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2024-07-14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共10篇)

篇1: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1、分析哲学对课程的影响是什么?结合自己的课程实施经验体会作以反思。

在分析哲学看来,学校课程需要合理进行分类,并且课程的设置需要从简到繁、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顺序。英国的艾耶尔认为,学校的课程知识是分析和综合的问题。因而,数学与自然科学史学校课程的中心。赫斯特则从知识形式出发,详细论述了不同的教育与知识性质,每一种知识形式都需要适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和教学。

但就我任教的语文课程来说,也确实遵从了从简到繁、从直观到抽象的逻辑顺序,弱化语法知识的讲授,重点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和感悟。并从这样的感悟中得到最直观的收获。另外语文课程还担负着培养人格的任务,所以更多时候还要以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人来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还必须要正确对待分析哲学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2、当前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有哪些?

当前教育改革,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基础,真正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这一点上很难得到保障。但这毕竟是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因而,当前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有:杜威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和批判理论等等。这些都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哲学史课程的灵魂,是最根本的基础。哲学中认识的问题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骑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论中关于知识的问题,主导着学校的课程设计,也制约着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分类。

篇2: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论进行继承和批判,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汲取国外各流派理论中的精华,不是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的运用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意义深远。

一、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发展性课程与教学理论

三、范例教学论

四、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外界信息的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如学生亲身参与某些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3]51。“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的发展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139。“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

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4]139。“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52。

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善于创造、善于合作、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基础教育投入偏少,基础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多地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活的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4.尽早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篇3: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收入”的概念与构成的教学探讨

教材中“收入”指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三种来源: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为来自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此外又将“利得”定义为企业非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计入营业外支出, 包括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罚款收入以及违约金收入。

在以上内容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上述定义中的“收入”是狭义概念, 即为会计要素“收入”, 强调来自企业“日常活动”, 也就是来自企业的经常性活动而不是偶尔的事件。因此, 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企业定义其“日常活动”, 比如对于一般的工业企业而言出售房屋及建筑物 (往往为固定资产) , 不属于日常活动, 但对于房地产开发公司而言, 出售其建造的商品房却属于该企业的日常活动。2.广义的收入包括企业的“收入”要素与“利得”;“利得”又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3.在介绍主营业务收入与企业业务收入的来源时也要注意区别不同企业的经营范围, 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就一定是主营业务收入, 比如对于某空调生产销售企业而言, 其空调的销售收入属于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 其提供的空调安装等劳务带来的收入应该属于该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而对于旅店等提供服务的企业而言, 住宿费是其主营业务收入, 而该旅店提供的少量日常用品的销售则应当属于其他业务收入。

二、“费用”的概念与构成的教学探讨

教材中“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按其经济用途, 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损失”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讲清楚如下问题:

1.教材中“费用”定义是会计要素“费用”, 是狭义概念。通常费用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 企业最广泛的费用应该是指资产的消耗;而资产的消耗又分为“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两种消耗;“日常活动”的资产消耗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费用, “非日常活动”的资产消耗为企业的损失。第二个层次, 费用指企业的经营活动费用;企业的经营活动费用按其是否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又分为生产费用与会计要素“费用”。第三层次, 会计要素“费用” (教材中的定义) ;这个层次的费用包括与收入配比的费用 (主营业务成本等) 和期间费用 (管理费用等) 两部分。2.企业“非日常活动”消耗的资产即为“损失”, “损失”又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与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3.企业生产费用与会计要素“费用”的区别是:企业某个期间的生产费用最终构成产品的成本, 产品生产完毕入库后, 未销售出去即构成企业的资产, 而销售出去的产品成本构成销售当期的“费用”。

因此, “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 这种说法对费用的概念层次未分清楚, 会导致教学中学生产生困扰。

三、“收入”与“费用”等损益类会计科目的教学探讨

一般教材中认为企业的“收入”要素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两个科目;费用包括与收入配比的“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以及期间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那么其他损益科目核算的内容将何去何从?

“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个科目主要与企业的股票股权债券等投资有关, 既然企业存在投资产品, 投资的盈利与亏损就应该属于日常活动, 因此若为投资的收益就属于企业的收入, 若为投资的亏损就属于企业的费用。所以工业企业的“收入”要素应该分为生产经营的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 与对外投资业务的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应该属于跟企业日常业务有关的费用, 而且“营业税金及附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收入配比, 因此也应当属于费用的范畴。会计要素“费用”应包括与收入配比的费用、期间费用以及其他费用三部分。

四、会计等式中“收入”与“费用”的教学探讨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根据准则中的有关要素和概念的定义, 显然“收入-费用=利润”不成立, “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利润”也不成立。根据准则有关要素的定义和概念, 应该是“ (收入+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 - (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利润”。

因此我们在理解“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恒等式时, 不再拘泥于要素本身的定义, 而是站在利润表编制的立场上这一等式仍然成立。

摘要:《基础会计学》课程“收入”与“费用”相关理论知识存在多重含义, 为初学者带来了困惑与不解,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了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详尽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收入,费用,会计科目,会计等式

参考文献

[1]陈群芳.小议“收入-费用=利润”[J].财会月刊, 2010 (3) .

篇4: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Table;DIV+CSS;网页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90-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很多在高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设置、教育方式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较多的高校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引起充分的准备,而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要求与所要达到的水平还没有深入的了解;第二,高校学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很多时候只要有较小的问题出现就让老师来解决,进而就没有把解决、分析问题作为提高自己能力的一种机会;第三,在同学做上机实验的时候,很多时候同学都会仅仅只会做或者依照教师、实验书上面的操作方法一步步操作。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会注意实验的方法和操作过程,更不会去思考,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且,因为目前很多的高校对全部的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新设计的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的实际教学基本上都是从较简单的内容开始,这就会导致内容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而且会导致较多的问题:这对那些已经知道的那些学生,认为掌握这么简单的课程比较浪费时间,而且对那些有较多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高校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的改革是极为关键的。

2 层次教学策略

分层次教学策略是一种在实际进行素质课程设计中得出来的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主要的操作办法是依据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目的,把那些不同的学生,依据与有相关影响要素分成多个不同的教学组,而且需要根据不一样的教学对象不同,应给出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和目的,需要用不完全一样的教学策略、训练过程与评测策略,以期得到较好的教学目的。分层次教学办法也可以成为多层次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是采用因材施教的思想与了解学习理论的策略,这是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目标教学。分层次教学策略中的层次设计,所以需要能适合学生认知的不同,并且需要因人的认知规律,可以根据对象的个人资质的相异将学习者的学习范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间,在每一个不同的时间去完成和这个时段相一致的教学目的,这样就可以根据人的不同进行教学,而且可以步步增进,这样就可以针对全部的学生,而且还可以同时兼顾优秀的、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逐渐减少学生间的距离和差异,这样就可以增进整体素质的目标,而且这种教学策略完全和变传统的应试教学变化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3 分层次教学策略

层次教学策略的主要特征有以下特点:

第一、层次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每个同学对自身的学习课程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的,所以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在学习时就能做到肯定自己,就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这样就有积极成功的心得。

第二、层次教学可以创造性地学习。由于学习者大多对获得现成的答案并不知足,需要能够有独立地思考、分析、判断与选择问题与答案。所以具有创造性较强的同学喜欢提出新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自身以前的知识,这样还可以探索新的问题,而且会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第三、层次教学策略可以做到自我控制。学习者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方法与实际结果处理等方面可以自我的认知过程,可以能够立刻发现在课程学习中的较多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完全进行有目的的解决策略;

第四,层次教学策略能够自觉自理。学习者学有做自己学习的才能,而且可以能够积极主动地完全根据情况安排自身的学习目的和时段;

第五、层次教学策略可以积极主动的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高校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而且具有较强的进取心、表现能力与竞争思想;

4 计算机教学策略改革措施

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内容的改变。一方面需要选择恰当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题材。教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教学的最踏实的基本那天,如果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合适,会出现计算机教学内容和现实教学的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在选择计算机课程教学材料的时候要尽量选择比较新的规划教材与优秀教材等,比如C语言选择谭浩强教授编著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其次是要按照最新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本科计算机教学科学性与规范性重要保障,需要依据教学课程的特点与专业的要求制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纲。最后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要求要适合专业的目的。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老师要在讲解较多的计算机的主要教学章节的选择时要找到和计算机的教学专业相关的内容,例如:大学中的机械专业学习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学习的时候,需要运用计算机的机构运动的动画演练作为综合的案例,需要在讲述计算机的程序案例的动作要求。

第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策略与目的改革。在教学策略的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教研室讨论,这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的“三部曲”讲授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过程-说明演示策略与总结经验”。比如:在讲解Word 相关章节的时候,需要先做好一个较好的列子,需要用到的知识包括进去。

第三、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策略的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是对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检验,最好的考核策略是可以能够较准确的反映教学的质量目标,是要能够进行教学策略的改革。由于需要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与计算机语言课程都可以笔试与机试,并进行单独记录成绩。笔试与机试都可以用试题库的目标进行命题的办法,而且在考试前需要教师组织编写模拟题目,而且需要采用全校统一考试的要求、统一阅卷的要求,考试既公平合理又实现了教考分开的要求。

第四、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编写适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选择内容需要一直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能够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的发展的全新的知识、全新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据每个学校学院专业教学要求,需要将计算机课程基础教材编成多本,而且需要分别选择语言文学和艺术类专业、理工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题材和教学内容。而且,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编写实验题材与题目等内容。

第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建立一个知道专业与责任心强的师资的建设。一方面需要使用老教师指导、以此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因为每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可以指导比较年轻的新教师,这样就可以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与讲课;其次是要多开展教研活动的内容,以每年、每学期制作相关的教研计划要求,而且需要每周做教研讨论会,需要在教研的交流中得到问题与教学经验,这就对多媒体教学策略和网络平台的使用等进行专题研究很有作用,特别是经过开展省级教改课程内容可以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的增强。

5 计算机教学策略改革效果

近年来,本校根据教学改革目的要求,进行了较多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多的实践效果:第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后续课程学习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改革的效果明显。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申报省级优质的计算机教学课程。通过多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新军.高等学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整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54-55.

[2]曹文泉.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63-65.

[3]王涛涛.浅析Big6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4,(4):46-49.

篇5: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招生情况(育明考研201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招生目录

院系专业

招生人数/推免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040101教育学原理 18人/11人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22人/13人040103教育史 11人/6人040104比较教育学

19人/11人040105学前教育学 13人/9人040106高等教育学 14人/8人040107成人教育学 2人/1人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 6人/4人040109特殊教育学 11人/6人0401Z1教师教育 16人/10人0401Z2远程教育 7人/4人045116心理健康教育(专硕 25人/12人045117科学与技术教育(专硕 25人/17人045118学前教育(专硕 25人/12人047101教育经济与管理 30人/17人078401教育技术学

26人/13人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人/3人

北师考研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企鹅: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二、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分析(育明教育

育明杜老师解析:

1、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共设6个研究方向,除推免生外招生9人,属于招生人数比较多的专业。

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报录比在10:1(竞争较激烈

3、初试总分:100分政治+100分英语+300分教育学基础=500分 复试总分:笔试150分+外语口试50分+面试200分=复试总分400分。笔试90分为及格分,外语+面试150分为及格分,复试240分为及格分,未达到以上及格线的,不予录取。

录取方式:初试总分+复试总分,分专业从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调剂考生单独排序。

4、初试成绩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150-200分之间。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要达到22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考研资料、考研真题、考研辅导咨询育明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辅导第一品牌,育明考研开设的考研辅导课程包括:专业课小班课程·一对一课程·视频班·定向保录班·复试保过班。近年来北师教育学部的录取考生中,近1/3均出自育明教育的相关考研辅导课程。

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研分数线(育明教育 2016年教育学部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2015年教育学部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

北师考研辅导咨询育明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复试总分:笔试150分+外语口试50分+面试200分=复试总分400分。

笔试90分为及格分,外语+面试150分为及格分,复试240分为及格分,未达到以上及格线的,不予录取。

录取方式:初试总分+复试总分,分专业从高分往低分依次录取。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调剂考生单独排序。

初试成绩中公共课拉开的分差较小,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大部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都集中在150-200分之间。想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

高的分数,专业课要达到220分。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考研资料、考研真题、考研辅导咨询育明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辅导第一品牌,育明考研开设的考研辅导课程包括:专业课小班课程·一对一课程·视频班·定向保录班·复试保过班。近年来北师教育学部的录取考生中,近1/3均出自育明教育的相关考研辅导课程。

三、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参考书(育明教育 740教育学基础综合参考书

1、教育学原理: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育明杜老师分析:《教育学基础》是一本脉略清晰、结构比较分明的参考书,使用面广、权威,同时这本参考书在理解上不会太大的难度,适合跨专业生在刚开始的复习中使用,因为这本书的基础性比较强,但是知识点密集,个别章节不够通俗。《现代教育论》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材,大家应予以重视,尤其关注一些增加的内容。

2、教育心理学: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教育心理学》吴庆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育明杜老师分析:以刘儒德老师《当代教育心理学》为主,其他两本书为补充。

3、外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王天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育明杜老师分析:外国教育史和中国教育史都属于史论类学科,一般变化不会太大,大家以一本

为主,另一本为辅,建议大家还是参考那本比较详细的版本进行复习,这样有利于全面的复习知识点。中国教育史的两本参考书都比较权威,只是详略的问题,所以这里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是跨专业的考生,建议选用孙培青那本教材,因为这本书知识点比较全面,而且基础性比较强,同时建议基础不是很好的考生也要参考这本书。一轮复习过后可以把这两本书结合着进行复习北师考研咨询育明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4、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初探》叶澜上海教育出版社

育明杜老师分析:《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这本书是教育学比较权威的一本参考书,所以建议大家用这本参考书,结合叶澜老师的书。

四、201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考研740教育学基础综合真题 名词解释

1社会教育2附属内驱力3样本和总体 4费里法案5定县实验6核心课程 7问题解决8教育历史研究法 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政治基础与功能

2、严复教育思想

3、简述班级活动竞争与合作心理效应的不同

4、教育文献综述的格式、规格和作用 论述题

1、结合当代教学改革实践,分析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

2、评述《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内容和影响

3、“低年级学生取消作业”有的老师赞同,有的老师不赞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设计,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变量和控制方法,实验效果及说明方法。

(考研资料、考研真题、考研辅导咨询育明考研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辅导第一品牌,育明考研开设的考研辅导课程包括:专业课小班课程·一对一课程·视频班·定向保录班·复试保过班。近年来北师教育学部的录取考生中,近1/3均出自育明教育的相关考研辅导课程。

育明教育——考研复习备考攻略

立足近4000余位成功考研学子的辅导,育明教育将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育明 北京总校 北师考研辅导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

(一)择校预备阶段(1 月中旬——3 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 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育明教 育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 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 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 专业!育明教育认为,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育明教育咨询部免 费为广大考生提供择校、择专业的专业性建议以及全国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考研内部信息,欢迎 广大考生垂询。

(二)基础理解阶段(3 月上旬——7 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 3 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 3 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 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 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育明教育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 2-3 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 月初——10 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 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育明教育为考生提供精准的考 研专业课重点,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 80/20 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育明教育提醒广大考生要 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辅导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0 月

上旬——11 月上旬):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 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育明考研总结了 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1 月上旬——12 月初)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育明 北京总校 北师考研辅导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 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 下,做 3-5 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 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 答题能力。育明考研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 漏补缺。

篇6:《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陆玉匀

本学期,本人承担1116,1117,1120,1121,1122,1123,1124,1125共8个班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工作。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德育教师,必须以时俱进,关心国家大事,并教育学生国事,家事,事事关心,每节课课前设置新闻时间,让学生评议新闻,加强学生的评议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另外作为教育者,必须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本校的公开课听课,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备课是一名教师构思课堂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感悟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创造精神。在备课中,我的做法是:

(1)首先查阅所讲授内容的要求,对教材内容不拔高也不随意降低难度。

(2)在教学设计中,多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材料,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德育课的生活化的特征并在参与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设计,一方面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考虑不同专业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尽可能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注意培养、锻炼自己的教学机智。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1)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以减少和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讲课时注意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2)选取近期的全国或地方热点新闻时事背景,使学生融入情境的活动过程中感受育思想品德课程的近距离,并引导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亲近社会的情感。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篇7: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学习中常见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较差

在以前的课堂中,一般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师会将整个理论从头讲到尾,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由于这种理论知识本身就非常的乏味,学生被动地听,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环境很容易走神,渐渐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尤其是本章难点“差动螺旋传动”的教学。

2.分类模糊不清

螺旋传动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动,是两个运动叠加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充分的说明。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往往先把此运动分解成两种简单的运动,分别进行讲述、判定。但是,现代的学生大多缺乏生活的经验与阅历,对很多常见的运动根本就不了解,这就大大加大了学习的难度与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判定移动件的直线运动方向时,步骤混乱,左右手不分,导致结论错误。

二、教学分析及改进

众所周知,螺旋转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下面本人将基于自己的理解谈谈化解难题的方法。

1.合作教学

本人在开展此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给所有的小组都发一些实验器材,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实验器材来自己刻出或者捏出螺旋形。各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以加深每个人对螺旋运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让人欣慰的是,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做出了非常漂亮的螺旋形。有些学生做出的螺旋形非常的特别,具有多重螺纹。然后,教师趁热打铁,给学生讲述关于螺旋传动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照理论观察自己制作的模型,加深对螺旋传动的感悟,并对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点评。

2.直观教学

对“螺旋传动的分类和移动件的直线运动方向判定”的教学,教师一定要先优化教学内容,进行课题分解和模块化再组合。笔者的具体方法是:在第一部分中,将螺旋传动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只有螺帽或者螺杆中的一个旋转,其他的仅仅做单独的直线运动。其二为不管是螺杆还是螺母都发生移动,但是两者的运动方式不同,一个为直线另一个为螺旋运动。在教材的第二部分着重讲述了螺旋运动方向的判定方法。方向有两种,一种与拇指相同,另一种则相反。基于螺旋运动方式以及方向的差异性将螺旋运动分为两大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反复地强调二者的区别,并采用直观的方式进行演示,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学生对此知识点感到迷惑不清。

3.采用多元化教学

因为螺旋传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运动过程,仅仅依靠理论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的,还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多实践,学生才能对理论有更加深入形象的了解。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深入,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器材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

4.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支持职业技能的学习。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器材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评价,可以是各实验小组相互评价,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己评价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下一个课后思考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以身作则,制订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对于上节课中留下的思考题教师应当及时制订解答,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

篇8: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楼宇智能化专业是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自从第一座公认的智能建筑建成后, 智能建筑逐渐的发展成为了建筑的主要形式。这个发展开创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设施、管理和维护的人才巨大需求的局面, 因而各地的学校, 特别是职业院校纷纷开设楼宇智能化专业。我校在08年开设了该专业后, 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设计等专业建设工作上进行了多次的调研、论证。对通信基础与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如下论证:楼宇智能化是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为基础发展的;从电的应用属性划分来看属于弱电, 即信息系统范畴;而各种信息系统都依靠通信技术实现信息传递, 所以通信的相关知识构成了该专业的基础;另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TCP/IP和局域网技术在智能化系统的构建中运用日渐增多, 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成为该专业必备的专业知识;该课程定为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好后, 如何完成好课程的教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该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一是学生的生源和基础, 学生生源不一, 有普高和中职, 单招和统招, 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二是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受总的教学时间限制, 未设置《信号与系统》这类基础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完成好这门课程的教学, 关键是课程标准的确立。根据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定位, 结合上述因素, 经过论证, 重点确定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学目标, 作为楼宇专业的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素质、能力;然后是具体的教学内容, 具体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以及掌握的程度;最后是如何进行教学。

3、课程标准确立

1) 课程定位。该课程涉及的知识不仅是为后续课程定下基础, 同时网络技术也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之一, 所以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二的上期;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 (模拟电和数字电路) ;后续课程为综合布线技术、楼宇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包括两个方面。通信基础部分, 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结构和主要的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使之建立起通信系统结构模型, 理解主要通信技术的应用原理;从而能从通信系统结构和通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后续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弱电系统, 达到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目的。计算机网络部分,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及结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 掌握网络中各层概念和工作原理, 以及主要的技术和组网设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组网设计和网络设备操作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弱电系统组网打下基础。

3) 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重点, 通信技术部分主要包括通信系统概念、分类、性能指标;信号及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模数转换和PCM;信号的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程控交换机和电话网及其它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部分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结构;七层协议模型和TCP/IP协议结构;各层协议概念、基本的理论和主要技术;主要的组网设备;Interne的接入;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安全;网络设备基本组网和操作。

4、教学实施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有限,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及掌握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 相关内容的教学实施如下。

通信基本概念和通信系统分类;这部分内容学生重点掌握通信的概念和现代通信的概念, 结合生活中信息传递的例子分析通信基本模型中信息、消息、信号、信道概念;理解信号的分类, 紧紧抓住信道中传输的信号不同, 区分通信系统的分类, 即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

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概念, 时域对于学生来说是好理解的, 但频率、频域及频域分析却有一定难度, 通过抓住信号包含有频率成分, 同样可以用坐标, 函数关系式表达出频率的分布和幅度等特性, 再结合常见信号频谱段划分, 让学生理解频域的相关概念。

学生在掌握了信号的频率, 频域分析概念后, 学习模数转换;主要学习PCM实现, 但不讲时域和频域数学推导, 更多的通过课堂教学组织让学生理解采样概念和频率, 量化的概念和为什么采样非均匀量化等, 从而理解和掌握A/D转换的三个步骤。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重点让学生理解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概念, 掌握波特率和比特率的计算和关系。信道部分的重点让学生掌握信道的概念, 狭义信道的分类;信道容量的基本计算。在频域的基础上, 理解滤波器、基带和频带的传输、调制解调等概念就变得容易, 通过结合频域分析图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多路复用中频分复用、波分复用通过频域分析和频谱搬移图来进行讲解, 时分复用的理解通过PCM基础, 抓住在一个时间周期内每一路信号只占用一定的时间来传送信息, 从而在不同时间内传送多路信息;电路交换的相关概念和结构在PCM和时分复用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 重点是概念的理解和组网技术的应用;对于各层协议的理论知识只需要掌握概念即可。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思科模拟软件进行, 学生带笔记本到课堂, 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实际的组网操作, 从而得到更好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组网能力。学生主要掌握局域网的组建, TCP/IP协议和实现, 常用的网络命令, 交换机和路由器组网基本操作, Internet的接入实现等。

5、总结和发展

目前该教学安排和教学实施已经在12和13级开展,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来, 该课程的教学实施是成功的。学生能够建立起通信系统的概念和理解掌握通信中的相关技术, 能应用到后续的网络和其他系统的学习中。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概念, 充分的认识了组网设备, 能实现局域网的组网设计, 具备了一定网络的操作维护能力。

篇9:试论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与考评模式

基础英语,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并达到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要求。”《大纲》对学生在基础阶段的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文化素养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作为基础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基础英语课必须让学生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地说,基础英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即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词法、句法、章法(包括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得体的词汇表达,熟练地运用听、说、读、写、译技能以及外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外语教育还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灵活应变的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基础英语显著的特点是其“综合性”。首先,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词汇、句型、篇章结构、文体知识等语言知识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听说活动或读写活动掌握这些语言基本知识,教师则通过设计这些活动、评估学生的表现起着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例如,在学习课文前,学生须在上课前预习好语言知识点,带着问题到课上讨论。如遇不懂的地方,教师采用启发式,将学生已知的信息调度出来,由彼及此,使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分析篇章结构时,也采取学生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的方式,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对学生未提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其次,各语言技能之间相互交融。在基础英语课教学中,我们注重将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割裂相互之间的联系,每一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应力图实现两个以上技能的综合,比如就某一个问题,先听后说,最后写一篇小短文;或者,先进行阅读前讨论,后阅读课文,再讨论,最后写一篇短文等等,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第三,将业务素质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除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还要培养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等素质。另外,基础英语的学习材料具有立体性。根据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可补充大量的学习材料,这些材料既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音像资料(磁带、CD、VCD或DVD),或来源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材料,选择的标准是有利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二、构建多元化考评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基础英语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测试面亦过于窄,基本停留在词汇、语法以及分项测试的听、说、读、写等技能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制约了英语教学的新的尝试,而且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难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作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重新构建评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估应以目标多元、注重过程为原则,测试性评估手段与非测试性评估手段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构建一个多元化评估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各部分的权重分别为:

1.书面测试

书面测试包括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主要检查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兼顾语言表达能力。(1)单元测验。主要了解学生在每个单元学完后基本知识的掌握、语言能力的提高情况。形式多样化,一般有这样几个项目:跟单元话题相关的听写;对重要表达法的理解与运用;跟单元话题相关的思想表达;或根据所提供的素材(与课文主题相关)写一篇小评论等。(2)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学期中所获得的英语知识和能力。期末考试有听写、词汇与语法、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翻译(中英互译)、写作等项目,主观题与客观题各占约50%。

2.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是外语测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弥补笔试的不足。在这个模式中,口语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回答问题、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1)回答问题。每位学生单独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基于对所学课文的充分理解(主要是意义的理解,而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理解),并有所拓展。(2)角色扮演。将学生分为两人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要求学生根据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说话的场合等情境设定,作出恰当的对话,并配以合适的语调、表情等非语言因素。(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3~4人小组,讨论某个问题(教师事先准备多个问题,考试前有小组代表抽签决定讨论哪个问题)。考官监控整个讨论过程,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以及整个小组的协作情况(看是否有学生过分表现,小组成员是否能相互递话等)作评价。

3.课堂表现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检查课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1)提问与回答。这个项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每次上课先由一位学生用英语讲述一件近来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讲完后提问两个问题,由其他学生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习内容,上课时抽取几个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问,教师先不作回答,要求其他学生回答。教师对问题与回答的质量(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经过认真思考等)进行评估与记载。(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3~4人小组,共同完成,讨论教师提出的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形成小组意见,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之间意见不一时可进行辩论。课本剧的改写与表演,如果课文是有人物、故事情节的文章,要求每个小组课前运用合理的想象将课文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课上各小组进行表演。教师在评价时,着重看整个小组的表现,同一个小组各成员的得分是一样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估的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事实证明,相对开放式的课堂观察会有利于教师开放思路,有助于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的形成。

4.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主要是为了拓展课堂学习,除对课本的预习和复习、书面作业如翻译、写作(命题作文)、课文的概要或改写等内容外,还有听英语广播、看英文报纸、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资料、阅读课外书籍并写读书报告(每周写一篇)等学生个人必须完成的作业,以及小组必须完成的作业,如剧本的撰写与排练、创作英文报纸(包括讨论每一期的选题、内容撰写、版面设计)等。

5.自我评测

自我评测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学习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周记。在一个单元学完之后,学生以周记的形式回答以下问题:①What useful information have I learnt in this unit?②What language items have I learnt in this unit?③What skills have I improved in this unit?④What problem(s) in this unit remaining to be solved?第二,学习档案。教师与学生共同记录。每个学生有一个记录本,教师有目的地记录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投入,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及课外语言活动的表现等等,随时反映学生在各方面的努力、进步和成绩,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增强信心。学习档案给学生提供了对自己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和反思的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评价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主体,使学习成为学习者能力自我发展的过程。除上述所提到的手段外,还辅助问卷调查、面谈等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但向教师展示了自己的语言能力,更能表现出情感、态度等相关的学习因素。可以说在这个模式中,测试性评估手段与非测试性评估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强化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学习意识即语言学习是为了最终能使用这门语言,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

测试只是评估手段之一,不能用考试成绩衡量一切。多元化教学评估模式具有形成性、开放性的特点,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它促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它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自信心;能促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空间,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学习,并易于合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等将大大增强。总之,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素养都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本刊略)

篇10: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哲学基础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一向是法学专业学习的难点,如何改善学习效果,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个值得探讨的命题。本文借鉴项目教学法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尝试对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思路进行重新构建,探索教学范式的改变。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的研究对象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内容、司法制度和法律对当时社会产生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基本规律。这门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教材信息量过大,内容涉及到多学科交叉,历史典籍浩瀚,生僻术语文字较多。当下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较薄弱,又觉得该课程缺乏实用价值,容易缺乏学习兴趣。

目前法学教育提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对于中国法制史这样的基础理论课程也有不同看法。一方面,有部分观点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减少或删除基础理论内容,增加实践教学。但是,我们要明确,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基础课论学习并不冲突,理论教学不能放松,这是法学教学规律自身的必然要求,真正的理论对法律实践有极大的指导、推动性作用,各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上也都很重视法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认为基础理论教学也应按照实践教学方法来进行,比如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个人认为,虽然案例教学法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并不适合于所有的法律课程,中国法制史可以选择的案例,是历史上的过往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某个知识点的含义,但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没有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知识与任务的整体联系,设计与工作结构相匹配的课程结构,最终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解读。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明确中国法制史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每门课程的学习应以培养学生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那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够培养学生的什么职业能力?

首先,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分析能力。法律职业人员需要的不仅是对法律文本的认知能力,更重要是建立起法律文本与具体案例之间的.法律解释能力,后者的培养比前者更重要。中国法制史是中国历代法律制定成例范本,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讨论立法思想和法律内容的变迁,可以让学生有效练习如何深入分析立法目的,学习建立法律规范与具体事例之间的解释能力。该能力的建立和培养,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的成熟和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法治和法制观。法治观念是我国进入现代化以来建立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背景中成熟的是法制,而非法治。学生在学习具体的部门法之前,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才能理解我国当前法律制度的规定和执法要求。学习中反复对比每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与法治理念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正确的法治观。

第三,学习中国法制史,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历代法制规定的学习中,反复练习推导“时代背景需求——立法思想变化——正式立法活动——具体法律内容——配套司法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即“社会需要——指导思想——立法活动——法律规定——司法执行”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职业逻辑能力、专业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该能力对学生未来法律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

2 通过中国法制史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方法

明确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培养最终目的之后,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据此有所调整。

首先,不再局限于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过于追求知识点讲授的面面俱到,课堂会变成传统教学方式中“满堂灌”的方式,容易令学生疲惫。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分层,明确属于知识记忆、领会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中的哪个类别,对于比较基础的记忆、领会,主要通过课下任务布置来进行学习,重点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

其次,项目设计不必过度拘泥于实例操作。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设计上提倡“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参照点”设置课程项目,认为课程设置必须与职业能力相匹配,只要能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必拘泥于项目设计是否是职业操作和执行的练习。个人目前主要尝试过以下几类项目设计:案例分析、背景解读、立法思路逻辑推演、法律执行讨论、宏观和微观历史评价等。项目内容和活动形式上尊重学生的切人点和表达形式,使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对项目活动的引导作用。项目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项目是否能起到预期效果,需要教师及时的保驾护航和纠偏。以秦朝法律制度一章的学习为例,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的是“秦国——秦朝”立法背景的综述、秦朝法律制度主要内容的总结,但是对法律制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理解不足,比如提到秦朝法律制度中的分户令,能评价分户令打破大家族“大锅饭”式的生产模式,促进耕织,增强秦国国力这一立法目的。不能进一步研讨周朝宗法一体社会模式的惯性和分户令之间的冲突,秦朝短期灭亡中的法制因素,以及对之后汉朝立法思想转型的影响。总的来说,对法律实施效果评价不足,问题思考深度不够。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度讨论,不停以设问方式进行引领,让学生感受深人思考过程中不断“下潜”的快乐。

上一篇:选煤厂安全规程免费下一篇:写自己的优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