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

2024-07-26

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精选7篇)

篇1: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

浅析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作用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儿童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规则意识的形成、自控能力的加强,以及最初责任感的培养和社会交往语言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都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的良好进行。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尤其重视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教育在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儿童;社会交往;社会性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对于培养儿童良好情感性格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现代生物学与科学成果表明,音乐教育对右脑的刺激可以使左右半脑平衡发展,如果儿童长期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其性情、想象、精神都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①音乐教育具有的社会性使儿童通过音乐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参与音乐活动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在协作中儿童可以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在协作中能让儿童增进互相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增强集体凝聚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自我实现。通过音乐教育,使儿童的心灵世界受到感染和净化,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情感,进而良好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音乐活动对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具体作用表现在:

一、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音乐表现和表演的重要特征。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齐唱、合奏、歌舞表演、音乐游戏等形式的相互配合的群体性活动,为幼儿提供一种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提高幼儿与他人合作的沟通能力,使幼儿领悟共处的真谛,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养成关心他人、团结同伴、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②通过群体性的表演,使儿童体会到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乐于合作、善于合作,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儿童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突出的表现在打击乐器演奏。儿童天生是好动的,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是孩子们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学前音乐教育内容。打击乐器演奏不仅可以发展学前儿童演奏乐器的兴趣,而且,开展集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前儿童良 1 好的合作意识和熟练地协调能力。如今,很多地方都强调学习“奥尔夫教学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奥尔夫乐器,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在进行打击乐器演奏时可以结合歌唱、游戏等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演奏有序的进行。③孩子们可以随意的进行演奏,不一定非要按照标准的演奏形式进行。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练习,培养幼儿之间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形成儿童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现今年幼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生在优越的家庭里往往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地位。他们缺乏韧性意志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发展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也很困难,因此很难适应社会取得成功。但是,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逐步体会到音乐实践活动对活动规则的保障作用。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来自心灵深处的沟通。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节拍、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对声乐、器乐技能技巧成百上千的练习,可培养儿童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等,可使儿童在一种愉快、自律、自我激励、“不强迫”的形式中,培养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合唱教学和训练中,可培养儿童团结奋进、同心同德的集体精神;在各种音乐比赛中,可培养儿童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正是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儿童开阔了视野,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会接纳、理解、欣赏他人,而且通过与他人相互之间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加强了他们的集体凝聚力。音乐活动中孩子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与完善及社会化的同时,还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少的与同伴的共享活动,在这种相互作用、平等交往的活动规则中,孩子们

④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就必须遵守规则。他的理解力越深,他的生活适应能力就越强。音乐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将为儿童今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基础。⑤

三、音乐游戏加强幼儿社会交往中的自控能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游戏中能够直接得到快乐。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在儿童自发游戏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音乐教育目标而编制的游戏。幼儿在自由愉快的游戏中不仅能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有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听辨反应游戏。歌舞游戏主要侧重于歌唱和韵律活动的游戏,可以有简单的情节和角色,但不需要专门的音乐来表现。而表演游戏则按音乐性质变化 进行情节和角色表演,这种游戏要有专门的音乐来表现,也相对比较强调情节和角色的表演。听辨反应游戏则侧重对声音或音乐的听辨结果进行快速的反应。音乐游戏通过给幼儿分配不同的角色,表演不同的情节,选择一些简单的节奏、动作来表现,帮助幼儿逐步学会遵守与他人所参加的具体活动有关的社会性规则,并逐步学会理解这些规则对自己和其他人的重要意义;逐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⑥

四、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社会交往中的责任感

⑦ 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并且出现了最初的责任感。而音乐活动是一种有秩序的社会活动,它要求参加者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来活动,同时也要求参加者明确认识并自觉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学前儿童教育机构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中,这些要求被进一步明确为:学会遵守音乐活动的常规:初步养成对作品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乐器、道具和其他有关设备负责,对活动场地负责的基本

⑧观念和行为习惯。学前儿童在这方面的发展,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的。而且这种培养应该和当前儿童教育的全部课程与活动整体地联系起来设计和实行。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交往语言的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音乐学语时期,学前儿童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音乐语汇,而且也扩大了词汇的积累,增加了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音乐教学可以借助于歌曲对儿童强烈的感染力,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使孩子在歌唱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词汇。同时还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编故事的环境,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⑨以及他们创造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语言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尤其是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活动)中,音乐教育能为儿童提供其他各种教育相对缺乏的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机会。⑩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引导儿童学习使用音乐语言进行沟通,而音乐语言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做人、处世,从而变得更完美与和谐。

结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和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对儿童的交往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交往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尤其面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合作、协调、适应等多方面能力素质。儿童的交往行为受自身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影响,因而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研究,全面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学前音乐教学,充分发挥音乐的育儿功用,有意识地满足当今儿童对音乐教育的需求,强化音乐教育的社会化功能,通 过音乐教育帮助儿童逐步学会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以及理解和满足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使幼儿更好的进行有效地社会交往。

参考文献:

① 李颖玲.儿童音乐教育功能初探[ J ]昆明学院学报,2009, 31(2): 129~132

方展珊.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 J ]艺术教育,2009,4 马瑞.浅议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J ]艺术教育

李颖玲.儿童音乐教育功能初探[ J ]昆明学院学报,2009, 31(2): 129~132 马瑞.浅议幼儿音乐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教育[ J ]艺术教育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蒋娟全.现代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音乐教育[ 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31(10)218~221 徐薇.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D]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24(2):120~125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②

篇2: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

老师提醒小朋友多喝水。熠熠不爱喝水,每次就接一点点水,总是让老师要求说:“太少了,多接点儿。”熠熠又接了一点儿,老师又说:“再多接点儿,多喝水对身体好。”于是熠熠接了满满的一杯,一走路水就会洒出来。熠熠看见洒出来的水很是挫败,着急地对老师说“太多了!老师,你让我多接水,水都洒了!”熠熠不能把握多是个什么概念,怎么就是多喝?标准是什么?

熠熠不知道老师要求的标准是什么。运用视觉提示是最好的选择。老师画了一个杯子,杯子里有多半杯水,然后把图画贴在墙上。每次接完水,熠熠都会将接好的水和墙上的图作比对,然后才放心地回到座位上喝水。这是老师对孩子的宽容与理解。

篇3:学前儿童社会性交往技能的培养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在社会性交往上的差异呢?

1.儿童的自我优越感。现今,我们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宠爱,好吃的、好玩的,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无形中,便形成了自我优越感,都希望别人围着他转。

2.儿童的依赖性和家长的包办代替。从小,家长们几乎包揽了孩子的一切事物,小到穿衣,大到吃饭。孩子到年龄应该会做的事情一样也不会做,反而形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的依赖心理,从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总是被动地接受交往。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从出生时起,孩子在成人的细心呵护下成长。成人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总是谦让自己的孩子,包容自己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孩子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处处希望别人让着自己,当愿望不能满足时,就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4.缺少自由玩耍的时间。在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竞争也日趋强烈。家长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幼儿园起就十分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培养,让孩子学画画、学舞蹈、学钢琴、学围棋、学武术等等,占用了孩子许多宝贵的玩耍时间。今天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学习的压力。

5.父母的教养态度与观念。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有些父母看不得孩子吃一丁点儿的苦、一丁点儿的亏,更何谈给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育孩子与同伴相处时要学会谦让、分享、合作。而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从自身利益出发:凭什么要让我的孩子谦让呢?在现今弱肉强食的社会中,我要培养我的孩子当强者,争第一。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是学前儿童社会行为技能中的一种方式,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儿童为了交流认识经验和情绪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之间的交往能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也是儿童生长发育与个性发育的基本需要。通过交往,使儿童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儿童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交往的行为。在交往中,儿童也发展了自身行为的调节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技能呢?

一、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在家庭中,父母培养子女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拔苗助长,不过分溺爱,创设和谐的环境,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不采用过激的教养方式,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并充分考虑到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成人交往,不把成人的愿望强加于孩子,造成将来孩子厌学的情绪,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幸福地成长。

在幼儿园中,我们的一日活动安排是非常紧凑的,教师们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很少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是在进行集体活动,这就造成,一旦让孩子自由活动,就会出现孩子不守纪律、打闹的现象,所以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幼儿的自由活动,对幼儿提出要求,让他们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不能因为怕出问题而不让幼儿自由活动。要让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掌握自由交往的技能。幼儿园可利用晨间活动、餐前、餐后室外活动、课间等时间,释放空间,让幼儿展现自我,满足自身的交往需求。

二、教师运用拉塞斯等人的价值澄清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拉塞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的基本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且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尽管价值观是相对的、个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输的,但是有理智的人们应该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方法。作为教师,要在工作中创造机会并抓住时机,针对孩子之间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个别谈话与集体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建立价值判断体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技能。

三、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技能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计划,有教师组织、引导。让幼儿获得社会知识、社会技能和社会情感。对幼儿而言,在集体活动中获得的是生活的经验、交往的技能和良好的情感。

2.游戏。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自主的活动,与上课相比,游戏中的幼儿有更充分的自由。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或带有人物象征的动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和要求;游戏的材料也总是会带有时代的特点。在游戏情境中,幼儿模仿成人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特别是角色游戏,是幼儿期人见人爱的游戏,角色中的行为就是社会行为,幼儿通过模仿角色的体态、言行,在角色中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交往的技能。如在医院游戏中,扮医生的小明,平时从不主动与人交流,但在游戏情境中,作为一名医生,他能够主动询问别人的病情,积极地为病人测量血压,认真地为病人拿药,这说明他喜欢做医生,通过角色的模仿,他学会了与人交流,能正确处理好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其他还有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都能够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让幼儿学会在交往中遵守规则,体验合作带来的愉快。

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技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孩子尝试交往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在各种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篇4: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

教孩子向遇到的熟人打招呼,向他们问好。打招呼的时候教孩子用不同的礼貌称呼,如“叔叔,阿姨,奶奶”等,还要教孩子使用礼貌的招呼用语“您好”、“您去上班吗”等等。这可提升孩子的人际智能。

让孩子进行自我介绍:

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让孩子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不必说得太多,如果孩子害羞,只要介绍一下姓名、年龄就可以了,这既能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能提升他的内省智能。

到有相仿年龄小朋友的人家做客:

爸爸妈妈有时候也要挑选一下做客的对象。到有小孩子的人家去做客,能为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时机。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也能培养孩子合群及合作的意识。

让孩子来帮忙:

爸爸妈妈可以假装自己有困难,让孩子来帮一下忙,如帮忙搓一下抹布等。通过劳动,孩子能建立自我服务及服务他人的意识。父母的帮忙请求能让孩子有参与感,并能训练他最初的合作性,对他的人际交往有好处。

让孩子去问路:

篇5: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

【关键词】学前幼儿 社会交往能力 情感沟通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上立足和发展的根本,而作为个体发展的幼儿时期,在学前幼儿时期注重培养幼儿与人沟通交往的社会能力尤为重要。很多调查结果显示:有针对性的情感培养教育,对孩子日后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要求,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通过深入的情感沟通、交流和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对幼儿日后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情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论、建构主义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等理论,根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幼儿情绪情感状况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特点进行总结。从皮亚杰的著名理论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均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该理论进一步认为,在幼儿教育中,不应一味的强调知识文化教育,更应该注重幼儿的心理、生理变化以及其所带来的相应情感变化。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和计划。以提高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兼顾幼儿情感和人格的培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师生之间、幼儿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能力,让幼儿认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一定程度来看,学前教育教学是培养幼儿各方面交往能力的关键和基础。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可以意识到对教师产生了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那么就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日后工作,同时可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若同龄儿童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并且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个体互助,对幼儿来说,则是一种易于接受的情感培养形式。而对教师而言,这种沟通形式更加便于展开,对幼儿的情感培养也更加事半功倍。在交往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彼此分享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了认同感,同时又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等其它各方面的发展。

对幼儿进行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要把握好程度。既不能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又不能一味的只注重幼儿单方面的发展。因此,要把兴趣作为幼儿学习的主导,并以之带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在幼儿阶段让幼儿正确认识学习、正确对待知识,降低情感上、心理上对学习相关事项的排斥度,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既保留了幼儿的个性特点,尊重其兴趣选择。又能使幼儿对知识产生渴望和向往,从而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对策

首先,幼儿园教学环境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和情绪情感的重要场所,因为今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将在课堂上度过。因此,与学生建立良好并且深入的沟通,应该从课堂氛围的创设开始。通过合理布置,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与和谐的学习环境。立足于培养幼儿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幼儿园教学工作、家庭教育以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其次,家庭环境也不可忽视,所以,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力量,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幼儿思维习惯、 交 往习惯的养成,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为幼儿创造相对快乐、和谐、文明的家庭氛围。此外,父母要让幼儿在家庭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让幼儿享受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

最后,在社会交往中,还应注意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而移情又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幼儿很容易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因此,成人要更加注意自己情感的变化,最好给幼儿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情感。一方面,父母要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让幼儿邀请同伴来家里玩或者做游戏等等。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父母要支持幼儿与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让幼儿认识到正确的交往方式和沟通方式的重要性。此外,幼儿可在成年人的陪同下,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和启蒙教育,以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在个体的一生中,幼儿阶段是培养其情感的最佳阶段,在幼儿时期培养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可促进幼儿在今后的各方面的发展,成年人要发挥其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引导者和领路人,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沟通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卫缨.在主题活动中发展小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4(12):209-210.

[2]許丽萍.在《指南》中体悟方法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学习有感[J].当代学前教育,2014(1):34-35.

篇6:培养学前儿童社会交往的措施有哪些

【关键词】学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情感沟通能力;培养方法

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前教育工作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后期发展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综合幼儿学前教育情况来看,幼儿教师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少之又少,未给学生营造情感沟通、社会交往的空间,导致幼儿健康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所以,探究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方法,加强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和支持素质教育推行的情况下,学前幼儿教育的有效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这对幼儿以后全面发展有很大帮助。一些心理学家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研究,表明学前幼儿阶段发展特点,与社会交往、情感沟通情况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应当在学前教育中,注意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进行培养,即通过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与幼儿交流,逐步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让幼儿对自身产生认同感、安全感、信赖感,这不仅利于以后教学工作顺畅、合理的开展,还能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品质,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幼儿与幼儿之间沟通、交流,促使幼儿之间和谐相处,建立深厚的友谊,使幼儿之间在以后学习生活中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推动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在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幼儿教师还应当采用相互的教学模式,提升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主动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参与交往等,使自身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如此幼儿将更加自信的、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逐步提升自身整体水平。所以,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培养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建议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说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在自我意识领域的发展包含着独立性的发展,即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能够做什么。而有信心的幼儿,则会对面临的任何事情,都有信心迎接挑战,努力解决问题。那么,有信心的幼儿,在同成人、同伙伴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会积极表现自己,不畏惧,勇于表现自己。所以,为了更好的培养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鼓励和激励幼儿,使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增长。例如,在幼儿教师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木屐搭建游戏,锻炼幼儿智力和交通能力。教师将幼儿分成几组,要求幼儿之间讨论搭建成什么,如房子、机器人等。在幼儿用木屐进行搭建房子、机器人等过程中,幼儿教师适时的鼓励幼儿、激励幼儿,可以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和自信心,使其更努力的搭建木屐,这对于培养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有很大帮助。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任社会角色,使其在未来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注意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要想使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增强,需要在学前教学中采用游戏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授幼儿知识。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幼儿进行课外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幼儿与成人沟通、交流,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交际活动。例如,某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棒棒糖换一根烟”的实践活动,在具体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幼儿教师讲述吸烟的危害,让幼儿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在小范围内组织幼儿用一根棒棒糖换抽烟人士手中的一根烟,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公益活动。

三、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学前教育开始就积极、正面的培养幼儿,有利于幼儿全面的发展,逐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能力之一,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交际能力等,对于提升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军锋.试论学前幼儿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5(6):260-260.

[2]余胜美.论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感沟通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2):27-29.

[3]周秀琴.城乡小班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现状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0(8):43-46.

篇7:听力障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1、语言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多数听力障碍学生不能使用口语与正常人进行交流。在新疆和田地区,由于特殊教育刚刚起步,听力障碍儿童能使用手语的很少,而正常人能够掌握手语的人几乎没有,即使是作为听力障碍学生和正常人共同交流工具的书面语,在沟通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导致了听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沟通上的隔阂,导致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使社会交往难以继续和产生误解。

2、不良的心理因素

多数听障学生因自己的缺陷,害怕与正常人打交道,不与正常人交往,怕被别人笑话而形成自卑、封闭和多疑心理。

3、缺乏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常识

由于受听力障碍的影响,听障儿童对于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习惯、方法等无从感知。听障儿童与正常人的沟通显得不合拍。导致听障儿童在与正常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鲁莽、无礼、冒失等交往失败行为,使其与正常人的沟通受到很大阻碍。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怎样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1、坚守语文课堂阵地,加强日常交往语言的积累

我在教学中,经过反复的舌操、唇操练习,帮助学生能逐渐看懂说话人的口型;然后再进入“读”、“说”和“写“的阶段,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句式,并尝试“说”出、写出相仿的词语或句子。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耐心做好演示、引导、启发工作,通过大量师生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学会社会交往中常用的语言。

2、在活动中,提高听障儿童社会交往技能

听障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大量的日常交往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教,学生学,听障学生常会觉得枯燥乏味,运用语言进行交往时也很容易造成脱节。因此,除了在语文课堂内的语言训练之外,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听障学生学习说话,学会交往。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形成听障学生表达需要和愿望的气氛,提高其语言表达技能,提高其沟通能力。

听障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动作,但往往由于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做起来显得机械、呆板。我在教学中,采取情境演示的方法,结合生活实际设定情境,如打招呼、过马路、问路、买东西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让他们明白在这些情境下怎么做。社会交往是双向的,我在教学中,让听力障碍学生学会“ 换位思考”。请求别人帮助时,要有礼貌、用商量的口气,如“叔叔,能不能给我一杯水喝”;得到别人帮助时,说声“谢谢”,无意中妨碍他人时, 要说声“对不起”。这些文明礼貌用语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我在教学中,还创造条件,有意识地让听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孩子一起玩耍、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3、让听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交往自信心。

特殊学校的老师不仅要懂得如何在生活上关心听障学生,还应该懂得怎样从心理上去引导、关心他们的成长。

(1)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听障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各种活动,让听障学生懂得,除了语言和听力上的小差异外,自己同正常儿童没有什么不同,正常儿童能做的事,我们自己一样可以做,使他们树立社会交往的自信心。

(2)帮助听障学生消除自闭心理。我经常鼓励听障学生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并为听障学生创造社会交往的机会。例如:开展班级和班级之间的活动交流,让听障学生自己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去沟通交流,安排好活动准备工作。

(3)帮助听障学生消除猜疑心理。

我在教学中,对听障学生进行社会交往基本礼仪的指导。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教会听障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让听障儿童了解别人的心理,逐渐消除猜疑心理。

4、引导、指导家长,共同培养听障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家长与听障儿童联系最密切,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教育孩子应是父母的天职,既然听障儿童生理上有了缺陷,家长就更应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社会交往技能。家长应多带领孩子参加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在活动中教孩子说话,教孩子的基本礼节,教孩子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听障学生的家长都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残疾。部分家长爱面子,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听障儿童,不愿意甚至限制孩子与别人交流。我在教学中,通过家长会、短信、电话等方式引导家长认识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家长掌握与听障儿童交流的语言及方式方法,调动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让家长能掌握一些教育技能,帮助听障儿童健康成长。

上一篇:企业退伙协议下一篇:物业业主公约范本