致,并能为广大作业者所接受,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通过学习教育,有力规范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引导他们体会安全

生产的重要性。加强“三级教育”,岗前安全技术和劳动安全常识教育,努力提高作业者的安全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坚持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各项制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就一定能遏制住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创造和谐的建筑社会环境。

篇2: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益阳日升钢构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保障公司的正常生产秩序,提高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完成全年任务。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内容

1、热爱公司、热爱本职工作,服从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2、车间生产人员每日提前10分钟上岗,不得出现迟到、旷工、早退的不良现象。否则将对迟到、早退者处以20元/次的罚款。特殊情况,可电话请假,但每月电话请假的次数不能超过2次。

3、严禁恶意旷工,有事报部门负责人及车间主任签字请假后方可离厂。不请假者视为恶意矿工,对于恶意旷工人员每出现一次对当事人处以80元/日的罚款。不足一日按一日计算。

4、为保证广大职工的人身安全,严禁酒后上岗,对于违反者处以100元/次的罚款,5、车间主任根据公司项目计划安排生产,编制生产计划,提前准备生产用材料、物资、工具、文件等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积极落实各工序进度,发现有完不成计划的迹象,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并报告公司领导。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每日下班前落实计划完成情况。

6、各工序要严格执行每日的生产计划,不得出现怠工、窝工现象,有问题及时反映。对于无故不完成计划者扣除当日工资,由车间主任负责协调解决,保证车间日计划的顺利实施。

7、车间生产要严格遵守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按各工序的作业指导书正常操作,不得乱干、蛮干。对于因违章操作造成的质量事故、设备事故将按造成损失的不同程度给予20——300元的罚款,情况严重、情节恶劣的将给予严惩。益阳日升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资料

8、生产部门领用物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控制或按定额使用。严禁浪费,焊条、焊丝、钻头、冲头底模等五金工具实行以旧换新制度。

9、车间在生产过程中要合理组织、合理存放,保证车间通道畅通,卫生清洁、工件摆放整齐。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消除,无法解决的及时上报。每个工段在下班前三十分钟整理自己工作区卫生。

10、公司职工要做到着装整齐、文明。男性不得留披肩发、染头发等怪异发型。树立公司良好形象。

11、车间管理及值班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无故脱岗,确保公司财产的安全。有事遵守请假制度。

12、进入车间人员必须戴安全帽,对不戴安全帽者处于20/次罚款。特殊作业除外。

13、进入车间人员不得在危险区域吸烟,对吸烟者处于20/次罚款。

14、车间施工班组严禁用成品材料做平台,胎具等,对造成成品材料损伤甚至报废者按成品材料的原价进行赔偿。

15、车间施工班组使用材料时(包括板材、型材、气体等)必须经车间仓库允许,

16、车间施工班组构件制作完毕后必须经质检验收,并填写报检单,质检签字后视为合格,对出现问题的构件班组相关责任人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理,直至产品合格,对拒不整理者处于200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将被辞退。

附注: 本制度自2012年02月24日起实施;

本制度自实施之日起将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望相关人员严格遵守;

篇3: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探析

继银广夏、四川五粮液集团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被曝光以来, 我国公司财会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的深入思考。财务造假与会计信息操纵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而盈余管理是公司进行财会信息操纵的重要方式之一, 深入探析公司盈余管理对于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而言意义重大。一般而言, 公司财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很容易想到要从公司内部稽核频率、管理层的投资态度、公司持股结构职能及董事会特征等公司治理结构上找寻盈余管理形成的有关原因及解决办法。本文意欲探析公司内外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 以期对我国公司运作过程中反映出的盈余管理问题做出一个客观全面的解读。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模式及现状

(一) 概念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以契约为纽带, 以利益为诉求、以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为基础, 充分明确各方权责利以期降低交易成本并保证各方利益实现最优化组合的一套制度设计与安排。

(二) 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主导型。具有行政机构特性, 绝大多数是国有股, 一般由政府直接指派管理层, 较少受市场监督, 薪酬体系不规范。二是家庭主导型。公司核心仍是亲情纽带下的权力制衡与利益分配问题, 尽管其内部治理结构已符合有关规范, 缺乏决策的民主性。三是公司法人主导型。在欧美应用较为成熟, 以机构投资者、公司法人等为主协助公司日常的管理运作。总的来看,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和高管层为特征, 外部治理环境则以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为特征。

(三) 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逐步得到完善, 运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实现了由人治到制度治理的重大突破, 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 与国外成熟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相比,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之路还很漫长。具体来说, 一是公司治理内部结构方面:目前我国一股独大的现象较为严重, 股权制衡度低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董事会形同虚设, 监事会独立性不强, 无法从根本上保障股东利益。二是公司治理外部环境方面:资本市场欠规范, 如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较普遍, 债券市场融资成本过高等;以国有属性公司为主体的我国上市公司结构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理人市场的完善, 缺乏竞争与危机感使得公司治理水平引起诸多疑虑;民营上市公司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往往大大弱于具有国有属性的上市公司, 显失公平不利于市场竞争。

三、盈余管理涵义、动机及实施方式

(一) 涵义

关于盈余管理得以成立的条件有:公司管理层有为了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自身利益最大化误导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对财会信息的解读, 他们有操纵会计盈余的真实动机, 并利用欺诈等不道德的会计盈余操作手段借以调整公司财务报告。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改变财务信息真实性合法但非合理的行为, 本文比较认同。故本文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层在公司法及公允的会计准则范围内, 通过一定会计手段调整公司财会信息, 对投资者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导。

(二) 动机

经理人、所有者及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往往使得前者有各种动机违背所有者及投资者的真实意愿而进行内部操纵, 因为他们可能因此而受到的处罚往往小于从中可得到的收益。一方面, 公司内部治理环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管理层使财务报表盈余转向于己有利的动机;MBO动机, 减少会计盈余以打压股价, 引起抛售后再趁势大量收购公司股票;避免触碰债务限制性条款的动机;控股股东侵占步股东利益的动机, 控股股东为了一己私利倾向于通过财务报表粉饰、会计盈余管理等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绩效及控制权收益, 避免与小股东发生冲突;为了提升公司整体形象营造发展繁荣的景象, 管理层往往借助盈余管理使股价大涨。另一方面, 公司外部治理环境下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在资本市场的IPO动机、配股动机、避免被ST或PT的动机;使会计盈余有利于实现既定盈余预测目标的动机;调减盈余以规避高额税收及政府可能的财税政策的动机;管理层赢得股东支持避免被替换的动机;提高公司绩效以顺利获取贷款的动机。

(三) 实施方式

通过会计方法及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多样。例如, 利用计划资金相互占用、合伙投资或委托投资、转换、出售及转让资产、托管经营、关联购销等方式进行关联方交易;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或会计政策变更来降低或增加公司利润;利用资产重组剥离不良资产, 低价转让优质资产;干预公司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影响公司绩效。

四、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 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健全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使得财务信息更加透明, 使委托代理成本大大减少, 易赢得公众信任。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董事会特征。一是董事会规模的大小直接作用其决策效率的高低, 规模大的董事会其以经理人的监督也更为全面, 低效率决策的公正客观性可能更好。二是审计委员会中内含有财务金融背景的成员, 能够对公司财会信息实施全面监督, 防止财务报表粉饰, 并对存在的财务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三是董事会工作的勤勉度 (如每年召开的会议次数)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减少其过分自主决策行为。四是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解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其在董事会中的占比情况直接决定了其对公司大股东的制衡力度及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约束力度。

监事会。对经理人日常监督的重任一般落到监事会头上, 监事会的专业能力及独立性决定了其对经理人的监督力度与效率, 从而有效防范经理人滥用权力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股权结构 (流通股、国有股、法人股、股权制衡等) 代表不同股东对公司利益的关切程度及掌控程度。如控股股东比例越高, 越容易出现所谓的“内部人控”问题, 他们有操纵公司财会信息的倾向。再如国有股的监督职能相比民营公司往往往较为薄弱, 经理人在激励体系有所欠缺的条件下极易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取自身利益。

(二) 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公司运作的规范程度及效率高低, 外部治理结构越完善, 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就越能够得到约束, 从而全面提升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外部治理结构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是资本市场。发达的资本市场条件下, 公司与银行间的贷款契约往往建立在坚实的信用基础之上, 其进行融资的约束相对宽松, 通过会计盈余调整以粉饰财务报表的可能性较小。但如果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 信息体系建设的不规范, 那么公司的债务契约将面临诸多严格的限制性条款, 这时公司出于规避惩罚条款的动机极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二是产品市场。投资者倾向于将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与同行业进行比较, 如果经理人进行盈余管理调减会计利润, 投资者对其评价就会降低, 如果调增会计盈余又会吸引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 加剧无序竞争。故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 经理人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三是经理人市场。该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助于增加经理人的危机感, 促使其减少在职消费, 努力加强管理以提升经营绩效。同时, 他们也可能转而选择盈余管理以操纵公司各年度的净利润, “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 误导投资者进行错误的经济决策。四是政策法规。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够限制损害公司整体利益 (尤其是投资者利益) 的行为, 增加财会信息的可信度, 降低盈余管理, 切实保障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现实利益。我国出台的《公司法》及《证券法》都严格规定了调增调减会计盈余的限制性条款, 给投资者利益一定程度的保障。

五、完善公司内外治理结构的有关建议

为全面保障各利益相关者的现实利益, 有必要以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为出发点, 促进整个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降低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对策

一是健全董事会制度。强化董事会特征, 如增加董事会人数并扩大其规模, 增强其勤勉性, 提高会议频率, 减少两职合一的现象, 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占比, 使其真正具备独立性并切实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完善监事会制度。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 提升其成员素质, 实施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其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最终减少经理人及董事的盈余管理;三是健全股权结构。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实现一定程度的股权制衡, 持续利用可转债发行、股票回收等方式推进国有股减持政策以提升流通股比例, 建立并实施表决权回避制以维护小股东切身利益, 创新投票方式及权力保障小股东发言权。

(二) 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对策

一是健全信贷约束条款等资本市场方面的有关制度。鉴于银行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并无发言权, 故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有必要建立“相机性控制”机制, 即当公司面临破产危机时由债权人接管企业, 以减少债权人利益损失和公司破产可能。二是强化信息披露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拓宽会计信息发布渠道。三是进一步完善经理人竞争市场和薪酬绩效考评体系。全面考察经理人薪酬激励考评体系及人才选拔制度, 持续规范经理人选聘机制。四是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有关制度。规范上市财务指标衡量体系以规范公司行为, 加大公司信息披露稽核力度, 严惩会计信息扭曲及误导投资者行为, 同时培训专业监管人才完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 2011 (12) .

[2].刘炜松, 周焯华, 张宗益.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 2005 (2) .

篇4: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 盈余管理度量 操纵性应计利润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72-02

一、引言

在会计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我国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从国内现有的文献来看,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的论述以及盈余管理度量程度的模型研究方面。而本文从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入手,认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所导致的,通过实证分析来探讨我国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机械行业上市公司治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

二、研究假设

股票的所有权为其所有者提供了一定的拥有企业现金流量的权利,这使得伴随股权集中而产生的大股东具有足够的激励去收集信息并有效监督管理层,从而可以避免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的“搭便车”问题;同时大股东又能受到获取监督收益的激励。股权集中导致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产生代理成本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控股股东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并且他们的利益并不与公司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完全一致。当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权利大大超过拥有的现金流量权利时,他们通过盈余管理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能力和动力就更强。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股权制衡是指通过各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达到相互监督、抑制内部人掠夺的股权结构安排。当公司不存在一个具有明显优势的控股股东,公司的主要行动需要由几个大的投资者一致同意才能实现时,这些大股东共同持有的现金流量权足以限制第一大股东对其他股东进行掠夺,并且通过采取更有效率的经营措施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与所有股东共同分享。在股权制衡的情况下,相对控股股东对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采用第二大至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和作为衡量股权制衡的指标。

假设2: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Hart(1995)探讨了债务期限结构对管理层的约束作用。由于管理者对控制权、“建造帝国”(Empire-building,公司管理者最大化所控制的资产)和特殊待遇有强烈的兴趣,激励计划能够激发管理者努力工作,却不能阻止他们的这些行为,而债务能够做到这一点。短期债务使管理者为了避免清算而提高短期利润,笔者认为,短期债务的存在迫使管理者提高短期利润的同时,控股股东也极有可能频繁地通过各种利润转移方式向上市公司“输血”,从而进行盈余管理操纵。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对于股权融资的约束非常小,又缺少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上市公司利用权益融资的款项来偿还贷款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因此,可以猜测,大量流动负债的存在会增加企业对利润进行操纵的程度。

假设3:流动负债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董事会大都是由控股股东直接任命,他们是控股股东的利益代表,自然会听从控股股东的安排,是控股股东的傀儡,只有当职工选举的董事达到很大一部分比例时可能会对其有抑制作用。因为有代表职工利益的董事的存在,控股股东必须要安排代表其利益的董事的存在,也会造成董事会规模的扩大。本文的观点认为,尽管有代表各利益相关者的董事的存在,但当董事会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委托—代理中的问题就又显现了,董事之间浮于形式,相互推卸责任,其负面效应超过了其正面影响。

另外由于股权高度集中,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也是由大股东聘任,因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很难保证,难免不代表大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独立董事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及其他行使职权时所需的费用由上市公司承担;独立董事的津贴,津贴的标准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这样,独立董事在经济上依赖于上市公司,缺乏独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股东利益。但公司存在制衡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理所当然对利润的操纵有抑制作用。

假设4: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假设5: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三、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

目前估计单个公司的盈余管理主要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即将总应计利润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是企业的正常的应计利润,而操纵性的应计利润则是企业出于某种动机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对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所采用的主要模型为修正的JONES模型。

修正的JONES模型的扩展模型的关键点是该模型修正了“认为管理层对于所有账面上记录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实施盈余管理的假定”,而是认为由于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净值的变化所带来的那部分销售收入,受到了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估计的程序为,首先在每个年度内按行业根据以下公式估计各行业的模型参数:

1.计算总应计利润。

总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估计模型参数。

■=α1×■+α2×■+α3×■+α4×ROAt

其中,△REVt表示第t年与第t-1年的产品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差额,At-1表示第t-1年的资产总额,PPEt表示第t年固定资产总值的平均值(年初固定资产总值与年末固定资产总值的平均数)。在估计出参数之后,再按照式2.2计算出不可操控的会计应计量(NDA)。

■=α1×■+α2×■+α3×■+α4×ROAt

其中,△REVt表示公司当年的应收账款净额相对于上一年的变化额按公司平均的资产规模标准化后的值。最后按照式2.3可以计算出公司的可操控的会计应计量(DA):

DAt=■■

四、样本来源与研究变量

1.样本数据来源。本节所选的2009—2011年的样本公司财务数据来自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国泰安(CSMA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公司治理结构和股本结构信息数据来自北京聚源锐思数据有限公司(RESSET)的金融研究数据库。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机械行业87家公司3年的数据进行研究。

2.研究变量。

(1)被解释变量。对于盈余管理的程度,采用以上的盈余管理的度量模型计算出来的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衡量。

(2)解释变量。公司内部治理变量。本文选取了股权结构、债务结构、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作为研究的显性因素。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我们仅考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所占比例、董事会人数、应付账款占流动负债比例、董事会人数、独立董事人数、监事会人数来解释非公允关联交易。

(3)研究变量定义。

3.实证结果与分析。由表2的回归分析表中我们可以得到,

(1)复相关系数R为0.953,决定系数R2为0.945,0≤R2≤1,且接近于1,表明操纵性应计利润的95.3%可由这几个自变量来解释。

(2)方差分析中回归平方和远大于残值平方和,说明线性模型揭示了总平方和中的绝大部分,拟合效果较好。并且F值为2.684,相伴概率值p<0.001,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确实有线性回归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并且回归平方和远大于残值平方和,说明线性模型揭示了总平方和中的绝大部分,拟合效果较好。

(3)由表2可知在α=0.05的水平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有显著的相关性;在α=0.10水平下,第二至第五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规模有相关性;其他没有相关性,说明他们没有发挥到相应的作用。

由以上的实证结果表分析可知:

(1)由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点是股权过度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使得操纵性应计利润和第一大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实证研究还发现第二至第五大股东与两者的关系在5%的水平下不够显著,但在10%的水平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证明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前五大股东实际上是有共同的利益取向的。

(2)董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有强相关关系,但恰恰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董事会实际上是和控股股东同流合污的;同时受大股东控制的独立董事形同虚设,独立董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责;监事会同样没有发挥作用。同时应付账款占款比例也是不显著的,说明操纵性应计利润是通过多种手段最终影响利润的。

4.政策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要改变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同时以利益流动为导向,继续加强股权分置改革,使股票全流通,通过股票的同等权利和流动的性质,实现股东利益最优化。

(2)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根本保障。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某些方面与盈余管理存在着相关关系,需要对现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改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应切忌照搬照抄,全盘西化,应探索一套适合我国现实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Grossman,S and O.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Later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591-719.

2.Calomiris,C.W.,R.Fisman & Yongxiang Wang. Profiting from government stakes in a command economy:evidence from Chinese asset sal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96):399—412.

3.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36-143.

4.郭太平,姜素萍,李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与股权结构关系探讨——基于我国制造业的分析[J].证券经济,2008(3):156-158.

5.葛文雷,姜萍.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82-87.

篇5:钢结构公司岗位安全职责

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一、人员安全职责

(一)公司经理安全职责

1、直接负责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对本单位安全环境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执行公司安全、环境计划,适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工作计划,并 督促、检查展开与落实情况;

3、按照公司有关规定,解决本单位的各类隐患和职业病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4、组织制定、修改、审批本单位各项安全、环境规章制度;

5、根据公司安全生产情况,组织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管理方法,审核重大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案、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6、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公司安全管理专业人员,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7、每月主持召开公司安全管理专题会议,及时通报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有关生产的重大问题;

8、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公司员工报告安全生产法规,整改事故隐患和不断改善安全条件;

9、负责审定本安全、环境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方案,并确保奖惩兑现。

(二)公司生产副经理安全职责

1、协助经理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并对本单位的安全、环境负具体领导责任。

2、组织领导本单位定期经行危险源、环境因素控制监督检查,及时组织研究并督促检查隐患整改的落实情况;

3、向经理或安委会及时报告安全、环境工作情况,并对安委会决议的执行情况经行监督检查;

4、及时研究解决本单位生产中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做到不断改善作业环境与劳动条件;

5、组织分管部门的安全大检查,落实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负责审批动火报告;

6、负责分管部门的安全教育考核工作;

234

马建集团钢结构工程公司

2、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政策、法令、规程、标准和规章制度,并经常检查贯彻执行情况;

3、负责组织制定、修改本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规定,经经理批准后发布执行;

4、负责组织各种安全生产检查,对事故隐患和尘毒危害,有权下达行政指令,限期整改,并督促实施,在施工中遇有重大险情,有权停止作业,并立即上报;

5、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新工人以及特殊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教育工作;

6、组织推广目标管理安全系统工程、标准化作业等现代化安全管理办法和先进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预防、预测事故的发生;

7、参加各种生产例会,通报安全生产情况,协调解决有关安全施工的问题,提出搞好安全卫生方面的建议和要求;

8、参加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大、中、小修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方案的审核和竣工验收;

9、负责编制并组织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的实施;

10、负责职业卫生工作归口管理,组织对尘毒、高温、噪音危害作业岗位的检测,组织研究并督促检查防尘、防毒危害技术措施的实施;

11、负责管道、压力容器的安全监督、监测工作;

12、负责重伤、死亡事故的现场勘察、调查、分析处理;

13、负责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报告和建立伤亡事故数据库的工作;

14、督促检查承包、技术协作项目安全工作,及各部门对安全责任执行情况。

15、督促检查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和发放使用情况。

(三)公司办公室安全职责

1、对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指示,及时传达到各个部门或基层各个单位,及时了解掌握、报告公司安全、环境工作情况;

2、负责公司性的安全生产大会和公司领导主持召开的安全生产专业会议的会务工作;凡公司领导集体讨论决定的有关安全问题,应及时安排议程,提请公司领导讨论;

3、将安全教育工作纳入职工全员培训计划,协调安全管理部门搞好安全技术培

马建集团钢结构工程公司

训,规程教育,制度教育,事故案例教育及特殊工种教育工作;

4、在签订职工劳动合同时,对合同的各方应明确所负的安全责任;

5、负责及时调整患有职业病禁忌症和其他不适应所在岗位人员的工作;

6、对特殊工种的工人要保持相对稳定,如变动工种时,应征求安全管理部门意见;

7、负责实施应急救援通讯联络、医疗救护,配合善后处理,配合有挂部门对伤亡事故、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

(四)公司经营办安全生产职责

1、在公司经营承包责任制中把安全、环境管理纳入考核指标;

2、在工程、劳务分包中明确安全、环境措施费用,并督促、检查;

3、负责工程、劳务分包单位的资格审查及合格供方的评审,配合安全、环境管理部门做好工程、劳务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

4、按国家规定组织审批安全技术措施费、文明工地增加费和预决算,确保安全专项费用用到位;

5、在标书中注明要求业主帮忙解决废弃物的堆放点,并在签署合同时予以落实。

(五)公司机动物资部门安全职责

1、负责各种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的购置、安装、修理、检测等工作;

2、负责设备事故的调查、统计、分析,参加因设备事故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报告,并组织落实有关整改措施;

3、建立起重设备、锅炉、压力容器等设备台账,严格按照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程和标准组织定期检验和安全检查,落实隐患整改,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4、在组织停送电、气等大型危险作业时,应事先制定安全措施,并监督实施;

5、主持交通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提供安全统计资料;

篇6: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6月份是全国安全生产月,按照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月”活动的统一安排,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为搞好公司6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做到警钟长鸣,预防为主,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突出“强化安全基础、推动安全发展”的活动主题。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有效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努力遏制事故发生,实现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一部分:安全活动月的工作回顾

1、首先召开了动员会,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建安公司关于安全月文件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工具。抓好班前班后的安全教育,出版一期以安全月为主题的黑板报,带领职工参观了安全事故案例巡展,反复学习关于近期公司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使职工从中吸取教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四不生产”,全面落实两制。大力开展群众性反“三违”活动,强化职工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做到安全教育有形式有内容,要灵活多样,针对性要强,达到一定的规模,真正掀起安全教育的高潮。

2、6月份安全生产月公司共举行2次培训,6月21日开展全员安全知识讲座,6月28日针对新员工及职能科室进行消防知识培训,6月份合计培训180人。

3、安全月2次安全检查,钢构车间排查安全隐患9项;机加车间排查安全隐患6项;公司在生产安全月共排查安全隐患合计43项,都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整改,整改率为100%。

4、公司各车间、部门在安全月积极组织一线的员工,下发安全合理化建议表,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安全隐患点,提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6月份公司各车间、部门共计提出大大、小小安全隐患点和安全合理化建议合计130余条,通过公司评审后选出20条合理化建议,在车间已积极的实施,充分说明安全生产工作,贯彻到每个车间;每个部门;每个班主;每个员工的心中。

5、在6月28日有公司领导、部门主任安全员及职工参加,共计50人在机加车间大厅举行消防演练。生产安全科专职安全员对参加人员讲解怎样使用灭火器,以及出现火灾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使每个人员都掌握了火灾出现后应该做那些工作,包括发生不同火灾的地点,逃生的几种方式。

在实际演练过程中每个人员都能使用一次灭火器,拿起迅速扑向着火点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对准火苗打开灭火器将火扑灭。通过实际操作使参加的人员都学到了出现火灾后怎样使用灭火器和正确的逃生方式。

第二部分:下一步的安全工作安排

安全工作,警钟长鸣,时刻把安全放在企业的第一位,仍是我们钢结构分公司常抓不懈的工作。

6月份安全活动月已经过去,但安全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公司领导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不论过去和现在,公司在安全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和财力,从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安全

网络组织、配装安全设施、制订安全制度,到培训员工安全知识、组织安全演习,不断检查、发现、整改安全隐患。

一、抓好新进职工的培训

1、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公司安全员以及各车间、部门的安全员,对新进员工培训后加强安全知识的提问,尤其是车间级、班组级安全培训的每个岗位的安全隐患点,使每个新进员工都要清楚,在提问时间出现不知道的,要求当班班长在下班后进行细化的培训,安全员要跟踪培训效果。

二、抓好员工的行为规范

1、进入夏季环境温度上升,在当班期间会有精神不振的打瞌睡的,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苗头,这就要求我们安全员,加大排查和考核力度,杜绝因为精神状态不好出现安全事故。

2、安全工作要没有盲点,安全员要遵循处处都要看到,处处都要查到的工作态度,任何死角都不能放过。

3、项目部在日常作业时,要监督他们断电、挂牌,登高作业时间必须要有人监护,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在切割、焊接和打磨时间防护要做到位,避免在维修设备时出现安全事故。要求设备部的维修工多对车间配电柜、配电箱线路完好性进行检查,不能出现线头裸露的现象,电器原件上的粉尘要要定期进行清理,不能因为检查不到位出现着火的安全隐患。

4、对生产车间特种起重设备要多排查,做到每班都要检查钢丝绳和吊钩连接是否完好。

5、对安全月车间每位员工提出的安全合理化建议要认真的汇总,行之有效的要立即推广,给予奖励,在以后的工作多总结一些安全合理化建议,给职工创造一个不出安全事故的工作环境。

篇7: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呼吁企业制度的创新

由于经济转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致使我国国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股权过分集中,董事会运作不规范,内部滥用剩余控制权等现象.为此,现行的国企改制过程中需要针对所有者、经营者、职工三方面的利益,建立健全相应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制度,制约和维护所有者、经营者、职工的合法权益.通过相应制度创新,使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作 者:李善山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225300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12)分类号:F272.9关键词:利益 权力 制度 创新

篇8: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在国内,伴随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盈余管理问题也渐渐成为会计学界的关注热点。现有的主流盈余管理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基于会计数字作为有用经济信息的这一基础,致使职业经理人员为取得私人利益,有意识地对财务报告所实施的控制,其本质上是一种“披露管理”。在这种概念下,盈余管理还涵盖对资产负债表乃至报表辅助信息的管理。很明显,盈余管理同会计造假是两码事。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及法律准许的程度内所实施的活动,其不仅合规合法,某种意义上甚至还是职业经理人业务水平的一种体现。

二、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结构指的是存在于公司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股东所构建的对经理人的一种激励和监督体系,其目的是为解决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问题就是怎样解决好股东同经理人双方的关系;即如何解决在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状况下,股东激励、监督经理人的问题。有效、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应当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理人有充足的自由来对企业进行管理,股东不应对之实施过多干涉;第二,经理人同股东的利益应当最大程度的一致化,即保证经理人的行为能够最好地实现股东的利益。上述的第一个方面给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创造了客观条件,第二个方面则激发了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经理人开展盈余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分为以下两方面。

(一)外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外部治理结构是股东经由市场化的竞争方法所施加的对经理人的监督,主要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其中后二者之间的影响比较大。

资本市场通常都对会计盈余信息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其直接反映在企业市场价值的高低变化上面来。于是,一旦企业的市场价值变化同经理人的私人利益产生关联,经理人便有着足够的动机来通过对盈余信息的操控影响企业价值变化。而通常情况下,企业价值变化同经理人的个人利益都是密切联系的。因为,事实存在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使得经理人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离股东利益行为的趋向,于是对经理人实施监督变得十分有必要。由于监督的高成本及效果,通常的办法则是通过使经理人承担其行为的后果来实现二者之间利益的一致化,即给予职业经理人一定条件和比例的剩余索取权。由此,职业经理人的利益便同企业价值紧密关联,其自然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下滑或账面收益达不到预期,股票市价不理想,股东为维护自身利益便可能对经理层进行更换;这种潜在的危机也会导致经理人通过实施盈余管理来使股价平稳化。

经理人市场的透明化竞争也对盈余管理有着重大影响。在这个市场上,经理人员人力价值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他们所管理企业的账面盈利高低。经理人员的价值同企业获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充分竞争的背景下,经理人的自身利益就和股东的利益联系起来;要使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和获益,经理人需要首先提升股东的收益。于是,一方面,经理人要通过努力的经管活动来增加企业的实际获利;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对实际盈余在未来时期和阶段的分布来达到平滑股价等目的。这些行为不仅会给经理人带来有利影响,对股东也有着正面的作用。

产品市场对于公司盈余管理也有着特定的影响;例如,偏高的盈余数字可能导致政府的注意并对其实施调查,招致潜在对手加入本行业。这些因素均会导致经理人有意识地降低盈余数字而减轻自身的暴利形象。

(二)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有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四个方面,其中对经理人员产生主要影响的是董事会以及监事会。董事会承担经理人员的选聘工作,并负责对其受托管理责任的评价。但双方间天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却使这种监督活动很难客观和实际实施;同样的原因,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有着以上的问题。于是,通常的办法是,对受托责任的监督主要依据企业的账面盈余数字。由于经理层在盈余数字生成过程中较大的掌控权,他们便有强烈动机通过益于自己的会计政策和其他交易措施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盈余管理是一种带有机会主义性质的行为,长期来看对于企业并无正面影响。

对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研究表明,运用法律、人力等措施消灭盈余管理行为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在对盈余管理客观、平和的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办法来采用有效的对策对其实施治理。

三、国内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特点

(一)国内公司的治理结构

国内公司的治理结构,现阶段来说还有着突出的缺陷及问题。从外部结构来说,有着股权主体失位、流通股占比较低等问题;致使资本市场难以对经理人实施约束和监督。同时,股权激励等激励措施也难以普遍的发挥其应有的贡献。加上政府股和国家法人股的主导地位,企业经理人的任命和考核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行为,经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好坏没有清晰的约束和激励措施,也没有面临市场的压力。内部结构方面,“一股独大”和主体缺位的现实常常使得股东大会如同摆设,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屡屡遭受侵害。很多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层也存在高度重合的缺陷,致使治理结构监控关系的失衡。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监事会的监督效果也无法令人满意。控股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广泛关联交易的存在,也使得控股股东经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操纵上市公司的目的。

(二)国内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

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导致国内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带有明显的经理人层面的个人机会主义,其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由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总体不健全状况,导致对经理人缺乏足够的约束。因此,经理人实施盈余管理的空间便会很大,这样不仅导致经理人广泛进行盈余管理,会计造假情况也屡屡出现。第二,由于经理层广泛存在的政府官员背景,企业在实施IPO、摘牌时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多是为了政绩方面的考虑,这个情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三,由于企业广泛存在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失衡现象,导致了经理人在职期间报酬同公司经营业绩、规模关系不大,同时以高额的在职消费作为潜在补偿。经理人在面临退休或职位调动时丧失在职消费权而使其产生增发大量红利的动机,这种动机需要较高的账面盈余数字才能实现。因此,国内的盈余管理多体现为对短期利润的操控。第四,国内对于公司上市的严格审批制度使得上市资格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规模以上的企业对于这种机会都是积极争取的,而企业成功融资后带来的就业和地方财政的利益也使得地方政府在企业进行IPO、再融资、配股时对其大力的支持,这种盈余管理的目的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政治意味和特色。

四、治理国内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盈余管理本身的发生是企业和经理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结果,其有利有弊。但要看到,对盈余结果的操控会一定程度影响市场资源的效率。加上国内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多的是短期的机会主义性质行为,因而,有很大的必要性对其采取措施开展治理。

(一)解决出资主体缺位的问题

“出资主体缺位”是导致企业外部治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将政府股分散到县、市和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使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样依然存在问题,及出资主体仍然缺乏最终的授权机构,主体缺位现象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笔者在此建议,可以适当地对国有股进行减持,改善现有的股权过分集中的局面,辅以国有股分散持有、互相制衡的持股结构和治理机制。同时,尽量开放对私营企业和个人持股的限制,使市场有充分的盈余获益动机来实现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对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工作,以避免出现由于股东分散造成的小股东利益受损和“搭便车”的现象。针对企业股权结构的改革,也可以适时地引入国外的合格投资者。

(二)完善经理层报酬制度

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经理层报酬同公司业绩、规模不挂钩的现象,因此也导致经理层行为同股东利益的背离;使经理层缺乏充足的热情和动机管理好企业,而是倾向于开展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实施股票期权和年薪制的激励方法来督促经理人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但年薪制仍然有着诱使经理层实施短期化行为的缺点。因此,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将经理人的一部分薪金和奖励留置于企业,在其经营届满的一定期限内分期或一次性返还。这种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制约经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活动,而且还可用作经理人行为不当的处罚基金。

(三)提升独立董事的权重和作用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虽然已经建立起了独立董事制度,但依然存在着独立董事比例不高、独立董事只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没有发挥实质作用的问题。因此,为改进治理结构,企业应该合理的提升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监事会的占比,加强独立董事的权重。同时,独立董事也应该切实的发挥其预想的功能。独立董事应当对企业的经营和经理层的管理活动加强监督,而不是简单地充当董事会或经理层的帮腔者。当然,独立董事上述作用的实现要依赖具体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只有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独立董事才可能会真正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以煤炭选采业为例[J].学术论坛,2014,(6).

[2]时晨龙.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3,(19).

篇9: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但是,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管理中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和管理的措施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公司 治理结构 内控制度 融合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为我们的企业带来新的生机,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一些管理措施,比如内控制度和治理结构进行调整,达到提高管理的目的。

一、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改革的意义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行各业已经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提高了公司管理的效率。下面我们就改革的意义进行阐述。

1.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

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推行新的管理方法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就管理方法而言,公司內治结构的调整和内控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管理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而且比金融危机的问题还要严重。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面对企业管理的困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发现企业自身管理的不足之处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营销方式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改革,不断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同时把企业的治理制度和内控制度有效融合在一起,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2.企业集团化管理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我国的企业逐渐和国际接轨。因此,我国企业进行集团化发展的新时期。同时,我国的企业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子公司的高层培养、集团控制、等不同的方面需要加强管理。我国未来的企业需要不断加强管理,从内控制度到不同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

二、改进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措施

进行公司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时改进企业纯电动治理结构,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1.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念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一方面,进行企业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不意味着对现行管理体制的全盘否定。另一方面来看,内控制度在管理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整合者的角色。内控管理和治理结构的调整的思想应该充分应用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去。企业的相关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和治理结构的重要性,然后积极倡导企业进行一定改革。从管理的层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要进行内控管理之前,我们应该对企业的现状进行综合的调查和分析。首先,我们评估企业的现状,参照本行业的标准对本企业综合的评估。了解企业在内控管理的不足,同时对企业的一些业务的流程进行梳理;其次,建立企业内控管理的初步规划,这个初步规划的内容要全面,涉及企业内控改革的不同方面,还要内控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因此,我们的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规划,然后实现目的,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接着,需要组建专门的团队。企业进行内控改革之前,应该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实现内控制度和治理结构优化的目的。企业应该内控管理的目的,参照本行业的有关标准,明确管理层在企业内控管理中的责任,赋予一些部门在内控管理中的权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同时组建内控管理团队。对内部的一些人员培训,同时在公司宣传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对内控管理的要求过高,则可以请专门的公司进行内控制度的改革,这样一来可以减少成本,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最后,在企业进行内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内控管理理念的发展,实时更新。现行的一些内控管理的理念还不够完善,而且政策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因此,要求企业实时关注动态的调整和变化。

2.落实责任制

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的过程中,落实责任制有助于提高企业内控的效率。所谓责任制就是在某项活动中落实一些责任人的权利和义务,当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责任落实到个人,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处罚。因此,当我们进行内控管理的过程中,引入责任制,并且严格按照责任制执行制定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效率。责任落实到个人,可以使内控制度有效的实施,提高管理的效率。

3.实行绩效,动员全体员工

内控管理应该和公司的员工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进行内控管理的时候,应该和每个员工建立联系。参照一些管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企业的每个员工都应该积极参加到内控管理中,明确不同的人员在内控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上到下全员的重视,并且严格按照有关的标准来执行,才能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目的。同时落实绩效制,把每个人的工作业绩和工资挂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使用全员预算管理来进行有效的内控管理。从开始的设计、规划到评价等不同的方面对企业进行综合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一方面,全员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在内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资金实现有效的监管。

结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这样的改革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为我国企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运用新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效率。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内控制度的有效融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新的管理措施,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晓艳.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会计师.2011(12).

[2]刘伟琼.公司内控制度与治理结构.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5).

[3]彭黛云,李阳辉. 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控制度研究初探.时代经贸.2008(S1).

篇10:钢结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生产过程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

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是指从原材料入厂,到产品入库、销售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就是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优质高产高效益创造条件。

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1.控制、查处、预防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人为差错、违章作业是作业现场最主要的内容。控制、本处操作者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操作规程。充分调动操作者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2.抓好文明生产,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工作环境,良好的文明生产能促使作业现场逐步形成宽敞明亮、有秩序整洁的生产环境;能促进员工养成遵章守纪,文明讲礼貌,上标准岗良好习惯;保持一种稳定,健康向上的心境。

3.发挥群体安全管理功能,提高作业现场群防群治的水平。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危险因素、潜在的事故隐患较多,难以预测,单纯靠安技人员是搞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作业现场各种形式的群体管理功能,将个体安全意识和行为汇集成群体力量,促进操作者自主管理,相互保护,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员安全生产积极性。

三、车间安全管理

1.健全车间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通过车间安全管理必须有人具体负责。要做到车间有主管安全的主任,班组有检查员。

2.抓好车间安全教育,积极参加厂级安全教育、培训,认真做好新工人的安全教育,更换工种、复工、特种作业工种教育等。

3.搞好安全生产检查。车间领导轮流定期对作业现场开展安全值班检查,车间主任发现“三违”行为立即制止,对事故隐患及时消除。

4.职工要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掌握安全操作规程,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

5.操作前认真检查,确认完好;操作时严禁设备、工具带故障或有缺陷运转,超负荷运行;操作后认真保养。

四、金属焊接过程中的安全

焊接属于特殊作业工种,操作工须经过劳动部门安全培训、凭证上岗。

1.规定气瓶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距离不小于10米,氧气瓶与乙炔瓶间应有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2.使用乙炔气瓶要求配用合格的减压器和回火防止器,存放和使用只能矗立不能倒立,不得遭受剧烈震动或撞击,瓶体表面间温度不得超过30℃~40℃,存放乙炔瓶的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止泄露的乙炔滞留。

3.主要为焊机、电源开头必须完好,有保护装置,电焊电缆不超过20米-30米,中间不应有接头。焊接电缆线要横过马路和通道时,必须采取保护套等措施,搭在气瓶、前要清理易燃易爆品,要保证可燃性气体如乙炔、液化气、切割气在距离6米以上。氧气与液化气、乙炔气、切割气的距离在3米以上。

3.气体库是可燃性气体集中存放区域,因此不准在库内吸烟、点蜡照明,不准存放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各种气体要分类贮存,严防混放。同时,在及时通风,严防可燃性气体在库内大量集聚,防止发生危险。同时,库内还应备有灭火设备,防止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扑灭。

篇11:钢结构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引言

公司融资结构,是公司融通资金不同方式的构成以及融资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和债权不仅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Williamson,1988);融资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因此,设计和选择合适的融资结构,充分发挥其治理作用,对现代公司至关重要。

二、公司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

(一)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公司融资结构决定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权利配置,是企业各种权利配置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当企业负债率较低、债权人权利相对较小时,通常外部控制权市场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形成股东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而企业负债率相对较高、债权人权利较大时,债权人会重视内部治理的作用,形成债权人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同时,融资结构的调整,会引起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控制权的重新分配和争夺,并促进相机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企业所有权只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并不必然属于股东所有,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在企业破产清算状态下,债权人是企业的拥有者。债权人的破产清算权将对经营者施加巨大的惩罚威胁,迫使经营者努力工作,停止营造企业“帝国”。因此,融资结构不单是一个融资比例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是资金背后各主体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共同制衡的权利配置问题。

(二)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的目标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代理成本,而融资决策则是通过确定适当的融资方式,有效调整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逐渐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权,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常常会采用多种手段来侵害股东的利益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如增加自己在职消费、避免风险等行为,特别是在公司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量时,这种道德风险倾向就会更加严重(Jensen,1976)。这就产生了经营者和股东间的代理成本。通过增加负债融资,可以使经营者的这种道德风险得到一定的约束,因为负债的利息需要固定支付,这有利于减少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而且利用负债融资使得公司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权”,债权人有可能接管公司而使经营者承担破产成本。但负债融资的利用也为股东侵害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机会,如过量发放股利、投资高风险的项目、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用途等,增加了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因此,融资结构的确定和选择,调和着经营者与股东、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影响着两种代理成本的大小,决定着一定时期公司治理的目标。

(三)公司融资结构决定公司治理的方式和程度

为解决以上代理问题,股东常采用“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对债权人而言,则通过相机控制机制、债务本身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银行监控机制来实施治理。大额股份持有者可以进入董事会,通过董事会直接选择、监督经营者,直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检查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即通过“用手投票”方式来进行控制;而小股东只能在证券交易所通过买卖股票,即通过“用脚投票”来进行干预。作为主要债权人的银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对借款公司实施控制(Gray,)。首先,银行可以通过是否提供信贷对公司施加影响,这一影响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公司其他可供选择的融资来源;其次,在借贷过程中,可以通过法律或信贷合同,要求获取公司的信息、对公司进行审计或直接参与公司决策;最后,在债务公司违约时银行会获得特殊权力,如取消债务公司对抵押品的赎回权、清算或重组,甚至会获得公司的股权。

(四)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破产清算的控制方式

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困境时,可通过清算或者重组的方式加以解决。一般而言,债权人愿意选择清算,而股东愿意选择重组方式,这是因为债权人具有优先清偿权,而股东则是清算的最后索取者。公司融资结构的安排对破产企业的控制选择也有决定性影响。如果负债比重大于权益比重,选择清算的可能性就大,反之,选择重组的可能性就大。如果债权人比较分散,单个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比重相对较小,重组协议达成的成本就高,清算的可能性就大。相反,如果债权人比较集中,单个债权人持有的债权比重较大,达成重组协议的可能性就大。

三、融资结构视野下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现状分析

以上理论表明,公司融资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效率。然而,这一研究结论的获得隐含着重大前提,即以上研究的企业和银行均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主义企业,均以自身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无需承担就业等政治任务。对于目前正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而言,上述条件尚未能完全得到满足。我国国有企业或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效应低下,主要体现在国有产权主体虚置、股权结构不合理、债务治理效应弱化、董事会缺乏内部制衡、监事会功能偏弱、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治理机制发育不全、信息披露不规范等方面。为提高治理效率,我国进行了数次融资制度的变革和融资方式的调整,企业融资结构也发生了显着变化。但由于融资机制不顺,企业治理效应的改进并不显着,主要原因在于:

(一)融资体制变迁导致企业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

我国国有企业融资体制先后经历了财政主导型融资、银行主导型融资和多元混合型融资三个阶段。财政主导型融资体制集中有限的财务资源解决严重短缺商品的供应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性。但由于政府制订的计划往往脱离企业实际,企业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相机选择灵活多变的融资政策,导致财务运行的低效率,财务行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该模式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和国家财力的衰竭,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为了强化资本结构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约束,从1979年开始,政府开始试行“拨改贷”制度,逐步形成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融资权回归到企业。而“拨改贷”将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牢牢地捆在一起,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由银行提供,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使国有企业成为“无本企业”,企业与银行间形成一种具有“软约束”特征的信贷关系。企业的“高负债”,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债转股”改革,也标志着我国进入多元混合型融资阶段,“债转股”将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有企业的.负担,优化了企业的融资结构,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作为控股股东的国家只能通过委托代理人来行使其所有权和投票权;而委托代理人在行使投票权时都面临着激励约束问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权力责任的不一致,这导致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股东“用手投票”机制缺乏。

可见,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具有明显的制度依赖,其在强化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甚为微弱,国企的独特属性使治理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影响。“高负债”或“股权高度集中”的特点并不是企业在市场化融资机制条件下进行融资决策的结果。

(二)银行管理体制弱化了债权人治理效应

针对国有企业的“高负债”,银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尝试建立“统一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责任明确”的授信管理体制,后来又逐步引入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对贷款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然而,我国银行体制中的特殊制度背景和政治诉求,使得银行难以真正参与债务企业的治理活动。首先,国有企业和大部分银行的终极控制人为国家,国有银行必须配合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承担着国企经营不善和改制的成本。与此相关,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借款企业有恃无恐,因为能够导致企业丧失控制权的破产风险几乎不存在,通过负债进一步巩固其控制权进而获得控制私利就是其必然之选。这反过来降低了银行监督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制约了银行在借款企业公司治理中作用的进一步加强。其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企业国有股本的产权主体缺位和虚置,造成作为债权人主体的银行没有对公司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最后,由于法律方面的约束,在国有企业破产时,银行对其影响力非常有限,《商业银行法》也禁止商业银行成为非金融机构的所有者,这样它们就不能通过直接持有国有企业的股份方式以所有者身份行使权力并对公司产生更多影响。种种原因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债务融资软约束。

(三)企业破产程序影响融资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原来的破产制度存在相当严重的行政干预色彩,并且职工安置成为主要任务,对债权人利益保护存在诸多不公平。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虽在债权人权益保护上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缺陷。如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上,没有赋予债权人任何实质的决定权。《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选任,债权人会议仅有请求法院更换破产管理人的权利;对破产费用,债权人会议只有审查权而无决定权、变更权,这极易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重整制度,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逃避银行担保债权的合法方式。由于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在担保债权人否决重整计划草案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往往暗中干预法院工作,促使法院依据《企业破产法》做出强制裁定批准通过重整计划草案,使担保权人的合法权益再次受到侵害。对担保权人而言,其收回债权的可能性降低。由于破产法规的影响,企业的“相机治理机制”作用有限,银行只能被动接受重整计划。

(四)资本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性影响外部治理效应

完善的资本市场会促进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非均衡性特征比较明显,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影响了外部治理效应的发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缺陷:一是发展的滞后性,我国改革开放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而股票市场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得以面世,在金融抑制政策和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作用下,我国资本市场的滞后发展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二是发展的不均衡性,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但银行借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仍占有绝对优势,我国企业90%的融资都来自于银行借款,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仅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0%左右。而且证券市场本身也明显存在“重股票、轻债券”和“重国债、轻企业债”的现象,形成我国证券市场畸形发展的局面。三是发展的不完善性。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使经营不善的公司充分暴露在投资者面前,股票价格下跌使公司有被收购的风险,从而经营者就有可能丧失其控制权。我国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之间在信息的拥有上存在很大差异,信息中包含有大量的“噪音”(Black,1986),加上套利制度的缺乏,市场自身不能自动调节价格的波动,由此导致很多背离市场经济现象的发生。

四、优化国有企业融资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效应的政策建议

造成国有企业治理低效应的原因很复杂,但融资结构仍是主要原因。公司融资结构体现了公司治理主体的权力基础,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经营绩效。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畸形发展,不仅导致公司资本营运效率低下,而且影响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失衡,治理机制难以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依据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决定作用,可以从优化国有企业的融资结构角度出发提高公司治理绩效。

(一)完善融资体制,促进公司治理改革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机制运作环境的特点,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措施完善融资体制:一是优化股权结构,如通过增加经营者的持股比例或改善内部股权融资比例,适当降低股权集中度,形成以相对控股股东作为股权治理主体的有利基础;二是调整债权结构,强化债权在公司相机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提高直接债权比重和利用大债权人治理功能,形成对公司绝对控股股东的权力制衡和利益制衡;积极引进商业银行的相机治理机制,对企业经营者形成一种负向激励效应,并使企业控制权随着融资结构相机转移,以实现最佳的公司治理效果。发达国家的企业治理经验表明,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具有互补性。将公司债权融资的硬约束与股票融资的投票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融资结构对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是不可缺少的。

(二)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的现代公司制度,仅具有现代公司的框架而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必须创造条件协调债权治理和股权治理的作用,才能在现有融资结构条件下增进公司治理效率。为此,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董事会内部加强监督、制衡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公司整体发展;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鼓励其积极参与经营决策,避免中小股东监管软/:请记住我站域名/弱的缺陷,对经理层形成约束力。从融资制度上允许非国有投资者,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企业融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推进融资主体多元化。同时,将资本市场的监督功能引入到公司治理改进的程序,以此提高公司的治理绩效。

(三)完善银行产权制度,推动经营市场化

本应市场化的银企关系一直受政府的干扰,处于畸形发展之中。造成银行被动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软预算约束问题,国有产权结构事实上为国有银行提供了一种“保险契约”,国家承担了全部(无限)责任,应继续完善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积极推行银行主体多元化,破除其制度依赖;重建法人资产制度,由银行财产的企业法人实施对资产的全部处置权,真正成为市场化的主体,按市场原则决策和行动;在法人产权独立的前提下,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治理机制真正实现银行的盈利目标。

(四)建立健全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在企业外部形成对上市公司的有效约束

上一篇:七年级初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700字——感受自然下一篇:网络工程师职业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