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2024-07-26

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精选10篇)

篇1: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

下面就是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供大家参考,不断进步,学习更上一层楼。

(1)、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与铁、铜等变价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氯化物)

(2)、氯气与磷反应3Cl2+2P==2PCl3(点燃)PCl3+Cl2==PCl5(白色烟雾)

(3)、氯气与氢气反应(纯净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混合气光照爆炸;卤素单质的活泼程度比较)

(4)、氯气与水反应:氯水的多重性质(Cl2的强氧化性、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次氯酸的不稳定性、盐酸的酸性、次氯酸的酸性)

(5)、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残余氯气)

(6)、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工业制漂白粉)

(7)、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

(8)、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卤素相互置换的规律如何?)

(9)、氯气与甲烷取代反应(条件?)

(10)、氯气与乙烯的反应(反应类别?)(乙烯通入溴水使溴水褪色)

(11)、氯气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

(12)、氯气与硫化氢溶液反应(现象?)

(13)、氯气与二氧化硫溶液反应(溶液酸性变化?漂白作用的变化?)

(14)、氯气的检验方法淀粉碘化钾试纸(单质碘的检验方法如何?)

2018年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氯气的反应小结已经呈现在各位同学面前,望各位同学能够努力奋斗,更多精彩尽在查字典化学网高考频道!

篇2: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高考网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3+十三.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

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 0℃)”、“ 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 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 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 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

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 “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 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篇3:高考复习中应注重化学知识的小结

行系统复习带来了许多麻烦,作为化学教师,注

意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就显得至关重要。要作好

小结,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化学知识

这是搞好小结的首要条件,教师在平时的

教学中就应严格要求,使学生全面而牢固地掌

握化学基础知识,如工业制H2SO4中SO2转化

成SO3是在接触室里进行,同时应知这种装

置也叫转化器;再如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一提此概

念,学生应马上回忆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

碳原子126C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种原子

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多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在自然

界的百分含量算出来的平均值)。只有全面而准

确地掌握了化学知识,才有小结的基础,只有

这样,才能做好小结。

二、逆向思维能力

要搞好小结,逆向思维能力也是不可缺少

的,如学生学习了硝酸的氧化性,对不活泼的金

属与硝酸反应,其还原产物与其浓度有关,浓硝

酸的还原产物为NO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NO,化学方程式如下: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教师应培养学生

的逆向思维能力,如金属与硝酸反应其还原产物

为硝酸铵,那么这种硝酸的浓度将如何?学生根

据以上知识逆向思维得出此硝酸的浓度应极

稀。如化学平衡理论中速度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是v正>v逆时,平衡正向移动;v正

逆向移动。但反应速度与浓度、压强、温度、催

化剂等外界条件均有关系,对反应mA(g)+nB(g)pC(g)+qD(g)而言,若m+n>p+q,

即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增大压强正

反应速度增加快,逆反应速度增加慢,故平衡正

向移动。学生也应逆向思维,当平衡正向移动

时,说明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

三、培养学生应有概括综合能力

要搞好小结,学生还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

力。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

力,通过单元小结进行示范,并指导学生注意多

训练,培养形成这种能力。如学习了酸碱盐溶液

的酸碱性后,应让学生小结:

显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强酸弱碱盐溶液、

某些弱酸弱碱盐溶液;

显碱性的溶液:碱溶液、强碱弱酸盐溶液、

某些弱酸弱碱盐溶液;

显中性的溶液:强酸强碱盐溶液、某些弱酸

弱碱盐溶液。

四、注意实验中的小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做好

实验的同时注意归纳小结,如实验室制取气体

的装置,应注意对比分析,主要装置图可归纳

为下列几种:

1.启普发生器(块状固体与液体不加热的

反应)

如制H2、CO2、H2S等。

2.大试管(固体加热反应)

如制O2、CH4、NH3等。

3.分液漏斗、烧瓶(固体与液体加热的反应)

如制Cl2、HCl、SO2等。

4.烧瓶、温度计

如制乙烯等。

5.广口瓶、分液漏斗

如制乙炔等。

6.烧瓶或大试管

如制NO、NO2等。

这样,只要学生知道了具体的反应,就有相

对应的装置图,如实验室制Cl2和HCl气体: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均属固体与液体加热制气体的反应,即制备部

分装置图应相同。

再如气体的验满方法有:

1.点火法;2.试纸

法;3.观察法。

试纸有:pH试纸;KI淀粉试纸;红色石蕊

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醋酸铅试纸。

总之,搞好知识的小结,有利于同学们节

省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

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小结

是学好化学的关键环节,不可忽视。

(收稿日期:2015-01-10)

篇4: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联系

1.(2015·四川理综,1)下列物质在生活中应用时,起还原作用的是()A.明矾作净水剂 C.漂粉精作消毒剂

B.甘油作护肤保湿剂 D.铁粉作食品袋内的脱氧剂

解析 A项,明矾作净水剂是因为它溶于水生成的Al(OH)3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而沉降,错误;B项,甘油作护肤保湿剂是因为它具有吸湿性,错误;C项,漂粉精作消毒剂是因为它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杀死水中的细菌和病毒,错误;D项,铁粉作食品袋中的脱氧剂是因为铁粉具有还原性,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降低食品袋中的氧气浓度,正确。答案 D

2-2-2.(2016·北京理综,10)K2Cr2O7溶液中存在平衡:Cr2O7(橙色)+H2O2CrO4(黄色)+2H+。用K2Cr2O7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结合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溶液橙色加深,③中溶液变黄

-B.②中Cr2O27被C2H5OH还原

C.对比②和④可知K2Cr2O7酸性溶液氧化性强

D.若向④中加入70%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变为橙色

-解析 A项,①中在平衡体系中滴加70%H2SO4溶液,平衡向左移动,c(Cr2O27)-增大,橙色加深,③中滴加30%NaOH溶液,平衡向右移动,c(CrO24)增大,溶液变黄,正确;B项,②中重铬酸钾氧化乙醇,反应中重铬酸钾被乙醇还原,正确;C项,②是酸性溶液,④是碱性溶液,酸性溶液中能氧化乙醇,而碱性溶液中不能氧化乙醇,说明K2Cr2O7在酸性溶液中氧化性强,正确;D项,若向④溶液中加入70%的H2SO4溶液至过量,溶液由碱性变为酸性,K2Cr2O7在酸性溶液中氧化性强,可以氧化乙醇,溶液变绿色,错误。答案 D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

3.(2015·海南化学,6)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

--n-2R(OH)3+3ClO-+4OH-===2ROn4+3Cl+5H2O,则RO4中R的化合价是()A.+

3C.+5

B.+4 D.+6

2-解析 根据反应前后电荷守恒,可得n=2,则RO4中R的化合价为+6价,即选D。答案 D 4.(2016·上海化学,13)O2F2可以发生反应:H2S+4O2F2―→SF6+2HF+4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氧气是氧化产物

B.O2F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若生成4.48 L HF,则转移0.8 mol电子 D.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解析 A.O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1价变为反应后的0价,化合价降低,获得电子,所以氧气是还原产物,错误;B.在反应中O2F2中的O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获得电子,所以该物质是氧化剂,而H2S中的S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变为SF6中的+6价,所以H2S是还原剂,错误;C.外界条件不明确,不能确定HF的物质的量,所以不能确定转移电子的数目,错误;D.根据反应化学方程式可知还原剂H2S与氧化剂O2F2的物质的量的比是1∶4,正确。答案 D 5.(1)[2016·课标全国卷Ⅱ,26(5)]联氨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向装有少量AgBr的试管中加入联氨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6·上海化学,26)(CN)2与Cl2的化学性质相似。(CN)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________、________和H2O。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用水浸取后浓缩,再向浓缩液中加MnO2和H2SO4,即可得到I2,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________。(4)(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ClO2处理过的饮用水会含有一定量的亚氯酸盐。若要除去超标的亚氯酸盐,下列物质最适宜的是________(填标号)。a.明矾

c.盐酸

b.碘化钾 d.硫酸亚铁

答案(1)固体逐渐变黑,并有气泡产生(2)NaOCN NaCN(3)MnSO4(4)d

篇5: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

②称量:天平称量固体,量筒或滴定管量取液体(准确量取)

③溶解:在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④检漏: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两次)

⑤移液:冷却到室温,用玻璃棒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选定容积的容量瓶中

⑥洗涤:将烧杯、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液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少量多次)

⑦定容:加水至叶面接近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最低点刚好与刻度线相切

⑧摇匀:反复上下颠倒,摇匀,使得容量瓶中溶液浓度均匀 ⑨装瓶、贴标签

篇6:高考化学复习基础知识点记忆口诀

酸管碱管莫混用,视线刻度要齐平。尖嘴充液无气泡,液面不要高于零。

莫忘添加指示剂,开始读数要记清。左手轻轻旋开关,右手摇动锥形瓶。

眼睛紧盯待测液,颜色一变立即停。数据记录要及时,重复滴定求平均。

误差判断看V(标),规范操作靠多练。

7.气体制备

气体制备首至尾,操作步骤各有位,发生装置位于头,洗涤装置紧随后,

除杂装置分干湿,干燥装置把水留;集气要分气和水,性质实验分先后,

有毒气体必除尽,吸气试剂选对头。

有时装置少几个,基本顺序不可丢,偶尔出现小变化,相对位置仔细求。

8.制氧气口诀

口诀1:二氧化锰氯酸钾;混和均匀把热加。制氧装置有特点;底高口低略倾斜。

口诀2:实验先查气密性,受热均匀试管倾。收集常用排水法,先撤导管后移灯。

9.集气口诀

与水作用用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不溶微溶排水法; 所得气体纯度大。

10.电解水口诀

篇7: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关键词】生成教学  高考化学  复习

新课程改革重视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高中化学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有着不确定性,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出乎预料的反应,进行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

课堂动态的生成教学,就是教师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机灵地调整教学的思路,创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处在不断变化、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让高中化学教学更加充满人性,实现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高中化学课堂强调教师和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重视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实现课堂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动态生成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观念。新课程教学中的生成教学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高考,怎样在高考中实现生成教学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预设型的生成教学

针对复习教学的特点,教师除了重视“温故”,还要重视“知新”的教学思想。“温故”就是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重视深入梳理所学知识,并建立知识框架。“知新”就是体现基本知识的运用和方法的迁移,以及产生的启发和思考,使问题得到解决。所以,在高考复习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理清楚教材的结构,掌握重点和难点,了解不同模块的核心知识建构,了解表述的特征,根据化学知识科学发展的数序,激活教材,适当拓展教材,演绎教材,为不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获得知识的体现和感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供丰富的资源。

一些教师认为预设就是写好教案,规定好程序,准备好问题,生成就不需要备课和写教案。高考复习课堂应该教师围绕学生转,学生想学习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的学习形式和内容,教师就给学生腾出最大的学习时空。

其实,这是不对的。高考前的复习课堂也是需要预设和生成的,预设和生成是辨证统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围绕教学目标预设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了好的知识网络。

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想法进行充分的备课,做出弹性化的方案。教师预设中可以想到课堂上的一些情况,但不能想象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情况。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捕捉学生的疑问和思想,创造性的见解等精彩的瞬间,实现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教师经过问题的解决让化学复习课堂结出丰硕的果实,并且人人都能摘到这些果实。通过高考前的复习,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学习的欢乐,学生的声音成为课堂跳动的音符,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创造宽松浓郁的学习氛围,为高考复习打好知识基础。

二、开放型的生成教学

高考化学复习不是简单的授受关系,而是需要学生激情投入,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创新,教师要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复习的时候,要重视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的信息,促进学生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为教学资源,成为教学中的风景线。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生长点出现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预设,给学生的课堂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奋斗下,圆满完成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因此,我们可以说,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教学过程,不是封闭的教学课堂,是生成的教学过程,不是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教学因素的综合的相互促进,知识和能力,思维和习惯的构建的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练习型生成教学

高考化学考点很多,考题多种多样,一份习题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起来,教师在布置练习的时候要重视教会学生做题,学方法,会题目的一类,通透一大片的目标,实现在复习过程中摆脱题海战术的约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选择题目的时候,要精心选择,可以改变题型,将选择题改变成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甚至实验题,也可以转变问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高考复习的时候,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可以在充分准备和预设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成,实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布置练习的时候充分为学生的生成创造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争取获得每一个生长点,实现有效教学目标。高考复习过程中,教师也要精心布置习题,重视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习题的运用,巧妙借助题目,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实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呈现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创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教师将预设充满在无形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的亮点,互动教学,促使课堂动态生成,重视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学习时空里进行学习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宾. 生成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施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 (12):20.

篇8:高考化学冲刺知识考点复习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 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 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 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 勒(瑞典);

(7) 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 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 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 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 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俗名(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大苏打:Na2S2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

重晶石:BaSO4(无毒)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

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

铁红、铁矿:Fe2O3

磁铁矿:Fe3O4

黄铁矿、硫铁矿:FeS2

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

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和CuSO4

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

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

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

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

王水:浓HNO3: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篇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小知识

立足课本,抓好大纲与考纲

高考题目的本源还是课本,每道题都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考试大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教学大纲》规定了知识的范围,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就能把握高考的命脉。了解了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了复习要点,必然能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同学们可以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源”,进而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千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而轻教材。

同学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依据、书本是根本、教辅材料是补充”。在复习过程中,不要盲目寻找不确切的高考信息,也不要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或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一定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

总结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同学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可以把知识进行总结,采用“知识主线——知识点——知识网”的方式,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从而达到知识结构的条理化、系统化、整体化。

1.知识线

(1)以某种具体物质为线索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重要化合物——主要性质——应用——对环境影响

对“性质”的复习应归纳为:物质类属的通性、氧化性、还原性、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等方面。

“应用”则包括:物质制备、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类提纯、环保科研中的应用等。

(2)以某种元素为线索

元素——单质——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盐,掌握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线索

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及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方法线

同学们在复习化学反应类型时一定要理解反应规律,掌握每一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当复习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时,应按反应类型着重理清化学反应的规律,避免因死记硬背化学反应方程式而产生对化学方程式恐惧、混乱、乱用、误用等问题。

3.价值线

在复习无机物时,理解无机物在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价值;无机物及性质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联系价值;无机物及性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价值。

将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

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要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密切联系,并将基本理论、实验和计算这三块内容穿插其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理论、实验、计算融为一体。

1.与基本理论相结合

同学们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运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等理论加深对某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同时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进而灵活运用。

2.与实验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时,同学们可以结合一些典型实验进行学习,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与计算结合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一定要记住将定性深化为定量必不可少。与计算结合,既能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总结规律,突出重点

在复习主族元素时,同学们要从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入手,总结规律。适时总结规律,有利于突出重点,强化记忆。

运用比较,同中求异

在元素化合物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联系,很容易引起混淆。对于这些物质,同学们可采用比较法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差异,以获得关于其牢固、系统、准确的知识。

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在复习中,同学们尽可能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学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学习化学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高考化学题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

即溶液永远是电中性的,所以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量=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量

例:

NH4Cl溶液:c(NH+4)+c(H+)= c(Cl-)+ c(OH-)

写这个等式要注意2点:

1、要判断准确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不能漏掉。

2、注意离子自身带的电荷数目。

如,

Na2CO3溶液:c(Na+)+ c(H+)= 2c(CO32-)+ c(HCO3-)+ c(OH-)

NaHCO3溶液:c(Na+)+ c(H+)= 2c(CO32-) + c(HCO3-)+ c(OH-)

NaOH溶液:c(Na+) + c(H+)=c(OH-)

Na3PO4溶液:c(Na+) + c(H+) = 3c(PO43-) + 2c(HPO42-) + c(H2PO4-) + c(OH-)

物料守恒

即加入的溶质组成中存在的某些元素之间的特定比例关系,由于水溶液中一定存在水的H、O元素,所以物料守恒中的等式一定是非H、O元素的关系。

例:

NH4Cl溶液:

化学式中N:Cl=1:1,即得到,c(NH4+)+ c(NH3?H2O) = c(Cl-)

Na2CO3溶液:

Na:C=2:1,即得到,c(Na+) = 2c(CO32- + HCO3- + H2CO3)

NaHCO3溶液:

Na:C=1:1,即得到,c(Na+) = c(CO32-)+ c(HCO3-) + c(H2CO3)

写这个等式要注意,把所有含这种元素的粒子都要考虑在内,可以是离子,也可以是分子。

质子守恒

即H+守恒,溶液中失去H+总数等于得到H+总数,或者水溶液的由水电离出来的H+总量与由水电离出来的OH-总量总是相等的,也可利用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出。

实际上,有了上面2个守恒就够了,质子守恒不需要背。例如:

NH4Cl溶液:

电荷守恒:c(NH4+) + c(H+) = c(Cl-) + c(OH-)

物料守恒:c(NH4+)+ c(NH3?H2O)= c(Cl-)

处理一下,约去无关的Cl-,得到,c(H+) = c(OH-) + c(NH3?H2O),即是质子守恒。

Na2CO3溶液:

电荷守恒:c(Na+)+ c(H+) = 2c(CO32-) + c(HCO3-) + c(OH-)

物料守恒:c(Na+)= 2c(CO32- + HCO3- + H2CO3)

处理一下,约去无关的Na+,得到,c(HCO3-)+ 2c(H2CO3) + c(H+) = c(OH-),即是质子守恒。

同样,可以得到其它的。

也可以这么说,质子守恒,即所有提供的质子都由来有去。

如:

NH4Cl溶液,水电离出的,c(H+) = c(OH-),但是部分OH-被NH+ 4结合成NH3?H2O,而且是1:1结合,而H+不变,所以得到,

c(H+) = 原来的总c(OH-) = 剩余c(OH-) + c(NH3?H2O)

Na2CO3溶液,水电离出的,c(H+) = c(OH-),但是部分H+被CO32-结合成HCO3-,而且是1:1结合,还有部分继续被HCO3-3结合成H2CO3,相当于被CO32-以1:2结合,而OH-不变,所以得到,

篇10:高考化学知识点复习:生成氧气的反应小结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摘 要】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关联才不易被遗忘,才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考化学复习要从多维视角,通过辐射、聚焦、拓展、整合等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复习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摘 要】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关联才不易被遗忘,才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考化学复习要从多维视角,通过辐射、聚焦、拓展、整合等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复习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上一篇:生活的艺术有感下一篇:初中化学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