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2024-07-26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通用9篇)

篇1: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 要

近些年来发生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还损失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而且还严重制约着食品产业的持续发展,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了世界性的一大问题。因此,如何防止大规模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使食品质量安全得以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本文中本人从当前以及长远的角度来认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探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根据对双汇“瘦肉精”的相关叙述及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食品质量 质量安全 瘦肉精

1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界定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加之食品生产者的机会主义的严重倾向,从而导致食品经营者对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盲目追求过程中,产生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掺杂食品当中的食品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

2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

在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上,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加强力度,但是我国的食品产业链条依然重复着“从农田到餐桌”的路线,所以危机四伏。阜阳劣质婴幼儿奶粉案、广东假酒中毒案、四川彭州的毒泡菜事件、苏丹红、“瘦肉精”事件等等这一系列的案件令人触目惊心,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发让我们感到了食品这一人类的必需,已经渐渐的开始危机到人们的健康甚至是生命!

这些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心理,引起了相当程度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不信任。再加之近些年来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疾病的相继爆发,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推向风口浪尖,因此,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解决刻不容缓的重大安全问题。

篇2: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而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我国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字 食品安全 现状 对策 解决

一. 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如今,关于问题食品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添加有有害物质的伪劣奶粉使得许多婴儿身心受到伤害。皮革奶、染色馒头、有毒大米、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等,有的食品采用不法手段制假造假而成。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根据调查显示,居民在食品安全方面最担心的问题突出的前三位是:担心“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占88%居首位;担心“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问题(如防腐剂、色素)”及“病死牲畜问题”的各占48%,并列第二位;担心“非食用油(地沟油、泔水油、垃圾油)”的占40%,居第三位。此外,食物中毒问题、食品过期变质问题、散装食品卫生问题、猪肉质量问题、使用转基因原料标签中不予说明的问题也为一部分居民所担心。

二.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原因

(一)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

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二)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有的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及合格证等内容,因为他们只在乎价格,很少考虑其它因素;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的也是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即便是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是吃出问题不懂维护自身权利。

(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维护自身合法权利意识不足,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作为食品生产者,尤其是生产蔬菜、瓜果的农民,他们对食品安全认识的程度普遍较低,他们大多不知道什么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所以,就更谈不上如何去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了。

(四)假劣食品流向城乡结合部及农村。

随着城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食品难有藏身之地,一些不法商贩便利用农村牧区市场信息闭塞、农牧民消费水平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将城区市场已经过期或者将要过期的食品通过“商品展销会”、“送货下乡”等形式,低价倾销到农村牧区市场,致使农村牧区市场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非法食品加工厂家也由城市转向农村,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继续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农村牧区消费者。这些生产加工点普遍存在着“小、乱、散”的现象,大多以租赁房屋和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业为主,经营者食品质量意识不强,基本没有检测设备及手段,房屋设施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五)监管与执法水平较低、力度不够。

第一,食品安全标准严重落后于国际标准和现实需要,而且标准本身不统一,常常由于缺乏协调而“打架”,导致监管执法人员无所适从;第二,行政执法的形式往往是“集中整顿”的短期式检查,整顿过后,一些问题企业仍我行我素,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难以摆脱“泛滥——打击——暂时缓解——再度猖獗——再打击”的怪圈;第三,现行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较轻,没有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个别地方也以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维护稳定为由,对取缔非法企业不坚决,甚至阻挠执法,充当“保护伞”;第四,部分执法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监管职责不到位,检查走过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等。

(六)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

由于责任不明,一些部门对有利的争着去管,没利的相互推诿。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即每个部门落实一份责任,但实际上很难进行协调统一行动。

三. 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关键是监管。

在目前分段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分工负责与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到全程无缝监管,不留死角。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整体协调和指导;卫生行政部门要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其他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的安全监管职责;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避免职责交叉,消除监管空隙,确保监管工作统一、协调、有效。

(二)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打击力度

对于食品安全这一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头等大事,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要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地方政府负总责,出了问题问责到底。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企业一律依法关闭,不合格食品一律销毁不准出厂上市,查实的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行为一律严惩不贷,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一律实行监管责任倒查。

(三)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要多学习国家和各级政府发布的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以便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运用这些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另外,消费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发现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要敢于向社会揭露,引起大家的警锡和重视,以免其他的消费者吃亏上当。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问题,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国家各级地方政府都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它当作件大事来抓,深化和探索监管体制改革,科学地建立和完善有关食品安全各项法规政策以及相关标准与制度,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道德建设,只有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篇3:我国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政府整治力度的加大,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营养、健康和生命安全,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的食品消费心理, 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对人民的体质健康、整体生活水平、稳定健康的心态、对社会的信心以及对食品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1]。

2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经过努力, 中国食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 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各种问题。

2.1 食品原材料。

种植、养殖环节存在着农牧生产者违规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的现象以及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另外食品新技术、新资源 (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 的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2]。

2.2 食品加工。

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 存在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 微生物杀灭不完全, 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2.3 食品流通。

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 仓储、储运、货柜达不到标准, 致使许多出厂合格的产品, 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 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同时, 由于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 一些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市场。

2.4 餐饮业。

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 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 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 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食品经营者缺乏食品经营者必须的素质, 缺少食品卫生知识, 生产的产品很难满足食品卫生要求。还有些不法经营者销售已经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2.5 食品监管。

目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机制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的缺失等。

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

食品监管体系在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已见成效, 然而, 民众对食品不安全风险的实际感受没有相应降低, 这既有客观因素, 又有主观因素。

3.1 目前, 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

从现实来看, 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 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 相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 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 也不能满足公众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 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的迟缓与不力。

3.2 政府规制失灵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

深层动因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出现空缺, 也就是说政府规制失灵。由于政府功能定位不当, 对于市场不能有效调节本应通过政府规制来调节的领域, 政府规制没能及时跟进, 如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机制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

3.3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

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性[3]。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 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 但相比之下, 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相关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 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 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 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3.4 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食

品, 安全问题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市场上的正规 (生产优质产品的) 厂商对消费者和非正规厂商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另一方面是非正规厂商对于消费者和正规厂商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是非排他的, 因而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设置价格来管理, 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条件。

3.5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

于弱势, 市场经济规律作用条件下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 存在利益冲突, 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4]。因此需要由国家承担保护消费者的职责, 通过立法、行政等给予消费者特殊保护, 补救其弱者地位, 维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建立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4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国际上代表食品安全先进水平的国家拥有高效协调的监管体系, 完善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掌握最先进、完整的检测技术体系, 实行了过程控制、动物疾病的控制、食品中农兽药物残留的控制、环境和污染物的控制、致病微生物的控制、第三国食品准入的管理和管制, 强调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管理, 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 企业加强自我管理措施。因此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5]。

4.1 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安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部门的共同配合。要理顺管理体制。对目前分散在农业、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的梳理, 将监管和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责权利理顺, 形成更加合理、明确的分工。对食品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推行食品安全生产体系, 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食品引起的危害和风险, 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

4.2 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基础, 为此, 应加快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企业、消费者和中介组织等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达到有效防止食品市场的失灵而带来的问题。

4.3 提高食品安全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手段基础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 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 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4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建议在各地现有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国内外相关经验, 在国家层面上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在全国统一执行。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 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 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4.5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食品质量信号传递机制, 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 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 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 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 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

参考文献

[1]李明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现状与社会影响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2]卫生部法监司.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新闻通报稿, 2003, 9, 15.

[3]谢敏.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 .

[4]李长健, 陈占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6) .

篇4: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研究对策

0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食物的安全问题为千千万万人所关注。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反,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改善食品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在多起食品质量事件见诸报道之后,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2008年,食品安全问题从没有哪一年像那样突出: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打击了牛奶、鸡蛋、奶糖等多种食品的销售,业内主流企业大多也未能幸免,其影响至今余波未了,使食品行业发展遭遇到空前的信用危机。与此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屡屡“失守”监管职责,特别是如三鹿这样的大牌企业、名优品牌、免检产品出事,让行业和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

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重要产业,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的硬伤。目前,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的质量安全隐患重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深刻反映出转型期的我国,在农业投入品供给、产地环境、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检测体系等存在明显的不适应,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多头监管体制,导致职责不清、管理重叠和管理缺位等问题。随着大批量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便会导致问题迅速扩散和升级。

1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问题主要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等卫生指标超标,由此造成食用者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这是国内外最普遍、最主要、影响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遵循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等环节卫生管理薄弱而腐化变质,或者使用病死畜禽肉、过期产品、霉变原料等进行加工,都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污染食品的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近年来,国内外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和流行,均源自于或造成大规模的食品微生物污染。足见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的严重影响。

我国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中,大部分都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如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肝的大暴发,涉及30万人;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根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

1.2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纯氮)年使用量2500多万t,农药超过130万t,两者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

目前,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个湖中有51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在工业污染物中尤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下种植和养殖的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了影响。

1.3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激素、杀虫剂、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也是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农业高产,我国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产生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同时这些化肥农药残留形成对水土的环境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出现中毒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1.4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问题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多、小、散、乱,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在米、面、油、酱油、醋五种基本食品的加工厂中,79.2%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15.6%无营业执照,64%不进行检验,25%无标生产。“多、小、散、乱”的加工企业,加上遍布城乡的小饭馆、餐厅,容易出现诸如超范围、超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合格原料、非食品原料,特别是使用劣质、霉变原材料和非法添加物生产加工食品等情况,给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困难。此外,由于食品储藏、运输等设施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致使一些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

1.5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多头监管、职能重复、效率低下,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我国在食品管理上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不同部门各自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发挥优势,但客观上造成了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出现了很多监管盲点、灰色区域,管理缺位和错位现象突出。这种分段管理体制增加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难度,增加了食品监管的执法成本,还容易造成执法漏洞,严重了削弱监管的有效性。

1.6食品安全信息不畅媒体曝光是目前民众了解食品危害事件真相的重要渠道。不少问题都是媒体曝光之后,政府部门才有所行动。与此同时,部分媒体为了制造影响力,往往会过分炒作,难免有不实报道甚至以讹传讹,制造紧张气氛,扰乱公众的视听。例如2007年的“有毒”香蕉、2008年的柑橘大实蝇疫情等的不实报道,事后虽经科学证明所谓“问题”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但市场信心已遭受重挫,已经对一个产业或一个区域产生了极大影响。

1.7食品加工水平较低食品的最初来源地——我国广大农村大都实行分散经营,作坊式生产形式普遍,导致产品种类繁多,品种杂乱,不利于推行标准化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据了解,全国消费者组织2003年共受理有关食品安全的投诉1621件,比2002年增长24.1%。2001年至200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我国食品企业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超过一

成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两成无标准生产,近七成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近三成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六成根本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这么多小作坊式的企业参与食品生产,不但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而且还使有规模有水平的品牌企业常常受到不良影响。

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和部分农村从业者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为谋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缺乏起码的诚信。如一些不法企业将“瘦肉精”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砒霜加入鸡饲料中使普通鸡骨头逐渐变黑而成为高级的“乌骨鸡”、给黄鳝喂避孕药使之增肥增大等,人如经常食用,就会诱发癌症等疾病,直接危害健康。

1.8食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对于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其检测技术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如“瘦肉精“和激素等农兽药残留的分析技术要求达痕量(10—9)水平;而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检测技术属于超痕量(10—12)水平;我国某些产品出口欧洲和日本时,国外要求检测100多种农药残留,显然,要求一次能进行多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就成为技术关键。

目前全国已获得授权许可的食品质检部门不但数量不多,且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在人口众多的偏远县乡缺乏应有的质量检测设置;同时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手段有限,一些在国内检测合格的出口产品却达不到国外标准,检测水平有待提高。而且,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分离,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管理权限与所承担的责任大多不对称、不匹配,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机制,加之相关法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主体缺失,监管效率低下。

2提高食品质量的对策

随着全球性食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战争和灾荒等导致的人口流动、饮食习惯的改变、食品加工方式的变亿,新的食源性疾病会不断出现,食品安全的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无论从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出发,还是从加入VVTO、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考虑,都要求我国尽快建立起食品安全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

2.1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我国食品业亟需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从源头上为食品工业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原料;同时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建立起食品行业的全程动态监管机制,推广运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各环节的安全技术,营造一个“绿色制造”环境和流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真正使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要使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示范和推广工作,推广应用生态种养技术、生态减灾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一整套清洁生产技术,全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全程实行清洁生产。一是加强对产前的管理,包括种子、肥料的选择、农田土壤质量的保护等,均要符合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二是加强对产中的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推行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加强对产后加工、运输、贮藏各个环节的管理,防止食品二次污染。

2.2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八等关键环节,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2.3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研究制定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八、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检验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队伍,不但精于检测工作,而且还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在食品质量监督中发现突破口和切入点。

2.4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影响的区域非常广泛,涉及的人员也很多。如果没有高效应急机制,事件一旦发生,规律难以掌握,局势难以控制,损失难以估量。目前,建立处理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我国应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信息收集、建立预设方案等几个方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

篇5: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出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从2003年的,“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到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再到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这些事件爆发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更是令人咋舌不已,在国内及国际方面都引起很大反响。本文重点阐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影响,最后总结出解决此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非关税壁垒 影响

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主要影响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不仅是这个国家的问题,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该国的问题食品往往会流到其他国家,正是由于这一点,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出非关税壁垒的威胁 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措施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非关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不同于关税要通过立法程序制定与调整,它通常采用行政程序,制定速度快,能迅速针对某国和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

而且,非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比关税更强,也更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具有间接性,而一些非关税措施能快速和直接地达到关税措施难以达到的目的,如进口配额限制。另外,一些非关税措施则往往透明度差,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对别的国家实施差别待遇。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常被引发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含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案件屡屡出现,各国便抓住这个机会,一次次地用苛刻的贸易壁垒条件限制我国食品的出口。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和农产品出口大国,一些国家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监测项目为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就有近九成食品出口企业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食品安全卫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2006~2008年,日本扣留中国食品共计1121批次,“成分规格不合格”、“违反《食品卫生法》第11.3条关于农药残留的规定”以及“检出非指定添加物”是最主要的违反内容,该3项内容所检出的被扣留食品分别占当年中国被日本扣留食品总量的54.1%、14.8%和8%;2008年,美国FDA拒绝进口中国的食品、饮料及农产品共计696批次,占美国FDA拒绝进口中国产品总数的40.6%。

(二)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受制于食品安全问题

2011年上半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事件锐减,主要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资本对市场的信心与判断。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食品安全的不可控因素较强。一方面,对于食品行业,主要面临食品安全频发的风险。这种风险极易造成人们信心丧失,进而产生行业的诚信危机。大量的食品类负面新闻可以摧毁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行业,对于投资人而言,食品安全不可控性太大。

如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控股方是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合资方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股43%。三鹿集团的前身是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奶粉制造商之一,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中国第一。2008年8月其产品爆发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企业声誉急剧下降。2008年12月24日,三鹿集团被法庭颁令破产。2009年0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另一方面,存在行业标准不确定性风险。目前,中国食品行业标准与国际同类食品行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这不但给了一些造假企业钻孔子提供了可能,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形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如是说。国家权威部门也坦陈,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或者检测标准,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关注度高的标准制定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目前,中国国内有27279项标准,其中有10536项是遵照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或是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而设立的,这一比例仅达到38.63%。我国标准比国际滞后的“差距”可见一斑。

二、消除食品安全问题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从自身抓起,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且人口数量庞大,社会结构复杂,贫富差距较大,这一系列现状决定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如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制度不完善,工作存在漏洞、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方面存在问题、某些企业及个人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及道德感的缺失等。

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政府要完善并强化食品危机管理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最后,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要不断提高产量,依靠自己产品长期形成的品牌,取得群众的信赖。

(二)检测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接轨情况较差,这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10年以上标龄的占1/4,个别甚至已超20年未修订。历史沉疴、行业利益、交叉繁琐的行政程序造成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后。

目前,食品国际标准和分析方法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简称CAC)、国际卫生组织等发布。其中,CAC成立于1961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组建的政府间组织。截至2009年,CAC已制定了8000多个国际食品标准、3274个农药残留限量、1005个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但这一国际标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相差巨大,直接造成了我国食品连续出口受阻,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塑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形象

由于食品安全案件的不断被曝光,国人已从“吃得饱”逐步转为追求“吃得安全”。频发的事件,不仅让中国人“谈吃色变”,也使外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印象大打折扣,进而引发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比如,从2000年7月开始,欧盟就执行新的茶叶进口标准。新标准扩大了检测范围,将农药残留量从原来的10种扩大到56种,另外也提高了限量标准,部分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指标数降低到原来的1/100到1/200。我国食品行业为了塑造食品安全形象,首先要树立优秀的质量信誉;其次是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断绝其在市场上的流通;三是注重品牌效力,着力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知名的品牌。

作者姓名:白墨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

篇6: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最近几年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到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苏丹红、“人造蜂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令公众惶恐不安,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公众与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果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一、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食品安全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食品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流通等诸多环节,还和食品监管部门、企业家道德、公众消费意识等等密切相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管理

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原材料来源于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所生产食品的质量安全。使用不合格的农药、有害饲料添加剂或是操作上的不规范,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动植物激素等导致化学品残留物过多,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都与农业投入品使用缺乏管理,农、兽药生产经营管理不到位有关。食品加工环节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生产企业的不规范操作,一些企业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内部管理混乱,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不卫生的加工,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量不合乎标准,添加非食品级的色素、香味剂、防腐剂等,加工制造不注意卫生标准,这些都是食品安全问题隐患。食品流通环节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我国易腐食品的流通量很大,而运输、储存和销售的全程冷链环节技术还不完善,运输时间缺乏管理和限制,流通加工过程缺乏良好作业环境,加上各级部门对众多流通领域的食品经营单位也缺乏监管能力,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加大。

(二)政府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食品生产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因此食品监管也是一个长链条,它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我国共有九大部门联合管理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是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这种监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产生各自为政、多头

执法、交叉执法的尴尬局面,出现推卸责任乃至个别监管部门玩忽职守等管理漏洞,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管理部门众多,管理界限不清,协调与配合工作容易受部门利益影响。同时,由于政府部门与商业机构关系密切,也容易造成某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出现潜规则。另外,我国现行的食品法律法规还不能全面涵盖和控制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也严重滞后,与国际接轨不够,与国际通用标准还相差很大,比如,当前的食品卫生安全法在餐饮业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上就没有非常明确的规范。食品安全责任鉴定的模糊、食品质量标准的落后等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企业家诚信缺失、道德水平滑坡

食品生产就是个良心活,如果生产者自身道德败坏,眼前只有金钱和利益,那么食品安全就不可能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后,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不良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在越来越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每一方面,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扰乱了食品生产企业。诚信是企业家的经商为人之魂,诚信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之范,我们只有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措施、问责制度等,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从而遏止食品行业道德的滑坡。

(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了解不够

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缺乏认知与基础知识也导致其安全防范意识较差。我国消费者以能量和营养为主的需求偏好,也导致长期以来增产技术广受重视,而对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安全信息的需求相对不足。而且,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大量的低收入消费者也降低了全社会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同时,食品消费方式的日趋简单化及消费者一贯的消费习惯通常会存在一些消费误区,最终构成食品消费的威胁。

(五)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度不够

公民是食品最主要、最直接的消费者,他们有权利也应该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监督主要力量。目前食品监管中我们的公众参与度还较低,市民的参与意识还不强,认为建议、参与对政府决策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另外,就目前而言,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渠道也是非常有限的。但从近几年来频频发生的问题食品情况看,食品安全领域广,单靠少数专门机构和少量专业人员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公众的热情参与.二、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从政府来看

政府应加强推进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整合统一食品安全标准,健全食品检测检验体系,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考核评估,健全并强化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统一食品监管。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就得建立强有力的统一监管机制,把现在的多部门分段监管改为少部门集中全程监管,高度重视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监管水平和覆盖面,真正明确监管职责,落实监管责任,达到“无缝监管”的目标。质量标准化是协调食品价值链、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机制,提高质量标准,完善质量标准化建设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对策,政府应加快制定完善、科学的食品质量标准,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政府部门还要对地方检验能力建设进行统一部署,科学配置,建立健全检验网络和信息沟通平台,提高监管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能力。同时,政府必须强化问责制,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严格惩处责任人的违法行为,加强法律对食品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保护。

(二)从企业来看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企业首先要诚信经营,要牢固树立法制和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综合运用管理、技术等多种手段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违反食品生产和经营者的惩罚力度,明确地规定其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让与食品相关的犯罪无立足之地。企业要强化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切实承担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各地区应建立企业家诚信档案,切实提高食品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平。食品生产者还要注重用经济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用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及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加大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使违法成本远远高于造假的利益驱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从媒体来看

新闻媒体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加强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

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代理人。媒体应构建多种媒体媒介平台,加强《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帮助其增强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依法经营。同时,应及时公布食品安全信息,做到信息发布公开透明,舆论引导及时有效,及时发布食品安全权威信息,正确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引导、号召市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公益活动和社会监督,科学、准确、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形势和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充分报道有关部门工作情况、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查处违法生产经营案件取得的成效,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维护、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从消费者来看

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消费者自身加强保护意识也非常重要。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可以约束生产者的供给行为,消费者应积极主动建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广泛了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消费者要注重食品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努力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购买和食用时要增强防范意识,严把识别挑选关,自觉构建起饮食安全防线。消费者还要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了解正当合法的维权途径,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消费者也要发挥公民意识,主动提供生产者和加工者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线索,为政府监管创造更加有利的工作氛围,同时也保持对监管部门应有的责任压力。只有加强消费权利意识的培养,善于、敢于大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消费者才能有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消费环境。

篇7: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绿色食品概述 (一)绿色食品概念 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长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标准涵盖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和相关标准,构成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严格全程控制标准体系.

作 者:朱维军 陈月英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

篇8: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1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1.1 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2001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2003年金华火腿的敌敌畏事件;2004年的大头娃娃事件;2005年的苏丹红、孔雀石绿事件;2006年的陈化粮、毒猪油、红心鸭蛋安全事件;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这是当年影响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直接催生了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诞生)。而在《中国食品安全舆情报告蓝皮书》中指出,2012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有1 942起。而到了2013年,广州药业维生素C银翘片被曝含有剧毒农药砷、汞的残留,费列罗巧克力惊奇出现活蛆吓坏顾客,焦点访谈曝出不明不白的白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堪忧,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风险依然存在。

1.2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农业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问题依然严重

首先,化肥、农药、兽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我国每年氮肥的使用量高达2 500万吨,农药超过13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过量的施用化肥,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为预防和治疗家畜、家禽、鱼类等的疾病,促进生长,养殖者大量投入抗生素、磺胺类和激素等药物,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残留。兽药的残留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影响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其次,由食源性污染产生的疾病,已成为目前危害中国公民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按照卫生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我国最近几年的食物中毒报告例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有较大的上升。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例数约为2万~4万人,但专家估计这个数字漏报率达到95%,因此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影响我国公众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最后,新技术的风险,如转基因食品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它前所未有的优势和未被证实的安全风险,引发各界广泛争议。虽然转基因食品在抗虫害、高产量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但同时转基因食品对健康可能产生潜在的长期影响,如导致过敏反应、具有毒性、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和动物产生抗药性等。而且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也可能有威胁,如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或生态污染。由于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估计不足,转基因食品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中令人担忧的长期不安全因素。

1.2.2 食品加工中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主要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使用的添加剂有22类1 812种,它们可以防止生物污染、预防食物腐败变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增长食品的保藏期、延长食品保存期以及满足人们对美味的追求。食品添加剂只要在一定的剂量下,不会表现出毒性,但是超过一定的摄入量,或者滥用时就可能表现出毒性作用。一些企业把一些根本不能用于食品的物质随意添加,如苏丹红、吊白块、硫磺等,造成滥用添加剂或者将添加剂无限量添加,严重带来食品安全问题。从近两年国家对食品的抽查结果来看,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产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其次,在一些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1.2.3 违法从事食品安全经营活动问题严重

在食品的加工中进行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尤其是一些个体工商户或者是一些家庭式作坊,生产条件、卫生条件不符合生产安全食品的要求。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让一些病死的畜禽肉、霉变原料、下脚料流入市场。

1.2.4 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一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常识,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存在“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思想,导致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合理膳食知识及维权意识薄弱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广泛存在。

2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2.1 环境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很多,重金属以及农药等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速度极低,一旦污染,几乎永远存在于我们的环境中。并通过土壤、水体被作物根系吸收而进入植物性食品,通过空气吸入、饮水、饲料进入到动物性食品中。而且空气污染可以通过污染土壤进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一旦环境的一个环节被污染,几乎迅速造成环境中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而且来源于污染区域的动植物食品都有被污染的可能性。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远远大于一些假冒伪劣食品的危害。

2.2 我国整个食品行业的质量保障能力不强

2.2.1 食品安全体系中的界定问题

2.2.1.1 食品安全体系中“角色不清”

职能部门既制定并解释法规、标准,又行使执法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滋生腐败,食品安全难以真正落实。

2.2.1.2 不同安全等级的食品“定义不清”

如保健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无公害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名词繁多,增加了消费者识别食品安全等级的难度和市场的不透明度。

2.2.2 食品卫生缺高典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仅有20%与接轨国际,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为23%。标准修订过程中,消费者的声音缺位,企业降低标准逐利冲动易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得到体现。一些企业靠低标准的产品占领市场,挤掉竞争对手,再慢慢提高标准。这种市场竞争策略忽视了消费者的健康,且不利于激励企业创新。

2.2.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限制

我国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沿用良好操作规范 (GMP)管理系统(即政府制定强制性的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来确保食品卫生无害的体系)。但它们和FAO/WHO的《国际食品法典》推荐“HACCP体系”(即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2.2.4 食品安全法律的系统性不够

由于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没有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部食品产业链为基础上,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具体标准和法规的制定上也不够协调和系统。

2.3 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管不力

食品卫生执法与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效率低下。监管过程中会出现重复执法,责权不明,甚至是监管空白。“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出现了监管漏洞。截至2012年,全国的食品加工单位有44.8万家,登记注册的食品经营单位有323万家。有证的餐饮单位210万家,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就占到80%,而无证照的小作坊、小餐馆更是不计其数。特别在种植、养殖环节,还依靠的是2亿多农民的分散经营。面对我国食品行业多、小、散、乱、差的现状,我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督力量明显是力不从心,监管对象的无限性和监管部门的有限性矛盾十分突出,在短时期内很难解决。

2.4 全社会食品安全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部分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漠不关心,认为自己不会吃到,别人怎么样和自己无关,这样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无形之中在助长食品行业的不法行为。还有的人购买食品的时候对于有没有不安全因素从不考虑,只以食品是不是满足个人味觉的需要为出发点,对于个人遇见的食品安全事件自认倒霉,维权意识淡薄。

2.5 社会大转型时期下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

从经济层面讲,我国正处在社会不稳定期,一个矛盾多发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导致不法分子有很多可乘之机,食品安全事件禁而不止。

从技术层面讲,目前对于一些新科技、新技术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预见性,如转基因技术。

从文化方面讲,我国也处于一个食品安全高发阶段。从生产角度,面临的对象多、小、散、乱、差;从监管方面,监管资源严重不足。而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念也带来许多食品不安全问题,尤其是广大的农村,成为了假冒伪劣的重灾区。

3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解决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障食品的安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门也加大了对生产企业、市场食品的监督抽查力度。目前,已形成了全国上下重视食品安全、狠抓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地改进,但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1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2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保护环境;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2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

3.3 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加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力度

要经常性、滚动型地开展风险排查,排查要深入、全面,使得制假、造假无所遁形。

3.4 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3.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行业协会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国外使馆、贸易机构、媒体等)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环保要求,及时提供给相关企业和政府,研究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因“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

3.6 协调各方力量,齐抓共管的执法格局

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卫生、工商、技术监督、卫生防疫、海关等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忌一个艄公一道河,各唱各的号。因此,应当把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乡镇街道的工作实绩百分考核之中;把食品药品管理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和政府及乡镇街道的工作目标考核之中;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向部门的协调配合列入其工作实绩百分考核和工作目标考核之中。确保齐抓共管的执法格局,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基于此,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梳理。要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建立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检测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及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来实行我国食品行业形势的根本好转。

篇9: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06-2

0 引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合格的食品可能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严重伤害,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健康的食品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保障。据调查显示,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这也直接表明我国食品安全仍旧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才能真正保证食品的安全,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1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厂家重利益轻质量

目前,我国食品生产厂家中只有少部分是大中型企业,而绝大多数是小企业和不能称之为企业的小作坊式经营模式。企业的规模与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高,而小企业和小作坊对产品的质量没有充足的保证。就我国现状来看,小企业和小作坊是生产食品的主力军,但是因为企业规模较小,没有配备完善的生产和检验设备,很多生产厂家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完全忽视产品的安全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一些生产厂家会为了节约成本而购买不合格的原料,或者故意减少生产流程,甚至在产品中添加有害的物质,生产的产品未经过严格的检验,有些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甚至假冒其他商品名称,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总而言之,生产厂家为了谋取更大利益而忽视产品质量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监督力度不够

在我国目前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有几十部,而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更多,各部委颁布的规章制度加起来一共大约有一百多部。虽然有如此多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旧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有些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不大,消费者就选择了自认倒霉的态度。另外,有些消费者试图维权,但是维权成本过高及维权程序烦琐最终导致消费者放弃了维权想法。其次,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般会完全信任商品的标识信息。因为,通常消费者认为食品的生产都是经过政府部门严格监督和审核的,因此,商品的各项信息都应该具有可靠性。但是,事实上,政府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会把真实的信息提供给消费者,这就导致消费者所相信的信息很可能并不具有真实性。一直以来,政府监管都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政府监督力度不够依旧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3 对违法行为惩戒力度不够

首先,我国的法律对于生产和销售伪劣食品行为的惩罚措施过于轻。监管部门执法判定审核不够严格,对于质量控制界限边缘的问题产品往往从轻发落,且往往限定标准相对于国外要放宽松。一般针对生产和销售恶劣食品的责任人先以管代罚,严重者处以一定的罚款,通常没有刑事责任上的追究。这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者没有构成足够的震慑,而且对于他们的根本利益也没有太大危害,导致很多生产者和销售者并不能从根本是停止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其次,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消费者不仅可以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者原价赔偿,而且有权要求其支付原价10倍的赔偿金。但是,实际销售过程中,积极维权所要赔偿的消费者不多,即便有人要求赔偿,相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者的经济利益,赔偿金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损失,对于生产厂家和销售者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并且完全不会影响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是因为惩戒力度不够,使生产者和销售者宁愿选择违法也继续生产和销售伪劣食品。

2 改进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

加强对食品加工流通企业及个体业主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工作之一。将质量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事故案例作为重要内容,对企业负责人及骨干进行培训,使其对食品生产者的法定质量责任和义务十分明晰。对管理人员进行IS09000、HACCP、GMP、《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等有关内容培训,使质量管理人员树立先进理念,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熟练做好企业生产的品质保证体系建立、实施和保持工作。对质量检验人员培训质量检验知识和操作技能,加强风险防范与处理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一线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有关部门和企业可通过编制印发食品质量检测知识与处理技术手册等手段,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培训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知识。

2.2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要想有效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从而规范和约束生产厂家的生产流程、原料使用以及产品检验工序等等。因此,政府部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健全的监管体制,严格对食品生产厂家和销售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产品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销售途径等等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最终生产和销售的食品是合格、安全的。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做保障,其中涵盖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所有食品类别;其次,建立标准化的检验体系,检验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只有认真做好检验工作才能保证产品的生产质量;第三,对食品安全监管从源头抓起,控制整个正产过程,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要立即采取召回措施,将危害控制在最低;第四,建立一个消费者快速反馈通道,使消费者可以增强自己的监督和维权的意识。总的来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可行的整合办法是采取渐进式,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当然,这更需要相关的制度支撑,然后再向统一机构迈进。

2.3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准入制度要求非常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进入市场的食品都能达到食品合格标准,给消费者提供放心食品。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相关制度,提高食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并且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第一,凡事从事食品生产的厂家都要获得相关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并且要购买专业的生产设备,配备食品检验仪器,所有生产的食品都必须经过检验环节;第二,凡是经过厂家和相关食品检验部门检验各个的食品,在出厂之前都要加贴QS质量安全标志,给消费者在购买时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保证消费者都能买到合格的食品;第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强制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食品信息,其中包括: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配料等等,严禁出现伪造信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安全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生产厂家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会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会使生产厂家的利益和名誉受到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针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国家要切实出台有效政策,制约和规范生产厂家的行为,而生产厂家要切实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安全充分重视,生产合格、放心的食品,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为自身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 王水含.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 侯彩霞.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 刘雪婷.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

上一篇:现金盘点表模板免费下一篇:变更劳动合同书免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