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2024-08-29

毕业生未就业证明(通用14篇)

篇1: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xx同志,男/女,身份证号码xxxxxxxx,系XXX大学XX专业XX届硕士毕业生,档案于XX年XX月起在我处保管。该同志自XX年XX月毕业至今未落实就业单位。特此证明。

签字 盖章

XX年x月xx日

篇2: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姓名,性别,政治面貌,身份证号,系我校 XX 届 XX 专 业(师范/非师范类)(本科/专科/硕士)毕业生。该生目前 未签订就业协议。

特此证明!

聊城大学 年 月

学院党总支 日

聊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年 月 日


篇3: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研究

1. 从宏观因素来看。

(1) 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了扩招后, 师资问题日益突出, 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沉重, 就业渠道不畅。就业方向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却呈现高层次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用工荒和人才闲置, 许多岗位想招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许多大学毕业生想找合适的工作却找不到, 二者的不平衡日益凸显,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在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 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显露, 越来越多的本科在校生通过考研来规避就业压力, 一时间高学历教育受到普遍追捧。与此同时, 由于就业岗位有限, 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都先就业后择业, 致使原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本科生来做, 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由研究生来做。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 “过渡”教育现象显现。 (2)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束缚着学校的发展。中国的很多大学是岗前培训机构, 为工厂培训上班工人。诸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很茫然, 什么专业吃香, 就开办什么专业, 虽与市场接轨, 但很容易与市场脱节, 造成人才培养的缺失。大学授课教师整天为评职称和津贴赚外快等忙碌着的例子举不胜举, 大学教师很多是兼职, 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莘莘学子的学习之路荆棘满布。 (3) 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明显, 给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各种“拼”、各种“坑”层出不穷。 (4) 国家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扶持, 但高校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 许多有志创业的大学生也因此而与创业失之交臂, 许多都是形同虚设, 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2. 从微观因素来看。

(1) 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陷入了一种两难局面, 是踏踏实实地上课, 还是将大学的学习时间往社会实践方向倾斜。由于大学课程设置、培养计划与市场脱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 报录比高的甚至达到几千比一, 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 福利待遇好, 收入逐年升高, 医疗、养老都有保障, 没有失业压力, 这是绝大部分热衷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考虑的关键因素。 (3) 现代的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与现实相距甚远, 许多人宁愿啃老也不愿从事那些基层工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给给人民带来了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 现今的大学生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 对其精神、意志方面的锤炼极少或缺乏, 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 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性极大, 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 但性格方面的自立自强的锻炼仍处于极低的水平, 这是大学生成为啃老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原因分析

当大学生满怀希望地走出大学校门, 期望着文凭成为敲门砖时, 才突然发现要面对的竞争是如此激烈。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一般有以下原因: (1) 就业实习:指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训练的就业扶持措施, 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是就业见习的组织单位。 (2) 职业培训: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3) 升学出国: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需要到国外完成相应的学习。 (4) 应征入伍:对有志于到部队去建功立业的大学生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 (5) 其他:由于在规定的学年内没有完成必要的内容学习, 或由于其他的原因导致不能正常毕业的等因素。

三、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对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关系到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工作。

1.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政府应积极做好宏观调控, 充分利用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在宏观经济上, 政府需承担劳动力供求比例的调控责任, 应当通过控制高校的招生计划数来发挥作用, 合理协调重点大学、一般本科以及专科学校的层次比例, 以改善高等学校的供求结构失衡的状况, 协调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1) 政府应做好服务的责任。政府要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及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具体包括:一是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二是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三是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大学生提供如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求职登记、失业登记等服务内容。 (2) 政府履行好监督的责任。最有效的、最有权力的监督主体是政府, 政府需要对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履行监督责任。 (3) 政府还应该履行保障责任。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能之一, 是必须提供的公共物品。政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推手,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不等于政府包办大学生就业, 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靠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宏观环境来实现。

2. 从学校层面来说:打造优质高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要求学校培养产销对路的“制成品”。随着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高校的发展应与市场相连接, 形成良性的协同发展机制, 设置的专业和招生的人数都要接受就业市场的约束和检验。 (2) 转变求职观念, 树立市场理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要协调好国家、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招生制度、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 切实加强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 为其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信息不畅通, 即使高校就业服务指导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但有效性不够, 很多毕业生觉得并无多大实质性作用。

3. 从离校时还未就业的毕业生方面来说: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促进就业的关键。现在的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存在误区, 幻想毕业就有一份好的工作一味地去追求公务员岗位、事业单位、国企及大型企业。把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首要标准。频繁跳槽现象严重, 缺乏耐心和踏实感。 (1) 提高心理素质。不管竞争多激烈, 总有人能应聘成功, 只要敢于竞聘, 就有可能获得岗位。同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从每次失败的面试中都可以有所收获, 要调整心态, 多吸取教训, 把挫折看成是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为找到更好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寻找“铁饭碗”, 多寻找就业机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寻找机会适时创业”的思想, 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积极到基层建功立业。许多大学生一心想通过大学改变命运, 离开农村, 拥挤在大城市, 给社会和自己都带来很大压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需要高校毕业生甘于、敢于到广阔的农村、基层去实现自我价值。 (4) 正确面对短期待业。当前就业形式严峻, 造成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短期内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短期待业的现象不可避免, 高校毕业生要正确对待, 调整心态, 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 解决困境。

四、结束语

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与服务链接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够完成的, 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规范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增强就业服务功能的多样性, 必定能切实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 起到良好效果。本文的研究还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继续复杂严峻。中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中国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的压力, 许多毕业生在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故构建大学生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连接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出现的原因、现状分析, 提出离校时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解决方案,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蒋志明.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2.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与实践, 2011, (4) .

[3]刘瑞娟.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J].辽宁师专学报, 2011, (1) .

[4]蒋静希.大学生求职——路漫漫其修远兮[J].特别关注, 2010, (5) .

篇4: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一、目标任务

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实名登记

地方各級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各地对高校或教育部门提供的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按户籍地进行层层分解,由基层平台主动联系,对回到当地求职的,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对未回当地的,掌握就业状况并宣讲政策。

(二)提供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向高校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通过组织团体指导、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

(三)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要以地级城市或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都能看到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为登记求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制定向发布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提供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对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网络创业。

(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按规定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见习供需见面活动。规范见习管理,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篇5:公示&未就业证明

系本社区(村)居民,性,年月出生,级残疾,居住。(未)享受低保待遇或城市重残人生活补助(失业且无稳定性收入),现申请参照城市(农村)低保标准或100元的标准,按月享受生活补助,现予以公示。

对上述公示情况有异议的,请在七日内向居(村)委会反映。公示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联系电话:

(盖章)

年月日

未就业证明

兹证明:同志,身份证号: 残疾证编号: 为级,□视力

特此证明。

□智力残疾 □精神残疾人员,村(居)委会(盖章)

篇6:未就业证明

姓名

性别

文化程度

户籍性质

身份证号码

联系电话

家庭详细住址

经办人

办理日期

编号

备注

编号:

同志(□男 □女), 文化 程度,(□非农业 □农业)户籍,身份证号码: ,家庭详细住址 。经调查,该同志在本社区居住,截止目前未就业。

特此证明!

经办人(签章):

联系电话: 乡(镇)劳动保障工作

经办机构(盖章)

篇7:未就业证明

本人姓名,属于省市县乡(镇)村委会农村居民户,身份证码,从年月至年月未就业。与配偶(单位名称:)于年月日生育一(子∕女),现申请按男方未就业配偶申报生育保险待遇。本人提供情况真实有效。特此说明。

说明人(女方)签名:

年 月 日

注:此联由女方本人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就业证明

兹有省市县乡(镇)村委会村民,身份证号码,属我村委会农村居民户,从年月至年月未实现就业。特此证明(如需特别说明的,请在下面空白处填写。此联由村委员填写)。

村委会联系人: 联系电话:

村委会签章

年月日

篇8:高校离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浅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有明显的发展规律可循:在计划经济时期, 单位无用人选择权, 由高校分人, 分到谁就是谁, 大学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当时的大学生被许多耀眼的光环笼罩着。而进入市场经济阶段, 高校的扩招使得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 人才培养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逐渐失去, 之前大学生身上笼罩着的光环也逐渐褪色。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 而未就业人数也在逐年上涨, 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 刷新纪录。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 预计将突破700万人, 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之路越走越难,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离校后成为未就业者, 一度有“毕业即失业”之说。

二、离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从客观因素讲, 造成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从供需平衡方面讲, 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 这普遍被认为是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的根本原因。这种情况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后, 高校招生的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造成了“知识型劳动力”的过剩。也有学者认为, 大学生就业问题旷日持久, 本质上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导致劳动力需求不足引起的。

2. 高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对市场需求分析不够深入, 没有根据岗位需求状况、走向以及企业需求来设置专业, 导致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匹配, 大学的课程内容很难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毕业生需要经过再学习, 以便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 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b.职业指导课程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针对高校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必须融入职业指导课程中, 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很多高校没有将职业指导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落到实处, 在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缺乏有力的规划指导, 造成了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诸多问题。c.对离校后的就业跟踪、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部分高校简单把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推向社会, 不积极开展后续就业指导、信息跟踪、就业调研等服务工作, 不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动态, 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帮助其顺利就业。

从主观因素讲, 造成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自身定位不合理。大学毕业生对于未来期望值过高, 但实际工作能力很弱, 经验、沟通和面试技巧等的欠缺使得学生在进入职场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这种情况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竞争压力强大的地区尤为突出。据统计, 在北上广地区有超过一百万未就业的大学生, 这么庞大的数量使得这些地区人满为患。这些学生中多数是由于对就业单位不满意, 抱着“找不到好工作宁可不工作”的态度。但与此同时, 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则大多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即使抛出相对优越的条件, 也难以招到人才。

2.追求学业的深造错失就业良机。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上学, 进行学业的深造也是相当多毕业生的选择, 或选择国内读研, 或选择国外留学。他们专注于升学, 为进入理想中的学校而努力, 不惜在毕业后投入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然而一旦失利或坚持不下去转而寻找工作, 会由于准备不足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便成为了离校未就业学生。

3. 立志于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 而且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 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习近平主席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帮助学生们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李克强总理2013年在兰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调研时, 指出大学生在校学习要致力于创新, 到社会上工作也要敢于创业。广大青年学生受到鼓舞, 在学习之余, 不忘描绘着自己的蓝图, 并积极投身其中, 然而, 受环境、项目、资金、团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之路充满着艰辛与曲折, 有的几经挣扎, 最终以失败告终, 成为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学生群体人数不断增加, 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也关系着毕业生的未来, 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可以了解和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各自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将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也对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离校未就业学生群体人数不断增加, 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 也关系着毕业生的未来, 家庭的幸福, 社会的稳定, 经济的健康发展。了解和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各自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将对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也对社会、企业、学校、学生本人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主客观等各个角度分析离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 从而为促进他们的尽早就业提供最佳方案。

关键词:离校未就业,离校毕业生,主客观,原因

参考文献

[1]“最难就业年”如何破解[N].人民日报, 2013-5-10.

[2]2014更难就业年你准备好了吗·[Z].中国教育在线.2014-3-9.

[3]张谋贵.当前中国“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体制原因.载孙长缨编《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邹云龙.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矛盾.载孙长缨编《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5]郭金超, 廖攀.李克强:大学生既要创新也要敢于创业[EB/OL]. (2013-8-18) .

[6]乔伊斯[美], 荆建华.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231—243.

篇9: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措施一:实名登记

打破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就业促进计划:“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为其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

解读: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最大的亮点。这一重大突破,适应了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突破了现行以户籍为主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公布了全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全国公共招聘网(www.cjob.gov.cn)、中国国家人才网(www.newjobs.com.cn)上进行查询,并可就近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或通过电话进行咨询。

措施二: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

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

就业促进计划:“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都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解读:职业指导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念、确立求职方向的重要措施。对进行了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向其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为其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还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来帮助其提高求职能力。

措施三: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

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解读:目前,人社部全国公共招聘网已覆盖部本级和全国180家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每天更新发布实时有效岗位20万条左右,同时通过新浪微博“全国公共招聘网CJOB”实时对外发布,初步实现了招聘信息的全国联网和共享发布。同时,各地结合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网络招聘周”等活动,广泛收集和发布信息,有的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品牌性的专项招聘活动,有的专门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还有的地方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

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如下政策:一是企业在6个月之内对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可享受企业职业培训补贴。二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三是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4年年底。四是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措施四: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

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解读: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一是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二是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从今年起,在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学年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7月1日。此外,各级公共服务机构都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信息、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四是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就业促进计划还专门强调,进行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高校毕业生异地创业。另外,对于日渐兴起的网络创业模式,就业促进计划明确要求各地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浙江省已经出台文件将网上创业高校毕业生列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政策扶持对象。

措施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针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各地出台了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

就业促进计划:“各地要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

解读:促进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主要措施有:一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二是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三是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目前,各地均已出台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如天津规定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湖北规定烈属和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云南规定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也可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另外,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措施六:组织就业见习

各地积极动员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及时提供就业机会。”

解读: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为3~12个月,见习期间还有基本生活补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其中,多数通过见习都实现了就业。目前,各地都扩大了就业见习规模,积极动员当地一批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提前储备一批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措施七:组织职业培训

人社部组织了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解读:职业培训是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以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013年,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和实际能力,引导其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目前,各地也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咨询了解,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参加。

措施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相应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就业促进计划:“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解读:目前,人社部汇总整理了全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收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及办理报到手续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名单已在全国公共招聘网(www.cjob.gov.cn)、中国国家人才网(www.newjobs.com.cn)上公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进行查询,选择相应机构进行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措施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遭到侵害,应直接联系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就业促进计划:“各地要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

篇10:未就业证明格式

现有我单位职工,,男,汉族,本科文凭,--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于2010年9月到我校工作至今。配偶:,女,彝族,--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码:,系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镇-村民委员会居民,于2012年6月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现今未就业。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

联系电话:

负责人:

篇11:未就业证明精选

特此证明。

村委会(盖章)

篇12:社区未就业证明

附件1/r/n

未就业证明/r/n

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r/n

我社区户籍人员(常住人员),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年龄:(周岁)居住在,经核实,现处于无业状态,特此证明。有效期30天。/r/n

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盖章)/r/n

调 查 人 签 字:/r/n

支书/主任签 字:/r/n

年 月 日/r/n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盖章)/r/n

社 保 中 心 主 任 签 字:/r/n

乡镇(街道)分管领导签字:/r/n

年 月 日/r/n

【相关文章】未就业证明/r/n

兹有我社区居民,身份证号码;现家庭住址;因为□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征地农转非□其它(写具体原因),需要办理□城镇失业人员失业证□职工失业证,现未就业。/r/n

备注:/r/n

特此证明/r/n

(村)居委会/r/n

经办人:/r/n

年 月 日/r/n

注意:/r/n

1.《失业证》应由本人办理,不得代办。/r/n

篇13: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一、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

部分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就业能力不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2]就业能力不强也使他们成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实际上劳动派遣的对象也主要是就业弱势群体, 劳动派遣对解决弱势群体就业问题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有助于保障就业弱势群体最基本的权益。“总体上, 当前我国劳动力仍处于供大于求阶段, 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等弱势群体就业多为灵活就业。在这种情况下, 劳务派遣在开发更多灵活就业岗位, 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 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劳务派遣存在的市场基础。”[3]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首先保障未就业毕业生最基本的权益即劳动权, 也有利于他们以集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劳动派遣是自由之法、权益之法, 这既是劳动派遣法的本原, 也是劳动法的归宿。”[4]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的具体适用情形, 即其只能适用临时性、辅助性或替代性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也比较适合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前几年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整体低迷, 造成毕业生未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期性失业;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形势可谓稳中有增, 造成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则是摩擦性失业。它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出现暂时的或偶然的供需失调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5]。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也适应了他们未就业或者说失业的临时性特点。劳务派遣并不是一种僵死的就业体制和用工形式, 在实践中某些优秀被派遣员工被用工单位相中, 在劳务派遣其结束后直接被用工单位聘为员工。未就业毕业生毕业时可能达不到用工单位要求, 但通过二年劳动派遣合同期内的工作实践历练, 其经验、能力将可能大幅度提高, 有可能直接被用工单位聘为员工。

劳务派遣的工作岗位在用工要求上大多并不高, 毕业生即使未就业也基本能达到这些岗位要求。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务派遣合同期为两年以上, 而且劳务派遣公司在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 应当按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按月支付报酬。这意味未就业毕业生一旦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约, 在合同期内即使被用工单位退回劳务派遣公司, 后者也必须至少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报酬。曾经有人建议给予未就业毕业生以失业保险金。但按我国《社会保险法》有关失业保险的规定, 领取失业保险金应以已缴纳失业保险费为前提, 故未缴费的未就业毕业生不能领取失业保险金。而且最低工资标准无论如何都高于失业保险金, 将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以劳动派遣方式就业, 他们实际收入将高于有人建议的失业保险金额。更为重要的是劳务派遣是以“劳动”为前提的, 能避免给予未就业者失业保险金所造成的惰性。

二、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本设想

运用劳务派遣制解决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们具体设想了两种不同形式供有关部门参考:一是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门从事这项工作, 二是通过招标交由民营劳务派遣公司具体实施。两者各有利弊。

市场经济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近年来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更引起政府的关注, 为此教育部近两年都下发了专项通知做出要求。我们认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最好的办法, 就是将其组织起来运用劳动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由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因此可考虑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司该工作。现在各地教育厅局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都建有毕业生就业市场且具有一定的市场经验, 可由它们组建国有劳务派遣公司专司这项工作。之所以由教育部门组建而不是由人社部门组建, 是因为未就业毕业生由高校移交教育部门较便利, 而高校与人社部门无隶属关系移交起来较困难。以往高校对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只能听之任之。由教育部门设立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工作机制后, 高校可将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组织起来, 参加由国有劳务派遣公司的招聘并成为其员工。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可广泛地联系各类用人单位, 为这些已成为其员工的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岗位。这种公司的国有性决定了其并不以营利为目的, 因此在维护毕业生权益方面必然优于私营企业;但国有劳务派遣公司因其新设性难免经验不足, 在业务能力和客户资源上则明显不如私营企业。这种国有劳务派遣公司本质上仍属于公共部门。“由于缺乏竞争, 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缺乏竞争的压力, 政府官员亦缺乏企业管理的理念, 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 也没有较好的激励机制, 这样导致经营的低效率。”[6]政府的这些不足也会蔓延到其设立的国有公司, 从而造成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等管理中的问题。就此而言民营劳务派遣公司也许能够做得更好。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我国人力资源领域逐步开放, 民营人力资源企业应运而生。“2008年, 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4.9万余家, 基本形成由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7]这类企业传统上主要为民营私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 但目前也开始涉足公共领域方面人力资源工作, 如承接未就业毕业生以劳务派遣安置他们就业。民营劳务派遣公司与国有劳务派遣公司相比较, 较早地涉足于劳动派遣业务因而更为熟悉业务, 同时也拥有很丰富的客户资源且运营效率较高, 可以更好运用劳务派遣安排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但是民营劳务派遣公司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以营利为目的, 则突出了劳务派遣单位的营利法人的属性。劳务派遣单位属于民法上的营利法人,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8]。这使人们对其能否维护被派遣者利益有所怀疑, 这是目前制约这类企业涉足该领域的主要障碍。其实人们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可以通过招标方式引入优质民营人力资源企业, 从业经验和市场声誉是其从事这类业务的保证。

三、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探讨

目前政府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已经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而且行之有效的对策。在教育部办公厅近两年下发有关的《通知》中, 列举了帮扶离校以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主要包括:大力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开展双向选择招聘活动、积极推进未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征兵工作、持续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认真做好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工作等。不可否认, 这些举措确实能促进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 但这些举措都是间接的并且不能为毕业生供岗。对未就业毕业生采取劳务派遣方式以实现就业, 属于将他们吸纳到组织内直接提供岗位的就业, 明显优于前者。但是这种新方式还不成熟也难免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这种带有明显公益性的劳务派遣能否营利?该举措专为解决离校后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从这项举措的性质看带有很明显的公益性色彩。但现在劳务派遣公司在我国大多是营利性组织, 也确实能从所提供的劳务派遣服务中获得营利。劳务派遣公司如何处理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二是劳务派遣能否真正维护未就业毕业生权益?设想运用劳务派遣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旨在维护毕业生的生存权、劳动权和其它权益。但它在实际上能否解决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其中不仅存在很多问题而且还受很多因素制约。例如派遣公司能否提供满足毕业生需要的岗位?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三是实施劳务派遣能否实现所谓“兜底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机制下, 在这种机制下所谓“充分就业”其实只是理想。实施劳务派遣的目的在于实现毕业生兜底就业, 实现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9]。然而实施劳务派遣能否在就业上“兜得住底”?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四是民营人力资源企业以怎样的方式承接业务?民营人力资源企业自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即使承接安置未就业毕业生任务也是要营利的, 但该工作又具有公益性可能要求企业不营利。这时应否考虑以政府购买服务或给予一定补助, 解决营利性民企在从事非营利性业务中的难题。这个问题应当考虑。

四、结语

运用劳务派遣方式解决未就业毕业生就业问题, 由劳务派遣公司吸纳未就业毕业生以实现就业, 这种设想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现实上的需要。尽管这种设想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但是在总体思路和方向上应当是可行和正确的。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望能引起更多争鸣。

参考文献

[1]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80

[2]崔新生.从就业能力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 :70-71

[3]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新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2:148

[4]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468

[5]刘帆.中国高校毕业生失业研究: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63

[6]张成福, 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6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 (2010) [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 2010:295

[8]曹可安.劳务派遣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37

篇14:毕业生未就业证明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并顺利毕业,但离校时却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其未就业原因可能是无就业愿望或就业困难。

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49万,但是毕业时签三方协议者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足80%,也就是说,离校时尚未找到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达150余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毕业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特殊群体。该类学生不仅是高校就业的困难之点,也是政府基层就业服务站的重点就业援助对象,帮助他们就业是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政府基层就业服务站要与高校加强协同配合,共同分享就业信息,一起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一、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必要性

1.高校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首道推手

高校不仅可以给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帮助大学生做出就业创业决策,还可以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创业机会。对于这些毕业即失业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学习生活让他们跟学校和老师很有感情,并且习惯于寻找学校的支持和帮助。相比传统的失业,失业的毕业生没有就业经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会造成就业市场一定程度的混乱,会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帮助学校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是第一道保障。

2.政府就业服务部门是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保障

李克强在2014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落实和完善创业扶助政策,帮助更多毕业生自主创业,适时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同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给予两年内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加大帮扶力度,将现行仅限于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扩大至残疾毕业生。政府就业服务部门应当提前统计辖区内的应届毕业生,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给予关切和指导,就业援助是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重要保障。

3.创业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自己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给他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措施。例如,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整合政府、社会的相关服务项目,集成各项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了职业指导和劳动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创业是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校毕业生基础信息缺乏更新,不能持续提供就业服务

毕业后学生的流动性强,仅靠离校前的登记是不能够准确地掌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的,毕业生更换联系方式、工作和家庭地址等也是十分正常的,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联系档案只仅仅收集毕业生个人手机号,有很大的局限性。

2.高校就业创业配套机制不健全,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力度小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专职的教师管理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但是在下属的各学院没有直接管理就业的工作人员。就业工作落在了每个班的辅导员身上,就造成了学生离校后,辅导员又接了新的班级,无暇顾及已毕业的学生,更没有时间一对一进行职业辅导。

3.政策宣传流于形式,政府就业服务部门能动性差

理论上讲,毕业生应该对关系自己工作前途的政策很关注,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愿意积极收集、了解相关就业政策,政府的政策宣传仍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落实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从现在实行的政策看,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人才服务中心是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主要载体,但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并不满足于享受服务。因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毕业生甚至不知道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职能。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也不能主动向应届毕业生推送合适的就业信息,无法完全掌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意愿。

三、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对策

1.高校开设就业创业培训课程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建立和完善,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并了解创业的过程、提高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他们预防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免费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毕业即失业的毕业生可享受学校就业服务中心免费的创业培训。通过邀请企业名人等进行创业启蒙和经验传授,指导他们进行创业。

2.高校开放校内创业资源

创业实践平台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创业前的预热和练习。对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专项创业指导,举行毕业生创业ERP大赛,让他们从比赛中学习辨别机会、识别风险和评估市场,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创业理论,在以后真正的创业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与经验。重视创业孵化器的运用,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在校内的孵化器中心为支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创业开辟专门的场地和项目,与有意与学校学生创业合作的企业形成制度性、经常性的联系,组织创业教育联盟,培育毕业生创业实创基地。

3.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盟学会,交流就业创业经验

成立青年校友创业联盟学会,联系近些年已经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以及有意愿创业或正在创业过程中的毕业生,供校友间取经交流、扩展人脉。同时借助青年毕业生校友的人脉,取得一些经验技术资金等支持,为未就业毕业生寻求创业的机会。

4.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政府就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

高校的就业政策宣传,是距离毕业生最近的,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所以高校应当承担起就业政策宣传的主要任务。在开展政策宣传活动时应当在充分理解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和时代特点,选择一些受大学生欢迎的宣传载体,如话剧、相声、小品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毕业生对政策的理解,又可以为人才中心的后期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人才服务机构应重视宣传工作,主动联系到毕业生,本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有益于毕业生的服务,才能得到毕业生的认可。人才服务机构应更新观念,树立热情服务、主动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的意识,完善服务体系流程,贴心耐心做好毕业生服务工作,不能坐等毕业生上门求助,才能有效保证服务满意度。

5.毕业生援助分类管理、个性化援助,政府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援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分类管理。目前,各级政府完善了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如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政策咨询、免费档案保管和转递等。把以下几类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如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享受城乡低保家庭和残疾家庭等。求职补贴标准也可适当调高。

6.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创业服务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实习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实习的观念意识,学校应当主动联系相关企业。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给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实习单位表现突出的,可以留在企业工作。实习对于学生体验社会来说十分重要,是学生认识社会、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活在记忆中的风车作文下一篇:512护士节领导讲话——护士长与520网络情人节送给女朋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