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2024-07-12

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精选15篇)

篇1: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50#

津劳社局发〔2009〕46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委、局(集团总公司)劳动保障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更好地贯彻《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就工伤认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一般应向用人单位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用人单位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在本市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的,职工受到事故伤害后,经法人授权可向分支机构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坐落地发生变更,变更前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未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向用人单位现坐落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四、在册不在岗的职工到现用人单位从事劳动,现用人单位应当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由现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五、与原单位已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应由原用人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六、车辆所有人挂靠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并以挂靠单位名义进行运营的,发生事故伤害后,应由挂靠单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七、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发生事故伤害的,应由该建筑施工企业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八、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其“工作原因”既包括从事生产工作过程中直接受到事故伤害,也包括从事生产工作过程中职工因解决必要的生理需要时受到事故伤害。

九、职工参加本单位组织或受本单位指派参加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按《条例》十四条

(一)项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九、职工参加本单位组织或受本单位指派参加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应按《条例》十四条

(一)项关于“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规定认定为工伤。

十、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是指在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受到机动车(致其伤害的机动车应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范围)伤害的,应依据《条例》第十四条

(六)项规定认定为工伤。但不包括职工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或驾驶没有号牌机动车辆导致伤亡的情形。

十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时,对于难以区分伤与病的,受伤害职工应参照《关于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脊柱间盘突出症如何掌握工伤认定问题的复函》(津劳社局函

[2007]154号)规定的程序,先进行伤与病的鉴定。鉴定结论作为工伤认定的相关证据。

十二、职工在《条例》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而用人单位已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或被撤销登记、备案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调查核实后,应依据《工伤认定办法》(劳社部令第17号)的有关规定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注明:“用工主体,所提供的证据或事实无法确认”。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所受伤害经济赔偿协商一致,并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再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十三、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在停工留薪期内又提出增加工伤部位申请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原受伤经过、原始病历及新的诊断证明书进行审查,情况属实的,应做出增加工伤部位的确认。

该《通知》自2009年4月10日起开始实施,2014年4月10日废止。

篇2: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省直工伤保险统筹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工伤认定工作效率,逐步实现工伤认定电子网络化管理,现就规范省直工伤保险统筹单位工伤认定申请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因交通事故、失踪、因工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伤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提出申请的,用人单位可以填报延长申请时限审批表(见附件1),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同意后,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90日。

二、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有关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三、用人单位对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无异议,但已超出用人单位申请时限的,经职工本人或其直系亲属签字同意后,用人单位应代为其提交申请材料。

四、用人单位对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无异议的,应在工伤认定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同时提交包括工伤事故报告在内的其他材料。

五、工伤认定申请材料统一为A4纸大小,不属于A4纸大小的,应将材料粘贴至A4纸上面。

六、申请材料应按以下先后顺序装订成册: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单位法人执照或营业执照(复印件);

3.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其他建立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 4.受伤害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5.医疗机构出具的受伤后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6.工伤事故报告(格式见附件2); 7.证人证言(格式见附件3); 8.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七、用人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代职工或其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同时提供申请材料汇总表及电子版(格式见附件4)。

八、规范工伤认定申请程序及材料格式,是工伤认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工伤认定申请规范管理工作,要根据本通知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工伤认定申请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指定专人负责工伤认定工作,并配备工伤认定专用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为规范工伤认定申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切实提高工伤认定工作效率。

九、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实施。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

附件:1.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审批表 2.工伤事故报告文本格式 3.证人证言格式

篇3: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 第二十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以下简称《实施条例》) 第八十四条的规定, 现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依据本通知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组织;

(二) 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

(三) 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 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四) 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 但不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五) 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 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 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 并向社会公告;

(六) 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 本款所称投入人是指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七) 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 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 其中: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 工作人员福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八) 除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外,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年度的检查结论为“合格”;

(九) 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

二、经省级 (含省级) 以上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凡符合规定条件的, 应向其所在地省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 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经市 (地) 级或县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凡符合规定条件的, 分别向其所在地市 (地) 级或县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 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

财政、税务部门按照上述管理权限, 对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的资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 并定期予以公布。

三、申请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 需报送以下材料:

(一) 申请报告;

(二)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

(三) 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四) 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

(五) 申请前年度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

(六) 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申请前会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七) 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年度的年度检查结论;

(八) 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的有效期为五年。非营利组织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 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 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复审, 按照初次申请免税优惠资格的规定办理。

五、非营利组织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等有关规定, 办理税务登记, 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应按照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 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 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免税条件的, 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注销时, 剩余财产处置违反本通知第一条第五项规定的, 主管税务机关应追缴其应纳企业所得税款。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非营利组织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查, 当年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免税条件的收入, 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当年不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 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 发现非营利组织不再具备本通知规定的免税条件的, 应及时报告核准该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财政、税务部门, 由其进行复核。

核准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财政、税务部门根据本通知规定的管理权限, 对非营利组织的免税优惠资格进行复核, 复核不合格的, 取消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

六、已认定的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有下述情况之一的, 应取消其资格:

(一)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逾期未参加年检或年度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

(二) 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三) 有逃避缴纳税款或帮助他人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

(四) 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和服务活动, 变相转移、隐匿、分配该组织财产的;

(五) 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六) 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处罚的。

因上述第 (一) 项规定的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 财政、税务部门在一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因上述规定的除第 (一) 项以外的其他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 财政、税务部门在五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

七、本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23号) 同时废止。

篇4: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新一届国务院明确要求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国务院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是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指导意见》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指导意见》是推动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指导意见》的精神上来,将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摆在发展改革的重要位置,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确保《指导意见》顺利实施。

二、积极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指导意见》的基本定位是注重原则性、方向性、统筹性和指导性,既鼓励支持地方和部门先行先试,发挥做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也明确了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目前,为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财政部正抓紧研究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以及相关预算、政府采购、税收等具体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行动起来,主动部署开展工作,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购买服务工作的氛围和机制。

(一)坚持正确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要以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不拖不等不靠,积极创新,大胆探索。要根据《指导意见》精神,抓紧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办法和具体措施,尽快形成中央与地方衔接配套、操作性强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体系。已经出台相关文件的,要对照《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健全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尚未出台政策性文件的,要按照《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抓紧研究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办法,积极探索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

(二)坚持突出重点,稳妥有序推广。要结合实际,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并主动提出购买服务的内容和事项,精心研究制定指导性目录,明确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在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应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重点考虑、优先安排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和项目,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对于政府新增的或临时性、阶段性的公共服务事项,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原则上都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看得准、拿得稳的先推下去,一时看不准、有疑问的要深入研究,条件成熟了再推进。要通过购买服务,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防止“大包大揽”。要确保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防止“卸包袱”,将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推向市场。购买服务的范围、内容和目录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根据经济社会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三)坚持规范操作,完善购买程序。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各项程序规定,建立以项目申报、项目评审、组织采购、资质审核、合同签订、项目监管、绩效评估、经费兑付等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购买流程,有序开展工作。要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纳入预算,并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评价。要及时充分地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的项目内容、承接主体条件、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确保社会力量公平参与竞争,严禁层层转包、豪华购买、暗箱操作等违规违法行为,筑牢预防腐败的制度防线。

(四)坚持政策衔接,注重建章立制。要处理好积极推进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做好相关政策的完善和相互衔接。既要考虑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点是鼓励和推进改革,在坚持大的原则不变和透明预算的前提下,注重研究解决现行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会计处理等技术性管理难题,必要时可适当做出政策调整,为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又要兼顾长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注重体制机制建设,为将来建立购买服务制度打基础。同时,要做好政府购买服务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行业协会商会脱钩等相关改革的衔接,按照国务院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在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改革的政策措施,实现“费随事转”。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坚决防止一边购买服务,一边又养人办事、“两头占”的现象发生。

三、切实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是一项新的综合性改革工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方向,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艰巨,要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理念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共同监督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和指导。要尽快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同时,加强对下一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督促其积极开展工作。

(二)发挥牵头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财政(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当好参谋助手,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财政部门要尽快明确牵头处室,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要尽快明确牵头司局和责任处室,积极支持配合财政部统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并主动做好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相关工作。

(三)加强培训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确保广大干部群众及相关社会力量负责人、工作人员了解、熟悉和掌握有关背景知识、政策措施及操作规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措施,为推进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切实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完善政策措施和制度设计,确保近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中长期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重大问题,以及有关意见和建议,请及时报财政部,以便统筹研究解决。

财 政 部

篇5: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出发,现就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有关问题通知 如下: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维护工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依法享 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有关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办实

事的重要内容。

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是《工伤保险条例》赋予包括农民工 在内的各类用人单位职工的基本权益,各类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工均有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 遇的权利。各地要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作为今年工伤保险扩面的重要工作,明确任务,抓好落实。凡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他们办理参加工伤 保险的手续。对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先行办理工伤保险的,各地经办机构应予办理。今年重点 推进建筑、矿山等工伤风险较大、职业危害较重行业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三、用人单位注册地与生产经营地不在同一统筹地区的,原则上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未在注册地参加工伤保险的,在生产经营地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 后,在参保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参保地的规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 人单位在注册地和生产经营地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在生产经营地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生产经营地的规定依法由用人单位支付工 伤保险待遇。

四、对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即户籍不在参加工伤保险统筹地区(生产经营地)所在省(自 治区、直辖市)的农民工,1至4级伤残长期待遇的支付,可试行一次性支付和长期支付两 种方式,供农民工选择。在农民工选择一次性或长期支付方式时,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的社 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向其说明情况。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长期待遇的,需由农民工本人提出,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与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协议,终止工伤保险 关系。1至4级伤残农民工一次性享受工伤保险长期待遇的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五、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宣传和督促检查力度,积极为农 民工提供咨询服务,促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同时要认真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 作,对侵害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篇6: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根据《关于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医发[2011]334号)、《关于印发<北京市国家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的通知》(京人社工发[2011]332号)等文件精神,自2012年1月1日起我市职工生育、工伤保险政策予以调整。现将有关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参保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市级及各区县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规范工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二、申报方式

1、已参保需进行工伤、生育险种增加的人员,由参保单位填写《职工社会保险险种批量登记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两份,加盖单位公章后到社保中心申报登记。申报人数应与社保系统中应登记的人数一致。

2、对于2012年1月1日以后新参保的人员,按现有新参保流程报送相关材料并通过企业版4.3.8版本软件报盘进行五险统一参保。

3、2012年1月1日新并入基本医疗保险的区属公费医疗单位,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由社保中心统一办理,无需申报。如有非编合同制人员单独开户缴费的,需参照第一条进行申报。

三、申报时间及地点

申报时间: 2012年1月20日前。

申报地点:社保中心申报专柜(设于中关村人才市场)或上地、万寿路工作部。

四、特别提示

1、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工伤、生育保险费,办理补缴相应的工伤、生育保险费时,应按照相关规定加收滞纳金。

2、企业版软件4.3.8升级补丁可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

3、咨询电话:88506135、88506136、88506137、62960228部)、68249897(万寿路工作部)。

附件:

《职工社会保险险种批量登记申报表》

海淀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2012年1月5日

(上地工作

职工社会保险险种批量登记申报表

单位经办人:社保经办人:单位经办人手机:社保审核人:

单位公章:社保中心签章:

篇7: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事业单位等组织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辖市、有关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民政局,省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保障事业单位等组织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颁布,根据国务院令第586号修改,以下简称《条例》),经省政府同意,现就事业单位等组织工伤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等组织)应当依照《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中央驻豫、省直驻郑单位参加省直统筹,其他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地工伤保险统筹。

三、事业单位等组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标准等统一按《条例》 规定执行。

四、工伤保险费的征缴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征缴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等组织参加工伤保险的第一年,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基准费率为0.5%,以后按国家和我省费率有关政策进行调整。

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财政全额供给的事业单位等组织由各级财政安排;其他单位从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中列支。

五、参加工伤保险的事业单位等组织,参保之前发生的工伤,自参保之日统一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统筹管理,由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新发生的待遇;参保前发生的待遇,按原渠道支付。

六、事业单位等组织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七、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工伤保险的事业单位等组织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单位按照《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事业单位等组织参加工伤保险并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后,由工伤保险基金和所在单位依照《条例》的规定支付新发生的费用。

八、本通知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本通知施行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尚未完成工伤认定,属于《条例》规定范围的,按照《条例》规定执行。

(二)不属于本条第(一)项规定的,由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统一报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工伤确认手续,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1、当时已经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认定的,提供与所在单位存在人事或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原始认定结论及档案、医疗诊断证明,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资料。

2、未经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认定的,提供与所在单位存在人事或劳动关系的有效证明、事故发生当时的医疗诊断证明、病历复印件、证人证言,及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资料。

办理确认手续后的,可持确认手续等资料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三)2011年1月1日前发生的待遇,按当时的规定、标准、渠道支付;之后发生的待遇,按《条例》和我省有关规定执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除外)。

九、《条例》的实施,关系到广大事业单位等组织职工的切实利益。各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充实工作力量,确保《条例》得到正确贯彻落实。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力争年底前将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全部职工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

各有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要严格按《条例》规 定缴纳工伤保险费,并按时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件主动公开)主题词:社会保障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民政厅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工伤保险 事业单位 通知

篇8: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

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 严格执行国发10号文件及其相关配套政策, 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2011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 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地要继续增加土地有效供应, 进一步加大普通住房建设力度;继续完善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 进一步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快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 逐步完善房地产统计基础数据;继续做好住房保障工作, 全面落实好年内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目标任务。

二、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2011年, 全国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各地要通过新建、改建、购买、长期租赁等方式, 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 逐步扩大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中央将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费优惠等政策, 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 确保完成计划任务。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把建制镇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范围。

要努力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各地要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 完善体制机制, 运用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或注入资本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 合理确定租金水平, 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中长期贷款。要研究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公共租赁住房, 并持有、经营, 或由政府回购。

三、调整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加强税收征管

调整个人转让住房营业税政策, 对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 统一按其销售收入全额征税。税务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加强对土地增值税征管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重点对定价明显超过周边房价水平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和稽查。加大应用房地产价格评估技术加强存量房交易税收征管工作的试点和推广力度, 坚决堵塞“阴阳合同”产生的税收漏洞。严格执行个人转让房地产所得税征收政策。

四、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 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 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可根据当地人民政府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要求, 在国家统一信贷政策的基础上, 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商业银行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

五、严格住房用地供应管理

各地要增加土地有效供应, 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要求。在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 要单列保障性住房用地, 做到应保尽保。今年的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总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前2年年均实际供应量。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方式, 大力推广“限房价、竞地价”方式供应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用地。房价高的城市要增加限价商品住房用地计划供应量。

加强对企业土地市场准入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查。参加土地竞买的单位或个人, 必须说明资金来源并提供相应证明。对擅自改变保障性住房用地性质的, 要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对已供房地产用地, 超过两年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进行开工建设的, 必须及时收回土地使用权, 并处以闲置一年以上罚款。要依法查处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对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达不到25%以上的 (不含土地价款) , 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土地及合同约定的土地开发项目。

篇9: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关于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

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人员范围包括:

(一)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二)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已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明确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

对于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其编制内工作人员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自转企改制基准日起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对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别的事业单位,已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别确定并改革到位后,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中2014年9月30日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的原编制内退休人员,随本单位编制内工作人员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对于编制管理不规范的单位,应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清理规范,明确工作人员身份并经机构编制部门确认后再参加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工作人员应依法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关于缴费工资基数的核定

参保人员缴费基数按自然年度执行,实行一年一定,

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生奖金。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自治区统一规范后的绩效工资。

三、关于参保登记

参保人员参保登记由所在单位负责办理。

2014年10月1日至用人单位办理参保登记期间,经组织批准调动工作且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工作人员,由最初负责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代扣代存的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调到企业工作的,或以其他方式灵活就业的,由原单位办理其参保手续,并按规定补缴此期间相应时间段应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后,按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

四、关于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

参保人员按规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2014年9月30日前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

原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再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的实际缴费年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计算。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前按规定视同缴费的年限,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视同缴费的年限合并计算。

五、关于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一)关于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

参保人员视同缴费指数的认定,以本人退休时职务职级(岗位薪级)所对应的全区统一规定的视同缴费指数予以确定(视同缴费指数表另行下发)。

(二)关于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全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其中,缴费工资指数的具体计算办法是: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时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视同缴费指数x视同缴费月数+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实际缴费月数);全部缴费月数

实际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历年各月缴费工资指数的总和;实际缴费月数

月缴费工资指数:当月缴费工资基数;当月上年度全区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关于已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核定

1.2014年9月30日前退休的在编在职人员,随所在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后,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的标准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由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仍从原渠道列支。属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规定计算的基本退休费及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2)生活性补贴;

(3)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列入统筹项目的其他项目。

2.2014年9月30日前已退休且不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而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和自治区统一规定予以核定。属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筹项目的,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月起,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属于非统筹项目的,由退休人员所在单位自主确定。属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列支的统筹项目有:

(1)退休时按工作人员工作年限对应的计发比例计算的基本退休费;

(2)历年按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规定调整增加的基本退休费。

六、关于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处理

已参加各地试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从2014年10月1日起按其单位性质和个人身份参加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符合参加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在职人员,试行期间个人缴费本息,可以一次性划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可采取实账方式划人,也可采取记账方式划人,但要在工作人员退休前记实,也可由各地一次性清退给其本人;已退休或死亡的人员,一次性清退给本人或法定继承人。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个人缴费本息可并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七、关于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

(一)参保人员在全区范围内跨统筹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应按规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同时以其本人参保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基数总和的12%转移社会统筹基金,并将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与转移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合并进行管理。

(二)已参加了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之后离开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灵活就业未选择参加其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应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社会统筹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转入居住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管理,待其明确参加企业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再按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转移。

(三)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其养老保险关系按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八、关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核定

参保人员符合法定退休条件时,已按现行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了退休手续的人员,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向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核定其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从组织确定其退休的次月起发放。

九、关于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管理

(一)每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由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结合当年参保人员人数变化、缴费工资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增长等情况编制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同级财政部门对基金预算草案复核后,由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同时报上一级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的基金预算草案与一般公共预算同步提交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篇10: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

2011年,国家将继续对动漫产业实行税收扶持政策。为使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司局,现就进一步做好动漫企业认定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严格把关

2010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文化部对经认定的重点动漫产品知识产权登记进行了补贴;经认定的重点动漫企业是2011年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做好动漫企业、重点动漫产品、重点动漫企业认定工作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落实,对扶持、引导和规范动漫企业,培育骨干龙头动漫企业,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请各地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一方面要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及已认定的企业都能享受到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严格把关,对企业提供的合同、发票、收入证明及专项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应结合实地走访等方式认真核对,防止弄虚作假。

二、加强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做好认定工作

《办法》规定,动漫企业及其动漫产品的认定初审、年审工作由省级文化、财政、税务部门共同负责,各地文化部门在初审、年审工作中应充分调动同级财政、国税、地税部门的积极性,定期召开认定工作会议,通过动漫企业、重点动漫产品、重点动漫企业认定初审的申报材料,必须附有文化、财政、税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同意函。

请各地接到本通知后尽快会同同级财税部门开展2011年认定工作,并于2011年9月30日前将通过初审的动漫企业、重点动漫产品、重点动漫企业认定申请材料上报全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文化部,以下简称办公室)。2012年起,办公室将于每年3月31日前接收各省级认定机构报送的通过当年初审的动漫企业、重点动漫产品、重点动漫企业认定申请材料,并在当年进行一次集中公布。

三、积极配合,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中的部分税收优惠政策已于2010年底到期。为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家仍将对动漫企业实施税收扶持政策。各地文化部门应主动服务企业,积极配合财政、税务部门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四、推进认定工作电子政务建设

为提高工作效率,2012年起动漫企业认定工作采取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同时申报的方式,网上申报登录国家动漫产业网()。办公室已于2011年4月组织各地文化部门进行了动漫企业认定电子政务培训,拟于2011年下半年培训各地认定机构工作人员,并发放密钥,请各地明确具体负责人员,配合推进动漫企业认定电子政务化。

五、做好年审工作并及时上报年审结果

请各地按照文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产发〔2009〕18号)的规定,在每年的5月1日—7月31日认真做好本地动漫企业年审工作,并于年审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将有关情况报办公室备案。2011年未上报年审情况的地方请于2011年9月30日前将往年年审情况上报。对于年审不合格的动漫企业,不再具有动漫企业资格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省级认定机构应收回动漫企业证书,并通报财税等有关部门。重点动漫企业通过省级认定机构向办公室提出年审申请。

六、加强对已认定企业的监督检查

省级认定机构应按照《办法》规定,加强对本地区已认定动漫企业的监督检查,对于企业提供虚假材料,实际生产经营不符合认定标准和违法违规等情况,以及认定工作中出现的其它问题应及时报送办公室。文化部将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对全国动漫企业认定工作进行抽查,对于违反《办法》规定的省级认定机构,办公室将责令整改。

特此通知。

联 系 人:齐 斌

联系电话:010-59882508,传真:010-59882153。

篇11: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川财税[2010]7号

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财政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省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省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

现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补充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申请程序

符合财税[2009]123号规定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按规定级次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同时,抄报同级财政部门,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

二、申请时间

(一)2010年初次申请的。

非营利组织于2010年7月1日至9月30日向财政、税务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鉴于财税[2009]123号于2009年底发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为了满足非营利组织从2008年起开始享受此资格的需要,2010年,财政、税务部门将分别认定2008、2009、2010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请非营利组织提供申请享受资格的起始的前一相关材料。(二)2011年以后提出申请的。

自2011年开始,申请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应于每年的7月1日至7月31日向财政、税务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三、申请材料

(一)财税[2009]123号第三条第(一)至(七)项规定的相关材料;

(二)非营利组织设立或登记所依据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申请表,格式见附件2。

四、对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的审核确认,原则上每年定期集中审核确认并公布一次。免税资格的有效期为五年。

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属于国税部门主管的,由相应级次的财政、国税部门联合审核和公布;企业所得税属于地税部门主管的,由相应级次的财政、地税部门联合审核和公布。

五、主管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财税[2009]123号第五条规定征免企业所得税。附件: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申请表

篇12: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大劳发[2007]195号)

各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为缩短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周期,使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能够尽快报销医疗费用,现将实施工伤快速认定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申请工伤快速认定:

(一)参保单位职工在生产、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程度轻微,不需住院治疗,不够确定伤残等级的;

(二)发生医疗费用在1000元(含1000元)以内的;

(三)事实清楚,材料齐全,符合工伤认定条件,不需进行事故调查的;

(四)工伤职工本人自愿主动提出书面申请的。

二、用人单位应根据本人申请,持下列材料,按照《关于调整劳动保障部分业务管辖范围的通知》(大劳发[2005]93号)规定,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事故人和单位签订的有效书面劳动合同(原件并复印件);

(三)事故人的身份证或暂住证(原件并复印件);

(四)首次就医有关材料(原件并复印件);

(五)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

工伤认定申请表上应注明“要求快速认定”字样,职工本人应在工伤认定申请表“职工签字”一栏中,注明本人自愿不做工伤伤残鉴定,要求快速报销医疗费用,并签字盖章。

三、劳动保障部门做出工伤认定决定后,用人单位可持下列材料到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办理医疗费用结算:

1、工伤认定决定书;

2、事故人的身份证或暂住证(原件并复印件);

3、医疗费收据;

4、医疗治疗明细单;

5、门诊病志;

6、社会保障专用收据。

四、凡职工本人未提出要求快速认定、未签字的,或发生事故情况较复杂、需进一步调查的,或职工伤情有可能评定上伤残等级的,用人单位均不得办理快速认定。

五、本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篇13: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加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营改增) 纳税人税控装置安装服务的管理, 确保2016年5月1日如期顺利开出增值税发票, 现将有关问题进一步通知如下:

一、各地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税务总局对营改增纳税人税控装置安装服务提出的工作要求, 既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周密组织, 科学安排, 履行好统一组织协调职责, 也要维护纳税人权益, 尊重纳税人的意见, 确保工作积极稳妥, 扎实有序。要督导服务单位认真做好营改增纳税人税控装置安装培训等工作, 确保按期完成任务。要加强对服务单位的监督管理, 督促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及时处理回应纳税人投诉, 对存在问题的服务单位责令其立即纠正, 并限期整改。税务机关及税务干部要严格执行廉政规定, 不得违反纪律参与、干预、引导纳税人选择服务单位, 不得以权谋私, 更不能从中牟利, 否则将依法依规从严处理。

二、各服务单位要规范内部管理, 调配资源, 加强力量, 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做到人员责任到位、保障措施到位、技术支持到位, 全力以赴做好系统操作培训、税控装置及开票软件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等服务工作。工作中不能出现“抢户”、“漏户”现象, 不得强迫纳税人接受服务。对服务单位采取过激行为, 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以及恶意竞争、服务不到位、违规搭售设备或软件、乱收费的, 国税机关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三、对纳税人通过总部招标方式确定服务单位的, 原则上分支机构可依据总部选择的结果确定相关服务单位, 分支机构所在地区服务单位被暂停服务资格的, 可暂由其上一级服务单位提供服务。

四、国税机关与服务单位要加强协同配合, 建立沟通联系机制, 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 难以解决的应立即逐级向上报告。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 如发生突发事件, 国税机关采取坚决措施, 迅速处置, 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报告, 争取支持, 坚决杜绝群体性负面影响事件和重大负面舆情发生, 确保营改增顺利实施。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税局接到此文后第一时间转发至市县国税局及各分局。

篇14: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一、关于无职称申报评审的定义

无职称申报评审是指符合规定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未取得任何专业技术资格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行为。

二、关于无职称申报评审的条件及范围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无职称申报中级以下专业技术资格:

1.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超过所申报系列正常晋升年限2年以上,且符合所申报系列评审条件其他规定的,可无职称直接申报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

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超过所申报系列正常晋升年限2年以上,且符合所申报系列评审条件其他规定的,可无职称直接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正常晋升年限是指与申报人最高学历对应,所申报系列各级评审条件(含转正定职)规定的资历年限之和。

(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承认学历的大中专毕业生,如毕业后因未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或超过规定时间,无法通过转正定职方式认定的,在其专业技术年限达到与其学历对应的转正定职年限后,可通过评审方式无职称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应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达到所参评系列(专业)评审条件规定的学历、资历条件。中级以下无职称直接申报的学历、资历条件,继续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四)国家机关分流人员或国家机关流动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其无职称直接申报的学历、资历条件,继续按原政策规定执行。

(五)高技能人才参评职称涉及无职称申报评审的,按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三、关于无职称申报相关问题的处理

(一)无职称申报仅适用于首次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对于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不能通过无职称直接申报方式取得专业技术资格。

(二)无职称申报的专业技术年限,应按照申报人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计算,需提供企业劳动合同及对应的社保缴费证明或事业单位(含三支一扶等)入编或聘任合同等证明材料。

(三)申报人先参加工作后取得学历的,其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年限可以计入按其最高学历对应的资历年限。但申报人毕业后未就业的时间,以及仅办理档案托管,未实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得计入专业技术工作年限。

篇15:关于工伤认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根据国家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我省改革试点的实际,现就我省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有关政策说明如下:

1、教师资格制度实施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规定执行。

教师资格认定对象仍为: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人员和已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含笔试和面试)的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人员。

2、普通话免试范围。凡1954年1月1日前出生或具有教授、副教授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可免试普通话。中小学高级教师、中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实验师、特级教师等均不可作为免试条件。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需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标准。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学历今年上半年仍然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具有特殊技艺者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时,由认定机构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可适当放宽其学历要求,此项规定仅限于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不适用于其他种类教师资格。任何专业技术职务、荣誉称号、表彰奖励等不能作为降低学历标准的依据。今年起,申请小学、初中教师资格及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报考人员的学历将作适当提升。申请小学教师资格人员的学历为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申请初中教师资格人员的学历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申请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人员的学历为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1)高等学校1970—1976年入学的大学普通班毕业人员学历确定问题,按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办公厅、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1970—1976年入学的毕业生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1993]4号)执行,原则上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的有关政策一致。但入学时就读学校为非本科院校的,不得认定为本科学历。

(2)大专毕业后又取得硕士以上学位者,申请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时,视为合格学历。

(3)申请幼儿园教师的合格学历为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但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幼师班可以视为合格学历。

(4)凡按照教育部(或原国家教委)、总政治部下达的军队院校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录取后取得学籍并取得毕业证书的,经教育部学历认证合格的,可以按照学历层次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

4、师范教育专业界定。普通本(专)科学校毕业生可通过查阅学籍档案(即档案中有无教育学、心理学必修成绩,有无教材教法课程成绩,有无教育实习等)和查验学校性质(即查验毕业学校是否为在教育部备案的有教师教育资质的高等学校)等综合起来查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师范教育专业可通过以下方式认定:(1)查验申请人履历,确定入学前是否为中小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普通课专任教师;(2)查验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时,是否参加了教育理论(或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考试或在校期间是否修学了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3)查验是否为14个师范专业。2002年以后成人高等师范教育专业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音乐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美术学、数学与数学应用、化学、地理科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自学考试及研究生教育阶段无师范教育专业(除全日制教育硕士外)。

4、根据教育部规定,举办高等师范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报教育部备案,各地可登陆教育部网站查询有关高等学校是否具有师范教育专业招生资格。

5、申请人体检标准严格按照《湖北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鄂教师[2002]3号)规定执行。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的体检按照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关于调整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的通知》的规定执行。所有体检项目必须完检(体检表见附件1、2)。

各级认定机构要指定县级以上医院作为体检医院,并要向社会公布。体检指定医院必须对申请人体检情况现场做结论,要注明“合格”或“不合格”字样。省人民医院为疑义问题终检医院。

6、教师资格考试包括笔试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前者主要考核申请人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后者主要考核申请人员应用教育教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教学艺术、策略等。笔试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实施。

7、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学科种类原则上要求与所学专业一致。

8、非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修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成绩不能作为该课程的免试依据,须取得全省统一组织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成绩合格证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学历教育期间所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全的,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缺少教育实习的,须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测试。

9、幼儿教育专业毕业人员申请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资格,小学教育专业毕业人员申请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资格时,须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

10、全日制教育硕士符合《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的,可以按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待,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申请认定专业与所学专业方向一致。全日制教育硕士的鉴别参照教育部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下发的鉴别标准(见附件3)。

对于修学教育管理专业方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申请认定的任教学科,应于本科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

修学学前教育或小学教育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只能申请幼儿园或小学教师资格,申请其他类别的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1、补办(换发)教师资格证书按照规定到原发证单位办理,原单位撤销或认定权限变更调整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到相应认定机构办理。申请补办证书时须提供在公开发表的报刊上的遗失声明、本人提交的申请等。申请换发证书时须提交损坏的证书原件、本人提交的申请等。各认定机构向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申领证书时,须提交本级认定机构的补办(换发)人员名单及遗失声明复印件或损坏证书复印件及原申请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复印件。

12、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丧失或撤消教师资格的应及时收缴教师资格证书,并在信息库中予以记录。有关丧失或撤消的相关文件应及时报送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由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在信息库中予以审批。

13、各级认定机构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要及时将申请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归档,切实保管好相关档案资料(包括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艺术漫谈论文下一篇:面对疫情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