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2024-07-14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共12篇)

篇1: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做到胸有全局,运筹帷幄。因为品生、品社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不是很多,并且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又是相关联的。所以在学期初,教师应该对于一些需要拓展和准备的教学内容进行罗列,对整册教材中需要课前准备补充资料的内容作宏观了解,明确搜集的方向。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通过事先的备课熟悉教材,将每个学期要求学生搜集的资料、大致的完成时间罗列成一张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调控搜集的时间,平时也可以多留意生活,发现相关的信息及时摘录,以免流失。这样,对于有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或实践的内容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适当的提点学生及时完成表格。

二、重视搜集方法的指导。我们往往对于搜集资料的作业不做书面的批改与检查,对一些缺乏良好学习习惯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他们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去搜集,不知道怎样对原材料进行自我加工处理,也不知道怎样去记载搜集下来的资料……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的精心指导。

1、搜集的途径:听广播、看电视、阅览报刊、杂志、书籍;开展调查实践活动;人物采访、上网去搜索信息;其他学科学习中去获得各种信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意生活中有用的信息。我校生源的一大特色是:外来民工子女占68.6%。这些学生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人生经历,这些都构成了品德教学鲜活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中,他们本身就是一部活的百科全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使生生之间产生共鸣。

2、搜集的目的性:我们在平时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之前,教师要想一想,要求学生搜集的内容,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背景下能否独立或合作完成;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要避免千篇一律,要考虑到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亲历收集的过程,并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具体要求分为:有电脑的同学上网摘录;没电脑的同学只要通过询问家长或周围人士,能问到多少就多少;还可以到校图书室查找有关资料。

3、注重搜集的实效性:搜集资料在品生、品社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学习活动,如果能经常适时适量地开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容易走极端,错误地认为学生搜集的次数和内容越多越好,片面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流于形式。有时候我们对学生搜集资料的要求提得不当,甚至过度的话,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一定要注意适“时”适“度”,注重其实用性。

三、培养搜集资料的自觉性。

《品德与社会》的教材设计围绕“(1)我的健康成长。(2)我的家庭生活。(3)我们的学校生活。(4)我们的社区生活。(5)我们的国家。(6)我们的共同世界。”这六个主题展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材内容社会性逐渐增强。不少学生订阅了《小学生天地》、《小学生时代》、《家庭教育》等杂志,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报刊杂志以及学校里订阅的《中国少年报》、《江城日报》等材料,请学生设立与教材设计思路对应的六个版块,把报上的内容分门别类做好剪贴,同时定期举行“积累本”的展览,通过评优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养成剪报的习惯。

四、评价是学生坚持的动力。

学生每次搜集资料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搜集资料的积极性。评价不但要关注资料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

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它可以是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互相赞赏,还可以是积累本上教师激励性的评语。同时提供展示的平台,把学生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以各种方式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丰富视野,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更加出色。

五、提高整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资料整理和有效运用可以分这样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分工,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必然会出现资料杂乱、零散、重复、遗漏等现象。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组长,组长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将课前的调查和课内的交流都落到实处。教师还可以设计几个方面的问题,让小组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调查。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搜集的时候,很自然会有筛选,会熟悉资料,这就为接下来的整理做好了准备。

第二步:提炼专题,深化思考: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往往多而杂,不可能在课堂上直接拿来做交流,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二是因为“大杂烩”的资料会让学生消化不良。此刻,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提炼出专题,深入思考,重新组合资料,让观点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如《我国的国宝》一课,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的古迹数量之多几天几夜也讲不完,怎么办?我让学生选择一些大家知道却又不够全面的,或是最能反映我国历史与文化的内容来作交流。例如:布达拉宫、秦始皇兵马俑等等。

第三步:自主交流,形式多样。资料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向同学交流汇报自己的成果。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主题鲜明,叙述清晰、简洁。可以利用各种图片、歌曲、舞蹈、小品、视频来表达,能更直观吸引人;甚至可以提出小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请求大家的帮助。

总之,搜集资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学生良好的搜集资料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教师长期的规划、耐心的引导、不断地修正。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走进新的境界。

篇2: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研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收集资料一方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养成敏感的信息意识、形成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道德。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一般在这么几个阶段有收集资料的活动:活动前收集资料——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以前,学生能从平时收集到的资料中发现一些问题,挖掘活动主题;活动中收集资料——深化活动主题,解决具体问题,活动主题确定以后,要围绕主题来收集资料,与自己活动主题无关的资料要尽量舍弃,或者留着作为以后的活动材料,收集的资料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服务;活动后收集资料——拓展活动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可以继续拓展和延伸的,如果我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新主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收集资料的另一目的是看看别人是怎样阐述有关问题的,从他们的阐述中得到启发,从而迸发出自己的思维火花。对所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以整理。对能进行统计分析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能作成图表的资料,将其画出来。这样将会更直观,不仅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利于别人对学生研究的理解。

一、资料来源

资料的收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直接由已经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二是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中获得网络资料;三是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表中获得的原始资料。

1、文献资料查阅

广义的文献是指文字和数字记载的资料。文献资料的类型很多,一般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和文献的来源划分。按照文献的固有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声音文献和图象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剪报、特种文献、统计年鉴、统计表格、唱片、磁带、地图、图片等;按照文献的来源划分,可分为一手文献、二手文献。对于查阅文献资料而言,最理想的场所是图书馆。也可在班级组织读书活动和借阅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读书资料。

2、查找网络资料

网络资料查找也是资料查找的重要来源。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时要指导学生理性地处理信息。

3、进行调查访问

即使文献、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信息资料,最完整的资料来源仍然是人。作为学生,研究经验欠缺,请教有关领域的专家,获取资料是很重要的方法。在调查访问过程中,作为初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编制问卷、调查表、访问等多种调查方式,获取资料。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项目研究过程中,要搜索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主要有如下几种途径:

(1)对课题提出一系列的疑问,然后分析这些疑问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搜集资料的范围。

(2)根据这些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即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在选择查找工具书时,一方面要根据需求解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工具书,二一方面,要选择最新版本的工具书;三方面,要了解在信息检索中常常用到的工具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参考工具书,另一类是检索工具书。参考工具书是指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资料,按一定方式编排,供解难释疑时查考的图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它们属于一次文献。检索工具书是比较完备汇集某一方面资料,按照特定的检索方法加以编排,内容比较概括,供检索文献线索时参照的书籍。它不仅提供准确的资料,而且提供经过筛选和条理化了的文献出处和内容线索。常用的检索性工具有书目、索引、文摘。参考工具书与检索工具书具有不同的功能。参考工具书直接提供具体知识与资料,而检索工具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文献资料的线索,指引指导学生从何处下手去查询资料。要想获得进一步的信息,指导学生还得根据检索工具书提供的信息,到原始文献中去查找。

(3)确定检索途径,即去本校的图书室,还是去本地区的图书室,或者向老师或有关专家咨询.(4)选定检索方法,即从最近出版的书籍和期刊开始往前查,还是限查某几年的书籍和期刊等.(5)利用检索工具书所提供的查找线索进行查找.(6)一旦查到指导学生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7)阅读文献,得到指导学生的需要的信息.总之,查阅文献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能,而这一技能是随着指导学生的不断查阅而积累起来的,指导学生必须亲自去尝试才能得到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指导学生。查阅文献时不仅需要耐心、细致、仔细,还需要经过慎重考虑,并按照一定的程式去做,下面这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研究进行资料查找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网络资料收集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互联网是因特网(Internet),;因特网资源丰富,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网络资料的收集,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资料记录方法

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的同时,要要求学生随时将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根据收集信息的方法不同,资料记录的方法也有一定区别,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求掌握的笔记记录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做摘录

做摘录主要记录资料原文的重要、精彩之处,以作为今后的引证、论证之用。做摘录还要注意注明出处,包括书名或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出版单位、时间等。做摘录可尝试制作资料卡的方法。制作资料卡是查询资料中常做的一件事,目的在于:1.便于以后的再次查找;2.使文献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

2、做提要

做提要,就是将原文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观点、数据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

来。需要注意的是,做提要不要改变原来作者的观点。

3、做札记

做札记就是随时在笔记本上将自己读书的感受以及读书时的各种想法记录下来。

4、做文献综述

编写文献综述即将收集的资料,按照主题研究的需要,加工成概述性的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文件综述即不要参加评论,也不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文献综述的条理也是很重要的。如何做到有条理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列小标题。例如,某同学在收集“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有关文献材料中,列出了几个小标题来进行整理综述:

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酸雨对森林的影响;酸雨对土壤质地的影响。

5、复印法

复印法就是通过复印获得资料。复印省时、省力,但要点不够突出,还受财力限制。

四、将资料分类

对资料进行分类时要注意,每次分类要用同一个标准。例如:从资料来源来分,可以分为:网上资料、书本资料、观察体验资料;从表现形式上分,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图象资料、录音资料。

五、分析资料

分析资料的方法可以有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有很多,有因果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区位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从问卷量表中指导学生可以获得大量数据用于指导学生的定量分析。指导学生可以将这些数据转化成图表,利于指导学生的分析。要记住,一个课题中不是只采用一种分析方法。有时候,根据所获取的资料和指导学生的研究目的,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特别是在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阶段,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形成结论。

六、整理资料

整理资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在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教师可要求学生同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门别类的整理;在主题活动进行的每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及时将资料进行阶段性整理。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掌握并运用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并在学生自主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资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和审视,通过对资料的判读、分类、整合与提炼,体验到了研究的喜悦与乐趣。

七、交流资料

篇3: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1. 让学生知道搜集什么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新教材富有开放性, 给教与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使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 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这样, 学生课前就需要去进行调查研究。但课前调查对学生来说又存在两大困难:第一, 学生往往无法判需要搜集哪些资料, 搜集到的资料不知如何取舍。第二, 由于学生年龄小, 能力有限, 对于电脑、书本知识等信息工具的运用不是很了解, 从而不能合理选用搜集资料的途径。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 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 让他们明确调查目标, 清楚调查过程, 掌握调查方法, 有目的地去搜集资料。

2. 让学生知道怎样搜集

资料搜集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上网搜查, 可以利用图书查找, 可以访问了解, 可以实地调查, 等等。我们查找资料时是不是随便采用一种途径也能达到预期目的呢?其实不然, 搜集资料时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不同的途径进行搜集。比如, 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一课中, 让学生搜集衣食住行变化的资料, 孩子对现有的衣食住行感受是很深的, 关键是学生不了解过去的人们的衣、食、住、行, 如果教师不提要求, 学生习惯性的搜集途径便是上网查找, 但是网上所呈现的内容都是一些比较理性的东西,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访问了解过去。大多数孩子的家里都有曾生活在艰苦年代的老人,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去问一问长辈, 让他们讲一讲那个年代的衣食住行的情况, 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小故事来呈现。

3. 从学生生活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农村和城市之间, 学生的物资条件、教育、文化以及学生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调查的问题, 开展活动。比如说教学《家乡的变化》这一内容, 就需要根据学生自己生活的生活环境、生活区域来搜集资料。哪怕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学校上课, 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应该是不同的, 如果是市区的小学, 就需要有体现市区变化的图片资料;如果是农村小学, 就需要有体现农村变化的图片资料, 而且这些资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能勾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并能形成强烈反差的图片,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家乡的变化,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 教师课前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 不要把搜集资料的活动留给学生就完了, 还要进行资料的搜集, 做一些必要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很难搜集到的资料。比如说教学《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现在大家都能有目共睹, 但是对于家乡的过去, 或许略有所知, 或许能从长辈那儿听到些什么, 但是在脑中还是显得很模糊, 而且对于课堂上的孩子来说更是一无所知。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介入, 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资料来进行补充, 帮助他们查找一些空缺的资料, 有的可以到规划馆去拍摄图片, 有的需要从网上查找资料等。

课前, 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补充资料外, 还需要帮助他们来筛选和整理资料。学生开始收集的资料比较多, 面对这成堆的资料, 首要任务就是要在初步阅读 (当然需要做简单的分析) 的基础之上做适当的筛选。使得所选资料更有典型性、针对性。在筛选的基础上还需要教会学生分门别类地整理, 可以根据学生的小组汇报来进行分类整理, 便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5. 家校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

品德教育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 教师要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活动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 让课前调查落到实处。比如教学《家乡的变化》, 可以让学生回家问一问家长, 家乡有着怎样的变化, 听一听家长小时候的故事;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去规划馆看一看, 了解家乡的变化;还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进行一些实地的调查研究, 如果班级里有搞这方面研究的家长, 还可以请家长来做一次讲座。

篇4: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语文课上展开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搜集、筛选、运用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仅是基础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与任务,更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呢?

一、教师应转变观念,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

当前学生都感觉到学习压力大、作业负担繁重,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查找资料。有一部分教師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作业,挤占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精简家庭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查阅资料纳入作业,给学生创造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资料方法

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合理选用资料,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让他们明确搜集目标,清楚搜集过程,掌握搜集方法,有目的、有技巧地去搜集有效资料。

一是降低难度,将搜集的内容问题化。可以将搜集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而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例如要学生搜集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这一资料时,可以用具体问题进行提示: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污染源在哪里?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做些什么?通过提这一系列的问题,为学生搜集资料指明了方向。

二是将搜集的内容表格化。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搜集。比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按作者分,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可以让学生回忆小学六年课内外读过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类搜集。

三是将搜集资料的形式多样化。搜集资料不仅仅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可以摘录文字,可以绘画表示,可以口中叙述,也可以用音乐、舞蹈展现……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时,在交流课前搜集的谜语这一板块时,可布置这么一个自选的搜集活动:可从书上、电脑上搜集谜语;可自编谜语;可自己用图画画谜语;也可以用动作表演谜语。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参与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教师应建成有效的合作小组,优化组合,合理分工

在教学中,为使每个同学都能自主去搜集信息,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有效的合作小组,每个组中学生各有分工。家里有电脑的上网查;家里藏书丰富的同学通过课外书查找;家里既没书又无电脑的可以借用学校的电脑查,也可以到学校的图书室去查。这样每名同学都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能力。小组内交流资料时也要做好分工,综合能力比较强,善于组织有威性的学生当组长,他的任务是:组织交流,维持秩序,补充完善其他组员的资料。另外的组员可作评论员。可以以小组代表发言形式,也可以小组成员全部展示,不管小组是以什么形式在全班交流,但是听众一定要加以评价和补充,目的是吸引听众仔细倾听。同时要明细各小组组员的参与交流要求、倾听的要求,以及为完成组内资料交流任务而进行的组员的分工。

四、教师应把学习资料的整理、筛选、压缩作为指导学生使用资料的重点

交流资料不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念资料”,而应在课前帮助学生落实资料的整理工作,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前阅读资料,读通读懂,把握主要内容,提炼资料的要点。在汇报交流资料过程中,各小组将资料袋内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汇总,在组长的带领下,各成员共同查阅,删除重复出现的资料,保留有价值的、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资料。引导各小组将资料按每个专题进行归类整理,可以将调查同一专题的资料,按不同方面分类。学生在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后,进行综合分析,思考搜集的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篇5:面试前如何搜集相关资料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面试之前,你一定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与信息。有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即便“临场发挥”也会是相当精彩和出色的。但呢?首先,看看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做好 ,这样就更好的展现自己了!

A、收集招聘单位的资料:

尽可能了解清楚招聘单位的性质和背景,搞准确它是哪一种行业、生产何种产品;是独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它的文化牲(包括口号和形象)是什么;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清楚招聘单位的业务情况,比如:过去的业绩好不好?业务往来的对象有哪些?现在该单位在做什么工作?如果是工厂,该厂产品的注册商标是什么?该单位的发展前景如何?另外,对招聘单位的内部组织、员工福利、一般起薪、工作地点等也应该尽可能了解清楚。

以上资料信息从何处可以获得?你可以向父母、朋友、同学或亲戚打听,也可以向在该用人单位工作的`熟人咨询,还可以通过电话、新闻报道、广告、杂志、企业名录及其它书籍找到。

一个对招聘单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 。例如:早两年广州有个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男性毕业生,满怀信心去应试美国在广州投资兴办的“雅芳”(Avon)公司的销售人员,他原以为“雅芳”仅仅是这家公司美丽的名称而已,根本不知道“雅芳”是女性化妆品的注册商标。因此,在面试中当美方主试人部及他为何应聘该公司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喜欢‘雅芳’”。结果弄得严肃的主试人忍俊不禁。该君就因这么一句答语而败北。试想,一个对其产品一无所知的人,怎么可能会被录取为推销呢?

B. 收集主试人的有关情况:

,首先要打听到主试人的姓名,并且要会正确地说出他们的姓氏。如果主试人是外籍人员,有时候他们的名字很不容易发得准确,宜在词典中查出其准确的发音。然后要尽可能了解到主试人的性格、为人方式、兴趣、爱好,他的背景如何,在近期生活中有什么重大变故,在变故中他是什么心境?你和主试人有何共同之处?你们是否有共同认识的人?只有对主试人的情况了如指掌,你才能在面试是易守易攻,自始至终立于不败之地。

C、把自己的资料准备妥当:

有些行业在学历、能力、年龄各方面都有限制,事先要核查一下自己的资格是否符合条件,千万不要存在着碰碰运气的念头。如果你觉得自己符合应聘条件,还得确定自己可以胜任哪种职位。然后要准备好自己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资格任职证书、获奖证书、身份证、推荐信等材料。去面试时,应把这些资料有条不紊地放在一个公文包里随身带去,以便主试人随时查看。准备一个井然有序的公文包会使你看上去办事得体有方,值得信赖。公文包里除了放置上述个人资料外,还可以装一些有关工作或有助于谈话的资料,说不定这些资料在面试中会发生惊人的效果。假如主试人提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你可以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回答:“我前些时候也看到一篇和这个问题有关的文章,尤感兴趣,因而作了笔记,您是否有兴趣翻一下。”这样,主试人便会对你另眼相看。

另外,你还可以准备一本大一点的书或杂志放在公文包里。通常面试前总有一段时间要等候,如果应试人数较多,而你又是被安排在较后,那么你等待的时间就较长。等候使人心情烦躁,无端生些猜测,打乱早已准备好的步骤。遇到此种情况,你便可以把书或杂志拿来出来看。看书可以让人安静镇定。如果主试人迟到了,你手上有书或杂志,正好可以全神贯注地看,显出丝毫没注意的样子。如果主试人有意凉晒你,让你久等,以便显示显示威风,你正好可以借着看书,表示你视若无睹,这样就避免了和主试人的正面冲突。和主试人发生哪怕是细微的不愉快的冲突,应试人是决不可能被录用的。

篇6: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大学生毕业论文搜集资料的心得体会]选好论文题目是论文写作成功的第一步,大学生毕业论文搜集资料的心得体会。对于成人学生来讲,在选题过程中,有两个基本原则,也就是要么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要么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那么这样的题目就会使你有感而发,有理论有实践。

篇7: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摘要: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论,而现在的“学会学习”,也可以看作是以它的诠释。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习惯了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一来,本来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主见能动性的人,却成了被动地接受填充的“鸭子”。他们最终得到的也只“鱼”,而不是“渔”。

关键词:激发 激趣 共振 求疑 潜能 共勉

怎么“授人以渔”呢?笔者认为应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

一、启发诱导,寻求参与--求共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无力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基础,情感是参与的动力。

1、导语激趣。“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开讲,确有牵一发而全身之妙,高明的教师常常使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感情信息,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的状态,又进而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黄河象》时,教师先通过语言描述和出示一张简单的黄河象图,把学生带到“站在黄河象化石旁”的情景中,“有多少同学见过大象?大象已经够大了,但古代的黄河象比现在有象要大得多,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厅里就陈列着一具黄河象的化石。此刻我们就站在黄河象的周围(结合插图描述)这头黄河象骨骼这么完整,从它昂着头,左脚抬起的样子,我们想象一下,能推出黄河象死时的瞬间的情况吗?”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情境,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纷纷谈出了自己的设想,很富有创造性。

2、联系实际激趣。众所周知,形象直观的东西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的眼、耳、鼻、肤、手、足等各种感官部位亲临现场“实践”,这些感官所捕捉到的信息再反馈给大脑进行“编辑”,从而在感官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是“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亲自感受、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为了让学生弄懂“骨碌、扯、蒙”等词,让学生做动作,小朋友读“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他的眼珠转了一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读“扯着噪子”时,学生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把声音拉长了,狐狸告诉老虎,我不怕你,读得绘声绘色,引起一片掌声。第四节狐狸说的话很难读,大家看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才能把老虎蒙住?学生兴致勃勃地练习后,一个学生略带夸张的语气,配以适当的手势和表情,读得有声有色。口气大,又神气,“狐狸”一下子就把“老虎”给蒙住了,学生发出了会心的笑声。

3、利用活动激趣。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克•福禄培尔说过:“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在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感情方面得到发展,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如识字过程通过组织找朋友、摘果子、送信、开火车等游戏活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一读、猜一猜、画一画、算一算、演一演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获得其知识。

二、开拓思路,尝试参与--求共振

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于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而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主导的的、决定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思维。教师首先得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努力创造师生思维共振的条件。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

1、摸清课文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因此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章的思路是发展学生思维,特别是逻辑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办法。作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中的,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理清课文的线索和方法。我们可以抓文章的结构,可以抓文章部分一整体的内在联系,可以抓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如《养花》一文,“爱花”一词贯穿全文,为什么养花,是因为爱花;爱花,是因为养花中充满了无限乐趣,在养花的过程中既感受了花的色香之美,体验了劳动的酸甜苦辣,又享受了邀约朋友观花“秉烛夜游”的快乐。作者的思想感情充溢在字里行间之中,教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的“爱--养--乐”这样的思路,显露出来了。不仅为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供了导向作用,而且让学生悟到了写作方法。

2、熟悉学生思维实际。学生平时喜欢思考些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然于胸。在文学作品中,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它能激发人物行为的动力,更能引起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在课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设计冲突情境,容易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草船借箭》在探究战役的起因的同时,设置一问“曹操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唇枪舌剑后,很快得出结论,“曹操是战役的发动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指点方法,探究参与--求共鸣

现代教育心理认为:学习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艰巨的脑力劳动过程。好的学习效果依赖于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老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方法的知识和认知事物的规律。

1、读中求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大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产生疑问中获得知识的起点,而疑问的产生有赖于精读细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读着读着学生心中自然产生了疑问:“‘就要’后面说的是快要发生但没有发生的事,前面明明说‘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后面却说‘就要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那么是不是当时作者还能见到他伯父的面,听到他的声音,得到他的爱抚呢?”一个小学生提出这样有份量的问题,如果没有认真研读课文,反复推敲文章词句,显然是不可能的。“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的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顺藤摸瓜。顺藤摸瓜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粗枝大叶、走马观花阅读的毛病,引起他们深入理解句子的兴趣。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这个句子写了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为表现他俭朴和好品质。这点意思并不难理解,但要体会更深,还得抓住“极其”、“如此而已”这现个词,想想“极其”是什么意思,总理办公室怎么极其简单,在“简单”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极其”?后面为什么还写上“如此而已”,什么是“如此而已”?这样从一个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句子的内涵,孩子们原本没有注意“极其”等词语,没想到抓住他们,谁知还有这么多值得琢磨的问题,能得到比原先多了许多的理解,由此感到兴奋、新鲜。

3、反复吟诵。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去“满堂问”或“满堂灌”。我们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就得让学生亲自去读书。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深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感人场面,体味字里行间的意蕴,使情感体验更为深刻。有些句子能意会而不好言传,硬去分析解释,费力大而效果不好。如果加强朗读的指导,口诵心领,慢慢意会,倒能摸索到句子潜在的意思。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不是设计一串串问题,而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不可以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读完后,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些段落后的自己的心情、想法,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讲了火焰灼身的那种感觉,设身处地地体会了英雄的伟大,体会了“我”当时的那种痛苦和焦灼的情感。问出来的答案往往是干涩的,而读出来的感悟是滋润的。因为读,它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而使他感动。

四、发挥潜能,创造参与--求共勉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培养的挖掘学生创新意识与潜能。

1、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欢庆》一文,在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后让学生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有的学生喜欢“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因为它把我带到了收获的季节中,被眼前田野里的美景吸引住了,我看到了‘稻子笑弯腰,高粱涨红了脸,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我还看到了果园里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枣„„”有的学生喜欢“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因为我从这句中仿佛听到鸽子在唱《爱我中华》这首歌;仿佛看到和平鸽飞到台湾带回了一位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她在信上说,“我们永远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有个共同的祖国妈妈,名字叫中国„„ ” 在教学中,教师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和各类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各种器官都动起来,有助于及早进入学习状态,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不能实行划一的教学,为了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则根据自己基础和能力选择内容和方法,这样学生都参与了,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篇8: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我们发现, 教师面对诸如古诗词、名著选段、名家小传之类的文章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布置这么一项作业, 即查阅资料, 搜集与×××相关的资料!

可问题是:学生会搜集资料吗?

【案例回放】

在很多语文课上, 在遇到“说说你对×××的了解时”的问题时, 我们经常会看到以下壮观的一幕:学生会齐刷刷地举起小手, 并同时拿出厚厚的一叠资料 (大多为直接从网上下载打印出来的) 准备朗读, 智慧一点的教师会及时阻断:“请用自己的话表达, 简洁一点!”没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则会耐心地等学生读完, 然后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点作为过渡。

【现状反思】

以上现状说明了一个问题:学生根本不会搜集资料。他们查阅了各种参考书, 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摘抄, 他们也会熟练地“百度”一下, 然后“复制”、“粘贴”、“打印”, 可他们就是不会搜集资料。

于是, 我们该冷静地想一想了:学生不会!教师教了吗?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问题所在了, 即我们不会想到搜集资料是可以作为一个学习习惯或者说学习语文的能力教给孩子的!

【思后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论述时, 有如下观点:1.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 “收集资料”算不算语文实践能力?算不算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算不算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可是, 教师们有没有想过呢?

我经过自我剖析, 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存在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点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就会想:不就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嘛, 搜集资料的事情还要教啊?自主解决, 想搜什么搜就是了!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 这样的理解忽略了一点:自主的学习是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 学生用什么方式去搜集资料是他的自由, 你不能逼着他非得“百度”而不允许查阅文本资料, 不允许请教师长。可这个自主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有了搜集资料的能力了。如果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那就得靠教师来教, 靠教师培养。简而言之, 就是学生的能力、习惯都是教师教出来、培养出来的, 当学生已经养成某种习惯、具备某种能力了, 他才可以自由使用这种能力, 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案例突破】

现在, 就可以说说最关键的一个问题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习惯怎么去培养?

我是从《但愿人长久》一课着手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这个能力的。

具体做法如下:整篇文章以“品读文字, 走进苏轼”为教学重难点, 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

默读课文, 能用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环节二

一、学生自读全文, 批注:故事中的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教师相机引导———走近苏轼

1. 教师引:

苏轼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他和我们平常人不一样, 他祝福弟弟, 祝福语却跟弟弟没有关系, 而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由弟弟想到天下众生, 这就是大诗人的情怀! (此环节内容也可由学生自己说祝福, 再比较苏轼的祝福逐步让学生感受到的, 篇幅关系不细表。)

2. 学生自主探究苏轼的“特别之处”:

A.思念无寄, 埋怨月亮 (符合诗人的身份及表达风格很浪漫) 。B.由埋怨到宽慰的超脱 (感受苏轼是一个豁达洒脱的人。

教学环节三

指导搜集资料:

1.教师PPT出示苏轼的生平资料, 朗读。

【附:苏轼资料】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他在多个领域均有成就, 他擅长写诗、词、散文;他也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美食家;他做过农民, 会耕种;他还会做衣服, 是个不错的裁缝。苏轼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官员, 深得百姓拥护, 却不为朝廷重用, 长期被贬, 却始终乐观豪迈。代表作:《江城子》 (两首) 、《水调歌头》、《念奴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教师提问:关于苏轼的作品和故事还有很多, 我这里有一个他的综合介绍, 一起来看一下:如果让你选择摘抄一些, 你会选什么?

3. 学生反馈;

4.教师小结:所以, 咱们搜集资料, 不是胡乱地从网上下载、从参考书中摘抄, 而是要在读完课文后, 有了自己的想法后, 再去搜集摘抄, 我们搜集的资料可以不同, 但是必然是对自己的阅读是有用的!

当然, 这只是将“搜集资料”的方法教下去, 先让学生明白了搜集资料不是上网胡乱下载, 不是在参考书上胡乱摘抄, 而应该在读完课文后, 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需求去摘抄。而习惯的培养, 需要长期的实践, 在后面需要搜集资料的课文教学中, 我会在课堂上增设一个:“你为什么选择这几则资料?说说你的理由”的检查环节, 以求逐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写在最后】

本文以“学生会吗?———从‘让学生搜集资料’谈开去”作为论点, 连连发问, 问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 提醒自己认真地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提醒自己认真思考语文课“教”与“不教”的关系, 提醒自己认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和“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篇9: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关键词】学习;方法;搜集;整理;指导;策划

收集资料,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作业的一种新形式,与传统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实施新课程以来,收集资料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教学中一项学生常规性作业。其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推动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然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问题:

一是缺乏兴趣。从整体上看,学生对收集资料缺乏足够的兴趣。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得不从一些教辅书上摘录一些,或者干脆照同学抄一两句,纯粹是“只求有,不求好”。课堂交流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有的学生能够说出一大堆相关资料,有些同学就少得可怜,资料面很狭窄。

二是不会处理信息。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收集到了自己需要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有的是满满几页纸,读一遍也要十来分钟,有的是文中的字都不认识,站起来念都念不通顺,到最后读的人似懂非懂,听的人更是稀里糊涂。甚至某些资料与收集的目的大相径庭。这时的课堂交流与其说是资源共享,还不如说是浪费时间。学生收集到资料,却不会去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所得知识,那么这样的收集、这样的拓展对于学习有没有价值就是个问题了。

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学的需要,让小学生查资料,且把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做法逐渐多起来。这为课堂的拓展提供了可能,是件好事。可是,当前绝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调查搜集资料不重视,不习惯,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所收集的资料也不会进行整理。大多数家长也对这项作业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我们的老师也很少对查阅资料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只是简单布置一下:“明天要上××课,请大家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也只是找几个同学介绍一下,为学习新课做个铺垫,而有时候学生查阅的资料对不上教学的要求,没有多大用;即使资料都好,老师也不敢占用过多的课堂学习时间来研究学生所查的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得到充公的展示和利用的机会,学生收集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不高。因而,这一教育环节的价值基本没有体现出来。

那么,如何对学生搜集资料进行有效的指导呢?我们教师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整个过程中,就必须精心策划指导。

一、搜集资料目的明确化

资料查阅不能漫无目的,到网上看到有点关联的资料就眉毛胡子乱抓是劳心费时又收效甚微的。资料查阅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并善于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效整合起来。有的课文需要大量具体、形象的图片、影像等资料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适合辅助以查资料的形式进行教学。

比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安排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遭受到的屈辱历史,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那么,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时就应在事前向学生明确查找这方面的相关资料。因此,我在学生作业中就明确指出,从祖国近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两方面去收集,可以查阅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或者听家长讲有关故事。

这样,教师布置查资料时,查阅目的明确了,学生操作起来就有路可循了。

二、查阅资料方法科学化

查阅资料是一种学习,必须讲究方法,才能保证高效。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家庭条件等对学生进行分组,任务分工,小组合作或单独查阅,然后进行交流、分析、整理,形成学习资料。我们常采用这几种方法:

(1)调查访问法。首先让学生思考什么人可能拥有自己想要的资料,自己身邊的亲戚朋友哪些人在哪方面有什么特长。再根据所需资料的特点有目的向他们询问,请教。在请教他人的过程中,应带好笔记本,及时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回去时再整理。另外,还应指导学生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尊重长辈,谦虚有礼貌。

(2)网络检索法。信息时代,网络无疑是最快捷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利用学校电脑课的机会,让学生熟悉各种常用搜索引擎,教会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关键词检索”法来检索相关资料进行网络学习,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3)查阅报刊书籍法。报刊书籍含盖的资料丰富,查找起来又方便。最好的场所是图书馆。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应提醒学生按馆内的分类索引去查寻,会更快捷。

三、整理资料信途径息多样化

如果学生收集来的资料丰富但混乱,这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效率也不高。那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

(1)卡片摘录法。教学生制作“信息资料卡”。我在教室内布置“读书角”,引导学生养成每天阅读课外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并把其中有价值的或与学习有密切关系的资料摘抄在“信息资料卡”上。卡片上端注明“标题”、“类别”、“资料来源”、“刊登日期”,以便分类保管和查阅原文。

(2)分类剪贴法。用一本硬面抄,前面空几页写好分类目录,平日找到好的资料,就剪下来(或复印下来)贴在硬面抄内,编上页码,再在前面目录中记上标题。这样搜集资料简便省力,检索、运用起来也十分方便。

四、展示资料形式丰富化

教师一般采取的展示资料的方法是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这样的方式使用多了学生就厌烦了,教师要学着变变法子,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较方便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1)利用信息课,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创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收集了信息,如果没有机会展示,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便会渐渐失去兴趣。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不定期地组织故事会、辩论会、演讲比赛等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我仍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以单元主题为例。学生在上新课时交流了所了解到的祖国历史之后,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进行演讲。再针对比赛情况,对优胜者给予表扬、奖励、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兴趣。

(2)组织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评比,为学生搭建一个收集和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平台。

为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剪贴报,办手抄报。开始时,可以办综合性的小报,随着收集的资料不断丰富,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所拥有的资料和兴趣爱好,学办某一领域的专题小报。如《有趣的汉字》、《我爱科学》、《动物报》等。在实践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收集信息对自己学习的帮助,才能让学生产生坚持不懈地收集信息的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总之,在学生搜集资料的整个过程中,只要我们能有效指导,就能使搜集的资料作为教材的延伸与补充,成为一种优秀的课堂资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更深一步的理解,形成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陈颖.低年级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9).

篇10:如何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好好学习

在一堂语文自习课上, 一名小女生懒得做练习册上的那些机械重复的题目,只对造句和看图作文感兴趣。不知什么时候教师突然来到她身边,并抽走了她的练习册。霎时间, 她惶恐不安,如临大敌。

然而教师并没有因为练习册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发雷霆,却对小女孩造的句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句子是这样的:“花骨朵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

教师看了以后,轻柔的朝小女孩一笑, 夸赞道:“非常好, 很有想像力, 多有灵性啊!” 随后又问道:“为什么不说 ‘倾听春天的脚步’ 呢?” 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奖,心头一暖,胆大了起来,反驳道:“有时候春天来时是没有脚步的, 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篇11: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性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性学习

许多教师在抱怨,自己的课讲得蛮不错的,重点也抓了,难点也解了,有的问题讲了N遍了,可学生就是学不会,学习成绩也上不去。问题出在哪呢? 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如果一味地满堂灌,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学,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那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什么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呢?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在智力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因为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和求知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就从高中地理教学角度阐述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主性学习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地理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片、实物等再现地理教材的情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非常有利于地理教学。比如讲到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时,先展示一幅西北地区的景观画面:广阔无边的荒漠,残存的风蚀地形,稀疏枯黄的胡杨树……学生一见,就会不自觉地想到一个词“干旱”。这时教师可以稍加引导:西北地区为何干旱?干旱对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该如何应对?等等。学生一感兴趣就会乐于学习。 2.运用图物创设教学情境 中学地理教材里地图、插图非常之多,这些图物能再现教材描述的情境,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如能给静的图物以动感,则更能再现学习情境。例如,讲到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时,教师可用四个苹果表示地球的.四个节气,上面插上牙签表示地轴,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地轴倾斜的方向、四个节气的位置等。 3.通过实地考察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地理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学到构造地貌时,可带学生到野外考察,判断褶皱、断层、背斜、向斜,辨认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等。学到环境问题时,可到当地“三废”排放严重的工厂去调查了解工厂布局是否合理,其原因是什么,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师生有效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让学生体验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实现师生互动。 1.注重情感投资,促进情感互动 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些学生认为某位教师对他好,他就要学好他的课。 2.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认知互动 教师要精心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在生动、多元的教学互动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也容易沟通想法。 三、实践“学习金字塔”理论,提高教学有效性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认为,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听讲达到5%,阅读达到10%,分组讨论达到50%,动手操作达到75%,教别人或马上应用达到90%。 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我们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效率最低的前两种,即教师讲和学生读。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或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转变学习方法,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学。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般应以上下桌4人为宜,最好每位学生都有一两科学得较好的科目,可以担任本小组的小老师。小组成员间要展开讨论,以及开展学生辅导学生等活动。要尽量运用最高级别的学习方法,即“教别人,马上运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个学习方法有三:一是上新课之前,小组成员先像教师一样备课,把自己当做教师,把成员当做学生,向本组成员讲授。之后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教师只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二是做练习之前,教师应精选少量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小组成员先做后讨论,做到“马上运用”。避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习题上。三是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点,完成各种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首要任务,力求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坚持让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潮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篇12: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搜集资料

何瑞芳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其目的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知识和方法,培养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感、价值观。

目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老师都尝试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然而,一些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认为“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就无须讲解,无须剖析说理。一改过去教学中“讲得多”为“问得多”,将“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而且问题都是老师事先一步步设计好了的,学生只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补充者”、“应声虫”,并没有自己的问题和独立见解。学生的这种参与只是“行为参与”而非“思维参与”,因而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呢?本人认为可按以下四个层次进行:

1. 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渴望参与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行启发诱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新奇的问题、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参与。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现象、生命科学史上真实的故事、生命科学热点问题或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如:高中新教材必修2中“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课的引入:首先播放《侏罗纪公园》电影2分钟,然后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恐龙复活的?现实生活中是否可实现,如果可以,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此时,学生各种感官都积极活跃,思维也异常活跃,甚至发出各种疑问:蚊子血中是否有恐龙DNA?为什么要以青蛙DNA来修补恐龙的DNA片段?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从而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又如:“血糖调节”一节可运用生活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为什么有的同学常在上午第四节课时感到头昏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什么糖尿病人不宜吃甜食?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尝试参与

经过教师的诱导提问,学生已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然而,学生不一定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还应进行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的经验用来实践以探求更大的发展。2.

1、观察方法指导

教师教学中会提供挂图、模型、标本、实物、录像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观 察具体事物时,应指导学生明确观察内容、步骤和方法。明确观察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观察得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观察的步骤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全面观察的要求是认真、细致、全方位,全面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有利于形成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重点观察就是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地观察。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应重点观察雄蕊和雌蕊等。对比观察即通过对两事物的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2.2、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阅读中对于概念、规律等结论性内容用笔勾划出来;对于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修饰语或限制词可加上着重号;对于文中晦涩的文字可反复吟读,理解其意;对于不能理解的内容要加上问号。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后能提出问题,并能提纲挈领地归纳大意,形成知识结构。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重视图表的阅读,明确其意,领会其质。

2.3、知识精加工的指导

新授课后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加工,学会去粗取精浓缩知识、去伪存真形成真知。常见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联系法、归纳法等。例如,在学习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来整理知识,即: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归纳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3、教师鼓励点拨,让学生探究参与

教学中提倡学生在学习时提出异议,思维不拘泥于现成的内容。教师对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惑”给予适当的点拨,教师在精讲点拨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想象、概括、主动探索领悟,并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鼓励,切不可挫伤其自尊心,并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学生能提出多种不同的想法,说明他们的思维是发散的,往往也富有创造性。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所有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切不可硬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如:在讲白细胞的功能时,教师把白细胞比喻为人体的卫兵,在伤口发炎的时候,白细胞正在战斗。有的学生提出来:“如果白细胞打败了怎么办?”,“白细胞吞噬病菌后不会中毒吗?”。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不必从正面去作答,可沿着学生的思路,反问:“如果白细胞打败了,你认为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细胞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大胆质疑、探究参与,延伸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4、教师拓展升华,让学生创造参与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活动,学生对新知识已基本掌握,但不能满足于完成一般的学习任务,还要求学生在已知的学习层次上拓展升华,不断激发创造欲望。要学会基本的求异思维方法,能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使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一步步深入,让更多的“灵感”和“顿悟”涌来。创造参与这个环节属高层次的教学活动。如,可通过引申发挥和重点转移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4.1 引申发挥培养思维的深度

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4.2 重点转移培养思维的广度

上一篇:情人节鲜花广告语下一篇:绿植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