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选调生面试问题

2024-07-25

定向选调生面试问题(共3篇)

篇1:定向选调生面试问题

定向选调,名校标签淡定看

选调生在基层

在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国家政策板块,对定向选调这样定义:定向选调是指地方省级党委组织部门每年拿出一定名额,面向一定范围的高校定向选调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据了解,目前,甘肃、新疆、重庆、广西、河南、吉林等省区市相继开展了定向选调工作,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一般是列入“985”、“211”的大学。为网罗更优秀的干部后备人才,各地开出一些优厚条件,比如,优先提拔、提高职级等。其中,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应届毕业生,自然更是受到各省区市定向选调的青睐。

为什么从名校定向选调?

干部后备人才配置,不能完全靠市场

对于地方组织部门采取定向选调引进干部后备人才的方式,清华大学研工部副部长黄晟认为,一方面,虽然我国走向了市场经济,但是人才的流动,不能是完全靠市场的逻辑,如果完全靠市场配置,会出现人才扎堆、人才荒漠现象。就目前干部后备人才状况来讲,优秀人才从整体上说还是比较缺乏的,而且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基层需要充实大量的高素质干部。通过定向选调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欠发达地区、走向基层,使干部后备力量的配置更合理均衡,需要地方和高校合作推进。

另一方面,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名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地方自然会对名校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以及制度创新,来吸引他们进入当地基层工作。

许多关注选调生的高校毕业生注意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西部地市专门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引进清华、北大等“985”、“211”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于镇静,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参加了今年新疆来北京大学的定向选调,很快就要到喀什工作。面对为什么只有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毕业生可以参加定向选调的问题,他说,之所以能成为定向选调生,就自身而言,与自己长期努力分不开。这种努力不能仅局限于毕业求职时的考试、面试,应该把这种努力放到自己求学成才的整个过程当中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自己争取教育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过程。

定向选调生是否“特殊”?

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基层干部平等竞争

定向选调生和其他选调生有什么不一样?有更多的政策倾斜,有名校的光环,这些定向选调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基层之路?

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杨坤,参加了广西的定向选调,因为读研之前有两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他被分配到了南宁市政府办公厅工作。他坦言,在最初工作的这一年时间里,自己经历了身份转变,也有过“身份症”的困惑。他说,由于贴上了“清华”的标签,自己就得多自我提醒,就要比别人更优秀,但是来到这里工作以

后,领导同事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坚持“清华人”身份,踏实、勤奋、严谨工作;另一方面要忘掉“清华人”身份,虚心向领导同事学习,向实践学习。

张继春,2010年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现任职于四川绵阳市委组织部,之前在北川县永昌镇政府工作。他在自己的感悟文章《行在北川》中这样写道:“角色转变和环境对比的落差以及不适应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很少想起这些,更准确地讲是没有时间,周末和假期已经成了曾经的记忆。”

据一些定向选调生介绍,他们的提拔晋升、锻炼发展的机会确实比其他的选调生多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定向选调生一定能优先获得提拔。在许多地方,遇到考调遴选、公开选拔,定向选调生要和其他选调生以及当地符合条件的基层干部一起平等竞争,并不享受什么“特殊照顾”。

地方和高校如何“对接”?

合作协议保障互动选才,避免地方单方选人

定向选调,不是地方组织部门到名校把人带走了事,实现这项政策的初衷,需要地方与高校、选调生之间有效的、制度化的协调沟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定向选调的目标高校,如清华、北大,通过与地方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引进人才的各种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引进后教育管理的制度,这种校地合作的形式,避免了地方单方选人的缺陷,形成了地方和学校互动选才的格局。

清华学生每年寒暑假期都会有就业实践,其中一部分有选调意向的学生,就会去和学校有合作协议的地方实践。据黄晟介绍,实地了解会增加认同,到西部等地参加过就业实践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参加定向选调。

定向选调是为了培养干部后备人才,是否可以从大学入学就确定一些学生定向培养?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吕媛认为,对于选调生,组织部门不会一开始就圈定一个人,这种做法难度比较大。因为对选调生专业性的硬素质要求很难量化,更多的是对软素质的要求,而软素质在一定时期又是会变化的。如果过早培养某一个学生,到后来发现他不合适做选调生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成本。

此外,考虑到地域性文化差异等因素,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开始注意引导有定向选调意向的学生,把回家作贡献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把家国情怀与现实选择结合起来,让同学既能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兼顾社会利益。

定向选调生中的“定向”是指特定学校的意思。一般由省委组织部面向名牌重点高校(清华、北大、复旦、上交、人大等等)招录选调生,这一类就是定向选调生。为吸引名牌高校的学生,各地省委组织部给定向选调生的待遇比较高,每一年组织部领导都会到这些高校宣讲。定向选调生也有考试和面试,都是在各个高校完成,其实考试内容很简单时间很短,也都是走个过场,因为基本上每一年在名牌大学的招录计划都完成不了,所以基本想去的都能去。。

定向选调生与非定向的区别除了在于选拔方式,还在于其待遇。各个省对定向选调生给的待遇不一样,但基本都会按学历分配,本科生一般在县级机关,硕士在市级机关,博士生可以在省直机关,但通常也会安排两年基层挂职锻炼,硕士一般挂任乡镇的副职(副镇长、副书记之类的),转正定级的话一般硕士是在副科或者正科 博士还可以更高。

定向选调生,就是省委为了培养党政后备干部而存在的,其人事档案直接归省委组织部管理,人事调动也一般由省委组织部负责。在升迁、任职、换届时定向选调生也是重点考虑的对象。

当然,各个地方对定向选调生的政策待遇是不一样的,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有四川、广西、福建、新疆、青海等。

篇2:定向选调生面试问题

关键词:选调生,初任工作,遇到问题,解决对策

一、选调生工作的意义和现状

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养, 这批毕业生简称为“选调生”。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指出, 对青年学生来说, 基层一线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让年轻干部走到生产第一线, 站在改革最前沿, 经受磨炼, 增长本领, 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化解矛盾、处理难题的能力, 这符合领导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是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 是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领导人才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我国选调生工作始于1965年。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选调生工作的省份之一, 山东省选调生工作始于1980年, 至今已有32年。据统计, 截至2012年7月, 山东省委组织部选调了27批共1.4万人, 选调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32年来, 山东省选调生工作不断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 促进了干部队伍结构性调整,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二、选调生初任工作遇到的问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选调生初任工作时, 都会存在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中, 他们总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包括环境适应、工作熟悉、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等四个方面。这些问题处理得好坏与否, 直接影响到选调生适应工作的快慢程度, 影响其成长的速度。

(一) 环境适应方面

组织部门一般会有意识地安排选调生到条件比较艰苦的乡镇或街道工作。有些单位条件稍好点, 能够提供住宿、补助伙食费。但是多数单位条件还是比较艰苦, 伙食比较单一, 甚至有的地方住宿与吃饭都得靠自己解决, 每个月的工资都不够花, 还得伸手向家里要, 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和“啃老族”。大部分选调生都是到外地工作, 在所有这些外部环境适应中, 方言几乎是很多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选调生作为外地人初到单位听别人说方言还是比较吃力的, 听不懂别人说话导致沟通困难, 挫败其自信心, 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工作熟悉方面

选调生初到单位, 各单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其安排到需要的岗位上, 选调生一般会被安排到党政办、团委、妇联等科室。作为年轻人, 他们思维活跃, 接受新鲜事物快, 充满活力。但是, 由于大部分选调生是从“家门”到“学校门”, 再进“机关门”的“三门”年轻干部, 社会阅历尚浅, 工作经验不足, 初到单位不知道干什么是好, 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身上难免会带点“书生气”。而且, 目前很多选调生其实并不担心基层的条件艰苦, 更多的是对未来发展前途担忧, 害怕“下去容易上来难”。选调生通常起点较低, 在基层发展空间又极其有限, 同时缺乏相对比较完善的培训激励机制, 选调生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极为担心。

(三) 心里状态方面

选调生一般都是党员而且在学校里担任过学生干部, 获得过不少荣誉, 可以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刚到单位, 难免会带点傲气, 自以为是, 高人一等。由于很多选调生都是到异地工作, 背井离乡来到全新的单位。想象中政府的工资待遇会相当不错, 结果艰苦的工作条件、过低的工资待遇, 让选调生们心理落差很大, 对现实会有诸多的抱怨。正所谓“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工作环境陌生, 人也都不认识, 有什么事情难以找到可以掏心窝子沟通的朋友, 情感无法交流, 导致自己很孤独, 难以感到大家庭的温暖, 缺乏归属感。这种孤傲的心理状态就显得与其他人格格不入, 会使选调生有很大的挫败感, 也会影响日常工作状态。

(四) 人际交往方面

由于政府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和选调生对于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度都不能很好地把握, 很多选调生初入基层政府, 还没掌握处理与领导同事等的关系的技巧, 经常会感觉很苦恼。有的选调生为了故意迎合领导同事, 有可能染上不良的习惯, 比如经常吸烟、喝酒、打牌等, 逐渐消磨自己的斗志, 也会影响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有的选调生感觉领导同事不怎么干实事, 就直接不与之交往, 导致自己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很一般。在政府部门里, 刚参加工作的选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与领导、同事和群众等的关系, 很容易导致自己陷入人际交往的危机。

三、选调生初任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对于选调生初任工作遇到的诸多问题, 不仅有选调生自身存在不足的原因, 也有政策保障力度、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原因。为了帮助选调生解决初任工作遇到的问题, 使其更快地适应到工作环境中去, 施展自己的才华, 为基层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 不断完善选调生政策是选调生快速成长的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选调生的培养锻炼、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等机制, 让选调生们尽快适应单位工作环境, 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提供优质的行政服务, 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 加强培养锻炼。组织部门要切实做好对选调生的岗前培训、理论学习等工作, 教授他们从事基层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提高选调生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其次, 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坚持我们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导向, 进一步解放思想, 努力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传统观念, 对于表现出色的选调生, 要大胆提拔使用。最后, 严格监督管理。要逐步完善选调生培训、学习、考核、工作情况报告等监督管理制度, 用制度规范约束选调生的言行举止, 确保选调生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以免因犯政治错误或违反法律规定而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和个人的政治前途。

(二)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选调生快速成长的动力

选调生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尤其是负责选调生具体管理工作的乡镇或街道等的基层领导。首先, 明确选调生的“定位”。选调生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 基层领导开展选调生工作, 也要以这个“定位”为标准, 培养选调生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其次, 安排锻炼价值较高的工作岗位。基层领导要尽力将选调生安排到党政办、团委、妇联等工作岗位, 使其尽快熟悉公文写作、政务接待、会务组织等方面的工作, 真正提高选调生的办事能力。同时, 增强选调生在各部门工作的岗位轮换, 熟悉各部门的情况,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充分发挥岗位优势。最后, 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基层领导要定期找选调生谈话, 了解他们各方面的情况, 帮助选调生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特别是在工资待遇方面, 工资按时发放, 减少工资“打折”的情况, 让选调生在基层能安心工作。

(三) 选调生自身努力奋斗是选调生快速成长的关键

政策保障力度和领导重视程度等都属于客观条件, 在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 选调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学习, 勤于实践, 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因此, 作为选调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调整心态快适应。

《论语》有云:“既来之, 则安之。”作为选调生要明白一点:人要学会知足。能给你受益终生的本领, 不是优越的食宿条件, 不是丰厚的工资待遇, 而是实实在在工作能力的提升。允许失落, 但不能失望, 否则终究会失败。因此, 选调生更要积极改变思想, 主动与基层领导、同事和群众多沟通, 熟悉当地的方言和风土人情, 尽快实现从“外地人”到“本地人”的转变。

2. 勤学苦练强技能。

选调生虽然学历高, 但是能力低;虽然理论知识丰富, 但是实践经验不足。选调生初任工作, 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摆正位置, 放低姿态, 甘当小学生, 经常向领导、同事和群众等虚心请教, 把握好处理各种事情的原则、方法和技巧, 逐步增强自己的办事能力。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 千万别忘了学习。要努力学习法律、经济、科技、农业等各方面的知识, 广泛涉猎, 注重积累, 把自己练就成为基层工作的“多面手”。

3. 敢想敢干不畏难。

选调生初任工作, 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有人说,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其实困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事情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增强自信, 注重学习, 多向领导同事请教, 困难便会迎刃而解。俗话说, 家不勤不富, 业不创不兴。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新情况新问题, 选调生要破除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等陈旧思想的桎梏, 勤于思考, 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开拓进取, 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4. 无私奉献不抱怨。

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是最苦最累的, 工资待遇也是最低的, 这就要求选调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孟子·告子下》中讲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选调生在基层工作, 就必须敢于吃苦, 勇于奉献, 任劳任怨, 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几年过后, 也许你会发现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 将是自己人生经历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刘姗, 李军.对选调生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经营管理者, 2011 (23) .

[2]张丹.选调生:该如何把脚下的路走好——一个选调生的理性思考[J].学习月刊, 2006 (10) .

篇3:目标定向 问题驱动 质量调控

“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课题研究,以问题性思维和问题教学为理论基础,把教学内容转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心理品质。因此,“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具有以下特点:

1.目标定向。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必将是对课程的改革上,而不仅仅是改课,作为第一线的学校与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构建制度化的课程,我们的主要责任是把制度化的课程转化为体验化的课程,也就是执行与实施课程。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一名教师的专业能力,它们的方向与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理解、开发、创生与实施课程的能力,尤其是对国家课程的实施能力。因此,我们必须以“课程理念”来烛照我们的管理与教学全程,在课程的导引下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具体到每门学科的教学,我想都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与纲领。我们教学的目标只能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而绝不可以低于,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的低线要求。因此,“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的三单学教案”的第一个特点便是“目标定向”。

2.问题驱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教”的问题了,怎么教呢?那就是“问题驱动”,在“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解决那些“盲区”与“误区”。

3.质量调控。实际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要理清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搞清楚两大问题,一个是教学的起点问题——“为什么教”,一个是教学的终点的问题——“教到什么程度”,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唯一依据就是课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们要自觉地用“教到什么程度”来调控教学行为。因此,本学教案研究讲究的是“用课程标准烛照教学全程,用教学过程培育学科素养”。

问题的训练可分为巩固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和延伸练习等类型。教师通过“问题训练单”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析是否符合预期的质量,从而调控自己的教学全程,不断增强教学的目标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当今的教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服务,它服务的对象当然是学生,服务的产品是课程,服务的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许教育界对种观点还存在异议,但我觉得这个观点给每一所学校道出了一个教育的真相:学校是靠课程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学校的特色打造就应该在课程建设上;它也给我们每位教师认清到这样一个事实: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表现在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上。

上一篇:浅谈动物性食品安全及控制下一篇:月工作计划表填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