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

2024-07-26

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通用14篇)

篇1: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这个道理我当年刚上初中的时候就被老师们灌输,而且大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研究表明,听课后马上测试,学生一般能记住10分钟讲课内容的一半,如果48小时后测试,则只能记住其中的20%。而且,初中数学跟小学相比,教授的知识点多,概念多,定义多,性质多,定理多,题型多,每一堂课下来任务量都不小,再好的记性也难以招架那加量不加价的知识点。而且,有的时候明明课上听的很明白,很透彻,但是过几天再复习这个知识点,恍如隔世,很是苦恼。所以,记笔记,记笔记,记笔记!

2有效防止上课溜号

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除了滔滔不绝地讲和分析,也是要随时写板书的,那么在老师转身面向黑板的一刹那,我相信,这是一个同学们极其容易溜号的时候,即使没溜号,在那干瞪眼看老师写是不是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呢?那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跟随老师一起记笔记,既能在课堂上就把知识点写一遍加深了记忆,同时也防止了活跃的思维溜出课堂,课堂效率想不高都难!所以,记笔记*3。

3专属你的学习资料

市面上教辅资料奇多,内容全面又权威,还分分钟后面跟着各种类型题、中考题,印刷字体整洁又漂亮,简直可以直接拿来当笔记了。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吗吗??教辅上的知识点太客观,而且太泛泛,有悖个性化学习呀。不造大家有木有过这种经验:自己写的东西自己懂,别人写的看不懂 。

要知道,记笔记的不光是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最关键的就是记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哪一种题型不太会,就在笔记上重点记,然后多配几道类型题;哪一个知识点自己有新的见解,就在旁边彩色笔着重分析一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这个知识点就刻进脑子里了。到复习的时候,一本笔记看得比几页教辅还快,知识点回忆的也透彻,复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记笔记的三次方。

篇2: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

误区行为:有些同学的笔记本好比过期期刊,时间一长就弃于一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在可惜。产生后果:笔记是课本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如弃置一旁,不仅浪费原来所花时间,同时也降低复习的效率,耽误更多地时间!

应对措施: 1.要经常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建立有个性的学习资料体系; 2.可以分类建立“错题集”,整理每次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并作剖析; 3.还可以将笔记整理为“妙题巧解”、“方法点评”、“易错题”等类别。

篇3: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

一、引导学生预习教材知识, 学会发现新知和问题

教材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材料,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重要载体, 引导做好教材的课前预习, 让学生能够提前感知新知识, 能够在预习中及时发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课堂学习与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是教师的主观判断, 而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 这样的知识点和能力提升点才是真正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来说,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地区、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感知不一样. 只有让学生做好预习, 才能发现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具有针对性, 教学才能体现高效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 并能够自主解决或者合作中找到方法, 掌握能力,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 为此, 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勾画, 做好标注, 整理一些不能理解和找不到解决方法的问题, 然后再集中课堂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解答.

二、合理设计数学预习作业, 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教学预习和作业练习配合是提高增强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针对学生的预习, 设置一定的应用型和探究性练习, 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教授的情况下, 自主学习, 自主钻研, 自主探索, 或者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能够真正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和探索能力. 预习作业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 能够针对学生基础和学习目标, 能够让学生真正升华认知, 真正把握好知识的脉络. 练习设计还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在认知、个性、意志以及方法态度上存在的差异, 不能一锅煮, 因材施教,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才能真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 学习勾股定理的教学内容时, 阅读教材并熟悉勾股定理的内容只是预习的第一步, 还需要设计一定的针对性练习来强化他们的阅读效果, 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真正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 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已知在△ABC, AB = c, AC = b, BC = a.

1. 填空: 在Rt△ABC中, ∠C = 90° , 已知a, b, 则c =_____;已知a, c, 则b = ______. 已知c, b, 则a = ______.

2.Rt△ABC中, ∠C=90°: (1) 已知a=b=5, 求c; (2) 已知a∶b=1∶2, c=5, 求a; (3) 已知b=15, ∠C=30°, 求a, c.

这样的课前练习能够体现基本的概念和应用, 能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预习和学习能力.学生做对了, 说明学生已经预习好了, 教师可以在课堂重点引导探究其他应用;如果学生不能做对, 根据他们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分析和讲解,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优化设计课前预习形式, 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预习需要不断优化形式, 需要合理引导, 指导他们的阅读教材, 帮助教会他们分析概念, 鼓励他们深入理解定理. 运用不同方式, 让学生能够做到灵活多样, 防止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心理. 指导学生方法, 让学生能够真正预习到位, 能够感受预习的效率和价值, 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强化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升他们的预习热情. 运用笔记式预习, 及时做好笔记, 勾画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写一写简单的预习心得, 总结知识结构提纲, 确保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效率.实施查阅式预习, 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做好一定的拓展和探索, 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提升他们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 在预习之前, 让学生列举五个板块, (1) 知识准备, (2) 学习目标 (3) 主要内容 (4) 我的收获 (5) 我的困惑. 这样的笔记式预习能够全面掌握教材, 能够做到重点突出, 结合课堂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确保预习的有效性.

四、做好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预习和学习能力提升

预习需要一定的引导, 需要学生的实践, 还需要教师的科学有效评价和监督. 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发展能力, 做好多元评价, 让学生能够在预习中得到更好的监督和指导, 能够不断找到学习的信心,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 不断提升他们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需要制定根据操作性的即时评价项目表和学期预习评价反馈表, 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评价, 以激励和表扬为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提升学习成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 针对学生的平时预习制定这样一个课前预习即时评价项目表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学生预习, 做好教育引导, 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预习,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方法, 真正把学生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能够行动起来, 能够积极预习, 高效学习.

摘要: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 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为课堂互动教学与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方法, 让学生能够积极预习, 高效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小兵.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前预习[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2013 (09) .

篇4: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策略初探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策略

预习是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独立学习,让他们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前,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

教师应设计具体明确、以问题形式呈现的预习学案。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不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去总结知识要点,而应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思索解题思路,最终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2)预习问题的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使学生能随着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针对给出的一系列预习问题有所思考。

(3)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相应的预习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一般分为三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1)数与代数的预习问题,可让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公式法因式分解”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整式乘法公式观察总结规律:

①观察乘法公式:(a+b)(a-b)=a?-b?,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是: 。

②平方差公式a?-b?=(a+b)(a-b)的特点:(1)左边是一个 次 项式,每项都是 ,且两项的符号 ;(2)右边特点是 :(3)a、b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其他 。

③因式分解:x?-9= 。

这三个的问题中,前两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知识,后一题难度逐渐提高,当学生成功将“x?-9”因式分解时,也就领悟了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初步过程。这样设计预习任务,既能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升华作用,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图形与几何的预习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来获得数学猜想,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几何证明的基本过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例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预习问题,可以设计为一系列活动:

请你准备一张白纸,把它裁成等腰三角形,并在各个顶点标上字母,其中∠BAC为等腰△ABC的顶角。请你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对折,并画出折痕AD。

①观察以下几组线段和角是否重合:

线段BD与线段CD;∠BDA与∠CDA;∠BAD与∠CAD。

②请用几何语言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BD CD,∴线段AD是边BC的 。

∵∠BDA= °,∠CDA= °,∴AD BC,线段AD是边BC的 ,∵∠BAD ∠CAD,

∴线段AD是∠BAC的 。

因此,在等腰△ABC中,线段AD是边BC的 线和 线,是∠BAC的 线。

③如果对折的是等腰△ABC的底角∠ABC或∠ACB,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吗?

④请用完整的语言。表述你在活动中得到的结论。

(3)统计与概率的预习问题,可以是简单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测量、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现实生活中概率的意义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例如,“事件发生的概率”的预习活动,可参考课本内容,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开展的实验,如单人进行的掷硬币实验或两两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定输赢的实验,并指导学生使用数据记录表及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

二、预习的实施

1.预习的时间安排

为保证学生预习能有最佳的效果和效率,除实验、测量、调查等必须在课外进行的活动,其他预习任务最好都安排在课内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2.预习的组织形式

当预习任务比较简单、难度不大时,让每个学生单独预习。当预习任务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预习、思考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进行合作学习。

三、教师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运用

1.教师检查评价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导学案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对学生预习学案的检查,掌握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对没预习或预习敷衍的学生提出批评,形成奖惩的长效机制。

2.教师围绕“问题”核心展开教学

篇5:课前预习的好处和方法

通过预习,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弄懂,哪些内容自己还没弄懂,这样,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

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更好地做课堂笔记。

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盲目地记笔记而顾不上听课。

经过预习,记笔记时就有了针对性,选择那些书本上没有的,老师另外补充的内容以及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部分去记。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于听课时思考问题。

(3)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本身相当于一种学习。

预习时,要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地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4)预习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就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获得知识的记忆效果好。

如何做好课前预习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

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学习的新教材

这时要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有读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的阅读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点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

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4、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

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

所圈点勾划的应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

同时,也可以在书面的空白处,做眉批。

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

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关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5、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 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

例如,语文课首先要扣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及写作风格、手法;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

1、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同学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同学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2、温故知新预习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3、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同学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4、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同学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篇6: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方法总结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他们接触到的是新的甚至陌生的学习材料,所以,预习是否具有强烈的指向,是否要求具体,便于操作,便于展开自学,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活动任务”,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第几课”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

2课前预习忌“统一”宜“分层”,要有差异性。

我们在设计课前预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尽量分层设计,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学有所获。

3课前预习忌“脱节”宜“联系”,要有点拨性。

由于预习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要把学习的“新知”孕伏在课前预习作业之中,“牵引”着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设计时要深入浅出,在原有经验和新知之间搭建起“桥梁”,重现有关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支点,这样的课前预习作业,通过引领与点拨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4课前预习忌“单一”宜“多样”,要有趣味性。

预习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的、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媒介,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5课前预习忌“单向”宜“双向”,要有反馈性。

篇7:初中英语预习资料以及预习方法

1) come back 回来

2) come down 下来

3) come in 进入,进来

4) come on 快,走吧,跟我来

5) come out出来

6) come out of 从……出来

7) come up 上来

8) come from 来自……

9) do one’s lessons / homework 做功课/家庭作业

10) do more speaking / reading 多做口头练习/朗读

11) do one’s best 尽力

12) do some shopping (cooking reading, cleaning) 买东西(做饭菜,读点书,大扫除)

13) do a good deed (good deeds) 做一件好事(做好事)

14) do morning exercises 做早操

15) do eye exercises 做眼保健操

16) do well in ... 在……方面干得好

17) get up 起身

18) get everything ready 把一切都准备好

19) get ready for (=be ready for) 为……作好准备

20) get on (well) with 与……相处(融洽)

21) get back 返回

22) get rid of 除掉,去除

23) get in 进入,收集

24) get on / off 上车/下车

25) get to 到达

26) get there 到达那里

27) give sb. a call 给……打电话

28) give a talk 作报告

29) give a lecture (a piano concert) 作讲座(举行钢琴音乐会)

篇8: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初探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 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课前预习一是能够使学生率先闯入知识的新领域, 预知学习的内容, 发现一些新问题和疑难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三是通过布置预习, 有的学生理解了知识, 同时还能提出不同的见解, 满足了成就感;有的学生虽然一知半解, 甚至还有的可能一无所知, 但通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四是教师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就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在预习阶段, 存在许多不足、空白乃至误区,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内容空, 不具体。很多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学生看教材, 而不要求查阅与文本有关的其他资料, 学生只会走马观花, 这就是说预习时没有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不能深挖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不能对新知进行外围的全方位包抄, 使预习缺少深度与广度。

2.目的虚, 不明确。有的教师虽然布置学生预习教材第多少页到多少页, 实际上对学生该预习什么、怎样预习、为什么要预习, 并没有仔细琢磨, 当然也谈不上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 看书是学生唯一的选择。其实看书, 只需要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而已, 学生根本不知道要看到什么程度, 更谈不上自己将通过预习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也没有办法去检查, 也就谈不上预习质量了。

3.形式单, 不灵活。有些教师布置学生预习, 所设置的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内容的整体感知, 也不涉及对难点的质疑问难, 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一般都只停留在完成课后的练一练等习题上。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 学生当然没有兴趣。这种预习, 教师是例行程式, 学生是应付了事, 收效不大。

4.预习杂, 无章法。预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 既是如此就得有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涉及不同的知识点以及不同的类型, 例如, 有的是概念型、有的是实践操作型、有的是定理揭示型的等等, 但是每一类型的内容都有特定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以后碰到同类内容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其实, 预习作为一个学习过程, 与其他学习过程一样也具有双边性, 教师要参与其中才能对学生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否则, 就很容易走向形式。

三、提高预习效果的策略

重视课前预习, 可使学生对学习新课心理上有所准备, 养成自己动脑、探索的习惯,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 重视方法指导

要达到预习的目的, 就要教给学生一般的预习方法, 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就要让学生通读所学内容, 动手操作、圈出知识要点, 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 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 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对于具有探索性的知识, 就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先感知知识存在的必然性和可知性,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预习题布置给学生, 如七年级数学 (下) 中“7.1探索平行线的条件”, 可布置这样几题预习题: (1) 请你按课本P5中的插图, 将三角形ABC的边AC所在的直线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与边BC的延长线相交, 你能发现哪些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2) 度量∠BAC与∠ACB、∠BAC1与∠AC1B、∠BAC2与∠AC2B、∠BAC3与∠AC3B, 并分别求它们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3) 当直线AC绕点A旋转到AC′, 使AC′∥BC时, 猜想∠BAC的度数, 并用量角器量一量, 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 并能按课文内容, 自己动手实践, 有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 通过预习, 学生在上课时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 知道疑难所在,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细读内容, 理解主要数学知识。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二) 重视效果检查

目前的预习检查, 往往站在预习的“零起点”, 老师“牵”着学生, 把学案涉及的内容再逐一进行“拉网式”的检查, 等于在课堂上“烫学生预习的剩饭”。学生感兴趣的是新奇事物, 这样单调的重复, 不仅学生“学”之无味, 而且耗时低效, “预习成就高效课堂”也变成了一句空话。我认为, 预习检查不应是预习的重复, 也不仅仅是对预习知识点的巩固。检查内容应是源于学案而又高其一个层级的训练, 应是将预习所获取的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理解、运用、实践的过程, 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过程。

(三) 重视习惯培养

1.要注意预习内容难易适度, 采用先扶后放, 循序渐进的培养措施, 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及时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3.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 逐步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乐趣, 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篇9: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

中考是学生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教师应合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围绕初三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进行研究,对影响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课前预习,他们大多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是听从教师的讲解,自己独立学习的意识不强。这就使他们把课前预习当作教师布置的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心中对于预习的概念很模糊,对于预习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这个过程中,因为都是新的知识,学生看的时候对于知识点不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对于预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厌学的思想就会出现,这恰恰起到了与课前预习相反的作用。既没有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2.学生脑海中没有预习思维

学生传统的预习方式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大致看一遍,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即可。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预习所用的时间和最后的收获不成正比,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还有的学生会从课后习题入手,从问题中找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这种预习的方式相比于前一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的都是新的知识,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他们的大脑思维灵动性不足,就会出现有问题不会做的情况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提高数学课前效率

1.双向认知提高课前预习重要性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把课前预习当作一项教学内容去对待。根据所要学习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减轻课后作业量,为学生课前预习制造充足的时间,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防止学生因为某一科作业量大影响预习。然后是学生的预习意识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前预习当中去。

2.赞扬式提升课前预习积极性

初三的学生都会为自己购买很多中考冲刺题,自己为自己布置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这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也影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对此,教师可以细心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哪些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表扬,推动学生逐渐接受预习的学习方式,让已经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心中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前预习当中来。为实现全员预习,提高教师讲课节奏做出积极的推动,教师还要教导学生积极地面对所学的难题,

告诉学生遇到难题不会做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会做的做好标

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知识点,推动他们课前预习的进程。

3.探究式任务推动课前预习步伐

面对着课前预习的引导工作,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提问的教学手段。首先对课本进行积极的研究,找到知识的难点与重点。自己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简单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前布置,让学生可以为自己的预习找明方向,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得出教师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的难度,推动学生课堂上积极活跃地听讲,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上涨与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4.科学提高预习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留下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几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课前预习活动。学生一个人在家中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或多或少对于学习知识都会感到无聊,而且他们总会遇到一些课本上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而在班里进行小组学习,首先学生会因为习惯于在班里学习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几个人学习的乐趣会有所上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难题的研究中去,并且这种预习的方式可以加入学生数学思维模型的构建,促使学生互相之间弥补思想上的缺陷,促使学生积极地发展。

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他们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促使学生高效地学习,使得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生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02).

作者简介:赵书艺,女,1973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南省邵东县斫曹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sson Preview Strategy

Zhao Shuyi

Abstract: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in the learning process,students were expected to preview effectiv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student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improve their math skills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preview before class;effectiveness

篇10:初中语文预习指导以及方法

即: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备注:结构安排就是文章的写作顺序。

8词、句勾画出来。带着课后问题去读。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

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带

9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如何预习英语

(掌握单词、短语、句型、语法、听力)

基本方法:读划查、提、做、听

1、读划查:读课文,把课文意思弄懂,不懂借助工具书查一下。读的时候划不懂的单词,短语、并查一下。

目标:懂单词、懂短语、懂课文意思、。

2、拎:重点的知识点划一下。如知一:知二。知识点拎一下。 拎短语、句型、语法,可以借助工具书查阅一下。

目标:积累语法

3、提:有不懂的问题划出来,并在第二天提问。

4、做:做一下练习,从练习中了解题型和难度。

要求: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及做一些英语阅读习题。

初中语文预习方法二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进要确定预习的范围和重点,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控究。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词语。

生字、生词是阅读的障碍,也是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预习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生词,重点弄清字音、字形、字义,要尽量地去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这是预习课文的第一步骤,要求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再根据预习要求从头到尾将课文读一两遍,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梗概,认识文体特点,形成整体印象。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预习要求,预习记叙文,要求在通读中主要理解记 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记叙了哪些片断,描写了哪些景物。预习说明文,则注意找出说明对象,看看从哪些方面介绍其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预习议论文,则找出议论的中心,主要从什么

方面论述。这样学生首先有目标,有重点去预习,对课文内容有粗略的整体印象。

三、结合内容,思考问题。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主要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突出的和课后的思考题,教师可根据课文需要布置一些有价值的预习题,也可启发学生去思考阅读中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如思考标题的含义,作者拟题的用意。又如找出开篇点题、结尾呼应、中间过渡的语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结构,划分层次。

对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是对课文内容的主动进一步认识,在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问题思考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结构作研究,分析课文写了几件事或讲了几个问题,是以什么顺序或方式来安排内容、展开情节或阐述说明的,从而把它划分为若干部分,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符号去做点标记。

五、概括中心,分析写法。

在理清线索脉络内容的基础上去概括基本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写出思想内容,归纳中心对深入了解课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学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内容,抒发某种情感即可。分析写法不要求全面具体,可根据预习提示要求或教师布置的预习题进行,指导学生抓住写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点的方面来粗线条分析.

六、摘抄语句,积累运用。

课文中有不少的优美语句,为了让学生对语意、感情、积累、沉淀,以达到运用的目的,就要求学生把摘抄句句和课外练笔有机结合。如发现课文中有优美词句,或蕴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认识略作分析,也可根据优美语句仿写句子,更可根据原句描写的角度和运用的手法去写一段话。

七、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有时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时代、空间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和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得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或感受。

以上所说的几种语言预习的内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课的预习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的学习要求适当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侧重,这样使学生在预习中有内容范围,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不但培养学生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初中的语文学习与小学的语文学习并不一样,初中对学生对课本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更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预习指导以及预习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1:如何进行有效课前预习的方法

(1)要分类预习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是课前预习,二是阶段预习,三是学期预习。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阶段预习,就是用较长、较多的时间预习—章或多章的内容;学期预习,就是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内容。这三种预习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学生应该在学习的空闲时间自觉地安排和分类预习。

(2)选择好预习时间

这里所指的预习时间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

(3)迅速浏览新课

预习时,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

(4)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

通过第—遍对新课文的快速浏览,自己对新课的内容已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着第一遍浏览时发现的问题,认真细读第二遍。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就把它记下来带到课堂上,听课时再去解决。

(5)要边阅读边记笔记

第二遍阅读的时间,就是做笔记的时间。预习笔记有两种:—种是记在书上,另—种是记在本上。在书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边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就是—边细读,一边把重点和不懂的内容纲要记在本上。

(6)要找出重点和疑点

预习中,—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课堂上,当老师讲到自己所找的重点和疑点时,一定认真的一边听、一边思考,听出老师讲解的思路。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就要抓紧时间和机会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

(7)阅读与查资料相结合

在预习阅读过程中,对不认识的生字,不懂的生词和不懂的内容,要立即查字典、词典和其它参考资料,把生字、生词在书上注音、注解。

(8)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预习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习中要先思考,后查资料;先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先看清意思,然后再做笔记。

(9)不要全面预习

预习时,不要—下子全面铺开,全面预习是不现实的,一是时间难保证,二是精力难保证,三是质量难保证。预习要先选择自己感到吃力的内容先预习,时间紧时,先查出生字、生词和列出不明白的地方,时间更紧迫时,就先把新课快速阅读—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要认为作业时间紧,就放弃预习。

(10)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方法

预习时,不能千篇—律,不同的学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预习,抓不同的要点。比如,预习理科时,要把重点放在数学的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和原理上;文科预习的重点放在排除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风格上。

预习的技巧解读

首先,在预习的目的上,很多同学和家长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但是,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结果预习的工作变得很辛苦,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一些偏差的,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那样的话,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变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于同学们在课堂学习时的兴趣度培养。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因此,也就无需彻底搞懂,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找出来,写在笔记本或者书上,等到上课时,与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学习效率。

其次,在预习的方法上,很多同学采取了死读和苦读的方法。甚至,最近有博友给我留言,谈到要专门给孩子请家教来预先教授课程的做法。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对于预习的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说,在预习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要教给同学们,一个是知识回顾,一个是假设联想。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中学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往往以前学习的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预习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开始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而要先看看新内容的题目,然后,就自己所能去回顾一下以前的相关知识。例如:看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先思考一下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同时,结合一些常识和推理性思维,思考运用旧知识研究新知识的可能性。在这个例子中,你完全可以想象,如何把一元二次方程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表示,然后让知识进入你学过的体系中去。这样,当你再去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等知识时就会很喜悦,很有成就感,同时,知识也会变得很亲切。

篇12:语文课前预习的好处

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读破句子,并能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孔圣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但能收获知识,还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还能淘冶自己的情操,并把这些东西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与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着巨大的作用。

二、作好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课前预习课文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符号标出自己喜欢的词、成语或句子,把好词美句摘录在笔记本中,用不同的方式标出不理解的词句,课堂上先与同学交流看法,然后在请教老师,做到弄懂为止。长期如此,不但能积累大量的优美词汇,丰富语文知识,表达能力也会有大幅提高,以至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查阅和收集资料。

篇13:浅析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引导方法

一、利用问题设置方法开展课前预习

以“问题”为主线, 科学组织预习。“预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自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当中, 问题的产生往往都是由于课前的思考而形成的,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预习的重要性所在。在组织预习的过程当中, 应该先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的预习方式会更好一些。

二、课前激励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适当的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 在此过程当中对于预习效果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激励, 由于小学生进取心比较强, 都想得到老师的赞扬, 所以这一手段取得的效果会比较明显,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效果也会有所改变。

三、激发学生预习的热情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任何一只“丑小鸭”在不久的将来都有可能成为美丽的“白天鹅”。莫让语言施暴伤害学生,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尽可能让学生阐述预习中的收获, 让他们得到发展的满足、成长的快乐、拼搏的愉悦、人格升华的自豪。

四、重视学生预习中产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预习中, 学生各自凭着自己的经验, 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 收获各自的理解, 课堂中, 通过意见的交换, 思想的碰撞, 合作的探讨, 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这样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

五、解决学生预习中产生的困惑

学生困惑的问题便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 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切不可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 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畅。

六、趣味预习引导

学生预习过程也需要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 小学数学是一门比较具有趣味性的一门课程, 在此期间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增加其趣味性, 这样可以使学生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通过长时间运用这一手段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种思想定性的效果, 在今后的预习过程当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为今后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七、小组探究法

在进行课前预习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 将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合理穿插, 在预习过程中进行自主讨论过程, 这样有助于其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进而使课前预习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我们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总之, 预习能力涉及到一个学生的学力水平, 应当予以培养。当然也要视学科、年级设计恰当的问题和有效的形式。总之, 有效预习,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 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炽朋.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08期.

[2].胡爱玉.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J].教学月刊社;2005年12上.

篇14: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以及好处

一、讲读课文的预习

首先,搜集整理资料。课前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其次,分步朗读。记叙文的朗读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或语段,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初步把握住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而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朗读要求就不同了,这两种文体阅读时,就必须先理解掌握它们的文体知识,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和表现特色。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要放声朗读。第一步初读,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第二步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第三步精读,通过细致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第三,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第四,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课后思考习题。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上课时就容易心领神会。

预习案例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通过图文对照,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勾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了解到:周晔,鲁迅的侄女,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的女儿。鲁迅,出生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士大夫家庭,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又久病不愈。作为长子,鲁迅为了给父亲治病,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饱受人们的冷眼。在乡下外婆家里,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和农民的孩子亲密相处,从中感受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他们勤劳、纯朴的性格。这些经历使他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救助车夫”这件事可以体现出来。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22日,覆盖着上海民众敬献的“民族魂”旗帜的遗体,安放在万国公墓。鲁迅先生的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谈碰壁”中,我们感受到他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也仿佛看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自读课文的预习

1. 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在拿到课文时,首先应阅读文后思考题,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整体进行了解。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

2. 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批注。

字词处理之后,对重点段落应进行细致研读,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3. 完成相关的作业。

预习案例二《永生的眼睛》

学生拿到课文后,先阅读“文后思考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标题,并和同学交流阅读课文的体会。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的内容及重点部分整体进行把握。

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完成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记录在采集本中。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这样,就初步了解了全文的内容,明确应掌握的重点。接下来,深入分析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研读,在读文的过程中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预习已经是比较充分的了。

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里,像这样较长篇幅的“自读课文”,通读一遍即会占用小半节课,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使学生紧紧抓住主要内容,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自主交流与合作,以及自读自学的任务。

三、作文预习

对于作文课的预习,可用“提前积累预习法”。

作文教学切忌无准备状态下进行习作。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要求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能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习作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预习案例三习作:“写一个人物群体”。

进入本单元时,借助导读使学生对本次作文做到心中有数,即:提前将习作的内容有意识地告知学生。

上一篇:对党的宗旨和作风的认识下一篇:小学满分一年级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