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2024-07-15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天气、气候的一些日常生活听说过的述语。

2、识别常见的不同天气符号。

3、让学生会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培养收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

2、学习人们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学会寻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引发兴趣,并将学会的知识用于生活并为生活有用的理念。

二、重点

1、学会把有关天气知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

三、难点

了解人类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解决措施。

四、主要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通过设计课前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能力

4兴趣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或现象入手,去理解知识,培养、通过问题探讨、分组讨论与总结、课堂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空气污染图片。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作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并注意天气预报都预报了哪些方面的信息。、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灾害天气警报资料与图片。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语:

篇2: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张玉娟、2013、12、06

一、教材分析:此部分是整个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部分,非常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由: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巩固理性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五、课堂设计的整体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课堂模式。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要组织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创设特定的地理情景,在情景学习中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力争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学习中理解,在学习掌握,在学习中提高。

六、教学程序:

篇3: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一、认真学习教材, 把握复习定位

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复习《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整理的:先找出要学生必须记住的知识点, 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整理;再找些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 加以巩固和理解;最后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知识。

二、梳理知识网络, 突出重点难点

(一) 天气和气候

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是易变的 (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

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是稳定的 (特点:长期性、综合性、稳定性) 。

2.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常用天气符号的图标都很形象, 很容易记, 多看电视天气预报、多看地图册) 。

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

3. 读懂简单的天气图。

天气图是指填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读简单的“天气图”, 应记住常用的符号, 并注意区别多云和阴天, 中雨、雷雨和大雨, 小雪、中雪和大雪的符号, 明白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读“城市天气预报图”应知:地名 (城市名) 、天气符号和气温等组成。

(1) 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城市天气预报图。

(2) 个别城市有两种天气符号的从左到右读做“××转××”。

(3) 气温的两个数字分别表示当日最低和最高温度。

(4) 左上侧方框的地名和天气状况是播报某城市时为了醒目放大配制的。

(二) 气温和降水

1. 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低纬度气温高, 高纬度气温低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

(2) 同纬度地带, 夏季陆地气温高, 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 海洋气温高。

(3) 在山地,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约下降0.6℃) 。

2. 气温的变化。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温的日变化: (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 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 (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2) 气温的年变化: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一年中, 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高, 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 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3. 会使用气温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图, 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1) 在右图坐标网络格中, 绘出某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 该市的雨季主要表现在4月至9月, 产生的原因:该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4-9月受来至海洋的夏季风影响, 降水丰沛。

(三) 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2)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降水多, 大陆西岸降水少。

(3) 在温带地区, 大陆内部降水少, 沿海地区降水多。

(4) 在山地, 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降水少。

(5)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6)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 (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

2.

会使用降水资料,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四)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主要气候类型)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2. 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五) 说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求学生记住的知识点有:

(1) 气候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生活在不同热量带的人们衣着不同。

(2) 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 其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显著。

(3) 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从而产生灾害。

三、讲究学习方法, 注重效果效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一切地理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如果我们在复习中找出制约或影响地理要素之间的主导因素, 就能抓住这根主线, 牵着知识的鼻子走, 把与之相关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 这样复习者就好比战场上的将军, 即使有千军万马也能科学驾驭。用因素分析法复习地理有助于把零星的知识串联起来, 使之系统化, 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知识的整体概念。在地理备考复习中, 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方法入手、从能力着眼、注重效率, 科学运用复习方法。

如世界各地理区域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重点和难点, 用“因素分析法”来复习它就能化难为易, 深入浅出。复习步骤如下:

1.找出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分析这几种因素分别是怎样影响研究地区气候的基本要素 (气温、降水、风) 的。

(1) 纬度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在五个温度带和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

(2) 海陆位置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气候是否具有海洋性、大陆性、季风性。

(3) 地形因素:决定研究地区是否有高山气候、地形雨、地形对水汽输送有否阻挡作用。

根据上述因素的分析, 总结概括研究地区的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按照这种复习方法, 学习者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都能理解性地分析出来并能科学运用。下面以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类型及特点为例:

首先根据影响欧洲西部气候的基本因素来分析其对该地区气候要素的作用:

纬度 (35°N—66.5°N) :欧洲西部处于温带, 受西风带和副高控制;

海陆 (西临大西洋、东连欧亚大陆) :沿海具有海洋性、内地具有大陆性;

地形 (平原为主、阿尔卑斯山呈东西走向) :有利于水汽进入大陆内部;

这样就可以推导出欧洲西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比较均匀, 气温年较差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 夏热;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四、挖掘学生的潜力,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拓展其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这些潜力, 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 内心就会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地理就像是一道跨不过的门槛。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学习需要建立空间概念, 其难度之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教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欣赏、重视, 就会更加积极, 自信心也在无形中得以增强。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 在教师的引导下, 以图为中心线索, 学生认真复习教材, 相信更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摘要:统一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能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复习课不能简单地复习知识点, 一定不能是零散的, 复习课应该以“考试说明”为根据, 以“教材”为准绳, 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 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巩固所学地理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紧跟考试说明, 梳理知识网络, 注重与图形结合, 精选习题。

篇4:浅谈地图册与七年级地理教学

在地理课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更积极地利用地图册进行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地理的基础知识方面,对感性知识的认识,其主要来源,应从地图上获得。比如说,地理名称、景观等地理事实材料,是和地图有着不可分隔的联系。这些地理的感性知识,在地图上是用直观、生动和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直观内容,才能更有效的形成地理观念,进而理解更多的理性知识,如地理规律、成因、基本原理等。

2、地图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农村学校里的条件毕竟有限,所以,在农村学校的地理课教学中,地图是最常用的工具,这样,才会使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好,才能使学生更容易、也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读图是培养学生地理技能的常用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的智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读图的训练,让学生从认识地图到熟悉地图和分析地图,这一从初級到高级的发展,必然会调动学生的思维,而直观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同时也使枯燥的东西被形象的事物所代替,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疑是一种帮助,而认识和熟悉地图是一种观察过程,分析地图则要在理解地图的基础上完成,这三者通过地图就变得很容易衔接也很自然,如果脱离了地图的运用,那地理课上会显得空洞、乏味。

4、认识地图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地图上的自然、社会现象,它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如:海洋、陆地、高原、山地、沙漠、河流等等。虽然这些感性知识清楚地表现在地图上,但他们不是照片,而是通过不同的颜色和线条以及各种符号表示出来的,所以,只有在两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才能把他们一一区分开来,这需要理解和想象,所以读图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智力的过程。同时,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二、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地图,立足学生的角度,主动引导学生去认识地图。

七年级学生年纪还很小,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地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始从课文入手在地图上进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同时借助地图把课文描述的地理对象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等等在头脑中形成地理分布的观念,就是将文字形式转化为地图形象语言的过程。

首先要学会看地图的标题,它是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简单的说就是要求学生准确的找见所需要看的地图。同时要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

其次,了解基本类型,构建地图体系。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地图类型有:分布图、景观图、统计图、概念图、因果图及演变图等,学生要先分清各种地图的类型,再有针对性的去取舍地图的信息。再看地图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

最后,看地图内容。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 总结 ,并适时板书,在板书时要充分运用板图、板画,在课堂上,教师如能边讲边绘,讲绘结合,则既可密切配合教材内容,又能弥补地图册、课本插图等的不足,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地图动起来,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就会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我在讲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这一节时,指导学生看地图册时,首先告诉学生要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图中的相关知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布特点。首先从纬度位置判断气温情况,明确从赤道开始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其次,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热带降水多、寒带降水少,有季风的地方降水比较集中在夏季等规律;最后再看气温和降水的不同组合来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在讲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时候,让学生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找出非洲的巴马科,看看它的纬度位置,再看年平均气温,最后看年降水量,从而得出热带草原气候是气温高且气温年较差很小,降水相对较少且集中在7、8、9月份,形成了鲜明的雨季和旱季,非洲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只能在每年的来回迁徙中生存。

三、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没有成功感的兴趣只是好奇,不易持久,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充满兴趣。

篇5: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大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2.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3.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的技能。2.能从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德育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认识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2.使学生懂得天气的多变性。3.分析气候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讨论法、谈话法、探讨分析法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地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题(共21小题)

1.长春市某中学的地理兴趣小组某天在2时、8时、14时、20时测得气温分别是4℃、8℃、20℃、12℃,则当日该中学所在地的日均温是()

A.44℃

2.降水概率为0,表示()

A.多云

3.关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B. 阴

C. 肯定无雨

D. 肯定有雨 B. 16℃

C. 11℃

D. 12℃

A. 赤道附近地带终年高温,降水少

B. 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C. 两极地区纬度高,降水丰富

D.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多 4.降水的主要形式是()

A.冰雹

C.降雨 B. 降雪 D.大雾

5.我们了解天气状况的途径除收听天气预报,还可以拨打电话,电话是()

A.120 B. 119

C. 121

D. 110 6.我国为了加强对大气进行环境监测,每天发布空气质量日报,其主要评价指标是()

A.空气污染指数

C.空气的含氧量

7.下列诗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8.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A.1月

9.下列条件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

①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 ②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 ③从高空中下沉到地面的气流 ④从地面上升到高空中的气流.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7月

C. 6月

D. 12月

B.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D. 空气的能见度

10.关于世界年降水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附近降水多

C.两极地区降水多 二.填空题(共5小题)

B. 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少 D.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少 1.在天气预报图上,的 灾害.

表示

天气,表示夏秋季节常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2.一般而言,同纬度陆地与海洋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

;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

3.在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绿色表示

4.天气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长时间、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它的突出特点是

(多变、稳定).

篇6: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36中宋慧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学习有用的地理,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学习目的。

教材分析: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承前启后,为后面教材内容—气温和降水奠定学习基础。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

1、让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了解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情景设计:

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收看不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

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教师:展示课件,今天晚上到明天,北京,晴转多云,偏北风四级,最高气温14℃,最低气温7℃。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天气消息传达了哪些具体内容?你能说说天气的概念吗?(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2)讨论

①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②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③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④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⑤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⑥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⑦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3)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

各小组的同学可以用彩笔画出部分天气符号,可以做成简易卡片,采取看图抢答的方法进行巩固。教师要及时评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板书)卫星云图:

讲解:

气象卫星从太空不同的位置对地球表面进行拍摄,大量的观测数据通过卫星传回地面工作站,再合成精美的云图照片。目前,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云图画面。在彩色的红外卫星云图照片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呈白色,有些地方呈绿色,而另一些地方却呈蓝色等等。那么这些颜色都有些什么含义呢?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练习:

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上P58的“卫星云图”上我国的青藏高原、家乡所在地的天气状况(青藏高原有雨)

大家一起回忆讨论,并试着归纳天气预报的概念

活动三:

1、展示教材P58“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

把学生分为六人为一小组各小组任意挑选城市,发布天气预报,教师做好巡回指导,让学生在模仿预报员的过程中加强对主要天气符号的记忆和理解。

2、练习教材P5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台风——捕鱼不合适;沙尘暴——跳绳不合适;霜冻——插秧不合适;晴——打球合适)

3、现实生活中许多动物都能预报天气,想一想,连一连。

蜻蜓搬家将有雨下

知了飞的低出门带雨衣

蚂蚁潮,下雨兆

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

乌龟拼命叫,天热气温高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板书)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播放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不同气候的景观,更清楚的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学生观察后总结)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练习:教材P59活动第3题: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

(板书)了解天气与气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可以举行一个小小辩论会,学生自由谈论,教师作好指导)。

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

相关材料:

(农业方面)风调雨顺,年景才能喜获丰收,每一种农作物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农业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量。

(生活方面)每天早晨,晨炼已成为城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儿,早晨雾气重,尤其早晨到出太阳之前,近地面雾蒙蒙的。大雾天,大气比较稳定,一些污染物(如汽车尾气)滞留在空气中,被雾滴吸附造成能见度差、空气浑浊。因此,早晨锻炼身体最好避开,待大雾消散后再出来活动活动更有益健康。

打雷下雨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不便,但是一场雷暴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能够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据研究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在晴天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实践表明,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有很

大作用因此雷雨过后,建议大家外出散步,有的医学专家在雷雨过后,将带有负氧离子的空气引进病房,以协助治疗病人。

(科技方面):天气和气候还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当今风云人物——杨利伟的照片和资料,跟同学们一起了解气象条件对神州五号的升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师生的辩论,让同学们了解当地的天气和气候对身边的生产、生活的影响,教育学生看问题要从事物的两面性去分析。

学生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和不足,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对不明白的还可以继续提出疑问。对有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的,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板书设计:

一、天气与气候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学反思: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强化人文素养,肩负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功能。

篇7: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永寿县豆家中学闫罡

通过这次国培学习《初中地理“天气和气候”的教学研究》这节课,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讲解即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教学建议,对我的启发很大,受益匪浅。并用之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体验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用地理思维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北方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学生自然想到气候和农业(种植业)的关系,讲民居特点时北京典型建筑四合院,陕北民居则主要是窑洞这是什么原因他们就会想到气候和地形特点。

2.再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爱国主义情感和国情人口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情感教育不容忽视。它是知识,能力的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和情感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3.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利用地图指导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这为以后的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读图:第一、看图名,确定主题、分清类型,抓主要信息。第二、空间定位,确定地理位置。利用地图中的经纬线、海陆分布等,确定地理事物所处的位置。第三、确定目标,引发读图兴趣。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4.在教学当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和教具(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遵循直观,形象教学原则。如;讲地壳的运动和板块漂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讲等高线一节可利用教学挂图。

5.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实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篇8: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梅里尔 (Merrill) 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做的新界定应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 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 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science-based technology) 。”

一、“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教学内容的问题分析

基于下述两点分析, 提出进行以“大气圈与天气、气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 学生自身因素

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单元学习中, 需要利用此前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 并结合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 揭示“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解决。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 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上出现了思维障碍。女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比较男生而言更薄弱, 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中女生遇到困难更多的原因。

另外,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立体几何知识与经验,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不强。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际观察中发现, 因为教学课时的限制, 学生对“地转偏向力”、“大气的水平运动”等基础知识遗忘较多,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 教师教学因素

现在的高中教师在大学里都修过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 然而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 多数没有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 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做到对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有良好判断, 那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上就有“章”可循、得心应手了。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的困难。

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目标分析

作为高中的一门基础课程, 地理学知识的普及, 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的科学素养。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内容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为必修一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并占据较多的篇目[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得知,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时, 经常会面临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同时会降低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认识自然规律的激情。因此, 本案例教学设计重在解决学生学习“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时面临的困难, 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 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状态。

三、“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材分析

(一) 教材作用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这部分内容,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整个知识体系而言, 本节系统讲解了地球三大外部圈层的大气圈, 着重阐述了大气环境的形成、发展与天气影响, 为后续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通过相互的作用、影响, 然后共同形成这一理念做好了铺垫。“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不仅是高中地理教材中最具理论性、难度最大, 同时是最为抽象的部分, 其重要性较之其他单元内容更为明显。

(二) 教材重难点分析

分析教材的重点, 对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地理现象、规律、成因等作出系统分析;分析教材难点, 针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及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有助于教师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重难点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从“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这部分内容来看, 大气中任何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 都无法离开大气运动。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 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导出季风环流。

(三) 课文、图像、表格的表述结构分析

课文、图像、表格是地理教材的核心表述。“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为高中地理教材的重点之一, 同时是教与学不可忽视的难点, 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抽象而又具有推理性。所以, 对课文、图像、表格的要求很高。不同的教材, 编排存在差异, 因而对不同知识点的处理, 侧重点也有所区别[4]。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由于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 则在教学中应以表述为主, 配合图像来开展设计。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不同的教学内容, 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述形式来进行优化组合设计。

四、“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案例

笔者认为, 教师对“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中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越高, 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揭示程度越高———也就是能够让学生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 就越能够减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困难。下面, 以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及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为例, 阐述笔者对这部分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理解、运用。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笔者直接从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联系大气的水平运动, 推导出东亚、南亚的冬夏季风。

(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季风环流中的运用

在一月和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图上, 把亚洲高压 (亚洲低压) 东部和南部的等压线近似地看成平直分布, 首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图中虚线) , 再运用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 进一步画出风向。

图中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实线表示近地面风向。

比较图中亚洲东部和南部一月和七月的风向, 让学生填写表2的内容。

然后回归教材, 让学生自主学习季风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对表2内容进一步确认。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在气旋、反气旋中的运用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比较容易, 而气旋、反气旋中的等压线常常是弯曲的, 此时直接要求学生画出近地面的风向非常困难, 极易出错。因此, 如何给出一个中间步骤, 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就显得十分关键。

笔者的处理方法是, 在等压线平直分布的状态下, 画出近地面的风向, 第一步考虑等压线的弯曲, 第二步考虑等压线弯曲的状态下风向应该如何改变, 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并指向低压”这一基本规律保持不变。接着从左图导出右图, 要求学生画图时可以适当旋转, 确保水平气压梯度力朝上, 注意南北半球的差别, 其余类推。

五、教学设计反思与感悟

一般而言, 教学案例设计的选取, 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尽可能从学生现有的知识中挖掘, 先对原理进行阐述, 然后配合教材对原理进行验证, 让案例兼顾知识巩固与能力拓展。当学生接触到自己熟悉的知识时, 就可轻车熟路地推出未知理论, 从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并愉快地融入到教材案例分析环节中。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教学内容各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把握和揭示, 在教学案例设计中,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用学生之所感、所悟来分析所学知识, 将大大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资源, 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每一位地理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认真思考。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 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的安排, 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以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目的, 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宗旨。

六、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并非新颖、创新、全面就能满足要求。新课程背景下, 要求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际, 合理分析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这样的基础下, 让教学案例设计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课程·教材·教法, 2004 (1) .

[2]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 (06) :77-78.

[3]张弦.高中地理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5) :91-92.

篇9:“天气与气候”重难点解析

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分布,正确分析典型天气的成因;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熟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分布特点、类型、形成原因。

【重点和难点】

一、天气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等。

1.锋面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

(3)冷锋、暖锋的识别:

①冷锋与暖锋示意图:

冷锋天气暖锋天气

②冷锋与暖锋的图例:

冷锋暖锋

③降水: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

2.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

(1)气旋和反气旋的比较:

(2)气旋与反气旋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示意图:

3.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分析判断锋面气旋中冷锋与暖锋一般特征(以北半球为例)的方法如下:

(1)依据风向:气旋东部偏南风,即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气旋西部偏北风,即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

(2)暖锋云系宽阔,云系、雨区多在锋前,相伴随的为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是比较狭窄的云系,云系、雨区多在锋后。

【例】(2008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36题)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见本期第25页。

二、气候

1.比较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变化的。

(2)气候是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主要影响各地降水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同一气候类型,不同地区或不同季节受不同的风带、气压带控制,导致气候特点有小的差别。大气环流形成气候地带性因素;大气环流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3)下垫面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

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降温、减湿。

(4)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向大气释放热量。

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

(5)气候的变化:

①地质时期(从距今22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候,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②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可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③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3.气候类型

(1)北半球气候分布及成因模式图:

(2)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3)气候类型的判读——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

①以温定球——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该地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因此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七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北半球;反之,一月左右气温高,则可推断为南半球。

②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指北半球),确定热量带。

③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

【例】(2008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28题)图a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b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东亚和南亚都属于季风气候,但东亚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甲、乙两地季风成因、风向、降水量和降水时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两地都因为降水集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

参考答案:(1)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周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4.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

①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农业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③我国四个地区的种植制度:

注意: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无霜期、≥10℃积温等)、降水条件的变化情况和农业种植制度的相应变化:我国自北向南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逐渐增加,农作物由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再到一年三熟。北方以旱作为主,如小麦、玉米等;南方以水田为主,如水稻。同是种植小麦,北方种植春小麦(春播秋收、作物不越冬),而南方则种植冬小麦(秋播夏收、作物越冬)。

要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如可采用间作、套种方式,塑料大棚和温室等农业生产措施,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2)气候资源与建筑:

为了使居民区街道两侧所有建筑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使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3)风与城市规划:

风对大气污染物既有稀释作用,又有输送扩散作用。为了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要合理规划工业区。

(4)气候资源与交通:

海陆空交通运输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为保证运行的安全和较大的经济效益,就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气候资源,并尽量避开气象灾害。

如:铁路、公路的设计,要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等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航空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宜设在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5)气候资源与旅游:

气候资源也可以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我国吉林市松花江沿岸的雾凇;哈尔滨利用冬季严寒气候发展的冰雕艺术等。

【例】(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3~4题)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3~4题。

3.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4.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中国的苹果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回顾华北地区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可知该地区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分析表中气候资料可知,美国苹果产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属于地中海气候,分布于30°N~40°N大陆西岸。与美国产区相比,中国产区更接近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低是中国苹果进入世界市场的主要竞争优势。气温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积累,而不是气温年较差大。

参考答案:3.A 4.C

【命题思路和对策】

天气与气候是高考地理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之一,命题主要以时事热点,如气象灾害、工程建设等为案例,提供等值线图(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线等)、区域图及其他相关图表,考查某一区域的气候特征,天气变化,气象灾害的危害、成因及措施,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此类试题可以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篇10: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与气候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分析天气和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本章世界气候知识是在前面学习了地球、地形等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再来认识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大气环境,为学习人文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打基础,所以本章的学习承上启下,而本节学习又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的特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但初一学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热情、活泼有余,缜密、踏实不足,所以,我想在对天气和气候概念的全面理解上和对问题的全面深入分析上会存在困难。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感性认识占主导,缺乏系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大部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在分析问题时易出现片面和主观的现象。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认知地理事物的能力,知道一些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思想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提问,也富于想象,学习的积极性较高。鉴于这种情况,在上课前尽量为他们提供与本课相关的网站,课上多展示一些影视片和图片资料,以便丰富他们地理知识和想象空间。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用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知识。3.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4.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设备,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2.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从环保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会理论联系实际。2. 认识地理学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学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理解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会看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五、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按学习小组分4组分别搜集天气和气候的成语、谚语等资料。

2、要求学生收看天气预报,搜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上网搜集海口市大气环境现状的有关资料 新课导入

1.课件引导策略:播放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flash水墨动画。引思问题:一年四季景观为什么不一样呢?

(从学生感知的四季变化引入本章研究对象—大气,进而引出关于大气变化的两个概念:天气和气候,自然流畅,清晰准确)

2.课堂小调查:每天收看天气预报的同学有哪些?

(问)为什么我们每天要收看天气预报?(天气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说明)天气是人们经常谈论和关注的话题,那么,天气与人类哪些方面有关系呢? 3.课件引导策略:观看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事例和图片。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天气对自已的上学、参加活动、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天气与户外活动、交通、农业生产、航海、军事、工程建设、商业………)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浓雾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曹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感受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第一模块:天气与气候 活动1:成语大赛

比赛规则: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要求各组同学通过讨论,1、2组的同学写出有关天气的成语,3、4组的同学写出有关气候的成语,每写对一个加1分,重复不得分,写错一个倒扣2分。比赛时间:2分钟(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中感悟地理。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一、天气与气候

1、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等大气状况的综合表现。突出特点是多变。

2、气候是指某个地方多年内的天气平均状况。突出特点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引导学生区别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

不同点相同点 天气

1、短时间

2、多变都指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 气候

1、长时间

2、相对稳定

(说说看)让学生描述上课时教室外的天气状况。

讨论:既然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这么大,那么获取天气预报就显得非差重要,获取的方式有哪些呢?看谁答得快。

看云识天气、农谚、广播、报纸、电话(121)、上网、电视(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既开阔学生眼界,又活跃思维。第二模块:天气预报

(视频)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并思考一下两个问题:①卫星云图中的不同颜色表示什么含义?②你认识哪些常见的天气符号?能分别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卫星云图”的教学

仔细观察并议一议,在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_____,绿色表示_____,白色表示______区。白色越浓,云层越____,降水量越____。

给出一幅卫星云图,请判断我国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大体天气情况。(活动)天气符号抢答竞赛

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图,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形象记忆熟悉天气符号。(展示图片)“北京下土了”、“可怕的沙尘暴”

(设计意图)以竞赛形式帮助学生识记天气符号,激活课堂,提高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同时也符合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评价的基本理念。活动2:让我们来争当天气预报员

学生模拟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

(此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看懂电视天气预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第三模块: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课件引导策略:观看《后天》电影片段。

引思题目:①影片中的灾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②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回答,教师学生互动评价。

1、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内容“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你会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吗?

① 何为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含义。②出示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③了解发布空气质量报告的意义。

3、怎样保护大气环境?(展示图片)“呛人的烧烤烟雾”、“垃圾焚烧”、“解决空气污染的办法”。活动3: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善海口市的大气环境?(角色扮演):海口市民、环保局的政府官员、工厂老板、农民(设计意图)引导思维后,学生合作学习得到答案,符合新课改中要求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对保护大气环境问题的探究符合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结束语:并逐渐出现文字:祝愿美丽的、蓝色的地球,地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同时课件展示转动的地球,音乐《高山流水》响起,结束本课的学习。

七、对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反思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处理恰当,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突出一个“用”字。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不能让课件成为第二块黑板,也不能全机灌或人机共灌。本节课的设计是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思维,然后让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然后利用课件总结知识、竞赛训练、扩展提高。

(一)信息技术与创境激情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辟广阔天地。

运用信息技术,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和直观地演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闸门得以适时开启,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是以提问导读,以图片导思(图示法),以活动导学(活动法),列表比较(比较法),使学生学会从课本知识到应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通过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天气预报这一内容我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是本节课教学设计中的一大亮点。不仅调动全班同学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竞争、合作、参与意识。同学在相互协作、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还有小组讨论等,把整堂课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是该课教学设计的又一大亮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在合作中求得共同发展。三是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愿意研究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愿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

(二)收集与整合地理资料,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整合与地理教学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感知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成为自主学习者,而且在学习中营造与他人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节课注意联系现实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设计了天气与气候、天气预报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三大模块的内容,贴近学生,使他们感受地理如同身边的事物一样鲜活,师生沟通也找到了最好的支点。整堂课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师的启发提问,源于学生的是生活经验。

通过信息技术把信息传播给学生,让学生收集身边的信息,培养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良好习惯。通过相关地理信息的收集,扩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交流等能力。在整合信息过程中,他们深深体会到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最终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合作交流的平台。

(三)借地图、歌曲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美丽的景色,动听的乐曲,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还能借图生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上一篇:拓展培训项目下一篇:卡通形象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