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2024-04-30

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精选9篇)

篇1: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 李华550416

课题:动能 动能定律

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轨道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a. 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

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

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

【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合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1/2mv的变化。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F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1.动能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k =1/2mV2,(V是瞬时速度)

【单位】:焦耳(J)

【说明】:

2a.动能具有标量性,且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b.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c.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d.动能具有不可突变性。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突变,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或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

2.动能定理

【内容表述】: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 达 式】:W=Ek2-Ek1。(W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Ek1、Ek2分别表示初、末状态的动能。若初、末速度分别是v1、v2,则Ek1 =1/2mv1, 2 Ek2 =1/2mv22).【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大小由合外力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说明】:

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恒力作功过程,也使用于变力作功过程。

②: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也适用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③: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所组成一个系统。

④:动能定理的研究过程可以是针对运动过程中的某个具体过程,也可以是针对运动的全过程。

⑤: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为相对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⑥:在W=Ek2-Ek1 中,W为物体所受所有外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正功取正值计算,负功取负值计算;Ek2--Ek1为动能的增量,即为末状态的动能与初状态的动能之差,而与物体运动的过程无关。

五: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进行练习。

【例1】:如图所示,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体的顶端A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水平面上的B点停

止,A到B的水平距离为S,已知:斜面体和水平

面都由同种材料制成。求:物体与接触面间的动摩

擦因数?

【解析】:(方法一,过程分段法)

设物体质量为m,斜面长为l,物体与接触

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斜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滑到C点的速度为V,根据动能

定理有:

mghmglcoslcosSDC12mv

2物体从C滑到B,根据动能定理得:

h联立上式解得: 方法二:过程整体法S

mghmglcosmgSCB0

hSS联立解得: lcosCB

S【点评】: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

考虑,也可以以全过程为一整体来处理。往往全过程考虑比较简单。

【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桌面上开一个光滑小

孔,从孔中穿一根细绳,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

用力 F1向下拉,以维持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半径

为R1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今改变拉力,当大

小变为F2,使小球仍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但

半径变为R2,小球运动半径由R1变为R2过程中拉力对小球做的功多大?

【解析】:设半径为R1和R2时小球的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分别为υ1和υ2有向心力公式得:

F1mv1R

1W

2同理: 1

2mv22F22mv2R22由动能定理得

: 12mv1

联立得: W1

2F2R2F1R1

【点评】:绳的拉力作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变力,变力做功不能应用公式W=FS直接运算,但可通过动能定理等方法求解较为方便。

【例3】: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子弹以速度υ0射入木块中,设子弹在木块中所受阻力不变,大小为Ff,且子弹未射穿木块。若子弹射入木块的深度为D,则木块向前移动距离是多少?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解析】:以子弹、木块组成系统为研究对象。

系统水平方向不受外力,故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据

动量守恒定律有:

υ=m

Mmmυ0 =(M+m)υ(设υ0方向为正)0

子弹打入木块到与木块有相同速度过程中摩擦力做功:

对子弹-Ffs

对木块Ffs子= mυ2-mυ20①

212211木=Mυ2②

由运动草图可知:S木=S子-D③

由式①,②,③解得:s木=

2mDMm ①+②有 1

2(M+m)υ2-

2mυ20 =Ff(s子-s木)12

1(M+m)υ2-1

2mυ20=-FfD 即FfD=mυ20-2

11(M+m)υ2 m022

2△Ek=mυ20- 22(mM)=Mm

2(Mm)20

【点评】:子弹和木块相互作用过程中,子弹的速度由υ0减为υ,同时木块的速度由0增加到υ,对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因为其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恒力,所以我们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观点、动量观点三条不同的思路进行研究和分析,类似这样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路。一般都要首先画好运动草图。

篇2: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一.案例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个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放着许多新鲜蔬菜。上课了,王老师亲切的话语想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乘着同学们的兴趣,王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走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蔬菜的名字叫错了!”

在学生经过观察,朗读蔬菜名字的活动后,王老师又说道:“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二、涉及的问题及相关观点概述

这个案例涉及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这个环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当然现代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将这个五步教学法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里,同时赋予更多的涵义在这个概念中,把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拓展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一)学生有着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

青少年一代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过多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我们可以做到课堂的“预备”。

学生在进入教育过程之前和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有着丰富的鲜活的生活经验与体验。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将学生的这些经验与体验剥离开,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也必须借助于每个学生不同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发芽,为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懂,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理论联系实际,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以往的课程内容过多的关注科学世界,忽略了人现实生活着的世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难、繁、旧等。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具体,直观,丰富多彩的,它富于情境性、情感性和不规则性。于此相对应的是科学世界,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基础之上的,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构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参照这个理论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科学世界”中,在一步步提示中,完成对理论的探索与认知。

(三)课堂内容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学生会发现一些学科的知识会有联系或者有交叉,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一起学习。还有时候,当学生解决问题遭遇瓶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通过其他事物来发现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教师不能固步自封,使学科走向自我封闭,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加以引导。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经验是一个相互缠绕的整体,很难在其中分辨和区分哪部分是数学经验,哪部分是语文经验、哪部分又是关于艺术的,通常各种学科会交叉、缠绕、融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相脱节。有些教师一味的强调一门课程的重要性,束缚了学生的联想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门学科来解决现有学科的难题,或者通过对于相关事情的联想来帮助解决问题。

(四)课程内容是师生共同开发总结的

教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和接受者,而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和总结者。很多时候,在教学进行到最后一个部分时,教师通常会进行一番总结,把之前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然后一股脑的“打印”到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传统的总结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厌倦心理,因为课堂变成了单方面的讲授,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和沟通。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会使教学更有效。

(五)把课程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教会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起来,而不是只存在脑海里用于应付考试。这就体现了赫尔巴特最后一个阶段“应用”。

知识的运用有很多方式,首先它可以是以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即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完成有关口头和书面的作业题,也就是用言语去回答提出的问题或解答习题。其次,.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实现的。即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各种实习作业,实际操作中去。比如,学了物理电学后,去安装电灯,安装或维修半导体或电子管收音机;学生依据压力的定义,通过实际操作去测定某一重物对支持物所产生的压力。还可以把所学得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学过化学后,参加化工厂的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或者运用所学的生理学、化学知识去从事某种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品种的改良;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去进行工具改革等等。

三、我的看法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这节课上,老师通过事先的准备(准备各种实体蔬菜),在课堂上提示同学们深入了解蔬菜的名字和特点,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整个过程体现了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同时教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并将教学分成了认知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三个层次。这对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又更进了一步,充分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之间的生活体验。

第一,认知生活。书本中的字,词以及文字描述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提炼与抽象,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单纯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读课本,读单词,是很难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物建立联系的。针对这个情况,教师要布置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创设的“现实生活”中。这个时候,课文中所要学习的单词不在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孩子们急于想认识的朋友。当学生在教室的提示下,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的单词的意思,欢乐的教学气氛就会弥漫整个课堂,学生就会对知识的追求产生很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利于促进良性的学习。

第二,探究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是与相应的探究生活的方式相结合,生活化的内容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操作、用心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教室不是限制学生的手脚,而是要鼓励他们进行联想,在实际的探究中,自然而然的学会知识。

第三,表达生活感受。联系生活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字、词的认识,而是通过学生独自探究后自己发现“伟大成果”。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在将自己所学习的感悟表达出来,这是教师无法直接传授的。可以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表达是自己研究总结后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达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思维语言和逻辑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很多人认为,赫尔巴特的理论只能用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的思想,把他的思想融入到现代的教育环境中,而且他的这套教学方法让一个教师明白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由浅入深,一步步把课程推向高潮。我觉得最有用还是他五步教学法中的最后一点——应用。很多教师现在仍旧把书本上的知识全部塞给学生,学生只会背诵机械化的概念,却不会真正的应用。

比如,在小学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时候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知识真正“活”起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估算。教师在教授这个知识的时候完全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比如估算自己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最喜欢的玩具,最新的电子产品等等,然后教会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运用所学的估算知识来对物品进行一个估价,最后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购买这个物品。

虽然我现在还是一个师范的大三学生,但是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一系列理论,让我对课堂的规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知这是一项十分有挑战性的任务,怎样使课堂内容更具科学性,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这都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带给我的思索。

四、参考资料

1.案例来源:黄荣军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

2.刘冬岩 《实践智慧——一种可能的教学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3.朱宁波主编 《实践新课程——原理 案例 思想资源库》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篇3: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运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围绕课程内容选定主题,坚持一课一主题,精选案例,精心设计,将课程目标无形地落实到每节课,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互动学习,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发展。笔者将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紧密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与步骤作简单探索与思考。

第一步,确定核心知识。

布鲁纳认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掌握知识,掌握什么知识便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所以确定核心知识是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整合,然后确定本课的核心知识。

第二步,科学选择主题。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以主题为中心,仅仅围绕主题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所以主题的选择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选择合适的主题对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选择主题,可以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实例为主题。如在讲授九年级第1课第1框《关心社会发展》时,我就以“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为主题,来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关注当前时政,以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为主题,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例如,讲授九年级第11课第3框《心忧天下,向往和平》时,当前与中国相关的国际热点问题就是南海争端问题,于是我就以南海争端问题为主题展开,让学生时刻关注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总之,无论选择怎样的主题,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热点和生活世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第三步,精挑细选案例。

案例的收集与选择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案例。一是通过生活实践收集案例。生活实践是收集案例的最佳途径,因为经历了案例的全部过程、充分的案例细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详细生动地讲解,使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网络收集案例。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是最便捷、更新最快的资料来源工具,可以搜集到很多刚刚发生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通过查阅资料收集。通过查阅报刊收集案例,特别是那些引起社会关注或者争议的案例,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主要来源。例如,在讲到九年级第六课第二框《树立法治观念》时,我选择了如下案例:

【案例片段1】初三学生曹小东,家境富裕,长辈溺爱,平时对学习缺乏兴趣,时常违反校纪校规。在一天放学途中,被不法少年敲诈勒索。初中刚毕业的表哥听了小东的诉说,便认定是某中学学生干的。于是,他也敲诈了该中学的几个学生,为小明补上了损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法少年、小明表哥及小明三人行为的不当之处。最后得出结论:三人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启示我们公民必须守法。

【案例片段2】周末,小东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商场买了一双运动鞋。可是只穿了一天,鞋子就坏了……小东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父母,小东的爸爸妈妈针对这双鞋有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引导学生讨论爸爸妈妈分别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是小东,你会怎么做?最后总结出忍气吞声和非法暴力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勇于依法维权。

【案例片段3】由于小东经常跟着父亲出入赌博场所,渐渐地小东也对赌博产生了兴趣。多次旷课到无业青年马某家参与赌博,欠下大量赌债无力偿还。而小东根本不知道赌博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你是小东的同学,你准备如何帮助小东提高哪些法律认识?从而得出教训:公民必须学法懂法。

通过这样的案例,能把本课的三个重点:守法、用法、学法串联起来,体现了这节课的完整性。同时,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易懂,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步,创新探究活动。

探究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学会”,更重要的在于“会学”。所以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必须重新构建新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师生互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最终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如在讲授《基本国策》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超生》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适时地引导其进行探究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见解。短片大意非常简单,一对夫妻思想守旧,重男轻女,强行生育,违反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然后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般是4~6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很多小组得出了违反计划生育的危害,并达成共识: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利国利民。也有一些学生提到独生子女的弊端,如独生子女孤独、娇生惯养等问题。很多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逐步形成了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总之,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

第五步,多元发展评价。

教育家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教学评价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教学评价是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班级各组之间还应进行评价交流。学生应该就事论事,根据小组发言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教师则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公平、积极的评价,既友好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又积极地表扬学生的优点;既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予以表扬,也要对平时发言不够积极但有进步表现的学生进行正面激励,增强他们信心。同时,教师还应结合课程的主题和案例,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方法论教育。因此,教师应建立多元发展的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在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中发挥监督、鼓励、改进和提升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素养。

总之,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认真学习教学新理念,积极实践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不断思考总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摘要:在社会转型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初中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坚持以生为本,从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意义出发,对初中思想品德主题式案例教学模式作简单思考和探索,从而不断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品德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堂,主题式案例教学,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日利.主题活动教学模式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课堂参考教学设计.广西教育,2005(32).

[2]郑忠平.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

[3]程丽丽.主题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中学政治及其他科教与学,2012(7).

篇4: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构建模式 五步教学法

一、引言

在心理语言学、教学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对于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围绕“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实践”这五个步骤入手,在培养高中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1.高中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初中阶段所学英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基础教育,注重的是英语的推广与普及,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重点介绍英语基础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英语的感知以及初步认识。这使得英语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不足。而这种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模式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适应。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将会造成高中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缺乏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学习难度大,无法提高英语成绩。

2.对于新教学材料的不适应。和传统教学材料相比,高中英语新教学材料的词汇量加大,语言更灵活,重视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然而高中生适应了传统教学材料,新教学材料的学习难度大,对英语学习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在高中英语阅读中,构建“五步教学法”模式的原因

1.新教学理念的内在要求。英语作为高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切不可采用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但是如果英语教师只是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基本概念是无法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的。而“五步教学法”的构建,注重的是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顺应了新的英语教学理念。

2.环境的影响。因为英语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多数高中学校,并不具备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日常交流中,学生以汉语为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不强。

四、在高中英语阅读中,构建“五步教学法”模式

高中英语“五步教学法”涉及到较多的内容。但是对于高中英语阅读而言,“五步教学法”指的是“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实践”这五个方面。下文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学材料,分析“五步教学法”模式。

1.课前预习。高中英语阅读中,课前预习是基础环节。如果学生没有做好课前预习,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将难以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于教师所提问题也无法进行正确的思考。因此课前预习对于高中英语阅读尤为重要。

此外,课前预习并不只是对文中陌生的单词、词汇、语句的了解,还应初步了解文章的背景以及相关信息等。唯有这样,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以英语阅读为桥梁,加强和文章以及作者的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THE BAND THAT WASN’T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在掌握musician、form、millionaire、performance 以及instrument等单词,to be honest、rely on、play jokes on以及break up等词汇的基础上,应该理解:classical music、jazz、country music,orchestra、choral等音乐类型,以及各种音乐风格。

2.课堂学习。所谓的课堂学习指的就是对文章的阅读,包括了精读以及范读。而对于名家名篇的阅读,应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有关经历等进行阅读。如:人教版Unit 5 The necklace,因为本文属于剧本类作品,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掌握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相关背景以及小说莫泊桑的相关经历等,掌握戏剧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阅读本文。

3.课堂讨论和总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英语针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对文章的了解。高中生在英语阅读中,要学会总结,将自己的意见以及他人的意见进行总结概括,从而提出所阅读文章的新见解。

4.课外实践。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强调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如英语版的板报或校报、英语阅读大赛、英语交流赛等,以此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五、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育的重点,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因为英语阅读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所以引起了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堂讨论”、“课堂总结”以及“课后实践”这五个环节入手,積极构建“五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黄玮.构建高中英语阅读“五步教学法”模式的思路[J].考试周刊,2014(10).

[2]朱凤德.浅谈高中英语阅读“五步教学法”模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14).

篇5: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一、“五步四有”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一词早在1972年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是在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总结中形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有一个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 其不仅是一种策略体系, 还是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五步四有”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并对其加以科学分配, 具有明确教学步骤的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的能力, 还能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是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规范性的高效教学模式,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五步四有”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五步。第一步:复习检测。时间分配:5-10分钟。具体内容:提问、默写、背诵、板演。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 (1) 适当表扬和激励学生; (2) 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正确做法:回答、思考、反思。

第二步: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10分钟。具体内容:提问、默写、背诵、板演。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 (1) 直观导入法:利用投影仪、幻灯、简笔画和图片等进行英语新课导入; (2) 音像导入法:利用与英语教材主体相关的影响、音乐和VCD等进行新课导入; (3) 演示导入法:将英语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 (4) 设问导入法:教师通过对各种烦题材进行设问, 引入新课程。

第三步:讲学研讨。时间分配:20-25分钟。具体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 (1) 学生的易错点、混淆点;例如:“Putting on an play”, 其中Step 6的homework需要学生课堂中讲述学生看过的一部电影。毫无疑问, 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用英语口语讲完整的讲述一部电影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 在此版块中还包括question、analyse、conclude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电影进行分析, 通过电影段落了解其中的混淆点和易错点的语法, 分析同学讲述电影的语法、词汇等是否存在错误的用法。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合作小组的方式, 让其复杂讲解同学在讲述过程中,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听、记, 然后再通过小组代表来阐述问题。 (2)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1) 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其能够自主解决问题;2) 对巡视中所发现的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3) 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 多做激励性的评价;5) 精讲。 (3)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的正确做法:1) 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 积极思考英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和同学一起进行合作探究;2) 做好相关的课堂笔记。

第四步:反馈练习。时间分配:5-10分钟。具体内容: (1) 题型多样、题量适中; (2) 紧扣高考考点, 抓住重难点、易错点、易漏易混点; (3) 面向全体学生, 难度适中。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 (1) 精心编排试题, 试题紧扣课文内容和高考考点, 有的放矢; (2) 督促所有学生, 完成检测任务, 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了解, 并记录下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正确做法: (1) 独立自主地完成当堂训练, 并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 总结不足之处; (2) 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五步, 课堂总结。时间分配:2-3分钟。具体内容:归纳各梳理课堂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印象。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 (1) 对学生加以引导, 使其能够自主地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并对其重难点进行总结; (2) 告知学生知识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相关的解题技巧,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的正确做法: (1) 明晰本科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和易错点, 并找到其根源; (2) 掌握其规律与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四有。“四有”也分为四个步骤, 每个步骤的内容和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 一定要以内容为基础, 按照要求进行。首先, 在“目标”步骤中, 教师一定要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按照课程的标准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目标, 以使学生能够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探究学习。其次, 在“训练”步骤中, 英语教师要在遵循考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加以规范训练, 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 同时还要提升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 以提升其思维应变能力。然后, 在“研讨”步骤中, 英语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 精心设计一些可供讨论的问题, 通过同桌讨论、固定分组合作、以及自由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最后, 在“精讲”步骤中, 英语教师要严格遵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 构建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 精讲并不是不讲, 而是要重点揭示其规律,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合理点拨, 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

三、结束语

“五步四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囊括其中, 大到方向性的引导, 小到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特别适合知识点相对冗杂的高中英语教学。希望广大高中英语教师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使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五步四有”教学模式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成效甚好。本文对“五步四有”这一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做了简要阐述, 并列举了相关例子, 具体分析了该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期为广大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五步四有”,高中英语,应用

参考文献

篇6: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早在2008年就获得湖南湘西州“十佳教研员”、和“全国优秀物理教研员”、 2015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的李华君是泸溪县教科所的副所长。先后在《物理教学》、《物理教师》等物理专业期刊上发表100余篇相关物理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教育研究论文,其中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小学教育》等全文轉载或收录为索引。并获州政府二等功,县政府三等功奖励,“省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被州教育局聘为第二届和第三届“物理学科带头人”。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泸溪县教科所先后获得“全国尝试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1989年7月,李华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地处偏僻远的泸溪县兴隆场镇的泸溪三中,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是李华君对自己立下的誓言。参加工作后,他兢兢业业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在任教的物理学科中,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形成了“激发兴趣,注重过程”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所教班级的物理学科成绩在中考、高中毕业会考及高考中均处于全县领先地位,在该县享有较高的威望。在泸溪三中,他一干就是17年。17年里,当年和他一起分配进学校的和后来进学校任教的老师,由于交通和生活的不便纷纷调进城区学校,但他却一直在坚守。

2004年2月,时任该县教科所所长的杨卫华与李华君谈到基层学校教研氛围淡散和教学与教研分离的现状,李华君主动请缨担任县教科所教研员,以引导和推进教学与教研的融合,促进全县教师的专业成长。

李华君确立了自己的教研工作定位——回应基层学校与教师的需求。面对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困惑,他担任《泸溪课改》期刊主编时就推出“传播课改理念、交流课改经验、探索课改途径、解析课改疑难”的办刊理念,帮助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加深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

在微观物理学科教学方面,李华君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进行分类培养,注重培养物理学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中观层面,基于学校课堂教学的需要,李华君经常深入课改基地学校参与课改活动,指导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建设、校本研修等工作。近几年,他把合水镇的泸溪四中和合水中心完小作为课改基地学校,实地指导教学。在县域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他以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对县域教育的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以《县域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湖南省泸溪县为例》(发表于《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年10期)为依据,对县域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深化研究;研究成果专著《教研室联系校:促民族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为县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借鉴样本,引导教师们共同成长。

李华君把教研员定格为充当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以理论的武装走在实践的田野上。基于这样的认识,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在日常工作中,下乡必进教室听课,听课必与教师研讨;机关上班必看理论书籍,看书必做心得笔记。闲暇与一线教师的相聚,都夹杂着教学研究的氛围。

2012年6月,李华君奔赴长沙担任省教院督导与评价研究所访问学者,与省教科院的专家团队一道致力于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作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重大委托课题“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的主要研究成员,由他主笔的《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研究报告》、《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学校建设机制研究报告》和《长株潭城市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流动机制研究报告》呈送湖南省教育厅相关部门,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

篇7: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兴趣教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古希腊、罗马等西方教育史中都有提及。早在孔子时期,他就提出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三哲虽不曾明确的提出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在各自的教育思想中都有所体现: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的提问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柏拉图让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理性之乐”使人获得幸福。近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的开篇提到:“大教学论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够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到赫尔巴特时,他在《普通教育学》中论述教学问题时以相当大的篇幅论述了多方面的兴趣,并据此构建了相应的学科。杜威对兴趣学说的研究也非常多,散见于《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等著作中。另外,他还专门出版了《兴趣和意志训练》的关系一书来研究“兴趣心理学”。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纳尔评价说:兴趣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主题”和“中心概念”,“赫尔巴特的有意义的贡献之一就是把兴趣看作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的著作则更加强化了兴趣的地位”。从他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兴趣是二者教学思想的重要乃至核心概念。

我们不妨从对兴趣的研究入手,来分析两种教学思想的异同。

一、关于“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论述教学问题时,说:“教学的最高的目的、最后目的包含在德行这一概念之中。但是特别放在教学前面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他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兴趣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唯有多方面的兴趣才是获得广泛的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础和动力。同时,唯有在广泛的联系的很好的知识基础上才能产生多方面的兴趣。在他看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杜威及其学派也高度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成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作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效果”。兴趣是达成他所谓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手段”和“中介”,甚至又是他理解的“发展”、“生长”目标的一部分。

虽然赫尔巴特将兴趣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而杜威把兴趣作为教学的着眼点,但是他们都坚信关注学生的兴趣在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关于“兴趣”的概念界定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兴趣作为一个心理概念、教育科学范畴进行专门研究的教育家。他认为“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与关心相对立的”。兴趣与三者是有所区别的,它发生时内心是积极的,发展至欲望和意愿时,才趋向于行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提到:“兴趣就是主动性”,兴趣“代表智力追求的能量”“兴趣就是专心所追随的、审思所积聚的对象。清楚与联想,系统与方法都是属于被注意的与期望的”。可见,赫尔巴特关于兴趣的定义虽然很多,分析总结起来,大体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兴趣从属于一定的对象,表现为客观性、主动性、动力性。

杜威是继赫尔巴特之后又一位对兴趣概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教育家。《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相信,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中写道:“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真正的兴趣只是意味着人与那个过程成功地进行中所包括的任何对象和技巧是融为一体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兴趣就是一个人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归纳起来,杜威的兴趣学说主要包含以下意义:兴趣是本能;是生长和能力的表现;是自我与对象活动过程的统一;是有目的的经验活动的态度和动力。

二者对兴趣概念的界定的标准和内涵是不同的,理论基础也不同,赫尔巴特秉持“养成论”,认为兴趣是外在于人的,是目的,学生应为建立兴趣而学习。而杜威则以生物本能论为基础,秉持“生成论”,认为兴趣是本能的,是对可能发生事情的态度,它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二者的相同点在于,赫尔巴特和杜威都把“兴趣”视为中介。他们都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现有的活动向前发展,达到所欲见、所欲得的结果,并使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于自己的注意对象,就完全要依靠兴趣的出现。可见,他们二人都非常注重兴趣的内在性,都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

三、关于“兴趣”的分类

在赫尔巴特看来,儿童的兴趣是在与自然相接触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他把“多方面的兴趣”分为自然的和社会的两大类,六个方面: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宗教。“经验的兴趣是直接与经验相一致的,同情的兴趣是直接同交际相一致的。对经验对象的进一步思考便形成思辨的兴趣;对较大范围内交际的思考就形成社会的兴趣。一方面可以补充审美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补充宗教的兴趣。”为了使其学说更易于推行,赫尔巴特兴趣区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杜威认为人的本能可划分为四个方面:社交、探究、制造和艺术本能,与此相应便有四种兴趣:“交流的兴趣、探究的兴趣、制作的兴趣和艺术表现的兴趣”,他接受了赫尔巴特关于兴趣具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表现形式的说法,他认为“在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间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界线”,也就是说,对一个对象的直接兴趣可以逐渐转变为间接兴趣;同样地,对一种目的和理想的间接兴趣也可以转变为直接兴趣。

虽然二者关于兴趣分类的标准不同,划分领域也不同。但是也存在一致的地方:他们对兴趣的划分都强调兴趣的多方面性,认为不应把学生的活动局限于个别方面,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者所关心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强调兴趣要平衡的、均匀的发展;都很重视兴趣的社会性:赫尔巴特的同情和社会的兴趣是扎根于个人社会化的基础之上的。杜威也是非常强调个人的社会化:社会兴趣是具有强烈的支配力量,只要一发生联想,即转为道德上所要求的东西;他们都认可将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四、关于“兴趣”的培养途径

赫尔巴特指出了兴趣培养的途径。他认为,“兴趣是在各种有趣味的实物和作业中产生的,多方面的兴趣源于这些实物和作业的复源中。这种兴趣的创造和发展是教学的任务。”

杜威则认为,儿童的兴趣主要不是靠教材、教学和教师来培养的,而是靠教育者创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活动情境,在活动情境中主动生成的。

可见,赫尔巴特也不是纯粹的注重知识中心,与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思想并不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只是二者对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同罢了,杜威更加强调情境的设置。

参考文献

[1]黄济.试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5):66.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3.

[3]康纳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孟湘砥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40.

[4]田本娜.外国教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00-205.

[5]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29.

[6]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23.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8-20.

[8]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2-436.

篇8: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关键词】“五步四有” 高中英语 应用

教育改革的深入不断创新着教学观念和内容,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五步四有”的教学模式因此逐渐开始被应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该教育模式具有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实施程序也不复杂,但却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备受教师的青睐。

一、“五步四有”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一词早在1972年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在对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总结中形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较为稳固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不仅是一种策略体系,还是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五步四有”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合理利用教学时间,并对其加以科学分配,具有明确教学步骤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的能力,还能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以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规范性的高效教学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五步四有”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五步。第一步:复习检测。时间分配:5-10分钟。具体内容:提问、默写、背诵、板演。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1)适当表扬和激励学生;(2)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的正确做法:回答、思考、反思。

第二步:导入新课。时间分配:5-10分钟。具体内容:提问、默写、背诵、板演。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1)直观导入法:利用投影仪、幻灯、简笔画和图片等进行英语新课导入;(2)音像导入法:利用与英语教材主体相关的影响、音乐和VCD等进行新课导入;(3)演示导入法:将英语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4)设问导入法:教师通过对各种烦题材进行设问,引入新课程。

第三步:讲学研讨。时间分配:20-25分钟。具体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1)学生的易错点、混淆点;例如:“Putting on an play”,其中Step 6的homework需要学生课堂中讲述学生看过的一部电影。毫无疑问,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用英语口语讲完整的讲述一部电影具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在此版块中还包括question、analyse、conclude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电影进行分析,通过电影段落了解其中的混淆点和易错点的语法,分析同学讲述电影的语法、词汇等是否存在错误的用法。教师同样可以通过合作小组的方式,让其复杂讲解同学在讲述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听、记,然后再通过小组代表来阐述问题。(2)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1)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够自主解决问题;2)对巡视中所发现的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拨;3)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多做激励性的评价;5)精讲。(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的正确做法:1)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英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进行合作探究;2)做好相关的课堂笔记。

第四步:反馈练习。时间分配:5-10分钟。具体内容:(1)题型多样、题量适中;(2)紧扣高考考点,抓住重难点、易错点、易漏易混点;(3)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1)精心编排试题,试题紧扣课文内容和高考考点,有的放矢;(2)督促所有学生,完成检测任务,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了解,并记录下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正确做法:(1)独立自主地完成当堂训练,并回顾本堂课所学知识,总结不足之处;(2)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五步,课堂总结。时间分配:2-3分钟。具体内容:归纳各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印象。英语教师的正确做法:(1)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能够自主地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对其重难点进行总结;(2)告知学生知识点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相关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的正确做法:(1)明晰本科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并找到其根源;(2)掌握其规律与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四有。“四有”也分为四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内容和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英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定要以内容为基础,按照要求进行。首先,在“目标”步骤中,教师一定要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按照课程的标准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目标,以使学生能够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探究学习。其次,在“训练”步骤中,英语教师要在遵循考纲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加以规范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同时还要提升其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以提升其思维应变能力。然后,在“研讨”步骤中,英语教师要提前做好备课工作,精心设计一些可供讨论的问题,通过同桌讨论、固定分组合作、以及自由交流等形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最后,在“精讲”步骤中,英语教师要严格遵守“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构建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堂,精讲并不是不讲,而是要重点揭示其规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合理点拨,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水平。

三、结束语

“五步四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學的所有环节都囊括其中,大到方向性的引导,小到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特别适合知识点相对冗杂的高中英语教学。希望广大高中英语教师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使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李华--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案例分析

五步教学法是根据我国教育家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理论再加上民办学校特点提出来的。尝试教学的实质是先练后讲, 一练到底。它的整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体现并整合了目标教学、合作教育、反馈思想、分层教育等先进教育思想, 体现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理论。

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加上民办学校的特点总结出的五步教学法, 包括: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1. 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 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 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 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

2. 学案导入

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 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 各学科编写校本教材, 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 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 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 达到共同提高。

3. 引导解疑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 当学生提出问题后, 可由其他同学讨论给出答案, 或教师直接给出答案,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并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让他们自主“行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4. 训练反馈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从基本练习到试探练习, 巩固练习到课堂练习, 使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明确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提高学习效率。

5. 拓展延伸

让教学更开放, 让学生触类旁通。从对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出发,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维, 最好有精彩的典型题分析, 最后提出能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措施, 例如, 通过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 可以提示学生如果是不同颜色的叶子应如何提取, 课后再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提高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热情。

二、实施过程

以必修2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为例来说明五步教学法具体步骤如下:

1. 明确目标

本节课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 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 所以, 让学生联想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 大胆质疑、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2. 学案导入

精心设计情境, 让学生讨论, 在倾听中集思广益, 在思维方法中相互启发, 从而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请学生在学案中写出:

3. 引导解疑

在这节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学生不认真看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有些问题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所拔高。作为一次作业纳入成绩评定, 提高学生的认真度。经常让学生尝试着讲解, 尝试着自学。

(2) 课堂效果不佳

影响课堂报告效果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知识储备不足。学生因为微生物学知识匮乏而无法理解教材上的某些内容, 教师可督促其查阅相关工具书, 若仍无法理解, 可作为问题提出, 在整体讲授时重点讲解。 (2) 表达能力不强, 有漏洞甚至错误。 (3) 性格内向。这类学生尝试做题是没问题的, 但是在尝试讲解时就暴露出问题了, 这样的学生思路不错, 课件也做得不错, 但因为性格内向而无法很好地表达。这样的学生, 更加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可以先让其在小组同学的面前多次练习, 做到“敢说”。再由教师进行指导, 针对内容及表达方式提出建议后, 再进行练习。如果第一次效果不佳, 可再给一次机会。

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把这节课知识点基本掌握了, 但还需要巩固练习和教师总结, 理清思路。

4. 训练反馈

再次尝试练习。通过第二次尝试练习检测到学生有90%以上已经掌握了这节课知识点。

5. 拓展延伸

果蝇的残翅和长翅是一对等位基因但不知道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 请学生列举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是在常染色体上, 在什么情况下是在X染色体或Y染色体上? (提示:根据后代表现型比例和基因型比例来区分)

三、教学反思及其启示

1. 值得发扬的地方

本课利用的教学程序是提出尝试问题, 明确教学目标;自学课本, 引导学生自学, 教师从旁点拨, 尝试自己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学生讨论结合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最后的拓展题有督促学生预习的功能, 同时也巩固了这节知识点。本节课虽然教师讲解得时间少, 但是学生学到的比以往在课上学到的要多, 而且最让教师感到兴奋的是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出尽力的求知心理。从课上学生表现出紧张的学习态度和当学生做出一道教师还没有教的题目时心中的喜悦和自豪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信心油然而生。尝试成功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很重要。

如果经常用这种方法上课的话,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二是培养了学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的美德;三是能培养学生“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四是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五是可以培养学生乐于答问、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求学态度;六是让学生形成尽力的求知心理。

2. 存在不足的地方

应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 改进的措施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不断重复训练, 灵活恰当的引导、启发, 讲解的内容要少而精, 要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讲解, 要讲透重点、难点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能预想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去解决和探讨, 合理安排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

四、五步教学法的体会

五步教学法增加了练习时间, 课堂几乎二分之一的时间在练习, 使学生当堂知识当堂掌握, 不留遗憾到明天。

五步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角度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的思路在推动课程的进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 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

五步教学法使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主动获取知识, 积极思考, 不论是学习氛围、学习热情都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走出思维定式, 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步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感染兴趣, 精心设问激发兴趣, 重视过程巩固兴趣, 优化练习提高兴趣, 课内外结合发展兴趣, 以情引情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 我们把简单的传授, 更多地转变为学生的自我探究和讨论, 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 更多地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精神, 也强化了教学效果, 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

摘要: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五步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在案例《基因在染色体上》中的应用, 先介绍五步教学法理论根据与必要性, 再具体到每一步的操作步骤: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最后通过案例“基因在染色体上”充分说明五步教学法的应用, 以及用五步教学法讲课的反思和体会。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明确目标,学案导入,引导解疑,训练反馈,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邱学华.尝试教学全书.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基层下一篇:香橙果之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